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科幻末世>纳米崛起【完结】>第七百章 暗流与不解

  南美洲。

  小威尼斯境内。

  这个南美洲的石油之国,由于连绵不断的经济危机,加上诺亚会的打压,现在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不过小威尼斯的困境,对于很多灰色势力而言,却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良机。

  小威尼斯是典型的热带地区,特别是北部靠近南大西洋的奥里诺科河流域,终年高温多雨,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

  此时的小威尼斯,由于内部的经济问题,不仅仅物价和货币崩溃了,各种社会生产也陷入了倒退状态。

  但也是这种大环境下,很多灰色势力正迅速生根发芽起来。

  在这里忙碌大半年的瓦伦丁,此时就在小威尼斯境内的苏利亚州。

  苏利亚州的地形非常奇特,中间是一个大型湖泊——马拉开波湖,然后是环绕马拉开波湖的环湖平原,环湖平原之外,就是高大山脉和高地。

  从外太空俯视下来,就仿佛一个大钳子一样,除了北部和小威尼斯湾连接到海岸平原之外,其他三面都环绕着高山高地。

  如果是在没有飞机导弹的时代,这里绝对是一个易守难攻的要地。

  奈何现在已经进入了科技时代,地形对于一个地区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小,反而会变成限制发展的问题。

  幸好苏利亚州的北部是沿海地区,而海湾又和马拉开波湖相连接,过这里带来相对方便的内湖运输便利。

  这里交通便利,又有气候炎热的环湖平原、滨海平原,以及充沛的降水,但是就是发展不起来。

  某种程度上来讲,地理气候的优越性,并不一定代表可以发展得好,这还有看制度和人种。

  如果这地方交给联邦,不敢说超越珠三角、长三角,但绝对要比巴蜀发展得好。

  当然,现在这个地方,对于联邦而言,不过是一块鸡肋,虽然要拿下来,也只是稍微麻烦一些。

  但考虑南美洲的位置,以及神经过敏的诺亚会,联邦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直接下场,最多扶持一下代理人,和诺亚会打擂台。

  在小威尼斯的托马斯残党,其在南美洲的三个核心分部之一,就有一个在苏利亚州内。

  此时的时间,已经是2016年的9月24日。

  苏利亚州的湖滨城市——卡维马斯城,向东大约7公里左右,是一片大面积的农场。

  这里种植大量的火龙果、牛油果和菠萝,但在这个农场的内部,则是隐藏了好久的瓦伦丁,以及从枫叶国撤出来的一部分核心人员,包括托马斯的一个替身。

  农场东侧的高地上,就是一个水果罐头工厂,工厂一旁则是十几栋小别墅。

  站在别墅的阳台上,托马斯(替身)面无表情的眺望远方,在牛油果果林中,很多农民工正在采摘牛油果。

  他拿起一杯火龙果果汁,随意的吸了几口。

  刚刚赶回来的瓦伦丁,不知何时呈现出他身后,恭敬的说道:“先生,诺亚会那边有情况。”

  “哦?有什么事情?”

  瓦伦丁连忙回道:“根据黑桃8的汇报,在大约两个月之前,月球的前哨2基地,采集到一块陨石碎片,从中提炼出玛尔斯真菌(荧惑真菌)。”

  “玛尔斯?”托马斯眉头一挑:“还有吗?”

  “其中一名宇航员因为操作不规范,被感染死亡了,现在玛尔斯被暂时封存在前哨2。”

  对此他顿时略感意外:“那帮家伙那么老实?”

  瓦伦丁摇了摇头:“不是他们不想运输回蓝星,而是联邦那边也发现了陨石上存在玛尔斯真菌的存在,前段时间所谓的月门号空间站合作,其实就是联邦为了选择诺亚会。”

  “原来如此。”托马斯恍然大悟。

  瓦伦丁继续说道:“先生,我们的人现在无法接触到诺亚会的核心,就像这个情报,等我们拿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了,真的不甘心呀!”

  “好了,这不过是暂时的蛰伏罢了。”托马斯摆摆手。

  他内心虽然也很不甘心,但这一年来的一连串打击,也让其认识到,有一股势力,正在暗中推波助澜。

  而且他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怀疑目标。

  只是知道也如何,对方的实力深不可测,别说如同丧家之犬的现在了,哪怕是他还在诺亚会的时候,也无法正面硬抗对方。

  他拿起杯子,一边吸着火龙果汁,一边思考着接下来的事情。

  当前的局势看似平静,实际上却暗流涌动,而且他可以感觉到一股压抑。

  联邦那边接下来会怎么做?这是托马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可不相信,联邦会一直维持现状。

  如果不能弄明白联邦接下来的动作,那他可能会陷入被动之中,而且这种被动,极有可能是致命的。

  将这些年来的联邦动作,重新分析了一遍,托马斯陷入了沉思之中,按照他的估计,联邦其实已经基本一统蓝星的实力了。

  只是对方一直以来,却在按兵不动,除了偶尔扶持代理人,和其他势力交手,明面上的直接交锋,却少之又少。

  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又隐隐约约感到不安。

  其实也不能怪托马斯看不明白,虽然联邦现在的航天技术,看起来搞得轰轰烈烈。

  但其他势力并没完全绝望,因为他们知道人类无法长期在外太空中生存,哪怕联邦在月球建设了城市,同样无法长期在上面居住。

  无法长期在月球上面居住,自然没有办法真正脱离蓝星,那其他势力的同归于尽策略,就不会失去威慑,平衡仍然可以维持下去。

  但联邦真正的技术,实际上已经超出其他势力很多,毕竟是将近二十亿人口的超级势力,而是这些人口的素质也在逐步提升之中。

  随着时间推移,联邦的研发力量会变得越来越可怕。

  托马斯虽然对联邦非常忌惮,却不知道联邦的真实实力,只能按照明面上的信息,再提高一倍来评估。

  只是这个提高一倍的综合实力评估,仍然是冰山一角。

  如果现在联邦愿意,直接进入战时状态,随时可以爆发出十几倍的综合实力。

  毕竟庞大的人口,不断累计的高素质人才、可控核聚变技术、足以保证所有人富裕生活的物资、高效的矿物提炼和化合物合成技术等。

  这一系列的条件加持下,一进入战时状态,爆发出十几倍的综合实力,那是绰绰有余的事情。

  因此无论是诺亚会,还是托马斯,尽管已经往高去计算了,仍然低估了联邦的真实实力。

  这种实力评估的错误,造成了他们一直无法搞清楚联邦的真实意图。

  苦思冥想的托马斯,思考了半天,还是没有拿定主意,不过他也没有坐以待毙,绝对加速一部分计划。

  第七百零一章 进化(三)

  蓝星的暗流涌动,远在月球的广寒宫市,或者前哨2基地,都没有太多异常。

  姚国先小队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终于将那一次陨石雨中,所有坠落在月球表面的碎片,全部回收完毕。

  在此期间。

  西洲航天局和露西亚航天局,还是放下了一些分歧,打算携手进军月球。

  在这两个多月内,西洲航天局发射了三次月球登陆任务,其中一次失败,两次成功。

  而露西亚航天局,也发射了一次月球任务,同样成功登陆月球。

  三次登陆月球任务,都围绕着阿尔卑斯基地展开,此时的阿尔卑斯基地,已经从之前的三个太空舱,变成15个太空舱,另外还有两名宇航员。

  这两名宇航员,还是搭乘露西亚的月球飞船过来的,西洲和露西亚各出一名宇航员。

  而NASA那边,同样没有闲着。

  也在两个多月内,成功发射了5次月球任务,其中四次是扩建前哨2基地的。

  目前前哨2基地的规模,已经扩大到32个太空舱,而宇航员也补充了俩人,此时前哨2基地,一共有四名宇航员。

  新来的俩人,都是NASA准备的生化科学家。

  而之前的菲利普斯、巴鲁俩人,在担惊受怕了半个多月后,才感到劫后余生。

  此时的前哨2基地内。

  新建设的附属生化研究区域,是六个独立的太空舱组成,距离主基地大约375米左右。

  显然NASA已经吸取了教训,为了以防万一,做出新的调整,如果不这样安排,菲利普斯和巴鲁估计要马上撂担子不干了。

  在大卫被感染死亡后,俩人都快被吓出病来,直接神经衰弱了好久。

  而两个新来的科研型宇航员:杰克、尼普顿,倒是淡定不少,不过也出门要求NASA重新布置一个方便隔离的研究区域。

  在附属研究区域内。

  之前被冷冻的大卫尸体,以及那批陨石碎片、加上培养皿中的真菌聚合体,都被转移到了这里。

  杰克穿戴好防护服,同时在室内温度只有4摄氏度的太空舱内,对荧惑真菌展开初步的实验。

  之所以选择这么低的室温,主要是为了压制荧惑真菌的活跃度。

  经过杰克初步的研究,一旦温度低于零下24.6摄氏度,荧惑真菌就会进入休眠状态。

  而当温度低于6摄氏度,又高于零下24.6摄氏度时,荧惑真菌的活跃度会下降80%左右,基本不会大规模快速繁殖。

  另外为了防止荧惑真菌吞噬防护服的塑料材料,NASA专门从地面定制了五套特制的生化防护服,专门镀了好几层无机物薄膜,用于对抗荧惑真菌的腐蚀。

  不然,如果长期接触荧惑真菌,普通的防护服,可能无法完全保护研究人员。

  毕竟荧惑真菌可以腐蚀塑料制品的特点,着实让人不安。

  研究员们也是人,不可能明知道危险,还不做相关的应对。

  显微镜下,杰克观察了几分钟,发现玻璃培养皿中,被培养出来的菌体,正缓缓的蠕动着。

  这种情况让杰克眉头紧皱,虽然低温环境,可以抑制荧惑真菌的活性和繁殖速度,但这种诡异生物的能力,确实让他感到惊恐。

  此时,从另一个科研舱走过来的尼普顿,拿着一个平板电脑,通过头盔的通信器说道:

  “杰克,我测定了30份样品的变异情况,这个鬼东西的变异速度太快了,平均基因变异率达到7.13%左右。”

  “是吗?”杰克继续观察着:“如果可以,我不建议将这种真菌运回蓝星,太危险了。”

  尼普顿点了点头,却又无可奈何的说道:“确实,只是我们不过是小人物,那些老爷们,估计不会听我们的。”

  俩人越研究,就越发的忧心忡忡。

  毕竟荧惑真菌的感染性、变异速度、环境适应力、致命性太强大了,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他们虽然可以不介意小白鼠、黑猩猩的死亡,却不代表他们是冷血无情的。

  如果让这种真菌,在蓝星大规模传播,估计他们的家人也难逃一死。

  甚至杰克的心里面,还出现了销毁所有样品的念头,因为他不相信那些资本老爷们。

  至少现在NASA还没有下命令,让他们准备运送回蓝星的荧惑真菌样品,这也是杰克没有冲动行事的原因。

  他和尼普顿并不知道,诺亚会已经被联邦戴上了链子,不然就不会如此担忧了。

  俩人这些天来,一直在偷偷的交流着,如果NASA想运送荧惑真菌回蓝星,俩人就立刻行动,销毁所有的样品。

  在整个人类的生命面前,杰克已经有了同归于尽的想法。

  俩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小心翼翼都研究着荧惑真菌,特别是在抑制剂、灭杀药物方面的研究中,他们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至于诺亚会要他们研究生化武器,以及可以促进进化的转基因荧惑真菌,俩人都采取阴奉阳违的态度。

  很多科学家的底线,至少不像资本家那样无耻和无知。

  就好比杰克和尼普顿俩人,他们非常敬畏生物技术,这是因为他们了解生物技术的可怕性。

  资本家们以为自己可以掌控生物,却不知道生物是会进化的,哪怕是动物园里面的动物,它们也无法被人类完全驯化,就更别提无脑的微生物了。

  玩弄生物武器的文明,最后的结果,有极大的可能,是毁灭在自己研发的生物武器之中。

  人轻言微的杰克,知道自己无法劝说诺亚会高层,因此做好了后手准备。

  忙碌了一天。

  杰克和尼普顿销毁了实验样品后,又进行了全身深度消毒,才返回到主基地那边。

  出于安全的考虑,俩人和菲利普斯、巴鲁的生活区,是各自独立的太空舱。

  双方只能通过视频通话、通信器,进行交流。

  如果真的要见面,也是穿着防护服,在专门的太空舱会面,或者隔离半个月后,通过全面体检,才允许低防护见面。

  对于这个安排,双方都没有多少意见,见识过荧惑真菌的可怕感染性后,他们真的不敢太浪。

  大卫就是因为太浪了,结果不仅仅没有获得什么荣誉,还搭上了自己的小命。

  回到生活区,杰克先去清洁身体,而尼普顿则加热食品,准备今天的晚餐。

  吃饭的小餐桌上,俩人有一部分的吃着东西。

  而一旁的电脑显示屏上,这播放着一些转播过来的电视新闻,至于接收蟾宫电视台的信号之类,就不用想了。

  上一次前哨1出事后,NASA重新排查过前哨1基地的情况,发现了那两个宇航员,偷偷收听蟾宫电视台的节目,这种事情NASA肯定不会允许继续出现的。

  因此前哨2的内部,具备没有办法接收到蟾宫电视台的节目信号。

  第七百零二章 进化(四)

  视线回到蓝星。

  澳洲,维多利亚大沙漠。

  之前负责研究荧惑真菌基因序列的研究所内,李明宇团队由于研究项目的调整,进行了一次初步的人员调整。

  大约40名研究员被调派到新研究项目那边,剩下的人员,则再次补充了60名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展开新的研究工作。

  李明宇之前也参与过生物技术虚拟研讨会,他现在的工作,是调制可控的荧惑真菌。

  研究出荧惑真菌的初步基因蓝图后,李明宇已经有改造荧惑真菌的一些思路,现在正好做一些尝试。

  实验室内。

  各种各样的器械,冰冷的陈列着。

  白色的冷色调灯光下,穿戴了纳米防护服的研究员们,沉默的忙碌着。

  10只小白鼠在笼子里面吱吱作响,它们那微小的大脑,似乎没有察觉到危险。

  助手范森拿起一个注射器,里面是一股淡蓝色液体,这是被做了转基因改造的荧惑真菌孢子溶液。

  将其中1只小白鼠,固定在小型的固定架上,随即他毫不犹豫将0.2毫升的溶液,注入小白鼠体内。

  惊恐的小白鼠,吱吱急叫着。

  随着溶液的注入,小白鼠好像没有什么反应,不一会又恢复了正常,黑漆漆的眼睛,不同的转动着。

  而范森也没有理睬小白鼠的反应,而是继续操作,在其他9只小白鼠身上,一一注入溶液。

  这样的实验,并不是他们一个实验室在做,整个研究所内,一共有三个实验室,在做差不多的实验。

  当范森将实验报告,汇报给李明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星期之后。

  三个实验室的研究员,都集中在会议室内,李明宇一边听他们汇报,一边笔录着摘要内容。

  范森拿着实验报告:“头,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小白鼠可以扛住基因突变,分别是……”

  听到这里,李明宇抬起头来:“你对比过小白鼠的基因序列没有?”

  “对比了,我们发现蕴含以下基因片段的小白鼠……会在突变过程中,产生一直明显的抗性。”范森一边说,一边调出10只小白鼠的基因序列。

  看着投影幕布上的基因序列,以及被红色字体标注出来的特殊基因片段,李明宇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表情。

  其他俩个实验室的汇报,也是大同小异。

  “果然如此。”

  “果然如此?”范森不解的问道。

  抬了抬眼镜的李明宇解释道:“这是一个非常机密的研究,当年我们获得荧惑真菌的样品后,黄院士曾提出过一个理论,那就是在远古时代,火星的微生物,极有可能已经入侵过蓝星的生态圈。”

  “远古时代?这倒是有可能?只是如何证明?”另一个研究员疑惑的问道。

  “这就是我做这一次实验的原因。”李明宇说完,调出一份密级非常高的调查报告,投影到幕布上:“你们看一下吧!”

  众人目光紧盯着幕布上的内容,上面的内容非常多。

  “这……”

  “竟然是这样。”

  “在远古时代,就有火星或者其他外星的微生物入侵过蓝星。”

  “我们在火星的探测器,竟然发现了17种不同的微生物,还分析了它们的基因序列。”

  一众研究员又惊又喜。

  对于火星,以及太阳系内的其他星球,联邦自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陆续发射了大量探测飞船。

  例如火星,联邦航天局这几年,陆续发射18艘探测飞船,其中有9艘飞船直接在火星上登陆。

  比起运力不足的NASA,联邦航天局发射飞船,不仅仅数量更加多,单艘飞船的重量也非常大。

  飞船重量足够大,那上面携带的科研设备,自然非常多。

  虽然没有计划返回蓝星,但是利用飞船上的科研设备,采集火星地表的土壤,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生物,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这一系列探索过程中,航天局通过登陆飞船携带的设备,发现了17种火星生物。

  其中真菌3种、细菌8种、病毒6种,都是微生物。

  三种真菌中,其中就有荧惑真菌的存在。

  “这些火星发现的微生物,是航天局下属的外星生物研究所在负责的,而蓝星生物基因研究所那边,则是负责寻找蓝星生物基因,与火星生物基因的重叠部分。”

  李明宇指着其中一部分,被用红色字体标注出来的段落。

  这些内容,就是蓝星生物和火星生物,共有的基因片段。

  根据相关研究的发现,目前已发现的17种火星微生物中,有6种微生物的基因片段,和蓝星一部分生物的基因片段,存在重叠现象。

  这6种火星微生物,并不包括目前,让人惊恐的荧惑真菌。

  虽然没有发现荧惑真菌,曾经造访过古蓝星,但其他火星微生物,却已经有6种,造访过古蓝星,并在蓝星生态圈留下了它们的祖传基因。

  当然,这其实还有另一个可能。

  那就是古蓝星,也有可能反向输出微生物,即火星上的微生物,可能是蓝星过去的。

  不过考虑到蓝星的特殊结构,有浓密的大气层,加上月球这守门员存在,就算是有大型小行星撞击蓝星,溅射出来的碎片,也不太可能飞出去。

  虽然存在一定的概率,但从火星、蓝星这两颗星球的结构、物理性质、天文位置来看,蓝星溅射出碎片的可能性,比火星低两个量级左右。

  从这一点上,绝大多数的研究员,都比较认同火星本身诞生微生物,并被小行星撞击后,由碎片携带到蓝星。

  看完这些内容后,范森恍然大悟:“头,那些迅速产生抗体的小白鼠,那一部分基因,竟然就是火星微生物的基因。”

  “没有错,我们人类体内,也有火星微生物的基因片段。”李明宇继续说道:

  “我的设想是正确的,火星微生物的基因片段中,蕴含着抵抗荧惑真菌的基因序列。当然,激活这些隐性基因,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其他研究员思考了一会,又赞同不激活隐性基因。

  人类基因序列中,确实隐藏着非常多微生物的基因,这其实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亿万年来积累下来的进化副产物。

  现代基因学中,就发现人类基因序列中,隐藏着很多看似没有用,却一直被人类传承的基因。

  比如最明显的一个例子,那就是艾滋病毒,这种RNA病毒,会通过逆转录,利用人类的基因进行自我复制。

  但是逆转录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在逆转录过程中,由于意外因素的影响,导致逆转录失败,但病毒基因已经嵌合进人类基因中。

  或者自然抵抗病毒、细菌、真菌过程中,体内产生了抗体,这个过程中,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同样有可能嵌合进人类基因序列中。

  第七百零三章 进化(五)

  火星微生物在远古时代,就曾经搭乘撞击出来的碎片,造访过蓝星,并在蓝星生态圈中,留下自己的基因片段。

  这是联邦学界早已弄清楚的事实,其中人类的基因序列中,同样有火星微生物的基因片段。

  这些基因片段,就是人类祖先感染火星微生物后,身体产生抗体,留下来的基因证据。

  之前的实验中,李明宇修改了荧惑真菌的一部分基因,然后添加了基因激活药剂。

  小白鼠注射了混合溶液后,其身体在抵抗荧惑真菌的过程中,在基因激活药剂的帮助下,迅速激活了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基因片段。

  为什么这些远古时代的基因片段,可以抵抗荧惑真菌?

  之前不是说,没有在蓝星生物中发现荧惑真菌,入侵过的迹象?

  这其实又关系到另一个概念,那就是生命起源的起点,无论是蓝星或者火星,它们生态圈中的生命起源,极有可能是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病毒——细菌——真菌——多细胞生物,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如果火星是一个孤立的生态圈,那它一开始进化出来的生物,极有可能是病毒,然后是细菌和真菌。

  考虑到病毒,在一般情况下,无法独立生活,火星的生态圈中,病毒肯定是依附于细菌真菌的。

  荧惑真菌在火星的分布范围非常广阔,目前四个有生物检查设备的探测器中,都发现了荧惑真菌的存在。

  如此一来,就说明荧惑真菌肯定会和其他火星病毒有接触,甚至它们的起源,都是可能是同一个病毒。

  由于目前的探测数据中,暂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

  这说明火星的微生物,可能还没有完成高度的差异分化,彼此之间还保留着一部分共同的起源基因片段。

  李明宇正是利用了这一个情况,激活了起源基因,和一部分附属的基因片段。

  加上荧惑真菌的入侵,促使小白鼠的基因,被迫启动抵抗,让隐藏在小白鼠基因序列中的火星起源基因,开始保护本身。

  当然,这种激活的风险非常大,就算是侥幸活下来,身体畸形、寿命缩短、神志不清,都是普遍的状况。

  从三个实验室,得出来的实验结果,李明宇等人就发现这种基因激活手段,会给机体带来巨大的副作用。

  如果黄修远看到这份实验报告,估计就不会感到意外。

  因为未来荧惑真菌在蓝星生态圈大爆发的时候,很多人就是因为隐性的起源基因被激活,虽然勉强活了下来,却带来难以恢复的副作用。

  而李明宇团队在这一次实验中,还是改造了荧惑真菌,削弱了感染力和突变速度,才让30只小白鼠,成功活下了22只。

  如果是原始的荧惑真菌,致死率高达60~70%,变异率更是达到99.9%以上。

  放下手上的笔,李明宇露出一丝微笑:“虽然不能通过直接激活起源基因,让人类获得抵抗荧惑真菌的抗性,但这一次的实验,证明了我的一部分猜测。”

  “头,你的想法是过渡体那边吧?”范森若有所思的问道。

  李明宇点了点头:“是的,火星微生物的起源基因,存在于人类基因序列之中,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在人类身上激活,却可以在过渡体中激活,增强过渡体和荧惑真菌的突变控制。”

  “这确实有可能。”

  “过渡体现在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因为人类基因太过于脆弱,很难和荧惑真菌对抗。”

  众人讨论的内容,就是当前荧惑真菌与过渡体本身的平衡问题。

  虽然已经有了设计初稿,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仍然让各个研究所头疼不已。

  如果无法提升人类基因本身的抗性,一味地削弱荧惑真菌的感染性和变异速度,可能会得不偿失。

  毕竟过渡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频繁出现的外星微生物。

  对于外星微生物的危险评估,联邦从来没有小看过,而是尽可能往高评估,以高危险性来制定各种应对方案。

  宁可用牛刀杀鸡,也不能用匕首捅大象。

  毕竟高标准下,制定的应对方案,有很大的缓冲余地,如果以蓝星生态圈作为参照物,来制定应对方案。

  到时候万一出现超规格的生物,可能会瞬间击穿联邦的防御体系,出现这种情况,那损失绝对是难以想象的,甚至人类可能直接灭亡。

  因此现在研发过渡体的各个研究所,一边在思考当前技术可以实现的部分,一边向更高要求的方向挺进。

  在削弱荧惑真菌,将其压制到和过渡体平衡;或者提升过渡体的基因抗性。

  这两个选择上,李明宇是倾向于后者的,他希望人类的基因,可以发展到硬抗外星微生物的程度,而不是靠外力削弱外星微生物,实现半桶水的对抗。

  开了内部会议后,李明宇又迅速安排下一个实验,这一次的实验目的,是寻找高效激活起源基因的方案。

  最好是可以实现隐性基因的开启和关闭,不过他知道这样的要求,短时间内是无法达到的。

  毕竟激活隐性基因,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就别提精确可控的开启关闭隐性基因了。

  对于这个实验,李明宇并没有闭门造车,他充分发挥联邦人多势众的优势,一边自己做实验,一边和其他研究所交流合作。

  特别是人类基因研究所那边,他希望对方可以弄明白,人类基因序列中的隐性基因,究竟有什么功能,又如何控制和改造。

  基因是一个神秘,又非常关键的东西。

  黄修远推动过渡体技术的研发,就是为了进化,让人类成为基因的主人,而不是被局限于“生态圈”的自然选择和生物本能之中。

  别看现在人类的文明非常发达,但人类仍然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基因,甚至还弄不明白,很多基因的具体功能。

  这样的文明,就算是进入外太空,开拓了月球火星,也无法称为真正的宇宙文明。

  宇宙文明的文明主体种族,在黄修远设定的概念中,必须完全掌握自己的基因,这是一个必要的硬性条件。

  假如人类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基因,那人类现在的太空移民战略,基本就畅通无阻了。

  因为完全掌控自己的基因,就代表人类可以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无视月球、火星的重力强度问题。

  在月球,可以让身体变成适应月球的状态;回到蓝星,又可以迅速变回来。

  这样一来,就不需要担心引力异常,会威胁到人类的繁衍生息。

  只是要完全掌控自己的基因,这并不是一条容易完成的技术路线。

  第七百零四章 雪球(一)

  时间不知不觉,又到了十月份。

  此时北半球开始进入深秋季节,漠北的草原一片枯败,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

  漠北,东方省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深秋的第一场雪,并没有带来冰天雪地的景色,一层薄薄的积雪,在中午的阳光照耀下,已消融成水,或渗透到土壤中,或蒸发到空气中。

  乔巴山这座城市,在联邦的经营下,变成了一座非常繁华的塞上明珠。

  此时这座城市里面,常住人口超过157万,是漠北三大城市之一。

  别以为这样的人口很少,要知道哪怕是经过联邦的环境改造,漠北的总人口也才1273万左右。

  乔巴山拥有157万人口,已经超过了首府乌兰巴托了,这里除了大量当地居民,还有很多从华北、关中迁移过来的民众。

  由于今年的天气,雪期在一次提前了,不少民众已经开始提前准备过冬的安排。

  其实不仅仅漠北提前下雪了,整个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都陆续进入雪期。

  比漠北更加高纬度的西伯利亚、枫叶国、西洲北部地区,此时此刻已经是冰天雪地的景象。

  异常的小冰河气候,正在爆发之中,从环绕蓝星的各个空间站上,可以直接观测到蓝星的突变。

  北冰洋的冰层不断加厚,而南极洲的冰盖覆盖面积,也达到近100年来的最大值。

  哪怕此时南半球接近夏天,南极洲的冰盖仍然也丝毫退让。

  南北极地的冰层不断加厚,冰盖面积不断扩大,仿佛要将之前几十年来溶化的冰层,一次性恢复过来。

  乔巴山的城区。

  不少老毛子商人已经提前跑过来,在农贸批发市场,开始大量采购蔬菜水果和粮食。

  来自赤塔的商人维奇,穿着灰白色的羽绒服,和两个伙计在农贸批发市场内砍价着。

  又高又胖的维奇,就像一头毛熊,但砍价技能却非常强,几分钱都锱铢必较。

  其实这是商人的常态,或许普通人买东西,价钱合适就可以,而商人由于采购基数比较大,哪怕是几分钱的单价差别,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维奇以0.32华元每公斤的价格,采购了50吨土豆,拿着货单又向下一个批发商走去。

  砍了半天价,维奇竟然感到有些热,拉开了羽绒服的拉链,让向批发番茄的老熟人吐槽道:

  “张,真羡慕你们这边,赤塔已经连续下了三天大雪了,我有点担心铁路能不能畅通。”

  乔巴山农贸批发市场的番茄批发商张勤厚,笑着摇摇头:“漠北也差不多,昨天晚上也下了一场雪。”

  “可你们这里有穹庐系统。”维奇语气中非常的羡慕。

  他所说的穹庐系统,是联邦在2014年年底,秘密立项的一个大型项目,该技术在今年八月份左右,完成第一批试点城市的改造。

  所谓的穹庐系统,就是建造一个大型的防护层,将整个城市都包裹在防护层内部,实现内部的小气候调控。

  这个技术其实是从大型空间站衍生出来的,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极端天气,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预防某些特殊情况。

  穹庐系统的试点城市,集中在漠北、东北、西北和雪域,第一批试点城市,一共有12个。

  乔巴山就是其中一个试点城市。

  此时从乔巴山的上空俯视下来,这里就是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城市”,乔巴山的穹庐系统,包含八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对独立的保护层。

  如果从远处眺望,这里有点像北平的水立方体育馆,外表覆盖着一块块蜂巢型的高强度材料,看起来像透明的玻璃,实际上强度比高锰钢还高4.2倍左右。

  如果加上一体化的设计,要摧毁穹庐系统的保护层,难度异常的高。

  其实穹庐系统的防护能力,主要侧重于防御自然灾害,至于导弹核弹之类,有激光防御系统、天幕防御系统,以及拦截导弹系统。

  就目前全球其他势力的技术水平,基本没有导弹可以击穿这一套综合防御系统。

  因此穹庐系统的存在,其实是为了抵抗自然灾害。

  其实说到穹庐系统,联邦在北方地区的农业工厂、高防护型工厂,再加上全面覆盖型的超级公路,这些设施是可以连接起来的。

  现在漠北北部,已经大雪纷飞了。

  随着全球各地的气候变冷,未来中高纬度的气温,肯定会逐步下降的。

  穹庐系统的存在,将保证联邦的农业、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可以不受气候变冷影响。

  就像现在的乔巴山,城区的8个区域,一共有86平方公里的面积,全部笼罩在穹庐保护层中。

  就算是外面气温接近零度,内部仍然维持着20摄氏度的适宜温度。

  这个温度别说漠北本地人了,就算是岭南地区的民众,也可以适应这种气温。

  这也是维奇羡慕不已的原因,要不是联邦的移民申请非常困难,他早就想移民过来了。

  毕竟西伯利亚真的太坑了,以前气温没有现在这么低的时候,都过得非常困难了,就更别提现在了。

  赤塔十月中旬开始下雪,这导致当地的露天农业生产时间不多减少,除非像联邦那样,开始推动室内农业的普及,不然西伯利亚的农业生产,将受到严重的削弱。

  维奇估计了一下今年的无霜期,大概是从4月中旬开始,截止时间差不多是10月中旬,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

  这对于很多短日照农作物而言,还好一些;如果是一些长日照类型的农作物,那问题就大了。

  这还是赤塔的情况,赤塔是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更高纬度的区域,无霜期会越来越少。

  一年只能有三四个月,没有冰雪天气,那除了室内农业,其他露天农业,基本可以停摆了。

  维奇和很多在西伯利亚的露西亚人一样,都想逃离那片苦寒之地,渴望着更加温暖的南方。

  只可惜,现在已经不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了,强大的联邦可不害怕毛熊,他们只能徘徊在西伯利亚。

  维奇非常担忧,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如何,这种可怕的迷茫,充斥在绝大多数露西亚底层民众内心。

  和张勤厚讨价还价了一会,维奇买下了7吨番茄,价格是0.43华元每公斤。

  现在露西亚的经济,绝大部分都依靠出口矿物、木材、石油和天然气。

  而这些出口产品的主要客户,就是联邦,联邦的很多产品,同样出口到露西亚。

  只是双方的经济,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联邦并不看中这个市场,要不是担心毛熊发疯,其实完全可以卡对方的经济,让露西亚的经济瞬间崩溃。

  第七百零五章 雪球(二)

  维奇带着两个伙计,在批发市场忙碌了五个多小时,确定了二十多份采购合同。

  然后搭乘电车,前往前往乔巴山的北城区,这里有专门通往赤塔的铁路,他需要和铁路公司商谈一些货物的运输细节。

  突然伙计安东尼,拿着手机走过来,表情凝重的说道:“老板,赤塔的铁路出一点问题,可能需要等几天。”

  “出什么问题了?”

  安东尼解释道:“这几天下大雪,其中一段路线的积雪太厚了,其中有两个小路段,积雪超过了30厘米,列车需要考虑安全。”

  “该死!”维奇拍了拍自己的脸庞,表情有些难看。

  虽然乔巴山到赤塔的铁路线,很大一部分是在联邦境内,联邦的铁路线,清理积雪的能力,明显高于露西亚那边。

  但由于双方铁路系统的不一样,导致过境后,必须更换列车,由露西亚的铁路公司负责运输。

  对于自己的老家,维奇太知道那帮鸟人的尿性了,不仅仅吃拿卡要,有时候还不干人事。

  幸好他早有预料,没有签固定期限的合同,而是签了相对稳定的长期合同。

  不然采购的蔬菜水果运不回赤塔,只能腐烂在仓库里面。

  他连忙拿起电话,向一众批发商说明情况,让批发商延迟备货,维奇准备观望三天,看看接下来的天气,以及赤塔内部的铁路情况。

  由于突发状况,维奇匆匆忙忙在铁路公司那边,拿了近期的列车班次和一部分报价表后,便返回批发市场的西城区。

  他居住在一家旅馆里,旅馆叫“大麋鹿”,老板还是维奇的老乡,一个十几年前移民到漠北,阴差阳错成为联邦公民的露西亚人。

  “伊万,老样子。”

  正在吧台擦桌子的老板伊万,看到维奇三人,转过身向后厨放下大喊道:“3号餐3人份。”

  “好的。”一个低沉的声音,从后厨传过来。

  伊万老板则从吧台的酒柜里面,拿了一瓶伏特加,又拿了三个杯子和冰块,走向维奇那一桌。

  这个旅馆是一栋9层的新楼房,第一层是餐厅,第二层则是伊万一家自己的住房,其他楼层是旅馆客房。

  打开伏特加,给维奇倒了一杯,然后好奇的问道:“你不是说要去一整天吗?这么半天就回来了?”

  “别提了,赤塔那边的铁路积雪太厚,需要等一等。”说完,维奇吨吨吨喝了半杯伏特加,又抓起一把酒鬼花生,往嘴里塞进去。

  两个伙计也是酒鬼,不过不敢多喝,就喝了小半杯。

  伊万摇了摇头:“又下雪,今年的雪又提前了。”

  “是呀!你成功移民了,现在不用担心这些问题,我那一大家子,都需要靠我。”郁闷的维奇,又一口干了剩下的半杯伏特加:“呼……”

  不一会,后厨送上了餐食。

  红菜汤、土豆泥、大列巴、煎红肠,加上一份蔬菜沙拉。

  份量都是满满的,这是大麋鹿旅馆的特色,专门为旅居的露西亚人,提供的加大份套餐。

  两个伙计已经大快朵颐起来,而维奇则一边吃,一边和伊万老板闲聊。

  餐厅有不少他们的老乡,也在吃饭喝酒,不过比起在老家的自由狂放,他们喝酒都相对克制一些。

  虽然联邦不禁止喝酒,但喝酒闹事,可是会被罚款和驱逐出境的。

  不少人都是千辛万苦,才跑到漠北打工或者做生意的,如果违反联邦的规定被驱逐出境,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又喝了半杯伏特加,维奇看着窗外仿佛春天的景色,不由自主地露出羡慕的表情:“如果可以永远居住在这里,那该多好呀!”

  “……”一旁吃着花生米的伊万,内心非常的复杂。

  他明白维奇等人的心思,同时也庆幸自己当年的决定,以及一丝复杂的缅怀。

  在高纬度地区,建设这样一座模拟亚热带气候的城市,这是多么强大的技术,又要消耗多少资金物资,这是伊万很难想象的事情。

  特别是对于处于亚寒带气候的露西亚人而言,这里简直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伊万想到很多老乡,暗中联系自己,希望可以帮他们弄到移民联邦的门路,可惜联邦对于这方面的管控,严格到仿佛铜墙铁壁。

  此时乔巴山的北城区,一支三千多人的工程人员,正带着行李和各种设备,搭乘列车前往,57公里外的西部。

  他们是之前负责建设的穹庐系统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也是最后一批离开的人员。

  负责穹庐系统建设的三个公司,并没停下来的意思,他们将继续改造北方各地的城市。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被纳入了改造范围内,确保在2030年之前,完成北方各地的城市改造,让穹庐系统全面覆盖北方。

  漠北、东北、西部这些地区,是最容易受到全球变冷威胁的区域,自然要优先改造这些地区的城市。

  乔巴山西侧的小城市——向日葵县,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农业城市,主要生产大麦、棉花和向日葵。

  修建穹庐系统的工程师队伍,在两个月之前,就初步在这边开始规划和施工。

  为了方便管理,只要不是地形限制,穹庐系统的保护层,底部通常是一个圆形,高度一般不超过300米的弧形球面。

  向日葵县的主城区,规划好的穹庐系统覆盖区域,就是一个半径2公里的圆形区域。

  地基和支柱已经建设了一大半,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安装穹庐骨架和蜂巢板,最后进行一体化连接。

  当然,穹庐系统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密封,有一部分区域,是可以调节闭合的。

  新调集过来的工程师们,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超大型工程机器人、工作型外骨骼、以及各种各样都工程设备,充斥着周围的工地。

  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对抗中,制造出来的超级工程,也可以说工程奇观了。

  别的势力,如果要建设这种工程,不仅仅技术难度非常大,而是经济实力也不太允许。

  也就财大气粗,技术先进的联邦,才有底气打造这种“巨构”。

  一块镶嵌的透明蜂巢板,厚度达到15厘米,长度宽度则是有12米,在大型吊机的吊臂下,缓缓的移动到指定位置。

  蜂巢板放入穹庐骨架的蜂巢位置,配备了外骨骼的技术员,迅速将蜂巢板固定好,然后在接合处,注入特定的凝胶,再使用特定的紫外线灯连续照射。

  被照射后的凝胶,迅速将蜂巢板和穹庐骨架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工程师和技术员们,仿佛勤劳的工蜂,在迅速搭建着蜂巢。

  第七百零六章 雪球(三)

  建设中的向日葵县城,似乎并没有因为冰雪天气的影响,而降低劳动者们的热情。

  一根半径1.5米的高强度支柱,从地基基层延伸上去,直到距离地面50米的高度。

  这不过是边缘的小支柱,在县城的中心区域,是一栋360米高的大厦,同时也是穹庐防护层的中心支柱。

  穹顶系统并不会限制高层建筑的发展,因为穹顶系统和新型城市,都是一体化设计的,它们最后都要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虽然穹庐系统的保护层,最高只有300米,加上球面设计,边缘区域普遍不会太高。

  如此一来,高层建筑要和穹庐系统共存,就必须突出穹庐保护层,对于这种情况,其实是允许的。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普遍,除了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有大量高层建筑存在,其他中小城市其实并没有太多高层建筑。

  300米高度,按照4米一层,都可以容纳75层楼高了。

  如果真的需要建设超过300米高度建筑物,可以选择两种方案,一种是在穹庐系统内建设,然后直接突出保护层;另一种,则是选择在没有覆盖的区域建设。

  对于农业为主的向日葵县而言,城区内部的民用建筑物,普遍只有40~80米左右,还不如郊区的农业工厂高。

  郊区的农业工厂,通常都是40~50层高,整体高度在200~250米左右。

  联邦的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这不仅仅体现在航天领域,在其他领域上,也是硕果累累。

  漠北、蒙区两个大草原、荒漠戈壁滩区域,虽然因为农业需要,进行了大范围的生态改造,但这并不代表联邦要完全摧毁当地的原生态。

  科技的进步,让人类获得物资、能源、食物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露天农业、半自然放牧,越发的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就比如向日葵县,一个占地面积2万亩40层的农业工厂,一年的农业生产率,几乎等同于200万亩的当天露天农田。

  这是多么可怕的生产效率,联邦的总人口,目前才19.2亿左右,如果要维持所有人口,都过上富裕的生活,需要大约24亿亩耕地、6~10亿亩果林地、12亿亩牧场、以及相当庞大陆上养殖场、淡水海水养殖场。

  这些土地资源,如果全部向自然界索取,以联邦当前的国土面积,其实是相对勉强的,哪怕有大洋洲和南太平洋,这两个地广人稀的区域,仍然稍显不足。

  特别是联邦鼓励生育后,本土的第一波婴儿潮,正迅速攀升着。

  预计在2030年前后,总人口会达到24~25亿,在2040年前后达到顶峰,即总人口32~34亿,然后就维持平稳。

  如此庞大的人口,要维持高度富裕状态,每天需要消耗的资源能源,都是无比庞大的。

  但人口不能过度抑制,不然会出现反效果,一旦出现人口负增长,不仅仅无法保持发展,还会出现劣币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除非彻底卡死移民,不然大量低素质人口的涌入,只会带来表面的劳动力成本下降,然后导致严重的贫富差距,进而割裂社会。

  联邦虽然压制了贫富差距,却不代表不会死灰复燃,300年的王朝周期律,同样适用于现代化国家。

  要打破这种宿命,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突破当前的社会局限,晋升为星际文明。

  这和修仙者的晋升,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渡劫失败,直接身死道消。

  文明的晋升,也是同样的道理。

  为什么周王朝有八百年国运?之后的中原王朝,却几乎难以突破三百年的极限。

  原因就在于外部环境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大邦国一方面不断兼并周边地区,一边又相互厮杀,导致诸夏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

  而之后的王朝,基本扩张到了封建时代的极限(通信和交通的限制),然后就故步自封起来,很难再突破三百年的魔咒。

  到了现代,别看很多国家都是所谓的“现代化国家”了,但他们仍然难以突破三百年的魔咒。

  一方面就是蓝星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严重。

  人类文明内部的山头太多,又无法对外掠夺(即开发外星资源),只能陷入可怕的内耗之中。

  联邦当前的一些战略,可以概括为几句话:全民素质升级、资源高效利用、开拓外星资源。

  其中农业的发展,就是资源高效利用的一部分。

  通过大量的农业工厂,取代露天农田、牧场、林场和渔场,哪怕外部资源完全断供,凭借内部资源,仍然可以全民维持富裕生活。

  本土的北方地区,目前建设的农业工厂,占地面积已经达到723万亩,相当于5亿亩北方地区的露天农田。

  虽然小冰河气候越发明显,但联邦仍然显得游刃有余,每年库存的粮食,足以保证全民吃3年,这个吃3年的库存量,是指完全不生产新粮。

  按照现在联邦农业技术,哪怕是黄石火山大爆发、全球进入冰河时代、小行星撞击蓝星,都不可能摧毁联邦全部的粮食生产能力。

  比如本土北方地区那些农业工厂,就相当于5亿亩左右的露天农田。

  而本土南方、大洋洲区、南太平洋区,同样有不少农业工厂,大概相当于3.3亿亩露天农田。

  如果联邦进入紧急状态,在3年内完全可以将损失的露天农业区,用农业工厂补充回来。

  因此多灾多难的小冰河气候,对于联邦而言,不过是小意思。

  改造北方城市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向日葵县不过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城市。

  而在向日葵县向南,大约124公里的戈壁滩深处,一座隐藏在地下的核聚变发电站, 也在今天投入运行之中。

  这个核电站的表面,是一座火力发电站,依靠开采周边的煤矿发电和制造燃气,也是东方省全新的能源核心。

  根据设计,这个名为“黑石滩发电站”的马甲电站,发电功率是12万兆瓦,一共有6台汤谷4型核聚变发电机组。

  当台汤谷4型,最大发电功率是3万兆瓦,这是目前联邦发电功率最大的核聚变发电机组。

  黑石滩发电站的6台,4台是常规供电机组、1台调节机组、1台备用机组。

  本土和大洋洲区,目前投入生产的核聚变发电站有47个,总发电功率为328万兆瓦,每年可以发电1.2万千瓦时。

  但这还远远不够,燧人系已经在研发单机发电功率10万兆瓦的核聚变发电机组,中核集团也在研究5万兆瓦级的金乌5型。

  预计今后五年内,每年的核聚变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会达到200~300万兆瓦。

  第七百零七章 雪球(四)

  就在东方世界,默默苦练内功时。

  北美洲此时也拼命强化自己的力量,不过美洲去工业化的后遗症,哪怕是诺亚会痛下决心,一时间仍然难以逆转过来。

  特别是去年年底的冬月事变后,新科派几乎是全军覆没,剩下的军工派、金融派,是一下子吃撑了,甚至有些消化不良。

  这种一口吞,带来的副作用,也异常的明显,诺亚会内部之前的三足鼎立格局破灭了,其他一些问题也开始陆续冒出来。

  此时的北美洲,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已经大雪纷飞,而且是连绵不断的暴雪。

  怀俄明州的西部,是落基山脉的一部分。

  之前诺亚会为了研究地热发电技术,在落基山脉的不少地下热泉区,设立了三个大型的科研基地,其中一个,就在怀俄明州的西部。

  该基地在怀俄明州的莫兰城南侧,距离城区大约19.7公里左右。

  在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下,该科研基地,在近两年内,陆续挖掘了6口深井,深度分别是500米、750米、1000米、3000米、6000米,以及最新一口达到9271米。

  而那口已经挖掘到9271米的深井,仍然在继续向下挖掘着,显然该研究所试图突破10000米。

  但是这样的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一部分研究人员的激烈反对,让诺亚会高层也产生了不少分歧。

  赞同继续挖掘的一派,是哈利?伯恩斯博士等人;反对继续挖掘的一派,则是偏向理论研究的克雷格博士。

  双方一直争论不休,但是显然更擅长和上层沟通的哈利博士,在项目主导权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研究基地的一间办公室内。

  哈利博士听完属下的汇报,露出一丝笑容:“哈哈哈,太好了,三号井的已经成功稳定运行了,输出功率达到了3527兆瓦。”

  助理拍马屁道:“都是博士您的英明决策,才有今天的成果。”

  另一个研究员也跟着点了点头,哈利是力挺该项目的核心研究员,也是他一直和诺亚会高层保持着沟通,才没有让这个项目中断。

  压下激动不已的心情后,哈利博士转过头来吩咐道:“查尔斯,你让瑞克小组继续四号井的实验。”

  助手查尔斯点了点头:“ok,我马上过去通知瑞克他们。”

  办公室一下子空下来,但兴奋不已的哈利博士,脸上却仍然挂着笑意,他打开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着,身体仿佛一下子容光焕发起来。

  他准备向诺亚会高层的一名董事汇报,毕竟在西方科学界中,要获得高层的支持,不仅仅要能说会道,还要有成果。

  虽然地热发电技术是战略投资,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亏损,但这不代表他们可以一直大手大脚。

  诺亚会的董事会成员们也不是傻瓜,要是项目一直半死不活,没有一点成功的曙光,估计再过两三年,这个项目的研究员们都会被直接解雇。

  这也是哈利博士,在项目开始后,不断采用激进方案的原因。

  显然他的赌博成功了,三号井(1000米深度)的稳定发电,而且发电功率非常高,符合他之前的预测。

  有了这个成功案例,对于希望获得廉价,又源源不断能源的诺亚会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项目。

  当年老毛子都可以挖掘到地下一万米,没有理由技术更加先进的诺亚会,无法挖掘到一万米。

  写完了汇报后,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点击发送后,哈利博士站起来伸了伸懒腰。

  他看着窗外的鹅毛大雪,以及几个热井发电站中,冒出来的蒸汽白雾,露出一丝胜券在握的得意。

  突然一只手粗暴的推开了办公室大门,一个穿着黑色羽绒服的高大中年人,略带愤怒的问道:“哈利!为什么这么快批准四号井的实验?”

  刚才还笑容满面的哈利,一下子板起脸来,冷淡的说道:“伯恩斯,因为我成功了,董事会很快就会批准我的项目,我不过是提前准备而已。”

  “你成功了?哈哈哈,你这个自大狂!”伯恩斯说到最后语气带着一丝怒意:“我的地层稳定评估还没有通过,你就擅作主张做实验,我要去举报你!”

  “呵呵!”哈利怒极反笑:“你没有机会了,因为很快董事会就会解除你的职务,我将成为世界能源的开拓者。”

  “……”愤怒到极点的伯恩斯,死死地盯着哈利:“哈利我再说一次,深层地热发电的风险非常大,现在我还没有完全评估出地层的相关反应,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便利,就毫无限制的开发深层地热。”

  但是已经被成功吸引住的哈利,又怎么可能听从对方的建议:“我不想听你这个失败者的嫉妒之言,你应该回去德州种玉米,那才是最安全的研究,哈哈哈。”

  捏紧拳头的伯恩斯,真想用拳头招呼一下,眼前这张傲慢的恶心嘴脸。

  “你会后悔的。”

  “我才是项目主导人。”

  “去tm的项目。”伯恩斯摔门而去。

  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脸色阴沉的哈利博士,拿起手机给助理打了一个电话,吩咐对方盯紧伯恩斯等人,同时限制他们与外界的通信。

  另一边。

  瑞克小组获得哈利博士的批准后,立刻带着二十多个研究员、工程师,在建设好的四号井,展开之前设计好的实验。

  四号井,是一个深度3000米左右的深井,井的半径是分成三个分段,0~1000米段,井口半径是3米左右;1000~2000米段,井口半径是1.5米左右;2000~3000米段,井口半径是0.75米左右。

  为了做实验,他们之前已经准备好了很多东西,比如伸入热井的热水循环管道,只是没有注入水罢了。

  随着瑞克一声令下,热水循环系统打开,向热井注入大量水。

  仿造燧人系的纳米管材,虽然造价昂贵,但性能确实模仿了七八成,如果没有这种纳米管材,热水循环管道还真难以长期运行,毕竟这是在地下3000米的高温高压中。

  随着冰冷的液态水注入,循环管道中另一侧,开始冒出高温高压的水蒸气。

  “快,快将数据记录下来。”瑞克大吼道。

  “是。”

  众人紧张的忙碌着,而3000米井的加热速度、蕴含的热能,果然非常的强大。

  几乎是1000米井的5.3~5.5倍左右,只要安装好蒸汽轮机,就可以迅速发电。

  不过瑞克等人,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继续测试着,随着时间推移,热井深处的热能,被热水循环系统“吸上来”后,来自更深层的地下热能,源源不断的补给着,然后形成一种稳定的状态。

  第七百零八章 雪球(五)

  刚编辑好举报信的伯恩斯,点击发送后,却发现电子邮件的对外联系功能,被锁定了。

  他脸色一变,随即发现手机也被限制了:“该死!”

  与此同时。

  随着莫兰城的地热发电技术研究基地,开始测试3000米深度的四号井,地下岩层和深处岩浆的稳定,似乎出现一些变化。

  地下热量被热水循环系统“吸上来”,导致周围的深层地热能,和深层岩层结构,开始出现渐变。

  莫兰城的北部,就算是全球著名的黄石公园,距离不过是几十公里左右。

  这也是地热发电技术科研基地,设立在莫兰城的原因之一,因为当地拥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

  只是人类并不知道,这种盲目的开发,是否会引发其他不良的连锁反应。

  时间又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两个多星期,哈利博士的成果汇报,成功引起了诺亚会高层的重视,他被正式任命为莫兰基地的全权负责人。

  而伯恩斯则被解除职务,打发为一个后勤管理人员,还被限制了对外通信自由。

  四号井的实验非常成功,理论上的发电功率,可以达到2.2万兆瓦左右,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能源来源。

  其他两个地热发电技术的慢吞吞研发速度,让诺亚会高层选择相信哈利博士,双方一拍即合,准备下个月对五号井(6000米深度)展开实验测试。

  各种材料和人员,在诺亚会高层的支持下,迅速被调集到莫兰基地中。

  哪怕是大雪纷飞的寒冬,仍然没有阻挡诺亚会高层的热情。

  毕竟联邦那边,也陆续开发了不少“地热发电站”,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核聚变发电站,让外界以为真是地热发电站。

  因此诺亚会、西洲联盟和露西亚,都在不约而同的押注深层地热发电技术,试图在这方面,追赶上联邦的脚步。

  毕竟现在核裂变的成本太高,而核聚变技术又没有成熟,之前各方合作的国际热核组织,也陷入了扯皮和瓶颈之中。

  无法在核聚变发电技术上,获得突破性进展,各方只能另寻他法。

  地热能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进入了各方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中。

  只是他们不知道,联邦早已经完成了可控核聚变发电技术,而且随着不断改进,技术越来越成熟。

  所谓的地热发电,不过是一个幌子。

  不过对于各大势力,加大对地热发电技术的研究,联邦其实暗中还是非常关注的。

  情报司的北美工作组,已经连续五次,向本土预警了北美激进的研究策略,可能导致难以预测的地质灾难。

  奈何联邦本土,对于诺亚会在北美的事情,也显得鞭长莫及,只能暗中加快各种布置。

  将内部的产业生产状态,从之前的蓝色状态,提升为黄色状态,距离战时的红色状态,就一步之差了。

  调整产业的生产状态后,本土和附属势力的工业农业生产指数,从之前的1.43,被进一步提升到3.2左右。

  产业指数,这是联邦对一个地区生产力和社会需求的比值量化。

  当产业指数为1时,即社会整体供应需,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不过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数值。

  更加社会市场的实践证明,1.23~1.28左右的产业指数,才可以保证物价的平稳和发展需要。

  之前在蓝色状态中,联邦的产业指数,一直维持在1.3~1.4左右,显然是在做战略储备,需要社会供需处于略高一点的供大于求。

  现在一下子,将产业指数提升到3.2左右,就相当于人均产生量,被提升到人均需求量的三倍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也只有联邦这种特殊体制下,加上各种先进技术的辅助,才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联邦各种物资的产量,迅速向特定物资倾斜,比如生产穹庐系统的原材料、生产超级公路的材料、生产农业工厂的材料之类,产能在调节下,出现了节节攀升的情况。

  另外还有核聚变发电机组、各种大型工程机械、矿物开采车、核动力破冰船、还有各种武器装备。

  都进入优先生产的序列之中。

  这种看似疯狂的产能爆发,仍然不是联邦的全部力量,而且对于民众的日常需要,影响其实并没有多少。

  因为联邦并没有产能过剩,导致商品滞销的情况,那些超出日常需要的产能,都被消耗在其他方面。

  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的产能必须进入社会流通环节,实现商品的交换,达到资金回笼的目标。

  但联邦的富余产能,并不进入社会流通环节,而是通过内循环,实现内部消化。

  在这个过程中,联邦的企业是可以完全不考虑盈利问题的。

  而联邦进入黄色状态后,外界并没有感到什么明显的异常,最多只是发现基建变多了,很多工厂满负荷生产。

  不是高层人员,是很难知道其中的生产力,究竟出现了什么具体变化的。

  暹罗的曼谷附近。

  丘达新在自己的办公室,接见了来自本土的三名特派员。

  “黄组长,好久不见,大家都别客气,喝茶。”

  拿着一份文件的黄富齐,笑着说道:“丘先生,我就长话短说了,这是需要您协助的一些事情。”

  丘达新接过文件,戴上眼镜后,仔细浏览起来。

  改造20座中型城市(50~100万人口),实现全面的一体化建筑设计,覆盖穹庐系统……

  建设总占地面积50万亩的农业工厂(一共10个),替代大约5000万亩的露天农田。

  建设战略储备库,6个大型食品储备库、6个大型生活物资储备库……

  建设全面覆盖式的超级公路……

  咕噜!丘达新哪怕是见过大风大浪,面对这样一份建设计划,仍然感到目瞪口呆。

  联邦的可怕力量,再一次让他认清自己,他定了定神:“黄组长,这些真的要在两年内情报完成?”

  “不,是计划两年内,如果情况有变……”

  原来如此,这不过是计划,丘达新估计五年内可以完成,就已经不错了。

  “……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最快要在半年全部完成。”

  “半年吗?没有……什么?半年内完成?”此时丘达新才反应过来。

  黄富齐再次严肃的说道:“丘先生,你没有听错,这个计划最慢两年,最快半年,我们将启动辅助的战略调整。”

  听完详细的部署,丘达新才知道联邦是玩真的,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将在暹罗本地,招募大约300万名工人。

  至于工人的来源,除了城市的居民,还有当地农村的农民,至于农民变工人后,农田荒无的问题。

  联邦庞大的储备表示,这不过是小意思。

  第七百零九章 雪球(六)

  不仅仅暹罗,被塞了一个庞大的基建计划,东南亚、东北亚各地,都拿到大同小异的基建计划。

  对外公布的内容,则是为了平衡内部的发展,让各个地区全面进入现代化。

  实际上,这是联邦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冰河时代,而做出的努力。

  当然,这种庞大的大基建计划,对于各地而言,其实也是一次全面变革,打破之前那种半农业半工业社会状态,进入全新的工业化现代化社会。

  本土不仅仅拿出了庞大的物资,还调出大约750万名本土的技术员、教师,准备全面提升这些农民工的文化和技术水平。

  超大规模的基建计划,对于社会发展的刺激,绝对是非常明显的。

  要改变东南亚的落后局面,就必须一边投入庞大的基建,一边同步转化农民工,将这些农民工的素质提升上来。

  如果一味地搞建设,不提升劳动者的素质,那建设成果只能是人口红利,吃个十几年,最后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联邦在本土的经验,必须吸取起来。

  轰轰烈烈的大建设,让东南亚越发樊荣起来,哪怕是近期自然灾害比较多,也没有影响当地民众的热情。

  比较全球变冷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地位,是中高纬度地区,东南亚是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就算是全球进入冰河时代,这里的气候,仍然相当于亚热带。

  当然洪涝灾害、台风之类,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一些,但不会完全摧毁当地的露天农业。

  虽然对于联邦,在热带建设农业工厂,很多人都有一种想吐槽的想法。

  只是本土北方的农业工厂,确实有效改变了当地的农业发展限制,那种不需要考虑天气,可以调制模拟气候的生产方式,让单位亩产直接爆炸性增长。

  靠天吃饭的露天农田,再怎么改进生产技术,都很难做到这种程度。

  而蓝星的其他势力,对于联邦突然的大基建计划,倒是没有太大反应,毕竟联邦这在自己内部搞事情,又不是在他们的地盘搞事情。

  其实看到这些基建计划,各方势力甚至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只要联邦不向他们出手,搞内部建设什么的,他们是非常乐意看到的。

  只是他们也感到一股不同寻常,认为这是联邦,在准备应对未来的气候突变。

  对于拥有热带势力范围的诺亚会、西洲联盟,他们倒是没有太过于担心,只是加强对热度地区的控制力度。

  而最苦逼的一方,莫过于全境都处于中高纬度的露西亚,哪怕是那位铁血大帝,此时也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势。

  北半球的雪线,随着初冬到来,一点点向南推进着。

  11月27日。

  零度等温线在东亚地区,突破长江一线;在西洲境内,突破到地中海北岸,在北美洲,更是一骑绝尘一般,冲入加州和德州北部。

  要知道现在才11月下旬,还没有到12月、1月的隆冬,雪线就推进到北纬30度附近。

  那要是到了隆冬,岂不是要突破南回归线,杀入热带北线边缘区域。

  华北平原大雪纷飞,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幸好这几年不断的升级改造,华北的城市虽然没有覆盖穹庐,但是一体化建筑,却早已经大行其道。

  鲁省的德州。

  这个联邦的半导体工业核心之一,各种工厂并没有因为暴雪天气,而出现停工停产的现象。

  悬空轻轨的电车车头安装上了铲雪机,至于隐藏在地下的汽车公路,就更加不受暴雪天气影响了。

  不少要上班的人,穿着薄薄的多功能服装,看起来衣服非常单薄,但是就是这薄薄的衣服,给使用者提供了超强的保暖效果。

  平时一大早起来搞活动的大爷大妈们,也难得在家歇一歇。

  在车站等电车的几个年轻人,一边用手套捂脸,一边吐槽起来:“早知道这鬼天气这么冷,我就带头盔了。”

  一个戴着头盔的年轻人,得意洋洋的笑道:“幸好我早有准备,不然这耳朵都可能冻掉。”

  就在他们闲聊的时候,电车缓缓靠站,随即车门滑开,已经被冻得脸庞发痛的两人,迅速跑了上去。

  电车内的暖气非常充足,温度完成在26摄氏度左右。

  不一会,电车就来到他们公司附近的站点。

  下车后,一行人直奔公司食堂,刚才被冻得脸庞发痛的年轻人杜显文,打一碗热豆浆,喝了一口后:“呼!终于舒服了一点。”

  一旁戴着头盔的工友,也脱下了头盔,然后打了一碗热豆浆,来到餐桌坐下来喝了几口,感觉身体暖洋洋的。

  “听说东北那边的城市有穹庐系统,我们德州不知道什么时候安装?”

