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雁城春归【完结番外】>第33章 曲有误(三十二)

  北图勒王锡善是济曼王的同母弟,“王庭之变”济曼杀兄继位,从众多庶子中摇身一变,成为图勒王汗。锡善与济曼一母所生,济曼的地位骤然凌驾于他之上,锡善自然是不服的,于是他联合一批同样不服济曼的图勒贵族去了北方,自立为王汗,图勒由此分裂为南北两王庭。

  锡善继位以后,采取明哲保身的政策,从不参与南图勒与大魏的争端,也不和大魏建立邦交。当然,这也是因为图勒分裂以后,北图勒的疆域并不与大魏接壤,中间夹杂了一个南图勒,所以即便锡善有心,实施起来也有难度。

  锡善明哲保身十余年,终于等到南图勒政变。他以为熬死了济曼,剩下的晚辈不足为虑,他便有了一统图勒的机会,然后还没等到他部署完,南图勒就传来了新王继位的消息。

  新王的人选让锡善大吃一惊,他没想到最后继位会是燕祁。燕祁在济曼一众儿子中并不起眼,甚至因为身世存疑的缘故,三岁起就被送到大魏当人质,一直到十三年后才回来。

  回到图勒不过三年,燕祁竟然就有在“九王之乱”中挫败大王子呼图赫特的实力,锡善以为自己小瞧了燕祁,于是急忙命人暗中调查有关燕祁的一切事宜。

  然而锡善又迟了一步。

  还没等他搞明白燕祁那里来的实力,南图勒就传来新王要与大魏联姻的消息,并且燕祁在国书中指明要荥阳王世子刘元嘉和亲。

  消息传来,锡善对燕祁荒唐的行径大吃一惊,吃惊过后,他又觉得是他高看了燕祁。燕祁能在“九王之乱”中胜出,恐怕只是因为运气好罢了。

  锡善松了口气,继续有条不紊地部署他逐步蚕食南图勒,一统草原的大业,可是没过多久,就传来燕祁斩杀呼图赫特于罗城,逼走右贤王都岗的消息。

  这个燕祁,似乎有点难对付。

  但此时此刻的锡善还自视自己是燕祁的长辈,是他的王叔,哪怕他觉得燕祁不好对付,却依然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燕祁在挫右贤王之后,又挫右鹿林王,彻底改变了图勒延续百年的四角军制。

  四角军制的设立是为了拱卫王庭,但四境的王实力过大,时常掣肘王庭,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图勒内乱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四角军制。

  锡善和济曼就是最好的例子,济曼在苏莱曼王汗时代是右贤王,而锡善则是左鹿林王,所以他们才会有颠覆苏莱曼一朝的实力。

  现在的北图勒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锡善不是不想改变,是他无从下手,他没能做的事,燕祁却做了,并且成功了。

  锡善不得不认清事实,他这个王侄,南图勒的燕祁王,不是不太好对付,而是已经成为北图勒的心腹大患。

  这一段时日锡善总是愁容满面,他有预感,等到燕祁彻底稳固南图勒内部的格局,他便一定会北上,对北图勒用军。

  之前锡善敢明哲保身的原因,有一方面也是因为即便他不结交大魏,大魏也断然不会站在南图勒这一边,旁观南北图勒统一,但是有了荥阳王世子刘元嘉入局,锡善就开始不确定大魏的态度了。

  北图勒南面与南图勒接壤,东面与乐偠、安素接壤。乐偠、安素皆是大魏藩属国,去岁乾武帝才亲征安素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安素邦内尚未恢复,乐偠又被此站震慑,断然不会脱离大魏,与北图勒结交。至于北图勒以北,部落林立,尚未统一,无力可借,那么有可能为锡善提供助力的,就只剩下了西面的邦国,瀚海和息丸,其中又以瀚海同北图勒接壤最多。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瀚海一直站在北图勒的对立面,因为瀚海王之女秦阿是济曼的右夫人,济曼膝下之子大部分是秦阿所生,瀚海没理由站在北图勒这一边。

  可现在局势不一样了,燕祁迫走秦阿及其子女,又在罗城杀了瀚海王的外孙呼图赫特,锡善不信瀚海王和秦阿不想报此仇。

  所以锡善动了与瀚海结交的心思。

  以往锡善总是因为迟一步而错失良机,这一回他下定决心以后,立刻派出使臣前往瀚海递交国书,这个使臣还不是一般的使臣,而是王汗大祭司。

  王汗大祭司一去半月都没消息,锡善心中焦急,正打算派遣帐下左大将前去迎接,没想到王汗大祭司已经回来了。

  大祭司还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从瀚海带回了一支队伍。

  锡善大喜过望,亲自到贝城城门口迎接,结果在队伍中看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人,瀚海公主秦阿,以及被燕祁放了一马的南图勒前右贤王都岗。

  待选贵女入宫的日子定下后,王皇后便拉来傅夫人一起操办面选之事。

  王皇后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她在乾武帝面前大度了一回,就不怕大度第二回。何况拉来傅夫人一起操办,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责任也不全是她的。

  太子刘遂近来一心扑在兰台修书,表面上远离了朝堂以后,同乾武帝的父子关系反而缓和不少。

  一开始的时候,王皇后见刘遂要去修书,哪怕知晓这是权宜之计,也还是着实担心了一番,但见到许久不曾出现过的父慈子孝的局面,她才放下了心。汤公说的不错,太子在朝素有贤名,在野也恩威远播,只要不犯错,陛下就不能废太子。

