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历史军事>枭臣【完结】>第556章

  此前,因汤浩信之死,林缚对梁家怀恨在心,对永昌侯府、藩家的商船进行封锁,便是虞东宫庄的船,想要出入江口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江东米价六钱一斤,京畿差不多是此数的十倍。虽说京畿米市给张协及户部官员控制住,但不管怎么说,永昌侯府与梁家以及梁太后要插一脚进去,张协总要分些肉出来。

  就算张协允许藩楼代表后党往京畿米市里的插一脚,总也要运米北上才能牟利,但江口、淮口给林缚封锁住,藩家虽有几艘海船,却无法运米北上。

  虞东宫庄那边,也因给林缚限制住,只能运银北上,无法运米北上,使他们有百般苦说不出。这次拿出十二万两银子跟苏湄的身契,就算是从淮东买条道,也是值的。

  当然了,仅仅买通路是不够的。

  在江宁的诸商号里,藩家的船队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但比起林家与津海海商组成的黑水洋船社有近二十万石的远海运力,藩家就太不够看了。

  算上走淮口、走胶莱河的百石船,藩家船队的总运力也是万石左右。虽说黑水洋船社的远海粮船,从崇州出海,直航到津海,速度快、效率高,一年能走五六个来回,但是走淮口、走胶莱河的近海航线周期极长,一年能走两个来回,已经是极限了。

  费这么大劲,永昌侯府当然不是仅为了每年多运两万石米粮进京贩售。

  藩鼎笑眯着眼,说道:“藩楼每年倒是能有好些米粮多余下来,京畿那边又紧缺太多,没有大船,两边就无法周济。小老儿想跟制置使打个商量,江东这边多余的米粮,藩楼可以折价售给淮东,但要制置使在津海额外拔些米粮补给我们就成,我们可以比官价更高结算……”

  “倒不知藩楼每年在江东能余多少米粮?”林缚不动声色的问道,也不看元归政的神色。

  “制置使真个不知?”藩鼎问道。

  “哦,”林缚拍了拍脑门,恍然若悟道,“藩老是说虞东宫庄节余下来的米粮?”

  藩鼎点点头,虞东宫庄跟崇州隔着条江,想瞒过林缚的眼睛也不可能。要是林缚真给糊弄过去,他之前也不会如此用心的封锁虞东宫庄的出路。

  虞东宫庄是梁太后的私房田,钱粮收入又称宫庄粒子银,归梁太后私人支取。

  为了避免引起崇观皇帝的警惕,每年公开北运的粒子银都很有限,多余部分由藩楼暗中消化,分流到梁家跟永昌侯府。

  虞东宫庄跟崇州就一江之隔,这两年林缚又怎么可能不摸清虞东宫庄的情况?

  虞东宫庄庄户计有一万两千余户,实际开垦粮棉田四千余顷,然而报备内府司的数据不足四分之一。按照规定,虞东宫庄的余粮要交平江府官仓收购,每年差不多八万余石粳米。在扣除宫庄日常支用后,每年差不多有两万两的粒子银北上,送入梁太后的万寿宫里支用。

  而虞东宫庄每年通过藩楼向平江府粮商消化的额外米粮,在三十万石以上。平江府大面积种植桑棉,导致粮田减少,虞东宫庄的产粮,倒是弥补了平江府的粮食需求缺额。

  大量的银钱,就通过藩楼流入梁家跟永昌侯府手里。

  藩鼎看向元归政,最终的数目怎么定,还要他来拿主意。

  “二十万石粳米总是有的……”元归政说道。

  “我也不亏侯爷的,”林缚说道,“侯爷在崇州交给我二十万石粳米,那我就在津海给侯爷领四万石粳米走!”

  藩鼎暗感林缚心好黑,二十万石粳米,他张口竟然吃掉八成!

  “三十万石呢?”元归政不动声色的问道。

  “六万石!”林缚说道,“不能再多了,津海我大哥那里,也要分润;再说整条线的运力有限得很,户部每年二百四十万石的漕粮是必须保证的,要挤出六万石来不容易啊!”

