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南关告急的消息传入南宁的时候,林海颇为震惊,还对贾敏说:“岳父大人果然是一代名将,真真料事如神。”

  大兴朝地大物博,兵强马壮,林海之前觉得绰尔小国并不敢轻易进犯。虽是到了边疆任职,林海也捡起了兵法、骑射,但是觉得学这些本事并不迫切。贾瑚到访后,林如海才知道东宫一系看似鲜花着锦,实际上危机暗伏,在兵法一道上下了苦工。

  这次的粤海一战和前世差不多,甚至因为林海早有准备,战事进程比前世顺利。唯一不同的便是前世立了战功的南宁知府是史鼎,这一世是林海。

  而粤海距离京城路途遥远,便是八百里加急的战报入京,也是有时间差的。

  刚开始,兴德帝得知朝廷军节节败退,丢了镇南关,大吃一惊。一面派人随时留意战报,一面紧急召开朝会,商议派兵增援的事。

  整个粤海和川滇之地虽然在大兴朝的范围内,但是实行的都是当地土司与朝廷共治,朝廷在这些地方的控制力弱。这也就意味着粤海起了战事,朝廷不但不敢让就近的驻军增援,甚至还要预防土司武装力量趁机反水。

  这种情况下,援军至少要从两湖、闽地或者江南调派,直接从京营调遣兵马也行。但是无论从哪里派兵,都先要发圣旨兵符,再整顿兵马前往,路途遥远。等援军赶到,都是数月之后了。

  而前去增援的大军不但要能抵御南越军,还要能掌控整个粤海甚至西南的局势。这对援军将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前世这个时候,贾代化早就死在围场中,贾代善也因通灵宝玉的事困居梨香院,增援粤海无论如何都与荣国府无关。

  而这一世,朝会上却有人提议由贾代善掌兵。毕竟贾代善可是活着的一代战神。

  别看兴德帝在贾代善掌着兵权的时候忌惮,遇到危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贾代善。包括前世被司徒睿逼宫的时候,兴德帝也是大为感叹若是老贾还在,岂容司徒睿放肆!

  也是因此,前世季琳将贾赦实无重大罪过的消息透露给兴德帝后,兴德帝设法保全了贾赦父子的性命。

  但是彼时的兴德帝并非全是顾念旧臣,而是他一来后悔太早削弱了贾代善;二来,也想借着善待旧臣之后这件事收拢一些旧势力。可惜,大势已去。

  因而今世粤海起战事后,贾代善虽已经卸甲两年,不问政事许久,依旧接到了入宫的口谕。

  面圣之后,兴德帝直问:“老贾,朕欲让你出征粤海,你可有把握?”

  贾代善沉思良久,才道:“回皇上,臣久不练兵,又疏于骑射,恐怕没有把握一定得胜。但若朝廷需要,臣万死不辞”

  兴德帝一蹙眉,若是从兵贵神速的角度,现在派两江总督或是两湖总督带兵增援是最合适的。但是当初为了制衡东宫,兴德帝特地将两江总督一职给了三皇子外家吴兆恒。

  吴兆恒也有一定能力,有江南巡抚颜修这样的能人辅佐,若无战事,做一个太平年间的两江总督问题不大。但是要让吴兆恒带兵外御强敌,内控地方势力,兴德帝自己都不信。

  至于两湖总督,因也是兴德帝的心腹侍卫出身,兴德帝不会第一时间派两湖兵马出征。便是要去,也是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两湖兵马前去扫尾,顺理成章记一功。

  贾代善见兴德帝提都不提让两湖总督沈明章增援粤海,就知道兴德帝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心腹,到底亲疏有别。大概从贾赦做了太子伴读开始,荣国府便被兴德帝划到了东宫属官的位置,而沈明章是兴德帝真正的嫡系,兴德帝舍不得两湖兵马受损。

  果然兴德帝又劝说:“老贾啊,满朝文武,朕最信任的就是你,粤海局势,非你出马不可。你女儿女婿还在粤海呢,现在也不知如何了,你带兵增援,岂非一举两得?”

