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七零年代文工团【完结】>第54章 省城

  为期三天的表演顺利结束以后,朱芳婕当着众人的面宣布要带宋知时去省城学习一个月。

  这年头公派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不多,每一个机遇都代表了上面对你的重视,而且是可以写进档案里的。如果表现好,以后提干入党,都比别人快。

  宋知时获得了这个机会,所有人都是服气的,也没人阴阳怪气。出言反对、背后抹黑等等通通没有,好像这个机会合该的他的一样。

  就连以前眼高于顶的朱露莎和一些前辈都无话可说。毕竟自从宋知时来了以后,给她们文工团带来了多少名声,他的真实水平如何,她们心里都是清楚的。

  退一万步说,杨慧琴的前车之鉴还在呢,没看见人队长亲侄女都没去成嘛。

  宋知时大大舒了一口气,他不惹事也不怕事,但是能少一分麻烦自然是最好的。

  1974年1月4号,一大早宋知时跟着朱芳婕一起坐上了去往省城的火车。

  七十年代初的火车站并不算拥挤,因为这时候不太允许人员流动,所以除非必要,一般人是不会远走他乡的。

  从河洛到省城要坐整整一天的火车,而预算有限的朱芳婕只买了两张站票。

  好在宋知时早有预料,提前准备了两个小马扎,等查完票以后,随便找个空地一放,两个人就可以坐了。不然站上整整一天,真的会累到双腿打颤。

  跟宋知时这样操作的人还不少,他们不但自备椅子还带了水和干粮,整个旅途都是自给自足。而朱芳婕跟宋知时都是很少出远门的人,自然也就忘了这一茬。

  一路上,宋知时的脑海里都是当年被迫从省城逃难来到河洛的记忆。

  曾经他视为一辈子耻辱的经历,重生以后却让他心生感激。

  如果没有来到河洛,他跟二姐根本不会活下来,如果没有来到河洛,他就不会认识顾淮,自然也不会进入文工团遇见他的恩师。

  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虽然磨难,却真正意义上救了他,成为他一生都难忘的宝贵回忆。

  到了中午,火车上开始有乘务员推着餐车卖盒饭。

  朱芳婕自己买了两个馒头,却给宋知时买了一份盒饭。铝制饭盒里装着二两米饭,一份肉菜和一份素菜,加起来还不到一块钱。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还是很贵,像这样买着吃的人寥寥无几。

  肉菜是红烧鸡块,素菜是洋芋擦擦,还附赠了一个酸豆角的小菜,看着挺丰盛的。

  “老师,咱们一起吃吧。”说着,宋知时把鸡块夹到朱芳婕的馒头上。这时候的火车盒饭还算实诚,哪怕宋知时分了一半给朱芳婕,他碗里还有不少。

  “你这孩子,你该多吃点,还有一场硬仗要打。”朱芳婕欣慰地笑了笑,却并未拒绝。

  宋知时知道她说的硬仗是什么,他初来乍到肯定是要被考核的,这关系到他未来的一个月甚至以后,会被分配到哪里学习。

  “我会好好跳,绝对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好好好。”

  师生俩有说有笑,怀揣着对省文工团的期待,坐在一堆杂七杂八的行李中,踏上了前往省城的旅途。

  经过一天的奔波,傍晚时分,两人终于到达了陕省省会——西城。

  西城地处关中盆地,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自周朝开始,华夏民族的文明已在这里扎根并走向繁荣。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所以西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繁华富强。

  如今那些帝苑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唯余沧桑古城的城墙诉说着那些飘渺的历史,依旧雄厚方正,巍然耸立,给人以坚固持重和凛然难犯之感。

  家乡的繁华一如往昔,留给宋知时的只有恍如隔世之感。

  前世他做梦都想回来,却报着巨大的期待死在了路上,死后他的魂魄虽然可以到处游走,却终究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了。

  两人来不及闲逛,赶紧找起了招待所,他们必须在天黑之前安定下来。

  最后朱芳婕用仅剩不多的钱开了两个房间。

  等做完这一切,朱芳婕问宋知时:“饿不饿?”

