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玄幻奇幻>路遥车马慢>第104章

  孙飞带着路昭,坐着三轮车,先去了县里的市场。

  ——这个小县城是没有百货商店的,路边偶尔能看见一家小卖部,卖些最常见的日用品。

  要买布、买衣服鞋子,就得去县城唯一的市场里,在县里的大桥底下。

  抱着“熟悉环境、四处考察”的初衷,路昭跟着孙飞走进了大桥下的市场。

  说是市场,其实不过是河边修的一排吊脚楼下的一大片空地。

  上头有吊脚楼能遮雨,河边又不像巷弄里有建筑遮挡,采光良好,小商贩们便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市场。

  一家一家的小摊像菜市场一样支起自己的一方摊位,摊位上有的用铁架子挂着一排排的廉价衣裤,有的在土地面上铺了塑料布,摆着整整齐齐的鞋子,还有的卖各种小玩意。

  路昭一走进来,就受到了各路小贩热情的吆喝,显然他一身得体打扮,被当成了有钱人。

  “老板,来看看衣服啊!上衣裤子都是两元一件!”

  “看看皮带!小牛皮的皮带!”

  “老板看看最新款的运动鞋吗?我这儿的货最齐全质量最好,买一双能穿五年!”

  路昭四下看了看,走到了一处卖皮鞋的小摊前,将皮箱往旁边一搁,蹲下来。

  摊主立刻凑了上来:“老板,买鞋吗?穿多大码?”

  路昭抬眼看了看这位中年雄虫摊主。

  黝黑的皮肤,挂着笑的脸,眼中透出精明和斗志,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货品,好像永远都精力充沛,削尖了脑袋为生活打拼。

  大抵南方的生意人都是如此。他见过的宋兴、宋悦,都是这样的实干家,在挣钱的路上一刻也不停。

  路昭欣赏这样的人,喜欢和他们打交道。

  他在摊主的推荐下,买了一双皮鞋,付了三十元钱,直接把鞋穿在了脚上,然后问:“你多大年纪呀?”

  摊主说:“七十五啦!”

  “家里几个小孩?”

  “哪能有几个小孩,我和我老婆天天累得半死,怎么生得出。这么多年就一个,还在读书。”

  “那你老婆做点什么工作呢?”

  “他打渔,一出海就是几个月,我吃不了那苦,就来摆摊。”雄虫笑着把纸币数好,塞进腰间的旧帆布包里。

  “在这儿摆摊,一个月能挣多少钱?”路昭低头看了看他的摊位,一张塑料布铺着,一排放着皮鞋,一排放着运动鞋,这些是价格最贵的商品,其他全是便宜的凉鞋拖鞋,一双拖鞋一元钱,买两双还打九折。

  雄虫说:“这可说不准。多的时候,一个月毛利五十块,少的时候,十来块。”

  路昭点点头,又同他闲聊了一会儿,才起身去市场里到处逛逛,买完生活用品,同孙飞一块儿走出了市场。

  德阳县的县城很小很小,比路昭的老家还要小。毕竟他老家地理位置好,坐落在全国铁路线的一条重要分支附近,建起了火车站,县城靠着火车站发展起来,往东扩建了很大一片地方,建了不少工厂。

  而这里的陆路交通极不方便,去市里得坐两小时中巴车,一天就四趟车,再从市里去州府,还得坐七八个小时长途汽车。

  从大桥底下的市场回到马路上,得走一段破破烂烂的石头阶梯,孙飞告诉路昭,这是当时修吊脚楼留下的,后来政府给它扩充修缮了一下,方便往来交易的老百姓们行走。

  路昭拎着皮箱走在他身后,说:“为什么不圈一块地方建个商场,让大家去商场买卖东西呢?这儿虽然有吊脚楼遮雨,但是没个门窗,到了冬天岂不是四处漏风?”

  孙飞笑道:“咱们这儿的冬天就冷那么半个月。再说了,咱们这种穷地方,大家收入不高,消费能力就不行,哪会有大老板来投资建商场呢?”

  路昭沉吟着点点头。

  交通不方便,这里的东西走不出去,外面的东西也进不来,人们只在一小块地方发展,自然穷苦。

  而地方穷,大家都没钱,怎么消费得起东西?消费不起东西,市场经济就起不来,自然也吸引不了投资。

  两人一块回到大马路上,孙飞在路边招招手,叫了一辆小三轮车。

  晒得黝黑的雌虫车夫立刻将车蹬了过来,停在他们跟前:“老板,坐车吗?去哪儿?”

