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唐图>第449章 领兵外出

和栓子这杯酒下肚,王鹏已经面目狰狞。

自己弄的高度酒,在肚子里作乱,还不能吐,别提多难受。

要是别人敬的,王鹏已经吐了。

栓子一片热忱,吐了不好看。

前面有碗羊汤,王鹏赶紧端起来,放在嘴边,拿羊汤压住喉咙眼的酒气。

羊汤很烫,不敢大口喝,只能小口往嘴里吸溜。

勉强有些作用。

栓子见少爷和自己碰杯,心中欢喜,高兴的坐回自己位置。

也就是少爷,换成别人,他一介武夫,贴身侍卫又如何,身份差别太大,如何能和主子同桌共饮。

少爷没拿他当下人,恩遇有加,没说的,栓子这条命就是少爷的。

王鹏忍的辛苦,处默这个没眼力见的,又拿着酒过来:

“怎么停了,来,继续,今夜一醉方休。”

王鹏实在喝不下去了。

今晚他喝的白酒,绝对不低于五十度!

奇了怪了,处默怎么跟个没事人一样,喝了一斤多,没反应。

难不成他的酒有问题?

王鹏脑子里灵光一闪,明白了。

处默肯定喝的是低度酒!

王鹏抢过处默的酒杯,放在鼻子底下闻了一下,酒味有,不冲。

喝了一口,寡淡无味,像甜水。

再看处默,那家伙捂着肚子,嘎嘎嘎,笑的直不起腰,就差在地上打滚了!

平常王鹏自己喝低度酒,拿高度酒招呼他们,兄弟没少上当。

今天这招,叫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当我收的利息。

王鹏张嘴就要骂处默,可是从嘴里出来的不是话语,而是酒。

好在王鹏反应快,转过头,终于没有吐在处默身上。

这一口吐出来,心里舒服多了。

王鹏吐了,帐篷里再也待不住,几人干脆带着酒菜,去外面喝。

新军士兵席地而坐,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好不痛快。

王鹏拿过处默的酒,给自己满上,高高举起:“来,新军的弟兄们,咱们满饮此杯,干了!”

主帅敬酒,新军全体起立,端着酒碗,大声叫好。

和大伙喝完这杯,处默又拿过来一坛酒。

王鹏闻了一下,度数大概在四十到五十度之间。

两人这次喝一坛酒,不再牛饮,而是边吃边喝边聊。

直喝到后半夜,醉的一塌糊涂。

几天后,本来约好来乾州喝酒的怀仁,虫子和宝林,因为有军务在身,无法前来。

再过几日,不知去了哪里,再也联系不上。

王鹏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不能给旁人说。

新军的训练更加严苛,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

王鹏朝兵部索要两千府兵,本以为兵部不会给。

谁知道不过三天,两千府兵就来到乾州,找他报到。

这次兵部的效率,王鹏打满分。

两千府兵,是配合铁浮屠的。

平常训练,铁浮屠有足够的穿甲,卸甲时间。

一旦进入战场,最好是有人帮忙。

不要把铁浮屠的体力,耗费在这些和战场无关的事情上。

铁浮屠不光人着甲,战马也是全甲保护,穿戴,卸取,都很麻烦。

这些事情全部由府兵干,铁浮屠留着体力,战场冲杀。

王鹏顺杆爬的本领,让作为兵部尚书的侯君集,有了全面的认知。

府兵到了第二天,侯君集又看到王鹏要战马的公函。

好在这次要的不多,一千匹。

刚好从定襄送回来一批战马,侯君集虽然不舍,捏着鼻子批准了。

回复的公函刚出兵部,就被王鹏的人领走,直奔城外兵部设立的马场。

等别的将军拿着兵部批文,兴奋的去挑选战马,乾州侯已经把最好的一千匹,连夜运回乾州。

这些将军怎么肯,就去兵部告状。

一提云麾将军,乾州侯,兵部尚书比他们的气还大。

一千匹马才到手,王鹏讨要军械的公文又到了。

五百具八牛弩,五万支攻城凿,你小子是要攻打长安吗?

长安十六卫,加一起都没有五百具八牛弩,你是真敢开牙。

大唐内部没有战事,这两年基本上都是和草原作战,根本用不到八牛弩。

兵部也没有多少储备。

军械司开足马力,做好五万支攻城凿,也得半个月。

都去制作攻城凿,别的军械还做不做了?

八牛弩的数量也没有五百,都要现做。

侯君集当着十六卫将军的面,把王鹏好一顿骂,虽然他本人不在,不影响尚书大人发挥。

将军们不敢再触霉头,灰溜溜的走了。

有马就不错了,还敢挑三拣四。

十六卫正在进行换装,惹恼了兵部尚书大人,把他们放在最后一批换装,就惨了。

别人提前换上新武器,就能提前熟悉,提前训练,提前形成战斗力。

最后更换的人,必然吃亏。

一步慢,步步慢。

当将军的想要再往上爬,除非立下军功,或者在训练中做出突出成绩。

十六卫守卫长安,捞不着仗打,只好在训练上下功夫。

期待哪天,和边军轮换,说不定还能有仗打。

要是平常训练都赶不上别人,陛下怎么放心让你和边军轮换。

还想往上爬,做梦!

等十六卫的几位将军走了,侯君集叫来兵部左侍郎,叮嘱他,半个月内,五百具八牛弩,五万支攻城凿,必须到位。

要是做不到,卷铺盖滚蛋!

左侍郎不敢怠慢,他能感觉到,兵部最近动作很大。

频繁的有人员调动。

军械司的人,从未像最近这么忙碌。

就这,尚书大人还不满意,催着左侍郎,让他每天都要去一趟军械司,亲自盯着。

户部又给兵部拨了一大笔钱,皇后娘娘甚至从内府拿钱,交给兵部。

尚书大人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左右两位侍郎,却是心惊胆战。

钱拿了,事要是办不好,怎么向陛下交代?

关键兵部把这些钱用的地方很让人奇怪。

就拿今天来说,五百具八牛弩,五万支攻城凿,这是要打哪里?

要不是侯尚书是陛下心腹将领,左侍郎都怀疑,侯君集要造反。

心里虽然有疑惑,事还是要办。

军械司实在忙不过来,不知谁给兵部出了个主意,把攻城凿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外包出去。

交给民间作坊。

一个作坊不够,就十个,十个不够,一百个。

人多力量大,又能给军械司减轻压力,又能早早完成任务,一举两得。

这种事情,左侍郎不敢私下做主,跑去请示侯君集。

侯尚书很开明,当场拍板,就这么办,出了问题,他顶着。

侯君集已经半个月没回过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陛下汇报工作进展。

然后就是回兵部处理繁杂的事情。

好在陛下答应他,等一切准备就绪,允许他领兵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