  贾代善立刻就跪下了:“皇上,老臣的身体老臣自己清楚,实在支撑不了带兵远征。若是尚能一战,老臣便是舍了性命不要,也定要为皇上、为江山社稷冲锋陷阵。只是老臣旧伤发作得愈发勤了,老臣只怕因老臣耽误了战事,让粤海甚至整个西南动荡,影响社稷。再一个,老臣太久不带兵,若是将士不服老臣,也影响士气。若是没有这些困难,臣责无旁贷”

  兴德帝将贾代善扶了起来,叹气道:“你的身子,朕听王太医说过。既如此,朕便不再勉强。”

  自贾代善回京,兴德帝便以关心旧臣为由,特地派了太医给贾代善诊治,以示恩典,同时也是掌握贾代善的真正身体状况。

  贾代善战场上拼杀出来,身上确然带着旧伤,每逢阴雨便隐隐作痛。粤海气候潮湿,瘴气横行,王太医早就说过就身体状况而言,贾代善不适合这次带兵。所以兴德帝没再坚持。

  最终朝廷还是定了由两江总督吴兆恒带兵增援粤海。定下之后,兴德帝立刻派了监军,颁了圣旨八百里加急送往金陵。

  吴兆恒出身贵族,也一直做官,深谙为官之道。做了几年两江总督也没出大乱子,但是一辈子没打过仗。这次出征对吴兆恒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若是胜了,不但吴兆恒自己加官进爵,也是给三皇子以助力。若是败了……若是败了,仗着三皇子的势力,只要晋亲王不倒,自己终究能保住性命,但是仕途上也到头了。

  圣旨已经到了,此事无法推脱。好在皇上知道吴兆恒首次真正打仗,给的部队和粮饷都很充足。南越不过边陲小国,兵力物力都有限,吴兆恒觉得这一仗自己必能旗开得胜。

  接到圣旨当日便点兵/择吉,这日启程之前,接到了粤海传来的急报:原来,南宁知府林海组织了败退的粤海兵力,现在已控制住了局势,大有反攻之势。

  监军魏幸立刻笑着恭喜吴兆恒说:“恭喜吴大人,出征当日得这样的好消息,吴大人此次出征必定旗开得胜。”

  有好消息吴兆恒自然是高兴的。于是吴兆恒带着五万精兵浩浩荡荡的向西进发。

  因有监军同行,吴兆恒虽因初次出征有些紧张,也不敢故意拖延,日夜兼程的向前赶。好在江南到粤海的管道修得很成熟,行军速度倒是不慢。不足一月,援军到了粤海。

  这时,林海已经带着重整旗鼓的粤海将士修筑工事,补全防线,又得了当地土司的支持,开始往南推进了。

  打仗除了打有生力量、打后勤、打指挥,也打情报。朝廷援军刚到,南越军就知道了。

  本来么,朝廷军这边就稳定了军心,战局有逆转的迹象,现在援军一道,南越军首先士气就没了,且行且退。粤海与南越交接之地一直到南越境内都是绵延的大山,地形复杂,丛林密布。

  如果南越军逃回丛林,朝廷军是不好追击消灭的。至少要付出不少的代价。

  好在林海在粤海这几年,从未停止过修习兵法。贾代善准备退路的时候,也是倾囊相授,林海对各种地形需要的注意事项,对应的阵法都很熟悉。

  既是两江总督带着兵符来了,林海自是要交指挥权的,但是林海也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做好了,一并交了上去。

  吴兆恒没有真正打过仗,但是也是武将出身,学过兵法,身边也带着谋士。见林海所提的作战计划处处周全,便交给谋士参详。

  那谋士看完道:“属下觉得此计甚是周全,只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到了战场之上,还要随机应变。”

  林海是荣国公的女婿,和吴兆恒不是一个派系。虽然林海能在粤海稳住局势,已经说明了其军事天赋,但是林海到底是文人出身,吴家是武将世家。林海的计划再好,若不提点意见出来,岂不显得吴家不如一个书生。

  林海也知道这些弯弯绕,只笑着答曰:“是我考虑不周了。”

  吴兆恒说:“林大人所提计划虽好,但到底太保守了。现在南越军心涣散,我们应当一鼓作气才是。兵法云‘十则围之’,我们兵力数倍于南越军,速战速决即可。魏监军以为如何?”

  吴兆恒野心勃勃,不但想将南越军赶回去,还想让南越割让城池,立大功勋。

  魏幸是兴德帝身边的五品太监,品级虽然比之吴兆恒要低很多,但却是兴德帝亲派的,吴兆恒不敢怠慢。

  魏幸说:“调兵遣将的事,杂家哪能胡乱开口。只觉吴大人说得对,林大人也说得有理。吴大人问我这个,不是为难我么?吴大人作为一军统帅,拿主意便是。”

  林海虽然觉得穷寇莫追,又想到贾瑚所言荣国府受兴德帝忌惮。魏监军既然是代表皇上的意思,那么魏监军这话应当是敲打自己做好本分,不要僭越。于是林海便没开口。

  吴兆恒点了点头,便拿起令箭传令,先命人出城刺探军情,谁做先锋、谁断后,如何追击,安排得井井有条,也符合兵法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