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14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11

  被皇帝催饭?这待遇……好吧, 阿玉其实也挺有经验,所以他不过是愣了一下,随即就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模样, 用湿漉漉的手抓了抓脑袋, 然后就加速操作了起来。

  越是自认聪明的人, 就越是喜欢憨厚的性子, 像是万历皇帝这样的也是如此,看到阿玉露出几分大孩子般的羞涩尴尬,心情也忍不住好了几分,哈哈的笑了起来,手指还不住的点着阿玉那被自己弄得有些湿漉漉的头发,和张诚说起了笑话:

  “看看, 看看, 这是要自己把自己弄成落汤鸡吗?”

  “到底是个孩子, 再能干,也免不了毛躁。”

  张诚这话是给阿玉上眼药?不这是帮他呢, 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眼光独特,消息灵通, 能文能武,手段本事还不凡, 这样的人太完美。而完美的人,即使皇帝会用也会带上警惕和戒备。

  所以张诚上来就给了个毛躁的破绽,你看, 才这么一说,那万历皇帝的眼神就又温和了几分,由此可见当皇帝的,这疑心病不是一般二般的严重。

  作为耳朵灵便的武林人士,阿玉自然听到了张诚的话,心下对这个帮忙的太监立马点了个大大的赞,心下更是琢磨什么时候还上这一份人情。什么?这是太监?呵呵,阿玉和太监打交道的经历多了去了,要说小宝那也是混过太监的,对这个群体,他比一般人更认同几分好吗。

  更重要的是,从这张诚的话中,政治敏感度不低的他已经琢磨出了这老家伙的心思,而他对这样的结盟也没有拒绝的意思,所以喽,还人情什么的,也可以理解为一次相互配合的试探。如实真的默契还成,那这样的相互帮助绝对是对阿玉十分的有利,他为什么要拒绝?

  “公子,看,红烧肉,酸辣鸡胗,爆炒猪肝,焖菜心,怎么样,我做的还成吧?”

  “咦,味道果然不错,你这手艺可以啊。”

  “一个人过日子,不会做饭,那岂不是要饿肚子。对了,我做的不少,另外还分出了一份,装到了提篮里,您看,是不是一并带走?也好孝敬一下老夫人。放心,热一热,这味道不会差。”

  “有心了,不过你也不用这样麻烦,留着自己吃吧,没得我这吃了不算,还兜着走,太不讲究了。”

  “那啥,我这还是孝期呢,您这不拿走,我也……呵呵。”

  “哦,合着,这是让我帮着解决剩菜啊!你小子。”

  吃的满意的万历皇帝嘴上说的好像挺不高兴的,心里却对阿玉这孝心点了点头。因为阿玉已经穿着锦衣卫的衣裳在外头办差,皇帝一时半刻的,还真是忘了这孩子还在孝期的问题。所以来吃饭也好,说话也罢,没有半分忌讳的意思。

  可事实就是事实,若是事后,皇帝在想起这一点。心里能不嘀咕?一方面知道人家不知道自己是皇帝,所以忌讳少些,另一方面对于自己走进丧家的事儿感觉十分的晦气,如此一来,对于阿玉孝期的各种不符合规矩的事儿,势必要夸大了来看,很可能刚树立的好印象立马就飞灰了。

  但是如今呢?阿玉主动地提出了这一点,还用做好的荤菜都让万历皇帝带走,孝敬老夫人什么的。这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对于因为不知道身份而走进丧家这一点,万历皇帝多了几分理解,对于请客都记得守孝规矩的阿玉,也更多了几分好感,觉得他这是办事儿灵活,做人感恩,还有底线,懂规矩。

  “听说,原本经历司是想让你守孝后再去上差的?阿玉啊,说说,你怎么想的?”

  “没怎么想啊,忠孝不能两全呗,不是连着张大人当初也一样因为国事,没有回去守丧嘛,这样的多了。更不用说,那,公子,我当你是自己人,说话直一些,您可别见怪啊。”

  “有话就说。”

  又一次提到了张居正,万历皇帝心里依然觉得不怎么对付,对于张居正死了老爹都不回家,霸着权利不放,他心里其实挺腻味的,也因此一直觉得这就是个好权的。可因为开始时候阿玉那一通一条鞭法的好处,坏处,甚至张居正变法的弊病什么的一通说,已经让被压制的皇帝,心里放松了好些。所以这会儿阿玉再说,他那种抵触就减轻了,也愿意继续听下去。

