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都市情感>地中行>第121章 跋&参考资料

  跋

  今年生日那天,一个人去餐厅吃了顿饭,味道平庸,不及期待。回去的半路上,夜幕落下,路灯亮起,一粒长庚星孤零零地悬在上方,我走着走着,就回过头来拍了一张,想着,这个生日再怎么寒碜,还有今晚的夜空值得称道。

  这张照片就是后来长佩封面的底图。

  那照片中的天空下方,是一片凹进楼宇和高架中的田野,边缘排列着几间板房。深郁的夜色里,仿佛城市中的桃花源。

  矛盾永远是故事的起点。城市和桃源,一对天然的矛与盾,交击之下,迸出炽热的火花。

  我想,那就写一个桃花源做礼物,送给自己吧。

  春寒料峭的三月里,我甚至等不及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就马不停蹄地动笔。

  自己做读者时,一直吐槽网文越来越同质化找不到文看,那么我想尝试着做一点微小的努力,至少写篇自己能看得下去的。

  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温柔,善良,尊重,爱的能力,师生之谊,家国之慨,旧日读书人所信奉的一切都在分崩离析,被解构似乎成了传统价值观的宿命。可我受够了疯子和病娇、自私自利和无病呻吟。仍然想在这个精神世界飘摇动荡的时期,写一写情绪稳定、心胸开阔,做实事的人。他们知疾苦、有仁心,优秀但接地气,不困在斗室中做学问,他们以山川厚土为校,以实践人民为师。这样的人相爱,会成为真正的知己。

  我想写一写大地上行走的读书人。

  ——是为“地中行”。

  于是,有了黎历李三代师生对君子之风的传承,姚家兄妹深入田垄百折不回。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这是一篇耽美。

  自己看耽曾被作者捧男踩女气得如鲠在喉,也曾为耽美背负厌女骂名扼腕叹息。作为一个直女,我正视自己对异性的审美欲望,但这不妨碍我由衷地欣赏和喜爱女性。

  我想写一写不为衬托男人而存在的女角色。一个像兽,霸气张扬;一个像草,蓬勃倔强;一个像水,至柔至刚。

  耽美本应是女性为自身欲望发声之剑锋,而非背刺同胞饮血啖肉之匕首。

  想写的这么多,难免芜杂。最后落地的,还是一个小故事,一个爱情故事。一切宏大,都应落实于微小;一切抽象,都应着眼于具体。

  写这个故事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个人的实践。我因热爱而选择中文系,自信知道什么样才是好的通俗小说,然而众所不周知(哈哈),中文系只培养批评家不培养作家。

  新梁遗址是小历的课题,知行合一是我的课题。

  说来不怕大家笑话,我自知天资浅薄、才华欠奉,却是好大一个理想主义者。创作出真正有价值、能打动人的作品,是我想要为之努力一生的事。因此常常觉得,姚哥和小历与我同在。他们在文字中践行他们的理想,我在世界上践行我的理想,坐公交的某个瞬间,他们就在后排望着相同景色(好大一个笨蛋,他俩会坐公交吗…),逛遗址公园的中途,他们谈笑着擦肩而过……我们平行着重叠,灵魂同频颤动。他们在每个心潮起伏的刹那降临,从我的指尖、我的骨血中生长出来,让我能够超越庸常的生活,获得前行的慰藉。

  知易行难。凭着一腔冲动的热情和叙事的本能向着这个“好”的标准靠拢,我在途中发现了太多力有不逮,一些情节最终呈现出来的力度和自己的构思相去甚远,不仅技艺尚不成熟,还缺乏一手经验,常显悬浮,不乏谬误。

  所幸,陀翁不是说嘛,“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最后是彼此永不相忘。”我想,在这个故事里,我做到了。

  从三月到十二月,没有一天不在记挂和构思着这篇文,清明扫墓的车程中都在写,手速特别慢(放古代一定蹭蹭苦吟派…),个中艰辛不赘言,想说的是,多亏了大家陪伴才能坚持下来。

