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只允许一万人穿越>第102章 农业知识

就见地头上,几个年轻人,在捣鼓着一台奇怪的机器,众人纷纷上前围观查看。

这台机器不同镇里常见的车辆,它身上没有轮子,反而有几个旋翼状的东西。

其中有村民认出了这东西,吃惊道:“这不是河边,经常在天上飞的那个东西吗?”

“咦,还真像,不过这个比那些大的多啊!”

“是啊!”

其实关于无人机,凤山镇的村民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一个东西见得多了,再奇怪的东西也会变的稀疏平常。

“他们这是干什么呀?”

“谁知道啊!”

就在众人好奇之际,就见一名工作人员把最后一步准备工作做好后,疏散好围观人群,开始操纵起手中的东西。

就听“嗡”的一声,无人机启动,众村民都被吓了一跳,纷纷后退,旋翼产生的巨大气流吹的地上 尘土乱飞。

无人机慢慢升起,随后飞向设定好的坐标,开始挨个地块喷洒叶面肥。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

底下村民一片欢呼,虽然他们不知道喷洒叶面肥的作用,但能亲眼看到无人机的起飞,足以令他们大开眼界,原来这个东西还能这么用。

除草的老农见对方是龙国人,虽然知道这些人都没有什么架子,但就对方说的影响产量什么的,他们心中一万个不服,自己种的地怎么可以让其他人说三道四。

“这位小哥,没种过地,不要说大话 ,就咱们这小麦,我敢说是大明朝最好的小麦,产量每亩不低于三百斤......”

有一人就见何永丰细皮嫩肉的,认为对方应该是没种过地,出言讥讽道。

但又看了看小麦长势,十分笃定道:“哦,不!四百斤,绝对不低于四百斤!”

“哦,才四百斤,这产量有点低啊!”何永丰仿佛没有听到对方的讥讽,自顾自的嘀咕道。

随后他又扒开一株已经抽穗的小麦,仔细研究了一会,然后又抬头看了一下整块地的小麦长势,也十分笃定道:“大爷,您这估的有点低了吧,我看不止四百斤,至少六百斤!”

“大明最好的小麦才有可能达到亩产三百多斤!六百斤,怎么可能?”那人不服道。

“大爷,您那是用老法子种的,我们的种子,我们的化肥,在我们那低于一千斤的产量,你都不好意思拿出去见人,如果不是去年错过了节气,并且气温比较低,种子发芽率不好,我敢保证,今年的亩产量绝对不会低于一千斤。”

何永丰也不着急,呵呵笑道。

旁边的老农还没回答,就跟着何永丰身边的一个老头同样笑道:“老哥,你就信这位小哥的吧,他专业知识可不咱们这些大明人能比的。”

那位老农见到有人说话,好奇的朝此人打量起来。

此人大概六十岁左右,虽然穿着龙国的服饰,面料结实保暖,款式简洁实用,但却留了一头长发,看起来不伦不类,好奇问道:“你也是大明人?”

“老夫太学博士徐光启!”那人手捋胡须笑吟吟道。

“啥?太学博士是啥?”几位老农似乎不知道徐老头的官职,纷纷议论。

听到众人的议论,何永丰噗嗤一下乐了,看了一眼脸色有些尴尬的徐老头,指着对方向几位老农介绍道:“这位是京城来的大人物,具体是谁,你们不知道就罢了,不过咱们的粮食,我敢保证等产量出来,一定会吓你们一大跳。”

说完,何永丰就带着徐光启离开了。

回去路上,徐光启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问道:“小哥,小麦的产量真的可以达到这么高吗?”

在凤山镇的这几个月,徐光启几乎逛遍了 凤山镇的每个角落,在镇上生活的百姓,几乎都知道了委员会有这么一个怪老头,每天啥事不干,就是胡乱逛游,真不知道委员会养着这么一个怪老头干吗?

徐光启本以为只要自己在凤山镇待上一段时间,就可以把这里的一切搞明白,可是他越逛越糊涂,越逛越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刚刚爬出水井的蛤蟆,外面世界是如此宽广无垠。

自己这点学识就如大海中的一滴水,不值一提。

更令他绝望的是,生活在凤山镇的龙国人,似乎人人都能与他论上一番,就连食堂里那个炒菜的妇人都能把自己驳的哑口无言。

刚到委员会食堂吃饭时,他见到食堂多种多样的蔬菜,一一摆放在餐盘里,供大家挑选。

要知道这可是在大冬天,春节这个时间段,不说达官贵人,就连当今皇帝陛下,也吃不上这么多品种的蔬菜。

而在凤山镇,这些蔬菜却被随意摆放在桌子上,供普通人挑选,并且是不限量的那种。

徐老头的认知被冲击到了,冲着窗口打饭的人吼道:“你们这菜是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菜?”

窗口里打饭的人是凤山镇的居民,她哪见过这阵势,赶紧跑到后厨去报告。

就见后厨方向迅速走出一妇人,手里拎着一个勺子,嘴里吆喝着:“呦,什么人活腻歪了,敢在这里闹事!”

那妇人来到打饭窗口,对着徐老头就是一阵吼:“怎么着,菜就这么多,爱吃不吃,不吃自己出去吃!你们不知道后勤补给有多难吗?”

没想到对方如此激动,徐老头顿时蔫了,小心翼翼道:“我是问这大冬天的,咱们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蔬菜?”

闻言,那妇人似乎明白了面前这老头的疑问,大大咧咧道:“原来你问这个啊,你早说啊,不会说话就不要说话,那么大年纪一个人了,还整天一惊一乍的。”

“这菜当然是地里种出来的,你以为我们是孙悟空,能凭空变出来东西?”

“可是这大冬天的.......”

“我们有蔬菜大棚,专门用来冬天种蔬菜......”

“那......大棚是.......”

“这个你别问我,我也讲不清楚,你去问问那些吃饭的人,他们懂得多.......”

这妇人正是王艳,那个见证田小雨走进妇联工作的人,当她听到有人在食堂闹事时,正在为后勤供给发愁的她,蹭的一下火气就上来了。

前段时间由于后勤补给一直优先提供给海上的舰队,导致食堂蔬菜种类急剧下降,不少在委员会工作人来跟她抱怨,弄的她也很为难。

此时正好有人来找茬,她能不火大吗?

正当她准备与对方大干一场时,发现对方是一个大明老头,心里的火气顿时消了一大半,但还是忍不住出言讥讽了几句。

这就有了先前的一幕。

打完饭,徐光启正坐在桌子上吃饭,就被决策组张敬业找到了,对方就刚刚食堂主管的态度表达了歉意。

徐老头倒没在意这些,他现在满脑子都是那个能在冬天种出蔬菜的大棚,于是他把自己的疑惑同对方讲了一遍。

张敬业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只好在抖音上给徐老头找了一些资料。

徐老头边吃饭边看手机上的资料,结果他发现他引以自豪的农业知识,在这些资料面前一文不值。

他从来没要想过,搞农业种植还需要那么多技术,什么光照,温度,湿度等等,看的他头昏脑胀。

旁边一同吃饭的张敬业似乎察觉到了徐老头的尴尬,于是向对方说道:“徐博士,过段时间,咱们会有一个农业专家团来指导农业工作,到时候你可以问问他们。”

这就有了今天跟随何永丰出门考察的徐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