  嗯?为什么抵触?为什么消散?对于万历皇帝来说,张居正这个老师,这个阁老,就像是一座快要封神的大山,不单活着的时候压制了他的权利,死了还用光环压制着他专属于不帝王的神光,能不抵触?这或许也是后来张居正一家这么惨的原因之一。因为皇帝想要彻底的掌控这个国家,就要打碎这神光,做到去张居正化,不然他永远都会被臣子压一头。

  而如今,在阿玉的各种分析下,这个一直压抑的他透不过气的神人,猛地突然被褪去光环,成了凡人,那种无形的压力自然开始消散,不在那么膈应了。故而万历皇帝心胸也渐渐的被拓宽了开来。

  “您是大家公子,所以不知道,对于普通人来说,守孝什么的,那是有能力的人家才能做的,一般人,吃饭都成问题,还有几个会专门空出几年的时间啥都不干,坐吃山空?别说是这守孝了,有些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为了吃饭,这边死了男人,那边立马改嫁的都比比皆是,说白了,还是老话说的好啊,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样,衣食足才能知礼仪。”

  这话阿玉说的声音有些轻,可内里的真知灼见却让万历皇帝也不由的放下了筷子,皱起了眉头,深思起来。

  “衣食足吗?想要让天下的百姓都衣食足,何其难啊。”

  “可不是,听说,边疆的卫所里,那些军籍,匠籍的人,有的连三成的饷银都拿不到,这日子……全靠吃野菜勉强活着。”

  “三成都不到?”

  这是万历皇帝第一次知道,即使他拥有东厂和锦衣卫,可有些事儿……不是什么人都敢实话实说的。像是阿玉这样,知道他身份,时机合适,又敢说敢做的,又有几个?

  “可不是,有时候想想,那些兵部户部的大人真的是……听说,这饷银从他们手里拨出去的时候,就只剩下八成了,等着到了地方,各级上官因为要修衙门,养家丁幕僚,自然又要扣下一些,层层盘剥之后,可不就只剩下那么些了嘛。我曾听我爹说,哦,我爹也是听我爷爷说,当年武宗皇帝之所以在边境停留驻扎,甚至是亲自上战场,就是让这些人扣银子扣出了火气,不得不亲自坐镇,来保证边疆的粮饷及时拨付……”

  阿玉这一天不知道是不是豁出去了,这大雷那是一个接着一个,他明明知道,这里说饷银,说武宗皇帝(正德皇帝)听到作为皇帝的万历耳朵里,联想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少,比如边境的战力什么的。可他还是叨叨叨的,像是八卦小道消息一样,往皇帝耳朵里塞。

  别以为阿玉这是没事儿找事儿,他这也算是用心良苦啊,你想想万历三大征。若是不能对这些问题重视,那边境的兵丁能有几分战斗力?都说万历的几次大战是耗尽了国库,透支了帝国元气,可事实上,这些战争若是从根子上解决兵丁的温饱问题,那战斗力上去了,还用耗费那么长的时间?若是战事不拖延,又能节省多少国家财力?若是战斗力上去了,国家财政不困难,那明朝打败的明缅战争和萨尔浒战役大明很可能就会以胜利告终。若是那样,我大清还有机会入主中原?

  作为一个透过历史迷雾,能看清未来方向的人,阿玉真心想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为守护着这一片土地,守护着延绵边境的卫所兵丁做些什么。哦,顺带的,也是想降低未来农民起义的规模,减少内耗。因为……人李自成也好,高迎祥也罢,真说起来,原本那也都是国家公务员,是卫所系统中的一员。那所谓的闯王麾下老营什么的,九成九都是卫所活不下去的兵丁……

  什么?阻止三大征?经历过大唐的阿玉,做过宰相的阿玉很清楚,作为这亚洲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内这个时代的超级帝国,有些事儿不是想不做就不做的,有些仗不打,影响太大,甚至有可能加速国家的灭亡。中原从来都是肥肉,没有实力,是挡不住周围的恶狼窥视的。打出去,何尝不是杀鸡骇猴,用展示实力保护自己?这一点,从清朝自己都岌岌可危,依然要派袁世凯什么的,去朝鲜打一场就知道了。

  这个扯远了,反正吧,阿玉这么一通说之后,万历皇帝这吃饭是彻底的没心情了,手指头不住地在饭桌上敲打,皱着眉头暗骂了几句,随即又说到:

  “说到底,就是银子问题。所以。阿玉啊,你才总是偏着张居正?”

