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意难平系统>第1章 番外天辩

我感觉天辩写了三百字就要断一下不好写,就全部写在这儿了。

这一日刘禅宴请张温,势头做的很足。

礼,刘禅亲自迎出门,把张温迎进了汉中王府。

乐,由礼部侍郎汉中王妃云堇亲自把关,按照外宾之礼做到了极致。

这里插一嘴,云堇对汉家的乐器非常感兴趣,觉得以后写戏曲的时候会用得到。

就弯下汉中王妃的身份和一些儒家大佬学。

那些大佬很不高兴,你一个女子也配学君子礼乐。

这可恼了刘禅,直接下令封云堇礼部侍郎。

和礼部尚书房玄龄一起掌管礼仪建设。

那些儒者想要反对,却被刘禅无情打压。

凭什么你们来决定礼仪呢?

刘禅非常理解孔子为什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因为有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就不是在贬低女子。

原文意思是:

“恃宠者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

这里的恃宠着是指宋国公主南子。

她生性淫荡,与宋国公子朝私通。

宋国羸弱,不得不依附于卫国,因此宋国国君把南子嫁给卫灵公。

当时卫灵公已过知天命之年,南子嫁过去后依然风流成性,卫灵公也毫无作为。

那时候孔子吐槽一下很对呀!也没有贬低女子。

只是说你一个淫乱后宫的人我不好和你相处。

扯远了拉回来。(看我多灵活。)

刘禅亲自把张温引到了上座。

亲自满了一杯酒:“张公,请满饮此杯。”

张温受宠若惊,这些日子他游历蜀国,看遍了蜀国的山山水水,人文风情。

深深喜欢上了蜀国,也爱上了刘禅的政策。

“汉中王请,张温不敢,不敢。”

“哎,张公乃东吴名士怎当不了这杯酒。”刘禅还是很客气的陪着喝酒。

这一喝可就气到了一个人,此人正是秦宓。

秦宓生气了,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哈哈笑着:“汉中王殿下如此礼遇一个外来臣子,不怕蜀中臣子生气吗?若汉中王非要贬低身份敬酒,秦宓请先死。”

主辱臣死,不管是不是主公故意的,秦宓非常不高兴。

张温也看出来了,本来他就觉得刘禅这麽给他敬酒,自己当不起,这秦宓这样说了,正好,张温上下打量秦宓。

一把宝剑手持,儒冠,就像《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一句诗“提三尺剑以定四海。”里走出的文人墨客。

(这个时代没有这首诗,但是有一位文抄公刘禅。)

“汉中王此人生的俊逸非凡不知姓甚名谁。”

“此人姓秦名宓字子敕,是我蜀汉报社的总主编,也是我蜀汉着名的学士。”

“哦,秦主编,不知你作为学士也作为汉中报社的主编,胸中曾学事否?”

张温感激秦宓给了个台阶,但是秦宓毕竟小看了他,他必须要找回场子。

刘禅喝了一口酒,瞄着两人,内心戏丰富:“要到名场面了吗?快快快,这个场面可暗中藏有杀机。”

秦宓笑了:“我蜀中有汉中王推广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还有日常扫盲活动,便是蜀中三尺小童也都接受教育,尚皆就学,何况于我?”

“哦,那不知道先生精通何种学问?”

张温对于刘禅的教育政策是很钦佩的,天底下寒门学士太多了,刘禅这样办加上科举就是给了这些寒门士子打开一扇门,但是秦宓这样说在张温看来是不服的,文人最看不起的就算、是觉得自己特别有学问的那些人,你别装13,毕竟文人相轻。

“那要看公想探讨什么学问,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秦宓可不管你怎么觉得,我就是要把13贯彻装下去。

“哦,天文地理,公如此说我反而更加好奇了,我有一个问题十分困惑,不知先生可愿为我解释解释。”

张温原本打算放过秦宓,但你秦宓这麽狂,那我就不给你留个台阶了。

“哦,不知是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探讨探讨。”

刘禅内心可就激动了,这就进入正题了。

张温摸了摸胡子问道:“天有头吗?”

心里想着:“天有头的话,那就是说天是有归属的,若是你答没有头,那我就可以说天是无主的,那你蜀汉还能说汉朝是天下归汉吗。”

这个问题一出,文人们内心一紧,看似有或没有,实际上就只有有这个选项。

诸葛亮则轻摇羽扇,仿佛已经知道了之后的剧情展开。

秦宓应战:“有呀!。”

大家心里稍稍安定。

“那在那边呢?”

张温心里想着:“你若说东,那就是说天下归属我东吴,你要是说西,你要怎么接受太阳东方升起这个问题呢?这个王牌留到最后问吧!”

“在西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秦宓所选的文章这个眷西用的非常好,其实可以当作这样一句话:“你看汉室虽然没了,但是上天眷属着西方,所以有了西蜀。”

张温听出了秦宓的潜意思,但是无所谓,你这样说我后面还有问题需要你解释。

“那天有耳朵吗?”

“‘有~,天处高处而听着下面的声音。《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张温听着回答,内心一笑:“天有耳朵,能听见声音,就代表着天是能听到百姓的呼声,那如果天下大乱的声音被听到了,天为什么偏偏留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呢?可看汉家德薄呀!已经不被上天眷顾了。”

(我自己的解读,大家要是有自己的见解和我怼,我只会说您说的对。)

“天有足乎?’”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刘禅笑了,你不就是相说天是会走的,如果你秦宓说对了天在西方,可是天是会长腿的,民心的哀淘被上天听到了,也会离开你们的。

“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

“那天有姓吗?”

前面还是暗中较劲这个问题可就直接把问题摆在了明面上,诸葛亮依旧招牌笑容,轻摇羽扇。

刘禅则一边吃剥好的瓜子,一边喝酒看戏。

“岂得无姓!”秦宓秒答,你这时候要摆开了杀机,我还能不展开。

万一之后你展开了,我可就止不住了

张温本来是想反驳说天没有姓,或者说历史的过去证明了天的姓是在变化的。

可以姓夏,可以姓周,也可以姓赢,那之后也可以姓孙。

可好奇心驱使着他问道:“什么姓?”

秦宓回答:“姓刘。”

张温直接脱口而出,为什么:“那请问怎么得出这个结论?”

秦宓说道:“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这句话就是为了堵住张温那句天可以姓孙。

张温没有办法制止了,干脆问原因,然后拿出自己的底牌吧!

张温又问:”日生于东乎?“

秦宓笑了这个底牌他早就想好了,回答道:“天虽然升起于东,可最终还会回道西边。”

什么意思,就是天下再乱,上天还是会回道刘姓手上,小老弟你可别以为天会回道孙吴。

此言一出,哄堂大笑,特别是刘禅笑得都整个人趴在桌子上了。

....

(中国人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到清代和民国时期愈演愈烈。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花子又异军突起,最终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9世纪中期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来华之后就被嗑瓜子的风气给惊到了:“这些人在用餐前把嗑瓜子当成开胃之需,确实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景致……无论是在大街旁,还是在小道边,到处都可以买到。你就是到了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西瓜子。

《红楼梦》第八回里林黛玉拜访薛宝钗的时候,就边嗑瓜子边聊天。

我知道汉朝没有瓜子,但是看戏肯定要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