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我以族谱变法>第168章 革职

“陛下英明!”

朱元璋没有理会,而是翻开奏疏快速阅览,一刻钟后才粗略看完。

“薛尚书大才,禁止土地买卖,又用青苗法来防止百姓遇到灾年后,因无法生存而强卖土地。

可是这律法是否太严苛?买者满门抄斩,咱大明是有道之国,怎能动不动就杀人?”

听到这话,奉天殿内所有人都默默低下头颅,他们怕再多看一眼,都恨不得上去打朱元璋一巴掌。

朱元璋可不管这些,继续开口询问:

“还有这个取消关税等,而后将商税统一并提高,不给那些贪官污吏强取豪夺的机会,这也很好。

可商税提高到五税一、十税一,那些商人必定会将成本放在百姓身上,这又如何处理。

所以说,你这变法方略很好,还有些细枝末节,当细细打磨。”

薛祥躬身回应:“此乃纲略,具体实施细则当有朝廷百官互相探讨。”

“也好!太子,你看看这份方略如何。”

说着,将手中奏疏递给朱标,没多久朱标就厉喝出声:

“儿臣不会同意此种变法,通篇都是为国敛财,毫无道德仁义之风。

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开商业乃末道,若人人经商,必然败坏仁义礼智信,因欲壑难满也!

数千年时间才养成大明百姓仁义之风,儿臣万万不会让此风气一朝散尽。”

“《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太子殿下,士农工商各尽其用才能使大明兴盛,只要礼法不变、风俗不变,大明只会更兴盛,有德之士只会更多。”

“薛尚书是准备和孤复制盐铁论吗?”

“臣不敢!臣只是……”

话音未落,方时从殿外匆匆走了进来:

“臣东宫司柬方时拜见陛下,太子殿下!”

“免礼!”

朱元璋淡淡开口:“既然你也想变法,正好薛尚书提出变法方略,你就在这朝堂上好好论论大明该怎么变。”

“变法?变什么法?”

方时装出一脸懵逼的样子:“陛下,这大明好好的,为什么要变?”

???

奉天殿很多官员开始懵逼了,什么情况?这薛尚书不是一直都看不起商业吗?怎么一下子变了。

还有你这方时,当我们这些人是傻子不成,不变法你搞什么宣承部和承志部出来?

朱元璋虎目一瞪,怒吼出声:“放肆!你那变法方略还在咱床头上,现在告诉咱你不变法,你在耍咱吗?”

“陛下恕罪!那是臣年轻气盛,不知道大明国力,才妄言变法。

目前大明粮食不足,臣宁死也不会同意变法。”

“好、很好!”

朱元璋冷冷吐出一句话,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想死是吧!咱成全你!来人……”

“父皇,万万不可!”

朱标大声阻止:“父皇,方司柬毕竟年轻,有些思虑不周情有可原。”

“哼!”

朱元璋冷哼出声:“年纪小不是理由,今日看在太子和你老师的面上,咱给你个机会。

若是解释不清为何不能变,咱一定将你凌迟处死。”

[吓死我了!这老朱演戏都演的这么真,难怪能当皇帝。]

[不过,真正原因不能说,随便找几个理由吧!]

想到此,方时满脸严肃:“陛下,北元朝廷未灭,一旦大明因变法而动荡,北元必不会放弃此等机会。

其次则是,编修经典还未完成,一旦开启变法,吾等该用何种理念变法?

不管薛尚书的变法还是微臣的变法,都绕不开两个字,土地。

而土地又是百姓生存之本,也是大明社稷之本,若用王田制,则王莽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若只是重新丈量、分配土地,那也是治标不治本,兼并土地不可避免。

均田制也一样,看似公平,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天灾不断,地主豪绅有一万种方法重新兼并土地。”

薛祥瞥了眼方时,目光隐隐带些不屑:

“方司柬,本官没说是均田制或王田制,本官所提乃是土地禁止买卖,违者满门抄斩。

若遇到天灾,则用青苗法,让农户向朝廷借债渡过难关。”

“有区别吗?”

方时转头看向薛祥,语气淡然:“遇到洪水全家死绝,官府将其户口仍记录在案,土地收入则与地主一人一半,朝廷能知道?

朝廷只会看税收有没有少,会去看种田之人到底是谁吗?”

“朝廷十年丈量一次土地,自然会清理这些蛀虫。”

“土地都在别人户口上,朝廷怎么清理?薛尚书远在京城,能知道这户人家到底是不是原先的百姓?”

薛祥面容一滞,他怎么也没想到,方时居然对下面的事如此清楚。

瞥了眼薛祥,也不管他是不是装的,方时继续说道:

“比如张三因为酿酒赚钱,那么就有很多人跟着酿酒,喝酒的人就那么多,张三赚的钱必然变少。

若他不动,其他人会将他的份额全部吃完,直到他破产。

若他出手打压其他人,也必定会下死手,让这些酿酒商下死手。

国家、科举、土地等等都一样,因为所有人都因利而动,活在这世上就是要争,你不争就会被别人吃干抹净,除非是个废物才无人去争。

所以,再没有找到如何让农田成为无用之物前,变与不变并无不同,都无法解决根本。”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茹太素满眼赞赏看着方时:“方司柬一席话让本官明白了,老子此话是何意。

农田乃民之本,想要让农田成为废物,除非天下不再缺粮食,而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

“所以,下官刚刚说了,年轻气盛妄言变法!”

朱元璋瞥了眼方时,随后目光扫向下方一众臣子,语气平淡:

“罢黜方时东宫司柬一职,以后就待在翰林院读书。

至于变法一事,薛尚书再回去好好想想,正旦大朝再送上奏疏。

这千年之制咱一定要变,谁能让大明超越历朝历代,咱不吝爵位。”

“臣等遵旨!”

冬至大朝的消息很快传到赵民望耳中,当天夜里,他便悄悄来到鲍恂家,想要与其商议。

“仲孚兄,陛下这是何意?到底是要变法还是不变?

还有方时,其东宫司柬一职没了,是不是代表陛下,不准备将他留给太子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