  阿玉几次提起张居正,万历皇帝能没感觉?他甚至想着,这人都死了,阿玉这小子还不住地说,该不是那老张头的粉丝吧?

  “怎么能说偏着呢?其实我这是恨铁不成钢啊,公子啊,我这是想,这人明明都已经把自己当商鞅了,后路都不留了,这办事儿怎么还这么不利索呢?”

  “商鞅?”

  “啊,你看看他啊,奢靡无度,搞得就像是今儿不享受立马就没这个日子过了一样,可不就是把自己当商鞅了嘛,变法的多不得好死,估计他自己早看透了,不然不可能做的这么露骨。”

  “行了行了,没让你同情他,我就那么一问罢了,说说,什么叫不利索。”

  即使被阿玉三说两说的,说的对着张居正感觉好像又多了解了几分,不在那么讨厌了,可总是说他,皇帝也烦好不,可他又不想暴露身份,生怕说穿了,就听不到这八卦阿玉的各种奇怪言论,所以马上换了个问题,嘿,你别说啊,阿玉就等着你问这一句呢。

  “可不就是不利索嘛,你看啊,他商税收不上来,这是不利索吧,看看我这法子,清扫费什么的一整,不一样变相的收上了一部分?即使少了点,可若是全天下都这么干呢?若是再多几个名目呢?这样一来,不但是锦衣卫得利,收的多了一样能缴到内库,充实一下陛下的私房钱对吧。再有这田税,光是清理隐匿的田亩有什么用?若是能做到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才是大本事……”

  “等等,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果然是好法子,只是……就像是你说的,那些田产多是官员什么的占了大头,这想要推行怕是不成啊。”

  对于阿玉的这一法子,万历是心动的,谁不想多收点小钱钱对吧,可同时他也是亲眼看着张居正一路变革走过来的,知道这变法的不容易,就是一条鞭法当时每一步都走的胆战心惊,想要更进一步,这简直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太没有可能了。真要这么宣布,估计全天下的读书人都能造反啊。

  “我知道这难,不过当初没事儿瞎想的时候,我曾想过,为啥这举人能不交税?说到底这是给读书人奖励的好处对吧,目的是让他们能不用操心生计,能好好的读书上进科考。对于官员……或许是考虑到薪俸不够养家?反正就是那么个意思。只是这日子长了,让人钻了空子,这才成了老大难。那若是咱们换一个给好处的法子呢?”

  说到换个法子,阿玉的眼睛都亮了,这法子他当初是看的哪本书里说过的来着?这个他忘了,可他知道在,变通什么的,那是真的可以存在的,能被写出来,就肯定有一定的价值。如今唯一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这万历皇帝会不会采用了,想想都兴奋啊,变法什么的,他真心没玩过。

  “比如啊,我就说比如,税呢,照收,摊丁入亩,士绅一体,谁也不搞特殊。然后这中了举人,咱们每年返还一定数额的税赋,比如二百亩?按照每亩一斗的税来算,二百亩,那就是吧20石,就是10两银子,寻常人家,这点钱绝对能过日子了,就是再往上些,对他们好些,返还五百亩税钱,那也不过是25两银子,对吧,然后按照等级,一级级的往上,比如进士,返还多少,官员从九品开始,每一级多少,都定一个数额,这样一来,不说别的,好歹这田税不会一年年的消失了对吧。返还多少银子什么的,掌控在手里,总比两眼一抹黑强吧。要我说,能给出去的和现在比,绝对是少数。就我知道的,那些举人什么的,如今有些名下都有几千几万亩的田地了,里头自己的能不能有两成都难说。自古种地纳粮天经地义,免税什么的,从来都是天灾人祸的时候,朝廷的恩典,如今……嚓,吸了大明的血,替他们收买人心,还要喊什么不与民争利,想想都憋屈。”

  阿玉说的是爽了,可万历皇帝已经傻眼了,他从来没想过这事儿还可以这么办?真的能这么办?为什么不能这么办?若是他这么办了,那将来青史之上,自己这名声……张居正算啥?比自己差远了,那一条鞭法就是个半成品……万历皇帝突然傲娇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朝鲜之役第一回 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

  第二回 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万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而实际上万历时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还包括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缅战争,以及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两次最终都是明朝失败告终。

  清朝官方的《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传》:“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

  据此可以粗略统计出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