  听到眼镜男的话,杜显文想了想:“应该没有那么快,毕竟东北漠北更加寒冷。”

  “现在这个天气好异常,听说魔都那边都在下雪了。”眼镜男感叹道。

  将剩下的豆浆一口干了,杜显文又去拿了肉包子、菜包子和一碗豆浆,返回餐桌继续吃。

  “显文,你们车间的生产安排如何?”

  “前几天提升了两倍,还没有到满负荷,怎么了?”

  吃了一个小笼包后,眼镜男小声的说道:“听说新厂那边已经完成了调试,你有没有兴趣一起过去?”

  “新厂?在合肥那个?”杜显文一愣。

  “是的,合肥那边说不定比德州更加暖和,而且新厂提级比较快,有没有兴趣?”

  杜显文摆摆手:“我下个月准备结婚,现在过去合肥新厂打光棍吗?”

  “额……那真是太可惜了。”眼镜男无奈的摊摊手。

  他们公司是生产恒温器的,甚至各类基建项目的推进,各种恒温器的需求量,也迅速暴增着。

  为了不增加劳动者的工作时长,各个工厂要么增加员工数量,要么提升生产技术。

  幸好他们公司之前的工厂产能,并没有完全释放,现在可以一边释放产能,同时增加新厂,来满足当前的需要。

  这也是联邦很多公司的现状,在大基建计划的刺激下,开始全面释放产能。

  如果进入紧急的红色状态,产能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只是现在没有必要。

  而且提升产能,也需要找一些产能宣泄口,不然生产出来的产品,总不能堆积在仓库里面吧!

  大基建计划不过是提前热身一下,为了未来全力暴产能,做一个适应性的调节。

  随着年底越来越近,北半球的冰雪天气,越发恐怖起来,从外太空看下来,整个北半球的中高纬度陆地,都是白茫茫一片。

  而北冰洋的冰盖,也蔓延到接近冰岛的北大西洋北部,以及整个白令海。

  第七百一十章 雪球(七)

  2107年1月1日,元旦。

  暹罗,曼谷。

  哪怕是热度地区,走走街头巷尾,此时也感到一股微寒。

  刚刚起来的曼谷居民,不少人都有些不适应,他们长期习惯了终年的高温多雨天气,现在这种类似于亚热带的气候,还真让他们不习惯。

  在城外粮食储备仓库建设项目工作的李康,他刚从被窝里爬起来,一打开向北的窗户,一股寒风便扑面而来。

  这突如其来的寒风,让他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寒颤,浑身起着鸡皮疙瘩,连忙披上公司发放的多功能日常服装。

  当穿上多功能服装后,那种寒冷感觉,才逐渐消退下去。

  其实此时曼谷的气温并不算太低,大概在12~20摄氏度左右,但李康出生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低的气温。

  他急匆匆刷牙洗脸,然后向路边的公交车站走去,来到车站,几个熟人相互打了招呼。

  “加贡,今天好冷呀!”一旁微胖的年轻人一边搓手,一边说着话。

  李康却提醒道:“都说了,我叫李康,不要再叫那个名字了。”

  “额……”微胖年轻人无奈的耸耸肩。

  改名这种事情在暹罗年轻一代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特别是华人在当地生活了上千年,双方多多少少有混血的情况。

  这导致很多暹罗人,为了表现得更加像本土的华人,热衷于追溯祖宗,让其和中华本土攀上关系,然后改姓名。

  李康根据他父亲的说法,他家祖先就是大唐皇族的李氏,反正这种东西真的说不清。

  没有关系的人,都能东拉西扯,更何况暹罗这种本来就有大量华人生活的地区,想扯上关系,还是真的挺容易的。

  李康改名后,一直非常在意这件事,逢人就强调新名字,都有些魔怔了。

  类似于李康这样的暹罗人,其实不在少数。

  搭乘上老式的公交车,作为联邦的附属,暹罗的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内部的贫富差距,还是相对严重的。

  这一次大规模的基建计划,就是为了重新平衡当地的贫富差距,让这里达到真正的全民富裕阶段。

  公交车的柴油发动机微微轰鸣,车尾喷吐着一股黑烟,向北郊的中储粮仓库工地方向。

  一路上走走停停,终于在半个小时后,来到了庞大的工地外面。

  李康和胖子走了下来,然后来到工地的食堂,很多人已经到了,正在吃饭聊天。

  拿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李康看到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工友,便坐在一旁。

  食堂的电视节目上,正播放着这一次全球性的冰雪天气,特别的那张从北半球上空俯视下来的星球全景图,让这帮热带直立猿,似乎感到基因中的远古记忆。

  “加……额!阿康。”胖子反应过来:“你说咱们这边会不会下雪?”

  “应该不会吧!”李康有些不确定回道。

  “要是曼谷也下雪,那我可能会被冻死。”胖子夸张的说道。

  哈哈……周围几个工友调笑起来。

  从本土调过来的金思宽,笑着摇摇头:“小胖,别担心,曼谷过几年就会建设穹庐系统,到时候就算是进入冰河时代,你也不担心被冻到。”

  “穹庐系统?就是北方地区那种大型温室城市吗?”李康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是的,阿康你小子还有一些见识。”金思宽点了点头。

  李康喝了一口汤,略带一丝担忧问道:“金哥,听网上说,如果全球变冷持续下去,可能中高纬度地区的农业会受到很大影响,联邦的粮食供应真的没有问题吗?”

  了解联邦储备的金思宽笑道:“放心,联邦的储备粮食足够所有人吃3年,而且北方地区,已经建设了很多农业工厂,就算是冰封期超过六个月,都不影响正常的粮食供应。”

  “所有人吃3年?”小胖那知识贫乏的脑瓜子,似乎有些想象不出来,这是多么庞大的数量。

  金思宽用筷子指着窗外的工地:“我们正在建设的这个粮食仓库,如果全部储满粮食,足够曼谷所有人吃5年左右,现在明白有多少了吧!”

  “好厉害!”

  “我爸前几天还去清迈老家,买了好多粮食,说防止粮食涨价,看来现在不用担心了。”

  “呵呵,我妈也是,购买了一大堆,接下来都不知道怎么吃得完?”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的谈论着。

  吃了早餐,众人穿着外骨骼,开始按照各自岗位,操作工程设备忙碌起来。

  类似于这样的大工地,在东南亚各地遍地都是。

  但对于整个蓝星而言,联邦的内部大建设,却多少有些特立独行,其他势力仍然在内部扯皮、当鸵鸟、得过且过。

  这或许就是世界的参差吧!

  从天宫空间站旅游了一周的长谷川,在回到蓝星地面后,又在种子岛航天城休息了一个月。

  之后他和西洲游客布莱恩结伴同行,在东瀛、高丽游览了一圈后,此时来到了蒙区东部的通辽。

  冰雪中,被穹庐系统包裹着的通辽城区,仿佛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

  布莱恩站在中心大楼的楼顶观光台上,厚厚的落地玻璃,虽然阻隔了外面的暴风雪,但他内心仍然可以感受到,外面是多么的寒冷。

  长谷川将一杯热姜茶递给他:“接下来我打算去一趟岭南地区,你有什么打算?”

  接过姜茶,杯子的温度,无法温暖他内心的沮丧和痛苦:

  “奥地利现在肯定也和通辽一样,被冰雪冰封着,只是这里有温暖的温室,而我的家乡却只能赤裸裸的硬抗这暴风雪。”

  长谷川知道布莱恩的痛苦,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布莱恩,要消除人类文明内部的矛盾,让所有人放下成见,团结起来对抗全球变冷,这基本是没有可能的。”

  “……”布莱恩沉默不语,虽然联邦有技术可以解决,问题是联邦为什么要救其他势力?

  在这个对抗激烈的世界中,联邦没有理由拯救世界,就算是伸出援手,有可能出现一些白眼狼。

  布莱恩没有责怪联邦,因为这是各自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这一条路,那就不能怪别人了。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大家非亲非故,凭什么拿真金白银来援助,将这些资源投入到内部的建设中,难道不好吗?

  将手上的姜茶一饮而尽:“长谷川先生,将岭南作为我的最后一站吧!”

  “没问题。”长谷川点点头。

  窗外风雪交加,被积雪覆盖的通辽城区,似这塞外草原中的一座大山。

  这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穹庐保护下的城市,居民们如同生活在春天的季节中,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第七百一十一章 雪球(八)

  由于北方的暴雪天气影响,不少航班被迫取消,例如通辽的机场,就取消了近三天的航班。

  长谷川和布莱恩只能选择搭乘高铁,前往岭南地区。

  幸好铁路公司早有准备,对容易受暴雪影响的高铁路段,进行了升级改造,全覆盖的穹顶,让高铁列车可以畅通无阻的持续运行。

  实际上,联邦对于北方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都进行了升级改造,达到足以硬抗冰河时代级的冰雪灾害。

  铁路线在穹顶的保护下,似乎和外面的冰天雪地,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列车一路南下,通过淮河后,才出现不少露天的路段,不过这些路段中,也有很多施工队伍,在风雪中继续工作中。

  显然这是在向南方,延伸铁路线的穹顶覆盖范围,其实江北江南,在这种暴雪天气中,危险性更加大。

  原因在于江北江南的降雪,可能无法形成稳定的积雪,特别是在上个月,江南就出现了暴雪之后,中午又出大太阳,导致冰雪消融。

  如果这种大太阳天气能持续还好,关键是这种大太阳天气,就维持了一两天,随后又是降温天气,那些融化的雪水,再次被冰冻起来。

  这种情况下,路面会形成一层坚硬的冰层,导致车辆打滑,很容易出交通事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江南江北各地,不得不紧急调派大量的消冰小队,对路面的冰层进行清除。

  倒是城市内部,由于多层结构的交通系统,导致底层的汽车公路,并没有受到影响,免除了很多麻烦。

  当列车通过长江大桥后,进入了湘省境内,此时从列车车窗眺望远方,可以看到白雪皑皑中,还有不少郁郁葱葱的绿色。

  “联邦的这个行省,在过去很少出现这种大范围的暴雪。”长谷川拿起照相机,对着窗外的雪景,按下了快门。

  布莱恩同样在观察着,他发现这里很少出现乡村,能看到的都是比较大的城镇。

  “长谷川先生,为什么联邦的乡村很少?”

  听到这个问题,长谷川随即笑了起来:“你看到的不少小城市,其实就是乡村,联邦为了减少管理难度,这几年实行合并策略,对于一些小乡村,进行了全面的整合。”

  “是这样吗?”布莱恩恍然大悟。

  长谷川继续解释道:“其实小乡村的存在,是农业时代的残留,如果不解决这些小乡村,随着时间推移,城乡之间会出现社会分化。”

  正如长谷川说的那样,联邦的合村并寨战略,就是为了整合人口、调配资源。

  10个人口几百的小乡村,和1个人口几千的小镇,两者的管理难度差不多,但需要各种资源而言,小乡村要大有小镇。

  就比如教育资源而言,10个小乡村,是要各种建设一个小学呢?还是让学生去比较远的城镇小学读书呢?

  恐怕两个选择都不是最佳的选择。

  合并在一起,才是最佳的选择。

  而且乡村还有一些天然的顽疾,就是俗话说的“池浅王八多,庙小妖风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合并管理是一个好方案。

  所以一路而来,布莱恩没有看到小乡村,最小的乡村,都是几千人起步的。

  就在俩人闲聊着,列车终于进入了岭南境内,此时的岭南地区,同样在下雪,而且还是雨夹雪。

  这天气,着实让不少岭南人直呼受不了。

  在羊城车站下车后,长谷川和布莱恩打着伞,漫步在雨雪之中。

  “我印象中,这里还是第一次下雪?”

  “长谷川先生不是东瀛人吗?怎么对于羊城那么熟悉?”布莱恩有些好奇的问道。

  长谷川转过头来笑道:“我在这里旅居过大概7年左右,在花都区还有一套房子。”

  “原来如此!”布莱恩带着一丝羡慕的神情说道。

  考察了联邦各地后,布莱恩确实非常羡慕联邦的生活,如果可以在这里购买一套房子,他还是非常愿意的。

  可惜他是西洲人,要在联邦本土购买房产,需要排队和审核,而且程序非常复杂。

  长谷川的房子,是很久之前购买的,加上现在是联邦公民,想再购买都没有太多问题。

  只是现在联邦的房产不值钱,年轻人有公司或者官方分配的房子,自己足够居住即可,买太多房子又无法升值,还有交一大笔阶梯差价、房产税,基本就是一笔赔本买卖。

  冷冷的冰雨。

  打着伞的人群中。

  布莱恩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北风凛冽,行人脸上的笑容,依旧是那样的从容,甚至带有几分欢乐的雀跃。

  公园的草地上,不少没有见过下雪的化骨龙们,正在雪地中打滚,这或许就是没有见过雪的岭南人吧!

  而布莱恩这个局外人,却感到深深的悲痛,在这个世界的同一片天空下,他们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这是多么讽刺的黑色幽默。

  但再痛苦又如何,这就是世界的现实。

  长谷川看出了他眼神中的悲痛,只能带着布莱恩去尝试一下羊城的美食。

  吃了明炉烧鹅和煲仔饭,喝了糖水凉茶与老火靓汤,美食暂时籍慰了布莱恩的心情。

  不知不觉之间,俩人已经在岭南各地转了一圈,再次回到羊城后。

  这是一个明朗的中午,虽然北风依旧喧嚣,阳光还是给他带来一点点物理上的温暖。

  拉着行李箱的布莱恩,和前来送别的长谷川拥抱后,勉强的笑道:

  “长谷川先生,非常感谢这几个月来的照顾,如果有机会到奥地利,请一定要通知我。”

  “保重,祝愿你,我的朋友。”长谷川挥挥手喊道。

  俩人告别后,长谷川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便收拾好心情,准备搭乘电车返回花都的住所。

  电车上。

  他看着窗外静静地发呆着,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长谷川的目光。

  突然手机连续震动起来, 他掏出手机一看,发现是报社主编的电话,便按下接听:

  “喂!河田主编,有什么急事吗?”

  “研一,急事!天大的急事!”电话对面的声音非常急促。

  长谷川用肩膀和头夹着手机,从口袋掏出小本子圆珠笔:“你说。”

  “呼……研一,北美今天出大事了,怀俄明州的黄石公园在五分钟前,爆发了一次火山喷发,以及引发了一次7.7级的地震。”

  “黄石公园!”长谷川被吓了一跳。

  电话对面继续说道:“是的,而且现在火山仍然在持续小规模喷发中,估计情报显示,这一次火山爆发,可能和莫兰基地中研究地热发电技术有关系。”

  “需要我做什么?”长谷川直截了当的问道。

  “报社需要……”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

  第七百一十二章 黄石畸变

  “报社需要你去一趟北美。”

  听到这个任务,长谷川眉头一皱:“主编,虽然我个人非常想去,但现在北美的工作签证,估计不好办。”

  “我已经准备好了,另外还有其他三名助手,估计在三天内可以维持签证的审批。”

  “好吧!我马上准备。”

  时间回到11分钟之前。

  莫兰基地的四号井已经做了一个多月的实验,而五号井这边,也完成了实验设施的植入,可以开始进行实验了。

  意气风发的哈利博士,带着一名诺亚会董事,亲自前来考察五号井的第一次实验测试。

  他对着那个大腹便便的董事,毕恭毕敬的介绍道:“宾克斯先生,根据我的估算,五号井至少可以产生3万兆瓦的电能输出,如果技术改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成本呢?”看似肥肠满脑的宾克斯,实际上非常的精明。

  哈利博士有些尴尬的回道:“挖掘深井、加上发电设施,估计一口井的前期投入成本在24亿米元左右,不过大规模量产后,成本会进一步下降。”

  “24亿?”宾克斯盘算着,虽然这个前期投入成本挺高的,但后期的营运成本,却不需要太多。

  毕竟地热发电,不需要煤炭、天然气、核燃料之类。

  如果要进一步提升效率,可以添加一套复合的火电发电机组,利用热废水进一步发电。

  也可以将热废水,用于城市供暖。

  没有燃料,就意味着正常营运过程中,不需要投入燃料成本,这对于资本家而言,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如果发电功率为3万兆瓦,以当前北美的电价,大约是平均0.27米元每千瓦时,每小时就是810万米元的营收。

  扣除其他成本,盈利大概在每小时200~300万米元左右,24亿的前期投入,一两年就可以回本。

  宾克斯点了点头:“非常好,哈利博士,我会继续支持你们的研究,也希望你们不要让我失望。”

  哈利博士和一众研究基地的人员,不由自主地露出兴奋的神色。

  “一定,宾克斯先生,我们一定会完成这个技术的。”哈利博士信誓旦旦的回道。

  宾克斯摆摆手:“那就开始实验吧!”

  “是。”哈利博士转过头,向工作人员喊道:“现在开始注水,五号井第一次测试开始!”

  兴奋不已的工作人员,也摩拳擦掌起来,很快一股冰冷的水,被注入热水循环系统之中。

  五号井的深处,随着冷水的进入,发出一阵低沉的轰隆轰隆,仿佛地狱在低沉的咆哮着。

  6000米深度的五号井,深处蕴含着更加庞大的地热能,这也是黄石火山的地下岩浆湖分支之一。

  看着源源不断的高温高压水资源,从热水循环管道中涌出来,以及那略微超出预计的热能,哈利博士露出一丝狂热的大笑:

  “哈哈,6.3万兆瓦的理论发电量,实际发电量绝对可以超出3万,我们再次成功了!”

  啪啪啪!现场掌声如雷,连宾克斯都为自己的钱包,给哈利博士送上掌声。

  只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乐极生悲的事情发生了,受到冷水刺激,地下岩层中,一部分高温岩层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迅速出现爆裂。

  一次里氏6.8级的地震,瞬间在莫兰基地的地下爆发。

  “哦买噶!”

  “快逃……”

  “啊啊!”

  地震波蛮横的撕裂建筑物,被直接砸死的人是幸运的,因为接下来……

  热水循环管道直接崩裂,高温高压的水蒸气,从基地中冒出来,哈利博士和宾克斯董事等人,还没有站稳,就遇到横扫而来的高温高压水蒸气。

  “啊啊啊……”

  “救命……”

  凄厉的惨叫声戛然而止,或继续哀嚎,或渐渐虚弱下去。

  几百摄氏度高温高压水蒸气,足以一瞬间烫熟人体表皮,如果直接被烫死了还好一点,如果没有第一时间死掉。

  将比如被几个安保人员,保护起来的宾克斯,他全身上下超过37%的部位被严重烫伤,但却没有死亡。

  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让他哀嚎不止,甚至恨不得立刻饮弹自尽。

  惨不忍睹的莫兰基地内,高温高压水蒸气仍然在肆虐着。

  与此同时,莫兰基地地下的岩层爆裂事件,不仅仅引发了6.8级的地震,还波及到黄石火山的岩浆柱,以及周边的岩层稳定。

  刹那间,黄石火山的中心位置,几十万吨火山灰、岩浆、岩石碎片,轰隆一声的冲天而起,最高冲到了平流层上层。

  随之而来的,是火山爆发引发的火山地震,一次里氏7.7级左右的强震,席卷怀俄明州西北部。

  如同末日一般的自然伟力,让几十公里内的当地人,连逃跑都来不及。

  因为高温火山灰,遇到冬季的冷空气,迅速冷却后,随风飘向四面八方,火山灰沉降到地面,对于周围的环境,立刻产生了致命的危险。

  不少在户外的当地人,来不及进入掩体,在吸入大量火山灰后,痛苦的倒下去。

  然后就是黄石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如同海浪一般不停的向四面八方喷涌着。

  不到10分钟时间,炙热的岩浆就覆盖了周围半径15公里的区域,而且还在继续向外蔓延着。

  时不时的小规模喷发,将两百万年来积累在地下的岩浆和热能,向周围宣泄着。

  按照高空的西风环流,不用两天时间,黄石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就会蔓延到整个北半球大部分地区。

  此时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北美先吃下傲慢的苦果,然后是全世界。

  联邦反应非常迅速,立刻进入紧急状态,没有防护器材的人员,严禁离开防护掩体。

  大批储存在应急仓库中的防护服、防护头盔,都被发放给民众,同时还有大量专业的人员,被紧急征召起来。

  幸好联邦这几年,经常普及灾难应急知识,不少民众经过短暂的不知所措后,很快就适应过来。

  只是此时的北美,黄石火山的爆发,虽然不是自然爆发,威力也被削弱了很多,但致命的影响,已经扩散开来了。

  比如即将被岩浆掩埋的莫兰城,火山灰在不到两个小时内,沉降厚度竟然达到了13厘米左右。

  在北风吹拂下,处于下风方向的地区,也是倒了大霉。

  等诺亚会宣布进入紧急整体时,已经有超过27.3万直接死亡,超过三百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大自然的恐怖伟力,仿佛在嘲笑人类的不自量力。

  而黄石火山持续不断的喷发,还在向大气层输送着数以万吨计的火山灰,以及各种有害气体。

  加上本身的小冰河气候,蓝星即将进入冰冻状态。

  第七百一十三章 黑雪

  奥地利的维也纳国际机场,刚刚下飞机的布莱恩,便受到当头一棒,在家族员工的护送下,回到了自家的避难所基地内。

  随着这几年的全球局势突变,不少有先见之明的人,早就提前准备了避难所。

  而布莱恩的父亲,老布莱恩就出资8200万西元,在自家的小镇中,建设了一个防护级别很高的避难所。

  被带回避难所的布莱恩,看到阔别已久的父母,以及姐姐姐夫一家人,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

  “欢迎回来,我的孩子!”老布莱恩拍了拍他肩膀。

  布莱恩苦恼的摇摇头:“为什么会这样?现在外面已经乱成一团糟了,简直糟糕透了。”

  母亲抱着他安慰道:“孩子,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就在此时,避难所内的电视机,插播了一条新闻,是BBC记者的在纽约,发回来的实时报道:

  “观众朋友们!我是BBC驻纽约记者弗兰奇,现在为您讲述黄石火山爆发的后续情况……

  北美中部、东北部城市,已经受到了第一波火山灰的影响,目前各地死亡人数持续上升,预计未来15~18个小时内,火山灰云层将会抵达西洲,请在……”

  咳咳咳……

  那个BBC记者脸色潮红的咳嗽起来,显然他也吸入了不少有毒气体和火山灰。

  报道画面中。

  那铺天盖地的黑雪、阴沉沉的天空、惊慌失措的民众、一片狼藉的街道。

  让布莱恩内心的不安,越发浓烈起来。

  另一边,早已经严阵以待的联邦,倒是没有太过于混乱,哪怕是民众素质不太行的东南亚,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骚乱。

  联邦这边问题不大,但首当其冲的西洲,却在15个小时后,遭受到惨烈的打击。

  暴风雪中,原来洁白无瑕的雪花,变成了灰色黑色的毒雪,大量野生动物,成批成批的覆灭。

  有钱人躲在核战级别的庇护所中,而那些普通民众,只能自求多福了,有防范意识的人,早就购买了防毒面罩和应急食品。

  至于临时抱佛脚,去商场抢购的人,只能去赌运气了。

  西洲联盟境内的大大小小商场商店,不到五个小时时间,就被惊恐的民众抢购一空。

  当黑雪降临后,躲避不及时的人员,呼吸道受到了直接的摧残。

  还有一部分“睿智”的人,并不相信黄石火山爆发,仍然一副无所谓的做派。

  或者那些吸食了“无害兴奋剂”的快乐男孩女孩,同样在彻夜狂嗨着。

  这些人成为第一批被火山灰淘汰的生物。

  弱小和无知,又无比傲慢。

  这些人不死?谁死?

  另一边。

  果然在27小时后,里海和波斯湾中的气象监测船上,就检测到不少降雪中,蕴含着火山灰成分。

  在岭南过冬的黄修远,也通过虚拟会议,参与联邦的紧急会议。

  此时联邦各地的边界,特别是位于北半球的边界区域,一辆辆大型运输车、或者大型运输船,打开了斜向半空的发射单元。

  这是联邦这边的第三道防线。

  而第一道防线,则是在波斯湾、里海的海洋上,除了这里这一道防线。

  中亚、南亚的一部分地区,也被联邦纳入火山灰清除范围内,构筑了第二道防线。

  倒不是想当老好人,而是为了制造缓冲带,根据大气环流,平流层中有西风带。

  因此黄石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会迅速跨越北大西洋,进入西洲,然后抵达中亚南亚,最后进入联邦境内。

  不在中亚和南亚建立缓冲区,那就要在本土边境,全力阻挡火山灰的入侵了。

  海洋上的防线,要建立大型缓冲区,倒是没有太多问题。

  陆地上,只能从西北锡兰洋到里海一线的陆地,设立一条宽度100公里左右的火山灰隔离带。

  经过前两道防线的削弱,又经过用途的缓慢沉降,真正的可以抵达联邦本土的火山灰,大概只剩下1~2%左右。

  不过就算是如此,火山灰的危害,仍然需要进一步遏制。

  因此边境上,需要定期发射火箭弹,将那些变成漏网之鱼的火山灰,进一步沉降下来。

  现在本土上空的火山灰浓度,已经被压制到非常低的程度,大概只有黄石火山核心区的万分之一左右。

  而布置在对流层、平流层中的气象监测飞艇,也探测大量火山灰,逼近边境一线。

  发射!

  发射车上的发射单元,将一枚枚特殊的火箭弹,发射到高空中,随即火箭弹在高空引爆开来。

  火箭弹中装着联邦研究出来的火山灰快速沉降剂,可以让火山灰在十几分钟内,凝结成大颗粒物,沉降到地面之中。

  随着一枚枚火箭弹在半空中引爆,大量快速沉降剂被释放到空气中,然后边境地区,就开始下起了黑雪。

  没有错,就是黑色的雪。

  这些黑雪,就是凝结后的火山灰颗粒物。

  虽然无法百分百清除所有的火山灰,但至少可以清除95~98%左右,这也是联邦早就准备好的后手。

  中亚北部的哈国境内。

  十几架运输机,运输着大批特制火箭弹,在里海附近的基地中降落。

  经济还马马虎虎的哈国,现在只能祈祷黑雪不要太严重,以及黄石火山不要继续喷发。

  不少当地人从家里面,将几十年前老毛子时代遗留下来的防毒面具翻出来。

  其实他们是杞人忧天了,中亚属于联邦的准势力范围,自然不会看着他们遭受严重损失。

  不到流两天时间,沿着铁路线过来的货运列车,带来了第一批五百万套的防毒面具和防护服。

  另外还有一大批应急食品、药物和保暖衣服。

  这一点物资,对于进入红色状态的联邦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但这些物资不是免费的,而是采用以工代赈的模式,在当地招募大批失业青年,掌控基础设施的建设。

  两天来。

  里海、波斯湾附近的海面上空,第一道防线的战舰、战车,向气流云层倾泻几十万吨火箭弹。

  幸好通过沉降剂沉降下来的黑雪,对环境的危害性,被降低到最小,加上是在海洋上拦截。

  中亚、西亚东北部、南亚,虽然受到不少影响,却没有西洲、露西亚那边严重。

  至于北美那边,直接死亡人数已经飙升到173万人,而且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的人数,已经攀升到两千多万。

  人间炼狱,莫过于如此。

  但黄石火山的喷发不仅仅没有停止,反而有扩大的迹象,就在第一次大规模爆发后,大约29个小时后,又出现了一次大规模喷发,上百万吨火山灰进入了大气层中。

  而岩浆覆盖的区域,也扩大到半径183公里左右,从外太空俯视下来,都可以看到怀俄明州的云层下,隐隐约约有火光冒出。

  第七百一十四章 死亡公路

  距离黄石火山爆发,已经过去了7天时间。

  在此期间,大规模的爆发,一共出现4次,每一次大爆发,除了引发火山地震之外。

  就是将数以万吨计的火山灰,喷上平流层,以及庞大的岩浆,向四面八方蔓延。

  由于地形的限制,黄石公园西南方向的斯内克河谷,和黄石公园东北方向的蒙大拿州,成为了火山岩浆的宣泄口。

  距离黄石火山只有224公里左右的蒙大拿州首府——比灵斯城,已经淹没在十几米厚的灼热岩浆中。

  逃向东部的难民们,开着汽车,带着稀少的生活物资,在暴风雪中前进。

  蒙大拿州东侧的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是逃亡者们的必经之路,只是太多人开车了,加上慌不择路和紧张,公路上不断出现交通事故。

  天空中,除了阴森森的乌云,就是带着硫磺味的寒风。

  公路上,逃亡者们的车辆,拥挤在公路上,随着逆向车道上,都被向企图东逃的车辆占据了。

  路边一辆丰田皮卡正熊熊燃烧着,还有很多没有车辆的人,只能包裹着围巾、小口罩和眼镜。

  他们一边艰难地向那遥不可及的东方走去,一边向沿途车辆求救,希望有好心人可以带上自己。

  砰砰……

  法克鱿!

  混蛋,你想死吗?

  咳咳……

  各种各样的嘈杂声,充斥着拥挤的公路,人性的阴暗或美好,都在这一刻暴露出来。

  时不时传来一阵枪声,一阵惨叫声。

  一名抱着孩子的妇女,正拍打着沿途车辆的车窗:“先生,请问可以带我一段距离吗?”

  “你好!先生,请问……”

  车内的人,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不是他们不想见死不救,而是之前有过惨烈的教训,一个好心的司机,为一名徒步的逃亡者打开了车门,却被逃亡者劫持了汽车和物资。

  现在他们敢打开车门,估计周围的徒步逃亡者,会瞬间一拥而上。

  不少司机甚至在一旁放着手枪,有人靠近就拿起手枪警戒。

  几名防护器材简陋的徒步逃亡者,盯着沿途的车辆,眼神中露出仇恨和凶狠的神色。

  突然他们看到一辆老式的甲壳虫,里面只有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这帮人迅速冲了过去。

  铁锤瞬间砸烂车窗玻璃,一把左轮喷吐出灼热的火光,几声枪响和一阵惨叫后。

  覆盖了厚厚一层火山灰的公路上,留下三具还没有凉透的尸体,那女人的瞳孔中充满了惊恐和痛苦,似乎在向过往的逃亡者,诉说着这个世界的肮脏和罪恶。

  但早已麻木的逃亡者们,没有一丝怜悯,甚至有一丝痛快的恨意。

  这样的人间惨剧,在这条死亡公路上,接连不断的上演着,而诺亚会所谓的救援,却迟迟没有到来。

  倒不是诺亚会没有动作,而是他们此时正忙碌着抢救董事们的产业,哪里有时间来管这些贱民的死活。

  持续喷发的火山灰,随着西风环流,以及对流层的凛冽北风,向东部的五大湖地区、密西西比河流域、佛罗里达半岛,不断飘过去。

  沿途都在下黑雪,哪怕是距离黄石火山最远的佛罗里达半岛,此时地面的火山灰,都达到了4~6毫米。

  被彻底冰封的五大湖湖面上,往年一片洁白的冰雪世界不见了,而是黑灰色一片。

  诺亚会高层们,此时已经紧急转移到德州的奥斯汀郊区,在地下基地那,通过光纤网络指挥着各项工作。

  老摩根和杜邦、洛克菲勒等人,在会议室内,听着各地汇报上来的情况,脸色越发的难看起来。

  负责情报汇总的哥伦布,沉痛的说道:“董事们,怀俄明、蒙大拿、爱达荷三州已经彻底崩溃,包括不少隐藏在地下的秘密基地,都没有逃过冲击……”

  其实不用他汇报,老摩根等人都知道那三个州凶多吉少。

  连续4次超过7级的大地震,铺天盖地的火山灰,加上如同山洪暴发一边的岩浆潮。

  哪怕是可以硬抗核弹的永固基地,也扛不住这种自然伟力的连续摧残。

  不少附近的地下基地,被地震撕裂建筑后,又被随之而来的岩浆潮灌入内部,内部人员就算是没有死在地震中,也会被岩浆闷烧而死。

  “由于落基山脉和风向的原因,目前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到区域,只剩下西海岸的各州,南部地区也受到火山灰的冲击……”

  杜邦和洛克菲勒对视一眼,都露出一丝肉疼和无奈。

  对于诺亚会而言,北美的五大湖地区、密西西比河流域、佛罗里达半岛平原,才是真正的精华地区。

  而没有受到影响的西海岸地区,就加州这个地区比较有潜力,西海岸其他地区都是山地。

  “有没有办法阻止黄石火山继续喷发?”老摩根不平静的问道。

  智库顾问中的一名地质学家,颤颤巍巍的站起来:“摩根先生,非常遗憾,凭借我们当前的科技水平,要阻挡黄石火山继续喷发,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

  “不过什么?”杜邦厉声问道。

  那名地质学家支支吾吾的回道:“或许中华联邦那边有办法,毕竟这一个星期以来,他们通过发射沉降剂,将火山灰阻挡在亚洲西部。”

  洛克菲勒阴沉着摇摇头:“就算是对方同意出售沉降剂,但现在火山灰已经覆盖了大半个北美,对于本土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逆转了。”

  另一个气象学家站起来补充道:“各位董事,如果不阻止,火山灰会在一个月内笼罩大半个蓝星,到时候冰河时代将加速到来,我们即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灾难。”

  “可恶!都是宾克斯那个家伙!”一名董事咬牙切齿的骂道。

  老摩根叹了一口气:“派人去北平吧!我们需要谈一下,先准备购买一批沉降剂。”

  至于同归于尽的威胁之类,老摩根等人已经明白,他们彻底输了,北美的精华区域被黄石火山打击得遍体鳞伤。

  如果不解决黄石火山的喷发问题,北美的社会发展,将倒退几十年,各种物资和人力的损失,就已经让诺亚会伤筋动骨了。

  加上接下来,蓝星可能进入冰河时代。

  而联邦那边的准备,非常的充分,哪怕自爆所有的核弹,对方都不会做出任何退步。

  在铺天盖地的火山灰冲击下,西洲、露西亚那边也差不多半残了,如果接下来的冰河时代无法避免,这两个势力,基本也要直接崩溃。

  比起拥有成体系超大型温室的联邦,其他势力在冰河时代中,社会生产力不仅仅无法发展,甚至会大规模倒退。

  社会生产力倒退,就意味着物资供应短缺、人口锐减,如果控制不好,社会体系直接崩溃,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七百一十五章 信念崩溃

  西方的落日余晖,被黄石火山的自然伟力彻底粉碎,火山灰组成的乌云,带来仿佛永夜一般的绝望。

  与此同时。

  一架C60运输机,搭载着以杜邦为首的谈判团队,在北平国际机场缓缓着陆。

  登机梯连接飞机舱门,负压舱门打开后,一群戴着防毒面罩的谈判人员,从飞机下走下来。

  尽管北风依旧凛冽,但此时的北平,却是晴空万里,边境地区的防线,阻挡了火山灰的进入。

  杜邦解开脸上的防毒面罩,一旁的助理想阻止,他却摆摆手,拿下防毒面罩后,呼吸了一口冷空气后,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前来迎接的联邦人员,同样没有戴防毒头盔,主要是不需要,联邦腹地的火山灰浓度,已经被控制到正常范围内。

  现在北平的空气中,火山灰的浓度非常低,空气污染指数,比08年之前的无雾霾时间段还良好很多。

  为了改造北平的城市结构,新规划出来的雄安新区,就是今年一月初,刚刚建设完成的新型温室城市,已经覆盖了穹庐系统。

  至于老城区,在搬迁了一部分人口后,同样在逐步改造之中。

  代表联邦的王祥清等人,待着杜邦一行人,搭乘上中巴车,前往雄安新区的国际事务中心。

  杜邦看着窗外,虽然都是白雪皑皑,却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机勃勃,以及那从容淡定。

  “王先生,我们希望尽快购买一批沉降剂,用于阻止黄石火山的火山灰。”

  王祥清点了点头,却有些为难的说道:“杜邦先生,你们来晚了,前天露西亚已经购买了5万吨沉降剂,而昨天西洲联盟那边的代表,也到了北平。”

  “……”杜邦眉头一皱,他倒是小瞧了其他两个势力的求生欲望。

  进入雄安新区后,外面的白雪皑皑景色,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取而代之。

  不少诺亚会谈判人员,看着车窗外的景色,露出一丝震撼和不知所措。

  其实很多西方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到过东方,这一次的谈判团队中,有一大半人,就是这样的鸵鸟型西方人。

  看到这种仿佛未来城市的现实,多少有一些心态爆炸。

  杜邦倒是淡定一些,毕竟一直以联邦作为假想敌,相关情报还是非常了解的。

  “这就是穹庐系统和温室城市吗?”

  王祥清笑着点了点头:“是的,我们已经建设了37座温室城市,未来一年内,这个数量化扩大到400座以上。”

  37座……400座……

  这是多么沉重的一个数字,哪怕是杜邦,都感到一股战栗和无力感。

  中巴车经过的沿途,很多车辆都有条不紊的行驶着,显然黄石火山的大爆发,在联邦内部并没有引起明显的变化。

  不一会,中巴车停在国际事务中心的地下停车场中。

  不想浪费时间的杜邦,一进入会议室,就开门见山了:“王先生,我们希望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拿到一批足够的沉降剂,无论是付出什么代价。”

  “是吗?杜邦先生还先看一下这个吧!”王祥清说完,便将一份文件递过去。

  杜邦不动声色的接过来,一翻开文件后,瞳孔瞬间一缩。

  竟然是……

  诺亚会所有的核弹存放位置、生化武器的存放位置、新人类计划的详细情况……

  他再也无法淡定下来,诺亚会的所有秘密,竟然仿佛向联邦单向透明了一般,一股寒意顿时充斥着全身上下。

  微微颤抖着手,一边翻看下去,一边擦着冷汗。

  上面的数据,已经精确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具体做什么。

  这让杜邦如何冷静得下来,特别是一想到,自己等人的一举一动,都被对方看得清清楚楚。

  这种打击,让他们一直以来的种种计划,瞬间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杜邦越看下去,整个人就越发的颓废和绝望。

  诺亚会的其他谈判人员,看着脸色不停变化的杜邦,内心也在猜测着,那文件上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竟然会让杜邦如此失态。

  安静的会议室内,只剩下杜邦翻动文件的声音,而这声音却越来越小,宛如失去了精气神一般。

  什么叫虾仁猪心?

  这就叫虾仁猪心!

  就好比奋斗了半辈子,有几十亿身家,却发现自己得绝症,临死之前又发现养了大半辈子的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而是隔壁老王的。

  这一刻,杜邦内心已经崩了。

  甚至生出一种毁灭世界,同归于尽的想法。

  不过他到底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彻底崩溃,几分钟后,他开口说道:“王先生,我想暂时休会半天。”

  王祥清并没有在意:“可以。”

  在休息的客房内,杜邦没有回答谈判团队其他人的话,而是直接打电话,和在本土的诺亚会其他董事,说明这件事。

  听完杜邦的话,又看到了传真过来的文件,老摩根、洛克菲勒等人同样惊呆了,陷入了怀疑人生的绝望之中。

  诺亚会本土损失惨重,现在所有的秘密,都被对手精确掌控,他们的人生没有一丝希望,一切的谋划都成为了笑话。

  两个董事因为承受不住打击,直接脑溢血暴毙了。

  还有一个董事,选择了饮弹自尽。

  诺亚会遭受了最可怕的打击,这种打击不是任何物理上的攻击,而是他们的信念崩溃了。

  老摩根看着视频会议中的所有人,发出一声落寂的叹息:

  “输了!我们彻底输了!”

  杜邦垂头丧气的问道:“现在怎么办?”

  “……”内心挣扎了一会,老摩根还是说出自己想法:“投降吧!只要保证我们的家族可以延续下去,我同意交出美洲。”

  “这……”一名董事不甘的张张嘴,却感到无法反驳。

  洛克菲勒也看出了老摩根、杜邦等人眼神中的绝望和自暴自弃,他倒是想硬抗下去。

  可惜本土的精华区域损失惨重,拿什么去拼命?甚至连拼命的资格都没有。

  无可奈何的挣扎了片刻,洛克菲勒也低下头来:“就按照摩根的意思吧!我累了,去华国养老也好。”

  随着诺亚会三巨头带头认输,其他董事也明白大势已去,纷纷表示同意投降。

  当天晚上。

  雄安新区的国际事务中心内。

  杜邦代表诺亚会,向联邦无条件投降,宣告第二次冷战正式落幕。

  早已经准备好的联邦,迅速调集了300万名士兵,前往美洲接管诺亚会的遗产。

  而另一边,西洲联盟、露西亚也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吓到了,他们想不通,诺亚会为什么会直接认输。

  在他们看来,哪怕黄石火山的大爆发,重创了北美本土,但诺亚会至少可以苟延残喘几十年。

  这只能说,无知者无畏。

  了解联邦真正实力的诺亚会,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勇气。

  第七百一十六章 登陆

  旧金山国际机场。

  以及北美西海岸的几十个大型机场,不仅仅是民航机场,还是军用机场,此时都进入了紧急状态。

  接管了旧金山国际机场的米军士兵,看着雷达上的闪烁光点,向领头的上校乔戈里汇报道:

  “上校,15架大型运输机,将在24分钟后着陆。”

  乔戈里看了看手表,发现这些飞机的速度非常快,正以1.7倍音速的飞行速度,高速巡航飞行。

  他深呼吸一口气后,又整理了一下军装,挥挥手喊道:“跟我过去迎接。”

  “是。”

  由于地形和风向东关系,飘到加州的火山灰比较少,甚至比飘到西洲的还少很多。

  但所有人还是自觉的带上防毒面具,毕竟现在这个情况,北美的内陆很多城市,已经失去了社会秩序,很多医疗物资的生产工厂,也陷入了瘫痪,或者被逃亡者攻陷了。

  现在身体出问题,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导致无法及时治疗。

  二十三分钟后,15架大型鲲鹏运输机,陆续抵达加州国际机场。

  运输机的尾部舱门打开后,里面是全副武装的机械化步兵,以及不在少数的无人多足机甲。

  乔戈里上校看着眼前的机械化步兵,露出一丝复杂的表情,他没有想到,诺亚会竟然会以这种形式落下帷幕。

  不过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迅速上前表明身份:“报告,我是原米军上校安德鲁森?乔戈里,奉命引导贵方。”

  负责第一批登陆美洲的远征军负责人高烈炎上校,向对方回复道:“我远征军第一集 团军的上校高烈炎,带我到会议室吧!”

  “OK!”

  750名远征军士兵,除了其中两个排,负责整合机场的米军之外,剩下的人,带着无人机甲团,迅速进入旧金山。

  与此同时。

  情报司在旧金山的负责人,也迅速和高烈炎接头,讨论当前的局势。

  会议室内。

  高烈炎看着沙盘上的美洲地形,露出一丝凝重的表情,全力飞行的大鹏地效运输机,大概会在明天傍晚抵达美洲西海岸。

  这一次联邦一共抽调60架大鹏地效运输机,一次性可以向美洲运输12万吨物资,物资都是快速沉降剂。

  从黄石火山目前的爆发情况来看,怀俄明州、爱达荷州、蒙大拿州这三个地区,已经被岩浆潮、火山灰、有毒气体摧残得面目全非,基本失去了抢救的价值。

  高烈炎以黄石火山为中心,在地形图上画了三个圈,分别是半径100公里区域、半径200公里区域、半径600公里区域。

  准备建立三道防线,对于岩浆潮,联邦暂时也无能为力,但火山灰和有毒气体,还是可以压制的。

  从附近一个军事基地赶过来的上将麦卡伦,听完高烈炎的计划,有些迟疑的问道:“高,这么大规模的火山灰,真的可以压制在限制区内吗?”

  “快速沉降剂的效率,大概是1吨沉降剂沉降5~20吨火山灰,明天傍晚本土支援的12万吨沉降剂,将抵达美洲。”

  5~20?

  麦卡伦连忙翻了翻黄石火山的喷发数据。

  除了四次大规模爆发,火山灰会在短时间内,向大气层喷吐上百万吨之外,其他时间段的小规模喷发,平均每小时的火山灰喷吐量,大概在10万~30万吨左右。

  快速沉降剂的效果,主要和火山灰的浓度有关系,在火山灰刚刚进入大气层阶段,此时的火山灰,还拥挤在一片区域内。

  在这个阶段,快速沉降剂的效果,将达到最大化,平均每吨沉降剂,可以沉降20吨火山灰左右。

  12万吨沉降剂,大概可以沉降240万吨的火山灰。

  如此一来,只要黄石火山不再大规模喷发,小规模的喷发,火山灰还是可以压制下来的。

  看到露出一丝笑意的麦卡伦,高烈炎直接泼冷水:

  “别高兴太早了,黄石火山下面的岩浆湖,地质活动仍然非常级剧烈,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还存在,而且还有另一个问题。”

  再次冷静下来的麦卡伦眉头一皱:“另一个问题?”

  “12万吨沉降剂如何进入黄石火山的周边?如果用战斗机发射火箭弹,如何在一天之内,向黄石火山周边的空域发射12万吨火箭弹?”

  “咕噜!”麦卡伦顿时感到束手无策。

  高烈炎继续说道:“本土已经改造了10架地效运输机,倒是可以缓解一下压力,但我们必须尽快开辟一条通道,将基地建立在前线。”

  听到这里,麦卡伦看着黄石火山周围的地图,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合适当前线基地的位置。

  “高,华盛顿州的东南角,就是这里比较适合了。”

  看着麦卡伦指出的位置,是华盛顿州的东南角,那里有两个小城市,地形比较适合的测试,是位于河谷平原的刘易斯顿城。

  刘易斯顿城还有一个中型民航,另外还有两个地下基地,临时改造一下,应该可以停放大鹏地效运输机。

  而且刘易斯顿,刚好处于黄石火山540公里的西北发现,处于西风环流和北风的上风区域,火山灰飘下这里的数量比较少。

  虽然是斯内克河的中游,但黄石火山的岩浆潮,现在主要是集中在斯内克河的上游河谷平原中。

  如果黄石火山的岩浆潮,要抵达刘易斯顿城,还要长途跋涉473公里左右的河谷,短时间内是安全的。

  高烈炎当机立断:“好,就将前线基地设立在刘易斯顿城。”

  在诺亚会和米军的配合下,刘易斯顿城的机场迅速被升级改造,幸好大鹏地效运输机虽然庞大,但可以垂直起降,对机场的要求并不算太高,只要有足够的水泥地面即可。

  第二天中午,黄石火山又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喷发,一个小时内,将83万吨左右的火山灰,送上了平流层和对流层。

  与此同时。

  原来隶属于米军的军用机场,和大量运输机、战斗机,也被迅速启用。

  运输机准备为接下来的沉降剂,做中转运输;战斗机则安装上火箭弹发射器,准备配合大鹏地效运输机,执行火山灰控制任务。

  只有从源头上,切断黄石火山向大气层继续输送火山灰,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次危机。

  不然联邦只能保证自己的周边地区不受影响,至于其他地区,那就自求多福吧!

  切断黄石火山向大气层输送火山灰后,那些已经飘荡在的汽车中的火山灰,就不会获得补充,可以一点点清除掉。

  当天傍晚,美洲西海岸一边昏暗。

  一阵阵强劲的发动机轰鸣声,从远处传来,这是联邦特有的爆轰火箭发动机。

  显然第一批地效运输机,成功跨越太平洋,抵达了万里之外。

  第七百一十七章 角力

  1月15日。

  华盛顿州的刘易斯顿城,完成初步的改造工作,用速凝水泥铺设的跑道,将刘易斯顿的中型民用机场,扩大了2.4倍面积。

  这个面积也仅仅可以容纳5架大鹏地效运输机,和12架c60运输机。

  不过好在,远征军迅速征用了西雅图、波特兰的两个大型国际机场,作为刘易斯顿机场的中转站。

  被派遣到这里的何塞,是原米军的一名空军地勤,此时他正在带着防毒头盔,开着地面清洁车,迅速清理着机场的跑道。

  突然机场那响起了警报声,车载广播中,传来一阵阵中文播报,随后是一阵英文播报。

  [请注意,10分钟后,将对刘易斯顿城周围50公里内,执行除尘作业,在户外工作的人员,请及时进入掩体之中。]

  [请注意……]

  何塞急忙打方向盘,开着清洁车返回钢结构搭建的棚区,返回棚区内,这里有一套内部空气循环系统,他才脱下防毒头盔。

  几个同样是原米军的地勤,站在二楼的窗户边,看着窗外灰蒙蒙一片,仿佛沙尘暴天气一样。

  哪怕是不断喷水,能见度仍然低得可怜。

  当何塞走上来时,十分钟已经过去了。

  此时远处闪过一阵阵火光,紧接着是一阵阵尖啸,最后才是一阵阵低沉轰鸣。

  这是火箭弹在附近发射,然后在空中引爆的现象。

  发射车上的火箭弹,向刘易斯顿周围50公里的空域,投送了350吨沉降剂。

  随着时间推移,沉降剂迅速在空中散开,然后和火山灰发生结合反应,凝结成小颗粒的火山灰,变成黑雪坠落在地表上。

  一些比较大的凝结颗粒,甚至仿佛小石头一样,噼噼啪啪的砸在顶棚和玻璃窗户上,幸好玻璃窗是强化玻璃打造的。

  不到五分钟,久违的阳光,照射在大地上。

  何塞目瞪口呆的看着外面,那蔚蓝色的天空,以前他从来没有觉得这蔚蓝色,有什么好珍惜的。

  但这半个月来,那种整天灰蒙蒙的天气,让他第一次感到,这片蔚蓝色的天空,是多么宝贵的东西。

  “发啥呆?快开车出来,我们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清理好跑道。”地勤队的队长大声喊道。

  “额……ok!”何塞立刻跑下去。

  地勤区的大门缓缓打开,十几辆清洁车,和装备了工作外骨骼的地勤人员,迅速清理着掉下来的黑雪颗粒。

  还有很多人,在检查着飞机、运输机。

  何塞开着清洁车,清理了一条跑道,发现远处的火箭弹发射车,仍然没有一丝停歇,不断向东南方向发射着火箭弹。

  他知道,那个方向是黄石火山的方向。

  火箭弹引爆后的沉降剂,正阻挡着火山灰的靠近,同时也为大鹏地效运输机,开辟一条空中航道。

  在地勤们的卖力工作下,机场仅用了46分钟,就被清理完成。

  随即两架大鹏地效运输机,垂直喷吐着淡红色火焰,在距离地面两千多米的空中飞速前进。

  飞行员方士宏看了一眼雷达扫描仪,发现前方大约43公里之后,火山灰浓度又高了起来。

  按下发射按钮,此时大鹏地效运输机,距离黄石火山的核心区,大约是173公里。

  2200吨火箭弹,在不到五分钟时间内,就被他倾泻向黄石火山的核心区中。

  另一架运输机,则将2200吨火箭弹,以扇型向前方依次投射。

  爆炸的轰鸣声,持续不断在周边空中响起。

  特别是核心区,一下子被倾泻了2200吨火箭弹,其中装药的沉降剂大概是873吨左右。

  方士宏拿起通信器:“报告,第一小队完成发射任务,准备返航。”

  “……准许返航!”

  与此同时,剩下的三架大鹏地效运输机,也迅速起飞,接替第一小队的发射任务,保证除尘计划的顺利执行。

  另一边,从西雅图机场起飞的运输机,将一批刚刚到岸的沉降剂,转运向刘易斯顿机场。

  连续不断的火箭弹,被投入到黄石火山的核心区、第二阻拦区中。

  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联邦陆续向美洲远征军,运输了60万吨沉降剂火箭弹,以及8万多名前锋集团的士兵。

  砸下60万吨沉降剂火箭弹后,处于上风方向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上空的火山灰已经被清理了七七八八。

  同样随着核心区被封锁,喷发出来的火山灰,被及时沉降下来,通过卫星云图探测,西风环流中的火山灰,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区域。

  这就是除尘计划的效果。

  另一边远征军迅速控制了美洲西海岸地区后,开始利用当地基础设施和工厂,准备就地生产沉降剂、火箭弹,减少后勤压力。

  被纳入第二批清理区域的加州、内华达州,天天发射火箭弹,不断清理着东北方向飘荡过来的火山灰。

  旧金山城区。

  汤姆一家正躲在简陋的小公寓里面,看着才八岁的女儿和病倒的妻子,他有些绝望的看着窗外,那一成不变的灰蒙蒙,让人分不清白天黑夜。

  他正打算拿起口罩和护目镜,去附件的超市看看,有没有食物。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让很多没有积蓄的当地人,在物资价格飞涨的末日环境中,陷入了绝境之中。

  汤姆家里面的食物,只足够一家三口吃多两天,再过两天没有买到食物,就真的要完蛋了。

  而且妻子的呼吸道感染越发严重,现在医院都处于半停摆状态,倒不是没有设备和医护人员,而是没有足够的药物和耗材。

  正当他打算带上口罩,出门的时候。

  天空中传来一阵阵低沉的轰鸣声,这声音让汤姆有些惊慌失措,一时间停下了脚步。

  拉开窗帘,低沉的轰鸣,仍然连绵不绝的响彻着,仿佛在展开大轰炸一般。

  回想起前天社区中的传言,旧金山好像被联邦的部队控制了,难道这是要打战了?汤姆表情更加绝望了。

  只是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外面先是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然后似乎有阳光照进来。

  怎么回事?

  难道是神迹?

  轰鸣声还在传来,但外面的光线,却越发的明显起来,而那种奇怪的噼里啪啦声,却越来越少了。

  直到两个小时后,担惊受怕的汤姆,才壮着胆,小心翼翼的推开门。

  来到大街上,他不由自主的擦了擦护目镜,然后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蔚蓝色的天空,覆盖了一层黑色颗粒的大街小巷。

  天啊!

  那些灰雾竟然消失了!

  就在此时,一辆清洁车,还有十几个拿着扫把、铲子的士兵,在前面的街道上,清理着沿途的沉降物。

  看着那有别于米军的标志,还有特色的无人机甲,汤姆表情有些反应不过来。

  第七百一十八章 重典

  1月24日。

  距离黄石火山的爆发,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而环绕黄石火山设立的隔离区域,经过陆续的完善,已经从之前的一个前线基地,变成了四个前线基地。

  另外联邦本土,再次调集了一批大鹏地效运输机、鲲鹏运输机,日夜不停都向北美投送物资。

  此时4个前线基地、12个后方基地,已经储备了82万吨火箭弹,可以一次性沉降900万吨火山灰。

  虽然在此期间,黄石火山又发射了一次大规模喷发,但美洲西海岸地区的情况,已经被彻底控制起来。

  而远征军的兵力,也增加的15万人的规模。

  旧金山城区,汤姆看到的扫街队伍,就是远征军的士兵,以及一部分被临时收编的米军士兵。

  清洁车不断吸取路面上的火山灰,而士兵则用铲子和扫把,将凝结颗粒清理干净。

  尽管目瞪口呆了一会,但汤姆还是忍住了好奇心,因为他现在更加关心另一件事,那就是食物和药品问题。

  拐过两条街,来到最近的超市,他走进去后,发现超市的货架上,已经是空荡荡的,唯一一个服务员,戴着口罩坐在收银台,无聊地玩着手机上的单机游戏。

  “伙计!请问什么时候有东西卖?”

  服务员摇了摇头,冷漠的回道:“不知道。”

  如堕冰窟的汤姆,只感到一阵手脚冰凉,或许是内心的绝望,或许是肉体的饥饿。

  当他走出超市后,脚步越发沉重起来,整个人也有些失魂落魄。

  突然他被撞了一下,整个人差点摔倒在地,撞到他的那个人,急匆匆转过头来喊道:

  “对不起!伙计!”

  汤姆也没有心情去计较。

  那个人刚走几步,又再次回头喊道:“对了,一个好消息,金门公园那边有联邦设立的救济中心,你有需要就过来吧!”

  “什么?”汤姆表情一愣,随即身体涌出一股力气,迅速追赶上去:“伙计,你说金门公园有救济中心?”

  “呼呼……是的!”

  俩人跑了十几分钟,由于戴着口罩,多少有些喘不过气来,不过金门公园已经近在咫尺,他们还是咬牙坚持下去。

  当进入金门公园后,他们被全副武装的士兵拦了下来,其中一名收编过来的米军用英文喊道:

  “排队,别做其他动作。”

  然后士兵指着不远处的一大片血迹,似笑非笑的说道:“如果你们想用身体测试一下子弹的威力,那就请自便。”

  汤姆俩人顿时安静下来,乖乖的排队起来。

  在排队中的人非常多,而且都穿着千奇百怪的防护器材,有自制的,也有“购买”的。

  排成为四列的队伍,看似非常长,实际上非常快,在排队起家,工作人员也给他们发放了一份说明指南。

  不到七分钟左右,就轮到了汤姆。

  他进入一个帐篷后,里面有四个工作人员,其中一人就开口问道:“驾照或者社保账号。”

  汤姆掏出驾照递过去。

  “已经看过指南了吗?”