  这是我的第一个原创长篇,很开心能在2024来临之前完成,很高兴能和你们分享。

  特别感谢从仅有几万字的时候就一路陪着我,每章都用心留下评论的桃桃;谢谢郁郁、磔磔、扬长而去和糖小鱼、lansaandcritic,你们是我最初的支柱,让我知道有人在看;谢谢小企鹅催更;谢谢西山、顾沉。

  谢谢废文的南芙、Jade、EchoASH、陈与、匿名的“.”“疯子”“元旦”“宜”、桃子吻、飘飖、不懂不会不知道、阿白、今夜台风过境、月渡迷津、江边一根姜、favi、L-Freud、TheSolipsist、爱吃香菜的Coucou、1350、雨若若若若、TawnyOwl、草莓奶油杀人狂、CHOYUKIN、myvelvetblue、梦见金曜日休息、听风不是渔、teats、聪明绝顶沙一汀、桃子元元、楠木可亦、逢魔、朝霭、执灯、宣莜、fymy、喃大夫、海盐提拉米苏、粉蒸肉好好吃啊、桃李莫相妒、吴晓嘻嘻嘻嘻、圈圈rz、水西水西、L_dem、AD钙仔、咸鱼柴柴、啵啵虎曾昕、昼暖夜晴、裴奈尔、一纸青灰、南小诺、没有很逗、愿逐月华流照君、一个蘋果、小调、minka、不是猪蹄、云胡不喜、刘嘟嘟哟、sumi0913、相因玻壳、啊了个苗、lyphard、小小豆芽、冰池独玉、胡生、clueone、公子未晓、迨其吉兮、壳怎么会碎呢、特立独行的猫、乌篷、今天也是幸福的撒野女孩以及“匿名咸鱼”们。

  可能因为题材比较严肃没有热梗,加上我写得不够好,这篇文各个平台都挺冷,直到最后几章日常追更评论也只有个位数,你们的每一条反馈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感谢每一位评论过、推荐过,或默默喜欢这篇文的朋友们。

  全文TXT会放在爱发电,也欢迎大家来微博@遐依夏者也T_T找我玩~

  八月份收到了编辑的签约邀请,因为想在海棠和废文也有始有终,所以没有签这本,但接下来应该要说再见啦。

  番外会慢慢更,他们的余生还有那么多年,在这之前,我得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写写杂志稿补贴下自己的物质生活、准备下一个长篇。那是河梁几年之后的故事,相信两位新人会和我们的老朋友相遇。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下个故事再会。

  > *参考资料*

  >

  >

  >

  >

  >

  >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9)

  >

  > 《文物运输包装规范 (GB/T 23862-2009)》

  >

  > 许宏《何以中国》

  >

  > 陈胜前《学习考古》

  >

  > 李硕《翦商》

  >

  >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

  > 张利芳《考古发掘工作对项目负责人的要求》

  >

  > 赵春青《新砦聚落考古的实践与方法》

  >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简报》

  >

  >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

  >

  > 钟华&赵春青&魏继印《河南新密新砦遗址2014年浮选结果及分析》

  >

  > 张雪莲&赵春青《新砦遗址出土部分动物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 潜江市博物馆《潜江市龙湾遗址群放鹰台第3号台试掘简报》

  >

  > 邹秋实《从水系看盘龙城遗址环境的变迁》

  >

  > 杨鸿勋《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

  >

  > 魏继印《新文化时期的大洪水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

  >

  > 李宏飞《关于中国广域王权国家形成年代的思考》

  >

  > 李彬森《颖河中上游龙山晚期遗存的文化因素分析——以禹州瓦店与登封王城岗遗址为例》

  >

  > 孙庆伟《中国考古学七十年》

  >

  > 冯维伟《考古工作的“基石”——考古技师》

  >

  > 方辉《聚落考古的理论和实践》

  >

  > 郝倖仔采写/黄进兴受访《史语所的学人与学风》

  >

  > 范晓旭《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改良措施探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