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图南未可料【完结】>第15章 槟榔屿风云乍现(一)

  马六甲海峡的另一端,张靖苏和肖海乘着英国轮船已经到了他们的目的地——马来亚的槟榔屿。槟榔屿属于槟城州,是英殖民政府开发为远东最早的商业中心之一,也是华人最早到马来亚谋生的几个目的地之一,州府名叫“乔治市”,是地处槟榔屿的港口城市。

  张靖苏和肖海在乔治市下了船,看到路边写着各国文字的招牌和广告,当中使用汉字的居多,看得出在这里华人数量占据着相当的比例。这是两人第一次来到南洋,带着忐忑的心情在路边分别叫了人力车,直奔《槟屿晨报》报社去了。

  原来张靖苏前往南洋,是受《槟屿晨报》创办人的邀请出任该报纸的“新闻主编”一职。而张靖苏之所以受邀,不只因为他对这份工作的喜爱,也因为对他暗中从事的工作大有帮助,于是带着“亦徒亦友”的肖海跨海而来。不过他在宁波遇到了甘小栗,勾起心中一段旧事,现在正因为和甘小栗失散而产生些许懊悔。

  这次乘船不似从宁波到泉州那趟那样艰苦,四人舱相对开阔,况且由于甘小栗的缺席和另一张铺位并未售卖,导致这一路多数时间只有张靖苏和肖海相互陪伴,在肖海的照料之下,张靖苏的仪容仪表才保持着符合他身份的水平。带着行李坐在人力车上,潮湿的风拂过张靖苏清瘦的脸,脸上干干净净一根胡子茬都没有,头发梳得服服帖帖,眼睛也在圆镜片后面微眯着,这让他看起来变成了一个颇为英俊的男人,有一点“傲雪梅花”的高洁意味。

  “老师您还在担心小栗吗?”两辆人力车时而并行在街道,肖海趁机问。

  “是吧。”也不知道甘小栗现在怎么样了,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他,张靖苏心里这么念到。

  “我觉得他说要来槟榔屿找他爸是真的,他那点小聪明,一定会找到别的办法来这边。”

  “噢,听你说起过他有随身携带、宝贝似的一页纸?”

  肖海的确见过甘小栗打开怀里的布包,他还想一看究竟来着,只是没得逞,便讪讪道:“哈,那个,我也挺好奇的,他不准我看。”

  张靖苏只是随口一问,未往心里去。两人在各自车上沉思了一会,不多久就到了报社。

  进去之前先让门房老头通报一声,转眼老头就带了两个人出现在报社门口:一个矮小敦实的中年人,肤色黝黑,留着八字胡,笑起来嘴角一对又大又深的“括号”,一副永远有使不完的精力的样子;另一个年长一点,头发微秃,体型圆胖,手上拿着手帕,随时准备好要擦汗。八字胡的中年人老远就向张靖苏伸出右手,张靖苏也连忙迎上去,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张教授总算平安到达!”中年人嗓音洪亮,热情地说。

  后面的胖子一溜小跑,令人以为险些要在地上滚动起来,辛苦地跟上节奏,紧随其后和张靖苏握手:“欢迎欢迎,可把您盼来了!”

  “这位是《槟屿晨报》的总编辑,老傅——傅黎荞。”中年人笑着介绍说,“这位,不用我多说了,是即将上任的主编,张靖苏。”

  张靖苏又和傅总编握了一次手,顺便飞快地观察了一下总编,见他虽是谢顶,可两鬓的花白头发还很茂盛,慈祥的胖脸光滑锃亮,一副衣食无忧、乐乐呵呵的样子。

  “许先生,傅总编,这位是随我同来的肖海,也是我的学生。”张靖苏也侧过身,向来的两位介绍肖海。

  “欢迎你,小伙子看起来很有精神。”中年人拍了拍肖海的肩膀,然后又说:“大家一同到我办公室谈吧,正好我新得了一罐武夷岩茶,是地地道道九龙窠产的大红袍,请两位品茗,老傅也一起来。”

  张靖苏谦让一番,四个人这才一同走进报社。

  肖海早从老师那里听说眼前的“八字胡”是南洋著名的华商许文彪,其祖上是福建人,虽然出生在马来亚,却是在福建老家长大,跟国内联系紧密。许文彪跟随父兄往来香港和马来亚办货,因为他学过中医,尝试着在乔治市开了一家药铺——后来药铺生意越做越大,他忙着在南洋各地开设分号之余,把总店从乔治市搬到了新加坡。