  “看了!”汤姆点了点头。

  “OK,把枪交出来,注意枪口朝下,不要做其他动作,明白吗?”工作人员提醒道。

  汤姆也不敢乱来,按照提示将一把手枪交给工作人员,实际上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在这里乱来。

  因为一台无人机甲的枪口,在他进来的那一刻,就死死地瞄准了他的身体,只要汤姆敢乱动,就会被直接打成筛子。

  另一个工作人员,在他身上抽了一管血,然后在他手腕上带上一个手环,又塞过去一份新指南,摆摆手:

  “自己到下一个区域去。”

  汤姆拿着指南,来到下一个帐篷,他塞入身体全面检查舱中,检查了一遍后,又被赶到下一个区域。

  在这里,他整个人迷迷糊糊的拿到了一份救济包,便被赶出了金门公园。

  在公园一旁,他有些害怕的拿着那个大救济包,警惕的提防着周围的人群。

  不过他想多了,敢在城区搞事情的人,早就吃莲子羹了。

  现在大街小巷上,都有警车和装甲巡逻车,还有大量警戒无人机,只要他一按报警按键,或者附近的无人机探测到安全事件,就会立刻击毙违反紧急安全条例的人。

  这可是半末日状态,没有太多人力浪费在维持治安的远征军,必须采用非常手段,对于那些牛鬼蛇神,直接雷霆镇压。

  汤姆紧张过后,才仔细翻看起几份指南,然后他就知道,手腕上的手环,就是相当于临时身份证,以及一个定位器、报警器、监控器。

  还粗略看了一遍紧急安全条例,避免误触其中的条款,被无人机或者无人机甲直接击杀。

  另外,他也知道大救济包里面的东西,究竟有什么东西。

  大救济包内,有一整套的防护器材,包括多功能防护服、折叠式防护头盔、一支电击手电筒;

  然后就是食物、饮用水、固体酒精、防风打火机、急救包之类。

  里面的食物,可以让个人维持一个星期的需要,但每个人仅限领取一次,想重复领取之类,想都别想。

  在定位手环上,可是录入身体特征和基因信息的。

  就算是将定位手环砸了,也无法获得第二份救济包,还有让自己变成真正的黑户。

  而且定位手环里面,还有联邦发给临时公民的500信用点,砸了手环,就意味着彻底放弃这500信用点。

  要知道,500信用点的购买力,足以让一个成年人,购买到3个月左右的食物。

  反正已经有不少默人,有他们黑猩猩一般的脑仁,为“砸手环”一事,做出来亲身示范。

  乱世用重典,现在连世界老二都自己玩崩了,联邦在蓝星内部,是真正的天下无敌,根本不需要顾忌什么。

  不服,就圆润的离开安全控制区。

  凭借现在北美的恶劣环境,离开远征军控制的安全区,那和直接送死没有区别。

  别看现在远征军压制黄石火山的火山灰冲击,但之前落在北美洲的火山灰,已经在地表上,形成一层厚度8~740毫米左右的火山灰。

  加州虽然比五大湖区好一些,当火山灰厚度仍然有11毫米左右,这种情况下的火山灰,足以摧毁地面90%的动植物。

  离开安全区,就意味着失去补给,在天寒地冻,又到处充斥着灰尘毒气的野外,就算是贝爷德爷附身,估计也是死路一条。

  背上大救济包,汤姆急匆匆跑向自己的社区。

  和汤姆差不多的当地人,在灾难的摧残后,很快就适应力远征军的管理。

  同时,旧金山的港口区,一支庞大的船队,也在今天抵达了这里。

  该船队除了24艘军舰,还有36艘10万吨的货轮,一次性运输了360万吨各类物资。

  第七百一十九章 鼎革

  远征军的增援抵达,将从加州登陆后,迅速组建第二集 团。

  然后第二集 团,会向南挺进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一带。

  这一片地区,也是北美保存的相对完好的区域。

  对于远征军的行动计划,旧金山城区的居民们,其实并不太关心,他们更加关注食品药物和安全问题。

  汤姆带着大救济包回家后,看着妻子病怏怏的模样,以及安静又不安的女儿,他露出一丝笑容说道:

  “亲爱的,我们有食物了,还有药物。”

  “咳咳咳,汤姆……你别安慰我了……咳咳……”妻子脸色苍白,有气无力的说道。

  汤姆急忙将她扶起来,然后从包里面,取出急救包中的药物,找到了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广谱抗生素(大蒜素370胶囊)。

  这是联邦研究出来的一种新型抗生素,对于第一次使用的患者,有非常强的效果,而且不容易产生耐药性。

  救济包里面的东西,绝大部分其实是诺亚会的库存,联邦又看不上这些物资,就直接作为救济物资使用了。

  而大蒜素370胶囊,是少数联邦配备的药物,主要是考虑到一部分人滥用抗生素,老式的药物效果可能不行,才加入了大蒜素370胶囊。

  服用了胶囊后,汤姆让妻子休息一会,他则按照说明书,做了三份自热食品。

  幸好发放的物资,有一部分是自热食品,不然他们只能干啃了,毕竟现在电力时有时无,燃气已经停了快两周了,自来水就更不用说了。

  汤姆之前只来得及,囤积一些干净的自来水,然后没过多久,自来水厂也瘫痪了。

  火山灰是非常恐怖的,不仅仅会直接伤害人类的呼吸道和皮肤,还会污染水源,导致输电线路短路之类。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一旦失去自来水、电力和燃气,那基本就要陷入瘫痪了。

  而诺亚会之前建设的地下基地之类,储备的物资,或许足够几亿人使用一段时间。

  但是地下基地最多只能容纳4500万人左右,而物资在仓库里面,要运输出去,却困难重重。

  在浓厚的火山灰天气中,民航飞机基本停摆。

  公路运输要面临能见度问题,而且火山灰覆盖了地面,导致地面都是灰黑一片,司机在旷野之中,很容易冲出公路。

  此时的五大湖地区、密西西比河流域、佛罗里达半岛地区,就陷入了这种交通困境之中。

  很多慌不择路的司机,要么撞上障碍物,要么迷失在大平原的旷野之中,或者直接冲入河流之中。

  唯一可靠的交通运输手段,只剩下铁路运输,或者短距离的城内公路运输,可以勉强运行。

  因此诺亚会的庞大物资,此时绝大部分只能堆积在仓库之中,根本运输不到需要的人手上。

  汤姆将热好的番茄意面,一点点喂给妻子,女儿早就拿着叉子,埋头吞咽着盘子里的牛肉土豆泥,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了一些意面后,汤姆发现妻子的气色好了一些,不由的松了一口气,这才拿起自己的那一份意面狼吞虎咽起来。

  吃饱后,他才拿起那几份指南,上面不仅仅有使用说明、紧急条例、注意事项之类,还有一份招聘广告。

  联邦要重新恢复美洲,至少要让美洲的生产力恢复一部分,肯定需要大量当地人出来工作。

  至于当地人愿不愿意工作,联邦自然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是让米元直接变成一张废纸,借助黄石火山造成的恐怖天灾,直接将旧有的体系,统统扫进垃圾堆里面。

  控制武力和物资供应,联邦直接捆绑了物资和信用点。

  没有信用点?

  那抱歉,一块面包都买不到。

  为了生存下来,相信绝大多数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联邦已经做好了评估,按照黄石火山喷发受控的前提,北美洲当地的生态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恢复。

  估计今年内,最多只能恢复10~12%的区域;5年内,恢复50%左右的区域;15年内,恢复90%左右。

  最后的10%区域,是黄石火山的隔离区,估计需要看情况,如果黄石火山持续喷发,那只能等黄石火山重新平静下来,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生态修复。

  也就是说,北美洲的生态修改工作,需要持续几十年时间。

  这种恶劣环境下,不接受联邦的工作和信用点体系,那大可以去野外试一试荒野求生,看看自己可不可以捡到椰子蟹和山羊。

  反正汤姆已经决定去应聘了,他一家三口,都去登记临时公民身份,一共才1500信用点。

  这些信用点只能够他们一家勉强使用三个月,如果不找工作,除非是真的无法工作的人员,不然联邦是不会再发救济物资给普通人的。

  没有工作,就无法获得信用点,没有信用点,那只能等死。

  另外汤姆还在指南上,看到了另一件事,那就是他们的身份问题。

  临时公民这个身份,可不代表他们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正式公民,联邦可以没有这种大善人的想法。

  如果这些人,无法达到联邦的特定标准,那只能当一辈子的临时公民,也永远无法离开北美洲。

  汤姆也感到了事情的紧迫性,要申请正式公民,需要达到很多条件,其中会中文是硬性要求之一,然后是各种考核。

  当然,联邦也不是不近人情,会给所有人相同的教育资源,但如果自己不珍惜,就别怪联邦抛弃他们。

  这一次大筛选,目的就是为了清除这片土地上的很多毒瘤,比如那些整天吸食无害兴奋剂的家伙,绝对上第一批被淘汰的人群。

  不这样做,如果放任这些人加入联邦,后果将是遗害无穷。

  汤姆一家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发现妻子的病情有很大好转,又让她吃多一颗大蒜素370胶囊。

  然后他就带着女儿,匆匆忙忙来到金门公园,给女儿也登记了临时公民身份,临走了一份救济包。

  走在半路上,他看到被临时征用的旧金山银行门前,有很多人正在排队,他知道这是招工地点。

  准备带女儿回去,然后过来应聘的汤姆,发现一支庞大的装甲车队伍,从街道上快速的经过。

  心里面粗略数了一下,发现有超过八十辆装甲车,还有各种各样的无人机甲。

  看到这些不断通过的装甲车、无人机甲,还有天空中,时不时呼啸而过的地效运输机。

  很多人心里面的最后一点侥幸,又终于彻底烟消云散了,包括路过的汤姆等人,他现在只想找一份工作,然后送女儿妻子,离开美洲这个鬼地方。

  第七百二十章 大同号

  随着美洲西海岸地区的稳定,而连续抵达的远征军增援,又加速了联邦对于当地的控制力。

  此时负责西海岸地区的第一集 团,一共有15万联邦本土士兵,加上87万原米军改编过来的临时士兵。

  而刚刚组建起来的第二集 团,同样拥有15万本土士兵,加上从原米军改编的28万人。

  第二集 团迅速从加州东南方向,进入亚利桑那州,准备挺进密西西比河流域。

  而从本土过来的第三集 团,也在半路上了,估计再过8天左右,将抵达西雅图,然后向东北方向推进,进入枫叶国境内。

  就在此时。

  联邦派遣过来,处理当地民事工作的人员,也陆续有八千多人抵达,开始对于诺亚会留下来的烂摊子,进行全面的社会格式化。

  所谓的社会格式化,就是完全摈弃当地之前的社会,包括规则、货币、生产技术、文化语言。

  甚至随着北美洲被火山灰大面积覆盖,当地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生物大灭绝,在意味着联邦可能需要连美洲的自然生态,都要从头到尾,再打造一个。

  负责西海岸地区全面工作的李国栋,此时就在加州的旧金山,站在临时民事管理中心的大厦顶部,他看着大街小巷上,穿着防护服的当地人,在清理着城市的杂物和垃圾。

  “黄石火山彻底摧毁了美洲的社会体系,这给我们重塑美洲社会的大好时机,我们一定不能辜负联邦的信任。”

  听到他的话,其他十几个部门负责人,同样点了点头。

  现在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至少在原来的旧社会崩溃后,当地人为了生存的机会,不得不向联邦服软。

  联邦也可以采用强硬的手段,改造美洲的社会,让其变成联邦希望看到的形状。

  李国栋的第一个指令,就是清除西海岸地区的所有非法武装,要清缴当地人手上的所有热兵器。

  刚刚回到家的汤姆,才进门没有十几分钟,就听到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他小心翼翼的透过猫眼,看向外面。

  发现门外站着六七个士兵,其中两个上穿着外骨骼的联邦士兵,剩下的则是收编的临时士兵。

  其中一个临时士兵喊道:“请问是汤姆高利在家吗?”

  汤姆尽管内心紧张,但还是打开了大门,干笑着问道:“各位,请问有什么事情吗?”

  打开门的那一瞬间,他发现门外的士兵,完全是两个反应,临时士兵们紧张的盯着汤姆,同时枪口也瞄准了他。

  而穿着外骨骼的联邦士兵,则淡定得多,毕竟民间的枪械,对于升级换代了好几次的外骨骼装甲,还真没有什么威胁。

  刚才问话的临时士兵,拿出一份传单:

  “这是禁枪令,现在请配合我们的工作,将你和家人持有的枪械弹药,全部移交给我们,作为补偿,我们会给你们一定的补偿。”

  “额……”

  那士兵警告道:“别存在什么侥幸心理,如果你隐瞒不交,一旦被发现,将会被取消临时公民的身份,最好考虑一下后果。”

  面对全副武装的士兵,汤姆还是乖乖地交出藏起来另一把左轮手枪,和两盒9毫米子弹。

  但是缴枪工作小队,并没有完全信息汤姆,而是拿着探测器,对屋子里面,里里外外仔细扫描了一遍。

  突然社区传来一阵阵枪声,还有一些杂乱的尖叫声音。

  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配合的,但联邦为了一劳永逸,彻底清理民间的枪械,是绝对不会妥协和退让的。

  整个旧金山城区,这几天时不时响起噼里啪啦的枪声。

  成功应聘了火葬场尸体搬运工的汤姆,正穿着工作外骨骼,从运尸车里面,拉下十几个黑色长条包裹。

  “又是一些不知死活的家伙。”同事老杰克一边吐槽,一边有铁钩子,勾起裹尸袋的绑带。

  对于老杰克的吐槽,汤姆也尴尬的耸耸肩。

  看不清局势的人可不少,为了赚钱,汤姆应聘月薪4000信用点的尸体搬运工,工作不到四天时间,经手的尸体,就有三百多具。

  显然禁枪令带来的反抗者,数量不在少数,在这种特殊时期,只要持枪反抗,基本都是就地枪毙的处理结果。

  这成为了近期西海岸地区的一项重点工作。

  另一边。

  加州北部的一个大型化工基地,也被重新启动起来,来自本土的化学工程师们,正在改造一部分设备。

  另外从本来运过来的电合成设备,被安置在一片空置的厂房中,李国栋和工厂负责人,观看了快速沉降剂的生产。

  这是沉降剂本地生产的第一个化工厂,每天可以生产500吨左右的沉降剂。

  而距离大约7公里左右,加上火箭弹的生产工厂,沉降剂会被送到这里,填装到火箭弹中。

  然后这些填装了沉降剂的火箭弹,会被运输机,或者列车,运输到前线基地。

  为了尽快恢复西海岸的电力供应,联邦将最新打造的海上发电站——大同号,让大连造船厂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然后就开到了旧金山的码头停着,给附近地区供应电力。

  大同号海上发电平台,是一艘非常庞大巨轮,满载排水量有75万吨左右,上面有燧人系研发的最新一代核聚变发电机组。

  这艘发电船的最大输出功率,是7~8万兆瓦,有四台金乌4.3型核聚变发电机组。

  被临时征召起来,改造加州电网的当地电工们,有很多人正在旧金山港口区忙碌着,他们在国电的电力工程师带领下,将电网的变压配电系统,改成适合当地的电压。

  看着不远处的巨轮,源源不断输出着澎湃电能,电力工程师本洛克向一旁的国电老工程师苦笑道:

  “老师,我也没有想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再见。”

  老工程师是本洛克的老师,他大概在09年的时候,去过国电学习了半年左右。

  “本, 时代在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现实。”

  本洛克看着那巨轮,语气略带一丝无奈的问道:“这艘发电船上的反应堆,是成熟的核聚变发电技术吧?”

  老工程师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电力工程师,本洛克显然已经知道大同号上的情况,毕竟发电功率达到7~8万兆瓦的核反应堆,他想象不出什么裂变堆可以做到。

  毕竟他参与过福特号航母的电力系统建设,福特号上的两座核裂变反应堆,最大输出功率才2000兆瓦左右。

  而大同号的最大输出功率,是福特号的40倍左右,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

  除了可控核聚变的反应堆,已知的核裂变反应堆技术,是无法做到这种程度的。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还差七十多张月票就到2000了,如果达到2000张,明天就加更两张(ω)hiahiahia

  第七百二十一章 各方情况

  第二集 团,迅速挺进亚利桑那州。

  毕竟亚利桑那州和加州之间,并没有高大山脉阻隔,这里也是火山灰影响比较小的区域之一。

  不过接下来要进入的新墨西哥州,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不仅仅地形是高原山地,当地的人口也非常复杂,很多从中美洲偷渡过来的偷渡者,就扎根在这片区域中。

  如果是诺亚会势力鼎盛的时期,这里还掀不起什么风浪。

  咳嗽现在的北美,社会秩序已经近乎崩溃,联邦之前只来得及控制西海岸地区,加上要阻挡黄石火山继续向大气层输送火山灰。

  输入让诺亚会暂时代管,诺亚会高层投降了,但是诺亚会只是一个松散的利益联盟,里面还有不少野心家存在。

  甚至这些天里,原子级通过强行空降的方式,向北美绝大部分的军事基地,派驻了指导员,加上情报司的潜伏人员配合,没有让军事基地被野心家控制。

  控制了亚利桑那州后,当地的米军也被迅速改编过来。

  第二集 团两支前锋军团,一共10万人,沿着两条铁路线,一南一北挺进新墨西哥州。

  北线的前锋军团,此时已经进入阿尔伯克基城。

  无数的沉降剂火箭弹,在阿尔伯克基城上空爆开,大量沉降剂被释放到空气中,随即大量火山灰被凝结成颗粒,从天空中沉降下来。

  阿尔伯克基城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有大型国际机场、两条铁路、一条高速公路。

  看着地图的前锋军团负责人张少阳,刚准备下命令,就听到了一个坏消息。

  “报告,圣罗莎的高速公路被炸毁了一段公路桥,圣罗莎城已经被叛军占领。”

  张少阳接过仔细的前线情报,很快就搞清楚了这伙人的情况和目的:“令2043团,清除圣罗莎的叛军。”

  “是。”

  圣罗莎城西侧,就是佩科斯河上游。

  控制这里的一股叛军,在一个星期之前,炸毁了高速公路的公路桥,然后宣布了脱离诺亚会和联邦。

  这种混乱时代中,最不缺乏野心家。

  圣罗莎叛军的首领,叫海默?加里奥,是一名当地的警局局长,他一边切断了高速公路,一边又试图联系其他城市的野心家,还想策反附近一个军事基地的米军。

  只可惜他的野心,将在今天彻底落下帷幕了。

  圣罗莎的警局大楼,被海默临时改成了堡垒,还有他临时拉起来的两百多叛军,正在讨论要不要放弃这里。

  就在此时,一连串尖啸声响起。

  瞬间这个临时堡垒,在轰鸣都猛烈爆炸中,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建筑物支离破碎。

  至于里面的生物,估计蟑螂之类,可能会存活一些。

  架桥车迅速在河道中,搭建了一条临时浮桥,装备了外骨骼装甲的联邦士兵,还有大量无人机甲,以及改编过来的临时士兵们,宛如钢铁洪流一般,冲入圣罗莎城中。

  绝大部分叛军其实都是被裹挟的,当海默等核心成员被消灭之后,很大一部分人直接投降了,还有一部分则开车逃跑了,选择抵抗的只有六个人。

  现代战争中,打的就是成体系的工业和后勤。

  那些所谓的野心家,在真正的钢铁洪流门前,简直是不堪一击。

  远征军在收复北美的失控区域,而在大西洋的另一侧,西洲联盟此时也陷入焦头烂额之中。

  不列颠岛上,这里被火山灰冲击但情况,甚至比加州还严重,别看隔着大西洋,实际上由于西风环流的存在,黄石火山的火山灰,很容易漂洋过海抵达西洲。

  而大西洋又不是落基山脉,无法阻挡气流的大规模运动。

  伦敦城内,这些天累计下降到地面的火山灰,厚度达到了16~18毫米左右。

  这可不是降水16~18毫米,而是无法流动的火山灰,很多野生动物,成为这一场灾难的第一批受害者。

  往日游客云集的喷泉广场中,那些被人类投食,喂得肥肥胖胖的鸽子,此时已经变成坚硬的尸体。

  被火山灰杀死的鸽子,变成一坨坨黑灰色的坚硬小土包,上面覆盖了一次火山灰。

  一开始,当地还组织了不少清洁工,对于火山灰进行清理,只是他们的清理速度,赶不上火山灰下降的速度。

  而由于交通、通信、供电、自来水、食品供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瘫痪。

  不列颠岛变成真正的海上孤岛。

  哪怕紧急购买了一批沉降剂后,加上联邦阻断了黄石火山的火山灰输出,西洲各地仍然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之中。

  唐宁街中,一众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老爷们,终于难度集中起来,准备召开一次会议。

  顶一头乱糟糟金发的中年人,看完军情局的汇报后,一脸沮丧的问道:“沙朗先生,诺亚会真的彻底投降了吗?”

  “是的,根据我们的情报员努力工作,现在基本确定,诺亚会已经向中华联邦彻底投降了。”军情局负责人沙朗一丝不苟的回答。

  不过他的话,引起了另一个卷发中年人的反驳:“no,我们这些天收到了73份公告,都是北美一部分城市的自由人士,寻求……”

  “布鲁诺先生?你不会认为这些家伙,真的有能力对抗联邦和673万米军吧?”沙朗仿佛在看白痴一般讽刺道。

  “你……”

  沙朗耸耸肩:“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与其在这里关心大西洋对面的自由人士,还不如关心一下,诺亚会将按钮交给了联邦的事情。”

  金毛头疼的说道:“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有什么想法?

  我们有个鬼的想法,当年决定将按钮交给北美的人,又不是他们。

  其中一个满头银发的中年人,满不在乎的说道:“首先,我们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额……”金毛刚想吐槽,却又随即停了下来,现在这个情况,装鸵鸟确实是一个解决方案。

  他越想越觉得妙。

  毕竟不列颠的按钮,现在可是在联邦手上,而且要清理火山灰,也必须依靠联邦的支持。

  现在这个似乎,跳出来唱联邦的反调,那是真是老寿星喝砒霜——嫌命长。

  金毛正襟危坐,清了清嗓子:“咳咳,刚才的事情,暂时搁置吧!我会后会向陛下汇报的,下一个议题。”

  汇报?

  老佛爷前天中风瘫痪了,你汇报个鬼呀?众人心里面鄙视道,不过大家表面上,还是一副言之有理的表情。

  不列颠在当鸵鸟。

  而西洲的其他势力,同样在忙碌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美洲的事情,当然高度赞赏联邦的有担当,是人类文明的太阳。

  反正聪明人都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搞小动作,小心被秋后算账。

  第七百二十二章 被遗忘的人

  蓝星局势,因为黄石火山在阴差阳错下的爆发,出现翻天覆地的剧变。

  而这一场剧变,对于在蓝星内部的人类而言,自然是高度关注的,这毕竟和每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

  然而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个世界上,除了地面人之外,还有那些漂浮在“天上人”。

  月球,风暴洋。

  前哨2基地。

  四名宇航员此时已经停下了很多工作,不停下来不行,本来打算一月份返回蓝星休整的菲利普斯、巴鲁,现在肯定回不去了。

  而十月份才上来月球的杰克、尼普顿,倒是可以在月球呆多一段时间。

  只是四人此时都没有好心情,他们感觉自己被抛弃了,那种坑爹的感觉,简直是糟糕透了。

  在打算高高兴兴的离开这个鬼地方,结果一觉醒来,诺亚会竟然投降了,nasa的几个航天城,都笼罩火山灰中。

  如果是航天技术成熟,已经可以自力更生的太空时代,本土解体了就解体了,他们还可以在太空建立自己的新国度。

  只是现在nasa的航天技术不上不下,上得了太空,登得上月球,就是无法在月球长期生活,月球基地也无法自给自足。

  而西洲航天局那边,现在也后怕不已,因为他们刚打算一月份,向月球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入驻阿尔卑斯基地。

  如果提前十几天发射,估计那两个宇航员就要直呼mmp了。

  前哨2内。

  菲利普斯刚刚休斯敦航天城联系完成,一旁的巴鲁就迫不及待起来:“怎么办?总部怎么说?”

  “总部说没有办法,不过已经向联邦航天局交涉这件事,另外也建议我们,如果出现突发状况,可以直接联系广寒宫市那边。”

  “那些玛尔斯呢?”杰克紧张的问道。

  菲利普斯脸色古怪的回道:“总部说可以全部销毁,因为联邦也有相关的样本,不需要我们这边的样本。”

  “王德发?”杰克一脸惊怒:“你是说联邦也有样品?”

  “是的,联邦确实有样品。”菲利普斯其实也非常惊讶。

  他们四人都不知道这件事,其实这是诺亚会下的指示,让nasa向宇航员隐瞒一部分玛尔斯真菌(荧惑真菌)的真相。

  被蒙在鼓里的杰克和尼普顿,对视一眼后,都露出一丝失落的表情。

  他们没有想到,玛尔斯真菌已经被联邦获得了,之前还想劝说nasa总部,将玛尔斯的所有样品彻底销毁,避免这种危险的生物,落入联邦手上。

  现在想想,不过是自己在自作多情罢了。

  联邦根本不在乎前哨2的玛尔斯真菌被销毁,甚至巴不得被销毁,毕竟这种东西,处理起来着实麻烦。

  哪怕是在月球这种亚真空环境中,一旦玛尔斯真菌被泄露出去,如果不知道具体泄露的范围,是很难完全清除干净的。

  毕竟这东西的生存能力太强,很容易在月壤中潜伏起来,一直休眠到出现适合的繁殖环境。

  杰克、尼普顿俩人失落了一会,而菲利普斯和巴鲁俩人,此时却忧心忡忡。

  因为他们已经在月球呆了197天了,虽然国际空间站上,也有宇航员在天空中生活10个月左右的记录,但现在的情况却不一样。

  nasa总部陷入半停摆状态,指望nasa发射宇宙飞船过来接他们回蓝星,短时间内基本没有希望。

  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现实问题。

  虽然远征军正在逐步挺进德克萨斯,但被火山灰覆盖的航天城,一部分设施出现的损坏,根据nasa自己的评估,北美境内的4个大型航天城,都很难在半年恢复正常使用。

  再过半年,菲利普斯和巴鲁在月球的生活时间,将超过12个月。

  而且基地还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补给问题,本来按照nasa制定的计划,前哨2的补给,会在这一次宇航员换班中,一起完成补给的补充。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诺亚会自己玩死了自己。

  现在前哨2内的食物补给,只能维持四个人大约156天左右,即五个月多一点。

  而nasa又无法在半年内恢复正常,更何况这个所谓的半年,是按照最快速度计算的,万一中途又遇到什么意外,时间还得进一步延迟。

  食物不够吃,这是当前的第二个问题。

  巴鲁摊摊手说道:“我们或许应该联系一下广寒宫,毕竟从国际法的继承关系上,理论上我们现在已经是联邦的公民了。”

  “……”菲利普斯也无法反驳,因为这很河狸。

  毕竟诺亚会是主动投降的,联邦也接受了诺亚会的投降,这意味着,联邦将从法理上,合法的继承诺亚会的一切。

  而月球上的前哨2基地,以及菲利普斯等宇航员,在诺亚会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其所有权就自动由联邦继承。

  哪怕前哨2基地不想承认,都没有办法,因为这就是事实,国际法所公认的准则。

  除非联邦主动放弃前哨2,不然前哨2就没有理由脱离联邦,也是为什么,北美一小部分城市宣布脱离联邦后,会被视为叛军的原因。

  因为联邦是合法继承了诺亚会,其派遣远征军的行为,不是非法入侵,这叫收复失地、镇压叛乱。

  当然,菲利普斯等人还有一些自知之明,在月球这种生命绝域之中,他们现在只能依靠联邦,不然真就只有死路一条。

  菲利普斯打开公共频道,利用无线电广播系统,向联邦月球专区发出呼叫。

  在月球轨道上的蟾宫空间站,很快就收到了前哨2的呼叫信号,此时蟾宫空间站的负责人,是十月份上来轮值的李云光。

  他听到通信员的汇报,才想起来这件事。

  负责主管科研工作的副基地长蔡信,笑着说道:“他们不呼叫,我都差点忘记了,话说现在前哨2的所有权,应该是咱们的吧?”

  “话虽如此,但上面有荧惑真菌存在,需要谨慎处理。”李云光头疼的说道。

  蔡信建议道:“那还不简单,直接让他们先将前哨2内的荧惑真菌样品,全部就地销毁,然后派飞船将人接到广寒宫市隔离一个月,再安排飞船送他们回去蓝星。”

  “只能如此了。”李云光拿起通信器:

  “小杜,你回复前哨2的宇航员,让他们尽快将荧惑真菌的样品全部销毁,然后我们会派遣飞船去接他们。”

  “好的。”通信员小杜立刻回复了前哨2那边。

  前哨2那边。

  收到回复的菲利普斯等人,也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启动之前就准备好的销毁系统,将那些荧惑真菌的样品,全部销毁干净。

  包括大卫的身体,也被注入专门准备的有机物分解剂,最后还送入高温焚烧炉之中,至此前哨2内,所有的荧惑真菌样品都被销毁。

  第七百二十三章 冬宫

  露西亚。

  冬宫。

  那位大帝正站在窗前,默默地注视外面,那漫天飞雪中,不仅仅寒冷的洁白,也有灰暗的噩梦。

  和正常降雪混杂在一起的火山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火山灰的杀伤力,却带来更加难以清理的无奈。

  让沉降剂的效果被削弱了很多,此时露西亚的精华地区,即西洲东北部分地区,遭受了最大的影响。

  反倒是西伯利亚地区,因为西洲联盟和露西亚在发射沉降剂,加上北美的火山灰源头被切断,让这边得以幸存下来。

  “陛下,首相先生已经在第三大厅。”侍从谨言慎行的说道。

  闭上眼睛的大帝,略带一丝疲惫的摆摆手:“知道了。”

  说完他走到落地镜前,稍微整理了一下衣领,看着镜子里的人,发根尽是一片苍白,加上满脸的皱纹,染发也掩盖不了精气神的颓败。

  唉!他暗自在心底叹了一口气。

  随即来到第三大厅。

  首相和重要部门的大臣们,都正襟危坐,给人一种威严庄肃的压力,只是他内心却看出所有人的不安、颓废、茫然。

  他一坐下,负责国际情报工作的普希金,便站了起来:“陛下,各位同事们,已经确定诺亚会投降的真正原因。”

  众人眼神露出好奇,静静地等待普希金的下文。

  “三个原因。”普希金停顿了一下:“第一,黄石火山的突然爆发,摧毁了北美的社会体系。”

  对于这个原因,众人自然知道,只是在他们看来,单单是黄石火山的爆发,还不足以让诺亚会直接投降。

  毕竟这几年来,为了对抗联邦的庞大压力,诺亚会陆续扩充了一大堆新型的核弹头,目前拥有的总数,大概在1.3万枚左右。

  凭借如此庞大的核弹储备,应该还有拼死一搏的能力。

  普希金随即说出第二个原因:“第二个原因,诺亚会所有的秘密,都被联邦彻底掌握。”

  “什么……”

  “这不可能吧?”

  “咕噜!”

  众人心跳加速起来,这明显超出他们的想象。

  “事实就是如此,我启动了一个潜伏了17年的暗线,拿到了一份联邦给诺亚会的情报清单。”说完,普希金将其中一部分重要的摘要,递给在场所有人。

  大帝目不转睛地翻看起来,越看内心就越发的无力。

  诺亚会的一切布置,竟然仿佛向联邦单向透明一般,甚至比诺亚会自己还清楚。

  毕竟诺亚会有三十个董事,这些人多少有自己的小算盘,也有自己专门负责的领域、基地群、地区。

  也就是说,诺亚会的各个董事之间,哪怕是同一个派系的董事之间,都很难做到百分百了解彼此。

  而联邦竟然对他们所有人了如指掌,这就是诺亚会高层的心理防线,被直接击溃的原因之一。

  自己对于联邦的情报仿佛雾里看花,而联邦对于自己的情报,却洞若观火一般。

  对于现代战争而言,被对手全面掌握情报,那就意味着没打,就先输了一半。

  考虑到双方工业规模的差距、武器技术的差距,加上本身被黄石火山重创。

  难怪诺亚会直接跪了,因为这根本不用打,哪怕是联邦现在不动手,故意将火山灰锁在美洲境内,都足以让诺亚会自己崩溃。

  “第三个原因,联邦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甚至已经建设了不少的核聚变发电站。”

  负责核工业的库兹涅佐夫,被这个情报惊呆了:“可是国际热核……该死,我们被欺骗了。”

  “没有错,我们被欺骗了,全世界都被欺骗了。”普希金脸色低沉的解释道:

  “根据我们重新分析和整理,初步可以确定,联邦的核聚变技术,应该是在14年前后,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众人内心一片挫败,再次体会到诺亚会高层的心情,拥有可控核聚变的联邦,在能量技术上,比他们高了一个量级。

  加上联邦其他的可怕技术,这些技术别说造温室城市了,哪怕将蓝星的气候,重新逆转回来,也是可以做到的。

  至于为什么之前不拿出来,众人也猜测到一些原因。

  因为联邦的优势还不明显,以当时的世界局势,如果联邦直接暴露出可控核聚变技术,那其他三个大势力,肯定会立刻联手起来。

  搞不好,可能会直接爆发世界大战。

  而将可控核聚变技术隐藏起来,暗中不断的积累力量,等待时机一举推平全世界。

  显然联邦的战略成功了,全球的小冰河气候,加上黄石火山的突然爆发,瞬间重创了诺亚会。

  而西洲联盟和露西亚,也在这种恐怖天灾的冲击下,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大帝甚至不思考,都知道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在火山灰的笼罩下,全球变冷的速度,将进一步加速。

  速度超快的全球变冷,让中高纬度的生态直接崩溃,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如果粮食缺口几千万吨,还可以供应外购、内部限量供应、温室大棚,勉勉强强维持下去。

  可是当这个缺口扩大到几亿吨、十几亿吨的时候,除了联邦之外,没有一个势力扛得住。

  别以为大规模的温室大棚很容易,成本、能源、人造光源、肥料农药、特制农机、种子都是问题。

  很多东西不是靠规模堆起来的,比如人造光源,当前全球的人造光源技术上,除了燧人系的太阳—35系列,其他势力并没有低成本的全拟真人造光源。

  没有全模真的人造光源,那温室大棚只能种植少部分农作物,一部分要求强日照、特定光源的农作物,就会发育不良。

  或许有人会说,温室大棚不是有自然光吗?

  问题是对于高纬度地区而言,日常的自然光,明显不足以一年四季的正常使用。

  加上火山灰笼罩大气层,阻挡太阳光照射蓝星地面。

  黄石火山喷发至今才一个月时间,全球各地的平均气温,就再次创下历史新低。

  各地的气温,平均下降了5.7~6.8摄氏度,最严重的北美洲,局部地区一夜之间下降几十摄氏度。

  这种情况,蓝星已经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大灭绝了。

  联邦的地质研究所,甚至已经准备,将这一次黄石火山的喷发,作为地质年代的分割点,命名为“新生代—第四纪—黄石火山大灭绝事件”。

  以这个事件,作为第四纪的终点,也是新纪元的起点。

  大帝轻叹一口气:“做好合并的准备吧!”

  “可是……”其中一个大臣有些不甘的念叨着,却看到其他人一脸沮丧,最后还是没有说下去。

  不甘心退场又如何?

  联邦哪怕不动手,就可以将他们困死在高纬度地区,借助冰河时代的自然伟力,彻底终结他们的一切势力。

  第七百二十四章 医疗支援

  2月22日。

  刘易斯顿城,黄石火山防控指挥中心。

  经过一个多月的围追堵截,远征军以黄石火山核心区为中心,在周围半径500公里左右的边缘区域,陆续设立了8个前线基地,17个后勤基地。

  此时防控指挥中心内,数百名工作人员、地质学家、气候学家之类,正在埋头工作着。

  突然一阵阵警报声,惊醒了所有人。

  “报告,距离黄石火山中心,大约33公里的西南方向,发生一次超强地震,地震级别为里氏8.43级……”

  “报告,该区域地下大约3773~4602米左右的岩层,发生大断裂,预计要一块面积24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会直接沉入黄石火山的地下岩浆湖中……”

  “报告……”

  负责人林向阳大惊失色,立即大声怒吼道:“所有基地进入红色警戒状态,准备向发射沉降剂火箭弹!”

  “是。”

  8个前线基地立刻行动起来,发射场上的发射车,大量火箭弹竖立起来,锁定了黄石火山的核心区。

  火山喷发的岩浆,对于全球各地的影响不大,主要是破坏黄石火山周围的地表。

  而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之类,这些有毒气体,对于大气层的实际影响,也倾向于加强温室效应。

  唯独火山灰的影响,倾向于直接损伤呼吸道,间接加剧全球变冷。

  因此联邦主要针对黄石火山的火山灰,只要火山灰压制下来,火山爆发的影响就不大,甚至会进一步加强大气的保暖能力。

  果然随着那块面积24平方公里的地层,在地震中完全崩裂,然后向黄石火山的地下岩浆湖沉没,这进一步加剧了黄石火山周围的火山运动。

  超级大地震过了不到四十分钟,黄石火山再次大爆发。

  “报告,检测到超巨量的火山灰,冲入平流层之中,初步估算为了350~400万吨每小时……”

  “气象部门,立刻汇报风向和风力。”

  “对流层以东北风为主,风力7~9级;平流层以西风环流为主……”

  林向阳下令道:“立刻发射沉降剂火箭弹,绝对不能让火山灰突破隔离区。”

  “明白。”

  8个前线基地中,大量火箭弹腾空而起,向黄石火山的爆发中心飞扑过去。

  与此同时。

  密苏里河流域,北达科他州的首府俾斯麦城。

  远征军第三空降师,在两天前刚刚在这里降落,此时的俾斯麦城内一片混乱,哪怕有远征军和米军联手管理,仍然有非常多不愿意配合的人存在。

  而由于地形问题和大气运动,黄石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岩浆潮,通常都向东北方向运动。

  此时的密苏里河流域,就是黄石火山的东北方向,岩浆从落基山脉上涌下来,就进入了一片坦途的大平原之中,简直是畅通无阻。

  这个蒙大拿州已经被岩浆覆盖了75%的区域。

  一部分岩浆潮,沿着密苏里河的河谷,迅速向东北方向蔓延着,哪怕此时密苏里河的绝大部分河道,已经结冰封冻了,也无法阻挡岩浆潮的入侵。

  第三空降师加上一众米军,改编而成的第五集 团,就是以俾斯麦城为总部,复制整合密苏里河流域。

  现在他们将面临岩浆潮的威胁。

  城市内。

  被临时征召起来的清洁工们,正在用人力清理着大街小巷,突然他们看到很多士兵,驾驶着装甲车和大卡车,向西而去。

  这是一座充满了逃难者的城市,从蒙大拿逃过来的逃难者们,第一站就是俾斯麦城。

  而由于黑雪的阻挡,逃难者们不得不停在这里。

  为了避免逃难者们闹事,临时组建的民事管理中心,迅速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了逃难者中,绝大部分的青壮年。

  紧急医疗区内,有十几万名病人,这些人都是吸入了有毒气体、火山灰,造成呼吸道不同程度的损伤。

  咳咳……

  激烈或者轻微的咳嗽声,仿佛一曲死亡的交响乐,在病房内此起彼伏的哀鸣着。

  刚刚成为护士的琼斯,看着一个个病人痛苦的倒下,却没有了第一次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或许是习惯了,或许是麻木了。

  护士长埃伦娜,看完一个病人,摇了摇头的走出病房,病危目录上,将编号BSM15397的病人打了一个小叉。

  琼斯明白这是接近病危的意思,突然一名小女孩从不远处走过来,有些害怕的向她道:

  “姐姐,我妈妈怎样了?”

  “……”琼斯口罩下的嘴巴,张了几次,还是不知道如何说出这个残酷事实。

  突然护士长准备回答,她的对讲机却传来一阵声音。

  [所有护士长,20分钟后在15号办公楼集合……重复一遍……]

  听到这个命令,护士长转过头来吩咐道:“琼斯,剩下的房你先查看,我去集合先。”

  “没问题。”

  琼斯说完,又摸了摸那小女孩的头发,笑着安慰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5号办公楼。

  踩自行车过来的护士长埃伦娜,看到其他两百多名护士长,都集中在这里,内心有些紧张起来。

  找到几个老熟人,小声的问道:“米西,发生什么事了?”

  “好消息,联邦今天早上向俾斯麦城运输了一批药物和医疗社保,另外还有大约两百名医疗人员过来支援。”米西解释道。

  “才两百名?”埃伦娜有些失望。

  米西摊摊手:“总好过没有,毕竟其他地区也需要。”

  紧急会议一开始,医疗区的负责人也没有说什么废话,直接布置任务,让各个护士长配合工作,先筛选出一批需要紧急处理的病人。

  傍晚,这一次黄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再次被压制在隔离区内部。

  而俾斯麦城的医疗区内,刚刚从本土抽调过来的医疗队,正式开始工作。

  手术室内,护士长埃伦娜、护士琼斯,正在配合支援医生孔礼古,给一个病人做肺部的清理手术。

  穿着特制医疗型外骨骼,上面装备了6条机械臂,可以完全模拟人手工作。

  哪怕这里没有本土的设备配合,孔礼古仍然游刃有余,打开胸腔,将气管和肺泡中,吸入的火山灰,用特别调配的清洁剂清洗干净后,行云流水的完成缝合。

  人造血液、新式麻醉剂、医疗智能辅助系统,加上医疗型的外骨骼,现在一个外科手术医生,可以顶替以前的好几个人,连麻醉师都不需要了。

  打下手的埃伦娜、琼斯看得目瞪口呆,这手术完成速度非常惊人,完成麻醉后,不到二十分钟,就完成一台手术了。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她们都要怀疑对方在草菅人命。

  孔礼古脱下一次性手套:“好了,趁吃饭之前,再做一台吧!”

  “额……好的。”埃伦娜急忙点了点头。

  第七百二十五章 洪水

  2月22日黄石火山再次大爆发,虽然远征军控制了火山灰的鳗鱼,但是喷发出来的岩浆潮,却没有办法阻挡。

  作为岩浆潮的主要倾泻方向,蒙大拿州已经有83%的区域被吞噬,而沿着密苏里河道流动过来的岩浆,此时距离俾斯麦城,不足54公里。

  不过好在现在是北半球的寒冬,岩浆冷却的速度非常快,才没有疯狂冲入北达科他州等地。

  只是事物的发展往往具备有两面性。

  密苏里河虽然没有被岩浆潮彻底吞噬,但是此时的密苏里河流域,却出现了间接性山洪。

  一部分区域,由于与岩浆潮接触,导致当地的积雪、冰层迅速融化,变成突然的洪水。

  这些洪水又裹挟着地面的火山灰,变成黑乎乎的洪水,向低洼地区淹没过去。

  然后遇到冷空气和长期的阴暗天气,又导致洪水在淹没区域重新结冰。

  这种间歇性洪水,已经冲击了俾斯麦城超过八次,随着前天黄石火山再次爆发,第五集 团已经做好了防备突发洪水的准备。

  当天大规模调动的士兵,就是被派遣过去,加固密苏里河的堤坝。

  果然,在第三天中午。

  一股夹杂着火山灰、碎冰、杂物、尸体的洪水,就从上游汹涌而下。

  速凝水泥和角钢打造的临时堤坝上,可以看到汹涌澎湃的洪水,宛如一条黑色长蛇,向下游疯狂冲刺着。

  俾斯麦城西侧的公路桥和铁路桥,此时也出现摇摇欲坠的感觉。

  大块碎冰、被裹挟的木头和汽车之类,不断碰撞着桥墩,这种持续不断的冲击,对于大桥的威胁,是致命又难以阻挡的。

  虽然临时打造的堤坝,确保了俾斯麦城的主城区,不受洪水的冲击,但是其他周边地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做完了五台手术后,孔礼古解除了外骨骼,站在走廊的窗前,遥望远处的密苏里河。

  那泛滥成灾的黑色洪流,仿佛要摧毁人间的一切,终结人类在这个时代的所有罪恶。

  “孔医生,那边没有问题吗?”琼斯忧心忡忡的看着那黑色洪水。

  喝了一口热茶,孔礼古淡定的说道:“我相信我的祖国,既然没有通知我们撤离,就说明这里是安全的。”

  “……”琼斯哑口无言,其实她对于孔礼古这些中华人,总有一种不解的疑惑。

  比如他们对于联邦的高度信任,这种信任甚至有一种迷之自信的感觉,这是琼斯等本地人无法理解的。

  因为北美发生灾难后,官方的行为是相当不作为的,这导致当地人其实是不相信官方的。

  孔礼古转过身来,看着一脸疑惑的琼斯,平静地说道:“你以后会理解的,好了,休息够了,继续下一台手术吧!”

  “OK。”

  傍晚,俾斯麦城的天气一改之前的阴森森。

  落日余晖,照耀着这座城市。

  劫后余生的民众们,难得在这黑暗寒冬中,看见金灿灿的太阳,城外的密苏里河中,洪峰也过去了。

  随着夜幕降临,气温迅速下降。

  河道中黑色河流,变得越发粘稠起来,显然是洪水在结冰之中,对于这种情况,第五集 团的士兵们并没有掉以轻心,继续加固着堤坝。

  至于河道上的桥梁,虽然没有倒塌,但是不少桥墩,以及出现大面积裂缝、崩解,随时可能倒塌。

  这些公路桥铁路桥,基本已经报废了,以后只能爆**理。

  在城市的北区。

  一家老式的酒吧,终于再次开张。

  老板马歇尔是一个牛仔打扮的老头,喜欢日常揣着一把大号左轮手枪,一边和客人聊天喝酒,一边做生意。

  只是今天重新营业后,酒吧却冷冷清清,他那把心爱的大左轮,也不见踪影了。

  一个路过的老熟客,看到再次开门的酒吧,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

  走进酒吧,里面冷冷清清的,除了马歇尔之外,只有两个穿着米军作战服的客人,在角落里喝着酒。

  “噢!哈姆,你小子还活着?”马歇尔笑着开玩笑道。

  “哈哈哈,来一杯朗姆加冰。”哈姆笑着摇摇头,然后坐在吧台一旁的椅子上:“对了,我现在可没有米元,你收信用点吧?”

  “收。”转过身在酒架上拿起一瓶朗姆酒,又用冰刀切了一颗冰球,冰球放入杯子里面,也放入一片柠檬,最后倒上朗姆酒。

  “工作怎样?贝克公司还在吗?”

  哈姆耸耸肩:“估计没有了,我现在给联邦工作,做城市物资配送。”

  “你一个网络工程师,竟然去当快递员?”马歇尔略带一丝惊讶的问道。

  哈姆喝了一口冰冷的朗姆酒,笑着摇摇头:“这只是临时的工作,而且为了杜莎她们,我必须有信用点。”

  “话说米元真的全面取消了?那些大富翁们会同意?”马歇尔有些好奇的问道。

  再次喝了一口酒,他无奈的笑道:“大富翁?他们现在连一块面包都购买不了,哪怕联邦没有直接没收土地和工厂,他们也反抗不了。”

  “为什么?”早在资本社会生活几十年的马歇尔,还是有些不理解联邦的社会运行体系。

  哈姆解释道:“你开酒吧,需要缴纳税收,需要购买酒和食品,假如联邦要毁灭整个酒吧行业,只需要加收税收,然后限制你们购买酒精饮料和食品,请问你怎么生存下去?”

  “额……”马歇尔顿时无言以对,沉默了一会:“总有人需要喝酒的,需求是不会被消灭的?”

  哈姆再次笑着摇摇头:“需求确实很难被消灭,但是需求却可以转移,别忘了,联邦可是有自己的企业的?”

  自己的企业?马歇尔顿时反应过来,他这才发现联邦和诺亚会不一样,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大商人大富豪可以在诺亚会的体系内呼风唤雨,但是在联邦的体系内,却只能乖乖的听话。

  紧接着马歇尔又若有所指的说道:

  “大富豪们确实不满意,但那些三等人四等人却非常满意,至少他们不用担心成为炮灰,如果成功变成联邦的正式公民,可比旧时代的大富豪潇洒。”

  说完,瞄了一眼角落里的两个士兵。

  马歇尔似乎有些明白了。

  喝了一杯朗姆酒后,哈姆用身份手环,付了5点信用点给马歇尔,然后便带着一袋子罐头和糖果,返回自己的社区。

  空气中,仍然有一丝刺鼻的二氧化硫味道。

  但是天空却洁净了不少,不再是之前的灰蒙蒙一片,沿途的街道上,黑灰色的火山灰积雪,也减少了很多。

  哈姆并没有什么其他想法,他现在只想为家人活下去,而不是思考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第七百二十六章 波澜(一)

  时光匆匆,如那江河之水。

  5月15日。

  距离黄石火山事件,已经过去了四个月时间,黄石火山周围的地质运动,逐渐平息了下来。

  当然,由于大量断裂岩层的沉入,加上连续不断大小地质,黄石火山周围半径500~800公里区域内,地质变得不太稳定。

  根据地质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黄石火山地区,将进入持续100~300年左右的地质相对活跃期。

  在此期间,地震、火山喷发、岩层断裂,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为了保证安全,远征军和北美洲临时民事管理中心,以黄石火山为中心,设立了一个椭圆形的隔离区,将该区域作为严禁人类活动的区域。

  与此同时。

  五月份,全球各地的气候,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北美洲,由于黄石火山之前的超大规模释放岩浆,导致北美洲中部大平原附近,气温一反常态,最高气温在五月份达到了33~38摄氏度左右。

  而西洲才刚刚到春天,露西亚各地此时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

  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中高纬度地区,却进入冰封状态的寒冬之中。

  同样黑州南部,进入了大雪纷飞的状态,而黑州中部的热带雨林、高原地区、大草原,洪涝灾害和干旱轮番上阵,肆虐在这片蛮荒之地上。

  至于北非、西亚各地,零度等温线的南移,并没有给这里带来什么好处,要么极度干旱,要么突然暴雨冰雹,要么是风沙满天的沙尘暴。

  全球各地中,哪怕是联邦的控制区,暴雪、干旱、洪涝仍然难以避免。

  只是联邦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控力度,却不是一般势力可以媲美的,达到了用人力硬抗自然的地步。

  尽管有不在少数的自然灾害,但内部的物资供应、社会秩序,仍然处于高度稳定的状态之中。

  时间会磨平一切。

  互联网上,全球各地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不过5月15日,另外两个大话题迅速取代了自然灾害,冲上了全球互联网话题的前两名。

  这两个新话题,分别是“人类大联盟的可能性?”、“中华联邦的可控核聚变技术。”。

  之所以有这两个大话题的出现。

  主要是当前全球的各大势力,出现巨大的改变,之前一超多强的格局,现在变成了只剩下一超。

  联邦真是兼并诺亚会的美洲,虽然北美的人口损失惨重,在这一次黄石火山事件中,超过8253万人直接死亡,目前只剩下4.8亿人口。

  而南美洲则损失了5236万人口,目前还有3.5亿人口。

  但是美洲的资源、人才,还有诺亚会留下来的大量产业,绝大部分都被联邦接收了。

  同时,露西亚也扛不住越发可怕的自然灾害,选择向联邦提出合并方案,只是双方暂时并没有谈拢。

  一超三强的局面,随着诺亚会被兼并,露西亚也有意倒向联邦,只剩下西洲联盟。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西洲联盟绝对独木难支,面对一个势力遍布七大洲四大洋的联邦,西洲联盟很难对抗。

  但是联邦却没有提大联盟的事情,近段时间一直在消化美洲,连露西亚的合并谈判,也表现得兴趣乏乏。

  毕竟一下子控制整个蓝星,要面临的问题太多,这件事联邦是不会主动提出的因为这样做,意味着联邦会出现被动。

  一个残废的诺亚会,就让联邦有些消化不良了,就更别说其他地区一起吃下去了。

  哪怕是黄石火山事件,造成全球人口一下子损失了3~4亿人,但剩下的人口,仍然非常庞大。

  这么多人,要吃喝拉撒、要医疗教育、要安排工作、要稳定社会等,想想就要头皮发麻。

  美洲是因为半残废了,加上诺亚会配合,还有三百万远征军的严格管理,加上本土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不然也要乱成一锅粥。

  显然此时提出大联盟方案,是不合时宜的。

  至少对于一部分区域和人口,联邦是不想要的,因为这些地区的价值不大,价值甚至可能是负几十倍。

  特别是一部分人,连改造的价值都没有。

  囫囵吞枣,可能会给联邦埋下致命隐患,为了未来考虑,必须谨慎处理这些地区。

  因此人类大联盟的话题,虽然在全球互联网上喧嚣起来,但是联邦的态度却非常沉默,并没有表现得太过于热切。

  此时的互联网上,支持和反对的人,都不在少数,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俾斯麦城的牛仔酒吧内。

  马歇尔擦拭着酒杯,哈姆和几个老熟人,正坐在吧台旁,一边喝酒,一般闲聊着。

  “哈姆,恭喜你找到新工作。”另一个酒客有些羡慕的说道,他之前是一家农场的老板,当然现在已经不是了。

  马歇尔给农场主倒了一杯威士忌:“看开一点,至少你不用担心破产了。”

  “哈哈哈……”其他人哈哈大笑起来。

  农场主确实不好做,特别是这几年来,ABCD被粮食联盟打得节节败退,就更别提小农场主了。

  在大灾难之前,这个农场主可以累计欠银行3700万米元,现在米元体系直接被扫进垃圾堆里面,这些钱已经不需要偿还了。

  当然,他的农场也干不下去了,几百亩玉米地还可以重新开垦,但是两个养鸡场、一个养牛场,却全军覆没了。

  农场主耸耸肩笑道:“你们还不一样,你们想回去吗?”

  “……”哈姆沉默了一会,还是摇了摇头:“那山巅之国,就让她跟着黄石火山的火山灰,一起成为历史吧!”

  “是啊!人类终于要走向大一统了。”另一个酒客感叹道。

  马歇尔老板却不置可否:“是吗?恐怕不见得吧!联邦现在都没有表态,而且从设置临时公民这件事来看,联邦可不是什么人都收的。”

  对此哈姆也点了点头:“确实,各个种族之间的差距太大,强行融合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干杯!我明天就要去五大湖那边了。”农场主岔开话题。

  马歇尔喝了一口柠檬水:“干嘛去五大湖?你又打算干老本行?”

  “那倒不是,因为联邦的征召,需要熟悉农业机械的人,去参与新五大湖农业区的建设。”农场主解释道。

  哈姆倒是知道一些内幕消息:“估计是准备在五大湖区,建设农业工厂,弥补美洲的农业损失。”

  “联邦确实强大,竟然可以维持三十亿人口的粮食供应。”农场主佩服的说道。

  夜渐深,由于地表植被的大面积消亡,导致北美洲当地的昼夜温差加大。

  醉醺醺离开酒吧的农场主、哈姆等人,走在安静昏暗的街道上,却没有以前那样小心翼翼,甚至有一种安心的错觉。

  第七百二十七章 波澜(二)

  全球互联网,由于美洲的崩溃,现在只剩下联邦的超信、时光博客在保持正常运行。

  因此流量都转移到这两个平台上。

  此时的时光博客,总用户人数,在短短四个多月内,就爆增加了8.3亿用户。

  但是用户的突然暴涨,也加大了管理难度,特别是很多新用户,经常违反时光博客的管理规定。

  这几个月来,时光博客封禁的用户,就有超过三百多万,还有大量被禁言或者暂时封号的用户。

  在这种群魔乱舞的前提下,大联盟、核聚变两个大话题,自然不会全是好话,很多谣言和抹黑言论,也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着。

  比如,核聚变话题上。

  [全球气候突变,可能会大规模使用核聚变技术有关,我们应该阻止联邦使用这个技术。]——加百利

  [@加百利,愚昧无知,你知道现在全球哪个地方最安全吗?用你那进水的大脑思考一下吧!]——慕尼黑啤酒

  [@慕尼黑啤酒,就是因为联邦拥有核聚变技术,他们将灾难转嫁给了其他地区,联邦要为补偿其他地区。]——北海绅士

  [我觉得联邦应该免费为我们提供电力和食物。]——专吃布尔人

  [@专吃布尔人,最好让联邦给你们每一个人,准备一个自动喂食机器人,不然我怕你们会懒得吃,最后被饿死!┑( ̄Д ̄)┍]——农场主

  [哈哈,我现在明白联邦不表态大联盟的事情了,有些人就是烂泥扶不上墙!(?言?╬)]——小日子过得不错

  [曾经我以为人类之间的差距,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在我知道,人类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可能比人和黑猩猩的差距还大。]——灵长类研究所

  [联邦有足够几十亿人口使用的粮食,为什么不免费供应给需要的人?]——小天使

  [联邦又不是他们的父母,为什么要养这些米虫?我在工地搬砖的时候,也不见你们送钱送粮食给我?]——最后一个搬砖人

  [我现在在五大湖做清洁工,一个月的工资,还是足够一家人生活的,努力下去,困难只是暂时的。]——吉姆

  [据我所知,一部分热带地区,虽然因为极端天气影响,但是农作物还是可以种植的,至少比高纬度地区好太多。]——在漠河的北极熊

  [懂得都懂,反正地是差不多的,那问题出在哪里?]——旦总

  [雀食!我去过很多落后地区,有些问题是天然的,有些问题是人为的,也是我无法理解的。]——雷探长

  全球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言论都有。

  很多人都习惯就问题归结于别人,却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从来不反思自己的行为。

  比如,支援某些地区的粮食种子,直接被他们当粮食吃掉了。

  土地再贫瘠,难道还差过甘省疆区?恐怕不见得。

  至少很多地区的土地,无论是降水、光照、气温和土壤肥力,确实都要好上很多,甚至要优良上一个量级。

  人只能自救,靠天靠地靠别人,还不如靠自己的双手。

  那些懒到,要人喂饼的家伙,真的想不出要如何挽救?

  联邦在本土和新控制的区域,迅速进行全面的舆论引导,同时建立“临时区”、“基本区”。

  这种分区策略,说白了就是一种隔离。

  完成改造、又复合标准的人,晋升到基本区(相当于本土);不符合的人,就永远生活在临时区。

  通过这种筛选,隔绝那些劣币的进入。

  甚至联邦已经决定,生活在临时区的人,将不具备孩子的抚养权,所有的孩子,统一送学园都市生活教育。

  等这些人老去,临时区就可以撤销。

  目前美洲各地,根据临时民事管理中心的规划,预计将设立15个临时区,用于安置所谓的“临时公民”。

  联邦会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提供再教育、提供一些工作、一些技能培训。

  如果还是不能改变,仍然死性不改,那就真的只能放弃了。

  对于外界的质疑和舆论,联邦内部却风轻云淡,因为现在优势在联邦,不趁现在改变,以后会更加麻烦。

  比如在俾斯麦城向北大约60公里左右,就被划出一片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临时安置区。

  不到一个月时间里面,超过173万人,被安置在该区域,这些人的工作非常简单,北美洲生态环境修复。

  北风临时安置区。

  C13城,这里以前的名字叫“布瓦瑟万”,曾经这里到处都是枫树林、松树林和林间草地。

  只是被火山灰、极端低温的轮番摧残后,很多动植物都死亡了。

  一只50人的生态修复小队,正在忙碌着。

  只是这些工作起来,有些不情不愿,甚至一边翻土,一边用粗俗不堪的言语抱怨着。

  但是考虑到,一旦没有信用点,就买不到东西,可能被直接饿死,他们却不得不选择屈服。

  毕竟临时区内,可没有救济站之类,联邦已经提供了大把工作,又有技能培训、再就业之类,还找不到工作,那就真的没有必要抢救了。

  说不会技能之类,那扫大街、清洁工作,和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工作,总不能不会吧?

  就比如这些生态修复小队,偷懒和磨洋工都可以,但是上面的监控机器人,会记录这一切,反正到时候是按劳发信用点的。

  临时区的管理人员不会强迫工作,反正一切全凭自愿,饿不饿死也全凭自愿、愿不愿意学习同样如此。

  一切的配套设施,这里和基本区没有太多区别,关键是愿不愿意去改变自己。

  初期被安置过来的人,正在迅速分化着,一部分醒悟过来,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学习新知识;一部分得过且过,工资只要够生活即可,他们通常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各自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未来。

  随着被筛选出来的人员,不断填充到各个临时区内,整个美洲的社会彻底变成两个世界。

  另一边。

  被晾了几个月的露西亚,终于选择了屈服,只要求保留一块1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寡头们的自留地。

  同时供应他们相应的物资、电力,期限是50年。

  然后其他地方和人口,全部被露西亚寡头们抛弃了。

  相当于他们将这些土地和人口,卖给了联邦,换来50年的富贵生活,以及一片自留地。

  显然他们不想和诺亚会高层那样,直接被联邦软禁在孤岛之中。

  联邦也不在意,15万平方公里又如何,还不是一个大一点牢房,就让这帮人在里面自生自灭吧!