  “不饿。”宋知时摇了摇头,他哪里是不饿,只是太久没坐火车,头晕目眩到不想吃东西。

  “怎么会不饿呢?坐了一天的火车……也不知道省城有什么好吃的,难得出来一趟。哎呀,我怎么忘了,你就是老西城人了,给我介绍一下?”朱芳婕本想逗逗宋知时,谁料却碰了壁。

  宋知时苦笑,他哪会知道这些,以前宋家还在的时候,吃住都在家里,哪怕真要出去吃,去的也都是去德懋恭、同盛祥之类的饭店。如今他们囊中羞涩,却是连国营饭店都吃不起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那些盛极一时的老字号是什么光景。

  朱芳婕很快意识到自己话里的失误,一脸歉意地看着宋知时。

  对此宋知时都免疫了,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他虽然不饿,但是饿着老师就不好了,两人就近找了家面馆,一人要了二两面条。

  不得不说,陕省不愧是面食天堂,西城的面食更是名不虚传,哪怕是特殊年代开的小店,味道也不同凡响。

  宋知时吃得有滋有味的。他想,等有朝一日运动结束,自己一定要带顾淮来老家看看,来尝尝这里的面,走一走他路过的大街小巷。

  第二天,朱芳婕带着宋知时步行到了省文工团。

  进了文工团,宋知时就跟乡巴佬进城似的立马瞪大了双眼,原因无他,这地儿也太大了。

  不是他贬低自家文工团,但是跟省文工团比起来,他们那点地方就是个麻雀。

  省文工团用的是当年联大的旧址,是纯西式的建筑,红墙灰瓦,喷泉湖泊,绿意盎然,带着浓浓年代感。漫步其中好像穿越到了民国,那个时代繁华、浪漫又低调奢华,还有着一般自由民主的味道。

  这里每一栋楼都对应着不同的部门,而且不同的唱法不同的舞种都有不同的练功房,还有各种乐器房,足以见得分类之专业。

  最让他没想到的是,省文工团里甚至还有一个小礼堂,专门供彩排使用,里面配备了专业的灯光和音响,让人羡慕不已。

  朱芳婕先带宋知时去见了文工团的团长。

  团长是一位年纪五十岁左右,保养得宜的老太太,她虽穿着一身军装,却并不似军人般干练,反而温雅秀美,雍容华贵,自有一副端严之致,令人肃然起敬,不敢直视。

  朱芳婕跟宋知时介绍说:“这位是周雪梅团长,这位是我师姐,也是你以后的老师赵殊韵。”

  宋知时注意到周团长身边还站着一位中年女子。她长着一张瓜子小脸,双眉修长,肤色若雪,嘴角边一粒细细的黑痣,更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看着比朱芳婕还要美上几分。

  见宋知时看自己,赵殊韵立马勾了勾嘴角,仿佛对他兴趣十足的样子。

  宋知时赶紧问好:“周团长好,赵老师好。”

  对于两人的到来,周雪梅表示了热烈欢迎,然后就让两个小姑娘带着宋知时下去安排。

  毫不拖泥带水,没有一点废话。

  宋知时知道她们还有话要聊,便识趣地跟着人走了。

  只是带路就带路吧,两个小姑娘并不老实,竟当着自己的面,就毫不客气地议论起来。

  “这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来了是一波又一波。”

  “哼,那又怎样,新人再厉害,咱们文工团是想留就能留的嘛。”

  “那倒也是,每年都有那么些个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以为靠着裙带关系就可以进来的。”

  “都是来镀层金的罢了。”

  两人说话声音不大,却也不小,丝毫没有避讳他的意思。

  宋知时自然知道她们是在含沙射影,但他也没办法,他确实是托关系来学习的,只能谦虚一点。

  说就说吧,反正他也不会少块肉。

  虽然如此,但这并不代表宋知时要坐以待毙。

  他装作听不懂的样子,一路观赏路边的风景并不说话,这让带路的两人对他更加鄙夷,暗暗嘲讽他来自县城,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把人送到练功房门口,两人的任务算是完成了,正要离开却被宋知时叫住了。

  “还没请教两位同志姓名。”

  其中一人警惕道:“你问这个干嘛?”

  “宋某我初来乍到,还要多谢二位带我到这里,你们是我第一次接触省文工团的演员,是我对省文工团的直接印象,为更好地表谢意,当然要问问清楚,这是礼数。”宋知时着重强调了礼数二字,也是回怼之前两人的态度是没有礼数的。

  两小姑娘也不蠢,自然知道宋知时的意思,这才惊觉是自己小看对方了。

  于情,对方跟上头有关系。于理,对方是来学习的,也算半个客人。她们不过就是文工团里一个小小的演员,还真没资格对人家指手画脚的。

  而且她们态度不好,对方是真的可以告状的,想到这里,两人冷汗都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