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在古代种田养夫子【完结】>第43章 水泥路

  足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石岩镇的后续事宜才算是处理完了。

  麻烦的是拐来的女子小哥儿多是泞阳县和隔壁方县交界处的人,两个县分别属于两个州府管辖不说,中间还隔了一大片石林作天堑。等案子上报、两州交涉完了,再到零星几户人家把孩子接回去,自然要花一番功夫。

  剩下还有五六十名女儿小哥儿,消息送到了家里却没人来接,孙淑一便都安排在县衙的东花厅,和之前被曹福仁迫害了的十几名孩子住一块儿。实在住不下了就往她的正堂住过去,左右正堂只有他们家三口人和几个洒扫,挤挤就是了。

  她娘在这边也没有认识的,闲着没事儿还能教这些苦命孩子一些绣活儿,唠唠京城的八卦和是是非非,开解开解人;有时候也能听到些乡里的家长里短。

  迁居的事情倒是简单,泞阳县外城没什么人家,衙门只需出点银钱,就能招到县里或是附近几个村镇的汉子来盖房。

  因着犯了事儿的现在都在大牢里,只剩下老人孩子了,一户人家也住不了多宽的房,清一色的品字形格局:两间房加灶房。其实要不是位置偏,还是比县上一些人家住得宽敞多了。

  一县年富力强的汉子,不到一月时间就把房全建起来了,甚至多建了不少闲置着。两排屋子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还都在城外挖了沼气池,看起来还是有几分气派在的。

  这几日汉子们又拿了工钱,成群结队往石岩镇去帮着忙搬迁事宜。

  石岩镇是耕地少,但也不代表没有地,不过收成不好,只有老人捡着种罢了。趁这次机会,尽管离收成还有几天,都一并收了粮食送去县里的新家。

  好在老人们都是走惯了这边的山路的,没什么大问题,瞧着身子骨不算康健,倒是比来搬迁的汉子们走得稳当;小孩子骨头软,时不时摔一跤也没大碍。到目前为止,搬迁的事儿也算顺畅。

  这些都不归宋清管,他正在菜地里摘菜呢。

  现在两大块菜地里都绿油油的,只在一角看得见红红紫紫的颜色,是刚熟透了的西红柿和茄子。

  西红柿已然取代糖成了沈之洲的心头好,特别是生吃最得他心意。每日吃早食之前要吃一个,去县里路过菜地时还要拿个布袋子装上几个带走。

  他倒也不是自己吃,否则再喜欢吃也能吃腻,而是带给石岩镇的几个孩子。

  两人之前住的西花厅已经改好了,四岁以上、八岁以下的孩子也送了过去,总共有十四人。白天就在衙门里学习,午饭也在衙门吃,到了晚上再回去县城的新家。

  太小的孩子就放在孩子阿爹阿娘身边养着,要是阿爹阿娘不愿意便和大点的孩子一样,先由孩子爷奶养着。

  都可以理解。

  本来说好宋清亲自教的,结果这个月还有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他都会很忙碌,便先让沈之洲教几个孩子识字。他白日忙完了,晚上还得点灯编写教材,实在抽不出身接手孩子教学问题。

  摘了一筐西红柿,宋清又摘了些黄瓜茄子辣椒,拔了萝卜,才把一筐筐还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往三轮车上装。满满一车看起来多,一会儿去城里这家送几颗那家送一把也就没了。

  另外关系好的几家人都在村里,就挨着地呢,早都打了招呼让人尽管来地里摘菜吃。这整整一亩地他和沈之洲够呛吃得完,别到时候坏在地里了多可惜。

  “小宋老板大清早就来摘菜啦?”菜地差不多挨着宅地,吴老板带着十几号人来盖房,正好碰上了宋清。

  当时跟吴老板谈完,给了定钱吴老板就叫上手底下的兄弟们,拿着家伙什就开工了。每日早早来白溪村,天黑了才回县里去,连午饭都是早上做好了带过来的。现在两人的新房子已经盖好大半了,再有半个月就能住上新房。

  “地里菜吃得了,摘点送去县里。”宋清骑上车,又转头向一群汉子道:“明儿我事情少,中午吴老板带着弟兄们都来家里吃顿饭!”

  “那敢情好啊!”吴老板和一群汉子都高兴起来,“老实说上次吃了小宋老板家的饭,到现在我还惦记着那个味儿!方才在路上弟兄几个还念叨着!”

  谁说不是呢?不说小宋老板做的多是硬菜,就是炒的素菜也是水灵灵的,好些都没见市上卖过。而且就小宋老板那个手艺,尝过的都没有说不好的。

  再说了,他们包活儿做,都是自个儿带饭食、主人家不管饭的,顶多借个火给他们热热饭。小宋老板大方也不嫌麻烦,弟兄几个得了这份好心里都记着,干活儿的时候做得又卖力又心细,务必让小宋老板夫夫两个满意了。

  可惜小宋老板不开食肆了,给公家做事儿呢!还是有本事啊,种地的人这么多,就是他吴友山现在住在县里了,小时候老爹老娘不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偏就小宋老板能干大事,听说管着几百亩地哩!