  至此,联邦再次吞并露西亚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成为蓝星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实体。

  只剩下最后的西洲联盟,还在装鸵鸟。

  联邦也不急。

  第七百二十八章 乐不思蜀

  月球,广寒宫市。

  四月初的时候,巴鲁和菲利普斯俩人,就完成隔离工作,然后被送回了蓝星。

  但是杰克和尼普顿俩人,却没有返回蓝星,一方面是因为俩人上月球的时间,才过去不到五个月;另一方面是俩人自愿留下来。

  广寒宫市的规模,此时已经非常广大了,各种配套设施非常完善,玉兔级飞船又生产了8艘。

  这还不是月球专区的最大生产力,玉兔级飞船只要材料和零配件充足,平均24天左右,可以生产一艘。

  如果进入紧急状态,这个建造时间,还可以再次压缩到10~12天一艘。

  只是现在月球专区面临一个尴尬问题,那就是人手不足,飞船可以下饺子一样生产,但是宇航员却没有办法大规模增加。

  现在月球专区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4372人,在食物无法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月球人口越多,对于后勤压力就越大。

  此时在广寒宫的丙21区中,杰克和尼普顿正在忙碌着“种田”。

  或许是因为荧惑真菌带来的心理阴影,俩人到了广寒宫市后,拒绝了继续从事荧惑真菌的研究,而是选择加入月球农科所。

  丙21区就是月球农科所的区域,里面加上杰克和尼普顿,有大约13~15名常驻研究员。

  因此丙21区,又叫农科区。

  一个个模拟蓝星环境的生态种植房内,种植了黄瓜、番茄、白菜、南瓜、卷心菜、宝塔花菜、虹豆、胡萝卜和土豆。

  由于低重力的影响,不少蔬菜都变得特别膨大,这并不是因为被辐射后,产生了基因突变。

  月球农科所的种植区,上面都覆盖了两层厚厚的铅板,加上1米厚度的月壤,宇宙辐射很难穿透防护层。

  杰克拿起一把剪刀,穿着全面防护服,进入番茄种植室,将一颗比拳头略大的红色番茄剪下来。

  联邦的研究所,各种各样的安全条例,都是采用智能系统辅助的,如果不按照调理执行,系统会直接锁死研究员的权限。

  这是吸取了各种经验教训后,准备的最严格管理方案。

  如果仅仅是依靠研究员的自觉性,短时间内倒是没有太多问题,可一旦时间久了,人总是会产生惰性的。

  各种生化实验中,为什么会有泄露的可能,一方面是防护技术不全面,另一方面是管理不完善。

  番茄种植室内,存在危险性微生物的可能非常小,但是杰克进入其中,还是要做全面的防护。

  摘了一些番茄果实样本后,他又采集了一下枝叶、土壤样本。

  离开番茄种植室,他进入全面消毒区域,进行了一次全面消毒,然后就出现在化验室之中。

  负责研究太空种植的李炳文博士,看到杰克返回,转过头来问道:“怎样?实验田中的蔬菜,有没有出现异常?”

  “部分蔬菜很容易出现空心化,这应该是低重力的影响。”杰克一边说一边切开一个大番茄,里面确实出现在很多空洞。

  将番茄放在电子秤上,重量并没有比蓝星种植的大番茄重多少。

  李炳文博士摇了摇头:“蔬菜水果还好,如果人类在月球长期生活几代人,估计会出现巨人化、肌肉和骨骼退化之类。”

  “确实,不过这好像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杰克继续仔细的解剖着番茄。

  对此李炳文也没有反驳,他们是月球农科所,而不是月球人类研究所,负责的科研任务,是研究安全的实现月球农业。

  他将一些黄瓜,切成定量的小份,然后投喂给笼子里面的小白鼠,进行动物测试。

  现在月球农科所种植的蔬菜水果,都被这些小白鼠吃了,暂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异常。

  甚至小白鼠比人类的适应力还强,繁殖了十几代的小白鼠,出现在利用适应月球重力的月球小白鼠。

  这些月球小白鼠的身体,比蓝星小白鼠大一圈,骨骼和肌肉也出现变化,它们变成了以跳跃运动为主,不再是以前的爬行为主。

  运动方式因为重力而改变,而运动方式,又促进身体的骨骼肌肉,向新的方向分化。

  对于小白鼠这种繁殖速度非常快的生物而言,确实可以快速适应环境的突变。

  而人类就不太行了,因为人类的寿命太长,发育生长期同样漫长。

  对比可以一年繁殖十几代的小白鼠,甚至那些昆虫,人类在适应性进化方面,很难和这些生物比较。

  这或许就是有得有失吧!

  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选择了漫长的生命和智慧,自然要失去一些东西。

  自然选择出来的物种,往往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存在,这就是自然的残缺之美。

  人类所追求的完美,本身就是一种逆反自然规律的东西。

  当然,如果人类真的可以做到完美,自然其实并不在乎,世界的运行,不会因此而终结,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因为这一切,都在宇宙的规则之内。

  所谓的智慧生物获得永生,便会破坏宇宙的平衡之类,其实宇宙根本不在乎。

  就如同曾经的人类那样,傲慢的以为自己可以毁灭蓝星,将所谓的环保,冠以“保护世界生态”的名头。

  这是何等可笑的想法。

  蓝星需要人类拯救吗?

  不需要,因为主不在乎!

  人类可以拯救的,只有我们自己,就如同这一次黄石火山事件那样,如果不是联邦力挽狂澜,除了联邦之外的绝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将彻底崩溃,这些地区的人类,99%都要被灭绝。

  而蓝星,再过几百上千年,生态又会慢慢的恢复过来。

  就算是生态彻底毁灭了,对于蓝星而言,又没有什么关系。

  蓝星之外还有太阳系,太阳系外面,是拥有几千亿个恒星系的银河系,然后是宛如恒河沙数一般的宇宙。

  人类没有资格说拯救世界,因为世界需要拯救,人类只能拯救自己。

  杰克和李炳文等人,埋头在实验之中,早已将蓝星的事情抛之脑后,甚至有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

  以前在前哨2基地工作,不仅仅需要担心这担心那,生活环境也非常局促。

  和现在的广寒宫市比起来,前哨2就是像路边小宾馆,而广寒宫市则是五星级酒店。

  两者的差距,让第一次踏入广寒宫的杰克,有一种心悦诚服的感觉。

  同时也是俩人决定留下来的原因,毕竟可以在这座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外星基地中工作,也是很多人的梦想。

  至于蓝星各种争吵,在杰克等人看来,根本没有任何愿意,因为联邦的实力,根本不是其他势力可以对抗的。

  与其在哪里瞎比比,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努力。

  第七百二十九章 波澜(三)

  连续兼并美洲和露西亚绝大部分地区,这让联邦的控制区,达到空前的庞大,也带来庞大的后勤压力。

  不过联邦储备的粮食和生活物资,暂时是足够供应的。

  被联邦接管后,西伯利亚大铁路迎来再次忙碌起来,特别是进入五月份后,哪怕是西伯利亚,暴风雪也没有之前那么严重。

  虽然北极的冰盖,覆盖了北冰洋和西伯利亚的北部地区,几乎形成了半永久性的冰层。

  但西伯利亚南部地区,至少还有3~4个月的解冻期。

  之前有在漠河看到北极熊,这其实并不是满口胡说,而是真的有北极熊,从极地跑到西伯利亚南部、外东北。

  主要是太过于寒冷了,导致北极圈内被半永久性冰冻,根据气候学家的评估,哪怕是黄石火山补充了大量温室气体,加上大量的地热能被释放出来,蓝星整体走向冰河时代的大趋势,仍然没有被逆转。

  除非联邦将本身的碳排放工业,规模再扩大3~5倍,才有可能在逆转全球变冷的大趋势。

  当然,要感谢黄石火山的喷发,和联邦的力挽狂澜。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黄石火山的大规模喷发,向大气层输送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地热能,本来这一切的增温因素,会被浓密的火山灰掩盖,因为大气层被火山灰覆盖,导致太阳光无法进入地面,引发全球变冷。

  但是联邦的除尘计划,将火山灰覆盖大气层的范围和规模减少了,现在太阳光,仍然可以照射到地面。

  另外由于火山灰的沉降过程中,导致美洲、西洲的动植物大量死亡,同样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的补偿,有效延缓了全球变冷的大趋势。

  如果控制得好,估计可以将全球气温,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只能说,凡事有利有弊。

  此时西伯利亚的大铁路上,在老铁路的一旁,一条全新的铁路正在建设之中。

  这是一条复合型的铁路公路,类似于超级公路,不过采用了全封闭管道,管道半径也小一个级别。

  主要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并不是一条繁忙的线路,毕竟这里的纬度高了一些。

  联邦进入西洲东北地区(即露西亚西洲部分)的主要路线,其实是从疆区的准噶尔盆地出,通过中亚的玉玆地区,再通过里海沿岸低地、伏尔加河流域,进入西洲。

  走这一条路线,不仅仅比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纬度低,而且沿途都是平坦的地形。

  疆区的铁路系统,已经升级改造过,本身的运输力,足以满足与西洲地区的客运和货运。

  以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升级改造后,主要用于西伯利亚各地之间,与联邦的漠北、东北等地连接。

  根据西伯利亚现在的人口密集,升级改造后的新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力是绰绰有余了。

  符拉迪沃斯托克城。

  机场上,基洛夫一家人拉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还有很多黄金铂金之类的装饰品。

  在大厅等待着航班的到来。

  类似于基洛夫一家这样的“逃亡者”,在侯机大厅中,其实不在少数。

  这些人都是之前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早就知道联邦的规定,也知道联邦在美洲的所作所为。

  不想失去财富的大小富豪们、或者某些“隐形”富豪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选择去基辅特区,投靠寡头们。

  只有少部分看清现实的富豪,选择了放弃财富,称为联邦的临时公民。

  至于那些底层们,他们并不是没有选择,而是他们没有钱,如果那些看明白时代潮流的人,就不会选择离开。

  那些想方设法要逃离的人,联邦也没有强迫,甚至给他们设立了专门的航班,将他们送到基辅特区去。

  机场上方,树立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文大字,十几个穿着外骨骼的工人,正拿着切割机,切割着这些字体。

  此时,跑道上一架飞机缓缓着陆。

  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老人,带着家人从飞机上走下来,一下来就看到远处,工人们正在切割俄文字体。

  而在老字体后面,有三个超大的中文字体,被竖立起来。

  “征服东方……海参崴……”老人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和他没有关系一般。

  曾经的铁血大帝,也禁受不住岁月的消磨。

  他并没有和其他寡头那样,选择在基辅特区醉生梦死,也不想参与到其中的尔虞我诈之中。

  或许是累了,或许是看开了。

  他放下了一切后,选择来海参崴,甚至连联邦提供的大学教授职务,都直接拒绝了,只想一个农业工厂的普通员工,在这里度过剩下的余生。

  路过侯机大厅,看到那些大包小包的逃亡者们,他眼神中露出一丝悲哀和怜悯,随即却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妻子和女儿也没有说话,只是选择了沉默。

  接待他们的中巴车,带着一行人向郊外的农业工厂而去。

  沿途都是泥泞不堪的道路,接待员有些不好意思都说道:“抱歉,这条路被解冻后有些颠簸,下个月就会升级改造成为永久性的密闭公路。”

  老人却没有什么不满,因为这条路他来过几次,二十几年来都没有被重新建设过,一直维持破破烂烂的状态。

  联邦才接手两个多月,这里自然维持着旧时代的老样子。

  只是这条破路,也终于要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或许几个月后,这里就是一条崭新的封闭公路。

  颠簸了二十多分钟。

  一片大工地遥遥在望,之前这一片区域,好像是养猪场和养牛场,现在已经被全部铲平。

  巨大的钢结构,还有各种各样大型工程机械,让人仿佛进入了巨人的国度之中。

  老人来到安排好的宿舍区,工地负责人并没有一开始,就让他进行工作,而是发了一个平板电脑,还有一叠相关书籍。

  他看得非常仔细,还时不时通过平板电脑,观看一些教学视频。

  妻子则去厨房做饭,至于女儿却一脸茫然,她到现在还有些无法接受,自己躲在房间里面,回忆着往日的生活。

  夕阳西下。

  老人走出阳台,看着逐渐停歇的工地,那一台台庞然大物一般的工程机械,让他想起来年轻时,开着坦克飞机的峥嵘岁月。

  “为什么?”女儿站在身后,这是她第一次说出内心的话。

  “这个时代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你,而是属于人民。”老人平静地回道。

  沉默,除了沉默,她不知道如何接下去。

  “好了,我现在只是一个农业工厂的工人,你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一次我再也不干涉你了!”

  孩子,这是我最后能为你做的。

  第七百三十章 开端(一)

  2017年3月15日。

  距离黄石火山事件,过去了一年又两个月。

  进入紧急状态的联邦,终于将红色状态下调为黄色状态,长期维持红色状态,对于社会发展的加速太快,可能会导致一些资源浪费,无法进行一些技术性调整。

  社会生产下调为黄色状态,其实也是因为联邦初步整合了美洲和露西亚的绝大部分区域。

  北美的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已经完成32.7%,这些被修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美洲的西海岸、枫叶区北部、阿拉斯加州。

  剩下的区域,包括密苏里河流域、五大湖地区、密西西比河流域、佛罗里达半岛地区,火山灰带来的生态破坏,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全部修复的。

  不过随着美洲的农业工厂设立,又建设了五个核聚变发电站,现在美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加上之前诺亚会的粮食储备,已经足以保证自给自足了,不需要本土大规模输送物资支援。

  接下来就是人口梳理、民事管理的正规化、持续到生态修复。

  露西亚地区也是大同小异。

  就在此时。

  西洲,瑞士的日内瓦。

  国际热核组织终于勉强恢复了正常工作,不过这个国际组织,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该组织的成员,现在只剩下西洲联盟和联邦,至于那些有挂名的草履虫,就别提了。

  轮值理事长西蒙?马克,看着乱糟糟的会议现场,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诺亚会、露西亚的席位全部被取消了,现在只剩下联邦和西洲联盟。

  突然作为观察成员的奥斯曼代表,站了起来,拿着话筒大声的说道:

  “各位,近些年来的全球气候突变,我们怀疑是某些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使用的气候武器。”

  西蒙?马克脸色一变,心里面大骂蠢货,也不看看现在是谁的天下,自以为自己是哈士奇了,他急忙转移话题道:

  “埃利先生,请不要讨论与会议无关的话题,现在我们继续讨论如何开发核聚变技术的问题……”

  但是仿佛没有听到警告的埃利,却自顾自的大声说道:“如何开发核聚变技术?现在还有必要吗?这种技术应该是全人类共享,而不是一家独占。”

  现场的草履虫代表们,纷纷附和起来,仿佛不共享技术,就是与全人类为敌一般。

  西蒙的脸色直接阴沉下来。

  而参与会议的联邦代表,则一脸风轻云淡:“既然很多人认为应该共享技术,那你们自己谈吧!我有点累了,就先回酒店休息了。”

  “……”

  话音刚落,整个会议大厅瞬间冷场。

  西蒙大急:“方先生,别着急,他们都是在乱说的,而且这种事情也不是他们可以决定的……”

  “好了,西蒙。”方道专摆摆手:“就这样吧!”

  说完直接离开了,他已经决定回去智慧,向联邦申请退出国际热核组织,让这帮家伙自己去玩泥巴。

  就在方道专离开会场后,埃利等人国际肆无忌惮的大放厥词,甚至扬言要联邦付出代价。

  他们口中所谓的代价,还没有看到。

  联邦却启动了禁运程序,将那些跳得非常欢乐的家伙,直接封锁所有的渠道。

  药品、粮食、机械、物资和货币全面封杀,在联邦的面前,对方这些草履虫,根本不需要动用武力。

  要知道目前全球的粮食缺口,达到5.7~6.5亿吨左右,除了联邦之外,没有一个地区是不缺粮食的。

  哪怕是西洲联盟,全年的粮食缺口也达到6000万吨左右,而气候突变后,蓝星的气候大环境,要重新稳定下来,估计需要20~50年左右。

  在此期间,全球各地的气候情况,都是不会太过于轻松,灾年会常态化。

  联邦禁运粮食,对于一个地区而言,简直是毁灭性打击。

  这帮家伙还以为联邦是以前的老好人状态,刚好看这帮家伙不顺眼,直接教他们明白,谁才是蓝星的最强者。

  国际热核组织的日内瓦会议,直接变成一场闹剧,这其实已经是今年的国际会议常态了。

  成为这些国际乞丐的一部分草履虫们,还有一部分跪舔联邦的,也有一部分关起门来,选择自欺欺人的。

  本来西洲联盟那边,还想整合剩下的散兵游勇,可以和联邦谈判一下合并方案之类。

  结果猪队友太多,搞得现在联邦内部,对于其他地区的感官越来越差,连本来打算进行的粮食援助,也取消了很大一部分,只给几个态度良好的落后地区。

  当然所谓的援助,其实是有代价的,比如采矿权、筑路权之类,或者要进行符合联邦要求的改变。

  但哪怕是有代价,很多地区也抢着要。

  只是联邦并没有生冷不忌,甚至小本本上,还记着当年的事情,直接秋后算账。

  对于蓝星国际上的龌龊事,联邦内部越来越不关心了,民众们最多就是当这些新闻,是茶余饭后的笑话。

  就在不知不觉之间。

  在蜀省大山深处的某个科研基地中。

  一阵阵掌声如雷般响起来,还有兴奋不已的欢呼声。

  测试场上,五名测试人员穿着一套类似于皮衣的服装,正在进行着各种测试。

  这是实验型的内压服,就是液压宇航服、液压舱的再缩小版本,内压服就比普通的皮衣厚一些,略微重一些,全套内压服的重量,大概在5.3~6.7公斤左右。

  对于动辄两百公斤起步的液压宇航服、两吨起步的液压舱而言,内压服的重量,简直是太轻了。

  加上内压服外面按照了大量纳米传感器,就算是穿着内压服,也可以实现类似于人体的触感。

  特别是手掌上的纳米传感器,让使用者隔着内压服的压力层,仍然可以精确敏感的感受温度、触感。

  而这个重量,对于航天运输而言,也非常的友好,月球专区的四千多名宇航员,可以一次性完成更换。

  黄修远也过来参与成果验收。

  项目研发的首席研究员陆航远,就在他一旁:“黄院士,现在完成第一期的人体实验,接下来就可以送去外太空,进行初步的实地测试。”

  “没问题,你向航天部申请即可。”

  没有错,航天局升级了。

  为了提升联邦对于航天产业的重视,也是为了加快晋升星际文明的脚步,航天局被提升为航天部。

  有了内压服,宇航员可以在低重力环境下,长期生活的时间,估计可以延长到2~3年。

  虽然内压服不可能百分百模拟蓝星重力,但至少可以有效降低太空综合征的发病时间。

  黄修远看着眼前的内压服,他知道人类距离星际文明,又更进一步了。

  第七百三十一章 开端(二)

  月球。

  正面的广寒宫市。

  乙15区,一座庞大的建筑物,正静静地竖立在这里,在这寂静的亚真空月球地表之上。

  该建筑物,仿佛一门冲天炮一般。

  实际上,它就是一门冲天炮,中间的管道中,缠绕着一层层超导线圈,地下则掩埋了供电设施。

  这是一台质量投射器,又称为电磁弹射器。

  科学院和工程院、燧人系联合打造了这台实验性质的质量投射器,该质量投射器的代号是“月桂1号”。

  在两个月之前,月球第一座实验性的核聚变发电站,也终于完成了建设,随即展开了发电测试。

  现在月桂1号用的电力,就是那个核电站供应的,在没有核电站之前,月桂1号的测试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

  毕竟月球专区的总发电量有限,又要优先给工业区和生活区,而月桂1号这种电老虎,一次实验用电量,就足够其他科研项目用几个月。

  因此月桂1号项目的测试工作,从去年七月份建成后,一共才测试13次。

  直到月球的实验型核聚变发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月桂1号的用电问题,才获得极大的缓解。

  不过这个实验核聚变发电站,估计也支撑不了太久,毕竟功率才5000兆瓦左右,也就12艘福特号航母的总功率。

  现在月桂1号的最大耗电量,达到了6万兆瓦,这是指瞬间用电量,因为质量投射器的用电规律,是短时间内爆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员们不得不准备各种储能技术,现在是采用混合式,即超级电容、飞轮、直接发电混合。

  至于电池之类,虽然储电可以靠堆量,但是放电却没有办法,一次性将几万兆瓦的电能释放出去。

  这也是当前质量投射器面临的难题之一。

  月桂1号最大的投射质量,大概在20~30吨左右,脱轨初速可以达到2.4公里每秒。

  但是这个级别,只能算中型质量投射器,大型的质量投射器,要达到一次性投射上千吨的级别,才可以达到初步的实用性标准。

  现在只能投射一些运输舱,给蟾宫空间站补给物资,至于提升飞船之类,就不用想了。

  如果将来要通过月球的质量投射器,向火星发射宇宙飞船,一次性投射质量达不到上千吨,脱轨初速没有8~9公里每秒,实用性不大。

  联邦要开拓火星,可不是发射无人飞船、探测器,因为这些工作,这几年联邦已经做了很多。

  现在火星的近地轨道上,联邦一共布置了17枚各类人造卫星、1个小型无人空间站(三个舱),登陆火星地表的探测器,一共有29台。

  该研究的数据,已经研究得七七八八了,接下来的工作,必须派遣宇航员过去,才可以继续展开。

  无人的航天器,在火星上最大的缺点,就是通信延迟太长,哪怕是火星大冲期间,火星与蓝星之间的单向通信,都存在至少三分钟的通信延迟。

  如果是火星距离蓝星最遥远的时候,那通信延迟会达到25分钟以上。

  如此巨大的通信延迟,根本不是当前的技术可以解决的,毕竟光速的上限,就决定了光波电磁波的通信速度,这是物理规则。

  要么派宇航员过去火星驻守,要么点出所谓的“量子通信”。

  可惜量子通信技术上,人类确实成功实现了量子缠绕,但是量子本身无法储存信息的致命缺陷,哪怕是黄修远也束手无策。

  很多研究量子通信的研究员,向联邦科学部的汇报,就是50年内不太可能实现量子通信。

  除非当前的量子物理,获得突破性进展,有人破解了量子纠缠不携带信息的致命缺点,那量子通信才有可能。

  现在还是脚踏实地一点,乖乖的派宇航员过去火星驻守,还比较现实一点。

  毕竟随着内压服的研发成功,宇航员在外太空的安全生活期限,从之前的6~10个月,提升到24~36个月。

  如果不计成本,建造大型旋转型太空城,利用离心力模拟蓝星重力,再加上内压服的辅助,那人类在外太空的安全生活期限,可能会获得进一步的突破。

  而按照当前的航天技术,前往火星时,如果找到合适的窗口期,最快可以80天左右,才蓝星飞到火星,就是回来的时候麻烦一些,可能需要120~150天。

  这样算下来,宇航员在火星的工作期限,大概在10~160天左右,这是一个相对可操作的区间。

  如果大型质量投射器投入使用,那在合适的窗口期,前往火星的飞行时间,可以再次压缩到25~35天左右。

  只是质量投射器这东西,联邦遇到的难题,就是瞬间放电的难题,其他问题完全就是工程问题,没有太多技术难度。

  而月球上的核聚变发电站,其实技术也不太成熟,主要是蒸汽轮机不能使用水蒸气,要改用熔盐蒸汽轮机,另外就是多重废热回收,也非常的复杂。

  机械这种东西,系统一复杂起来,就会变得很容易出问题,反倒是傻大黑粗的毛熊风机械,比较耐操一些。

  但是在月球这个特殊环境中,不采用多重废热回收系统,那核聚变产生的废热,就会不断累积在发电站内部,很快就会出现过热爆炸、零件熔化之类的问题。

  那台实验型的核聚变发电站,运行了两个多月,期间就大修了三次,小调整小问题,几乎是每天都有。

  近一个星期才好一点。

  这也是月球质量投射研究所,决定做几次投射实验的原因。

  一个26吨的太空舱,被塞入导轨的起点,这个太空舱是专门改造出来的,就是用于质量投射器的。

  太空舱舱体上,安置了磁悬浮板面,一旦质量投射器启动,太空舱就会悬浮在导轨中间,减少直接接触产生的摩擦力。

  26吨的太空舱,本身重量是8.7吨左右,燃料3吨左右,有效载荷是14.3吨左右。

  这就是质量投射器的优势,飞船载荷比比较高,因为飞船的起步动力,是质量投射器提供的,相当于飞船节约了芯一级的燃料。

  要不是蓝星的大气层太过于稠密,质量投射器也可以用在蓝星上,就是因为大气层的存在,蓝星当前并不合适建设质量投射器。

  如果要建设,可能要拉一条真空管道,从地面延伸到对流层上层,才勉强可以使用。

  那样还不如直接建设太空电梯,凭借联邦现在掌握的纳米技术,拉一条线缆到外太空,然后建设一个大型太空城市,还是勉勉强强可以做到的,就是工程量有点大。

  反正现在质量投射器、太空电梯、传统运载火箭、航天飞机之类的方案,联邦科学界也是争论不休。

  第七百三十二章 开端(三)

  太平洋,赤道。

  由于诺亚会的美洲被联邦合并,现在这个太平洋,已经成为联邦的内海。

  在太平洋的赤道海域,吉尔伯特群岛中间,这里被燧人系经营了好几年,早已经不是当初的小破岛状态,而是经济繁荣的海上都市。

  当然,当初黄修远选择控制这里,其实还有另一个野心,而今天这个野心,终于达到了实现的全部条件。

  一支庞大的船队,包括50艘大型的工程船、50艘20万~50万吨级别的运输船、1艘核聚变发电船(奋斗号),从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港出发。

  黄修远亲自出现在船队之中,由于联邦的实力空前强大,他要面临的外部威胁,也减少了非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处于秘密安保状态。

  更何况,现在是太平洋腹地,四面八方都是联邦的控制区,要在这里袭击黄修远,那其中的难度,不亚于进攻本土的核心城市。

  而这支庞大船队的目的地,是距离这里1240公里之外的贝克岛,这个岛屿也是之前诺亚会控制的太平洋小岛之一。

  黄修远在一艘工程船上,一旁是十几名研究员和工程师,他们眼前正摆着一个庞大的沙盘模型。

  这是贝克岛附近的海底地形情况,也是燧人系这几年来,一直努力收集到的。

  贝克岛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联邦如此大动干戈,派出一支如此庞大的船队过来。

  首先从地理地质条件来看。

  贝克岛位于太平洋中心区域,赤道从岛屿的岛基南侧贴着擦过去,这里地壳板块相对稳定,不是板块交界处的火山地震活跃带。

  第二,这里气候条件相对稳定,虽然存在台风天气之类的,但是由于本身在赤道附近,常年受热带低气压控制,台风其实并不常见。

  第三,贝尔岛周围人烟稀少,都是大面积海洋。

  除了北侧的豪兰岛之外,其他岛屿距离普遍在上千公里左右,典型的太平洋孤岛。

  黄修远一行人来这里的目的,并不是连观光旅游的,而是来建设一个超级工程——建木计划。

  建木计划,其实就是太空电梯项目。

  科学院和工程院、燧人系虽然各有各的想法,但财大气粗的联邦,可以支撑多种相同目的地项目,哪怕其中一部分项目失败了,只要有一两个成功了,那就是赚了。

  太空电梯的选址,其实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

  首先,太空电梯的地面站,必须建立在赤道上,然后要求气候相对稳定:常年风力低于2级,不经常出现积雨云,远离各种气压带和季风环流。

  考虑到太空电梯的缆绳,存在断裂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远离人类聚集地。

  最后就是地质稳定,地壳可以方便固定缆绳。

  因此全球各地的赤道地区之中,首先排除中美洲赤道地区、东南亚地区、黑洲中部地区,只剩下太平洋、大西洋、锡兰洋的赤道地区。

  这个三个海域,大西洋赤道海域第一个出场。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大西洋赤道海域,不仅仅风急浪高,平均海水深度太深,又没有海岛,另外还有板块断裂带经过,大洋中脊又处于造陆阶段,地质并不稳定。

  然后就是锡兰洋,这里同样不太适合,锡兰洋赤道海域的东段,和一条断裂带相邻;而锡兰洋赤道海域的西段,气候、洋流和社会条件复杂。

  最后只剩下太平洋的赤道海域。

  这个海域中,从180度经线到西经120度附近,各种条件都非常适合太空电梯的地面站建设。

  特别是现在,由于太平洋是联邦的内海,比起大西洋和锡兰洋,更加容易保护和操作。

  贝尔岛是其中一个选址,而向东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贾维斯岛,还有莱恩群岛的海底山脉,有如果采用填海造陆,也是可以作为地面站的。

  在贝克岛设立太空电梯的地面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建木计划的总规划,贝尔岛的地面站,将是一个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的巨大建筑物,建筑物高度为3.5公里,呈现金字塔布置,这也是当前建造材料的极限承压了

  如果建筑物高度超过4公里,哪怕是采用各种纳米材料,除非底部全部都是实体填充物,不然没有办法建设。

  3.5公里的高度,将卡在安全线以下。

  之所以要建设占地面积如此大、高度如此高的地面站,主要是为了捆绑同步轨道空间站的拉扯力,相当于地面配重。

  毕竟太空电梯不可能采用压式主体,只能采用拉式主体。

  如果要采用压式结构,那就是类似于建造高楼的方式,从地面向上建设,上面已经说过了,当前的建筑物高度极限,是3.5~4公里。

  这种材料条件下,明显不能使用压式结构。

  如果真的有材料可以达到,那太空电梯就没有必要建造了,直接建造30~50公里高度的质量投射器即可。

  因此太空电梯,只能采用拉式,就是利用同步轨道空间站拉扯缆绳,通过同步轨道的重量,将缆绳拉直起来。

  这也是太空电梯的施工要点,那就是先将缆绳送上同步轨道空间站,然后一点点拼接起来,将缆绳逐步放下到地面。

  不然没有办法施工,毕竟缆绳长度要达到35786公里,从地面拉上去,根本不现实。

  同步轨道空间站方面,现在已经在施工了,为了达到配重的目的,这个空间站的总重量,至少要达到8000~12000吨。

  建木计划设计的建木同步轨道空间城,总重量是5.2万~6.5万吨。

  这个重量对于当前的联邦而言,不过是毛毛细雨,不用半年就可以建设完成。

  而缆绳的材料,本来是打算采用碳纳米管的,联邦的碳纳米管合成技术,在14年前后就突破了,编织35786公里长度的缆绳,问题并不算太大。

  但是碳纳米管的断裂极限长度为4716公里左右,根本达不到同步轨道的高度。

  由于缆绳要承受几万吨的拉扯力,显然不可能按照极限的断裂长度来计算,估计一半长度左右,就差不多到极限了。

  两千多公里的长度,明显达不到太空电梯的要求。

  直到去年十月份左右,谢清团队通过电场合成技术,在月球合成出一种全新的纳米线——多重碳纳米管+硅烯头,形成的硅烯—超碳纳米管。

  硅烯—超碳纳米管的极限断裂长度,是17万公里左右,拉伸强度为54万MPa,比强度为39万。

  综合性能比碳纳米管高了一个量级,刚好满足超长缆绳的制造。

  因此黄修远才说,太空电梯的各项条件,已经达到了建设的标准,其他的问题,只剩下工程难度了。

  第七百三十三章 开端(四)

  工程船由于没有太多载重,所以提前到达了贝克岛附近的海域。

  建木计划的地面站,具体位置就是在贝克岛的南侧海滩在南延伸出去,这显然需要填海造陆。

  由于有建造南沙航天城的经验,联邦对于建设大型海面工程,技术累积已经相当的成熟。

  不过建木计划的地面站,有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必须采用一体化建筑,同时建筑物必须和地下的基岩连接在一起,形成足够的稳定性和重量。

  毕竟缆绳和同步轨道空间站,两者加起来的重量,可是非常惊人的。

  按照硅烯—超碳纳米管的密度,以及缆绳的直径3.2厘米,平均每公里缆绳的重量,是5.6吨左右。

  而缆绳总长度是35786公里,还是一上一下两条缆绳,由此可以计算出缆绳的总重量是40万吨,加上5~6.5万吨的同步轨道空间站,总重量达到了45~46.54万吨。

  如此庞大重量产生的拉扯力,必须利用足够庞大的地面配重来稳定,不然太空电梯一运行起来,地面站都可能被直接拉上半空,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

  因此贝克岛地面站的规模,才会达到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5公里的程度。

  一方面如此庞大的地面站,可以提供几十亿吨的配重,加上连接着基岩,会进一步提升配重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庞大的建筑物,也可以作为配套设施使用。

  30艘工程船在测量好位置后,便开始进行初步施工,他们需要向海底的岩层钻孔,钻出深度1500~3000米的钻孔。

  然后将管道、造岩剂、硅烯—超碳纳米管制造的线网,一起植入之中,形成连接基岩的地柱。

  建设完成地柱之后,就可以在地柱的基础上,进行填海造陆、吹填造岛,同时打造一些地下建筑群。

  这些建筑群必须和地柱连接在一起,保证它们都处于一体的状态,而不是表面贴合,实际却没有任何连接的状态。

  最后就是建造通天塔,完成这座3.5公里高度的庞然大物。

  完成地面站的建设,而同步轨道空间站、缆绳方面,估计也差不多可以完成了。

  黄修远和一众工程师们,根据当前的生产力,估算了一下工程进度,大概在3年内可以完成建木计划。

  至于太空电梯的运输力,按照初步设计的缆绳直径,估计可以每一次可以拉300吨左右。

  即电梯车厢的总重量,应该在300吨左右。

  别看这个重量非常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车厢的重量,一条缆绳上,并不是一次只能拉一个车厢。

  根据计算,只要调节好车厢之间的位置,平均每500公里左右,就可以安装一个车厢,以缆绳35786公里的长度,可以安置七十多个车厢。

  相当于单缆绳最大的运输量,是2.1万吨左右。

  这是单线,另一条缆绳是向下运输的,同样是也是2.1万吨左右。

  不过考虑到,需要在中间加装几个中间空间站,至少要建设近地轨道空间站、中层轨道空间站,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运输力。

  最后设计出来的重运输力,应该是单线1.8万吨左右。

  而车厢的速度并不快,巡航速度是5公里每秒,这也是为什么要每一个车厢间隔500公里的原因,就是为了在突发状况下,可以留下100秒的应急时间。

  按照这个速度,一个车厢如果要从地面站前往同步站,最快的情况下,需要7157秒,即119分钟一趟。

  一天下来,在理论上可以运输12趟。

  考虑到实际情况,一天可以跑10趟左右,就差不多是极限了,也就是说太空电梯一天的总运输量,最大在18万吨左右。

  一天18万吨,这对比当前的运载火箭,载荷基本是提升了两个量级。

  如果将运载火箭比喻成小货车,那太空电梯将相当于铁路运输,两者的差距非常巨大。

  在无法建设质量投射器的蓝星,太空电梯是当前的最优方案,也是解决普通人进入外太空的好办法。

  毕竟毕竟普通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除非进行人体改造,不然很难一下子适应宇宙飞船的强烈加速力。

  而太空电梯是可以慢慢加速的,不需要一下子将速度飙上去。

  虽然联邦的抗荷舱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但是有一个比较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必须进行人体改造,安装一些辅助的器材。

  这也是现在宇航员们的职业标志,身体表面有明显的控制阀。

  如此明显的改造,虽然对于很多人而言,并不是不能接受,就如同打耳钉、鼻环之类。

  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接受不了,因此必须考虑另一个补充方案,让尽可能多的民众,可以参与到宇宙开拓事业之中。

  黄修远将建木计划的地面站临时总部,设置在贝克岛的北侧,站在岛屿的最高峰,清晰的可以看到南侧海面上的船只。

  此时那些大型运输船,已经运载着大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陆续抵达了贝克岛的南侧。

  多达374万吨的原材料、零部件,足够工程队迅速在海面上,建设起一个浮岛群。

  所谓的浮岛群,其实是为了方便海面施工,而专门设计的临时海面基地。

  浮岛群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一片临时的落脚点,作为临时码头、仓库、生活区、施工场地。

  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一些有特定功能的浮岛模块,比如发电站、加工厂、海上养殖场、农业工厂、机场和防御模块。

  随着那艘核聚变发电船——奋斗号抵达后,浮岛群的能源也不再是问题了。

  浮岛的海水淡化模块拼接上去后,紧接着是生活区的各个模块,包括员工宿舍、餐厅、运动场、娱乐区、亲属招待所、生活物资仓库之类。

  这就是联邦的硬实力。

  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海面上,建设起一个面积5平方公里的海上浮岛群,这里最大可以容纳1.5万人在此生活工作。

  加上贝克岛本身的陆地面积,联邦迅速在这里完成了初步改造,第一批8237名员工,各司其职的进入工作状态。

  一个星期后,运输船陆续离开,返回澳洲运输下一批材料。

  而浮岛的西侧海面上,已经建设了一个大型的机场,可以容纳大型运输机的起降。

  黄修远这些天,也忙着和项目的其他负责人,商讨地面站、同步站,以及缆绳、厢车的事情。

  有初步方案,并不代表高枕无忧。

  技术时刻在进步着,如果有更好的替代材料,或者替代技术,他们需要及时跟进和修改,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黄修远忙碌着太空电梯的事情。

  而其他人也没有停下脚步,比如谢清团队,就在月球主持电场合成新材料;陆学东和张镜鉴等人,忙碌着碳基芯片的研发工作。

  第七百三十四章 造物(一)

  10月3日。

  黄修远从太平洋的贝克岛返回本土。

  在长安城,与许久不见的陆学东见了一面,陆学东给他介绍了近期的一些科研项目。

  十月份的关中平原,此时已经秋风瑟瑟,大街小巷的行道树,被天气染得红黄相间。

  在陆学东负责的6036研究所,黄修远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新技术,之前说过陆学东和张镜鉴等人,一直在从事半导体的技术革新研究。

  但是两个人的方向是不太一样的。

  张镜鉴主打芯片工艺的研发,陆学东则主打新工艺的应用。

  只见陆学东从一个小盒子中,取出一个小瓶子,拧开瓶子后,将瓶子扔向眼前的测试场地之中。

  这个测试场地,是模拟自然环境中的荒地,有杂草、石头、沙子和土壤,甚至还有一些人类社会残留下来的生活垃圾。

  在瓶子被扔进去后,陆学东拿起一个平板电脑,在上面输入一些指令。

  一旁的一台机器上,一排类似于探照灯的设备,不断调整着照射方位,然后向瓶子掉落的位置,发射一股连续不断的高能微波。

  顿时小瓶子的周围,开始发生剧烈变化。

  一个模型在瓶子所在的位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的“生长”着。

  不到半个小时,一栋两层高的小楼,被生长出来。

  “这就是你们成果吗?”黄修远看着眼前的楼房,似乎并没有太多意外,他挺了解这种技术。

  陆学东点了点头:“是的,可以初步应用的纳米机器人,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

  没有错,这就是纳米机器人的效果。

  这种提前设定好固定程序的纳米机器人,利用高能微波作为无线充电能量,通过小型超算作为程序主体和计算力,实现纳米机器人的操控。

  至于纳米机器人如何合成化合物,这是利用谢清团队的“电场合成技术”,加上陆学东团队进一步研发的半导体技术,让纳米机器人具备了设想之中的一部分功能。

  黄修远转过头问道:“建筑物的强度如何?”

  “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强一些,但是比不上一体化建筑的材料强度,好处是速度非常快。”陆学东一边说,一边从数据库中调出一份文件给他。

  黄修远接过文件,仔细浏览了一遍。

  名为“造物—52”的纳米机器人,就是眼前的纳米机器人,也是陆学东团队研发出来的最新版本。

  该款纳米机器人上,集成了纳米技术、电场合成、半导体、人工智能、无线充电、无线通信等十几个大领域的技术。

  刚刚测试的那一小瓶,重量才10克,仅仅是这么多的纳米机器人,就在24.3分钟的时间内,构造出一栋占地面积100平方,高8米的两层楼房。

  而且由于是纳米级的构造物,其强度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要强一个小量级。

  关键是速度足够快,只要有足够多的纳米机器人、微波充电器和控制电脑,瞬间构造出一大片建筑物,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这种纳米机器人也不是没有缺点的。

  黄修远看到文件最后那一部分,就是该款纳米机器人的缺点。

  总结起来,这款纳米机器人的缺点,就是控制距离有限、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能耗太高、造价太高、寿命太短。

  目前的有效控制距离,极限大概只有170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纳米机器人就会失去控制,不是胡乱作业,就是死机沉默。

  这个有效控制距离,主要受限于微波充电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纳米机器人不同于大型机器人,这种精细到纳米级别的机器,目前根本无法做到长距离控制。

  至于危险性,主要是微波充电过程中的微波辐射,以及纳米机器人敌我不分的工作机制。

  要是在纳米机器人工作期间,误入其工作范围之内,哪怕是穿着外骨骼装甲,也扛不住几分钟。

  无孔不入的微波和纳米机器人,会迅速破坏工作范围之内的物质。

  这主要是因为纳米机器人造物的原材料,要么由施工方提前准备,要么就地取材。

  如果是就地取材模式,那工作范围之内的所有物质,都是纳米机器人的利用范围之内。

  纳米机器人可不会理睬,工作范围之内存在的生物,哪怕是在控制电脑之中,提前设置一些预防程序,也无法保证百分百安全。

  毕竟机器存在延迟,生物误入纳米机器人的工作范围,几秒钟将足以破坏皮肤,渗透到肌肉和血液之中。

  这还是大型的动物,如果是小动物之类,控制电脑也无法百分百检测到。

  “成本到不是什么问题,倒是使用寿命的问题,确实太短了一些。”黄修远中肯的评价道。

  陆学东也摊摊手:“没有办法,微波充电对半导体破坏,暂时还无法解决。”

  目前“造物—52”纳米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在实验室阶段,大概只能连续使用85个小时左右,也就三天多一点。

  这和它每克7500万的造价比起来,性价比确实太低了。

  如果旧时代的房地产商,用这种纳米机器人来造房子,估计要亏到姥姥家去。

  这东西,暂时只能用在特定领域之中,比如:太空垃圾回收、外星基地的紧急建设。

  当然,这是因为这款纳米机器人的功能太过于复杂了,如果是功能相对简单的纳米机器人,成本倒是没有那么贵。

  比如之前谢清团队研发的“硅烯—超碳纳米管”,就是采用特制的纳米机器人,配合电场合成技术,实现快速制造的。

  黄修远将平板还给陆学东:“我还是看好你们的43号方案。”

  “分工型?”陆学东一愣,随即又点了点头:“短时间内,分工型的纳米机器人,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实际上,造物52纳米机器人并不是陆学东团队最成熟的技术,毕竟最先进的技术,往往代表着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成熟”。

  造物43才是可以投入大规模使用的类型,其造价只有35万每千克,使用寿命大概是1300个小时左右,电效率也不错。

  就是使用起来,需要分开来使用,陆学东团队将所有要实现的功能,拆分为15种特定纳米机器人。

  需要使用的时候,按照捕捉一步步构造即可,所以速度会慢很多。

  同样是制造一栋占地面积100平方米,8米高的两层楼房,造物43纳米机器人需要花费273分钟左右。

  “航天部那边应该会感兴趣。”

  陆学东笑了起来:“确实,昨天航天部还来考察了一次,打算定制一批造物43,在月球进行测试。”

  第七百三十五章 造物(二)

  月球,背面。

  门捷列夫市。

  作为月球背面唯一的太空城市,这里也是联邦宇宙开拓战略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之所以说月球背面非常重要,因为这里联邦开拓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起点,如果在月球背面建设质量投射器,就可以在合适的窗口期,向其他行星发射宇宙飞船。

  无论是人类心心念念的火星,还是距离蓝星最近的金星,或者说神秘的木星卫星。

  从月球背面出发,特别是通过质量投射器加速飞船,可以节约非常多的燃料。

  对于整个太阳系的开拓而言,月球背面的质量投射器,是当前最适合的技术方案。

  从蓝星过来的天舟037号,缓缓在门捷列夫市的机场着陆,负责驾驶飞船的宇航员郭家和,已经不是第一次过来门捷列夫了。

  门捷列夫市的编制,虽然和广寒宫市同级,但规模比广寒宫市差的远,这里目前只有173个标准舱,和一些简陋的配套设施。

  和广寒宫比起来,这里就仿佛边疆地区的小镇。

  荒凉!

  枯寂!

  特别是在月夜期间,这里就更显得无比孤寂,负责基地的基地长王少峰,在交通舱内,和郭家和交接这一次运输的物资清单。

  俩人的见面,是隔着隔离玻璃,通过电话通话的,就类似于监狱探视那样。

  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防万一,避免飞船宇航员和基地宇航员之间,出现交叉感染之类的事情。

  无论是蓝星本土突变出来的微生物,还是月球基地可能接触到的微生物,都是需要警惕的东西。

  这里是外太空,一旦出现突发疾病,应对起来是非常麻烦的。

  比如最近蓝星上,由于连续不断自然灾害,大灾之后,往往又容易出现大疫。

  今年四月份左右,一种感染性非常强的流感,从西洲联盟的地中海沿岸爆发,然后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

  虽然联邦严防死守,但还是有不少病例,蔓延到联邦境内。

  哪怕是在月球上,联邦也没有丝毫放松,甚至更加重视月球这边,毕竟在月球上得了流感,那治疗起来的麻烦,比蓝星还麻烦。

  在这方面,联邦一直非常重视。

  别以为现在联邦可以压制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也可以在大地震中安然无恙,同时可以初步实现全球气候调节,就可以骄傲自满。

  和这个宇宙级灾难比起来,人类文明还刚刚踏入家门口,就仿佛一个婴儿那般脆弱。

  不说什么黑洞靠近、中子星爆发、伽马射线流袭击了。

  就算是大型的小行星袭击,都足以重创人类文明。

  同样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也是人类少数没有克服的困难之一,太过于傲慢,看不是什么好事情。

  更何况联邦知道荧惑真菌的存在,知道外太空中,同样存在微生物,甚至可能存在多细胞生物。

  比如火星的地下暗河之中,由于地热能的存在,有符合多细胞生物存在的条件。

  不提高警惕,万一被外星微生物感染或者寄生了,又传染给其他人,然后带回蓝星的生态圈中,那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郭家和与王少峰的见面,只能隔着玻璃进行。

  “王基地长,这一次运输的物资之中,有一批测试用的纳米机器人,这是航天部让你们测试的。”

  王少峰点了点头:“好的,我会尽快安排测试的,你们要补给吗?基地还有一些液氧和液氢。”

  “不用了,我打算在蟾宫空间站补给,然后返回天宫空间站。”郭家和解释道。

  俩人互相确认了清单后,便各自分开,郭家和俩人立刻驾驶飞船,向蟾宫空间站飞过去。

  而王少峰这一边,除了测试用的纳米机器人之外,还有一批刚刚定型量产的内压服。

  更换了内压服后,行动变得更加方便了,毕竟之前的液压宇航服,体积和重量确实大了一些,不利于舱内的正常工作生活。

  副基地长于伟才更换了内压服后,向王少峰问道:

  “老王,航天部前段时间不是发了一份规划文件,说要建设月球背面质量投射器,最近怎么没有听到动静?”

  “别着急,广寒宫那个质量投射器都问题不断,更何况现在联邦正在进行太空电梯,一部分运力被用到同步轨道空间站的建设上去,我们这边估计要等一两年。”

  于伟才听到太空电梯,也明白航天部的一些战略安排。

  毕竟完成太空电梯的建设,那联邦之前受运载火箭上限限制的航天运输力,将可以获得突破性提升。

  每天最多可以运输18万吨的太空电梯,哪怕是减去一半的重量,用在厢车和辅助燃料上,仍然有9万吨左右。

  一年就是3000万吨左右。

  而现在的运载火箭,哪怕是联邦现在吞并了NASA、露西亚航天局,拼尽全力的情况下,每年的总运输力,仍然难以突破100万吨的极限。

  这是指蓝星向太空运输。

  由于联邦在外太空,还有月球专区存在,月球广寒宫市的工业基地,可以生产很多原材料,才减轻了航天部的后勤压力。

  因此全力推进太空电梯,确实是当前最重要的战略,只要太空电梯完成,联邦和同步轨道之间的距离,将不再是难题,可以满地大批量物资的输送。

  俩人谈了一会,又说到那批纳米机器人上面。

  “老王,那批纳米机器人的用途,我看了一下,是可以用于快速打造构造物的,就是门捷列夫市的电力供应可能有些跟不上。”

  对此王少峰也只能两手一摊:“电力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地热发电站已经到极限了,太阳能电池板和熔盐储能发电站,同样到了极限。”

  于伟才羡慕的说道:“真羡慕广寒宫那边,直接上马核电站。”

  “他们那边都是实验项目,存在很多危险性,咱们以后可以用成熟的产品,你就别发牢骚了。”王少峰说完,又拿起那份物资清单。

  在物资清单上,写写画画了一会:“伟才,你按照清单上的科研设备,依次给各个实验室送过去。”

  “没问题。”

  王少峰自己也没有闲着,在月球基地中,就根本没有闲人存在,这些宇航员往往都是身兼数职的。

  比如王少峰这个基地长,就是一个干杂活的,包括各种生活物资的安排,都是他在负责。

  门捷列夫市的夜空,是漆黑无比的。

  但是这里也是最适合建设天文望远镜的地方,毕竟现在蓝星的近地轨道上,有各种各样的航天器飞来飞去,容易干扰天文望远镜的观察。

  一台比哈勃望远镜,还大2.7倍的大型望远镜,就被布置在门捷列夫市的天文台中。

  第七百三十六章 造物(三)

  于伟才将这一次运输过来的科研设备、材料之类,依次配送给每一个实验室。

  目前门捷列夫市的常驻宇航员数量,通常维持在40人左右,也是月球各大基地中,最少的一个。

  这里的实验室,也大多倾向于理论研究为主。

  比如:月球背面的袁天罡天文台、暗物质探测实验室、中微子探测实验室、引力波探测实验室之类的7个实验室,都是那种倾向于理论的实验室。

  袁天罡天文台,那台超大型天文望远镜,也迎来了再一次升级改造。

  虽然采用组合式镜片,让这台天文望远镜的面积,超过了哈勃望远镜很多,加上月球背面的特殊环境,非常有利于观察宇宙的波频。

  该天文台的负责人,是之前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过的黄革新和江逐波,俩人非常年轻,一个33岁,一个27岁。

  于伟才开着拖车,将一批给天文台准备的物资,交给了俩人。

  “黄哥,之前天文局准备的东西,已经到了。”

  正忙碌着查看望远镜数据的黄革新,抬起头来问道:“是镜片升级用的材料吗?”

  “是的。”江逐波点了点头。

  “我们过去看看吧!”

  俩人来到一个简易的仓库中,由于门捷列夫市的标准舱有限,因此很多物资都是放在简易仓库之中。

  这种简易仓库非常简单,就是挖掘一条大沟,一般深度在10米左右,宽度在20米左右,至于长度则根据地形和需要设置。

  挖掘好沟渠后,竖立上泡沫硅钢柱子和骨架,然后加上一层挡沙铝合金板,在顶层的上面,再添加一层到两层的复合铅板,增强整体的抗辐射抗电磁干扰能力。

  最后就是压实沟渠的底部,铺设上一层铝合金地板,同时将挖掘出来的沙土,堆积到仓库顶部。

  至于出口,就是一个小斜坡。

  这种简易仓库不需要蓝星的零配件,依靠广寒宫市生产的泡沫硅钢、铝合金和复合铅板,就可以独立建设完成。

  很多不需要特殊环境保存的物资,都可以放入这种简易仓库之中,毕竟月球不会下雨,又很少出现中等规模的地震之类,这种仓库基本可以使用很久。

  在天文台的西侧,就是一个专属于天文台的简易仓库,里面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

  按照编号,黄革新和江逐波很快就找到了东西,一个半人高的箱子,和一个坐式冰箱差不多大小。

  俩人将箱子搬上电动皮卡的车斗,便返回天文台。

  袁天罡天文台占地面积不大,大概只有1200平方米左右,在一处小山坡上,建筑物并不是标准舱,而是一栋金字塔型的五层建筑物。

  天文望远镜就在建筑物顶部。

  天文台内部的空间,很大一部分是在地下,一共有15个舱室。

  江逐波将天文望远镜的七块镜片,依次取下来,并送到TW—12舱室,这里是一个小型的化学工作舱。

  化学工作舱内,黄革新已经从那箱子里面,取出了蓝星那边送过来的东西。

  分别是一台真空电场镀膜机、一批镀膜用的原材料,真空电场镀膜机的使用方法,都是一键操作的傻瓜式程序,根本没有任何难度。

  展开后的真空电场镀膜机,可以直接加工直径3米以内的镜面。

  “逐波,给镜面进行一次全面清洁。”

  “好的。”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仔细清洁,七块镜片终于变得一尘不染,然后第一块镜面被送入真空电场镀膜机中。

  黄革新在镀膜材料的选项上,选择了[光频高敏剂—1],这是一种对伽马射线极度敏感的材料,然后按下镀膜。

  真空电场镀膜机内,镜面上迅速形成一层结构稳定、分子排练井然有序的纳米薄膜。

  然而镀膜工作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进行着,因为需要的添加上去的薄膜,并不止一种,而是二十多种。

  这主要是为了提升望远镜的分辨性和敏感性,让望远镜可以感应到各种各样的光波。

  添加了这些薄膜后,这台天文望远镜的性能,将获得巨大的提升,可以观测到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

  而且是非常细致的区分,可以准确判断出各种频段的光波,这对于研究宇宙,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在没有升级改造之前,这台望远镜可以准确观测到以太阳系为中心的32光年之内。

  这里的准确观测,是指可以看到该范围内,存在的恒星系,以及恒星系内部比较大的行星。

  要知道,哪怕是哈勃望远镜之类,只能观察到恒星,而恒星系内部的情况,要么需要特定条件,要么只能依靠理论计算来推测。

  通常而言,特定的观察条件,是指行星凌日的时候,就是该恒星系中的行星,刚好出现在母恒星、观测点的中间区域,此时会出现遮掩现象。

  具体煎熬表现为,那颗恒星的表面,突然出现一个黑点,这就表明该恒星系存在行星。

  但是这种观测方式,本身需要特定时机,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恒星系,都处于适合的位置。

  虽然恒星系很多都是盘型的,但是它们并不是同一个平面的,宇宙可是立体的。

  遮掩法存在非常多局限性,因此必须有更进一步的技术,那就是光波高敏分辨技术。

  之前袁天罡天文台的望远镜镜面,用的光波高敏技术,是第一代技术,最大范围就是32光年之内。

  而这一次升级改造后,准确观测范围,估计会提升到200~210光年左右。

  这种观测数据的成果,看似对于现在没有什么用途。

  实际上,对于太阳系的恒星系科学,存在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毕竟我们的太阳系本身,仍然存在非常多未解之谜。

  比如在袁天罡天文台之前的观测数据中,就证明了“暗星”的存在。

  所谓的暗星,又叫流浪星球,它们是指没有被恒星系捕获的星球,这些星球在黑暗枯寂的星际暗区飘荡。

  目前在太阳系32光年之内,已经确定的暗星,一共有18颗之多,它们有大有小,有近有远。

  最大的一颗暗星,体积是木星的三分之一;最小的一颗,体积则和月球差不多。

  而距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暗星,就在2.034光年之外的星际暗区之中。

  这种发现,填补了天文科学的一些空白,同时也说明星际暗区之中,并不是真的空无一物。

  这些暗星的存在,也会干扰到周边恒星系的运行,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存在。

  万一一颗月球大小的暗星,突然冲入太阳系内,那对于恒星系本来的运行机制,会产生明显的改变。

  这种改变,甚至可能直接灭绝人类。

  第七百三十七章 光年之外

  袁天罡天文台的望远镜镜片更新换代后,黄革新和江逐波俩人,来到望远镜的系统控制舱内。

  “打开保护层吧!”

  “已经打开了,需要观测哪个区域?目前可以观察到区是东北星域。”江逐波回复道。

  黄革新想了想吩咐道:“那就观测东北星域的63扇区吧!”

  “可以了。”

  东北星域的63扇区,看似一片漆黑的星空之中,在光波高敏镜面之中,却是一片色彩斑斓的区域。

  黄革新调整着距离,由近向远测试了一遍。

  由于精度进一步提升,哪怕是之前已经可以准确观测的32光年半径之内,仍然有非常多新发现。

  比如距离太阳系0.72光年的区域内,就存在一颗之前没有发现的小行星,体积大概是月球的1/13左右。

  而准确观测的极限,不出所料的达到了208光年。

  江逐波一点点调节着观察扇区,而黄革新则看着那些数据,通过超算的辅助分析整理,可以分析出很多星体的情况。

  例如距离太阳系43光年的一个区域,之前的任何观察数据之中,都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但是这一次,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一颗小型的红矮星,出现在观测数据之中,这颗红矮星的光芒非常黯淡,如果不是升级后新镜面,还真察觉不到其存在。

  由此可见,人类以前对于宇宙的认知,仍然存在明显的误差。

  毕竟在太阳系208光年之内,在宇宙大尺寸中,这已经是近在咫尺的距离了。

  但就是如此近的距离内,人类仍然还有很多红矮星、暗星没有发现,也无法准确观测明亮的恒星系内部情况。

  咦?黄革新下意识的抬了抬眼镜。

  “逐波停一下,返回之前的102扇区。”

  江逐波一愣,随即点了点头:“可以。”

  很快望远镜的角度,再次返回102扇区,观测数据源源不断的分析出来,但是黄革新的眉头却越发深锁起来。

  “怎么了?这个扇区有什么异常吗?”

  黄革新有些迟疑的回道:“我也不确定,你也过来看一下,这个刚刚被确认的ha2539。”

  闻言江逐波也走了过来,仔细看着编号为ha2539的新发现红矮星,这颗红矮星光芒非常黯淡,距离太阳系大约132光年左右。

  而黄革新之所以感到异常,那是因为这颗红矮星的表面,有一些非常规则的暗纹。

  数据分析出来后,通过智能合成系统,合成出该星体表面的观测图像,逐步放大之后。

  他们看到这颗红矮星表面,有很多规则的黑色条纹,还有很多黑点。

  “这东西……该不会是……”

  俩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答案,显然他们怀疑这是人工造物,而且是类似于戴森球的人工巨构。

  重新分析了一遍数据之后,江逐波又有一个新发现:“这颗红矮星有点超大了,体积都有太阳的83.4%左右,按道理来说,这种类型的恒星,不应该变成红矮星才对?”