  这几年许文彪从家族生意中独立出来单干,靠药材生意赚了不少钱,于是转而开始投资兴办报纸,在福建、香港、新加坡都有他筹建的报社,今年上半年又在乔治市新创办了《槟屿晨报》,经人介绍,邀请了在上海一所大学里头当教授的张靖苏来这里做主编。

  肖海跟着老师坐在许文彪办公室的皮沙发里,端着一小杯茶细细的品,古朴的茶具和四周西洋式的家具搭配得不伦不类,不难看出许文彪这个人除了身家不菲又热衷文化交流之外,其实是个粗线条的人。

  闲话家常之后,许文彪对张靖苏和肖海说:“我已经安排人给两位在市里找了住所,旅途奔波,你们不妨先休息几天,工作方面让老傅代为照料,我也不是个文化人,就不插手你们文化人的事情了。”

  老傅连连点头。

  许文彪又说:“老傅,过两天章亭会馆有个共话会,听说是关于今年会馆主席换届一事,我正好有事要回新加坡,麻烦你带张先生去参加一下,反正会馆的事我们一向只是走个过场,有什么会议去露个面就行。”

  “好的,许先生。”

  张靖苏暗自猜想许文彪会不会私下跟自己说点什么,毕竟他邀请自己过来是经过组织内部介绍的,虽然许文彪并不完全算组织的人,但他这样的“往来密切”也承担了不小的风险。张靖苏还期待着那种“挑明身份”的畅快聊天,可没想到饮茶结束之后,许文彪只是很爽朗地跟他和肖海又握了一次手,就把他俩送出了办公室。

  门口老傅乐呵呵地跟他说到:“张教授,以后我们就是同事啦!”

  这样一次会面,让张靖苏心中不管是对报社工作,还是暗中的组织工作,都一点底也没有。

  两天之后的傍晚,张靖苏和老傅在报社门口见面,相约一起前往章亭会馆。两人步行在十二月依旧温暖的街道上,茂密的热带植物在街道两旁肆意伸展,鲜绿的颜色夺人眼球。受英国殖民的影响,乔治市的生活方式十分西化,街头甚至能找到供应当地特产白咖啡的廉价咖啡店,不少穿着朴素的青壮年劳力出入其中。同时这里又保留着早期中国人下南洋的痕迹,低矮的中式祠堂毗邻着华人商店,商店门脸窄小,里头昏暗一片看不分明。

  老傅边走边问:“张主编,来这边生活过得习惯吗?”

  “还行,跟国内生活差别不太大。”

  “你哪里人?”老傅又问。

  “富阳。”张靖苏补充到,“噢,浙江富阳。”

  “哈哈,原来如此,天下文章属三江,果然是才子辈出。”老傅夸赞到。

  张靖苏个性刚直,不擅长逢场作戏,受到上司夸奖拿捏不住回应的分寸,索性点点头不做声,过了一会儿反问到:“总编哪里人?”

  老傅摆摆手,他的手就跟脸一样圆润光滑,又生得小,像是一双精心保养的女人手。“别看我这样,其实我和许先生一样是出生在马来亚的华人,父母老家也是福建。你知道吗,在南洋,我这样的被称为’侨生’,倘若父母之中有一位是马来亚当地土著的,男子被称为’荅荅’,女子则被称为’娘惹’。”

  “荅荅和娘惹多吗?”

  “多,我想应该是很多的,不过他们不一定会说中文,倒是一般会说英文。章亭会馆里头,有几位富商的夫人就是娘惹。”

  张靖苏道:“烦请您将章亭会馆的事情介绍一二,我只知道这是一所宗乡会馆,其他的事可谓是一无所知。”

  老傅笑着回答:“章亭会馆是整个槟城州最大的福建宗乡会馆,从上个世纪组建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有六七十年历史。会馆主要接纳华商和一些帮会,跟同业会不一样的是,这里依靠的是地缘和血缘,搞的不是行业互助那一套。这几年局势复杂,会馆里各自为政的人很多,有听命英国人的,也有一心想回国抗日救亡的,现在差不多有不到四十号公司和商铺在会馆登记。今天晚上的小聚会只邀请了头面人物,估计到场的不多,你初来乍到,听我介绍就行,顶多稍微敷衍两句,不必担心。”

  张靖苏谨慎地问:“听许先生说,今天谈的是换届?”

