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52章 跟着展昭去破案51

  有了牛, 铁矿,等实证,再加上匠户猎户失踪的人数, 时间, 还有包大人这边对像样周边官吏的调查, 层层叠叠的加在一起, 这襄阳王谋反一事已经昭然若揭,在这样的情况下,包大人立马休书,将各色证据整理后快马送到了前头因为真假状元而关系更进一步的王丞相那里,托他代为当面上呈官家。

  什么?为什么不着八贤王?是,包青天这一整部戏里头, 八贤王确实挺不赖, 妥妥是包大人的好基友, 可问题是,人八贤王也是皇室宗亲, 血缘不远, 这样的时候,这样的案子, 弄不好就容易牵扯上关系,以后日子难过, 避嫌都来不及。怎么能这么不讲义气,关键时刻将人家拉下水呢?以后还想不想人家帮忙了?

  所以说,包大人别看铁面无私, 好像对着谁都能怼,都能杠,事实上人家门清,心思玲珑着呢。也是啊,没点政治智慧,没点做人的圆滑,怎么可能一路高升?包拯同学之所以有如此清名,说白了不过是公心更重,重法重义,在做官做人更有底线罢了。

  且不说这题外话,却说皇帝那里得了王丞相当面呈告,捏着那一叠的证据满脸失望难过,弄得王丞相都急了。一叠声的劝慰催促道:

  “官家,对待这些宗亲上,您足够宽容了,是他们不知道惜福,总奢望不该有的福分,您又何必为这样的逆臣贼子伤心?如今要紧的是,赶紧给包拯传下旨意,赶紧的将这事儿处理妥当才是天下之福。否则万一走漏了一丝半点的消息,这……襄阳王能将这事儿瞒下二十多年,只怕这朝中也少不得他的朋党,若是寻机发难,必有天下大乱之忧。”

  这是第二次了,皇帝眉头皱了起来,第二次有人提醒他这朝堂上,这围殴在他身边的人当中,有这逆臣贼党,俗话说,众口铄金,即使没这样的事儿,一个皇帝让人劝说多了,也容易起疑心,更别说还说的这么有理有据了,宋仁宗这次怎么也不能当没听到,心下难得起了一次狠心,要好好的清查一下自己这皇城内外。

  一向宽厚仁慈的皇帝要查身边人?这么一来,这后头的改变……宋仁宗一生3子15女,为什么只有4个女儿长大,其他的全是早亡?特别是皇长子,为什么出生就死?你说遗传基因?他爹也差点没儿子?孩子身体弱?别人也就罢了,人第二个小子可是活到了5岁的。更诡异的是,后实记载这老二赵昕居然葬在亲妈苗贵妃娘家的地盘上,你说这里头没有猫腻?

  看看这不成比例的男女性别,想想一出生就死的比例,这里有多少是后宫阴私?又有多少是宗室手脚?别以为不可能啊,前头也说了,他爹当时差点没儿子,可是接了宗室子弟进宫教养的,有一就有二,你怎么知道那些人死心了?怎么知道他们没在宫里留下人手?

  就是皇帝自己能安全长大,那也是托了刘太后强势的福,等到了他的子女?亲妈没本事(有本事也不会被刘太后压下去了对吧。)养母的人手又年老淘汰(知道了亲妈养母对上,他即使为了孝道还能待见这刘太后的人?)他自己又端着仁慈的面孔,这哪里还镇得住?

  如今有了这么一出,哪怕只是清理出去一半呢,好歹他以后的子女那生存的希望也多了一半不是?说不得这一辈子,在这里,宋仁宗总算是不用为无子送终犯愁了。这历史改的,不知不觉,呵呵,依然是阿玉背锅躺枪的份。

  扯远了,不说这宋仁宗一心清理宫城的事儿,只说这里,他听了王丞相的劝,直接祭出了超级大杀器尚方宝剑,快马直送到包拯这里。那边襄阳王终于也感觉不对了。

  就像是阿玉说的,人家能瞒上这么些年,别的不说,朝中的消息那是必定灵通的很的,这尚方宝剑都出来了,作为心理有鬼的襄阳王,想想在不远处停留了蛮长时间的包拯,他立马心慌了。

  心慌了怎么办?二十多年都没搞定谋反大事儿,可见这襄阳王效率有多低,人有多墨迹,这样的墨迹的人让他当机立断立马举事这不可能,那么探听消息就成了最要紧的事儿。于是乎,就在某一天,包拯的地方就迎来了送上门的杀手。

  阿玉的十香软筋散那么一下去,嘿,立马活捉襄阳王心腹高手一名,有了这样的活口,呵呵,就开封府的本事,想撬开他的嘴那真是……啊,还用问?