  “如果真是类戴森球的人工造物,那问题就可以解释了。”黄革新眼神慎重的分析道。

  江逐波点了点头:“确实,如果是人工造物阻隔了恒星光芒,那就不难解释了。”

  俩人没有迟疑,立刻将这件事汇报给航天部,顿时这件事在联邦高层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连黄修远都被拉去开会了。

  连续一个多星期的持续观察,直到月球背面的可观测方向,转移到东南星域,袁天罡天文台才结束了这一次追踪观测。

  而连续8天的观测数据,合成出来的一系列星体图片,通过组合放映出来,更加确认该恒星,就是被类戴森结构包裹着。

  因为在此期间,观测到了有大型飞行物,在巨构周围活动的迹象。

  黄修远看完联合调查报告,又看向其他人,露出一丝无奈:“应该可以确定为人工造物,没有想到外星文明竟然距离我们如此之近。”

  另一个研究天文物理的老院士,倒是没有太过于担忧:“不过从综合观测数据来看,对方应该没有发展跨越恒星系的地步。”

  黄修远对此表示认同。

  这个推理是有依据的,那就是这颗恒星周围的其他恒星系,并没有出现在相类似的人造巨构。

  由此可见,该外星文明的技术水平,要么刚刚达到跨越恒星系的门槛,要么就是没有能力进行跨恒星系航行。

  当然,由于双方距离的问题,该恒星系距离太阳系,足足有132光年左右。

  这意味着,这些巨构的存在时间,已经是132年之前的技术水平了,在这132年期间,对方的科技水平,究竟有没有获得突破,这是一个说不准的问题。

  不过暂时可以放心一点,那就是在该恒星系与太阳系之间,那些存在的恒星系,都没有观测异常情况。

  只要对方没有超光速航行技术,至少五六百年内,是不太可能进入太阳系的。

  留给人类的时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毕竟没有获得超光速航行技术之前,当前的核聚变技术也好,或者说反物质技术也罢,都很难突破光速20%的极限速度。

  按照光速20%的航行速度,对方如果要从母星系出发,前往太阳系,至少需要航行660年时间。

  假设对方在132年前,发现了太阳系存在生命,然后派出一支远征舰队,而且准备的发动机,可以将飞船加速到光速20%,那对方至少需要528年后,才会抵达太阳系。

  这已经是黄修远,用最大限度来评估对方了,按照他的估计,对方在132年前,哪怕是拥有了建造类戴森结构的技术,其宇宙飞船的航行速度,也不太可能达到光速20%。

  更何况,在恒星系之外的星际暗区航行,可不像恒星系内部那样简单。

  星际暗区的物质密度太小,哪怕是用反物质作为能源,补给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如果在这132年期间,对方科技突飞猛进,突然研发了超光速航行技术,那黄修远也不用思考了。

  如果对方拥有超光速航行技术了,现在的人类文明,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与其想太多,还不如祈求对方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文明。

  “我提议暂时保密这件事。”另一个与会者提议道。

  黄修远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同意,不过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

  参加这一次会议的人,都是联邦的核心,自然明白这件事的性质。

  说严重,确实非常严重,毕竟是一个只有132光年距离的发达文明;说不严重,也确实没有必要太过于着急,对方要过来,也需要五六百年时间。

  现在就急匆匆进入战时状态,可能适得其反,引发民众的进一步恐慌。

  第七百三十八章 应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那个恒星系中的外星文明,极有可能还没有发现人类文明的存在,这其中的逻辑非常简单。

  袁天罡天文台观测到的信息,是那个恒星系132年之前的情况。

  同样道理,对方看到的太阳系,也应该是132年之前的太阳系,当时的蓝星还处于1885年前后。

  1885年前后的蓝星,人类文明还刚刚进入工业文明,根本没有在太空活动的痕迹。

  那个文明的观测手段,除非跨越了光速的限制,不然很难准确观测到蓝星内部的情况。

  这和袁天罡天文台观测到对方,是截然不同的难度。

  毕竟袁天罡天文台观测到数据,是发现该恒星系存在巨大的类戴森结构,和大型的飞行器活动痕迹。

  而蓝星在132年之前的1885年前后,一直在蓝星内部玩泥巴。

  恒星系内部的行星,虽然可以观测,比如现在升级改造后的袁天罡天文台,就可以观测到208光年之内的恒星系,准确观察到其内部的大型行星。

  可观测的行星,其具体大小,最小应该不小于120月球,如果小于这个极限,除非非常靠近恒星,加上本身的反光率比较好,才可能被观测到。

  但是这种观测,只能确定行星表面,一些模糊的轮廓、明显的大型地貌特征。

  至于看清楚上面的生物之类,除非观测精度可以再提升几万倍,而且双方距离足够近(在50光年之内),不然很难看清楚行星内部的详细情况。

  黄修远和一众研究员,认为对方的观测技术,仍然处于光速限制之内,看到的太阳系,肯定是1885年前后的古代信息。

  从当前的情报来分析。

  双方互有优势和劣势。

  巨构文明的优势,是科技在132年前,已经打造类戴森结构、超巨型宇宙飞船;劣势就是类戴森结构的存在,暴露了本身的存在,整体技术水平,极有可能还处于光速限制之下。

  人类文明的优势,是没有暴露本身,还隐藏在茫茫星海之中;劣势则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按照这样的情况,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不应该建设类戴森结构,避免遮掩太阳的波频,导致太阳系的异常被发现?”一名联邦高层开口问道。

  黄修远点了点头:“如果我们建设类戴森球结构,那观察技术和我们差不多的文明,肯定会在相应的时间中,观测到太阳表面的异常。”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太阳就是太阳系的核心,富集了太阳系绝大多数的物质和能源。

  如果不能建设类戴森结构,就意味着人类文明被束缚住了手脚,无法全面开发太阳系。

  另一个院士补充道:“其实按照我们当前的发展,暂时还没有需要戴森结构的时候,更何况要建设戴森结构,需要的物质数量,也不是当前技术可以解决的。”

  “如果可以研究出,大量制造反物质的技术,我们未必需要戴森结构。”于院士提醒道。

  会议陆陆续续进行了一个多星期,黄修远也参与了好几次。

  终于在11月8日,联邦初步确定了一个处理方案。

  第一,是组建一个专门的宇宙情报局,负责搜集太阳系周边星域的情报。

  第二,建设一批新的天文望远镜,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蓝星的公转轨道上,布置5台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

  第三,设立宇宙观察技术研究项目,专门研究更好的技术,让联邦利用更准确的监测太阳系周边。

  第四,建立宇宙战略研究办公室,专门研究如何应对其他文明,无论是隐藏自身,还是战略威慑的方向之类,都需要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五,暂时对于公众保密,避免引起社会恐慌。

  第六,尽快想办法掩盖人类在外太空痕迹,包括当年NASA向宇宙发射的太空广播探测器之类,都要尽快回收,或者关闭。

  至于现在的大型空间站之类,实际上被观察到的概率不大。

  但是联邦并没有掉以轻心,仍然紧急出台了一份“太空应急管理条例”,规定航天器表面,必须进行吸波处理,尽可能减少反射光波和电磁波。

  只要进行这些处理,当前人类在外太空的人造物规模,还没有太过于庞大,从其他恒星系观测太阳系,发现人类活动迹象的可能性,会被降低到最小。

  而戴森球之类的巨构,就暂时不要想了。

  联邦科学部的战略安排上,更加倾向于反物质技术,来实现能源的进一步发展。

  而戴森球这种超级巨构,需要的原材料是天文数字,哪怕是将太阳系的所有行星都拆了,也很难凑齐建造的戴森球的全部材料。

  当然,这并不是说戴森球没有办法建造。

  在一些恒星比较小,星系内部物质总量又比较多的恒星系,如果有特殊的太阳能薄膜技术,倒是可以建造的。

  类似于太阳系这种恒星系,建造戴森球的条件,并不太充足。

  反倒是反物质技术,比较适合未来的发展。

  月球袁天罡天文台的发现,并没有在公众视野中出现,联邦也假装没有事情发生,就是在近期,宣布进一步完善宇宙发展战略。

  其实联邦这几年来,一直在完善宇宙发展战略,民间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刚好将宇宙情报局、宇宙战略研究办公室、宇宙观测技术项目,插在一系列安排之中。

  既合理的出现,又不会显得太过于突兀。

  月球,广寒宫市。

  月桂一号的测试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核聚变发电站持续不断的供应电能,让质量投射器的测试,可密集的进行。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在测试过程中,一众研究员发现,当前质量投射器的最大问题,还是超级电容的上限太低了,导致质量投射器无法在一瞬间,获得庞大的电能。

  暴露他们还打算,继续等待电容技术的升级,再建设月桂二号的。

  但是今天,他们项目突然收到航天部、科学部的联合公函,要求他们加快测试,为明年的月桂二号,做好技术准备。

  显然这个消息,打乱了质量投射器项目组的计划。

  但是项目组负责人,去开会回来后,却没有反对提速,而是要求全体成员,全力配合研究工作,为明年的月桂二号备战。

  可以当质量投射器项目组的负责人,基本都进入了联邦的核心层中,他们自然知道为什么突然提速。

  虽然联邦表面上,没有因为巨构文明出现,而做出大动干戈的动作。

  实际上,暗地里的小调整、小变动,还是接连不断的,这都是为了提升联邦的综合实力,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准备。

  第七百三十九章 建设(一)

  联邦的相关布置,被航天部迅速落实下去。

  比如对于大型航天器的外部改造工作,就在18年到来之前,完成了全面的改造,添加了吸波涂层。

  另外还有故意利用激光散热器,采用无规律的变频激光,进行航天器内部的散热。

  这种散热方式的好处,既满足了航天器外壳改用吸波涂层后,容易热积累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利用变频激光,扰乱外部文明对太阳系的观测结果。

  为了增强扰乱效果,散热器不仅仅采用了变频激光散热器,而且散热器的激光发射方向,也会不断的调整。

  另外就是,尽可能提升航天器内部的热效率,减少向外发出热辐射。

  这样一来,在太阳和行星的辐射背景掩盖下,人类的航天器,就会减少被外部文明观测到的可能性。

  联邦不了解宇宙的生存规律,不知道是宇宙是黑暗森林式的残酷世界,还是相对包容的情况。

  但是宇宙的猜疑链,肯定是少不了的。

  毕竟类似于人类文明这种级别的初级文明,很难了解到宇宙的真实情况,在不了解宇宙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案,就是努力隐藏自己。

  哪怕最后证明,这只是虚惊一场,其实人类也没有太多损失。

  但是万一是真的,那联邦的做法,就是可以减少人类文明被发现的可能性,进而延长人类文明的时间。

  这一切,都是基于生存的需要。

  并不是说,现在没有超光速航行的理论,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认为,其他外星文明也一样,没有超光速航行技术。

  去评估别人的时候,最好不要太过于自我,特别是以自己为模板,去评估对手时,很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在文明整体的面前,谁都没有资格,将外星文明想象为“友好文明”,因为这种念头,还可能会将人类文明推向无尽深渊。

  毕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每一个可以发展起来的文明,多少都会伴随着战争而发展,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战争史。

  外星文明也很难例外,这是生命的本能,也是自然法则之一。

  就如同现在,联邦发现了132光年之外的巨构文明,第一反应就是提防对方,而不是试图联系对方。

  因为谁都不知道,对面是一个怎样的文明。

  万一对方是一个不友好文明,那联邦主动联系的行为,无疑是在暴露太阳系的坐标。

  同步轨道空间站。

  十几艘飞船在刚刚构筑出来的骨架上,或停泊休整,或卸载物资和原材料,或给宇航员提供临时生活使用。

  从NASA转业过来的菲利普斯,九个月之前返回蓝星休息后,又经过一系列变动,再一次回到太空中。

  他现在就在建木空间站,负责管理生活物资,宇航员的生活区,是由8艘飞船拼凑而成的临时空间站。

  毕竟现在建木空间站还没有建设完成,根据初步规划的进度,预计建木空间站会在今年的7月份前后,完成初步的建设。

  建木空间站的规模虽然挺大的,达到了5.83万吨,但是比起近40万吨的缆绳部分,还真是大巫见小巫。

  为了进一步加强,建木空间站的稳定性,航天部计划在一期工程完成后,启动二期工程,将建木空间站的规模,再次提升到12~13万吨左右。

  菲利普斯多少知道一些建木计划的情况,对于他们这些前NASA的宇航员,联邦并没有严防死守,因为这没有必要。

  毕竟现在无论是蓝星,还是外太空,都是联邦一家独大。

  宇航员知道一些机密又如何,难不成还有敌对势力,可以威胁到联邦?

  苟延残喘的西洲联盟那边,不是联邦看不起他们,而是被一连串的自然灾害冲击后,那边的社会到现在还没有稳定下来。

  西洲联盟内部的各种牛鬼蛇神,更是此起彼伏,让本来就是一盘散沙的西洲联盟,大有崩溃解体的趋势。

  现在让西洲联盟追赶联邦在外太空的脚步,那还不是追赶,那是叫他们尽快原地自爆。

  粮食都不够吃,还大力推进航天产业,怕不是想早点领盒饭。

  而且西洲联盟内部,各个加盟国之间,现在也是各怀鬼胎。

  一部分想拼命想加入联邦,好抱大腿躺平;一部分,则不想西洲联盟解体,以整体加入联邦,增强本身在联邦的话语权;还有一部分,抵制加入联邦,想关起门来自己玩。

  如此混乱的内部,现在没有完全崩溃,还是联邦不太想搞事情,才让西洲联盟勉强维持当前局面。

  但凡联邦有吸纳西洲的想法,只要放出风去,估计他们内部就要先打起来了。

  因此前NASA、露西亚航天局的宇航员、工程师和研究员们,在被仔细甄别后,都被重新利用起来。

  毕竟这些人是人类的精华,没有必要太过于防范,搞得像敌人那样。

  至少联邦在明面上,是不会使用什么区别对待的,但暗中的监控力度,却空前的强大。

  比如曾经潜伏在美洲的托马斯残党,在联邦吞并诺亚会后,第一时间对其展开了清理。

  那些流出的脑控设备,也被情报司全面清缴干净,确保不会有新的托马斯残党出现。

  而那些之前的托马斯残党,就算是有漏网之鱼,情报司也会持续关注下去。

  凭借身份手环、全面的监控体系,这些托马斯残党再厉害,也要乖乖的隐藏起来。

  菲利普斯和同事,刚检查完一批生活物资,便看到一艘飞船缓缓停泊在3号区域。

  “这应该是月球那边的飞船,看来建木空间站的建设,会继续加快。”同事杨晓阳若有所思的说道。

  “月球来的飞船?”菲利普斯还是不太熟悉。

  杨晓阳解释道:“月球的飞船,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飞船结构和发动机尾焰。”

  经过一番解释,菲利普斯才明白其中的区别。

  由于月球缺乏氮资源,因此月球的飞船多采用氢氧发动机,所以发动机尾焰是淡蓝色的;而近地轨道的飞船,多采用N20N30作为燃料,尾焰是淡红色的。

  另外就是飞船结构方面。

  月球广寒宫市制造的飞船,整体就像一条正六边形柱体,加上一些外挂的辅助发动机。

  而蓝星的飞船,多采用圆柱体。

  因此在外观上,熟悉情况的本土宇航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

  至于杨晓阳说建木空间站会加速,也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月球专区可以供应一部分原材料。

  别看建木空间站在蓝星的同步轨道上,从实际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效率来看,反倒月球专区更有优势。

  这这也是蓝星的重力,加上浓密的大气层,让蓝星地面发射的宇宙飞船,需要相当高的能耗。

  第七百四十章 建设(二)

  让我们将视线,从蓝星同步轨道,转向蓝星近地轨道。

  天宫空间站。

  18年刚刚开始,联邦航天部就成立了太空旅游局,专门负责管理太空旅游的业务。

  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太空旅游的程序。

  不过可以申请上太空旅游的民众,年龄限制仍然在20~50周岁之间,年龄太小或者太大,都不允许申请进入外太空。

  至于疾病之类,目前而言,联邦已经攻克了绝大部分的级别,包括之前在研发期间的人造纳米器官之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量产阶段。

  心脏、肾脏、肝胆、胃肠道之类,已经有人造纳米器官,至于人造耳、人造眼睛之类,比心脏之类还早一年多,就大规模上市了。

  癌症也被全面压制,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联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全民体检体系,很多疾病在一出现,就被扼杀在萌芽之初,根本不给恶化的机会。

  现在联邦少数没有攻克的疾病,只有三个大类型,即高速变异微生物的感染型疾病、人类遗传病、太空综合征。

  微生物感染,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现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多管齐下的综合疗法,即采用多类型的广谱抗生素、专用疫苗、纳米机器人定点清除。

  虽然不能做到百分百免疫微生物的攻击,但多少还是没有像以前那样束手无策。

  要知道在以前,被微生物感染后,特别是被病毒感染后,人类要么靠自己的免疫力硬抗过去,要么等待疫苗。

  不像现在,联邦的各大医药公司,陆续研发了很多新型抗生素,加上各种专门对付微生物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在初期硬抗微生物的炎症风暴。

  保证患者可以拖到疫苗研发成功。

  如果广谱抗生素、纳米机器人都无法抑制微生物感染,还有最后一个方案。

  那就是今年刚刚被联邦卫生部批准的“人体冷冻技术”。

  没有错,就是人体冷冻技术,这个技术经过这几年的完善,终于将一系列副作用,压低到非常小的程度。

  只要连续冷冻时间,不超过45个月,那解冻后,患者的身体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这给了很多患者另一个选择,万一遇到现在无法解决的绝症,他们还可以选择进入冬眠舱中,前往未来等待新技术的出现。

  特别是对于微生物感染而言,往往都是患者等不到疫苗研发成功,就被微生物搞死了。

  毕竟现在疫苗研发研发周期,如果要考虑安全性,最快也要一年半起步。

  显然很多患者根本等不了那么久。

  这个时候,人体冷冻技术就可以发挥作用了,直接将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格起来,等到疫苗研发成功,再进行解冻抢救。

  说了微生物的感染类疾病,那再说一下遗传病和太空综合征,这两个大类型的疾病,同样是困难重重。

  遗传病方面,涉及到人类的基因序列,要彻底治疗这种级别,只能修改基因。

  如果是器官性的遗传病,比如色盲、耳聋、哑巴、帕金森病之类,现在倒是可以做治标性的治疗。

  而一些遗传性精神病的患者,现阶段基本没有办法解决,只能等以后人类的大脑科学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被治疗。

  最后的太空综合征,这是人类长期在外太空生活,必然要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联邦科学部、卫生部、航天部在联合研究后,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全模拟蓝星环境”、“过渡体计划”。

  这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改变外部的不利因素,一个是改变人类的基因,让人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除了这三个大类的疾病,其他的疾病,基本已经被全面攻克了。

  哪怕是现代发动地区,普遍存在的肥胖症,联邦也有一整套的治疗方案。

  比如运动外骨骼机器人,哪怕你再懒惰,只要设定了运动模式,机器人就会风雨无阻的执行程序。

  想睡懒觉?

  机器人直接附着在使用者身上,然后帮使用者刷牙洗脸、做早餐、热身长跑之类。

  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就算是三百斤的大胖子,半年之内都可以改造成为非常健康的健壮状态。

  很多人之所以减肥不了,通常都是坚持不了,而机器人可帮助使用者“被动”坚持下去。

  一般只要超过一个月,使用者就会将被动健身,当成一种新习惯。

  联邦为了改善民众的体制,也是费尽心思了,毕竟未来要大规模进军外太空,如果民众中一大堆三百斤的大胖子,那这些大胖子肯定是不符合上太空标准的。

  这也是变相在提升联邦的整体潜力。

  就像这一次,一宣布扩大太空旅游的规模,联邦内部符合上太空的民众,除去去年刚刚加入了美洲大区、露西亚区,本土民众之中,达标的比例高达32.71%。

  这差不多是适龄者的一半左右,都通过体制标准。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评估美洲区,那里的适龄者之中,达标的比例,只有12~14%左右。

  美洲区普遍的肥胖症、瘾君子、精神病,直接就刷下了绝大部分的人。

  此时的天宫空间站,迎来了平均每星期一次的太空旅游专航,一次大概是20~30名游客,单人费用也下降到15万信用点。

  对于福利超好的联邦本土而言,特别是老区的大中华区,普通民众要拿出15万信用点,还是非常轻松的。

  特别是很多有华元存款的人,更是倾向于将华元消费在太空旅游上,毕竟这些华元已经进入半取消状态。

  现在联邦收华元回去,也是为了销毁,然后用信用点全面取代。

  一直对太空旅游心心念念的戴小海,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圆梦之旅。

  夫妻俩穿着内压服,正在一艘垃圾清理飞船上,这种飞船专门设计的,用于清理轨道上的太空垃圾。

  其他几个游客,同样在讨论着。

  垃圾清理飞船的工作非常枯燥,戴小海等人看了一会,就失去了兴趣。

  毕竟真正的太空生活,就是这样的枯燥无味,像电影那样的惊险刺激,不过是艺术加工的结果。

  如果真的那么惊险刺激,估计没有几个宇航员可以坚持下来,他们可是来工作的,而不是来玩命的。

  飞船的雷达,加上轨道上的监测卫星,扫描着周围的太空垃圾。

  在确定太空垃圾的具体位置后,飞船就会靠近,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清理这些太空垃圾。

  比如捕获带走、就地销毁、引导坠落。

  虽然这种工作模式下,太空垃圾的清理效率挺慢的,但至少近地轨道的太空垃圾,出现了逐渐减少的趋势。

  第七百四十一章 建设(三)

  近地轨道,天门号空间站。

  这个大型空间站,既是航天港口,也是宇宙飞船的组装厂。

  该空间站的负责人肖飞,收到了航天部的一份新指令,看完文件后,他亲自来到空间站的组装区域。

  见到了组装工作的总工程师陈新宇。

  “陈总工,刚刚航天部发了一份新计划,你看一下吧!”

  陈新宇接过平板电脑,上面就是那份新计划的详细内容,翻看了一会之后,他又调出天门号组装区的任务安排表。

  “联邦要求我们拿出一个组装位,用于组建新的宇宙飞船,3月之前吗?”这个时间让陈新宇多少有些为难。

  肖飞当然明白对方为何感到为难。

  现在天门号空间站的组装区域,一共有八个飞船船坞,其中四个是2000吨级飞船的船坞,两个是5000吨级飞船的船坞,最后两个是1万吨级飞船的船坞。

  而这一次航天部的新计划,就是要组建一艘1.2万吨的宇宙飞船。

  该飞船叫祝融级宇宙飞船,是计划用于载人探索火星的宇宙飞船,可以搭载最多三名宇航员,前往火星探索。

  但是现在两个万吨级船坞上,已经有了建设任务,正在生产两艘用于运输的大型宇宙飞船。

  而这两艘大型宇宙运输船,是计划用于建木计划中,为建木空间站运输电梯缆绳的。

  毕竟太空电梯的两条缆绳,全部重量高达40万吨左右,如果用之前的千吨级飞船,一次性最多运输920吨左右,考虑到月球与同步轨道之间的来回距离,一次最多运输450吨物资。

  而太空电梯的缆绳,为了保证其强大,应该尽可能的减少拼接次数,多使用长度适合的缆绳。

  一次450吨的缆绳,和一次6000吨的缆绳,两者差距十几倍。

  因此大型宇宙运输船的建设,已经是建木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宇,我知道你为难,现在只能想办法解决问题。”肖飞无奈的说道。

  陈新宇思考了一会:“如果真的要建造,又不影响那两艘大型运输船的进度,那只能就其他船坞的一部分任务取消,拼凑出两个船坞来。”

  之所以说两个船坞,那是为了保证天门号空间站的平衡。

  别看现在天门号的总重量,已经达到9.4万吨左右,但如果不合理安排生产任务,是会造成空间站失去平衡,进入失控转动状态。

  因此天门号空间站的船坞,都是左右对称的,而且每一次开工建设宇宙飞船,都是在对称的两个船坞上,同时开工建设两艘相同级别的宇宙飞船。

  两者之间的重量差别,一般不能相差太大,必须控制在3%以内。

  因此为了方便,一般两侧对称船坞的建设任务,都是安排相同型号的有宇宙飞船同时开工,工期进度通常也要求差不多。

  因此祝融级宇宙飞船的任务,必须同时开工两艘。

  陈新宇做出决定后,立刻拿起手机,给其他十几个工程师领队,发了一个开会信息。

  半个多小时后,十几名工程师来到会议室。

  “大家都到了,我就不说客套话了,这是新任务,你们先看一下,看完之后大家畅所欲言。”陈新宇一边说,一边将文件发给所有人。

  十几分钟过去了,不少看得看的工程师,要么眉头紧皱,要么交头接耳的小声讨论着。

  “这太赶了。”

  “如果要保证大型运输船的进度不受影响,那只能牺牲其他的六个船坞了。”

  “现在是一月底,距离三月还有一个多月,改造船坞的工作同样非常紧。”

  “总工,能不能向上面反应一下?再给我们两三个月时间。”

  陈新宇摇了摇头:“这是联邦决定的,虽然有些困难,但并不是不能克服,更何况航天部会在下个星期,发射一批升级改造船坞的模块上来,将其他飞船的任务停下来,三月中旬应该可以完成改造。”

  “那之前改造的那些半成品飞船呢?”一个工程师不甘的问道。

  “放心,航天部已经安排好了,那六艘半成品飞船中,两艘主体没有超过8%的天舟3,暂时拉到仓库暂存。”陈新宇停了几秒,继续说道:

  “两艘主体完成度达到65%的天舟3,会由天宫空间站那边接收,剩下的工作,他们会继续完成。”

  “至于那两艘5500吨的天舟4,其实已经差不多完成86%,大家分头行动,一部分人改造船坞,一部分人继续完成两艘天舟4。”

  听完陈新宇的安排,十几名工程师又讨论了一会,最后还是同意了这个处理方案。

  只是不少人,对于这件事,以及近期联邦在航天领域的加速,都感到一种焦躁、急促。

  在他们看来,联邦当前的航天战略,明显有些急躁了。

  联邦现在已经连续吞并了诺亚会、露西亚,成为蓝星当之无愧的霸主,在蓝星没有什么对手的情况下,在他们看来,没有必要太过于急躁。

  作为知情人之一的陈新宇,却没有办法解释太多,毕竟巨构文明的存在,是一会高级机密,是不能随便公开的。

  事实上,联邦本来打算在今年五月份前后,将之前的黄色状态,再次下调为蓝色状态。

  但巨构文明的出现,让联邦不得不延长黄色状态,让社会工业生产力指数,长期维持在3.3~3.5之间。

  即生产的很多物资,可能会是社会总需求的好几倍。

  比如大量可用于航天产业的原材料,产量仍然在节节攀升之中。

  连月球专区方面,也迅速上马了第二座核聚变发电站,计划建设的新核电站,最大功率达到8万兆瓦。

  这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月球工业区的生产力,特别是去年十月份,才刚刚完成第三期的虹湾氦3提炼工厂,就是一个典型的耗电大户。

  但是氦3资源也非常重要。

  中核集团虽然有些投机取巧了,采用氦3作为核燃料之一,成功研发了金乌7型核聚变发电机组。

  金乌7型核聚变发电站的优势,不在于其发电功率,因为它的发电功率,单机只有2.4万兆瓦。

  但是它的体积和重量,却非常小,长度和宽度,分别在21米、16米左右,高度16米左右,全重为1723吨。

  这个体积和重量,已经勉强可以塞入大型船舶了。

  如果体积和重量可以进一步缩小,甚至未来的核动力宇宙飞船,也不再是幻想。

  而金乌7型的核燃料,使用了氦3,而且反应过程中,氦3无法长时间自持,必须不断从外部补给。

  现在虹湾氦3提炼工厂,每个月的氦3产量,大概在120~150千克之间。

  别看现在足以供应,一旦小型化的核聚变发电机组大规模应用,这一点产量,肯定是不够的。

  第七百四十二章 文明困境

  厦门,这个被升级改造后的新城市。

  城市已经被穹顶系统覆盖,将在城市的西北区,有一条非常孤单的通道,向西北延伸了5.3公里左右。

  在通道的尽头,是一个专门设置的小型穹顶系统,在这个区域内,非常安静,或者说冷清更加合适一些。

  因为这里是福省的冬眠中心,而来这里冬眠的人,很多都是濒临死亡、太过于年老的公民。

  今天厦门冬眠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那就是一批年龄超过90岁的科研工作者。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联邦制定年老科学家冬眠计划时,是不建议所有人集中在一个冬眠中心之中的,这是为了防止出现意外。

  目前联邦本土中,一共有12个冬眠中心,可以保证冬眠人员进入冬眠后,获得最安全的保护。

  当然,由于冬眠技术还没有太成熟,目前冬眠的期限,最长只能45个月左右。

  考虑到这些年老科学家的身体因素,一般只进行30个月的冬眠。

  别以为30个月很短,实际上这已经有两年半了。

  而且冬眠后,调养半年左右,还可以再次进入冬眠状态。

  联邦不希望那些老年科学家们,因为寿命的耗尽,而彻底离开,希望通过冬眠技术拖延时间,等待未来新技术的出现,可以让这些老科学家返老还童。

  要知道,科学家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特别是人类当前还没有解决知识快速学习的技术之前,培养一个顶级科学家,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哪怕是联邦疯狂砸钱砸资源,加上吞并了诺亚会、露西亚的科学人才,在面对晋升星际文明的时候,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目前联邦科学部中,可以被评估为高级研究员的科学人才,数量为32.1436万人,如果加上一些准高级研究员,数量不会超过80万。

  这是多么少的一个比例。

  要知道,联邦此时的总人口,可是有32.47亿人。

  相当于每万人,才有一个高级研究员。

  这是非常小的比例,很多时候人们不想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明显。

  天才的科研人员,对于科研团队的作用,确实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年老科学家的知识积累、经验都非常好,就是精力和创造力比不上年轻人。

  如果将这样的知识积累、经验,添加到一个年轻人身上,那加上年轻人的精力和创造力,将是难以想象的。

  就好比黄修远,他拥有未来的记忆,加上年轻的身体,两者结合爆发出来的效果,会产生非常明显的相辅相成。

  现在联邦科学部,就在秘密准备两个大计划,一个就是“重生计划”,另一个则是“宿慧计划”。

  重生计划,就是针对老年科学家的,通过现在相对成熟的人体冷冻技术,让高龄的科学家,进入冬眠状态。

  等待未来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人体寿命延长后,让这些老科学家重新变成年轻人。

  而宿慧计划,顾名思义就知道什么了。

  这个计划就是研究记忆植入技术,让人类可以在几年内,通过记忆植入技术,将人类绝大部分的知识都记忆在大脑之中。

  这样可以快速培养出,知识积累丰富的年轻人,减少因为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而出现学习跟不上时代的现象。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人类文明的知识总量,变得越来越多,导致很多学生,读书读到三十多岁,都可能没有办法精通一门小学科。

  就更别提,再出现19世纪、20世纪那样的科学全才了。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的学习能力,与社会整体的知识总量,正在飞速拉开差距。

  就好比现在,联邦科学界中,比较冷门的海洋地质学领域,一年都有500~800篇相对有价值的科学论文。

  就更别提热门的纳米材料、半导体、电场合成、宇宙天文之类了,那一年几千,乃至几万篇的科学论文,就算是黄修远这种有超级记忆力的人,可扛不住如此庞大的知识增量。

  这还是将一部分低价值论文剔除后,剩下的新增知识量。

  如此庞大的知识总量,未来的学生们,可以想象他们将面对如此的局面,那就是一辈子都学不完一门学科。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学校不得不延长学习时间,或者不断细化学科。

  这种解决方案,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延长学习时间,则意味着学生的毕业年龄,又继续向后推延,而人类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黄金年龄,又在20~45岁之间。

  总不能未来的博士毕业,要弄到40岁之后。

  这样一来,学生博士毕业出来,工作没有几年,都可以进入退休状态了,创造力和精力也会断崖式下跌。

  而不断细化学科,则同样是一个弊大于利的行为,要知道人类的各个学科之间,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越是细分学科,越会导致人类的创造力下降。

  例如所谓的纳米材料,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懂化学、物理、数学和生物,而化学又分什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电化学、高分子化学之类。

  以此类推,一门大学科,又划分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小学科。

  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如何学习?

  学习了有机化学这边,又发现拓扑学不明白;拼命啃向拓扑学,又发现高能物理看不懂……

  到头来,越细分学科,人类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就越弱化。

  很多学科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很难完全切割开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必将陷入“知识学习困境”,这个问题不解决,人类当前的科学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慢,最后进入无创新时代。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爬雪山,他可以携带的食物,只能是身体可以拿得动,而这些食物,又刚好只能够吃两天时间,那他最后只能前进两天的距离。

  哪怕有少数耐力惊人的个体(天才),他们可以不吃不喝继续爬,也最多爬多三天时间。

  学习瓶颈的困境,就如同爬雪山那样。

  人类的知识传承方式,就是每一个新生儿,只能从山脚下开始,而不是直接继承前辈的终点。

  这样一来,人类就可能出现某一个高峰后,其他后继者们无法超越的困境。

  实际上,这个困境已经出现了。

  上个世纪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弦理论、粒子标准体系等知识诞生之后,人类在物理的大厦上,只能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而不是更上一层楼。

  所谓的上帝粒子,也是上个世纪标准粒子体系中,早就预言的存在。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瓶颈。

  第七百四十三章 原罪

  北美区。

  岁月无声,日月连转。

  黄石火山事件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虽然给这片土地带来巨大的伤痛,但是时间迟早会抚平一切。

  在火山隔离区之中,黄石火山仍然时不时喷发,但火山灰再也无法离开周围500公里之内。

  在联邦严格的管理下,这里的恢复速度非常快。

  大片的荒地,被生态修复小队不断修复,绿色植物和野生动物的规模持续上升着。

  不过美洲区还有一些问题。

  比如当年诺亚会遗留下来的东西,联邦处理了两年多时间,仍然没有完全处理干净。

  那庞大的核武储备,需要进行妥善处理,该销毁的尽快销毁,该回收再利用的,也要尽快送去改造。

  负责美洲大区情报工作的楚轩,这两年来,一边配合民事管理中心,稳定社会秩序;一边继续清缴叛乱分子、托马斯残党。

  同时就是监控诺亚会的遗留人员。

  比如当年因为黄石火山喷发,被岩浆彻底覆盖的区域,这些被岩浆覆盖的区域,隐藏着不在少数的军事基地。

  而这些军事基地之中,储备着537枚各种型号的核弹头。

  为了避免核泄漏,联邦不得不组建专门的清理办公室,重新确定这些军事基地的位置,然后逐一将里面的核弹头挖掘出来销毁。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年诺亚会的“新人类计划”,遗留下4237名实验体。

  这些实验体都被联邦第一时间接收了,但是如何处理,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毕竟这些实验体,最大的才5岁,最小的只有2岁多,都是一些懵懵懂懂的小孩。

  新人类计划的目的,就是人为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转基因人类,实现全新的进化。

  但是这个计划显然还没有成功,更加确切来说,是没有完全成功,其中一部分研究已经获得突破。

  为了避免失控,诺亚会在做实验的时候,对于这些不成熟的实验体,采用了绝育限制,摧毁了他们的生殖能力。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些不成熟的实验体,将他们不成熟的基因片段,带入自然人类的基因池之中。

  如果没有黄石火山事件的出现,诺亚会估计会继续秘密进行“新人类计划”,这些实验体估计被测试后,会全部被销毁掉。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诺亚会已经灰飞烟灭了,联邦接收了这一切,这种毫无底线的不人道实验,联邦自然不会做下去。

  楚轩将这些实验体,都转移到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进行集中的管理,提同时也是为了隔离他们,避免他们进入民间的视线之中。

  这个岛屿,对于外的名称是“学园岛”。

  在学园岛内,楚轩隔着玻璃窗,看着眼前的一些小孩,露出一丝严肃的表情:“丰沃,你一定要管理好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和我沟通。”

  负责管理这里的周丰沃点了点头:“楚组长放心,我一定会管理好这里的。”

  “这些实验体的身体状况如何?”

  周丰沃有些担忧的说道:“不太好,他们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出来的,有很多实验体身上,存在严重的基因病。”

  “科学部那边有回复吗?”楚轩又询问道。

  “科学部给了一些建议,如果基因病真的非常严重,建议我们采取安乐死的处理方案。”周丰沃无奈的回道。

  闭上眼睛的楚轩,明白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与其让那些基因病严重的实验体,痛苦的活下去,还不如直接让他们离开这个世界。

  毕竟他们本来就不属于这个世界。

  现在联邦养着这些实验体,一方面是出于人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观察这些实验体的转基因效果。

  联邦之前制定过“女娲计划”,也是研究人类基因进化的生物工程,只是联邦的方式,相对比较温和。

  特别是随着学园都市区的全面设立,联邦对于所有的新生儿,都有持续不断的跟踪研究。

  这种研究看似吃力不讨好,实际上由于联邦人口足够多,每年诞生的新生儿也非常多,有足够的基因样品。

  庞大的样品,以及不留余力的跟踪研究,让女娲计划进行得非常快,虽然只有动物实验,但女娲计划的研究员们,敢拍着胸口说,他们在人类基因的研究上,比诺亚会更加全面和安全。

  其实无论是诺亚会的“新人类计划”,还是联邦的“女娲计划”,都是研究人类基因序列,试图找出具有优势的基因,将这些优秀基因集中在后代身上。

  但两者的实现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就好比,一个是剑走偏锋的速成邪功,另一个是基础牢固的正道武功。

  诺亚会为了追求速度,尽快获得对抗联邦的优势,只能使用激进的“新人类计划”。

  而联邦则稳坐钓鱼台,自然不需要太过于激进,因此采用跟踪研究新生儿的“女娲计划”。

  新人类计划看似速成,但是由于基础不牢固,很容易导致实验体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

  女娲计划实际上并不慢,前期的庞大投入,只是为了打基础,一旦基础完成,后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就比如现在,女娲计划已经搜集了1.4亿名新生儿的基因,并持续跟踪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一批被纳入观察的新生儿,现在已经5岁多了。

  随着样品越来越多,女娲计划的研究员们在其中,发现了以往没有发现的东西。

  而联邦兼并诺亚会后,新人类计划的成果,自然也被联邦全盘接收过来,虽然没有继续进行新人类计划,但新人类计划的很多人体实验,其实给女娲计划带来很多参考。

  毕竟女娲计划没有真正的人体实验过,最多只有动物实验。

  在新人类计划的一系列成果中,研究员们验证了好多猜想。

  包括基因片段之间的整体关联、环境对基因的二次影响、单基因子与复合基因子的存在等。

  虽然联邦讨厌诺亚会的毫无底线,但那些技术成果,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真正有错误的,是将技术用在作恶上的人。

  从客观来讲,新人类计划的数据,让女娲计划的进度,加速了5年左右,也避免了很多雷区。

  楚轩和周丰沃,默默地注视着那些孩子。

  这些孩子的存在,就是诺亚会永远无法洗白的原罪。

  楚轩开口吩咐道:“尽力让他们的余生,都快乐的活下去吧!”

  “我会安排好的。”周丰沃也没有拒绝。

  另一边,诺亚会的一众高层,也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结局。

  一份份关于诺亚会作恶多端的文件,被解密公布出来,自然包括了“新人类计划”。

  这些机密文件的陆续公布,顿时引起来民间的群情激愤。

  随后联邦做出决定,在安置诺亚会高层的岛屿,释放N14有机物分解剂,彻底将这些人抹除得干干净净。

  显然联邦并没有信守承诺,而是秋后算账。

  第七百四十四章 前锋

  18年3月22日。

  天门号空间站的船坞刚刚改造完成,准备打造两艘祝融级宇宙飞船。

  与此同时。

  航天部在月球背面的门捷列夫市,组装了一艘拼凑出来的飞船——前锋号宇宙飞船。

  前锋号宇宙飞船是一艘重达8500吨的大型飞船,而且很大一部分材料,是由于广寒宫市的工业区供应的。

  飞船的八台主发动机,缓缓喷吐着淡红色火焰,为了给前锋号补给N30燃料,航天部还专门安排了运输船,连续运输了好几次,才给这艘飞船凑够了燃料。

  为了保证前锋号的速度,以及燃料的高比冲,也只能采用N30燃料了,毕竟月球专本地的液氧液氢产量有限,同时液氧液氢的比冲,也只有N30的二分之一左右。

  因此只能采用相对麻烦一点的N30燃料。

  随着淡红色火焰的产生,重达8500吨的前锋号飞船,缓缓脱离地面,向幽深漆黑的远方飞去。

  [报告,起飞成功。]

  [报告,月球监控卫星系统,正持续监测前锋号,目前一切正常。]

  [报告……]

  一道道电波,穿梭于空荡荡的深空之中。

  前锋号飞船本质上,是一艘实验性质的测试飞船,主要是为了验证一些技术。

  这些技术,现在都被用在祝融号飞船上,如果这一次测试过程中,出现问题,还可以及时修改祝融号的设计。

  要是等到祝融号建成了,再进行测试,那不仅仅会拖慢整体进度,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

  根据航天部的规划,载人登陆火星的正式计划,第一步是发射一艘无人驾驶的祝融号,一方面作为测试,另一方面是作为物资储备飞船,先到火星轨道等待。

  第二艘祝融号,才是真正的载人飞船。

  而且根据规划,月球专区这边,也会陆续建设4艘前锋级飞船,用于应对突发状况。

  显然航天部将很多问题都思考到了。

  参与到载人登陆火星项目的宇宙飞船,一共7艘,包括2艘1.3万吨的祝融级飞船,5艘8500吨的前锋级飞船。

  如此一来,哪怕是运气不好,2艘祝融级飞船都出问题了,还有5艘前锋号飞船可以作为备用。

  前锋号的工艺非常简单,采用了大量的模块化设计,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实现快速制造,而且维修也很方便。

  如果有两艘故障的前锋级飞船,完全可以通过零件互换,拼凑出一艘完好的飞船。

  祝融级现在还在建设之中,而前锋号这种追求量产和性价比的飞船,自然要先一步测试。

  前锋号飞船的速度非常快,在连续不断加速了30分钟后,飞船速度被推高到15公里每秒,然后关闭主发动机,以这个速度巡航飞行。

  对于没有什么障碍物、强引力的星际区域而言,前锋号飞船的速度,并不会快速减少,而是会一直漂向火星。

  此时的飞船内部,驾驶舱中陈列着三个特殊的箱子。

  这是冷冻休眠舱,或者叫冬眠舱。

  某种程度上,冬眠舱同样可以延长人类在外太空的生活时间,特别是是处于飞行状态时,通常在巡航飞行状态中,这段时间对于宇航员而言,其实是无效时间居多。

  既然如此,何不让宇航员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状态下,宇航员的身体状态,会被暂时定格起来。

  通过这种方式,那就可以将飞行过程中的时间节约起来,让宇航员可以在外太空生活工作更加久。

  不过在外太空使用冬眠舱,目前还在做相关测试。

  这一次前锋号飞船的测试项目之中,就包含了冬眠舱的测试工作。

  在前锋号飞船内部的三个冬眠舱,里面是三只恒河猴,飞船的超级电脑持续监控着它们的生命体征。

  这些数据会每隔一段时间,打包发射过蓝星,航天部的太空生活研究项目,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一步完善人类在外太空使用冬眠舱的实验结果。

  另外,前锋号飞船的最大有效载荷是350吨,最多可以容纳5名宇航员,通常是作为货物运输船使用。

  不过考虑到应急,航天部计划牺牲大约50吨的有效载荷,改造出一部分适合宇航员临时使用的舱室。

  为了保证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顺利进行,航天部也是煞费苦心了。

  载人登陆火星,比载人登陆月球更加麻烦和危险。

  这其中的危险,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是火星的距离比较远,万一在火星出问题,蓝星这边也来不及救援。

  第二,是火星没有基础设施,不像月球这边,已经建立了基地和工业区。

  第三,则是火星存在致命微生物,甚至不排除火星地下,可能存在多细胞生物。

  这些原因,促使联邦不得不考虑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多准备几手,总好过临时抱佛脚。

  另外联邦也不打算直接登陆火星,而是计划先在火星的近地轨道上,搭建一个火星空间站。

  或者在火星的两颗天然卫星中,设立前进基地,用于作为登陆火星之前的落脚点。

  其实随着对荧惑真菌的研究深入,联邦对于火星的警惕,或者说对于其他外星球的警惕,越发的高涨起来。

  人类在研究外星球的时候,总是喜欢先入为主的代入一个概念,那就是液态水、氧气、温度、光照之类的条件,都参照现在的蓝星。

  这是一种傲慢的行为。

  谁规定宇宙的生命形式,就一定是蓝星这样的?

  更何况,蓝星如今的生命形式,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

  比如在寒武纪大冰期之前,其实蓝星的主要生命,是厌氧微生物;直到蓝藻大规模繁殖,释放氧气后,才让厌氧微生物让出主舞台的。

  蓝星的生态,都经过多次改变。

  就更别说其他外星球了。

  经验主义可不一定是准确的,过于自大,真会死人的。

  因此联邦已经计划,重新审视太阳系内的其他星球,无论是类地行星,还是大型气态行星,或者是天然卫星之类,都需要进行重新的评估。

  增加一个外星生物调查项目,避免将未知的外星生物,带入蓝星的生态圈之中。

  这也是为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负责,毕竟NASA之前的惨痛教训,就足以让航天部提高警惕了。

  前锋号飞船继续向火星冲刺。

  另一边,之前联邦发射的火星探测器15号,已经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上,持续工作了两年多时间。

  在临近报废的时刻,航天部决定启动最后一项探测任务,寻找一个地热丰富的区域,最大限度的向下钻探。

  15号探测器此时已经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区域,开始展开钻头,向地下土层和岩层钻探。

  第七百四十五章 地下深处

  火星,乌托邦平原。

  15号探测器的特制钻头,持续不断的工作着。

  实际上,15探测器是航天部发射到火星上,排名第三重的探测器,整体重量为28.7吨。

  除去各种燃料和耗材,上面携带的仪器设备,就重达12.2吨左右。

  其中最核心的设备,就是超声波发射器、声波接收器、钻探设备。

  上面有两套钻探设备,最深可以下钻800米左右。

  当然如果一开始,就使用钻头下钻800米的任务,可能会得不偿失,因为15号探测器携带的钻头和钻杆,都是有限的耗材。

  在连续执行了两年多的任务后,此时15号探测器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既定任务,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才决定启动最后的钻探任务——极限钻探。

  15号探测器的核电池功率全开,将源源不断的电能输给电机,电机带动齿轮,然后钻杆不断向下钻动。

  随着时间推移,钻头突破地表的松软土层,在第43米的深度,碰到了坚硬的岩层。

  根据退上来的钻柱样品,15号探测器的车载超级电脑,通过质谱仪和其他设备,分析出岩层的主要成分。

  随即开始更换钻头,用专门钻探花岗岩的钻头。

  采用纳米技术打造的钻头,虽然是两年前的产品,但是其硬度、强度、耐磨性能、耐热性能、耐腐蚀都非常强大。

  更换钻头之后,43米以下的岩石,仿佛像豆腐一样被钻开。

  不过考虑到散热问题,由于火星没有可采集的液态水,钻头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停下来,将积累下来的热量散热走。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5天。

  15号探测器的钻头任务,仍然在持续进行着。

  此时钻头已经钻到了436米的深度。

  突然,15号探测器微微颤抖了一下,钻头下方的抵抗力,似乎一下子消失了。

  车载超级电脑的程序自动运行起来。

  尝试操作钻头,继续向下钻探,不到二十秒,钻头已经向下下探了18.36米,才遇到新的抵抗力。

  半个小时后。

  蓝星,澳洲的大沙航天城。

  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就设立在大沙航天城内,他们的工作就是专门负责火星探索。

  火星15号探测器的最终控制权,就在火星探索局的手上。

  经过半个小时,连续中转了好几次,15号探测器的最新状态数据,终于回到了这里。

  专门跟踪15号探测器的10名工作人员,看着最新反馈回来的数据,开始小声的议论纷纷起来。

  地质学家黄凯旋看完数据后,露出一丝若有所思:“436.21~454.57米这个地层区间,明显就是一个空洞断层。”

  “从取出的样品中,这里明显是地下暗河。”另一个研究员说道。

  黄凯旋指着其中的一行数据:“不过这个温度,达到了28.3摄氏度,这可是一个相当温暖的环境,还有液态水存在……”

  只是他话还没有说完。

  另一个盯着通信画面的工作人员,瞪大眼睛说道:“有新发现!”

  “什么发现?”

  那名工作人员连忙回道:“从抽取出来的水体,发现了13个生物体,长度在2.3~2.8厘米左右,形态类似于小蝌蚪。”

  另一个生物学家张茂生,连忙跑了过去,盯着页面上,15号探测器拍摄后,发回来的各种照片。

  这些在照片,甚至不需要使用显微镜模式,都可以让人清晰的看到其中的生物。

  一种类似于小蝌蚪的生物,出现在众人眼前。

  “应该是类似于盲鱼的地下水生物。”张茂生初步判断道。

  另一个生物学家摸了摸下巴:“从数据来看,还有其他微生物,和另一种类似于草履虫的生物。”

  众人经过一开始的惊喜后,并没有太过于惊讶。

  因为火星存在生物的事情,通过荧惑真菌的存在,就可以推理出来。

  既然已经存在微生物,那多细胞生物的存在,也是存在可能的。

  如果按照蓝星的生态圈类比,要产生碳基生物的条件,可以归纳为“液态水”、“热量”。

  没有错,就是如此简单。

  诞生碳基生物的条件,就是液态水和热量,其他的氧气、重力、辐射之类,其实并不是一定的。

  例如厌氧细菌,它们就不需要氧气;还有海底黑烟囱周围的小生态圈,地下暗河中的盲鱼之类。

  这些都是存在的特例。

  只要有液态水,有持续的稳定热量,那就有可能形成小生态圈。

  虽然火星的地面,大气浓度非常低,而且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基本不存在富氧。

  同时火星地表也不存在液态水,太阳辐射的热量,也比蓝星这边少得太多。

  但是很多人都忘记了,在行星系统之中,热量是来源,其实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恒星的照射,另一部分是本身地核的核衰变放热。

  火星接收到的太阳能,确实少得可怜,但是火星地下深处,还存在地热能。

  如果地热能,刚好遇到地下暗河,双方就有可能形成适宜生物繁衍生息的特殊环境。

  显然15号探测器的钻探结果,验证了这一猜想。

  张茂生目光炯炯的说道:“火星地下暗河和地热能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也就是说在相类似的星球中,同样存在这种可能性。”

  “这样一来,反倒是木星、土星的天然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比较大,例如木卫二。”黄凯旋根据自己知道的星球数据推理道。

  事实上,情况可能就如同黄凯旋猜测的那样。

  在太阳系内层的水星、金星,由于受到的太阳辐射太多,本身温度非常高,加上地质活跃,不足以形成稳定的碳基生态圈。

  反倒是太阳系中层、外层的星球除了气态行星之外,都可能存在生命。

  比如著名的木卫二,这颗天然卫星的表面,是厚度几千米的冰层,而冰层下面,是可能存在液态水海洋的。

  在近些年的观测数据中,也多次监测到木卫二有热喷泉的现象。

  这说明木卫二的冰层下,存在活跃的地热能,以及不在少数的液态水。

  两者的存在,足以构成一套初级生态系统,供养一些简单的微生物,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类似于木卫二这样的星球,其实在宇宙之中,不在少数。

  单单是太阳系内部,就存在不少这样的星球。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蓝星的生命究竟起源于何处,至今也是一个争议性极大的课题。

  毕竟联邦在捕获的一系列小行星之中,发现上面存在的微生物、有机物的概率并不小。

  这种情况,说明外星生物是有可能,随着小行星之类的天体活动,传播到其他星球的。

  而在传播过程中,又刚好遇到相对适合的环境,生命的种子,就会在那颗星球生根发芽。

  第七百四十六章 异常

  距离火星15号探测器,下钻任务已经过去了两个星期,钻头也早就打到了810米的极限深度。

  对于钻探过程中,采集到的岩石样本分析,到没有什么超出意料之外的发现。

  但那436~454米之间的地下暗河,却给科学界带来非常新发现。

  在这个小生态圈中,目前一共发现了5种多细胞生物、24种微生物。

  其中的5种多细胞生物,包括一开始发现的“火星蝌蚪鱼”,其他4种分别是“热泉褐藻”、“红水母”、“透明水螅”、“吸石虫”。

  这些多细胞生物,和二十几种微生物,共同组成这个小生态圈。

  其中的热泉褐藻,可以利用地热能和水体中的矿物质进行生长,在该生态圈中,承担着生产者的生态位。

  吸石虫,形态类似于珊瑚,本身是动物,但属于自养型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也生产者的生态位。

  红水母则以吸石虫的幼体为食物,透明水螅则吃热泉褐藻为生,占据初级消费者的生态位。

  最后的火星蝌蚪鱼,则以红水母、吸石虫幼体、透明水螅为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

  那些微生物则承担着分解者的生态位。

  不过荧惑真菌似乎不太适应这种环境,并没有在该生态系统中,发现荧惑真菌的存在。

  其实在也在意料之中,在一系列研究中,封闭的液态水环境中,荧惑真菌是不会繁殖的。

  也就是说,荧惑真菌并不喜欢海洋环境,它们喜欢的环境,是相对湿润的地表,但不能太过于湿润。

  在以往的上百次火星地表勘测中,联邦的科学家们发现,荧惑真菌的生存区域,往往是在地面的沟壑、山沟、断裂谷地等区域。

  它们通常隐藏在地表到地下35~58米的区域,等到夏季的中午,最阳光最猛烈的时候,就冒出菌丝进行光合作用。

  没有错,荧惑真菌本身是有类似于叶绿体的细胞器的,这也是它们存在的手段之一。

  荧惑真菌的繁殖,就是每年夏季,通常都是在中午阳光猛烈的时候,一边利用菌丝扎根地下深处,吸收地下深处的地下水;一边在地表,长出黄褐色的菌毯,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荧惑真菌的光合作用,并不会产生氧气。

  它们的光合作用模式,是吸收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微弱的太阳能,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这是第一步。

  当有机物和氧气产生后,荧惑真菌并不直接释放氧气,而是继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甲烷,产生类似于氧化反应的行为,将氧气消耗掉。

  其实荧惑真菌,就是一种自产自销的自养型生物。

  毕竟火星地表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为了生存下去,很多微生物都进化出独特的能力,来实现基因的延续。

  如果真的要像蓝星生态圈那样,那火星的微生物估计要完蛋。

  没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火星的微生物只能选择自产自销的生产模式,成为自养型生物。

  就在黄凯旋、张茂生等人,忙碌着研究15号探测器的钻探数据时。

  隔壁负责火星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也在水手大峡谷的中段区域,展开了钻探作业。

  火星33号探测器,是目前发射到火星的探测器中,最重的一个探测器,全部重量为58.36吨,上面搭载的各种仪器设备,也非常先进。

  这个探测器是去年八月份,才从月球专区发射过去的。

  虽然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也想进行一次极限钻探,看一看水手大峡谷的地层中,是否存在相类似的热泉生态圈。

  但33号探测器的工作安排,好没有到最后阶段,暂时还不能进行极限钻探。

  毕竟万一钻探过程中,钻头卡在岩层中,或者电机故障之类,那这台探测器就基本半废了。

  因此33号探测器,现在只能做一些浅层地表的钻探任务。

  就在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百般无聊的时候。

  突然探测器的散热器内,通过传感器发出了自动警报信号。

  由于火星距离蓝星太过于遥远,存在漫长的通信延迟,车载超级电脑的应急系统,在启动了备用的核电池散热器后,向火星近地轨道上的通信中继卫星,发射了一道反馈信息。

  中继卫星,又将反馈信息转发回蓝星。

  等到33号探测器的蓝星工作组,收到这道反馈信息,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

  “咦?”工作人员一愣,随即仔细翻看起这份反馈信息,然后又通知了小组长王安民。

  王安民看着页面上的反馈信息,以及二次分析出来的信息,露出不解的神情,他转过头来问道:

  “海涛,你怎么看?”

  小组中的机器工程师常海涛,也是一脸疑惑不解:“奇了个怪,为什么核电池的散热器会突然坏了?这可是高性能的热电材料制造的,按道理来说,相当于纯机械设备,是很难出现故障的。”

  正如常海滩所说的那样。

  热电材料制造的散热板,本身并没有什么精密机器零件,也没有什么电子元器件。

  在航天部统计的航天器故障之中,散热器故障一次都没有发生。

  这个异常情况,引起了33号探测器工作组的高度重视,一边通过远程控制,重新检查33号探测器;另一边,则是通知该散热器的制造商——龙图腾公司,让龙图腾公司派工程师过来。

  14个小时后,龙图腾公司从德州分公司,调派过来的五名工程师,坐飞机到达了澳洲大沙航天城。

  来到大沙航天城后,一行人直奔火星33号探测器工作组的办公地点。

  双方也没有太多寒暄,立马直入主题。

  五名工程师其实在坐飞机期间,已经分析过工作组发过来的相关数据,但是他们要是一头雾水。

  毕竟这种纯机械结构的设备,往往是很难出现故障的,虽然热电复合散热板的工艺非常高超,采用了纳米级别的加工工艺。

  但是这种一体成型的复合层,哪怕是暴露在太空辐射之中,其使用寿命也不会低于15年。

  更何况火星还有薄弱的大气层,本身又距离太阳比较远,受到的辐射强度,其实并不算太强。

  如果是因为长期辐射,导致纳米结构被破坏,进而让热电材料的散热性能下降,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

  但在火星近地轨道、同步轨道上的几十颗人造卫星,上面的散热器都没有出问题,没有可能辐射更加小的火星地表探测器,会因为辐射出故障。

  龙图腾的工程师,此时也是一脸懵逼,不明白33号探测器上的散热器故障,问题究竟是出现在哪里。

  第七百四十七章 原因

  龙图腾的五名工程师,和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一起来来回回的查看数据,又反复播放了探测器的录像资料。

  工作组的机械工程师常海涛,和小组长王安民俩人,通过远程控制,再次激活了火星33号探测器的车载摄像头。

  六个车载摄像头,其中两个是设置在可转动机械臂上的。

  通过机械臂上的摄像头,他们再次仔细检查了车载核电池的散热器。

  经过仔细观察反馈回来的录像,常海涛眼神有些惊疑不定,又拿起技术指导手册,重新翻看了关于散热器的一些数据。

  很快他就找到了一些疑点,转过头来向龙图腾的工程师问道:“赵工,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板,是灰色的吗?”

  赵工程师一愣,随即点了点头:“是的,出厂的时候,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板,就是灰色的,我们公司生产的各个型号散热器,其散热板都是灰色的,这有什么问题吗?”

  “灰色?具体色号呢?”常海涛或许是觉得自己说的不太准确,又再次组织语言:

  “我是说散热板的颜色,在火星环境中,会呈现什么颜色?”