  “那便辛苦各位大哥了,我先去县里。”打了声招呼,宋清就蹬着三轮车上了路。吴老板带着人也干活儿去了,个个手上都仔细着。

  三轮车离开地,便上了新修的路。

  这路才修好十几日,正是看着亮堂的时候。因着宋清两口子的缘故,孙淑一先修好了白溪村通向县里的路,好让人把用在路上的功夫省下来,有多少算多少,最好全放在衙门的事儿上去。

  说起来修路还有个小插曲。

  宋清把修水泥路的一应事宜都准备好了,可真要孙淑一或者衙门出钱修路,虽然只要出点人工费,那倾家荡产也难修一个县的。

  于是孙淑一就想出了个馊主意,也不算馊主意,甚至可以说主意很好。跟宋清商议过后,两人便把泞阳县下辖区内大大小小的富商乡绅聚在一起了。

  先领着各位老爷走了白溪村到县里这段路,让人感受感受水泥路的魅力。等人人都惊叹不已的时候,再由宋清说说修这一段路只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将来能带来多少多少好处,直把人说得心动不已。

  然后便由孙淑一出面唱黑脸,也不搞什么弯弯绕绕,直接让老爷们捐钱修路。

  你要是舍不得这几个钱不想捐也可以,以后路修好了你家货物总要卖到别处去吧?除非你不走新路,不然就收你高额过路费。你一车货物利润五十两?行,过路费就二十两。

  还有人哭穷随便捐点儿?她弟弟孙睿跟几家公子玩得好着呢,怎的给孙睿送的小玩意儿这么贵重,现在倒是拿不出钱来了?先给你名字记上,到时候路修好了再拿钱当过路费补上吧。

  什么?要去告她搜刮民脂民膏?她话就撂在这儿了,谁想告她尽管告去,她世叔是矩州知府,她爹是大理寺卿,想告尽管去京城告。虽然让宋清看出了猫腻,她照样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

  泞阳县这些老爷们要是真有门路,早都把生意做多远去了,也不会让一个县丞压着这么多年。

  但其实也没必要撕破脸不是。本朝虽然允许商户子科举,士农工商这个序列还是没变,也从没哪家孩子真光宗耀祖了,至少泞阳县没有。

  谁家不想改换门庭啊?那你得让孩子走出去啊!路也没有,赶明儿要是你家孩子考上秀才了,你让他飞去矩州考试?亦或是飞去京城?他又没长翅膀!

  再说了,现在泞阳县附近的山匪她已经剿了,要是路再修好,那你家出个文曲星君的日子不是指日可待嘛!暗搓搓提了一嘴自己的政绩。

  总之一番话颠过来倒过去,威逼有了利诱也有了,一帮老爷半是自愿半是无可奈何地捐了修路钱。好在孙淑一对他们家底还有点谱,没狮子大开口,否则还真就鱼死网破算了!

  话说回来,水泥路是真好使。原本从白溪村到县里要差不多半个时辰,现在骑车只要两刻钟就能到。

  宋清先到杨夫子家,每样蔬菜捡些出来装了满满当当一筐。

  杨夫子家虽然只有两张嘴,但是有些学生实在贫苦,家里揭不开锅了也勒紧裤腰带送孩子来上学。

  杨夫子夫妻两人心善,常常留学生在家里吃饭,有时候甚至让学生带粮食回去。若学生家不肯收,便说是借的粮食,等来日学生学成了、有收入了再还给老两口便是。

  不说沈之洲过两年考试的时候还要杨夫子作保,就是杨夫子肯收沈之洲做学生的恩情,宋清时常往杨夫子家送些东西也是应该的。

  杨夫子学问好人品好,却并不古板。知道二人日子过得好了,还在官府有了差事,收两人东西也不推辞,痛快得很。

  送完夫子家,宋清紧接着送去汪师傅的铺子里。汪师傅现在也忙起来了,胳膊养好了之后便有很多订三轮车、自行车的单子,加上两个徒弟也忙得不可开交。

  而且汪夫人还生了个大胖小子,前几日刚办了满月酒。两家人这关系也该多走动走动。

  然后送了些去铺子里给舅娘,便都拉去衙门。给孙淑一送了点,剩下的都送去东西花厅,给姑娘哥儿和几个小孩子添盘菜。

  孙淑一给宋清的地到底给晚了些,要是早给一个月,现在都能供衙门妇孺的吃喝了。

  菜送到正堂的时候,孙淑一刚好在吃中饭。

  其实这个点有些人家才吃早饭。不过她刚从正在修的水泥路那儿回来,马上又要去石岩镇看看石沙,来不及吃午饭了,干脆先吃了再去,不然来回一趟还得花不少时间。

  见孙淑一满身水泥浆子,头发上还有明显的灰尘,菜送到了宋清马上就去西花厅了。他只是个农事官,修路这事儿可不归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