  “哎,谁是下一届会馆主席那是早就铁板钉钉的事,你待会儿可看好了,名镇槟榔屿的大人物要出现的。”

  老傅说完这话,就把话题扯回张靖苏的衣食住行上,表现得毫无架子,甚至有一点讨好下属的样子。张靖苏心中是不太喜欢这位老傅的,他察觉到对方身上的圆滑虚伪,何况尚且不知老傅跟许先生关系如何,是敌是友。他不禁想到泉州的余管家,老情报贩子余保瑞同志也有料事不周的时候——他可没跟自己提到过,自己进了许文彪的报社会有个名叫“傅黎荞”的顶头上司。

  事已如此,张靖苏只能化主动为被动,静静地等着看章亭会馆里面的都是什么神仙妖怪。

  章亭会馆位于乔治市本头公巷,占去六间铺面,会馆内设有一间神庙,供奉着“本头公”。神庙雕梁画柱,建得很是精美,只是漆得色彩斑斓,不够庄重。神庙门口有一片空地,停着几辆人力车,车夫躲在不远处的树荫里。挨着神庙的是一幢两层的白色洋房,门上一块大匾写着“章亭会馆”四个字,笔力雄浑。往里走穿过门厅,几进几出,来到一个好似剧场的地方,几张八仙桌拱着一个空舞台,天花板足有两层楼高,上面垂着两排、共六盏吊灯,室内装饰中西混杂,集中了中式家具、英式地砖和苏格兰铁艺。

  两人来到舞台后头一个间会议室,房子里按“回”字形放了几把中式靠背椅,用边几隔开,正中央的墙壁上挂了一副书法,写的是邵雍的《戒子孙》。张靖苏看出这幅和会馆门口匾额上的字迹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会议室里坐了几个人,正彼此聊着天,见到他俩进来,有人招呼到:“傅总编,好久不见!”

  张靖苏看见一个不起眼的男人站起来,估摸着跟许先生差不多年纪,敞开前襟穿着一件黑灰色的中山装,头发剃得几乎看见头皮,说起话来五官挤到一起。

  “好久不见,周老板,您进来可好?”老傅一边拱手一边向那人走过去。

  那人看了一眼老傅身后的张靖苏,说到:“哎,还是老样子,生意不好做,哪像你们许老板,分号越开越多,又开起报社来了。这位是?”

  老傅让了一让,介绍到:“这位是鄙社新上任的主编,张靖苏、张主编,是许先生亲自从国内聘请来的,曾是上海XX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文笔了得,还翻译了不少外国著作,是了不起的大才子。”

  见周老板满脸陌生,张靖苏暗想看来自己的事还没有在这里传开,不由得如释重负,名声对他来说实在是一种负担——尤其这种名声并不是他本人真正向往的。他向周老板伸出右手,周老板很受用的也伸手握了握。

  周老板又拉着他俩坐下来,边几上放着茶盘瓜子,大家边吃边聊,聊到槟城的救亡募捐活动,也谈到这边的学生活动,只不过都停留在谈论“社会新闻”的层面,张靖苏陪在一旁不插嘴。老傅虽然是“侨生”,对国内情况也十分了解,因此两人又讲了一些战事相关的事情,说得多了两个人都愁眉苦脸。

  这时又有人过来跟老傅说话。

  老傅掏出一方手帕,擦擦额头,说到:“周老板,待会儿再陪您聊天,我先带张主编去见见其他几位。”

  说着张靖苏被带着去跟其他几位华商打招呼,当中有带着脂粉气的少年郎,也有胡子垂到胸前的老人家,还有一看就知是出生低位、劳苦半生才出头的实业家,无论什么立场什么派别,傅黎荞跟大多数人都相处融洽的样子,带着张靖苏来回打转。

  人越到越多,侍应上来添了些小吃碟和瓜果凉菜,张靖苏听闻南洋一带喜食冰饮,果然见人端上冰镇果汁,广受在场老少欢迎。

  大家正集体吸着果汁,从门口进来一个瘦高的男人,戴一顶小圆礼帽,尽管汗流浃背也还是穿着西服衬衫,行动中抬起手来露出金光闪闪的袖口。老傅低声对张靖苏说:“这是会馆现任主席——金医生。”

  张靖苏假装望向别处,再把目光“自然”地移动到金医生身上:一张枯瘦的长脸,五官如同刻刀雕刻一般死板,下巴长得几乎占据了一张脸的一半。

  金医生的到来使在场的大家从位置上站起来,以表示敬意,只有有几位老人仍坐在桌前,一方面是显示道不同,另一方面大概也是仗着自己辈分高,不愿俯就。

  “过不久还有一个人会出现,是眼下槟榔屿的头号华商,下一届会馆主席的候选人,也是名义上唯一一个跟金医生竞争主席位置的人,名字是——简旌。”

  【作者有话说】

  关于“章亭会馆”名字由来,因为炒股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