  “在津海能多快支取到粮食?”元归政问道。

  “崇州这边米粮入仓,津海那边就可以同时支取!”林缚说道。

  除了按时向户部的津海仓交运米粮,林续文与孙尚望在津海还额外掌握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一部分是粮道运力节余出来的;另外,燕南三府虽然给摧残得厉害,但河间府,特别是津海县,生产组织恢复较好,也有些粮食节余下来。

  由于京畿米市给张协及户部官员控制着,林续文与孙尚望在津海额外掌握大量的粮食,主要也是用来调节津海粮道的运力。另外也是有备不患,从里面拨六万石米粮给后党,问题不会很大。

  只要后党能扒开张协及户部的口子,从京畿米市里分一杯羹,六万石米粮,能让他们获利不少。

  即使获利会有相当一部流入梁家,但崇州获利更多。这笔买卖做成,崇州米粮储备能增加三十万石,又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崇州这时候也要大规模的储备物资了,即使处于鱼米之乡,米粮储备也应维持在百万石以上,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好,就照此数来做!”元归政一锤定音。

  藩鼎想想也无奈,整个津海粮道都控制在东阳一系手里,能拿六万石米粮进京,换出银子,应该足够梁家从济南府到卫河之间修一条大道出来!届时走泗水北上,米粮到济南后走陆路,再通过卫河转运到京畿,总好过粮道的好处都给东阳一系得去。

  谈妥事情,元归政、元锦生、藩鼎便告辞离去,也不说请不请宴的事情,永昌侯府与淮东军司交往过密,传出去总不大好听,元归政也不想永昌侯府从此就给宁王府盯上。

  ※※※

  林缚走回东厢院,朝袖手站在窗前,望着外面院的高宗庭,拱拱手说道:“让高先生久等了。”

  “制置使客气了,”高宗庭说道,“永昌侯爷走了?”

  “走了,”林缚说道,“他想从津海取六万石米粮,我已经应了他。”

  “除了交给户部了,你在津海还存了多少米粮?”高宗庭问道。

  “李兵部要打辽西,我可以再额外供应十万石粮,”林缚说道,“我本计划先打下岱山、昌国,将奢家水营压制在内线、没有作为。在那之后,靖海水师主力才能脱身北上。李兵部要是能在那之后再打辽西,我至少能在北线压制高丽水军,并打击辽东沿海。如今,我虽然向宁王抛出用兵计划,但不晓得会不会有人背后拖淮东的后脚、给奢家通风报信。我想,再顺利也要在明年秋后才能将靖海水师主力抽出来。李兵部为什么不极力阻止陈芝虎南下?这时候只用蓟北军去打辽西太凶险了!”

  “李帅又能有什么善策?”高宗庭郁苦的说道,“李帅虽居兵部尚书之位,然而朝廷诸公,李帅是最后一个知道陈芝虎调令的。李帅进宫劝谏,连皇上的面都没有见到,皇上让人问李帅,五年之期过去多久了?就算陈芝虎不南调,李帅今年不打辽西,也要被赶下台去!”

  “……”林缚无言以计,他在江宁还处处吃憋,李卓在燕京的处境又怎么能好?想了片刻,又说道,“既然他们这么忌讳李兵部掌握兵权,高先生为何不劝李兵部交出兵权?”

  “我劝过,”高宗庭疾首说道,“李帅说他去打辽西,能多些希望;即使败,退回就是,也不至于撤退伤了元气!”

  卷八 淮东 第66章 东风紧

  风与夕阳从窗外透进来,林缚与高宗庭对案而坐。

  时也,势也,辽西一战无法避免,林缚、高宗庭两人却都忧心不已,当前只能静心坐下来,商议从临渝关出兵的细节。

  “东虏往大同外围聚集之机,便是李帅率兵从临渝出兵进击辽西之时,”高宗庭说道,“看情形最迟拖不过秋后……”

  时机真是不能算好,那时淮东将对岱山、昌国用兵,陈芝虎在河南也应正打得火热,林缚深叹一口气,说道:“津海军分兵移驻昌黎,我有把握劝我大哥跟马一功、杨一航他们答应;要津海军出关的话,还要高先生去津海斡旋……”

  昌黎位于临渝关南面,如今是蓟北军领司的治所,也是蓟北军的粮秣转运中心,有与临渝相接的大驿道,有深河与渤海直接,海船能直接驶入昌黎城南的码头驻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