  孙飞帮路昭提起皮箱搁在三轮车上,然后两个人才爬上去坐好。

  “去经改局大院。”孙飞说。

  “好嘞!”前面的雌虫车夫应了一声,卖力蹬起车来。

  这处小小的县城,从北面县郊的客运站坐三轮车到县中心的大桥下,不过两三公里,再从大桥到西边县郊的经改局大院,也只有区区两公里。

  县城只有两条水泥马路,一条南北向,就是路昭从客运站到大桥那条,第二条就是他们现在走的这条东西向,从县中心到经改局大院。

  路上他们还经过了经改局的大门。院子的铁门关着,能看见里头立着栋三层高的小楼,墙面刷得雪白,窗户玻璃明亮干净,窗框是猪肝红的新漆,算是这里比较高、比较气派的建筑了。

  在宿舍大院门口停下,孙飞也算是带着路昭把整个县城都逛得差不多了。

  他给车夫付了两毛钱车费,带着路昭一块儿走进大院里。

  车夫收了钱,蹬着车离开,路昭一边看着他的背影,一边说:“这儿没有公共汽车吗?”

  “有的。”孙飞笑道,“就一路车,绕整个县城开一圈,早上八点一趟,下午五点一趟,专门载上下班的人,这样才能挣回油钱。咱们县城就这么大,老百姓都靠两条腿,平时根本没人坐车。”

  路昭跟着他走进宿舍楼:“但是坐三轮车得两毛钱呢。坐公共汽车,不过是几分钱吧?我刚去首都的时候十站以内是两分,现在涨到五分了。”

  孙飞说:“平时县里也没人坐三轮车呀。一般这些三轮车就停在客运站还有市场外头,好些旅客或者小贩会结队坐车,回到底下的乡镇上。路途远,没有中巴车,坐三轮车快一些,不然只能走路。”

  路昭这才明白,孙飞带着自己在县里坐了两回三轮车,还算是个奢侈行为。

  他跟着孙飞上了三楼,走进一间宽敞明亮的二居室。

  “路昭同志,这儿就是局里给你分配的宿舍,这一层现在就住着你一个人。来,这是钥匙。”孙飞把两片钥匙交给他,“有事你可以来找我,我就住隔壁楼,你在这边喊一声我也能听见。”

  路昭连忙接过钥匙,谢过了他,把他送出门后,自己就打量起这间宿舍来。

  这一栋宿舍楼总共三层,他住的就是顶楼。

  一层楼一共四间屋子,楼梯开在正中间,走上来左右各有一条走廊,像教学楼一样的布局。

  这条走廊十分宽敞,北侧是露天开放的,没装窗户,因此采光很好,南侧就是并排的两间屋,屋门开向北边,屋里的窗户开向南边,走廊尽头各有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

  而路昭住的这间屋子,里头虽然只有一面墙,隔出南北两个房间,但十分宽敞。

  进门的外间放着木沙发、茶几和橱柜,可以用来会客。里间屋子只摆着寥寥几件木家具,空荡宽敞,加个帘子隔断成两间卧室都绰绰有余。

  屋子里已经提前被人打扫干净,只是家具摆放的位置并不符合路昭的习惯,他便把里间家具的位置挪了挪,将书桌挪到窗边,能照到充足的阳光,将书柜搬到了书桌对面。

  而后,他把床往窗边推,挪到书桌附近。

  这样一来,整间屋子分散的家具,几乎都集中到了窗户边,只剩下衣柜仍靠着隔断墙。

  做完这些,他才把自己的皮箱打开,将衣物收拾到衣柜里,相册和笔记本放在书桌抽屉中。

  收拾完毕,看看手表,这会儿才下午三四点,路昭就又去厨房把火生起来,烧上热水,才回到屋子给方曜写信。

  [方先生:

  原本我打算到单位报到后,立刻给你写信的,但是单位将我派到了澄州德阳县,我只能先出发,现在到了这里安顿下来,才有空给你写信。

  你见多识广,应该知道澄州是个怎样的地方吧?我倒是第一次来这里。

  它就在暨州的东边,也靠着海,所以很多人都以打渔为生。

  我被派到的这个德阳县,交通很不方便,所以经济也不发达,老百姓都很穷。

  我的领导叫我每个月写一份调研报告,汇报这里的情况,我决定要好好走访调查,把情况反映上去,努力为这里做点什么。

  对了,这里的交通不方便,信笺也很慢,我问了接待我的同事,他说这里的信笺一个月才往首都去一次,所以我的信只能每个月跟着调研报告一起寄出了。

  现在我的新地址是澄州德裕市德阳县经改局大院,如果你有回信,请让首都取信的先生帮忙寄到我这里。

  路昭。]

  写完信,他将信纸折好,塞进信封里封好,写上方曜收,再在外头套一个更大的信封,写上首都那位取信先生的地址,贴上邮票,而后将它暂时放进了抽屉里。

  厨房里烧的水已经温热,路昭将新买的肥皂和毛巾放到卫生间里,打了热水端到卫生间,洗去一身舟车劳顿的风尘,再换上干净衣裤。

  等洗完脏衣服晾好,已经到了饭点,可厨房只有碗筷没有粮油,路昭便穿着新皮鞋走下楼去,准备出门吃点东西,再到街上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