  不同于傅夫人母子还需费心筹谋,他们只需要稳住陛下不废太子即可。

  王皇后想明白后,心境变得很是开阔。她打定主意,面选时要以傅夫人为主,同昌王妃最后要让傅夫人来决定。

  这样的话,日后若陛下和同昌王不满意,那也是傅夫人自己的主意。

  面选那一日,王皇后早早便派人去昭阳殿请傅夫人过来,至于鸾栖殿,梁昭仪向来随性,别说皇后的令,就是陛下的旨意她也是想听才听,陛下也说了,无特别的事后宫众人少去鸾栖殿打搅,王皇后便没有命人去催。

  不过梁昭仪是乾武帝亲自开口点的,她不来,面选也不好开始。

  好在梁昭仪并未在今日端架子故意拖延时间,约定的辰时至仪正殿,那便是辰时。

  “皇后殿下,夫人,”梁昭仪微微颔首,便算请安了。

  王皇后和傅夫人皆感到惊讶,二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疑惑。

  今日梁昭仪竟还知道颔首行礼,要知道不久前的家宴上,她不知为什么和陛下闹脾气,家宴没完就走了,当着众人一点面子都不给陛下留。

  “昭仪来了便入座吧。”王皇后同梁昭仪寒暄了几句,转头对傅夫人道,“那便开始了?”

  傅夫人敛袖行礼,“听皇后殿下的。”

  “曹媪,请人进来吧。”王皇后吩咐道。

  曹媪出去了一小会儿,再进来时身后跟了四名妙龄女子。

  “不错,”人还未站定,梁昭仪就开始评判道,“都不错,不过嘛,同昌王妃只能有一个,倒是可惜了。”

  王皇后笑道,“王妃只能有一个,可不还有侧妃、美人的位份么。”

  傅夫人赶紧回道,“皇后殿下可别打趣伉儿了,太子殿下还只娶了太子妃,伉儿又怎能越过阿兄去。”

  梁昭仪眸光闪了闪,未置一词。

  说话间,四人已在下首站定,一同行礼,“臣女见过皇后殿下,殿下千秋长乐,见过夫人、昭仪,夫人、昭仪岁在安康。”

  “平身。”

  四人行完礼,于案几后跽坐,立时便有宫人递上名册。

  梁昭仪拿到名册后并不翻开,随手搁在长案上,目光从四人身上一一略过,“听闻入选之人中有夫人母族南阳傅家的外甥女,不知是哪一位?”

  话音一落,中间左手边一位穿粉绢曲裾的女子起身上前,“臣女南阳傅氏女傅婵湘。”

  “婵湘上回入宫还是岁末大宴之时,数月不见,又出挑了。”王皇后面露羡慕之色,“夫人好福气,能有如此外甥女,哪像孤,孤的母家阿兄膝下是一女也无啊。”

  傅夫人谦虚道,“殿下谬赞。”

  “既是夫人母家外甥女,那便是同昌王的表妹了,若是为王妃,不就是亲上加亲?”梁昭仪平日并不爱开口,今日也不知怎么回事,竟一句接一句往外撂。

  “昭仪说笑。”傅夫人脸色并不太好看。

  王皇后哪里还有不明白的,急忙帮着解围,“昭仪说得婵湘都不好意思了。”

  “也罢,”梁昭仪拿起搁置在一旁的名册,念道,“庐东董氏女董华妍,巴陵陈氏女陈萱苇,还有一个胶东蔡氏女蔡淑,皇后殿下可会挑,挑的尽是好人家。”

  “昭仪……”

  “皇后殿下,”有宫人急急忙忙进来禀报,“同昌王到。”

  “哦?”梁昭仪饶有趣味地看向傅夫人,“同昌王这是等不及要来亲自选看?”

  “这孩子怎么如此鲁莽,”此事出乎傅夫人的预料,“有皇后殿下在,有他着急的地方吗?!”

  皇后善解人意,安慰傅夫人,“无妨,底下的几个阿弟都娶亲了,同昌王急一些也是人之常情,”王皇后允道,“请同昌王入殿吧。”

  一听闻同昌王入殿,待选的四人个个都露出欣喜的神色,可梁昭仪的目光只停留在一人身上,那便是最边上那个董氏女董华妍,其父为邕州太守。

  邕州是个好地方,要塞之地,想必她就是傅夫人真正属意的王妃人选了。

  可惜,此女虽面露欣喜,但这喜并不达眼底,只怕是装出来的,恐怕傅夫人未必能如愿了。

  梁昭仪很快移开目光。

  “儿臣参见母后,母妃。”同昌王穿了一身再普通不过的直裾,可他生的得好,在一屋子姝色下也不失色。

  “起来吧。”

  “谢母后。”同昌王起身时,看到王皇后右侧红色的身影,目光微微一滞。

  “孤同你母妃正给你选人呢,你可要亲自看看?”王皇后抬手便要介绍,谁知同昌王忽然又跪了下去。

  “伉儿?”傅夫人没由来地心惊,“你这是做什么?”

  刘伉并未看向自己的生母,而是直视最上座的王皇后,深吸一口气,露出了坚毅的目光,“母后容禀,儿臣想求娶梁氏女为妻。”

  “你说谁?”王皇后是真的想不起来名册里有什么梁氏女。

  “太常卿梁宽之女,梁少姬。”

  王皇后呢喃道,“太常卿之女,那不就是……”

  “不可,”梁昭仪忽然起身面朝皇后,严词拒绝,“臣妾的外甥女蒲柳之姿,高攀不上同昌王妃之位,请皇后殿下与傅夫人令择佳人。”

  “这……”王皇后一时为难,她哪知道居然会有这一出,遂看向傅夫人。

  傅夫人顿时也傻了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