  其实他的问题,并不是随便在找茬,因为两种规格材质完全一致的物品,在外太空、蓝星、火星的颜色,是会出现一些差异的。

  这是因为不同环境下,物品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线,会出现一定的差异。

  主要是因为大气浓度、大气成分、光照强度的差异造成的。

  也就是说,散热板在蓝星出厂时,确实是灰色的,但在火星地表时,可不一定是灰色的,就算同样是灰色的,也可能存在细小的差异。

  赵工程师想了想:“这个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查看一些那些还没有故障的散热器,对比一下两者的色度,就可以看出两者是否存在差异了。”

  王安民立刻连续其他负责火星探测器工作组,很快就拿到了8台探测器的散热器散热板照片。

  为了减少误差,他专门挑选的8台探测器,上面的散热器型号,都和33号探测器是一样。

  然后经过仔细的对比,常海涛和赵工程师等人,将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33号探测器的那个故障散热板,颜色虽然也是灰色,但颜色却明显偏暗一些。

  其他八个探测器的散热板,颜色是灰白的。

  “会不会是水手大峡谷的地形问题,导致阳光受到了遮挡?”其中一个工程师不确定的说道。

  赵工程师却摇了摇头:“没理由,26号探测器、38号探测器都在谷地,经纬度和33号也差不了太多,另外我看了各个探测器光照强度,也没有明显的差异。”

  “也就是说,33号的散热板颜色,可能是由于异常情况引起的,”常海涛初步下了一个结论。

  可究竟是什么情况?

  众人依旧百思不得其解,毕竟散热板表面镀了一层靠强度纳米膜,别说火星沙尘暴之类,哪怕是一块大石头,直接砸上面,都不会出现一道划痕。

  当时这些探测器设计的时候,就是为了增加可靠性,才采用简单粗暴的热电材料,减少机械故障、电子干扰之类的问题。

  就在众人苦思冥想的时候,第二天下午五点钟左右,又有一个坏消息,从火星33号反馈回来。

  备用散热器的效率,在半个小时之前,呈现出缓慢的下降,截止消息反馈到蓝星时,该散热器的效率,已经下降到86.2%。

  要知道,根据龙图腾公司的设计寿命,该型号的散热器,平均每年下降的效率,不会超过0.2%。

  哪怕是恶劣的外太空环境中,下降幅度也不应该高于每年0.5%。

  现在33号探测器,才在火星工作八个多月,连一年时间都没有到。

  更何况这是备用散热器。

  “这是怎么回事?”王安民脸色凝重起来。

  之前第一个散热器的故障原因还没有查清楚,现在另一个备用散热器也出问题了,这让工作组的所有人,都有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

  毕竟探测器的核电池,如果不能及时散热,那很容易烧毁电路和零件的,导致探测器直接瘫痪、报废。

  随着时间推移,33号的车载超级电脑,不断将情况反馈回来。

  终于在18个小时后,33号的备用散热器,有效散热效率已经跌破了20%。

  哪怕是启动应急系统,插入硼碳缓冲剂,让核电池的核衰变减速,但是核电池机体的核心温度,也在难以抑制的缓慢上升着。

  “可恶!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常海涛抓着自己的头发,一脸头疼的思考着。

  而感觉到事态有些失控的王安民,也迅速向航天部汇报这件事,航天部再次组织了一个专家团,过来帮忙分析。

  时间过去了两天时间,33号探测器的核电池核心温度越来越高,如果再不处理,将要影响到其他元器件。

  迫不得已下,工作组只能通过远程控制,将核电池卸下,启动备用的盐纳米蓄电池,以及本来折叠起来的太阳能电池板。

  虽然失去了核电池,导致33号的日常可用电量,下降到之前的15%左右,但至少33号还不至于直接报废。

  不知不觉之间,又过去了四天时间,常海涛再次检查33号时,表情突然愣住了。

  他调出前几天的照片,又对比了今天的照片,发现33号探测器的两个散热器散热板,颜色又从灰暗,转变成为了灰白。

  “这是怎么回事?”常海涛再次陷入了沉思。

  将这个发现汇报给专家团后,这个新出现的现象,让众人来了兴趣。

  经过一番仔细复盘研究,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核电池的存在,可能就是引发这一次散热器故障的核心因素。

  专家团当即决定,让33号靠近那块卸下来的核电池。

  之前就核电池扔下来后,为保证安全,工作组操作着33号,远离了核电池七百多米。

  为了一探究竟,33号再次调头返回。

  当33号靠近到核电池丢弃位置,不足20米时,终于发现了问题。

  只见核电池周围,覆盖了一次黑灰色的东西,那些东西仿佛蜘蛛丝一般,缠绕着核电池。

  “这是什么东西?”

  “某种火星生物?”

  众人吃惊的讨论起来,显然这种情况,显然就是某种生物,正在依靠核电池的热量,不断生长繁殖着。

  用33号采样机械臂,采集了几份样品,利用上面携带的仪器,对这种未知生物,进行一次仔细化验。

  随着化验数据不断反馈回来,众人终于弄清楚了这种诡异生物的一些特点,以及它们为什么会造成散热器故障。

  第七百四十八章 奇特

  这种依附在核电池上的火星生物,是一种真菌。

  虽然和荧惑真菌不太一样,但从双方一部分基因片段存在重叠的情况中,两者应该是有一个共同祖先的。

  不过与专注于高速变异的荧惑真菌不一样,这种真菌的基因序列相对稳定,而且进化出其独特的生存模式——噬热。

  噬热真菌的噬热特性非常强大,甚至可以硬抗核衰变的辐射,同时不断吸收核衰变产生的热能。

  为了研究噬热真菌,航天部紧急召集了一些专门从事荧惑真菌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

  在这些专业的科研人员,日以继夜的研究下,噬热真菌的庐山真面目,终于一点点被揭开。

  首先被研究人员确定的,自然就是噬热真菌和荧惑真菌,存在亲缘关系。

  两者应该是拥有共同祖先的,或者噬热真菌就是荧惑真菌的一支特异变异分支。

  毕竟荧惑真菌的可怕变异速度,经过如此漫长的时光,在此期间,究竟是变异出多少种变异分支,至今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科研人员猜测,可能在过去某一个时间段,荧惑真菌遇到一处天然的放射性矿区、或者是遇到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火星之类,导致地幔的放射性物质,出现在地表之中。

  荧惑真菌遇到这种特殊的热能环境,经过一系列的适应性进化之后,变异出噬热特性的噬热真菌。

  而在这种变异过程中,由于基因分化严重,导致噬热真菌和荧惑真菌,逐步分化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物种。

  同时噬热真菌也失去了高速变异的特性,取而代之的噬热特性和抗辐射特性。

  噬热真菌的抗辐射特性,是一众研究人员见过的生物中,目前已知的最强生物。

  当然,蓝星其实也有相类似的情况,那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废弃厂区内,也进化出相类似的真菌,同样拥有超强的抗辐射能力。

  永远不要小瞧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能力,特别是那些不起眼的微生物,它们才是真正的进化大师。

  第二个被研究员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就是噬热真菌的噬热本质。

  要知道核电池失控后,此时的温度,已经维持在500~600摄氏度之间,足以融化很多化合物了。

  普通的蓝星生物遇到这种高温,内部的分子结合键,都会出现崩解和变质。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烧糊了”,就是生物体的蛋白质不耐高温,出现分解的情况。

  但是噬热真菌却可以承受500~600摄氏度高温,从核电池上摄取需要的热能。

  这其中必然有秘密。

  经过研究后,噬热真菌的耐高温特性,其根本原因终于水落石出。

  原因在于噬热真菌是一种拥有“拟态”的生物,它们每一个真菌之间,看似是独立的个体,实际上它们却有分工协作的社会性。

  遇到高温环境时,噬热真菌会随机应变,如果环境温度适宜,它们会直接进入繁衍模式。

  如果高温环境的高温,超过了本身的承受极限,它们会做出另一个改变。

  根据研究获得的数据,噬热真菌的极限承受温度,是183.6摄氏度,超过就会出现有机体变质、分解。

  那噬热真菌是如何承受500~600摄氏度的核电池高温?

  原因在于高温变质上,一旦遇到超过极限的高温,它们会不断通过自杀式的方式,逼近高温区域。

  然后那些被高温杀死的噬热真菌,会因为高温变质,变成一种特殊的纳米结构,这种纳米结构可以阻挡高温,同时将高温区的热量,定向转移到外面,形成热能传递通道。

  这就是之前,在核电池周围看到的灰暗蜘蛛丝状物质,那些蜘蛛丝状的物质,就是热能转移通道。

  至于为什么,噬热真菌要用这种方式,牺牲一部分个体,用于搭建热能转移通道,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研究员们猜测,这应该和火星的环境有关系,对于火星地表而言,热能的主要来源有三个。

  一是太阳能,二是局部地热能,三是天然高浓度的放射性矿物。

  由于火星距离太阳相对比较远,每天可以获得的热能,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局部的地热能、高浓度放射性矿物,就成为非常宝贵的热源。

  噬热真菌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热源,必须采用特殊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温”。

  这也是为什么,33号探测器会出现散热失灵的原因。

  因为噬热真菌将33号探测器当成了一个热源,然后激活了保温功能,它们在阻止热能向空气散热,然后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其中的热能。

  正是因为这种保温功能,让33号探测器的散热板,出现了无法正常散热的情况。

  同时也因为33号,会不断的移动,导致噬热真菌无法构筑出热能转移通道,没有出现明显的丝状物,让常海涛等人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33号探测器扔下核电池后,噬热真菌在没有热源的情况下,很快就自然脱落,让散热板重新恢复正常。

  同时被丢弃的核电池,也成为噬热真菌的新目标,在周围迅速繁殖,然后用保温层包裹住核电池,实现保温功能。

  在搭建了热能转移通道后,核电池周围就变成了噬热真菌繁衍生息的栖息地。

  这才有了常海涛等人,看到的那一幕,黑灰色丝状物覆盖了核电池。

  临时组建的研究团队,利用电场合成技术,经过一个多月的尝试,终于成功复刻了噬热真菌构造出来的那种耐高温纳米结构。

  几名研究员兴奋不已的测试着,在化验室内,这种特殊纳米材料,其神奇的特性,让众人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竟然可以抵抗中子照射,它们利用了锂和碳,加上火星地表丰富的铁和硅,打造出这种神奇的材料。”一名研究员赞叹不已的说道。

  某种程度上,噬热真菌的这种行为,是在人造放射性物质,然后实现热能的可持续发展。

  毕竟碳和锂被中子照射后,有可能会衰变成为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然后噬热真菌就会利用这些人造的放射性物质,再次形成新的核电池。

  对于热能稀少的火星而言,噬热真菌的生存模式,就是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

  一名研究员无奈的笑道:“没有想到,我们人类竟然不是太阳系中,最先利用核能的生物。”

  “是呀!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

  虽然噬热真菌的这种纳米结构,对于人类的借鉴意义不大,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存模式。

  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外星生物,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方向。

  第七百四十九章 危险的火星

  另一边,航天部下属的火星探索局,对于新发现的噬热真菌,也专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

  很多参与研究的研究员,以及宇宙生态学的学者,还可以社会发展研究的相关学者,都参与到这一次座谈会之中。

  作为火星33号探测器的负责人,王安全向众人介绍了噬热真菌的发现,以及相关的研究。

  众人听完之后,表情都略带一丝凝重。

  显然火星地表发现的噬热真菌,让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火星生态圈的危险性,比之前评估的还要危险很多。

  之前发现的荧惑真菌,加上近期发现的噬热真菌,两者都是危险性极大的微生物。

  荧惑真菌对于碳基生物的威胁非常大,而噬热真菌则对于发电站、核电池之类的高发热设备,具有致命的威胁。

  “先不说噬热真菌的衍生物,具备的一些科研价值,现在就说一下它的威胁性吧!”主持座谈会的一名新晋院士,表情凝重的说道。

  火星载人登陆项目的负责人任经略,此时也是一脸头疼的表情:“噬热真菌对于在火星地表建立基地,确实有非常严重的威胁。”

  毕竟噬热真菌对于热能非常敏感,基本的习性,就是追逐热量而生的生物。

  而联邦要在火星地表建立永久性的基地,就必须采用核电池,甚至要布置核电站。

  这样一来,两者就存在相互矛盾。

  毕竟噬热真菌喜欢高热环境,而核电池核电站又必须散热,这也是当前发电技术的无奈之处。

  现在的发电技术,热效率最高才78.63%,仍然有21.37%以上的热能,会以废热的形式,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之中。

  也就是说,发电站或者核电池,本身必须散热,不然一旦出现严重的热堆积,会损坏、甚至摧毁发电系统。

  当然,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几个研究散热设备的工程师,就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那就是改用激光散热,这也是现在很多航天器,上面主流的散热手段,因为燧人系有高效的光热转变材料,可以在将热能转变成为激光,释放出去。

  目前推出的激光散热器,效率非常高,基本达到了95~97%左右,可以将废热高效的转化为激光。

  这种转变过程中,激光也是可以重新发电的,进而实现激光再发电,将废热高效利用起来。

  但是这种系统,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第一个缺点,就是整体造价非常高,对于这一点,联邦还勉强可以承受。

  但是第二个缺点,则有些难以解决了,这个缺点是系统复杂化,会导致出现故障出现的概率迅速提升。

  在外太空、外星环境中,航天器的故障率太高,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毕竟为了保证可靠性,航天器都采用三倍冗余设计了,那些太过于复杂的设计,看似非常精密,实际上会提升不可靠的概率。

  这也是很多时候,航天器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要避免的事情。

  更何况,根据一众研究团队的分析,噬热真菌对热源的敏感性和渴望程度,都异常的高。

  哪怕是只剩下3~5%的废热,仍然会吸引它们的到来。

  根据目前各个探测器的检测,仅仅是在33号探测器附近的谷地,发现噬热真菌的踪迹,其他探测器暂时没有发现噬热真菌的存在。

  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地方没有,要知道水手大峡谷,可是火星最大的峡谷区域,加上火星南半球的山地众多,很难排除噬热真菌隐藏其中的可能。

  这个情况,给联邦建立火星基地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困难。

  万一基地建立后,噬热真菌出现在核电站之中,导致核电站无法正常发电,那后果不堪设想。

  “各位!有什么办法消灭噬热真菌,建立一片隔离区吗?”任经略看着在场众人问道。

  一名研究过噬热真菌的研究员,站起来说道:“用n16有机物分解剂,可以大规模消灭这种真菌,但这样做,可能会破坏火星当地的生态平衡。”

  “确实,n16可是不分敌我的,只要是高分子有机物,就会直接分解,这会将周围的一切生物都灭绝。”另一个研究宇宙生态的学者摇了摇头。

  众人越是讨论,就越是无奈。

  人类进入宇宙,一方面是为了晋升文明,不再被束缚在蓝星上;另一方面,也是抱着探索其他生命的想法,在这个孤独星空,寻找生命的丰富多彩。

  现在火星的生态圈,就是一个巨大的划时代发现。

  如果为了人类可以在火星生存,就对于火星的原有生态圈,进行毁灭性打击,那和在月球建立移民城市有什么区别?

  这种行为,和联邦倡导的价值观相互矛盾。

  按照当前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要走出太阳系,将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可能至少需要200年时间,甚至可能永远都走不出太阳系。

  在这漫长的时光中,或许火星就是人类发现的少数生命星球,其独特的生态系统,难道不值得人类去保护吗?

  至少现场的绝大多数与会者,都不同意采用灭绝式的开发方案。

  如果联邦需要矿物资源,蓝星、月球上的矿物资源,在联邦高效的利用技术面前,至少可以满足为了30年左右的发展。

  就算是要开采其他行星的矿产资源,金星比火星距离更加靠近,体积和质量也大很多。

  另外还有小行星带、庞大的木星系、土星系。

  没有必要盯着火星死磕,将这颗太阳系目前唯二的生命行星破坏掉。

  座谈会讨论了好几天,最后还和联邦高层,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包括黄修远都参与了会议。

  经过深入探讨后,最终联邦决定,暂时搁置一部分计划,未来20年内,只对火星进行有限度的科研开发。

  联邦启动了一个备份计划,那就是探索金星与小行星带,将金星和小行星带,作为联邦未来的储备矿场。

  而之前准备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倒是没有完全取消,只是进行了调整,改为在火卫一建立基地,同时派遣一批宇航员前去驻扎,顺便做一些科研工作。

  至于载人登陆火星,现阶段的风险太大了,无论是荧惑真菌,还是噬热真菌,或者其他未知的火星生物,人类都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

  没有必要那么着急,毕竟短时间内,人类要移民火星的可能性,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大。

  与其移民火星,还不如建设大型的旋转太空城市,这一条路线反而更加靠谱一些。

  联邦太空发展战略,再次进行战略调整。

  与此同时,蓝星剩下的势力,也在苟延残喘之中,走向各自选择的方向。

  第七百五十章 战略转变

  18年8月8日。

  月球背面,门捷列夫市。

  此时正值月球背面的月白期,一艘8500吨的前锋级飞船,在这里一飞冲天。

  这是该级飞船的第三艘,本来是打算留着,明年用于载人登陆火星计划,给火星基地运输物资的。

  但是联邦重新调整了太空发展战略之后,火星在新的太空发展战略之中,其占据的权重,下降了非常多。

  反倒金星、小行星带的权重,提升了很多,基本和火星持平。

  因此前锋级的003号,就被抽调出来,用于探索金星的计划之中。

  金星这颗行星,其实才是距离蓝星最近的行星,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仅仅只有4100万公里,必火星距离蓝星的最小距离,还少了一千多万公里。

  而人类,在探索太阳系的初期,也将金星作为重点目标。

  但经过多次的探测后,金星恶劣的环境,让人类放弃了这颗行星,转而将精力集中在火星上。

  那金星的环境,到底恶劣到哪个程度?

  平均462摄氏度的气温,平均大气层气压为蓝星的92倍,而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惊人的96%。

  另外金星大气层中,还有一层浓密的硫酸云。

  内部的火山喷发非常频繁,加上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层,形成了可怕的温室效应,这也是金星地表长期高温的原因。

  这种环境,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没有错,金星地面的环境,就宛如一个地狱。

  之前联邦是没有太过于重视金星,但由于联邦的航天运输力非常庞大,哪怕是金星但受关注度不如火星,毕竟也是距离蓝星最近的类地行星。

  从2013年开始,联邦航天部一共向金星,发射了12个探测器,其中8个是轨道探测器,4个是地面登陆探测器。

  除了太白1号登陆探测器,因为估算错误,在登陆过程中,失去联系坠毁了,剩下的太白2号、太白3号、太白4号,都成功着陆了金星地面。

  不过这些登陆探测器,在金星地表的生存时间,都不太长。

  分别只在金星地表生存了5天、3天、12天。

  其中太白3号最倒霉,成功登陆没多久,就刚好遇到附近的火山喷发,直接被火山灰给掩埋了。

  不过这些短暂的探测,也给航天部带来了很多难得一见的收获,包括一些清晰的金星地表实况,修正了人类对于金星的一些认知。

  这一次火星权重被下调,让联邦更加重视起了金星。

  航天部总部。

  黄修远也难得过来一趟,主要是刚刚成立的进金星探索局,邀请他和十几个相关专家,做一次金星的开发战略安排。

  去年刚刚成为工程院院士的李晓强院士,就是专门研究空间站建设方面的权威之一。

  他转过头来笑着说道:“黄院士,金星的未来开发方向,我认为应该侧重于矿物开采和能源利用。”

  “方向大体是这样,只是考虑到减少暴露太阳系异常的要求,我们还需要从长计议。”黄修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确实,减少暴露太阳系,那就要控制巨构的建造规模和形状。”李晓强点了点头。

  另一个学者抬了抬眼镜:“如果真要在金星建设巨构,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我们可以将空间站设计成为球型,伪装成为天然卫星。”

  黄修远赞同这个提议:“可以考虑,虽然有巨构文明的教训,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

  “回到金星开发的课题,如果要大规模开采金星地表的矿物质,那目前最合理的方案,就是在金星同步轨道上,建立太空电梯。”李晓强一边说,一边打开投影仪。

  看着投影幕布上,李晓强设想出来的金星太空电梯,这个项目和蓝星的太空电梯项目大同小异。

  金星探索局的负责人江风,抬起头来问道:“李院士,如果要在金星搭建太空电梯,那地面站要如何建设?”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

  “我的想法是采用一体化材料,在金星的近地轨道建成地面站,然后投入金星的赤道地区。”李晓强说出了自己的方案。

  但是众人却没有立马同意,因为他们知道蓝星的地面站规模,如果按照蓝星地面站的规模,那金星地面站的规模,肯定小不到哪里去。

  “晓强,蓝星地面站的人工建筑物重量,达到了15.3亿吨,加上连接地壳的那一部分重量……”

  “李院士,金星地面站的质量,如果仅仅是依靠蓝星输送,恐怕是一个大问题。”

  众人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李晓强无奈的摊摊手:“可是不从蓝星运输材料,金星地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的。”

  就在这时,黄修远开口了:“其实我们可以在金星上建立工业区。”

  “额……”李晓强一愣,随即才发现是黄修远,语气也低了一些:“黄院士,就算是一体化建筑,在高温高压高腐蚀的金星地表,恐怕也坚持不了太久。”

  黄修远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金星地面确实不行,但工业区又不一定需要建设在地面,金星的大气层上层,也是可以考虑的。”

  金星大气层……

  众人也不是榆木脑袋,顿时反应过来。

  “对呀!金星大气层的气体浓度非常高,造成气压是蓝星的92倍,这意味着,在同样的海拔高度,金星大气层可以提供更多的浮力。”

  “按照最新一代的内真空飞艇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在金星大气层上层,建立一片漂浮在高空的浮空城市。”

  “另外金星大气层中,那浓密的硫化氢、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材料,提炼出大量的水、硫、碳。”

  黄修远继续提醒道:“其实大家还忽略另一个可能性。”

  另一个可能性?江风不解的问道:“黄院士,另一个可能是什么?”

  “改造金星大气层的可能。”

  黄修远的话,让众人恍然大悟。

  此时李晓强也大致理解他的想法了:“黄院士的意思是,抽取金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然后逐步降低气压,同时改变大气成分,削弱温室效应。”

  黄修远点了点头:“没错,金星的星球条件,存在变成第二颗蓝星的潜力,毕竟金星的重力,相当于蓝星的90.4%,这是太阳系中,最接近蓝星的类地行星。”

  他的想法,就是改变金星大气层的浓度、成分,将气压变得和蓝星差不多,然后削弱金星的超强温室效应。

  这个想法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而是基于联邦目前的技术,联邦有大规模固碳技术,也有快速沉降火山灰的技术。

  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利用到改造金星大气层上。

  第七百五十一章 浮空模块

  金星探索局召开的专家座谈会,进行了一个多星期,期间黄修远等人,还借助金星轨道上的卫星,进行了一系列模拟计算。

  在金星大气层,距离金星地表大约40~70公里的大气层,就是一个相对适应的区域。

  黄修远比较看好的高度,大概是海拔60~65公里的金星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压大概相当于蓝星海平面大气压的50%左右。

  而且由于金星的大气层气体浓度,要高于蓝星,它的对流层高度,在海拔50~62公里附近;大气中层则在62~120公里之间;热层则是在120~300公里之间,这里也是金星电离层。

  另外在金星大气层100公里过来的高度区中,还存在一层稀薄的臭氧层。

  这也是为什么,黄修远会看中金星大气层60~65公里的高度区,这里气压相对合适,处于对流层和中层的交界处。

  而金星浓密的大气层,抬高了臭氧层和热层、电离层,这些气层的存在,可以有效阻挡太阳风暴、宇宙射线。

  当然,对于联邦当前的技术而言,除非是可怕的又密集的伽马射线流,或者中子流,不然很难直接摧毁联邦的航天器。

  采用内真空飞艇的技术,在金星大气层60~65公里的区域,打造浮空城市,这并不是在异想天开,而是人类科学界很早之前,就有相关的研究。

  其实在黄修远的想法之中,火星的价值,如果不是因为存在独特的生态系统,火星还真不一定比得上金星。

  毕竟金星在距离、质量、重力、光热上,都明显占据优势。

  要不是几十亿年之前,金星爆发了某一个特殊事件,导致自转变慢,地核停滞活动后,磁场迅速衰竭下去,进而出现“失控温室事件”,造成金星今天的地狱场景。

  如果金星的自转速度,和蓝星差不多,那金星的环境温度,极有可能是30~50,即全球热带气候。

  虽然按照当前的技术,联邦要让金星恢复比较高的自转速度,基本不太可能。

  唯一的方法,就是推动一颗类似于的小行星(可能要不小于月球的十分之一),让小行星以特定的角度,撞击金星,让金星的自转速度提升,重新激活地核。

  可惜这种方案,先别说能不能推动如此庞大的小行星,单单是小行星撞击金星后,对太阳系整体的扰动,就足以让联邦三思而后行了。

  万一,金星没撞好,又影响了蓝星,那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因此当前的方案,都是相对保守的。

  黄修远计划建造浮空城市,然后将金星的大气层一点点吸收,一方面可以逐步调整金星大气层的成分,降低大气层的气压;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金星大气层的气体,作为原材料使用。

  金星大气层中,蕴含着庞大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酸、硫化氢之类。

  其中二氧化碳占据96%左右,如此庞大的碳源,加上联邦掌握的纳米技术,完全可以大规模应用碳纤维、碳纳米管、复合碳纳米管之类。

  一旦实现一部分原材料的自给自足,那对于联邦开发金星,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加速。

  就如同现在的月球专区,由于广寒宫市的工业区,可以生产大量的原材料,这让月球专区的扩建工作,仿佛如虎添翼一般。

  毕竟如果一个基地,从头到脚都靠蓝星输送,加上金星的距离,估计没有十几年都搞不定一个十几万吨的太空基地。

  但是有金星本地的材料支撑,那就不一样了,蓝星只需要运输一些精密零部件,就可以很快建起大型的基地。

  开会讨论了一半,众人又将魔都飞客公司,还有几个从事飞艇研发的公司、研究所,拉了进来。

  内真空飞艇的技术,不同于充气式飞艇,两者的技术原理是不太一样的。

  充气式飞艇的技术原理,就是利用密度比较低、又比太重的气体,让飞艇和大气产生一个浮力。

  而内真空飞艇的技术原理,则是利用一种轻便,本身强度又非常高的材料,打造一个真空球,利用负压排斥力,推动飞艇上浮。

  从浮力来看,内真空飞艇的整体浮力,要高于一般的氢气飞艇、氦气飞艇,既不容易出现氢气飞艇的容易爆炸,又不需要消耗稀少的氦气资源。

  内真空飞艇的缺点,就是材料问题,需要轻薄又高强度的材料,维持本身的抗负压结构,又不能太过于保重。

  这种材料,之前的复合型石墨烯,加上硅纳米镀层,就可以实现。

  一名研究员计算出一些数据:“按照现在的材料,1千克的壳体,就可以支撑大约450立方的真空,前锋级飞船前往金星的有效载荷,大概是400~600吨左右。”

  “400吨的壳材,应该可以制造出18亿立方的真空体积。”

  另一个研究员却摇了摇头:“太理想了,飞艇的真空腔不可能是单体的,必须采用蜂巢式的隔舱,不然一旦出现漏洞,后果不堪设想。”

  “就算是采用隔舱设计,400吨壳材也应该可以制造5000万立方的真空体积。”

  “不,还要考虑平衡发动机、各种配套设备,这些东西才是占据运输力的大头……”

  众人各抒己见,随着讨论的进行,浮空城市的设计,也逐步完善起来。

  考虑到前锋级飞船的运输力,浮空城市的第一期,重量就被限定在400吨左右。

  他们设计出一种可以不断拼接的浮空模块。

  整个浮空模块,包含了姿势平衡辅助发动机、真空壳体、模块骨架、控制系统等9个大系统。

  这个浮空模块的真空体积,是700万立方左右,由7000个真空腔组成。

  可以提供的总浮力,考虑到金星大气层60~65公里附近,气压是蓝星海平面的40%左右,1立方真空体积,可以提供0.4千克的浮力,总浮力大概是2800吨左右。

  减去浮空模块本身的400吨重量,可利用重量应该是2400吨左右。

  也就是说,一个浮空模块最大承重,就是2800吨,可以利用的承重是2400吨。

  为了保证浮空模块的稳定,必须有控制系统,目前飞艇设计团队的解决方案是可控真空腔。

  就是将一部分真空腔,设计成可以解除真空、抽真空的腔体,需要这一部分浮力的时候,就抽真空;不需要的时候,就解除真空。

  这样就可以实现浮空模块的浮力稳定,不至于因为浮力变化,出现上下浮动的现象。

  浮空模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浮空城市。

  金星探索局委托几个飞艇公司和研究所,对于浮空模块进行量产设计,为未来开发金星做准备。

  第七百五十二章 初稿暂定

  有了浮空模块的初步方案,众人趁热打铁,对金星工业系统的设计,展开了讨论。

  金星大气层方面的研究员章国学,先抛砖引玉:“首先从金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占比大概是96.5%左右,然后是3.5%左右的氮气。”

  他一边说,一边调出金星大气层的成分构成图:

  “别以为金星大气层中的氮气含量才3.5%,就忽略氮气在金星大气层的总量,事实上金星大气层中的氮气总量,是蓝星大气层的四倍左右。”

  另一个研究员补充道:“按照金星大气层的氮气总储量,我们的N系列燃料,将是金星飞船的燃料主流。”

  金星探索局的负责人江风,听到这里:“这样说来,N30燃料的制造厂,就必须列入浮空城市的工业项目之中。”

  “是的。”章国学点了点头。

  从金星大气层成分构成图上,可以看出除了二氧化碳、氮气之外,金星大气层的其他成分,含量从高到低,分别是二氧化硫、氩气、水蒸气、一氧化碳、氦气、氖气。

  从开发价值而言,二氧化碳和氮气、氦气、水蒸气,具有较高价值。

  而二氧化硫之类,暂时的用途不大。

  毕竟从金星氮气的储量,就可以看出金星二氧化碳等储量,是何等的庞大。

  而碳元素,在纳米材料上的应用,可比硫、氩、氖之类丰富非常多,联邦完全可以抽取金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提炼出大量碳素。

  然后使用碳素,合成各种石墨烯、碳纤维、碳纳米管、富勒烯、金刚石、石墨、碳炔之类的初级材料,再使用这些初级原材料,进一步合成复合型材料。

  而氮气,则是目前制造N30燃料的材料,完全可以让金星的燃料实现自给自足。

  另外金星的太阳能强度,比起蓝星的近地轨道,还高1.4倍左右,在这里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同样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功率会高1.4倍左右。

  加上中核集团的核聚变发电站小型化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整机3000吨的设计建造,发电功率也可以达到1.5万兆瓦。

  当然,这种小型化技术,目前只能以氦3为核燃料的核聚变之中。

  不过这里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金星的氦气含量不少,加上金星本身的磁场不强,又大气层浓厚,有效截留了太阳风暴带来的氦3。

  根据这几年的探测分析,金星大气层中的氦气中,氦3的总含量,可能是月球的8~15倍左右。

  这有利于浮空城市在金星大气层提炼氦3,实现核聚变发电站的一部分核燃料自持。

  同时金星地表的气压,虽然达到了92倍标准大气压,相当于蓝星海底一千多米的压力,但这并不是无法克服的压力。

  至少联邦当年建造的霍去病级,就可以承受这个压力,而最新一代的壳体材料,可以承受万米水深的压力。

  其实金星表面难以开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气压太高,而是表面温度太高,加上经常火山喷发,岩浆到处喷涌。

  既然经常火山爆发,那火山喷发引发的地震,也是家常便饭的情况。

  因此要在金星地表建立永久性基地,必须考虑好几个因素,分别是:耐高压、耐高温、耐腐蚀,有硬抗火山岩浆和火山地震的能力。

  根据众人的讨论,他们得出的结果是,金星地表基地可以建立,就是初期的成本会很高。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基地肯定不可能采用就地组装的方式,而是要在浮空城市中,整体打造完成。

  然后通过浮空模块调整浮力,慢慢下放到地表,最后就是多个模块联合起来,变成一个地面基地。

  而且就算是建立了地面基地,金星地面的恶劣环境,仍然没有办法进行人工作业,估计连机器人都够呛。

  毕竟高温高压高腐蚀,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机器人都很难保证安全。

  “初期肯定是困难重重的。”黄修远知道其中的困难,他接着说道:

  “但是浮空城市的规模一上来,我们就可以考虑生产沉降剂,将金星大气层中的灰尘沉降下去,逐步降低其大气层浓度。”

  “黄院士说得对,而且我相信,联邦的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到时候说不定可以直接在金星地面建立基地。”另一个老院士信心十足的说道。

  显然这些年来,联邦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给了众人一种信心。

  其实黄修远也挺看好未来,现在的蓝星技术在很多方面,甚至比他记忆中的未来世界还强大。

  这就是没有经过生化危机的蓝星,庞大的人口优势,加上联邦不留余力的投入教育、医疗,逐渐爆发出来的潜力。

  他记忆中的未来,在经过生化危机的人口大清除后,加上社会几乎崩溃,可以恢复过来,已经是莫大的庆幸了。

  这也是黄修远一直在努力的目标,他不希望人类重蹈覆辙,他希望自己有生之年,人类可以成为真正的星际文明,而不是龟缩在蓝星内部勾心斗角。

  就比如现在,联邦开发月球获得的资源,比一味地压榨蓝星的资源,对于人类本身而言,更加有意义。

  在现阶段,蓝星的生态环境,仍然是人类文明难以摆脱的。

  一旦过度开发蓝星的资源,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蓝星或许不在乎,但人类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开发月球、火星、金星、小行星带之类,就是为了保护蓝星的生态,同时为未来做准备。

  金星的战略,现在已经被提升到最高级别,比火星还高一个级别。

  原因就是因为金星有变成“第二蓝星”的潜力,如果浮空城市项目成功,抽取金星大气层的计划可以持续进行,总有一天,金星的大气层是可以变得和蓝星差不多的。

  到时候,金星将是一颗资源丰富,又可以容纳一部分人类居住的星球。

  虽然这个开发期限,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漫长时光,但是在宇宙的时间尺度上,几十年不过是短暂的片刻。

  黄修远和几百名业内人士,就金星开发的计划,持续谈论了一个多月,最后才敲定了《金星开发计划》的初稿。

  这个开发计划只是初稿,接下来还会继续完善,如果遇到需要修改,或者有替代项目,都要进行二次讨论。

  与此同时。

  前往金星的前锋003号飞船,已经航行了大约四分之一路程,大概会在三个月之后,抵达金星近地轨道。

  具体时间是在18年的10月份前后。

  时代的浪潮奔流不息,人类的脚步也不会停歇。

  第七百五十三章 探索与修正

  18年8月初,浮空模块的设计工作初步完成,准备在蓝星地面建造一个测试版本,用于验证技术。

  建造浮空模块的地点,就选择在太平洋中部海域,这里有广阔的海面,气候又相对稳定。

  在靠近贝尔岛的基里巴斯,找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作为实验基地。

  毕竟太平洋中部,没不是人口密集地区,哪怕浮空模块在实验过程中,掉了下来,也不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浮空模块项目的稳步推进。

  而准备搭配浮空模块的工业设施,也开始了准备工作,比如碳素提炼工厂、碳材加工厂、真空腔壳制造厂、太阳能电池板、碳粉储能发电站之类。

  借助金星大气层充沛的二氧化碳,基本可以实现原材料的自给自足。

  时间一晃而过。

  10月15日。

  航行了128天的前锋003号飞船,终于抵达了金星的近地轨道,成功入轨后,在距离金星地表大约750公里的赤道平面轨道,环绕金星飞行。

  前锋003号飞船是无人运输船,上面运载了480吨物资,主要是人造卫星、小型飞艇探测器、地面探测器。

  将各种卫星发射出去,这一次航天部是有备而来,不再像之前那样不重视金星了。

  由于金星没有蓝星那样的超强保护磁场,布置在金星轨道的人造卫星,必须做好防御太阳风的准备。

  毕竟金星没有超强保护磁场,本身又距离太阳系比较近,受到的太阳风暴又多又强,之前就有不少人造卫星被太阳风暴干掉了。

  实现布置的12颗通信卫星,包括金星同步轨道通信卫星4颗、金星近地轨道8颗。

  这些卫星通信卫星,加上之前已经在金星服役5颗通信卫星,组成金星的卫星通信网络。

  紧接着是位于金星与太阳之间的拉格朗日点L1上,这里将布置两颗太阳观测卫星。

  然后就是气候遥感卫星、地质遥感卫星、激光测距卫星之类。

  布置完成这些卫星后,航天部初步完成了对金星的卫星系统建设工作。

  在蓝星的地面遥控中心,金星探索局这边,正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准备深入金星内部。

  “飞鲸一号开始发射。”

  随着工作人员按下确定按钮,一道电波从蓝星地面遥控中心,发射到蓝星的近地轨道通信卫星上,紧接着是通过蓝星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中继,发射向金星。

  电波跨越几千万公里,抵达了金星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最后被前锋003号飞船接收到。

  一枚火箭从前锋003号飞船的一侧弹射出去,N30燃料的淡红色火焰,推动着火箭飞向金星大气层。

  15分钟后,火箭在海拔75公里附近刹车。

  火箭的中部弹开,16个真空腔展开骨架固定好,然后将真空腔内部的空气抽出一部分。

  随着真空腔的真空形成,浮力让火箭飘浮在海拔75公里的高空中,这里是金星大气层的大气中层下部。

  虽然不是对流层,但这里的气流速度却非常快,最快可以达到了每秒100±10ms,比蓝星地面的17级风还强劲。

  不过随着飞鲸一号的高度,逐渐下降,风速反而在逐步下降,实际上这就是金星大气层的特点,越往下气流运动速度,就会越来越慢。

  在金星地表附近,气流运动速度平均只有0.3~1ms,比蓝星地面弱得多。

  不过气流移动速度慢,可以不代表人畜无害。

  由于气体浓度非常高,形成的高气压,让金星地表的气流,出现类似于液体的流体运动状态。

  飞鲸一号,海拔高度下降到60公里附近,风速进一步下降,大概平均维持在50~60米每秒,偶尔出现80米每秒的狂风。

  温度探测器显示此时的气温,为零下10摄氏度,气压为0.2357个标准大气压。

  按照这个气温气压,以及气流风速,可能不太适合作为浮空城市的稳定高度。

  气温倒是没有什么关系,关键是气压太低了,浮空城市的设计标准上,需要该位置的气压维持在0.4个标准大气压以上。

  另外气流风速也太快了,毕竟蓝星的17级风,也才56.61米每秒。

  而金星大气层的60公里高度区,常年平均风速为50~60米每秒,相当于日常17级风,对浮空城市的姿势控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飞鲸一号继续下降。

  不一会,就来到了海拔55公里附近。

  此时探测仪器的数据显示:气温27摄氏度、气压0.5314个标准大气压,平均风速40~50米每秒,极端风速75米每秒。

  高度继续下降,来到海拔50公里的区域。

  此时探测仪器的数据显示:气温75摄氏度、气压1.066个标准大气压,平均风速30~40米每秒,极端风速60米每秒。

  紧接着是海拔45公里的高度,这里的气温进一步提升,达到了110摄氏度;气压则是1.979个标准大气压;平均风速20~30米每秒,极端风速50米每秒。

  几千万公里之外的金星探索局。

  几个研究员拿到第一手数据后,重新计算了浮空城市的适宜高度。

  其中一个小个子研究员,指着模拟图像说道:“如果考虑稳定性,我认为45~50公里这一片高度比较适合。”

  “确实,75~110摄氏度的高温,我们可以轻松解决,而且气压在1~1.9之间,则意味着浮空城市的有效承重,可以提升2~3.8倍左右。”

  “另外超过50公里的海拔高度,平均风速都非常高,还有一些极端风,这需要经常进行姿势控制,对燃料的消耗非常大。”

  随着这些数据的整理,浮空城市的布置高度,决定调整为海拔47~48公里,上限为55公里,下限为40公里。

  由于位置的改变,导致单个浮空模块的有效承重,由之前计划的2400吨,提升到4800~8500吨。

  实际上,由于气压带提升,加上大气气体浓度非常高,浮空城市布置在47~48公里的高度上,就仿佛在海里那样。

  金星大气层越往下,气体就越发的粘稠,不亚于在海里面。

  要不是为了太阳能发电,其实还可以布置得更加地一些。

  另一边。

  为浮空城市项目服务的不少研究所,也在绞尽脑汁的配合项目,开发因地制宜的设备。

  例如中核集团的核聚变小型化,由于单个浮空模块的承重能力提升,导致当前的最小型号核聚变发电机组,可以设置在浮空模块之中。

  除了中核集团,燧人系的发电设备研发公司,也拿出了自己的发电方案,甚至比核聚变发电机组,更加适合浮空城市在金星使用。

  这个方案,现在已经在做技术验证,估计年底可以拿出一套完善的方案出来。

  第七百五十四章 发电技术

  燧人系的发电设备研发公司,为浮空城市研发的发电方案,即不是核聚变,也不是太阳能,而是地热能。

  没有错,是地热能。

  准确来说,是金星的空气热能。

  要知道,在金星地表附***均气温都在424~462摄氏度之间。

  而刚好,金星大气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而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其中海拔高度100公里处,平均气温为零下112摄氏度;而海拔5公里以下的区域,平均气温则是424~462摄氏度之间。

  两者形成的巨大温差,为另一种发电方案,提供应用条件,那就是温差发电技术。

  该方案的设计团队,是打算利用小型的浮空模块,将热交换系统布置在地面,然后使用缆绳连接浮空城市。

  然后在海边55~60公里的高度,这里的平均气温是27摄氏度到零下10摄氏度,在该高度设置小型的散热模块,这种热交换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温差发电。

  两者有超过400摄氏度的温差,完全可以满足大功率的发电。

  另外这种发电模式,也避免了太阳能电池板的尴尬。

  毕竟太阳能电池板需要大面积铺设,而金星大气层高空区域,风速太过于强劲,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又容易招风。

  另外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需要面临星球自转的日夜交替,别忘记了金星的自转速度,可是超级慢的,平均每自转一圈,需要243天。

  这意味着,金星的夜晚周期是121.5天为一晚上。

  浮空城市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逐日而行;另一种就是建设超大型的碳粉储能发电站。

  选择第一种方案,那就要安装大功率的发动机,让浮空城市一直维持在太阳照射的位置。

  选择第二种方案,要满足浮空城市121.5天的夜晚用电,那需要建设的碳粉储能发电站,规模将是非常庞大的。

  太阳能电池板在近地轨道的人造卫星、空间站上使用,还马马虎虎可以,在金星大气层高层使用,显然有些水土不服了。

  而燧人系的设计团队,自然也看出了太阳能电池板在金星的水土不服,便另辟蹊径的研发了空气温差发电系统。

  要知道,蓝星的一部分火电站中,高温高压的锅炉水蒸气,都不一定有462摄氏度、92倍大气压。

  金星的大气层,就算是一个天然的大锅炉,用来发电简直是天造地设。

  除了利用充沛的底层大气层热能,金星还有另一个被人忽视的能源来源,那就是风力。

  浮空城市的高度,平均风速30~50米每秒,风能资源比蓝星上的任何一个风力发电场都要好。

  风车挂上去,估计就可以疯狂发电。

  另一个风力发电公司,就在做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只是他们遇到一些难题,那就是机械齿轮式的风车传动轴,根本承受不住如此强劲的风力。

  平均30~50米秘密的风速,相当于日常台风,而且都是超强台风。

  蓝星之前的风力发电机设备,在台风天都不会发电的,而是选择收起扇叶之类,避免风机被台风损伤。

  而风力比蓝星更加恐怖的金星大气层高层,当前没有哪一个公司的风力发电机,可以扛得住这种可怕强风。

  当然,这些困难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之前蓝星的风力发电设备研发公司,之所以不研发可以硬抗台风的设备,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必要。

  因为台风天气又不是天天有,专门了硬抗台风,设备的成本可能要提升十几倍以上。

  为了最多几天时间的台风天气,就增加十几倍的生产成本,就算是设备研发公司愿意砸钱,估计也没有哪个发电公司愿意购买。

  就是因为没有需求,蓝星的风力发电设备,达不到台风发电级别的强度。

  但是现在金星的特殊环境,导致风力发电设备,必须保证可以在台风级天气下平稳发电,因此必须进行技术升级。

  齿轮传动轴会出现机械磨损?

  没关系,改用磁悬浮轴承。

  机体强度不够?

  没关系,使用复合型硅烯—碳纳米管材料。

  发电功率不稳定?

  最小发电功率都足够用了,再加上碳粉储能发电站,消化不稳定的发电。

  对于联邦而言,十几倍的制造成本,也是可以承受的,毕竟风力发电机的价格,是可以通过内循环体系抵消的。

  在联邦特殊的内循环体系之中,很多资本时代的成本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联邦现在计算的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剔除了资本成本的。

  当前联邦的生产成本构成,通常是物质成本+能源成本+加工成本+人力成本+研发成本。

  这种情况,已经完美闭合的内循环体系,会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

  联邦只要有足够的物质和能源,基本可以无限制的暴产能。

  升级改造后的风力发电机,成本提升十几倍又如何?联邦玩得起。

  因此金星开发计划,又开始了修改,添加了测试底层大气热能发电项目、高空风力发电项目。

  至于之前的准备的太阳能发电项目,被直接取消了,只保留了碳粉储能发电站这一部分。

  金星开发计划在逐步完善之中,将初稿中的不合理部分剔除出去,添加一部分因地制宜的项目。

  这就是联邦的优势,哪怕计划已经落实了一部分,发现错误的地方,可以快速的修正过来。

  而不是像资本时代那样,就算是发现技术路线错误了,但是资本为了不亏本,可能会硬推下去。

  就像当初和燧人系死磕的硅谷系,明明在光刻法上举步维艰,但是他们仍然不会放弃光刻法,因为他们无法接受损失。

  如果当初他们改用纳米线路线,估计会死得更加惨重,这就是资本社会的残酷现实。

  一旦失败了,就很难掉头重来。

  联邦这边却不一样,形成完美内循环体系后,哪怕技术研发走错了,也可以快速更换路线,因为联邦损失得起。

  在半步踏入宇宙后,单纯的资本公司,已经越发的不适应发展。

  毕竟私人公司是要盈利的,而宇宙开拓的初期,注定是很难回本的。

  西方的商业公司之中,曾经在航天领域商业化得最好的企业,莫过于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

  但是很多人只看到太空探索公司的战绩辉煌,却没有看到这个公司,深层次的致命弱点。

  那就是盈利能力,太空探索公司的盈利模式非常脆弱,只能依靠NASA的订单,一旦NASA出现经费问题,或者是米国经济衰退,那太空探索公司将无法获得订单。

  一个商业公司无法获得订单,这距离破产已经不远了。

  这就是商业公司在进入宇宙初级阶段,将要面临的致命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盈利。

  第七百五十五章 话题

  天门号空间站。

  7、8号船坞。

  之前的打造的两艘祝融级飞船,经过一番完善修改后,飞船最终的建成版本,就是一艘满载1.37万吨的大型飞船。

  祝融级飞船。

  满载1.37万吨,空载1.05万吨,有效载荷3200吨。

  燃料储备量为7500吨n30燃料,主发动机是6台暴风16型发动机,辅助发动机是12台暴风7型发动机。

  亚真空环境的巡航速度为12公里每秒,最快速度为18公里每秒,最大航程为2.6亿公里。

  航程和有效载荷之间,可以根据目标的距离,进行一定的调整。

  毕竟星球之间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行星之间的位置,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其公转速度、周期都各不相同,距离太阳的距离也不一样。

  比如金星与蓝星之间,如果是在金星大冲期间,那两者之间的距离,大概是在3800~4200万公里之间。

  在此期间,祝融号如果燃料储备量装满了,哪怕是来回跑,都还剩下一大半的燃料,这就有些浪费运输力了。

  因此根据两颗星球之间的实时距离变化,制定专门的航行安排,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

  这项工作由航天部下属的星际航行交通局负责。

  随着今年年底将近,星航交通局也陆续安排了一系列航班,包括已经陆续服役的六艘前锋级飞船,还有正在舾装的两艘祝融级。

  明年开始,蓝星前往火星、金星、小行星带的航班,将大幅度增加。

  按照调整后的安排,两艘祝融级飞船,以及三艘前锋级飞船,都划入蓝星—金星航线。

  剩下的三艘前锋级飞船,两艘划入蓝星—火星航线;一艘划入蓝星—小行星带航线。

  明年还会建造两艘新的祝融级飞船,以及12艘前锋级飞船,逐步扩充各条星际航线之间的运输力。

  特别是被纳入重点开发的金星,这里将是联邦最大的投入点。

  在澳洲的大沙航天城。

  这里是联邦内部,少数有宇航员培训能力的航天城之一,目前联邦拥有的11个航天城中,就东风航天城和大沙航天城,拥有成体系的宇航员培训中心。

  这里的培训中心培训的宇航员,并不是那些普通宇航员,而是专业的宇航员。

  之所以说是专业的宇航员,那是因为随着联邦在航天领域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了专业宇航员和普通宇航员、游客三个类型。

  所谓的专业宇航员,他们就是飞船驾驶员、维修员、医护人员、战斗人员之类。

  普通宇航员,则是那是上外太空做其他工作的人,比如研究员、建筑工人、厨师、理发师、工厂员工之类。

  两者是存在一定区别的,专业宇航员的培训非常严格,非常考验各种能力。

  比如遇到突发状况,飞船发动机故障了、飞船被太阳风暴损伤了电子设备、船员生病了、感染外星微生物之类。

  遇到这些情况,必须做出准确的选择,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专业宇航员。

  专业宇航员也是普通宇航员的后盾,一艘飞船的核心力量。

  要知道,随着联邦逐步迈入星际文明阶段,遇到各种各样的未知问题,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毕竟某种程度上,联邦已经没有可以借鉴的参照物了,就是前面再也没有石头可以摸了。

  在这种局面下,很多问题都可能是第一次遇到,这非常考验随机应变的能力。

  航天部在年底,向全网公开了一个活动——“未来的星际时代”,这个活动的主题,就是希望民众积极投稿,思考一下人类在进军星际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展开这个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发挥群体的智慧,为航天部的宇宙问题研究中心,提供一些没有思考到问题。

  毕竟人无完人,宇宙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种人数才两千多人,要负责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研究项目,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例如,月球问题研究组,他们就专门研究月球的各种问题;然后就是火星问题研究组、金星问题研究组、太阳问题研究组等。

  两千多名研究员,撒在这么多研究项目上,平均一个小组才几十人,人类对于外太空的认知,又是刚刚起步,难免会出现被忽略的小细节。

  在外星和星际暗区探索,哪怕是一点点小细节的忽略,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

  联邦虽然希望可以一帆风顺,但这种事情,基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能将寻找问题的事情,公开到网络上,借助群体的智慧,几十亿民众一起思考。

  哪怕其中的建议,只有万分之一有用,也是一个难得的收获。

  更何况,每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因为本身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产生各不相同的看法。

  说不定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被忽略的问题。

  活动一开始,不到一个星期时间。

  航天部的投稿信箱,就累计收到了85万份相对专业的意见投稿。

  另外还有时光博客,发起了专门的话题圈,也吸引了超过2700万网友的参与。

  [现在航天部的发展方向,竟然选择了金星?之前不是说要移民火星吗?]——檀香山野猪

  [@檀香山野猪,兄弟!村里刚通网?今年七月就公开了,火星上有微生物存在。]——恐龙羽毛

  [@恐龙羽毛,有微生物,不就证明火星更加适合移民?]——檀香山野猪

  [楼上智商促急,有微生物才更加不适合移民,万一感染了外星微生物,又没有办法医治,可能全人类都要完蛋。]——万恶集合体张三

  [感觉金星好难改造。]——白老师的春天

  [@白老师的春天,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一刀的事情吗?乛v乛?嘿嘿]——污妖王

  [金星的改造,我看了航天部的计划,看起来还是非常有成功的可能性,不过有一个小建议,那就是要考虑一下大量抽取二氧化碳后,引起的金星大气层改变。]——刘电工

  [我也有一个想法,可以考虑,建造类似于戴森球的结构,包裹住金星,那样就可以调控金星的大气了。]——巨构爱好者

  [本人没文化,只能喊666了。]——壁画工

  [前几天去了一趟天宫空间站旅游,有几个小建议,感觉天宫空间站的规划太过于杂乱无章,希望可以改造得规整一些……]——钓鱼人永不

  [哈哈,朋友们!我成功移民到阿萨姆邦了,明年就是联邦的公民了!]——巴黎的爱德华

  [@巴黎的爱德华,好羡慕啊!我也想申请过去阿萨姆邦,可惜现在不好申请。]——大猪肘子

  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谈论,让原本讨论宇宙开拓的话题,不断在歪楼和掰正之间变化。

  第七百五十六章 理论

  月球专区。

  雨海的中部地区。

  一个工程浩大的项目,今天开始了动工建设。

  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月球分部的负责人张鑫华,此时就在工地的临时基地内,给项目进行剪彩。

  “今天我非常荣幸,见证月球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的成立。”

  话音刚落,在场的十几个人,便鼓掌起来,这个项目也是高能物理研究所争取了好几年,才通过了科学部和航天部的审核批准。

  前几年,联邦内部由于要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对于一部分理论领域的研究工作,支持力度都相对比较少。

  比如高能所一直希望联邦建设的大型粒子对撞机、暗物质探测器、引力波探测器之类,都没有支持。

  直到诺亚会分崩离析,露西亚主动投降,联邦在蓝星的内部压力,得到了释放。

  才开始重新重视理论上的研究工作。

  不过现在重新发展理论领域,确实也有非常多好处,比如社会高度稳定,经济上也不差钱,而且很多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给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就好比眼前的月球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如果建造在蓝星,单单是环境改造问题、真空管道维持问题,都是相对麻烦的事情。

  但是将对撞机建设在月球上,那问题就不大了,这里的土地改造,可以不考虑生态保护、征地移民、真空维持、地震之类的问题。

  毕竟月球表面,本身就是亚真空环境,真空管道的强度上,可以不用考虑外面的压差,只需要维持管道内部的洁净度即可。

  另外由于尾场加速器的技术,在材料和理论上,都已经初步成熟了,这可以让粒子加速器的工作能级,从之前的14g,提升非常多。

  就比如眼前的月球大型粒子对撞机,按照设计方案,内部的真空管道长度达到了360公里,最大工作能级是西洲那个粒子对撞机的8万倍左右。

  两者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了。

  按照几年前的技术,高能所的研究员们可不敢想象,可以建造能级如此强大的对撞机。

  这就是技术积累造成的厚积薄发,加上联邦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雄厚,可以支撑得起这种超级工程。

  让现在的西洲联盟试一试,别说上马月球大型粒子对撞机了,就算是重新翻新之前的老对撞机,他们都拿不出钱来。

  更加可怕的事情,是西洲联盟的人才,正在加速流失之中。

  单单是18年,就有超过54.7万名高学历的西洲人,向联邦递交了入籍或者工作申请。

  虽然联邦对于技术移民的门槛卡得非常死,但18年仍然有5.3万名西洲人,获得了技术移民的临时资格。

  人才的疯狂流失,经济大幅度倒退,黑绿又泛滥成灾,社会非常不稳定,加速了西洲联盟的衰败。

  现在要他们翻新对撞机,简直是要他们的命。

  高能所现在就要一大堆西洲人加盟,这些人一方面是为了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入籍。

  毕竟现在蓝星上,除了联邦有实力,支撑这种庞大的理论研究项目,其他势力基本连温饱都是问题。

  指望一个连温饱都不行的势力,大力投资粒子对撞机,简直是在异想天开。

  他们不投奔联邦,只能用颅内研究法。

  临时基地内,张鑫华和几个年轻的物理学家讨论着一些事情:“布鲁斯,月球的对撞机建设可能需要两年左右,你们其实可以不用那么早上来的。”

  今年37岁的布鲁斯,之前是德意志海森堡研究所的研究员,他笑着摇摇头:“不,我是来见证历史的。”

  另一个本土的研究员常思新,同样也是非常年轻,今年才33岁,他倒是没有说什么,而是建议道:

  “既然来了,将别浪费这一次机会,你可以考虑到月球分部工作一段时间,在月球研究一些物理现象,比蓝星更加容易一些。”

  “没问题,我会在月球分部工作半年。”布鲁斯点了点头。

  联邦一重视,理论物理方面的各类专家学者,都迅速活跃起来,显然很多人都不甘寂寞了。

  别说科学家不争强好胜,他们只是有自己的骄傲,希望自己可以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条公式、一套理论。

  前些年,应用领域的科学家们,可是拿出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这让理论领域的科学家,都不由自主的羡慕嫉妒恨。

  当然,也有横跨应用和理论两个领域的大佬。

  比如谢清团队,他们完善了[电场合成理论],又利用电场合成技术,研发了各种高效合成技术,以及各种新材料。

  还有黄修远的纳米结构理论,这也是理论和应用结合的典范之一。

  这些材料领域的理论和应用,造就了当前联邦科学界在新材料上的强大优势,基本可以说,联邦可以崛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新材料的出现。

  理论界那边也是心服口服,毕竟没有这么多新材料,现在的发展速度,不会如此迅猛。

  正是因为应用领域的雄起,也让理论界的一众科学家,重新反思了之前的一些问题,究竟要不要坚持纯理论研究。

  现在的很多研究,其实早就和现实应用领域完全脱轨了。

  这也是导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理论界越来越难的原因,毕竟资本的需要盈利的。

  而类似于大型粒子对撞机之类的项目,最多就是多诞生几个炸药奖的理论成果。

  要想拿出来盈利,可以参考一下石墨烯的困境,就知道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多么巨大的鸿沟了。

  还有当年的纳米线半导体技术,这个技术可不是黄修远提出来的,而是学界在1998年前后,就提出来的技术。

  理论上纳米线半导体,可以迅速突破摩尔定律,让芯片工艺进入十几纳米、几纳米时代。

  但是为什么最后工业界,放弃了纳米线路线?