  有了这么一出,那接下来的事儿就容易了,这都派杀手了,还等啥,直接上门吧。

  “私制龙袍,侵吞税赋,克扣贡品,演练私兵,锻造兵甲,私开矿山,宫室违建,勾结朋党,关押官匠,杀人灭口,强掳妇人,呵呵,这居然是我大宋的亲王?居然是一国宗室?大逆不道,为非作歹到如此地步,若不严惩,国朝法纪何在?来人,请尚方宝剑,即刻启程,前往襄阳。”

  “是。”

  有尚方宝剑,包拯又提早调来了别的地区的兵将,如今是要兵有兵,要理有理,怼上刚得到消息,连毁灭证据都还没想到干的襄阳王,这结果就已经是明摆着的了。

  而等着一群人进了襄阳王府,阿玉都没兴趣围观襄阳王失败的嘴脸,一门心思就想着将这里里外外的罪证都给收拢了,免得九十九步都走了,最后一步还让人给算计了去。

  宫室?连厨房都用上了御膳房的匾,僭越的程度可想而知。衣裳?龙袍都搜出来了,其他越轨的就不用说了。刀兵?近两千的兵甲铁证如山。再有那大肆抢夺的后妃女子,肆意杀害灭口的工匠旷工,等等。

  阿玉将这些那么一整理,往包大人那边一递,呵呵,他似乎已经看到龙头铡已经虚位以待,不用和襄阳王废话了。

  话说到这里,有人问了,那冲霄楼呢?那不都是陷阱机关嘛?嘿,这人都逮着了,想要破除机关,入内搜查还用费劲?就阿玉这早知道里头有点啥的,还能傻不拉几送上门去找死?所以说白玉堂死的不值呢,看看,这次多顺当。什么负隅顽抗,在大军面前全是灰灰。

  不但不麻烦,阿玉这一趟啊,还顺带的发了小小的一笔。什么?在包大人麾下中饱私囊没可能?什么时候他说他是中饱私囊了?亲,抄家什么的也是有规矩的,别说是这样捉拿谋反逆贼,冲在前头的这些人了,就是后头喝汤的都能没人弄点小钱钱,像是阿玉这样的,约定俗成,怎么也能分润抄家资产的三成。

  按规矩,除规制内必须上缴的物品和罪证的之外,七成上缴国库,三成是各色人等的辛苦费知道不?而这辛苦费里头,上官们分润一层,外头干苦力的兵将们一层,这些冲在前头,冒死立了首功的又是一层。

  阿玉属于首功,又是审理案件主管的随从,两头分润之下,200两银子,妥妥到手啊,这一笔钱不说能还清欠款,还能瞬间翻身变小康。这来钱快的,阿玉恨不能再来那么一次。到了这会儿,阿玉突然觉得,这案子多其实也挺不错了。难道说这包青天能有这么多集,这里头也有这个原因?这是整个开封府属官们的民意造成的?看看,张龙可是拿了400两啊,真是发大财了,比打劫都快……

  不管是不是吧,阿玉好歹也是了了一桩心事,顺利的救下了白玉堂的命,感觉在这个世界那是相当的圆满,足可获得后世无数白玉堂迷弟迷妹们的崇拜了。不过世上的事儿就是这么奇怪,这顺起来,就像是乘风破浪一样顺当。这里刚发了财,那里新的惊喜就来了,这不是刚回到开封,公孙先生就过来透露新消息说,因为阿玉医毒武功不凡,此次立下大功,所以啊包大人特意为他请了功,很有可能封他一个小官……

  你爷爷的,几辈子了,他居然真的有了做官的机会?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你说以前他怎么没想做官?不是一门心思要当杏林世家吗?切,那是停留时间太短好吗,如今他可还有二十几年可以过呢,有官做干嘛不要?再说了,这可是武官?不用离家千里,不用老死才回,还是在开封府这样的衙门,他干嘛不当?

  是的,阿玉的官就在开封,他接替了正式退休的戴捕头,成为了新一任开封府捕头,外带一个正七品上致果校尉的武散官阶。这就是他这一次襄阳之行最大的收获。

  都说七品芝麻官,实际上在宋朝,这个秉承了大半唐制的朝代,五品以上基本都是高官了,八、九品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只是个武职散官,既没有“职”,也没有“衔”,可从此他就可以领官员的俸禄,享受官员福利了。你说阿玉乐不乐?

  反正阿玉爹那是乐的,直接回家上坟,给往上三代的祖宗都上了香,另外还遍请邻里的吃了一顿。连带着阿玉那未来媳妇家,都有人送礼上门了,这就是官啊,千百年来,官本位下行程的普遍认知,在这一刻,阿玉家已经脱离了原本的阶级,跨入了新的层次。

  “阿玉,听说你成亲的日子定了?好啊,大登科连带小登科,你小子,这下可美了啊,好好干,有前途。”

  是啊,好好干,阿玉的眼睛亮闪闪的,这一世他又走出了一条新路,怎么可能不好好干?每一段人生,每一条新路,都是一场历练,一场造化,值得细细品味咀嚼。

  作者有话要说:  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

  “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

  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 “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例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

  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因此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其中有文资、武阶的区别。

  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之类。也有一些差遣并不带上这些字样,如县令、安抚使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