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科幻末世>永生之灵>第200章 道德经的道(一)

这一章开始,我要为地球读者讲解一下中国文化经典《道德经》。

一直以来,这部书广受世界各国文化人士的重视,也受到很多政治领袖的重视。

这也是一部奇书,单是开篇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让无数学者争辩不休。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不过,有些内容是容易理解的,不需要特别讲解。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我来讲解。

我现在讲解的《道德经》的版本和目前地球世界流行的版本有部分内容不一样。

先解说这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过去亿万年的灵魂之旅中,我曾经化身为广袤大草原。

在那时,我的灵魂就是大草原。

我就是所有的鲜花、所有的青草、所有流过草原的河流、所有河流中逆流而上的鳞片闪闪的青鱼。

而人类的语言,可以写出草原的形状,但是语言不是那个活的草原。活的草原,是活的“道”,是灵性和规律的结合体。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那么,“名可名,非常名”又怎么理解?

地球人仰望天空,太阳升起,太阳落下,这不需要语言的表达。在地球人类的太古时期,当我200万年前化身为古老的地球人,我们指着天上的赐给我们光明的大存在物,称之为“日”,是天空的光明赐给我们每日的生活。

今天,地球人称之为“太阳”,地球科学家告诉你们太阳是一颗物质恒星,散发光和热。

就是这样,人类为了认识自身和宇宙万物,就必须要给万物一个名称。

而这个名称,又是不确定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说话环境下,我们称呼同一个事物的名称是不一样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这是非常微妙的事实。

再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身为亿万岁的古老神灵,我完全理解那些创造万物的灵性大能们——在观想造物的过程中的真实历程。

在最初,观想的起点是朦朦胧胧的,然后,在灵性之心中升起一个念头,万物由此逐渐成形。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这整段话,是造物的隐秘之途。

对人类的启示是——创造性地工作意味着激情与理智合一。

意在先,行在后。

我继续讲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前面说过,无和有,就是一念之差。

站在人类角度看宇宙万物人生百态,如果你内心清净没有杂念,那么你看到的万事万物是那么奇妙地存在和变化。

如果你内心有任何想法,那么你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或有益或有害。

你内心清静,或是杂念丛生,这都是你的心,你的心在永恒变化。心灵的活动也是造物之因。

站在造物的角度,造物者之心的一念生起——便观想出万物。

站在我们人类的角度,人的心意构思出未来生活、新产品功能、广告创意、有效管理新方法,而且是连绵不绝。

我想起地某人说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方法重要,君子的定义也同样重要。”

人心一念,有善恶。

当年我在4000年前的地球投胎,身为大禹,率众治水。

当舜帝说:“禹,你也发表一下你的善言善策。”

我向舜帝弯腰下拜之后说:“啊,尊敬的舜帝,我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只是一个劲地思考每天要勤勉再勤勉地工作。”

我对舜帝说:“尊敬的舜帝,要谨慎地对待您所拥有的君主权力。把您的心意安放于止于至善的目标上。”

因为人类有了心念,有了心念的不同,人类看待的万物就表现出差异,人类对世界的影响也有了差异。

《道德经》是这样表达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的经历告诉我:

有物质世界的地方,就有“圣人”诞生。

尽管不同物质宇宙的“圣人”的物质躯体不一样,我之前也介绍过不同的物质宇宙的生灵的躯体是那么的不同。

地球人是这个样子,而在另外的物质宇宙的生灵躯体,却是牛头马身,或是三眼无鼻,或是四手四脚。

但是不同宇宙的“圣人”都达到了造物、守道、中和的境界。

所以,“圣人”的做人行事方式,已经与一般人不同了。

圣人的志向,已经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的永久幸福。因此圣人并不是自己一定要做什么,而是如何与社会大众一道追求和实现共同的幸福。

圣人已经是“道成肉身”,因此圣人的一言一行,都是道的体现,都是人类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圣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天下人的学习教材。

圣人为社会做事,成就有益大众的事业,但是并不是占为己有,也正为这样,所有人才会世世代代感谢圣人的功劳。

当年,我身为大禹时,不能说达到了圣贤境界,不过,当时的大王舜帝确实表扬我说:

“禹,你承诺治理洪水,你做到了你承诺的,你因此成就了伟大的功绩。所有官员当中你是最有才能的,你能够为国家的治水事业竭尽全力,你自己家庭的生活又是无比的节俭,你不自满、不浮夸,你的确是所有官员中最能干的。”

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禹的治水美名才能传播至今,广为人知。

下面我续提讲解:“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来现身说法。

现在,我从自身分出一点微小的灵能,进入我居所的米缸。

这一点灵能,就像大河冲入深潭。

这点灵能以磅礴的气势,与这缸白米中的活的营养结合,滋生出数以百计的黑色小角虫,但是,外表看去,米缸还是米缸,半缸米还是半缸米,但那“米虫道”已经产生。

从无到有,一点点的灵能,化身为米中的讨厌黑色小角虫。

大道,在米缸中、在黑色小角虫中、在米尘中运行。

这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