  原因就是因为纳米线无法量产。

  这就是现实与理论的参差。

  现在联邦大力支持理论研究,其实也是摆脱了资本的唯利是图局面,这些理论的研究,在当前阶段,亏本是很难避免的。

  但是在未来,这些理论可能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希望。

  能不能走出太阳系,研发出超光速飞行技术,这需要新的物理学支持,联邦是在投资未来。

  太过于斤斤计较眼前的收益,可能会让人类失去未来,彻底被困死在太阳系之中。

  这和现在推进航天产业,是差不多的道理,明知道可能会亏本几十年,但是联邦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出蓝星。

  第七百五十七章 航行

  19年2月初,临近春节。

  位于近地轨道上的天门号空间站,两艘祝融级中的001号飞船,此时已经加注了燃料,以及4500吨物资。

  飞船驾驶员程粼,两个副驾驶秦天赐、王云海,查看着飞船的各项数据。

  程粼镇定自若的吩咐道:“云海,进行最后一次检查。”

  “好的。”王云海手指在一排排按钮上,眼花缭乱的输入指令。

  而一旁的秦天赐,则和天门号空间站进行着沟通,为二十分钟后的启航做准备。

  时间一晃而过,二十分钟一过去。

  天门号空间站的播报系统中,响起了航天港引导员的声音:“祝融级001号飞船,符合起飞程序,现准许你们起飞。”

  “我是程粼,祝融级001号飞船收到,开始进入起飞倒计时……”

  “10……8……”

  “点火起飞。”

  辅助发动机首先启动,将祝融级001号飞船,推离船坞的位置,向上飞行起来。

  与此同时,在另一侧的祝融级002号飞船,也启动了辅助发动机,不过002号飞船的起飞,并不是为了前往金星,而是为了让天门号空间站重新找平。

  这也是对称式船坞的缺点之一。

  祝融级001号向金星方向航行,不断加速飞行着。

  而祝融级002号,则重新调整了位置后,再次停泊在天门号空间站的七号、八号船坞之间,这里有一个临时停泊位置,虽然不能用于造船,但补给物资和燃料之类,还是绰绰有余的。

  祝融级001号飞船的加速持续进行着,直到一个半小时后,速度终于到达了12公里每秒的巡航速度。

  根据航线的规划,这一次前往金星的飞行时间,是112~114天左右。

  为了延长宇航员在金星的工作时间,副驾驶王云海、秦天赐开始进入冬眠舱之中。

  值守工作交给程粼,他需要一个值守飞船30天,30天后唤醒王云海,自己再进入冬眠舱之中。

  三人轮流值班一个月,最后二十几天,才全部脱离冬眠状态。

  这样一来,每一个人都会获得两个月的冬眠时间,在航行过程中冬眠,有利于延长宇航员在外太空的工作时间。

  按照现在的技术,三人可以在金星工作24个月左右,这个工作时间已经非常长了。

  独自一人值班的程粼,坐在驾驶舱中,小小的舱门上,只有一块篮球大的圆形玻璃窗,外面也没有所谓的璀璨星空,只有无尽的漆黑。

  幸好还有蓝星地面遥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每隔三十分钟,会他和联系一次。

  如果他是在睡觉,则由飞船的智能系统自动回复。

  程粼的日常工作时间,就是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下午两点到傍晚五点,其他时间休息。

  当然,这个时间其实是飞船设定的,毕竟在宇宙航行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白天黑夜。

  程粼一遍又一遍的查看着仪表盘,打发着时间。

  闹钟响起来,提醒他中午时间到了,来到洗漱卫生舱,洗了一把脸后,程粼又漂浮到餐厨舱,从冰箱里面取出料理包、水果包,然后在饮料机打了一瓶酸梅汁。

  等待食物加热期间,打开平板电脑,随便找了一部科幻电影,便点击播放。

  这几年,国产的科幻电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特别是经历了黄石火山事件后,不少导演都喜欢拍摄末日灾难片、末日科幻片。

  就比如眼前这部电影,名字叫《荧惑纪元》,是上个月刚刚上映的电影。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联邦和米国在2020年,发射载人飞船前往火星抢占先机。

  然后米国宇航员在无意间感染了火星病毒,最后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后,联邦也发现了火星存在微生物的事情。

  电影的最后,就是联邦拯救了米国的宇航员,但是狼子野心的诺亚会,暗中隐藏了荧惑病毒的样品,并秘密将荧惑病毒通过探测器,发射回蓝星。

  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影的程粼,看到最后结束,估计这部电影还有第二部 。

  同时他也知道,所谓的荧惑病毒,实际上应该就是指荧惑真菌,这东西在航天部内部,并不是什么秘密。

  而且程粼知道,这电影的描述,还真的没有黑诺亚会,对方是真的做到出来这种事情。

  当年月球前哨1的事情,要不是联邦察觉到问题,出面限制了对方,估计荧惑真菌已被偷偷运回蓝星了。

  收拾了包装袋之后,程粼在休息室内飘着,拿着特制的圆珠笔,写着航行日志。

  值班工作非常的无聊枯燥,而为了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宇航员通常会让自己忙起来,减少发呆之类的时间。

  [……或许在平行时空的蓝星,人类已经被荧惑真菌灭绝了,在那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我又会经历怎样的人生?

  可能会娶一个不漂亮又不丑的女孩,然后生一男一女,平凡的度过漫长岁月……

  如果时间可以从来,我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停下笔来,程粼静静地思考着,他突然心血来潮,打算以自己回到过去为视角,写一本科幻。

  枯燥无味的航行生活,让程粼不得不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

  他在草稿上,写了好几个书名,最后才决定一个名字——《纳米崛起》,这是程粼出于对黄修远的崇敬,而以他自己和黄修远俩人的特点,结合起来塑造的主角,因此选择了这个书名。

  时间转瞬即逝。

  三十天过去了,程粼的写了43章,当他保存了文档后。

  过了一会,飞船系统提醒他,应该唤醒王云海了。

  他漂游到冬眠舱的保存区域,输入指令后,又过了十几分钟,直到蓝星地面遥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确认之后,e王云海的冬眠舱才进入解冻状态。

  冬眠舱在一点点加热着王云海的身体,同时被注入其体内的纳米机器人,也在辅助解冻。

  这一过程,需要持续140分钟左右。

  二十分钟后,半麻醉状态的王云海呼吸开始恢复,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特制冷冻液,被抽出身体,同时更换好提前准备好的胃液、肺泡缓解喷雾之类。

  冰冷!

  浑身无力!

  当王云海睁开眼睛时,他知道自己才冬眠舱中解冻了,刚刚解冻的他,还有些精神恍惚。

  仿佛上一刻刚刚睡下去,下一刻又苏醒过来一般,在冬眠状态中的人,是不会做梦之类的,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都全面停止在冷冻的那一刻。

  “喝杯热茶吧!”程粼递给他一瓶热红茶。

  身体的压力服,已经将王云海的体温调整正常了,但他仍然有些不适应。

  直到三个多小时后,才恢复正常状态。

  此时程粼也开始进入冬眠舱之中。

  第七百五十八章 建立

  5月28日。

  经过历时113天的航行,祝融级001号飞船成功抵达金星近地轨道。

  飞船一番调整后,稳定在800公里轨道上,程粼、王云海、秦天赐三人正忙碌着。

  他们刚到金星轨道,一股强烈的太阳风暴,就给了一行人一个下马威,幸好飞船已经考虑到太阳风暴之类的宇宙灾害,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状况。

  “队长,飞船一切正常!”王云海汇报道。

  程粼点了点头:“好的。”又转过头吩咐道:“天赐,向蓝星遥控中心汇报我们的状况。”

  “明白!”秦天赐编辑好电子邮件,然后发送回蓝星地面遥控中心。

  半个小时后,通信系统弹出蓝星遥控中心的回复:

  [祝贺你们成功抵达金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抵达金星轨道的先驱者,同时也希望你们接下来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航天部金星探索局]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程粼三人按照之前的计划,首先搭建了一个2000吨,体积18200立方米的太白号空间站。

  又将一部分物资和燃料,转移到太白号空间站之中。

  虽然都是模块化设计,但是众人还是前前后后忙碌了两个多星期,才完成了这项任务。

  最后就是剩下的2000吨物资,也是之前准备好的四个浮空模块,单个浮空模块的重量,就是400吨,一共是1600吨,然后就是400吨燃料。

  浮空模块储存在飞船两侧。

  程粼看着窗外的橘红色星球,这颗被称为“地狱”的星球,将由他们为人类迈出第一步。

  “发射!”

  一声令下,其中一个浮空模块的发动机喷吐着淡红色火焰,那尾焰竟然在金星大气层的背景颜色下,变得有些模糊。

  浮空模块此时还没有完全展开,体型看起来也不算太大。

  负责监控浮空模块速度和高度的王云海,时刻注意着各项数据。

  前面一段路程还非常顺利,但随着浮空模块进入金星120公里的高度区域,这里的大气密度开始浓密起来。

  而且风速100米每秒的狂风,是这里的常态。

  浮空模块的辅助发动机不断调整喷口方向,用于抵消狂风带来的干扰,在金星海拔80~120公里的高度区域,这里是不适合展开浮空模块的。

  经过几分钟后角力,浮空模块0001终于成功抵达60公里的高度。

  “开始展开真空腔。”

  “收到。”

  电波带来指令,浮空模块的系统自动启动,开始展开真空腔壳体。

  与此同时,浮空模块的辅助发动机,开始启动滞空反推,以减缓浮空模块的下降速度。

  等待浮空模块展开20%的真空腔后,此时浮空模块的高度,已经下降到海拔45公里的位置。

  此时展开的20%真空腔,开始进行排空真空腔内的气体,真空腔产生浮力,让浮空模块悬浮在空中。

  由于现在浮空模块的总重量,只有467吨(67吨是储备的燃料),真空腔并不需要全部展开。

  毕竟单个浮空模块的最大承重是9000吨左右,没有那么多承重,如果全部展开真空腔,后果就是浮力过大,会直接上浮到60~70公里的高度区域。

  这样做,不仅仅是在浪费浮力,也是在浪费浮空模块的燃料。

  随着第一个浮空模块,成功悬浮在金星大气层的47公里高度区域,程粼等人乘胜追击,将剩下的三个浮空模块,陆续投放到金星大气层之中。

  然后开始组装起来,以第一个模块为中心,其他三个模块拼接在三边上。

  浮空模块的平面形状,是一个正六边形,刚好可以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另一边。

  比祝融级001号飞船,提前一个半月抵达金星的一艘前锋级飞船,携带了一套420吨重的碳粉储能发电机组。

  接下来就需要程粼等人,操作那艘前锋级飞船,将这个碳粉储能发电机组模块,投放到浮空城市之中。

  这些功能性模块,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就会搭积木那样,直接拼接上去即可。

  蓝星那边,那艘祝融级002号飞船,也在一个月前从蓝星近地轨道出发,将在127天后抵达金星轨道,和程粼小队汇合。

  不过祝融级002号飞船,是一艘无人驾驶飞船,上面的物资也只有3300吨。

  之所以出现在同样的飞船,运输的物资重量不一样,主要是因为金星此时和蓝星的距离,正在一点点扩大着。

  这也是行星之间的星际航行中,非常正常的事情。

  毕竟金星大冲要好几年一次,而为了尽快开发金星,联邦自然不可能几年发射一次飞船。

  在非大冲期间发射飞船,燃料的消耗自然需要大幅度提升,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幸好这一次祝融级002号上,携带了风力发电机模块、N30燃料制造模块,还有一艘真空飞艇运输船。

  只要金星的N30燃料可以量产,到时候飞船前往金星,需要携带燃料,就可以减少40%左右。

  燃料储备减少了,飞船的有效载荷自然会提升上来。

  这就是航天部制定的金星开发计划中,初期的战略目标,在金星实现燃料补给。

  通过这种方式,变相提升运输船的运输力,然后逐步扩大浮空城市的工业规模,让浮空城市可以大规模量产原材料,实现浮空模块的本地制造。

  只要完成这个战略布置,那越到后面,金星的开发工作,就会被越来越容易。

  两天后,成功将碳粉储能发电模块组装在浮空城市之中,接下来程粼小队的工作,是一边等待祝融002号的到来,一边清理金星轨道上的废弃航天器。

  没有错,是清理废弃航天器。

  金星的轨道上,有以前老毛子、NASA,还有联邦的废弃航天器,这些航天器大多数都是探测器、人造卫星。

  不将这些东西清理干净,迟早会变成隐患。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废弃物会逐步崩解,变成小块的碎片,危险性反而更加大起来。

  联邦在金星的基础,目前还相对薄弱,如果是无人航天器损坏了,那还承受得起。

  可要是载人飞船,或者大型运输船被损坏了,损失就会很大,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

  目前联邦在航天领域的开发过程中,可是一直保持着零伤亡,这种可以提前规避的风险,没有必要等到发生了,再来亡羊补牢。

  程粼三人分工合作,他本人远程操作前锋号飞船,对金星轨道上的废弃航天器,进行定点清理。

  王云海负责监控浮空城市,而秦天赐则负责和蓝星遥控中心保持联系。

  等待的时间,是枯燥又漫长的。

  太空的生活,也没有科幻电影描述的那般惊险刺激,在很多硬性规定的束缚下,宇航员是不可能违规操作的。

  第七百五十九章 老古董

  枯燥无味的太空生活。

  位于8637万公里之外的异星轨道上,唯有那轮灼热的大日,在时刻散发着光和热。

  一艘前锋级飞船,慢吞吞地飞行在空旷无垠的真空中。

  而控制着这艘前锋级飞船的程粼,此时正在太白号空间站内,他看着轨道检测卫星的监控数据。

  距离前锋级飞船大约86公里的位置,有一颗废弃的轨道环绕器。

  随着飞船一点点逼近,终于在95分钟后,两者只剩下大约3公里的距离,飞船和废弃轨道环绕器平行飞行。

  通过飞船上携带的监测设备,程粼看到了这颗轨道环绕器的外观。

  联邦航天部早已经接收了NASA、露西亚航天局的数据库,程粼在执行任务之前,已经了解过金星轨道上,之前废弃的航天器。

  眼前这个轨道环绕器,是NASA在1975年发射的金星9号,金星9号由轨道环绕器、着陆器组成,全部重量为4396千克。

  其中着陆器已经在几十年前,着陆了金星地表,现在只剩下轨道环绕器,重量大约是2836千克。

  当时设计的使用期限,仅仅是两个月左右。

  对于这种相对完整的废弃航天器,处理起来还相对简单一些。

  只见程粼设定好程序,前锋级飞船就自动启动了太空垃圾回收程序,展开飞船腹部的运输舱,然后缓缓的靠近金星9号轨道环绕器。

  不一会,前锋号飞船就将金星9号轨道环绕器收进运输舱内部,内部的机械臂将环绕器牢牢地固定住。

  为了避免废弃环绕器,在前锋级飞船飞行过程中,零件散落到运输舱内,提前准备好的刚性泡沫生成剂,被喷吐到运输舱内部。

  这种比空气还轻,却有着不下于钢铁强度的泡沫,迅速在运输舱内形成,然后填满整个运输舱—甲1。

  如此一来,废弃环绕器就会被刚性泡沫包裹住,确保上面的零件不会散落出来。

  另一边。

  蓝星的休斯敦航天城。

  经过联邦航天部的重新梳理后,这里又重新焕发出生机,不少前NASA雇员、前太空探索公司的员工,也在这里工作。

  不过比起本土的几个航天城,休斯敦航天城的相对尴尬一些,主要是因为员工年龄问题。

  本土的几个航天城,员工平均年龄是32~35岁左右,特别是大沙航天城,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3岁。

  而休斯敦航天城,平均年龄是47.2岁。

  这还是航天部从本土,调派了很多年轻员工过来补充的结果,如果只计算前NASA的员工,平均年龄更是高达56.5岁。

  虽然老人经验丰富,但这是探索宇宙,不是航天学院,需要的员工,是年轻活力的新生代。

  平均年龄56.5岁,都差不多可以集体退休了,这个年龄怎么可能当主力军。

  因此休斯敦航天城、佛罗里达航天城,现在只能承担一些小火箭的发射任务,然后就是当航天学院、航天博物馆。

  今年63岁的霍金斯教授,已经在NASA工作了31年,看着窗外的发射塔,尽管经过升级改造,但他明白休斯敦航天城的困境,这里太暮气沉沉了。

  “霍金斯,下班!要不要去喝一杯?”老同事马丁一边走,一边笑着问道。

  夕阳的阳光,斜映在霍金斯的脸庞上,他笑着摇摇头:“不了,我接到了一个任务,需要整理一份关于金星9号的资料。”

  “金星9号?那个老古董有什么问题?”马丁不解的问道。

  霍金斯脸色复杂的解释道:“联邦派去金星的飞船,最近正在清理金星轨道上的废弃航天器,航天部觉得这些废弃航天器,有一定的纪念价值,打算运回蓝星。”

  “原来如此!这倒是一个非常棒的主意。”马丁眼神一亮。

  “确实,毕竟前锋级回来蓝星,也是空载状态,顺路运几十吨的废弃航天器,那是绰绰有余的事情。”

  俩人一边说一边向员工餐厅走去。

  来到餐厅的时候,他们又遇到了不少老朋友,餐厅中人群,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群体。

  NASA的老员工,不是满头白发,就是秃头,或者老态龙钟。

  本土过来的员工,年轻活力又自信满满。

  还有从美洲区招聘的实习员工,要么嬉皮笑脸,或者脸色带着对本土员工的羡慕憧憬。

  三个群体,代表着三个不同时代,又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现在很多NASA的老员工,其实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从事的工作,也是带新人、把控质量、教书之类。

  真正的一线研发工作,都是年轻人在主导。

  将比如这一次,航天部打算在各地修建一批航天博物馆,将各种回收回来的废弃航天器,安置在这些博物馆之中。

  这项工作,就由这些老员工们负责。

  日后他们退休了,也可能会被返聘到航天博物馆工作,这算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了。

  休斯敦的航天博物馆,就由霍金斯负责,他吃了晚餐后,便来到历史数据库(前NASA航天数据中心)。

  将当年金星9号探测器的技术资料、发射背景、参与人员,都整理出来。

  看到这些资料,霍金斯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年,自己刚刚大学毕业,那时候的自己,是那样的意气风发。

  同时那也是NASA最有活力的年代,可惜岁月不饶人,现在NASA都成为了历史,自己也满头白发了。

  “霍金斯教授,这么晚了你还在呀!”一个年轻的声音在背后响起。

  霍金斯被打断了回忆,转过头来,发现是一个实习员工,他笑着回道:“原来是曼特,你是过来找资料吗?”

  “是的,以前冷战时代的很多设想,在现在看来,还是有价值的。”曼特点了点头。

  霍金斯怀念的说道:“是呀!当初NASA的很多项目,就是因为太过于疯狂,或者条件限制,只能停留在书面上,你们遇到了一个好时代。”

  “教授也一样在这个时代,我们都是为了人类的未来。”曼特安慰道。

  霍金斯摇了摇头:“我老了,可能过几年,就要正式退休了,未来终究是你们的,加油吧!”

  一老一少,在数据库畅谈在过去与未来。

  不知不觉,明月爬上了夜空。

  今年北半球的气候,稍微正常了一些,十月份还没有太寒冷,这或许和休斯敦的纬度有关系。

  在遥远的金星轨道,程粼陆续回收了好几个废弃航天器,准备在未来半个月内,将金星轨道上,保存相对完整的废弃航天器,全部回收回来。

  然后择机,将这些老古董送回去蓝星。

  真空中,太阳的光芒,时刻照耀着前锋级飞船,在这个开拓星空的初期,无数忍受着孤寂的人,也在默默地耕耘着。

  第七百六十章 陆续抵达

  当祝融级002号抵达金星时。

  时间已经到了2020年的1月5日。

  程粼小队知道,现在不能耽误时间了,因为他们在金星的工作时间,是24个月左右。

  从他们抵达金星,时间过去了将近5个月,留给他们的时间,只剩下19个月左右。

  而且在外星球工作,时间是不能卡得太紧的,必须为突发状况,预留一两个月的应急时间。

  祝融002抵达后,程粼、王云海开始通过远程操控,将制造好的功能模块,一个个投放到浮空城市之中。

  风力发电模块,组装上浮空城市后,便连接到之前的碳粉储能发电模块,然后是配电调控模块。

  由于金星大气层的风力太过于强劲,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款式,无论是哪个方向都可以发电的竖简式叶片。

  而蓝星上,常用的风车式叶片,在金星大气层中是不太适合的。

  在强劲的狂风中,一排排风力发电机不断的旋转着,而采用了无接触式的磁悬浮轴承,让风机不需要担心机械磨损问题。

  “队长,发电功率已经稳定下来了,目前最低功率是6万兆瓦,最高功率是13.6万兆瓦。”王云海看着数据说道。

  “果然金星的风能非常充沛,开始进行限定设置。”

  “收到。”

  限定设置,就是为了避免出现问题,对于发电设备的功率进行限制,可以减少功率不稳定,造成的生产问题。

  要知道,很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供电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经常出现波动,可能会导致产品出问题。

  既然风力发电模块的发电功率,在6~13.6万兆瓦之间波动,那通常只能取低谷的6万兆瓦,甚至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只能取4~5万兆瓦的使用额度。

  当然,虽然采用了限定使用额度,但是这仅仅是对于风力发电模块而言。

  对于这种发电不稳定的垃圾电,联邦早就有了一套成熟的处理方案,那就是碳粉储能发电技术。

  将不稳定的那一部分发电,截取下来,用于生产碳粉,然后再用碳粉进行二次发电。

  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损失23%左右的电能,但总好过全部浪费掉。

  而且碳粉储能发电技术,对于调峰填谷非常有效。

  现在由5个浮空模块组成的浮空城市,悬浮在47公里的高度区,总浮力大概是3.2万吨左右。

  减去目前6700吨左右的自重和设备,还有大概2.53万吨的可利用浮力,另外如果下降高度,这个承重还可以继续提升。

  目前浮空城市的功能模块之中,只有一个N30制造模块,全力生产的用电功率是5000兆瓦,每天可以生产1200吨N30燃料。

  剩下的电能,只能用在碳粉生产上。

  不过好在,过几天,还有两艘前锋级飞船会抵达金星,到时候将运输过来一个处理碳粉的模块。

  现阶段,不是风力发电不够用,而是用不完的。

  而浮空城市的碳粉储存空间,是相对有限的,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碳粉,只能让发电白白浪费掉。

  因此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航天部的处理方案,是制造一种耐高温高压的球体,其实就是使用制造真空腔壳体差不多的材料,用于制造这种球体。

  这种球体,单个可以储存500吨碳粉。

  储存了碳粉的球体,将被扔到金星地表。

  没有错,储碳球会被扔到金星地表,而不是储存在浮空城市之中,浪费浮空城市宝贵的浮力。

  这种方案,就是为了快速实现金星的大气层改造,将大气层中的碳元素,固定在地面上。

  这是利用了金星大气层的能量,逐步减少金星大气层的浓度,只要金星大气层的浓度,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就可以开始地面站的建设。

  而金星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比重高达96.5%,因此分解二氧化碳,成为最理想的方案。

  至于二氧化碳分解出来的另一个产物——氧气,一部分会作为浮空城市的工业原材料,一部分释放回大气层。

  最后一部分会装入类似的球体中,利用固氧剂固化,然后扔到金星地表。

  这些扔到金星地表的储碳球、储氧球之类,保存周期大概在150年之前。

  只要联邦在此期间,成功在金星地面建立永久性基地,就可以利用这些储存球的储备,作为工业原材料。

  相当于一个个提炼后的半成品原材料仓库。

  航天部为此制定了一个为期30年的固化计划,计划在未来的30年内,将金星大气层的气体物质,减少到现在的5~10%。

  这是一项非常漫长的计划,却是改造金星,最有可能的方案。

  与之配套的方案,还有金星太空电梯计划、金星穹顶计划。

  金星太空电梯计划,这个就不需要详细解释了,因为这就是蓝星太空电梯计划的翻版。

  而金星穹顶计划,就是一项超级工程中的超级工程,航天部计划用穹顶将整个金星包裹起来。

  按照当前的材料强度,穹顶高度为海拔3500米,覆盖金星全部的地表,同时通过墙壁,分隔出不同的区域。

  之所以要全面覆盖,然后分隔出不同的区域,目的就是为了人造保护层,同时也是为了将金星活跃的火山喷发,限制在地表,和局部区域。

  按照固化计划的目标,未来金星的大气层将可能被全部剥离,变成一颗光秃秃的行星。

  这些计划都非常大,又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可能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改造。

  比起在太空中,打造大型的巨构,在星球表面打造巨构,被其他星系观测到的可能性更加小。

  当然,金星穹顶系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一开始,可以从局部的小范围中开始建设,比如太空电梯的地面站,这里就可以先建造一个穹顶空间。

  几天后。

  两艘前锋级飞船抵达,带来了储存球制造模块,这个模块也可以用于制造真空腔,不过真空腔还需要其他零配件,才可以制造出浮空模块。

  当储存球制造模块完成组装后,碳粉储能模块生产的富余碳粉,都被储存到这些储存球中。

  然后扔下地表。

  五百多吨重的储存球,从47公里的高度扔下去,重重的砸入地面的岩层之中。

  如果剥开浓密的大气层,将可以看到在浮空城市的下方,那地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大坑,里面是一颗颗储存球。

  平均一天下来,有六七颗储存球,被扔到地表之中。

  为了避免只砸一个区域,浮空城市会时不时调整悬浮区域。

  现在还不明显,等以后碳粉生产规模扩大,估计这种储存球,会改变金星地表的地貌。

  第七百六十一章 碳与金

  时间来到2020年。

  蓝星虽然自然灾害频繁,但是联邦内部整体依旧可控,太空的开拓工作,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只是蓝星内部,却分成了两个世界,联邦与联邦之外,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巴黎。

  经过黄石火山事件后,虽然清理了火山灰,当当地的野生动物,却损失惨重。

  加上不少难民涌入,这里的治安越发的严峻起来。

  香榭丽舍大道,一家装修华丽的珠宝店,一名风尘仆仆的年轻女人,有些无奈的走进珠宝店中。

  服务员脸上带着职业式的微笑,上前来:“美丽的女士,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吗?”

  那人拿出一个香奈儿包包里,拿出一个小首饰盒,首饰盒上有珠宝店的符号:“我想将这条项链出售了,这是当年的购买票据。”

  听到这里,女服务员眼神闪过一丝鄙夷,当脸上仍然维持在微笑:“可以,请随我去鉴定室。”

  鉴定室内,一个文质彬彬,带着眼镜的中年人,拿起那条项链,仔细观测了一会,露出一丝犹豫不决的神色。

  那女人一看,顿时有些着急起来:“先生,这钻石项链可是我丈夫当初在你们这里购买的,你们还承诺原价回收的。”

  “抱歉,夫人,我需要再检测一下。”中年鉴定师严肃的回道。

  然后拿起钻石项链,放入一旁的检测仪器,按下经过按钮后,一旁的打印机吐出一张鉴定单,鉴定师摇了摇头:

  “夫人,非常遗憾,这是人造钻石,并不是我们公司的天然钻石。”

  “什么?”那女人脸色一白,急忙反驳道:“不可能,我还有你们公司的票据。”

  但是鉴定师却无奈的说道:“夫人,我们出售给您的钻石项链,确实是天然钻石雕刻的,但您手上这一条不是,或许是您搞错了。”

  “这……不可能!不可能的……”

  一旁的女服务员提醒道:“夫人,我们公司是不会搞错的,这份鉴定报告也是根据行业标准得出的,除非你可以证明这台项链是真正的天然钻石。”

  尽管女人不肯放弃,但珠宝店却没有一丝退步的意思。

  半个多小时后,被保安请出去的女人,整个人都失魂落魄,仿佛一具行尸走肉,游荡在大道上。

  珠宝店的二楼,经理办公室内。

  中年鉴定师正站在窗旁,一侧是一个咬着烟斗的秃头胖子,胖子看着被请出去的女人,露出一丝笑容。

  “穆兰先生,这样下去我担心……”鉴定师欲言又止的说道。

  胖子却目光冷冽的打断了对方:“好了,这些破落户根本不会成为我们的客人,行业鉴定标准是我们制定的,与其将钱浪费在这些人身上,还不如多打几个广告。”

  “……”鉴定师哑口无言。

  秃头胖子抽了一口烟:“这就是爱情,耀眼又带有瑕疵。”

  寒冷的风,带着北大西洋的冷意,掠走行人身上的温度。

  瑟瑟发抖的女人,眼泪在脸上凝结成冰珠子,她却浑然不觉的走着,每一步都是那样的沉重。

  突然她撞到了前面的人。

  “唔!你这女人怎么走路的?”被撞到的人怒气冲冲转过头来,不过看到精神有些问题的女人,却将刚想骂出口的话止住了。

  女人在地上坐了一会,才有气无力的站起来,突然她愣了一下。

  “爱莎!希望这一次我的申请可以通过,这样我们就可以去联邦生活了。”

  “亲爱的,我相信你!”

  女人木然的转过头,通过围栏的缝隙,看到了里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一个名字出现在她心中:约翰?皮克比。

  此时她才注意到,眼前的建筑物,联邦在巴黎的办事处,门口排着长龙,有很多人正在排队等待。

  看着那道身影,记忆不由自主的翻动。

  2014年的圣诞节。

  一栋单身公寓内,一个略显青涩的年轻人,正在厨房忙碌着圣诞晚餐,做了一个苹果派后,又准备煮奶油蘑菇汤,还有从超市购买的临期西冷牛排。

  木门咔嚓一声。

  “维妮,回来了。”温和的问候声中,夹杂着牛排在平底锅中的滋滋声:“你先洗澡,我在做晚餐,待会就可以吃了。”

  女人没有回应,冷漠的扔下包包,然后拿起毛巾,走进浴室内。

  半个小时后。

  餐桌上,牛排、奶油蘑菇汤、苹果派、蔬菜沙拉,还有一瓶橙汁。

  已经穿戴好衣服的女人,面无表情的坐在对面,看着眼前的食物,似乎没有一丝喜悦。

  但是男人好像也习惯了,他拿出一个首饰盒,放在女人的手上:“维妮,嫁给我吧!”

  女人此时才露出一丝复杂又慌张的神情,她颤抖着手,打开了首饰盒,里面正放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金链子,还有一个金戒指。

  那金光闪闪的光芒,却没有让她开心起来,反而是露出一丝嫌弃:

  “约翰,你还是一点都没有变!我可不想在婚礼上,戴这种庸俗的金戒指。”

  有些急红脸的约翰,连忙解释道:“维妮,你听我说,钻石不过是那些骗子公司的营销手段,黄金才是真正稀有,要知道在这个宇宙中,只有超新星和……”

  “够了!”维妮竭斯底里的怒吼道:“我不想听什么宇宙,什么超新星,我就像要一颗定制的钻戒!”

  说完将首饰盒砸在苹果派中,约翰整个人都僵在餐桌一旁。

  “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浪漫!你也一点都不懂女人!我们结束吧!”

  那一夜。

  那绝决的言语,仿佛昨夜刚刚发生一般,声音似乎还在维妮耳边回荡着。

  只是此时的国际黄金价格,是237信用点一克,相当于黑雪事件之前的1372西元一克

  而钻石在国际的批发价,是每公斤3信用点,所谓的天然钻石之类,联邦那边根本不承认。

  只剩下西洲联盟的珠宝商,还在拼命炒作和通过垄断行业,维持着虚假的高价。

  维妮看着围栏另一边,约翰身旁的女人,戴着金色的戒指,神情无比复杂起来。

  如果当年自己接受了约翰的求婚,或许……

  天空飘落一片片雪花,冻住了维妮眼眶溢出的热泪,她沉默的站了许久。

  围栏另一边。

  约翰进去了十几分钟,然后一脸兴奋的跑出来:“爱莎!成功了!我成功通过了工作签证。”

  俩人兴奋的拥抱在一起。

  周围在排队的人,露出羡慕嫉妒的表情。

  不一会,重新平复了心情的约翰,紧紧的拿着那一份工作签证,然后拉着妻子爱莎的手向外走。

  他准备购买机票,前往工作的城市,听说是一个位于草原上的城市,叫通辽市。

  第七百六十二章 渐变中

  北平国际机场。

  一架从巴黎直航北平的客机,着陆在这里。

  约翰一家三口,拉着行李箱走下了飞机,带着大包小包的约翰,下到飞机却发现这里并不寒冷。

  已经提前准备翻译耳机和翻译软件的约翰,在机场门口,找到了需要的列车班次。

  在机场门口的火车站,他不仅没有感到寒冷,反而感到燥热。

  实际上,机场和火车站的候车亭之类,都包裹在温室内部,这里的温度常年维持在26摄氏度。

  外面是白雪皑皑,西伯利亚的寒风不停呼啸着。

  而城市内部,却非常的温暖。

  脱下衣服后,约翰才感觉舒服一些,也在周围人群中,显得没有那么突兀。

  毕竟车站内的候车乘客们,绝大多数都穿着薄薄的衬衫,根本仿佛在春天踏青,而不是在寒冬中那样。

  当他们做上列车后,才知道那种温室车站,是非常普遍的基础设施,沿途的城市,也是包裹在温室之中。

  这种密集的温室,还有庞大的农业工厂,才是联邦无惧极端天气的底气。

  约翰通过蹩脚的中文,和周围几个乘客聊着天,在聊天中才知道,联邦的一些常识。

  比如所谓的温室城市,在联邦都是普遍的标准配备,还有可以调节保暖的衣服。

  另外就是物价的问题。

  约翰在过来之前,就将全副身家都兑换成为信用点,一共才3753信用点。

  这一点信用点,如果不进行高消费,仅仅是维持正常的衣食住行,大概可以让一个人,在联邦境内生活半年左右。

  妻子爱莎在心里盘算着,由于工作签证的原因,俩人都孩子虽然可以去学园都市上学,但每年需要支付500信用点的借读费。

  而要生活得相对体面一些,个人每个月可能需要1000信用点,当然这和他们的身份有关系,如果是联邦公民,那500信用点就可以生活得不错了。

  考虑到丈夫约翰的工作,是通辽的电解炉研发公司,月薪大概在4500~6000信用点左右。

  爱莎此时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其实她自己也可以去找工作,只是存在一些难度,毕竟服务员之类,需要精通中文,不然没有办法正常工作。

  这让她下定决心,准备努力学习中文,减少一下约翰的负担,同时也是为了接下来的入籍申请做准备。

  毕竟约翰是技术人员,要通过移民申请相对简单一些,而她这种没有技术的外国人,哪怕是丈夫已经成功移民,也不一定会获得通过的。

  联邦在这方面的管理异常严格,除了中文必须达到8级,还有要求文化课合格、无不良记录、境内有正常工作、10年内在联邦累计居住时间高于2000天之类。

  想通过假结婚移民,还是洗洗睡吧!

  不知不觉,列车穿过一座座城市,终于抵达了塞北的通辽。

  刚刚下车,一家子并没有感到不适,在前往公司报到的路途中,女儿露洁睁大眼睛,好奇的看着眼前。

  城市内部,一点都不像高纬度的草原城市,反而想旧时代的地中海沿海城市,气温显得温暖宜人,到处都是绿色植物。

  完成报到后,约翰带着妻子女儿,在市区闲逛了起来。

  到中午,刚好到了吃饭时间。

  约翰拿着手机,利用翻译软件,看着周围有没有适合的餐厅,突然女儿拉了拉他衣角。

  “怎么了?”

  “爸爸!好香!”女儿盯着街对面说道。

  约翰抬头一看,发现对面有一家餐厅,通过翻译软件,他看到了店名字——小约翰可汗餐厅。

  小约翰?这个名字让他顿时倍感亲切,当即决定就在这家餐厅吃饭。

  一家人推开餐厅大门,发现这里是一家非常奇特的餐厅,混合风格餐厅。

  餐厅的老板,是一个中年人,也是餐厅的厨师长,听说他曾经有两个梦想,成为研究世界历史的学者,和娶新恒结衣。

  可惜好像都没有成功。

  周围的食客们,一边吃东西,一边调侃老板。

  或许是因为梦想,老板研究过非常多小国家的文化,因此会做一些奇奇怪怪的特色美食。

  约翰看了一遍菜单,将那些奇奇怪怪的菜先剔除,然后点了几个比较熟悉的菜。

  露西亚红菜汤、德意志烤肘子、羊肉手抓饭、炒番薯叶、本地酸奶。

  不一会,菜就陆陆续续上来了。

  约翰试了一下,发现烤肘子和红菜汤,意外的正宗,而羊肉手抓饭,加上解腻的酸奶,也非常好吃。

  女儿拿着勺子,不断扒着手抓饭,妻子倒是对炒番薯叶情有独钟。

  此时餐厅又越发热闹起来,食客们聊着天南地北,或者讨论着金星火星。

  约翰有一种整个人放松下来的感受,这是他在巴黎生活了8年,也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安心。

  特别是大量难民涌入后,社会治安迅速恶化,他在晚上根本不敢出去,就算是白天,也要提防那些不怀好意的目光。

  此时餐厅的大电视上,正在播放着联邦建设金星浮空城市的画面。

  “爸爸!这是什么?”女儿嘴角沾了几粒米饭。

  约翰笑了笑回道:“这是人类在另一个星球的城市,是漂浮在天空中的城市。”

  “城市真的可以漂浮在天空中吗……”

  面对女儿叽叽喳喳的问题,约翰并没有感到不耐烦,而是笑着一一回答。

  女儿天真的说道:“爸爸,我长大了,一定要去浮空城市。”

  “好,那你一定要乖乖的吃饭,才可以健康的长大,身体不健康可当不了宇航员的。”约翰摸了摸孩子的头发。

  “嗯!”女儿埋头继续扒饭。

  实际上,由于联邦持续不断的宣传,浩瀚宇宙在新一代的印象中,就是非常高大上的地方,宇航员也是很多人理想中的职业。

  而电视节目上,各种研究宇宙领域的学者,也在畅聊着金星开发计划。

  联邦在这方面,并没有隐瞒这个计划,因为没有必要,现在蓝星根本没有势力可以抗衡联邦。

  与其藏着掖着,还不如光明正大的公开,这样可以持续扩大联邦的影响力。

  文化和技术的阵地,联邦都要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西方世界的逐步衰败,联邦的影响力必然难以撼动,这也有利于联邦内部的稳定,以及吸纳其他势力的技术人才。

  联邦公布了金星开发计划,给全世界造成的冲击,确实是非常明显的。

  毕竟这是很多人,之前都不敢想象的事情,而彻底改造一颗新的行星,这绝对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里程碑。

  而面对联邦的强大,其他势力也变得更加低声下气了,甚至还有不少小势力,为了吃福利,希望可以加入联邦,可惜联邦看不上他们。

  第七百六十三章 人造时代

  北美区,西雅图。

  仿生材料第17研究所。

  去年刚毕业的何航,已经在这个研究所工作了半年多,他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是人造仿生材料。

  其实这也是该研究所,设立在西雅图的原因之一。

  因为这里靠近黄石火山的隔离区,在黄石火山隔离区内部,不断喷发出来的二氧化碳之类,目前正在持续不断的影响大气气候。

  老式的沉降剂,只能沉降火山灰,对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之类的气体,并没有什么沉降效果。

  根据专门设立的研究团队研究后,黄石火山的地质活跃期,可能要持续80~150年左右。

  在此期间,黄石火山每年向大气层输送的温室气体,相当于2008年全球工业生产排放的23%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这些温室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被碳粉储能发电回收了,剩下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之类,却没有被回收,很容易形成大范围的酸雨。

  随着全球变冷的趋势,被黄石火山喷发的温室气体遏制,未来甚至可能出现再次出现全球变暖的情况。

  因此必须想办法,加大固碳、固硫的力度,将大气层的温室气体,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上。

  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全球变冷和变暖的转变,其实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导致的,人类的工业化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想想也知道,在蓝星的能量结构之中,太阳能才是蓝星的主要能量来源,然后是地热能,最后才是人类的核能。

  太阳活动又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旦太阳活动变得活跃,那辐射到蓝星的太阳能总量,将跟着提升。

  而一旦太阳的活动变得低迷,那辐射到蓝星的太阳能总量,也会跟着减少。

  这是人类没有进入工业时代之前,蓝星气候变动的主要诱因。

  航天部有一个专门监控太阳活动的下属机构,叫太阳活动监测与分析研究所,就是专门跟踪调查太阳活动的。

  对于这种自然的太阳活动,联邦科学部的很多学者,其实并不赞同过度的人工干预,因为这是蓝星亿万年来的自然常态。

  现在控制黄石火山的温室气体喷发量,其实是因为之前诺亚会留下来的烂摊子,为了避免全球生态大崩溃,才采用了人工干预。

  而现在联邦,完全可以凭借穹顶系统,和自然环境隔开,人类现在只依赖蓝星的重力环境,其他影响因素,差不多都被攻克了。

  就比如何航所在的研究所,他们研究的方向,就是人造木纤维板材。

  研究所的实验场地内,一个长度20米、宽度和高度3米的设备内,一根人造木正缓缓的“生长”着。

  虽然说是缓缓的,但是如果会自然生长的木材比起来,这个速度要快几千倍以上。

  通过特殊的转基因技术,专门改造乔木植物的细胞,然后使用各种生长激素、营养物质、光照、磁场,迅速催生木材。

  另外还会搭配纳米机器人,可以生产出特定的木纹、色彩、密度、芳香烃之类。

  何航穿着防护服,从培养舱中取出一块样品,巴掌大的木块,上面布满了各种金丝。

  经过灭活处理后,这块仿金丝楠木,和一块真正的金丝楠木样品,进行对比之后,并不能发现两者的明显区别。

  当然,人造金丝楠木还是存在“缺点”的,那就是和人造钻石一样,太过于完美了。

  毕竟人木的培养舱,都是设计出来准备工业化量产的产品,自然不可能出现空心、裂纹、虫蛀之类。

  何塞将木块塞入全自动数控机床里面,不一会就车了四串珠子,抛光、打磨、钻孔,然后串上绳子。

  “来,金丝楠木手串。”

  另一个研究员接过珠子,笑着摇摇头:“这东西,和天然的顶级金丝楠木一模一样,如果大规模量产,估计市场马上要崩盘。”

  “怕什么,又饿不死人,总好过去砍自然树木。”何航耸耸肩回道。

  在他们的木材品种之中,目前已经可以投入生产的人造木品种,已经囊括了很多常见的木材品种。

  比如松木、橡木、泡桐、胡桃木、橡胶木、白蜡木、香樟木、榆木、水曲柳、栎木、桦木、榉木之类。

  也有名贵木材品种,比如小叶紫檀、黄花梨、楠木、柚木、酸枝木等。

  目前已经正式投入量产的品种,一共有8个常用木材品种。

  现在联邦境内的林场,基本已经不再种速生林木了,主要是自然生长速度太慢了,而且存在不可控因素。

  万一遇到山林大火、台风、洪涝、干旱之类,林木可不一定扛得住。

  另外林木的砍伐申请,也非常麻烦。

  还不如使用规格统一的人造木。

  更何况现在的新材料层出不穷,木材有非常多替代材料存在,也就家具、工艺品之类,有一些竞争力。

  至少这些年来,因为联邦经济繁荣,而持续高热的名贵木材市场,在第一个人造木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后,这个市场基本凉凉了。

  毕竟按照联邦的风格,有一就有二,第一个人造木品种成功上市,那第二个、第三个还会远吗?

  什么金丝楠木、小叶紫檀迟早要被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而很多不信邪的名贵木材经营者,还试图找出人造木的缺点,比如什么甲醛超标、有害物质之类。

  结果拿去检测后,发现和顶级天然木材丝毫不差。

  至于造谣生事之类,现在可不是以前,没有真凭实据就敢喷,联邦就敢送他们去北美修复生态。

  现在定制一屋子全木家具之类,也就几千信用点的事情,小叶紫檀铺地板、金丝楠木当柴火烧,估计也没有什么经济负担。

  毕竟人造木培养技术,并不会因为树木品种,而出现太大的差别,最多因为密度,导致生成速度有一些区别,成本相差不会超过3倍。

  而比木材市场崩得更早的,则是宝石、玉石、石材市场,在电场合成技术和纳米机器人技术完善后,这些无机物的仿制更加容易。

  现在唯一保值的东西,大概只剩下贵金属了。

  金、铂族、银、铼、钨之类,这些贵金属和稀有元素,在航天产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2019年,联邦在航天产业中,一共消耗了3527吨钨、127吨黄金、226吨铂金、42吨铑、13吨钯、8.6吨铼。

  如此庞大的消耗,哪怕航天部已经在月球,发现了不少贵金属和稀有元素矿区,也计划捕获一些高价值的小行星。

  但这些贵金属和稀有元素,在整个宇宙中,也是丰度相对较低的元素。

  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第七百六十四章 马太效应

  黄石火山,隔离区内部。

  在隔离区的边缘区域,曾经被岩浆潮覆盖的区域,有不少机器人在活动着。

  虽然现在黄石火山的隔离区,仍然维持着半径500公里的区域,实际上黄石火山爆发区域,已经被压制在半径100公里之内。

  剩下的区域,如果是地势高于黄石火山的落基山脉,一般不会被岩浆潮影响到。

  距离黄石火山直线距离大约480公里的西南方向,这里有一座被岩浆吞噬了一大半的城市。

  当然,这是已经废弃的城市。

  曾经爱达荷州的首府——博伊西,这里作为斯内克河谷平原的一部分,上游就是黄石火山的核心区,自然难以幸免。

  废弃的城市表面,仍然残留在很多火山灰,空气中散发着一股硫磺味。

  站在城市最高的建筑上,可以看到南侧的河谷平原上,铺满了一望无际的黑色,那是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平原。

  非常不幸,博伊西的机场也淹没在严峻之中,现在只能在城市西北的山地上,重新修建一个新的临时机场。

  这里之所以有人过来,其实并不是因为需要修复生态之类,而是要开采这些岩浆岩。

  黄石火山的喷发,虽然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但是在这巨大的危机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博伊西的废弃城区,被改造成为巨大的矿物提炼中心。

  各种各样的采矿车、运输车,将大量的岩浆岩挖掘出来,然后经过粗粉碎、初遴选,送入各个专业的提炼工厂。

  这里的岩浆岩,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型岩浆岩,氧化铝含量在47.3~50.6%之间,典型的基性岩浆。

  另外还有三氧化二铁、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钠,占比也非常高,这些是岩浆岩中大量存在的成分。

  而这里的岩浆岩中,还有4.26%的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等。

  这4.62%,才是黄石火山岩浆岩的精华部分,金银铜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些工业需要的金属元素。

  要知道,这一次黄石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总覆盖面积是52.7万平方公里,比蒙大拿州的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还大。

  而如此庞大的面积下,岩浆岩的平均厚度,更是达到了13.5米左右。

  比如博伊西所在的斯内克河谷,岩浆岩覆盖厚度达到了31.7米左右。

  周围半径700公里内的很大一部分区域,基本地形都出现改变。

  这么多岩浆岩,虽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却也带来地幔中,丰富的重元素。

  反正这里的生态已经被毁灭了,那在这里大规模开采矿物,就不用太过于考虑生态。

  至少在黄石火山的地质活跃期内,周围半径500公里之内,肯定是没有办法进行人工修复的,只能靠自然一点点自我修复。

  重金属提炼工厂内,一车车经过初次遴选的粗矿,被送入生产线之中。

  在这里工作了快一年半的米德兰,虽然已经习惯了眼前的场景,但还是有些感慨联邦的技术进步速度。

  他以前是在卡内基钢铁集团工作的,也见识过各种冶炼技术,但如同联邦这样,高效又低成本的开采冶炼,还是第一次看到。

  怪不得米国会在矿物产业上一败涂地,这种开采冶炼技术,可以抹平矿物的丰度差距。

  就如同眼前的提炼生产线上,哪怕是含量比较少的金银铜铅钨之类,也可以被迅速提炼出来。

  而以前的私人矿物冶炼公司,不仅仅要面对技术问题,还有成本、生态、市场等麻烦。

  用老式技术提炼贫矿,哪怕是贵金属矿物,可能也会亏本,就更别提贱金属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力拓等矿物开采公司,可以垄断市场的根本原因。

  因为用富矿和用贫矿,在冶炼技术没有差别的前提下,两者的成本有很大的差别,富矿可以让冶炼的成本变得更加低。

  直到燧人系的全新冶炼技术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米德兰之前一直非常好奇燧人系的技术,在被分配到博伊西矿业集团后,才了解到其中的详细情况。

  廉价的矿物冶炼技术,加上廉价的能源,怪不得联邦的工业实力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主管杜聪智走进控制室问道:“米德兰,镓金、铱金、铊金现在有多少?”

  “我看一下!”米德兰快速输入指令,显示面板上弹出三种金属的储备量。

  他抬起头来汇报道:“镓金有386公斤,铱金有4.62公斤,铊金有24.3公斤。”

  “镓金和铊金够了,铱金要10公斤。”杜聪智眉头一皱,随即拿起电话打给另一个矿业公司的经理。

  对于这样的场景,米德兰已经见怪不怪了。

  联邦对于贵金属、重金属、稀有元素的需求量正在逐年提升,尽管各个材料研究所,都在积极寻找可以替代稀有元素的材料,可惜并不是所有的应用材料,都可以用大量元素来替代的。

  就比如现在不断增加的核聚变发电站,上面有很多零配件,都需要用到稀有元素,而且是难以替代的。

  联邦对黄石火山的岩浆岩开采,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在海底、月球、小行星带,以及现在如火如荼的金星,联邦都在加大资源勘探,为了未来的发展,准备更多的资源。

  米德兰以前还对于人类的宇宙开拓速度,抱有一丝盲目的乐观。

  现在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才明白其难度。

  现在联邦可是拥有五个州(包括南极洲),外加太平洋、北冰洋和南大洋,以及锡兰洋、大西洋的很大一部分。

  另外,还有一个已经处于开发阶段的月球,正在探索的火星、金星和小行星带。

  但就是如此庞大的区域,在一部分稀有元素矿物上,仍然有捉襟见肘的情况。

  要不是联邦近些年来,一直在材料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现在的稀有元素缺乏困境,将会更加严峻。

  毕竟以前小打小闹的航天探索,和真正的宇宙开拓,两者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别。

  就一个太空电梯计划,放在之前的旧时代,估计将米国卖了,都玩不起如此庞大的工程,资金、物资、技术都是难题。

  在后科技时代,地区之前的马太效应,其实正在逐步扩大着,而且是以难以追赶的速度扩大。

  现在联邦就算是公开太空电梯的全部技术,那些小势力别说仿造了,估计要找看得懂的人才,都是一个问题。

  这种分化是无可避免的,强者会越来越强大,弱者能保持当前的局面,还是联邦看不上他们。

  这也是貌安那一批人,看明白了时代的未来,带着洪沙瓦底做出了正确选择。

  第七百六十五章 蟹的故事

  时间如那滚滚长江,向未来奔腾不息。

  不知不觉之间,又来到了2021年农历的八月份,随着联邦的崛起,农历在世界范围内受重视程度,越发巨大起来。

  南大洋。

  这是近几年才正式命名的大洋,位置就在南极洲周边,联邦在南极洲和南大洋的开发,主要是保护性开发为主。

  作为全球变冷过程中,少数没有受到太少冲击的区域,这里今年也热闹了起来。

  一艘15万吨的核动力远洋捕鱼船,此时正在在南大洋的阿蒙森海外侧,这里的平均水深达到600~1000米,是一片不小的海盆。

  此时北半球正值中秋,而南半球却是开春,由于黄石火山事件的影响,南极洲之前扩大的冰盖,又再一次缩小了一些,不过没有退回2016年之前的冰盖线。

  捕鱼船过来这里,并不是捕捉南极磷虾,也不是看上鲸鱼、海豹和企鹅,而是为了帝王蟹。

  没有错,是为了帝王蟹。

  或许很多人非常疑惑,不是说帝王蟹原产白令海吗?怎么南大洋也有?

  实际上,不仅仅南大洋有帝王蟹,在北大西洋同样有帝王蟹,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是老毛子时期的研究人员从白令海带过去的。

  而南大洋的帝王蟹,目前还不能确定出现原因,但是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人为放养的;另一种则是之前全球变暖过程中,诡异暖流从北太平洋裹挟过来的。

  不管它们是如何过来的,帝王蟹对于南大洋海域而言,是典型的入侵物种。

  这艘名为“星海15号”的核动力捕鱼船,也是联邦进入农业工厂时代后,设计的少数渔船之一。

  其实现在联邦的各大水产公司,都以规模化养殖为主,出海捕捞自然水产品的情况,正在逐年减少之中。

  而类似于星海15号这种大型捕鱼船,就算是进行捕捞作业,也需要拿到海洋部的配额,不然是不能随意捕捞野生海洋动物的。

  这一次拿到南大洋的帝王蟹捕捞配额,其实也是南大洋的帝王蟹有泛滥成灾的迹象。

  船长和捕鱼经理正在驾驶舱内,看着侦察潜艇反馈回来的数据,这个海盆内的帝王蟹不在少数。

  捕鱼经理王汉彪拿着海洋部的调查报告,脸色有些无奈的说道:

  “今年秋季(南半球)的勘测数据显示,这片海盆的帝王蟹大概在75~90万只左右,现在看分布密度,估计不下于150万只。”

  “好像还上爬了一百多米。”船长张鹏提醒道。

  实际上,帝王蟹的生长区域,通常在深度800~1000米的海床中,除非南大洋的海水温度上升,它们才会向上发展。

  目前在南大洋的7个海盆中,都发现了帝王蟹的踪迹,只是族群规模有大有小。

  在南大洋没有天敌存在的帝王蟹,一旦在这里扎根,后果就是吃光海底的绝大多数动物和海藻。

  因此必须人工减少帝王蟹的数量,将其族群在南大洋的规模,压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实际上,星海15号捕鱼船过来南大洋捕鱼,这是一项亏本生意。

  现在帝王蟹的白令海和南太平洋区都有养殖场,年产量帝王蟹15~20亿公斤,平均到联邦总人口上,也差不多每人0.7公斤左右。

  捕捞自然的帝王蟹,成本其实比养殖还高很多。

  现在联邦境内的帝王蟹,市场零售价也才3~5信用点每公斤,而星海15号哪怕一趟下来,顺顺利利将10万吨的冷冻舱装满,同时也顺利批发出去,总收入最多1.5亿信用点。

  问题是船只折旧费、员工工资、补给物资、设备折旧费、包装和二次运输,加起来都要1.3亿信用点左右。

  看起来可以赚2000万左右。

  但问题是自然生长的帝王蟹有大有小,加上中途的路损,市场饱和等问题,以及他们根本捕捞不到10万吨帝王蟹,亏损基本是明摆着的事情。

  实际上,星海15号是不通过帝王蟹出售赚钱的,而是靠海洋部和生态部的财政补贴。

  要不然,南大洋海域的帝王蟹最多只有900~1200万只,全部捞上来都不一定有10万吨。

  侦察潜艇探测了海盆中的帝王蟹数量后,捕鱼经理王汉彪拿起对讲机吩咐道:

  “开始作业,丙136锚点,下网。”

  “收到。”

  机械臂就巨大的捕捞网投入海底,然后在抵达海床后,便快速展开高强度材料制造的捕捞网。

  为了保护生态,现在联邦的捕鱼船上,已经禁止了传统的捕捞网,一律改用高强度的捕捞网。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传统的捕捞网,经常断裂后,残留在海洋之中,这些捕捞网又不容易迅速降解,很容易缠绕在海洋动物身上。

  当网成功铺设在海床后,工作人员按下一个开关,捕捞网上携带着一些球型物品,这些东西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波,可以诱导周围的帝王蟹向这里汇集。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会投入一些特制的诱饵,进一步吸引帝王蟹。

  两个多小时后,上万只帝王蟹,密密麻麻拥挤在捕捞网上。

  王汉彪知道该收网了:“收网!”

  机械臂的电机启动,将连接着捕捞网的缆绳拉起来,一大网帝王蟹从720米的海底被拉到海面上。

  重量显示器上,显示这一网捕捞了62吨帝王蟹,减去一部分海水和杂质,应该有50吨左右。

  按照这个速度,王汉彪估计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将这个海盆80%的帝王蟹一网打尽。

  到时候就可以叫大鹏地效运输机,过来将帝王蟹送到附近的澳洲,再通过空运运输到联邦的南半球各地。

  其实以联邦的捕鱼船效率,如果补贴足够,分分钟将帝王蟹吃成保护动物。

  至于为什么北大西洋的帝王蟹,会出现泛滥成灾的现象,这其实和资本运行有关系。

  当年北欧和露西亚签订的捕捞协议上,限定了帝王蟹的每年捕捞额度。

  一方面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又限制得死死地,这是闹哪样?

  自然是钱惹的祸。

  要知道,帝王蟹的捕捞成本相对较高,而消费市场的总消费量又存在上限,一旦帝王蟹产量大增,必然导致市场销售价格跳水。

  既然如此,那就要控制生产量,造成物以稀为贵的假象,维持高销售价格,以保证利润。

  就好比生产1万吨,总营业额50亿,净利润25亿;生产10万吨,总营业额100亿,净亏损100亿。

  如果你是经营者,你会选择哪个?

  这和生产过剩后,选择倒牛奶、倒茶叶,其实就是差不多的道理。

  也是资本时代难以改变的难题,他们是真的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泛滥成灾,可他们就是不愿意多捕捞,因为捕捞太多,他们要亏本。

  第七百六十六章 技术倒逼

  随着中秋临近。

  联邦各地的开始准备庆祝中秋节,而很多外出工作的人,也开始返回亲人身边,或者将亲人接过来。

  实际上,在物资大丰富时代,加上联邦强有力的调控策略,无论是交通,还是住房,或者食品,都不会出现短缺的现象。

  比如一个因为工作,必须前往外地工作,那他可以向联邦申请家属住房和家属工作调动。

  一般不会出现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况,这也是为了保证人口的增长率,毕竟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可不利于生儿育女。

  这种策略,不仅仅提升了人口增长率,也保证了家庭和睦,还变相减轻了长途交通压力。

  在甘省的白银。

  自从白银修建了穹顶系统后,该地区人口的流失情况,得到有效的遏制,这里也变得和江南地区那样。

  家住白银新城区的老秦,是从下乡搬迁过来的,他干了一辈子农活,如此悠闲的日子,还真是人生的头一遭。

  虽然有些怀念农村老家,但在温暖湿润、空气宜人的城区住久了,老秦也有些乐不思蜀了。

  在白银特种金属制造公司工作的大儿子,带着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来看望老两口。

  大儿子手里提着一袋螃蟹,还有一条大龙虾我,外加一大袋水果,儿媳妇则拿着月饼和俄族点心。

  儿媳妇卡琳娜是喀山那边的俄族人,嫁过来才四年不到,西北的地区很多人,娶露西亚和中亚那边的女孩。

  至少那边女孩体味浓重、体毛旺盛、保质期比较短的问题,其实现在都可以解决。

  体味体毛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解决,而容易中年水桶腰大妈的问题,其实这是经济和居住环境的问题,这也是可以改变的。

  至少生了两个孩子的卡琳娜,身材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出现水桶化的情况。

  老秦看到俩人大包小包,顿时嘀咕道:买那么多东西干嘛?我和你妈又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知道瞎花钱。”

  大儿子秦刚笑道:“爸,现在是新时代了,我和卡琳娜也平时也花不了多少钱,这是疆区的大螃蟹,今年价格非常便宜,才2.4信用点一斤。”

  “疆区还有养螃蟹?”老秦诧异的接过那一大袋活螃蟹,里面个个螃蟹的挺大的。

  秦刚笑着解释道:“就在罗布湖那边。”

  “罗布湖?该不会当年炸原子弹的地方吧!”老秦一下子浮想联翩。

  对此秦刚接着说道:“爸,别担心,那个湖虽然在罗布泊不远处,但现在连罗布泊都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联邦早就处理好了。”

  父子俩在家长里短,而老母亲则抱着两个孙子,一脸高兴的哄着。

  儿媳妇卡琳娜拿着螃蟹和大龙虾,在厨房里面忙碌起来。

  至于小儿子一家人,前年搬去南美的巴拿马,估计这几年没有办法经常回来老家。

  这种情况,在联邦本土的老区,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家里有几个孩子的,一般就留一个孩子在本地,好有一个照应。

  其他孩子就各奔东西,天南地北的散出去。

  如果是独生子女,其实也不用太担心,老人也可以跟着子女迁移。

  现在各地的发展都差不多哪里去,哪怕是南美洲、西伯利亚,其实在温室城市内部,同样是四季如春,在哪里工作都差不多。

  闲聊了一会,秦刚的手机震动起来,他拿出来一看,发现是在巴拿马的弟弟,点了投影通话后。

  手机左上角镶嵌的一颗小珠子,开始发生一阵光芒,然后一个身影出现在客厅中。

  那身影赫然是老秦的小儿子。

  “铁子!你怎么晒黑了?难道你们公司还要干农活?”

  听到老秦的担忧,秦铁笑着摇摇头:“爸,我这是健身锻炼,这叫古铜色。”

  “瞎折腾什么,没有事多休息,别累坏身体。”老秦关心的说道。

  一旁正在逗孙子的老母亲,也开口念叨起来:“就是,有空多休息,或者回老家住几天。”

  秦铁苦笑不已,这是新一代和老一辈观念的代沟,实际上联邦公民当前的年平均工作时间,是177.6天左右。

  而且每天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7小时,想加班都没门。

  除非联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才有可能改变工作时长。

  每天有大量的私人时间,加上假期很长,民众自然开始有其他需要,比如旅游、学习、锻炼身体、体验生活之类。

  而联邦在舆论宣传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引导民众增强身体锻炼。

  毕竟未来要进入外太空工作的话,大胖子之类肯定第一批被刷下来,然后就是各种有基础病的人群,同样很难作为合格的宇航员。

  有钱有时间,加上官方合理的引导,大量民众都热衷于锻炼身体,特别是年轻一代,更是健身的主力军。

  虽然不追求魔鬼筋肉人那种病态美,但是至少要健康的体魄。

  特别是当前的恋爱价值观方面,也从以前的票子房子车子,变成了身材、知识、性格。

  毕竟现在大家基本衣食无忧,房子车子随便买,也不需要养老人小孩,那对于异性的要求,自然变得更加纯粹起来。

  当然,这种时代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那就是夫妻双方的感情一旦出现问题,通常就代表婚姻的终结。

  很多人甚至出现了随便结婚生子,然后又莫名其妙的离婚。

  也有很多独身主义者、纯恋爱主义者出现,这些人或不想生孩子,或选择人工受孕的方式产生后代。

  另外现在的人造子宫技术,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女人如果感觉自然生孩子不方便,也可以选择在人造子宫中繁殖新一代。

  技术在进步,社会也不得不受其影响,联邦为了人口增长率,也做出了一些妥协。

  毕竟本土人口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增长,总好过引进其他地区的低质量人口。

  要知道现在的高卢,就面临默人鸠占鹊巢的困境,估计到2040年前后,高卢就要被彻底染黑了。

  联邦在这方面,是不可能接受黑化的,哪怕是美洲那边,其实绝大部分默人,都在专门的区域生活。

  倒不是联邦不近人情,而是这帮家伙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多次引导没有效果之后,只能就他们放养在专门的岛屿上。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因此联邦在人造子宫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允许那些不想自然生孩子的人群,申请使用人造子宫培养下一代。

  反正现在也是联邦在养孩子,只要有孩子出生,联邦在人口结构上,就不会出现严重的老龄化。

  技术和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会产生相互影响的。

  第七百六十七章 缆绳之下

  中秋节刚刚过去。

  金星大气层中,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联邦已经在金星上建立了两个浮空城市。

  两个浮空城市,分别是被正式命名为:蓬莱岛市、瀛洲岛市。

  其中蓬莱岛市的面积,已经扩大到273平方公里,上面最厚的区域,达到1375米,最薄的区域,也有120米左右。

  第二个列入建设的瀛洲岛市,目前规模只有蓬莱岛市的20%。

  之所以可以扩张得如此迅速。

  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宇宙飞船数量增加了,来往蓝星金星之间的现役飞船,包括7艘祝融级、12艘前锋级。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金星本地的工业规模,也在与日俱增的爆发着。

  浮空模块的绝大部分原材料,都在金星实现本地量产,零配件自给率在96.7%左右。

  同时金星的风力发电、地热发电,也呈现出节节攀升的发展速度,最大装机容量达到1.6亿兆瓦,平均每天可以平稳供电20亿兆瓦时,碳粉储备10~15亿兆瓦时。

  目前在金星服役的宇航员,已经是第二批次了,人手也从之前的3名,增加到24名。

  负责地热发电技术的方高源和阿西克,搭乘工作电梯,才蓬莱岛上沿着地热发电缆绳,向金星地表下滑。

  工作电梯其实就是简易版本的太空电梯,电梯的缆绳在发电缆绳一旁,主要是为了方便检修。

  目前地热发电缆绳一共有16条,即承担着蓬莱岛的很大一部分供电,又起到固定蓬莱岛的作用,减少蓬莱岛调整漂浮位置的能量消耗。

  轰隆轰隆……

  一阵阵沉重的撞击声,从不远处的下方传来。

  对此方高源、阿西克俩人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是碳粉储能厂将多余的碳粉,用储碳球储存后,扔下去地表发出的声音。

  通常先是尖啸声,然后是撞击地表的声音。

  电梯舱内,采用两种动力,一种是真空腔浮力调节,一种是主动发动机,前者是电梯舱升降的主要动力,另一种则是备用动力。

  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金星浓密的大气层,类似于潜艇在海里的升降。

  既节约能源,又不会出现过载之类的情况,电梯舱的下降上升速度,通常在0~120公里之间。

  如果需要在中间悬停,对于一侧的发电缆绳进行维修,只需要设定好高度,然后系统就会自动悬停在指定位置。

  这一次俩人是下去地表作业,中途并不需要悬停。

  47公里公里的航程,只用了27分钟左右,就抵达了发电缆绳的最下方,阿西克看着窗外,红灰色的空气,粘稠到仿佛流动的液态,能见度也非常低,不足三百米。

  不远处,地面的沟壑上,还流淌着暗红色的岩浆。

  这也是蓬莱岛选择悬停在这片区域上空的原因,因为这片区域有明显的火山活动。

  地面上充斥着从地幔喷涌上来的灼热岩浆,该区域的地表温度,维持在627~633摄氏度之间。

  既然要利用地热能发电,自然要选择地热能储量丰富的区域,虽然火山喷发区域的地质不太稳定,但今时今日的技术,已经可以克服很多问题了。

  更何况发电缆绳的主体,是位于海拔47公里的高空中,在地面的部分,其实就是配重物。

  在布置地热发电缆绳之前,技术人员通常会先用储碳球,将选中的位置砸个稀巴烂。

  这个过程叫“地基改造”,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经常火山喷发的区域,地质通常都不是很稳定,如果不进行改造,直接在上面建造配重物,随着地质活动,配重物也会出移动。

  因此用储碳球砸地面,这些储碳球上有特别添加的一圈挂环,只要发电缆绳从浮空城市投下来,就可以用缆绳勾住储碳球。

  方高源俩人下来的7号发电缆绳,就在地面勾住了八百多颗储碳球,总重量达到43万吨左右。

  凭借这些储碳球的重量,才稳住了蓬莱岛,这相当于船只的锚,将船牢牢地固定在海面上。

  由于采用这种锚定方式,让发电缆绳的地面部分,可以无视很多地质活动。

  被八百多颗500吨重的储碳球,砸过之后的代表,早已经面目全非了,变成了一个小型庞大。

  这种盆地,被称为“人造地热盆”,里面的温度更加高,周围的岩浆会流入这里。

  岩浆流入后,凝固成为岩浆岩后,会将储碳球固定在岩浆岩中,变相增加了配重物的总重量。

  电梯舱内,方高源、阿西克俩人忙碌了起来。

  发电缆绳为了发电,内部采用了水循环系统,因此必须在地面,设置足够多的吸热面积,将蓬莱岛上注下来的冷水,加热成为高温高压的水蒸气,然后推动蒸汽轮机。

  当然,现在的发电系统,通常都是复合式的,就是蒸汽轮机加温差发电,让热效率更加高。

  但这种发电系统,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一方面是工程量相对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地面的电子设备容易损坏。

  方高源将三个坏掉的温度感应器,通过机器人更换上新的。

  这些传感器、监控设备,是由于必须暴露在外面,因此很容易歇菜。

  而阿西克则发出浮空小飞艇,对周围的地面进行一次检查,虽然位于高空的蓬莱岛,并不害怕大型火山喷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疏忽大意。

  精确监控地面的火山活动,有利于了解金星的大气运动。

  小飞艇并不是无线遥控的,而是连接一条特制的光纤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金星地表的大气太过于粘稠,虽然长波通信可以勉强使用,但很难进行大数据的精确控制。

  这和潜艇在海里的情况差不多。

  为了保证精确到大数据控制,只能采用光纤线通信。

  小飞艇飞得慢吞吞,在粘稠的空气中,将附近地表的情况,全部都搜集起来。

  不过这个过程非常慢,这是因为能见度太低,大气太过于稠密,不利于探测设备的工作。

  飞艇必须贴着地面十几米,小心翼翼的探测。

  之前就有过侦察小飞艇,被突然爆发的火山喷发,摧毁的事情。

  这项工作进行了四个多小时。

  方高源在检查高了各个设备后,便开口说道:“阿西克,准备返回吧!”

  “好的。”

  小飞艇返回电梯舱,随即电梯舱的浮力真空腔开始排空内部空气,然后电梯舱匀速上升。

  另一边。

  和位于金星长度附近的蓬莱岛市不一样,瀛洲岛市的位置是在金星的南极圈内。

  这里目前只减少了两条地热发电缆绳,但这里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却重要过蓬莱岛市。

  第七百六十八章 测试场

  瀛洲岛下方。

  这里有灼热粘稠的空气,也有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金星农业实验测试场。

  金星农业实验测试场,这是今年年初才建立的大型农业测试场,这个测试场的位于地面上,内部的可以利用面积为3000亩。

  目前虽然只有两名太空农业研究员在这里工作,但这里对于金星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这样。

  人类要移民外星,除了要克服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外,还有重力和食物问题。

  蓝星与金星的距离,虽然是最近的行星,但最近的时候,也超过了4050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蓝星赤道1012.5圈。

  就更别提,双方距离最远的时候,达到2.471亿公里,而且中间还隔着一个太阳。

  如此遥远的距离,人口不多的时候还好,一旦人口提升上来,那食物问题将是一个大麻烦。

  因此金星农业测试场应运而生。

  这也是瀛洲岛市,为什么要悬浮在金星南极圈内的原因。

  我们的知道,一个星球的重力,在其各个区域都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就以蓝星为例,蓝星的赤道海平面附近,其重力为9.78;而蓝星极地海平面附近的重力,却是9.832。

  两者差了0.052。

  同样,影响重力的另一个因素,则是海拔高度,在相同纬度下,通常星球的低地区域,重力会高一些,而高原地区的重力,会相对低一些。

  也就是说,在一个星球上面,赤道的高原地区,表面重力是最低的;极地的海平面或者盆地,其表面重力是最高的。

  按照这个规律,那金星上哪里的重力最高,自然就是金星南极圈内的低洼盆地。

  为什么要选择金星重力最高的区域?

  因为金星的平均表面重力8.87,比蓝星的平均表面重力9.807,低了0.937左右。

  如果再找金星赤道地区,那两者的重力差距会更大。

  更加一系列测试后,航天部拿到了金星全球各地的重力详情,找到了一处最接近蓝星重力的区域。

  金星南极圈的神农盆地,这个盆地虽然不是在金星南极点上,但因为其地下存在一个巨大的质量瘤,导致这里的重力,比南极圈内的其他地区偏高一些。

  在这里测到的重力,是9.054。

  这个重力数值,也就比蓝星最小表面重力9.78,低了0.726左右。

  此时农业测试场内,已经种植了很多蔬菜水果,包括黄瓜、番茄、卷心菜、西兰花、青椒、甜椒、小白菜、南瓜、胡萝卜等。

  另外还有作为粮食作物的土豆、番薯和小米,至少水稻和小麦,需要等明年的新设备过来。

  除了蔬菜水果、粮食作物,还有专门从蓝星运输过来的海藻培养舱,可以用于生产各种可食用海藻。

  另外就是养殖动物方面,毕竟纯植物的饮食,可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的,甚至会出现精神问题。

  从蓝星诞生,人类的始祖们就不断进化,作为杂食性动物,人类已经将吃肉刻入基因之中,如果长期不吃动物性食物,后果就是整个族群的退化。

  别以为这是在危言耸听,看看同样是哺乳动物,但猪、狗、老鼠的智力,明显是高马、牛、羊的。

  这其中,有其内在的生物逻辑。

  那就是通过食物获得能量的效率,植物性食物可以提供的能量太少,比长时间的大量进食,这会导致大脑获得的能量同样不多。

  要知道,人类的大脑是需要非常多能量的,如果不吃肉,时间一长,大脑为了机体可以生存下去,只能减少脑部的能量消耗。

  脑部的能量供应不足,后果就是大脑功能下降,毕竟宇宙是能量守恒的,本来就不存在,既要大脑工作,又要大脑低消耗的生物。

  金星专区如果要容纳大量的人口,无论是蔬菜水果、碳水主粮,还是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因此金星农业测试场,必须考虑养殖动物,但是大型动物运输到金星,不仅仅是重量很重,还要面临严重的路损,以及环境适应问题

  在迫不得已下,航天部根据月球农科所的研究数据,选择了容易运输的鱼类、昆虫、老鼠。

  目前在金星农业测试场中,一共有4个鱼箱养殖舱,分别养殖罗非鱼、塘虱、海鳗、鲳鱼。

  昆虫方面,同样是四个养殖舱,分别养殖蝗虫、竹虫、蝎子、蚕。

  最后就是四个养殖老鼠的养殖舱,虽然是老鼠,但也不是普通的老鼠,而是专门培育出来的肉鼠。

  这种肉鼠在蓝星,已经进行过几十代的筛选培育,而且隔绝了自然环境,它们体内并没有鼠疫病毒和寄生虫存在。

  在金星也没有外星微生物,它们在这里基本不需要担心微生物感染的问题。

  虽然昆虫和鱼肉同样可以提供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昆虫身上的蛋白质,又被称为异种蛋白,和我们常吃的哺乳类蛋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吃海鲜或者昆虫,会出现过敏、拉稀之类,这就是因为人类的族群之中,很多人并不能适应异种蛋白。

  别说昆虫和鱼肉蛋白了,哪怕是同样是哺乳动物生产的牛奶,很多人喝了之后,也会出现拉稀的现象。

  适应性进化是没有办法一蹴而就的,因此哺乳动物的蛋白,是必不可少的食物。

  专门培育出来的肉鼠,成为现阶段金星少数可以自给自足的哺乳动物蛋白来源。

  当然,航天部已经在准备肉鸡和蛋鸡的养殖舱,准备为金星增加蛋白质种类,只是需要时间来逐步完善。

  对于远在金星的宇航员而言,未来吃鼠肉和鸡肉,基本就是常态化的食谱了。

  其实习惯了,就没有太多心理压力,毕竟这些肉鼠的养殖过程,宇航员们都一清二楚,随着比蓝星上的不少养殖场还干净卫生,肉鼠本身也是经过几十代筛选培育出来的。

  而且肉鼠的繁殖和生长速度非常快,加上超强的环境适应力,在饲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一年可以生6~8胎,每胎5~10只。

  从小鼠出生起,只需要2~3个月,就可以发育到可以繁殖状态,同时也差不多进入体重最大阶段。

  肉鼠是专门培育的,平均7周左右,就可以长到3~4斤,出肉率在72~75%左右。

  反正两名农业研究员,就经常拿来涮火锅和烧烤,味道和口感接近猪肉,在无法养猪的金星,这种肉鼠又被宇航员们称为“小猪”。

  随着金星农业测试场投入运行,未来联邦从蓝星运输到金星的补给中,将会减少很多难以保存的食品。

  在发展农业方面,金星比月球、火星更具优势。

  第七百六十九章 竣工

  2022年5月24日。

  太平洋中部赤道海域,贝尔岛。

  当最后一节电梯缆绳完成对接,这代表蓝星同步轨道和蓝星地表之间,从此摆脱了传统化学火箭,进入太空电梯时代。

  黄修远站贝尔岛的顶楼,仰头看向太空电梯的缆绳,这是人类踏入星辰大海的全新起点。

  而距离大约2000米之外的西侧,另一条缆绳也即将完成对接。

  一套完整的太空电梯系统,必须有一上一下两条缆绳,虽然现阶段,联邦不需要从外太空向蓝星输送太多资源,但是两条缆绳的设计,是一开始就准备好的。

  这主要是为了安全和效率,毕竟如果只有一条缆绳,到时候一次性只能上或者下,而且一旦要更换方向,就意味着要重新调整。

  因此设置复线,才越来越效率的最大化。

  黄修远和一众项目负责人,离开3500米高的楼顶,回到控制中心内部。

  大约在七个小时后,另一条缆绳也成功对接,工作人员开始对两条缆绳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没有任何被忽略的问题。

  尽管两条缆绳重达45万吨,加上已经扩建到32万吨的建木同步轨道空间站,让建木太空电梯的同步站和缆绳,达到了惊人的77万吨。

  但是由于建木同步轨道空间站,此时并不是向地面压下去,而是拉着缆绳,向蓝星外侧产生离心力。

  因此贝尔岛的地面站,其实并不是承受压力,而是在庞大的拉力。

  地面站的结构必须非常强大,重量也必须达到一定程度。

  事实上,贝尔岛的地面站,除了人造建筑物的3.5亿吨重量,还有通过地桩连接地下岩层,获得了大约200亿吨重量。

  未来这个地面站还会继续扩大,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地面站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继续完善这里的基础设施,未来这里将成为联邦的核心交通枢纽。

  在控制中心内,黄修远并没有打扰工作人员的忙碌,而是和其他几个院士,讨论着未来的太空发展。

  “修远,你提出的金星浮空城市,现在发展到非常快呀!”欧阳院士笑道。

  黄修远笑着摇摇头:“金星还马马虎虎,虽然表面重力可以达到蓝星的90%左右,但终究存在差距,未来还是要考虑旋转太空城市。”

  欧阳院士点了点头,眼神中露出一丝担忧:“可是大型太空城市,存在暴露坐标的问题,现在联邦高层也是拿不定主意。”

  对于这个问题,黄修远自然也是没有办法,毕竟巨构文明的前车之鉴,可给联邦提了一个醒。

  现在联邦的宇宙调查局,已经对太阳系周围200光年内的星系,进行重新审查。

  在重新审查过程中,又发现两个疑似存在智慧生命的星系,而判断标准,就是星系内部的飞行物。

  根据这种观测方式,联邦有理由相信,其他文明也使用相类似的观测技术,观测太阳系。

  这也是现阶段,联邦各种宇宙飞船、空间站,都纷纷升级改造,增加了防止被观测的保护层。

  黄修远无奈的说道:“为今之计,只能采用保护层,尽可能减少被外星文明观测到的可能。”

  “其实只要我们不采用大型结构,去阻隔太阳辐射,就不会出现明显的痕迹。”另一个院士说出自己的想法。

  黄修远说了一个设想:“或许我们未来可以考虑,改造不规则的小行星,用来作为飞船的伪装。”

  其实这个技术方向,联邦已经有不少人在研究了,他们的研究项目,都是围绕着伪装技术展开的。

  包括天然的小行星掩体、仿造小行星掩体、调制辐射伪装技术几个方向。

  这些技术方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观测者,看到的太阳系没有人工造物,而是一大片天然小行星。

  其中技术最先进,也是最难的,就是调制辐射伪装技术。

  这个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将外界照射过来的辐射吸收掉,然后发出调制好的辐射。

  要知道,目前最直观的观测技术,就是通过星系的辐射,判断其内在的温度、质量、星球之类。

  至于什么引力波、中微子之类,并不能判断星系内是否存在智慧生命。

  除非人类主动编辑好引力波、中微子,向四面八方发射,这样外星文明才有可能通过破译引力波和中微子,从而发现太阳系的秘密。

  而电磁波和光波通信,由于能量衰竭和宇宙背景辐射的干扰,实际上很难被外星文明接收到。

  除非两个文明的距离非常近,通常需要双方的距离不超过10光年,才有一定的几率,收到对方发出的超长波通信信号。

  而宇宙调查局,已经重点排查了太阳系半径30光年内,所有的星系,目前并没有发现存在外星文明的迹象。

  因此长波通信暂时可以使用,而引力波和中微子,现在已经被联邦纳入严格管控的范围内。

  就算是要进行引力波和中微子的实验,都要经过仔细审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将太阳系的坐标暴露出去。

  就在黄修远等人讨论的时候。

  建木同步轨道空间站上,一个用于测试的电梯舱,从上面被投射下来,通过布置在上面的电磁弹射器,给了电梯舱一个初速度。

  由于同步轨道到近地轨道之间,都是近真空环境,电梯舱被电磁弹射器弹射之后,便高速飞向蓝星地面。

  3.6万公里的距离,对于平均速度3公里每秒的电梯舱,不过是1.2万秒,即200分钟。

  实际上,电梯舱的速度可以更快,只是没有必要,因为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和刹车。

  而且巡航速度3公里每秒,只是在同步轨道与近地轨道之间的速度,靠近地面站两百公里的高度,这个速度必须下调。

  在进入大气层阶段,如果是货物运输电梯舱,速度一般不高于2400公里每小时,同时匀速减速;如果是载客飞船,速度一般不高于1200公里每小时,同样是匀速减速。

  另外,电梯舱在中途是可以停止的,只是在通常情况下,不会选择中途停止。

  而如果要向近地轨道、中层轨道运输物资,可以采用特制的电梯舱。

  当电梯舱达到指定轨道高度时,一边运行,一边将货物舱弹射出去,保证电梯缆绳的畅通。

  测试用的电梯舱,经过3个小时又28分钟,终于从建木同步轨道空间站上,下降到贝尔岛的地面站。

  地面站内,如同一个同心圆的电梯舱,被工作人员迅速卸下来,送入检修室内,进行全面的检查。

  与此同时,另一个电梯舱,从地面站的另一条缆绳上,被发射出去,同时采用电磁弹射的方式。

  第七百七十章 在金星

  建木天梯的测试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而另一边,金星的大气层上,位于金星南极圈内的瀛洲岛浮空城市,也逐步扩大到300平方公里的面积。

  在瀛洲岛下方,就是神农盆地,以及建设在神农盆地内的金星农业测试场。

  经过一年多的测试,金星农业测试场已经逐步完成了各种农作物,以及各种养殖动物的测试,一部分农产品已经被正式批准,获得量产的资质。

  又一批新的宇航员陆续过来金星换班,这一次过来换班的宇航员,数量达到了284人之多。

  金星农业测试场被一分二,一部分划分为金星神农公司,一部分为金星农科所。

  其中金星农科所,自然就是继续进行农作物养殖动物的测试工作。

  而刚刚成立的金星农业公司,则负责生产农产品,以及食品加工,为金星专区的宇航员们供应食物。

  现在金星人口还不算太多,经过陆续扩建后,目前神农盆地中的农业工厂,一共拥有8300亩可利用面积,其中3000亩属于农科所,剩下的都是神农公司的。

  两百多人口,拥有5300亩农业用地,平均每人二十多亩,这个数量看起来不多。

  但这是生产效率极高的室内农业,而不是靠天吃饭的露天农田,两者的生产效率可能有好几倍的差别。

  作为神农公司在金星的分公司,这个分公司现在只有3个员工,全部生产都是他们在负责。

  自动机器人将刚刚成熟的甜菜,全部收割起来,然后送入榨糖车间内,提炼出白砂糖,然后将废渣废液分离,废渣深加工为饲料。

  饲料被用于喂养动物,由于金星的重力比蓝星略低一些,在同样的氧气水平下,动植物都会比蓝星大一些。

  在一系列的测试中,体重没有明显提升,而体积大概会比蓝星高8~16左右。

  幸好这种改变,并不会影响动植物的食用价值。

  其实神农盆地这里,也是本地宇航员们的休假区域,专门设置有一个度假区。

  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这里最接近蓝星的重力场,让宇航员保持最佳状态。

  其实在重力方面,金星在太阳系内一众行星,是最接近蓝星的,如果不考虑长期的重力影响,人类完全已经在金星长久生活。

  就是生活久了,会导致身体适应了金星环境,产生一些不可逆转的改变。

  这样一来,宇航员反而在回去蓝星时,需要小心蓝星的重力压迫。

  也就是说,如果蓝星真的出现灭星级灾难,金星完全可以作为人类的备用星球,后果就是十几代人后,人类会彻底适应金星的重力,日后再也无法正常回归蓝星。

  当然,蓝星遭遇灭星级灾难的可能性,其实并不算太大,只是联邦内部有这方面的紧急预案罢了。

  多准备一些方案,总好过临时抱佛脚。

  神农公司金星分公司的生产任务,并不是太多,只是需要生产的产品种类比较多。

  毕竟为了增加宇航员的幸福感,菜谱的安排肯定要丰富,最好可以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不重样。

  而金星的重力场,还提供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宇航员没有出现味觉退化的现象。

  要知道,在蓝星近地轨道也好,月球广寒宫市也罢,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味觉是会出现退化的,导致吃东西没有味道。

  而金星这边就没有这个情况,这让神农公司可以直接使用蓝星的加工配方,减少了产品设计的难度。

  红烧肉罐头车间。

  被分割的干干净净的鼠肉,经过一系列加工后,变成了味道极好的红烧肉罐头。

  不过生产线并没有时刻运行,只是生产了足够1000个罐头,就停止了生产。

  这也是当前的常态,毕竟人口才两百多,生产太多一时间又吃不完,总不能囤积在库房内。

  现在金星专区的食品储备,已经足够他们吃20个月了,神农公司的日常生产,一方面是替换库存,一方面是给宇航员供应新鲜的食品。

  在神农公司的农业工厂一侧,就是青谷度假村,放假的十几个宇航员,此时就在里面游玩。

  虽然说是度假村,实际上这里的面积非常大,总面积也1.5万亩左右,分成三层。

  最底下那一层,是模拟蓝星生态的生态园,有花园草原森林海滩和雪地,除了没有太多动物之外,这里基本和蓝星的自然环境差不多。

  至于生态平衡的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人工干预解决的。

  而第二层,则是居住区域。

  最上面一层,则是提供吃喝玩乐的区域,里面有健身房游戏厅餐厅电影院手工坊之类的设施。

  从蓬莱岛过来休假的贾英杰,刚刚从电影院出来,就看到了一男一女,他笑着打招呼道:“阿强欣雅。”

  高欣雅是金星专区中,少数的女宇航员之一。

  这个少数,少到只有3个。

  其实航天部也非常无奈,哪怕是各项要求下调了一些,女性在航天领域的比例,仍然是少得可怜。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注册的专业宇航员中,男女比例为85.6:14.4。

  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虽然不能在特种职业上,追求所谓的性别平等,但两者的比例差距太大,是会导致很多问题的。

  比如,远在金星的宇航员们,面对如此悬殊的男女比例,多出来的男宇航员,总有生理需求的,总是憋着,也不是办法。

  联邦有必要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未来人类文明是要向外太空发展的,甚至可能出现一辈子都在外太空的人群。

  如果不提前考虑这个问题,迟早要出现麻烦。

  现在联邦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了,正在逐步调整宇航员和航天产业中的男女比例。

  特别是那些在蓝星之外的太空城市外星城市,男女比例肯定要尽快平衡起来。

  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形之中的备用方案,万一蓝星上的人类突然灭绝,那在各个太空城市和外星城市的人类,还可以延续人类文明。

  而没有相对平衡的男女比例,以及足够的基因多样性,可能会导致人类的基因发生退化。

  从基因科学的角度上,联邦必须保证在外太空的“备份”数量,足以让人类文明重新发展起来。

  金星这边的女宇航员,现在是稀有动物一般的存在,这个情况肯定要逐步改善的。

  三人打招呼后,又来到了一间粤菜主题餐厅,点了一些专门定制的套餐。

  这种套餐都是专门定制的,方便宇航员点餐,同时也考虑到营养均衡,在这方面上,宇航员每一餐的进食量,都是被定死的,不存在少吃或者多吃的问题。

  几人一边吃,一边聊天。

  第七百七十一章 宏大的工程

  金星第三个浮空城市——方丈岛市,正式立项建设。

  之所以选择立项建设,主要是因为蓝星的建木天梯完成了,未来从蓝星向金星输送的物资,数量将提升一个量级。

  同时,蓬莱岛市和瀛洲岛市的工业产能,也正在与日俱增之中,每天生产的原材料,足以组装出6~12平方公里的浮空城市。

  而金星的表面积,大概是4.6亿平方公里,只比蓝星的5.1亿平方公里少5000万平方公里。

  如果按照浮空模块的生产速度,大概需要7666万天的时间,才可以用浮空模块覆盖整个金星表面。

  但是这个计算数据,仅仅是以当前的生产速度计算的,随着时间推移,金星本地的工业生产力会与日俱增,到时候这个时间将越来越短。

  虽然看起来非常疯狂。

  实际上,联邦也不会全面覆盖金星,至少不是用浮空城市覆盖,而是计划采用穹顶系统,覆盖金星表面。

  而方丈岛的布置位置,就在金星的北极圈内,一方面建设方丈岛浮空城市,一方面在浮空城市下方,开始尝试建设穹顶系统。

  金星的北极圈,和南极圈有些不一样。

  根据探测数据显示,金星南极圈以低地为主,周围的高地面积不大。

  而金星的北极圈,则刚好相反,北极点附近是一个半封闭的盆地,周围则环绕着密集的高地,金星的主要高原和最高峰,就在北极附近。

  方丈岛浮空城市,就悬浮在北极盆地的上空,而计划建设的穹顶系统,将覆盖整个北极盆地。

  建造北极盆地的穹顶系统,主要由支柱和保护层组成,穹顶系统的海拔高度为4公里。

  周围刚好有一大圈高地,可以作为穹顶系统的外层连接在一起。

  按照要求,为了保证足够支撑力了,支柱的形状,采用金字塔式的地基这一部分需要根据地形设计,通常金字塔地基,需要将高度建设到海拔3000米左右。

  剩下的1000米距离,则是直柱型的立柱,这些立柱的半径为50米,材料为一体化的碳硅纳米材料。

  而穹顶的保护层,除了骨架之外,还有高强度的硅烯复合薄膜。

  如此浩大的工程,对于资源的消耗也是无比庞大的,根据航天部和工程部的估算方案。

  如果要完全覆盖金星地表的低地部分,需要消耗金星大气层中80~90%的二氧化碳,以及厚度137米、面积60万平方公里的硅酸盐和铝材。

  这个消耗,就是目前蓝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的几百倍。

  而60万平方公里的137米厚度,就相当于将整个马达加斯加岛,平均挖掘了137米。

  好在金星不需要考虑生态保护,不然这种开采方式,主要毁灭当地的生态系统。

  这还是现在的材料技术,足以用比较少的材料,实现如此庞大的建筑群。

  如果是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那估计消耗需要提升3~5倍,而且高度必须下调到1500米。

  这样疯狂的计划,联邦自然不是好大喜功,而是为了真正的改造金星,让金星变成真正的第二蓝星。

  如果未来可以重新激活金星的地核,让其恢复高自转和强磁场,再通过运输小行星,补充其质量,将金星的总质量调整到和蓝星相差无几,就可以获得一颗重力和蓝星差不多星球。

  这也是比旋转式太空城市,更加隐蔽的方案。

  毕竟大型的太空城市,虽然可以通过伪装技术,减少被外星文明观测到的可能性,但也仅仅是减少。

  因为有问题,是很难解决的,那就是凌日现象,就是不发光的天体,经过发光天体附近时,会出现遮掩现象。

  一旦太空城市太过于庞大,就很容易出现遮掩痕迹,导致被外星文明观测到。

  而如果改造天然星球,那这个风险就会下降非常多,毕竟金星本身就是存在的,很难确定上面是否存在生物和文明。

  要减少被外星文明观测到,只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可,那就是不要采用明显的人造巨构。

  就算是要制造巨构,要么采用天然星球作为掩体,要么将巨构设计成为防天然星球的形态。

  而金星的改造计划,就是利用金星作为天然掩体,进行的深度改造项目。

  方丈岛的建设工作,基本和北极盆地建设工作是同步启动的。

  而为了加速,蓝星将提升配套的零配件供应量,利用建木天梯,扩大两个星球之间的运输量。

  同样,月球专区也在扩大生产规模。

  与此同时,月球的哥白尼环形山内,另一个宏大的工程也开始建设,这个工程并不是质量投射器。

  月球的质量投射器,在2020年就开始了,位置就在云海东北区域,距离哥白尼环形山不远。

  而这一次在哥白尼环形山的项目,是月球旋转都市——月都。

  联邦计划在哥白尼环形山内,建设一个高度4公里,半径12公里的巨大飞船。

  没有错,这是一艘飞船。

  但这艘名为月都的飞船,仅仅是该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它的样子也不像传统的飞船,而是像一个巨大的摩天轮。

  在建设完成后,飞船会飞离月球表面,然后悬浮在拉格朗日点L1上,即蓝星与月球的引力中点上。

  然后展开伪装层,开始进行旋转,通过离心力模拟蓝星重力。

  实际上,这仅仅是第一期工程,根据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完全体的月都,将是一个中心长度50公里,旋转半径60公里的庞然大物。

  到时候在最外层,就可以形成模拟蓝星环境的重力。

  这个项目是一个实验项目,用于测试旋转式太空城市的可行性,同时也是为了验证伪装技术。

  毕竟可以模拟蓝星重力的太空城市,目前就旋转式方案比较靠谱,虽然顾忌外星文明的观测,但联邦不会因噎废食。

  旋转式太空城市,肯定是未来的人类开拓太阳系的核心,毕竟金星这种类似于蓝星的天然星球,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且太空巨构,也不能一刀切。

  因为凌日现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越靠近恒星,形成的遮掩暗斑就越明显。

  以太阳系为例子,如果一个天文望远镜在比邻系内,观测太阳系的情况。

  那对方看到水星、金星和蓝星的凌日暗斑,会相对明显,反而木星、土星之类的巨大气态行星,因为远离太阳的原因,会显得并不明显。

  也就是说,太空巨构可以适量发展,布置在小行星带,以及更加外层的木星、土星、海王星上。

  至于金星和水星附近的轨道,最好不要布置大型的太空巨构,只能采用改造天然星球的方案。

  第七百七十二章 电梯

  贝尔岛。

  正式投入运行的建木天梯,此时已经变得非常忙碌起来。

  在载人航班的等候厅内,60名打算去月球旅游的游客,穿着简便的宇航服,正坐在大厅中闲聊着。

  比起加速度太强,又要求非常多的运载火箭,太空电梯的运输过程中,对于乘客的各项要求,有了明显的下调。

  这种下调,有利于扩大人类进入外太空的规模。

  在建木天梯正式投入运行后,不到半年时间,联邦在月球专区的人口规模,就从之前的2.4万人,提升到5.7万人。

  未来月球、金星和其他太空城市的人口,将迎来一波爆发性的增长。

  当然,这需要其他配套设施,达到预定的指标,比如拟重力技术,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另外就是人造食物的制造技术,也必须尽快跟上发展的需求。

  其实联邦的人造食物技术,在2021年就取得了很多进展,比如二氧化碳直接合成淀粉、合成脂肪、合成蛋白质之类,都在迅速发展之中。

  从可以高效人工合成木材,就可以知道,联邦在这方面的技术,实际上已经走在前列。

  只是考虑到风味和一些微量成分,暂时还没有大规模量产,当前只处于实验室阶段。

  等待的游客们,很快就听到了广播。

  [尊敬的旅客们,从贝尔岛前往建木空间站的航班,将于30分钟后起飞,请有序前往登机通道……]

  [尊敬的……]

  三遍广播后,工作人员也出现在一众游客面前:“各位乘客,请跟我过来。”

  不一会,一行人来到了电梯舱中,虽然电梯舱的安全性高于运载火箭,但航天设计部门并没有图方便,而是将各项安全措施都准备齐全。

  所有的乘客,根据自己购买的车票,依次坐上乘客位,其实这个位置,就是一个紧急逃生舱,如果遇到突发状况,智能系统会迅速将逃生舱弹射出去。

  为了应急,电梯舱内还有四名工作人员,会陪同乘客一起前往建木空间站。

  三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乘客电梯舱被运到缆绳的挂起来,然后启动电磁加速,3.5公里的电磁加速通道,很快就将电梯舱弹射上去。

  而这个速度足以让电梯舱飞上海拔50公里的位置。

  在进入海拔40公里的高度后,电梯舱的火箭发动机启动,喷吐着淡红色火焰,将电梯舱继续提升上去。

  其实现阶段的太空电梯,还不是最佳的设计,只是材料还达不到要求,只能采用相对保守的方案。

  按照一部分研究员的设想,是计划设计出那种类似于电梯的升降方案,就是采用另外两条缆绳,拉着电梯舱升降。

  如果可以达到那种程度,太空电梯对于乘客的要求,将进一步下降,就真和坐电梯没两样了。

  只是对于材料的要求有些高,毕竟这种模式,需要另外两条缆绳足够细和轻。

  毕竟缆绳太过于沉重,电机拉起来,需要将很大一部分动力浪费在缆绳的死重上,这样反而有些得不偿失,还不如继续用现在的方案。

  根据计算,要实现这种方案,要求缆绳的直径不能大于0.2毫米,可以承受几万吨的拉力。

  这个要求,需要现有材料的强度再提升13倍左右。

  不过,倒不是不能压低,可以通过分段方案,将电梯缆绳的运送路程,分为若干段。

  这样一来,电梯舱和升降缆绳的总重量,就可以控制在几千吨左右,对于缆绳材料强度的要求,只需要达到当前的2.3~2.8倍即可。

  而且这种方案,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实现路程的分段,可以在中途设置停靠站,比如近地轨道空间站、中层轨道空间站之类。

  现在只能等待材料达到要求,才能对太空电梯进行升级改造。

  时间一晃而过。

  三个半小时后,电梯舱抵达位于蓝星同步轨道的建木空间站。

  电梯舱一抵达,就被专门的卸载系统,拉到一旁的装卸区域之中,工作人员第一个解开自己的安全带,查看了一番乘客的身体状况。

  确认所有乘客的身体没有问题后,其中一个工作人员笑着说道:“欢迎大家来到建木空间站。”

  一众游客也是兴奋的交谈起来。

  很快他们被带下电梯舱,由于购买的旅游套餐是半月游,一行人可以在建木空间站停了一两天,然后再搭乘飞船,前往月球的广寒宫市。

  建木空间站由于要承担配重的原因,比起其他空间站,显得紧凑结实一些,内部空间也都用在辅助太空电梯运行上。

  目前建木空间站的常驻员工,大概在220~240人左右。

  对于游客的到来,这方面的工作,并不是他们负责的,而是由于太空旅游局负责的。

  在建木空间站的附属模块中,就有一个专门给游客准备的太空主题酒店,可以容纳500~60名游客同时入住。

  酒店内,有太空旅游局安排的15名员工,他们主要从事酒店的服务工作,比如清洁、餐饮、应急医疗、管理之类。

  四名跟团的导游,也带着各自的小队,在酒店办理入住。

  实际上,由于太空旅游过程中,各种用品的限制,游客基本不会携带私人物品,他们的衣服和日常用品,都是太空旅游局配备的。

  他们计划在建木停了一天半,明天下午才会搭乘飞船,前往三十四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来自长安的王少清,在酒店洗漱后,便被几个朋友来到酒店的观星台。

  其实太空旅游相对会无聊一些,一般只有设施参观、通过天文望远镜观看星空、体验失重状态。

  然后就是一些太空趣味实验,比如金属冷焊现象、泡沫物品的制造、超圆球体之类。

  去月球的广寒宫,就是博物馆、太空农场、户外开车、购买纪念品之类。

  现在广寒宫专门勘探了一些宝石矿,就一些安全的宝石,加工成为纪念品,出售给游客们。

  价格也不高,通常都是十几个信用点一件。

  当然,说太空旅游无聊,那其实是联邦内部很多人在凡尔赛,专门在网络上吐槽。

  实际上,对于没有去过外太空的人而言,第一次进入外太空,那种震撼和眼界的升华,其实是非常巨大的。

  至少王少清等人,就是第一次参与太空旅游,站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下,他们看着显示器页面上合成的星空,会有一种感到自己非常渺小的感受。

  过来两个多小时,他们又看到了日出,在外太空看太阳,就是一个红彤彤的光球。

  加上一旁的蓝星,那种空旷幽深,会让人不由自主的难以言喻。

  第七百七十三章 外层探索

  联邦是月球、金星的一系列大工程,并没有影响其他太空探索工作。

  比如火星,在去年年底(2021),航天部就在火星的火卫一上,建设了火星前哨基地,也派遣了5名宇航员,长期值守在火星前哨基地。

  而这个火星前哨基地,除了负责研究火星的生物之外,也肩负着通信中继、监控太阳系外层之类的任务。

  今年,这个前哨基地又陆续扩大。

  目前已经拥有362个太空舱,以及一系列物资储备,加上建设起来的通信站、维修站之类。

  2022年的11月2日。

  祝融级012号飞船,经过173天的飞行,运输了3400吨物资,以及8名宇航员来到了火星前哨基地。

  在基地内值守了一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批宇航员,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以搭乘飞船返回蓝星休整了。

  比起金星那边,火星这边更加麻烦一些,主要是因为火星地表不太安全,存在各种致命的微生物,因此暂时不能在火星地表建立基地。

  如此一来,基地只能设置在火卫一、火卫二,或者火星近地轨道上。

  这些区域建设的基地,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低重力环境,低重力环境对于宇航员的身体会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尽管航天部已经为所有的宇航员,都配备了内压服,以及内置纳米内甲、纳米机器人,还有各种缓解太空综合征的药物。

  但这些手段,也仅仅是延缓,不可能达到根治的效果。

  而金星则与火星不一样,不仅仅可以设立地面基地,其星球重力也与蓝星非常接近。

  在金星地表,和在火星轨道上,两者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单单就宇航员在两地的正常工作时间,就大概有2~3倍的差距。

  第一批值守火星前哨基地的宇航员,仅仅是在这里工作了15个月,加上来回的10个月左右,总时长也就25个月左右。

  倒不是不可能延长,而是没有那个必要,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宇航员身体可能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会直线上升。

  万一宇航员在中途出问题,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现在又不是航天运输力紧张到需要一克一克计算的时代,大不了多安排几趟宇宙飞船。

  第二批宇航员的队长苏晓宇,和第一批值守宇航员交接完成工作后,便亲自送他们进入冬眠舱,开启祝融飞船的自动驾驶系统。

  祝融飞船喷吐着淡红色火焰,逐渐消失在苏晓宇等人的视线中。

  “好了,大家各就各位吧!”苏晓宇转过头来向所有人说道。

  “明白。”一众宇航员笑着回道。

  虽然只有八个人,但他们的负责的各项任务,却非常繁杂。

  其中三人负责火星地表的工作;俩人负责与蓝星总部的通信,以及后勤和管理工作;剩下的三人,则负责小行星带、木星和土星的探测任务。

  尽管知道在太阳系内,金星和火星是目前最适合人类的类地行星,但联邦对于小行星带,以及其他外层行星,并没有放弃。

  此时正在小行星带、木星和土星服役的探测器,一共有136颗。

  其中在小行星带的探测器,有55颗;在木星轨道有42颗;在土星轨道有39颗。

  之所以发射如此多的探测器。

  一方面,是因为距离太过于遥远,导致探测器不能太过于庞大,这限制了探测器的功能,因此需要更多的探测器,来携带各种仪器设备。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行星带、木星和土星,拥有的天体太多了。

  小行星带上,那数量庞大的小行星,而木星和土星,则是因为它们的天然卫星太多了。

  这么多探测器,其实还是不够的。

  比如木星的木卫二,以及拥有大气层的土卫六,就是灭霸的老家——泰坦星。

  这两个星球,是联邦重点关注的星球。

  现在布置木卫二的探测器,分别是“杜鹃号”、“牡丹号”、“风信子号”;而布置在土卫六的探测器,分别是“花岗岩号”、“和田玉号”。

  航天部还感觉不够,就是因为这两个星球的奇特。

  木卫二有庞大的冰盖层,这个冰盖厚度,可能达到100公里,而冰盖下面,可能存在液体海洋。

  而土卫六,则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其气压强度是蓝星的1.5倍,这同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星球。

  从星球具备的条件来看,木卫二、土卫六甚至比火星,更加适合诞生生命。

  既然火星都存在生物,那木卫二、土卫六,也可能存在生物。

  虽然这些奇特环境下,诞生的特殊生物,可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但这其中也蕴含着一些研究价值。

  比如火星的荧惑真菌、噬热真菌,就具备很多科研价值,可以研究出各种各样的技术,甚至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能否真正适应各种宇宙环境。

  生命存在的意义,有时候不仅仅是生态本身的一环,而是一种环境下的造化。

  这种经过自然环境,亿万年的变化,而诞生出来的生命,其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奇迹。

  在火星的生态圈中,目前一共发现了723种物种,而这些物种中,有一部分蕴含着蓝星生命没有的特殊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中,有不少已经被研究出相应的功能,其中有几种有机物,对人类的机体有效果。

  比如“细胞休眠液”的核心成分,就是借鉴了一种火星生物的特殊有机物,这种特殊有机物,可以减少细胞在冬眠过程中,出现记忆丢失的现象。

  又比如当下非常火热的“脂肪控制剂”,也是从火星生物的特殊有机物成分借鉴过来的,这种药物可以让人体的脂肪,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新药,有不少就是从火星生物身上研究出来的。

  很多生物科学家,已经将目光从火星生物上,转移到其他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上。

  显然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全新的有机物。

  毕竟比起人类的人工合成,自然界也蕴含着非常多未知材料,特别是生物材料上,这可是大自然亿万年来的结晶。

  或许人类的未来,就在那不起眼的外星生物身上。

  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细观粒子,两者都是宇宙规则的组成部分,也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这一次火星前哨基地的运输物资中,就包含了50台探测器,以及一批小型运载火箭。

  苏晓宇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将这些探测器,送到小行星带、木星和土星上。

  为联邦的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全面清晰的探测数据。

  火星前哨基地的储备燃料并不多,本身也没有什么工业能力,这方面需要在下一阶段完善。

  第七百七十四章 冰球

  2023年,5月17日。

  一颗重到18.6吨的探测器,之前从火星前哨基地出发,现如今抵达了木星的轨道中。

  具体是处于木星的木卫二轨道中。

  该探测器的名字叫“石楠花号”,这是一颗象征着生命的探测器,目的就是为了探测木卫二是否存在生命。

  探测器进入木卫二的轨道后,环绕在木卫二的275公里轨道附近,并没有发射投放着陆器。

  这是因为木星的磁场强度非常强,同时还拥有79天然卫星,以及大量附属小行星、冰结晶物。

  面对如此复杂的天文环境,哪怕是航天部拥有各种应对方案,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联邦损失得起探测器,但如果可以避免损失,又何尝不是更好。

  目前航天部布置在木星轨道上的通信中继卫星,一共有7颗,其中3颗在木星的同步轨道上。

  仅仅在木星同步轨道布置通信卫星,是不足以保证完善的木星通信的。

  因为木星有非常多大型的天然卫星存在,很容易遮掩掉一部分区域的通信。

  为了保证相对畅通的通信质量,剩下的4颗通信卫星,就分别布置在木星中层轨道、木星近地轨道上。

  当然,这样的通信卫星布置,仍然存在一些短暂的通信死角,未来航天部计划在木星的各个轨道上,再次增加一批通信卫星,将通信卫星的总量提升到64颗。

  这样才可以充分保证木星的通信质量,确保其他航天器和木星之外的联系,可以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在火星前哨基地的苏晓宇,正在通过远程控制系统,遥控着石楠花号。

  当然,这种遥控其实更多是在观测,因为双方此时的距离,达到2.7亿公里左右,电磁波一个来回,就需要1800秒左右,即30分钟的通信延迟。

  如此长的通信延迟,就算是石楠花号现在遭遇突发状况,也只能依靠本身的自动控制程序进行应对。

  苏晓宇看着眼前的15分钟前的画面,此时的石楠花号,正环绕着木卫二飞行。

  环绕的飞行高度,在275~311公里之间。

  其实这个环绕高度,已经是相对比较高了,毕竟木卫二的直径才3138公里,比月球直径的3474公里小一点。

  体积和质量太小,就意味着本身的重力会比较弱。

  根据之前的探测器,采集到的重力数据,木卫二的表面重力为1.3左右,而月球的表面重力为1.622左右。

  加上木卫二没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它的275~311公里高度,基本可以保持平稳环绕飞行。

  苏晓宇仔细翻看着石楠花号反馈回来的数据。

  木卫二虽然没有浓密大气层,但它本身还是存在微薄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氧气。

  没有错,木卫二的大气层,其主要成分是氧气。

  但木卫二的大气层中,那些氧气的来源,并不是来自植物或者微生物的光合作用,而是太阳辐射其表面的冰层,让水分子光分解成为氧气和氢气。

  由于氢气很容易逃逸到外太空,因此木卫二的大气层中,只剩下原子质量比较重的氧气。

  另一个让苏晓宇仔细观察到数据,就是木卫二表面密集的棕黄色十字纹,这些棕黄色十字纹,其实就是火山活动的痕迹。

  在太阳系的一系列的星球中,木卫二是非常特殊的星球,拥有厚度100公里左右的冰层、金属质内核、潮汐锁定的巨大摩擦力、富氧大气层、高度活跃的地质运动、富含液态水的地下海洋。

  这也是一个地貌非常年轻的星球,从它光滑的地表,就可以看出木卫二的年轻。

  因为地质不活跃的星球,会存在大量的陨石坑,即类似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只有地质高度活跃的星球,才可以通过频繁的地质活动,将小行星撞击的痕迹覆盖。

  那些棕黄色的十字纹上,就是木卫二的地震火山带,这些地质火山带,现在还处于活跃状态。

  石楠花号在环绕了一个星期后,就检测到16次微型的火山喷发。

  由于木卫二的特殊结构,其内部火山喷发时,并不会出现大量的火山灰,只有一些二氧化硫和水蒸气,加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氡气之类。

  在这一个多星期内,苏晓宇和蓝星的航天部总部多次联系,讨论石楠花号接下来的任务。

  石楠花号由轨道环绕器和着陆器组成,其中轨道环绕器6.3吨,着陆器12.3吨。

  现在苏晓宇和总部讨论的关键,主要是着陆器的着陆区域。

  木卫二虽然是低重力天然卫星,但它的地质活动太活跃,而且表面都是冰层,加上富氧大气层。

  这种环境,非常考验着陆器的设计,比如在富氧大气层中,需要预防火灾;又比如在地震中,如何避免陷入裂缝之中。

  特别是后者,木卫二的表面虽然是太阳系的类地星球中,最光滑的存在,但这仅仅是从宏观尺度上来说的。

  如果将尺度调整到米级,那木卫二表面其实是沟壑纵横的冰原地形。

  在木星的潮汐锁定下,木卫二的冰层是非常不稳定的,经常发生相互挤压、断裂。

  甚至看起来非常平整顿的冰面,表面仅仅是薄弱的冰层,而下面可能是一道道裂缝。

  这种环境下,之前联邦投放到木卫二的一台着陆器,就因此陷入了一条宽度六七米的冰裂谷之中,下面深度达到三百多米,着陆器直接被摔残废了。

  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航天部也没有急匆匆就扔着陆器,毕竟送一颗探测器过来木星,材料和技术成本虽然不高,奈何时间成本太高。

  木星距离蓝星太远了,不能像火星和金星那样,一年送几百颗探测器。

  目前航天部已经将木星的任务排满了,一年也就30~50颗探测器的量。

  因此石楠花号的着陆器,必须慎重考察好着陆区域,肯定不能像上一次那样,直接送到冰裂谷之中。

  为应对这个问题,石楠花号的轨道环绕器上,专门配备了一套用于探测地质的设备。

  通过这套设备搜集到的数据,苏晓宇这边已经按照数据,绘制了木卫二的地表地图。

  这份地图还包含了一部分地层的情况,大概可以探查到500~1500米是深度,精确度方面,从地表到地下1500米,精度是从1厘米到35米。

  虽然地下的冰层,随着深度的加深,精度会直线下降,但这并不影响分析。

  毕竟石楠花号的着陆器,是要着陆在表面,而不是着陆在地下,只需要精确分析出地表和地下500米以内的情况,基本就不会有陷入冰裂谷的问题。

  当然,如果突然遇到地震,又刚好在着陆器附近,出现大面积裂谷,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第七百七十五章 探索冰世界

  终于在准备了一个多月后,苏晓宇终于和航天部总部商讨完毕,选择在木卫二背面的一处冰原,作为着陆地点。

  设定好了着陆地点后,苏晓宇便发出了着陆指令,之后的情况,只能依靠着陆器本身的智能系统。

  通信延迟的无奈,就是如此的蛋疼。

  木卫二的286公里高度上,当石楠花号环绕飞行到指定位置时,探测器上的智能系统,立刻启动着陆的推进器。

  淡红色火焰,推动着着陆器向木卫二的背面飞行过去。

  幸好木卫二的重力不高,着陆器哪怕是被重力捕获了,速度也不会迅速提升,而是慢吞吞的向地表斜飞过去。

  而且辅助发动机,在中途连续启动了三次,不断调整飞行姿势和飞行速度。

  在木卫二着陆,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越靠近木卫二的表面,这里的氧气浓度越高,在富氧环境下,哪怕是一点点小火花,都可能让金属燃烧。

  虽然石楠花号的着陆器,在设计之前,就考虑到了木卫二的富氧大气层,抛弃了之前的氢氧发动机,改用氮基燃料。

  也在设计的保护层上,采用了一系列阻燃材料,但富氧环境还是太麻烦了一点,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终于在第四次辅助发动机制动后,着陆器来到了距离地面200米饭空中。

  此时着陆器释放出大量粉末,这些粉末和周围的氧气产生反应,迅速形成一大片气凝胶泡沫,将整个着陆器包裹起来。

  有了气凝胶泡沫的缓冲,着陆器安全的着陆在冰面上。

  不一会,缓冲气凝胶泡沫开始分解,变成了真正的泡沫,一个个气化消失了,最后露出了圆滚滚的着陆器。

  这个重达12.3吨的着陆器,在消耗了1.5吨燃料和缓冲泡沫剂后,现在只剩下10.8吨。

  其中着陆器的配套设备,占5.2吨;科学设备占3.6吨;剩下的2吨是备用燃料。

  设计成为球型,就是为了方便应对冰裂谷和特殊地形,也是为了增强着陆器整体强度。

  这是吸取了上一个着陆器的教训,而重新调整的新设计。

  球型着陆器展开八条机械足,调整了一下着陆姿势,随即又展开前方的一侧,露出被保护在内部的探测设备,顶上则伸出通信锅,样子就如同一只机械蜘蛛。

  采用机械足,而放弃轮式或者履带,就是为了适应木卫二的地表环境。

  无论是轮式,还是履带,其灵活度都不如机械足,加上木卫二的重力很低,机械足作为移动系统,并不太影响速度。

  相反,如果机械蜘蛛遇到冰裂谷,或者突然的地震、冰面崩塌之类,还可以缩成一个球,以防御力最强的形态,抵抗这些情况。

  就算是陷入了裂缝和裂谷之中,机械蜘蛛也可以通过灵活的机械足,脱离绝大部分的险境。

  展开机械足后,蜘蛛着陆器迈着八条腿,在周围活动了一圈。

  与此同时。

  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中转,在17分钟后,位于火星前哨基地的苏晓宇,终于收到了着陆器成功着陆的信息,他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然后他迅速调整心情,重新开始了忙碌。

  蜘蛛着陆器的数据,正在源源不断的反馈回来,虽然存在单向17分钟左右的通信延迟,但苏晓宇已比蓝星总部要快很多了。

  如果是蓝星总部要调控蜘蛛着陆器,单向通信至少存在24分钟的通信延迟,来回通信的延迟更是达到了48分钟左右。

  拿到第一批数据后,苏晓宇查看了其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发现和研究人员估计的数值,没有出现太明显的差异。

  其实对于木卫二的地表,经过这么多次探测任务的数据搜集,航天部已经掌握了非常信息,从中也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上一次,那台仅仅只木卫二表面呆了86分钟的着陆器,就为研究人员带来了很多有用的数据。

  蜘蛛着陆器就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

  三个小时后,苏晓宇吃了晚餐后,一边和蓝星总部联系,一边开始下达进一步的任务指令,让蜘蛛着陆器向东北方向尝试移动。

  木卫二的背面,由其环绕木星的速度非常快,其公转周期大约是3天半左右,大概就是84个小时环绕木星一天。

  因此在木卫二的背面,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时间,是42个小时左右。

  此时正处于日照期,但对于蜘蛛着陆器而言,位于日照期的好处,并不是有太阳能,而是正好处于和火星前哨基地通信距离最短的时间段。

  如果处于黑夜期,那必须增加多一两次中继通信,才可以保证通信的通畅。

  木卫二上的日照期,其太阳光强度非常微弱,如果要靠太阳能驱动蜘蛛着陆器,估计就不用工作了。

  蜘蛛着陆器采用两个微型的核衰变电池,足以供应它在木卫二全天候的工作。

  而设计的工作寿命,如果没有意外,可以在这里连续工作12年左右。

  当然,在这种环境恶劣的陌生星球上,这些着陆器的使用寿命,通常都达不到设计的年限。

  就好比之前的那一台着陆器,才工作了86分钟,直接摔成残疾了,之后虽然可以发射微弱的信号,身残志坚的工作了55天,才领盒饭。

  苏晓宇只能祝福蜘蛛着陆器,不要那么快领盒饭,多为联邦提供一些数据。

  从几亿公里之外,照射过来的太阳辐射,在木卫二的背面,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但不可否认,这些太阳光,仍然在孜孜不倦的改变着木卫二,太阳光和冰层中的水分子产生光分解反应,将水分子分解成为氢气和氧气。

  其中氢气向外太空逃逸,而氧气则依依不舍的缠绕着木卫二,经年累月的光分解反应,让木卫二的表面,笼罩着一层富氧大气层。

  在这里对日照期,极光随处可见。

  那是太阳光和氧气分子、水分子碰撞的璀璨,在这冰冷光芒的映照下,蜘蛛着陆器向东北方向,缓缓的爬行着。

  前进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丝丝雪花,在稀薄的空气中缓缓坠落。

  这是太阳光照射下,冰面水分子蒸发成水蒸气后,又瞬间遇到冰冷的空气,直接凝华成为雪花。

  这雪花,细腻又短暂,似木卫二的生命脉搏,微弱中带着一丝倔强。

  突然蜘蛛着陆器的探测设备,向车载智能系统反馈了一些信息,前方存在一条被掩盖在冰雪下的裂缝。

  虽然裂缝的宽度只有30~70厘米,而且上面还覆盖着厚度1.2米左右的冰雪。

  但蜘蛛着陆器还是现选择绕道,因为低重力的木卫二表面,这些表面的冰雪层,可能是非常蓬松的。

  第七百七十六章 意外和意外

  蜘蛛着陆器绕道而行,绕了十几公里的路程,来到了冰原的另一边。

  根据智能系统中设定的工作任务,蜘蛛着陆器的任务,是前往73公里之外的一处热喷泉。

  热喷泉是木卫二上,地质活动衍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其成因是因为木卫二的地质活动,和表面冰层互相作用的结果。

  厚度达到100公里左右的冰层,对地下的海洋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可以参考一下,蓝星最深的海沟下面,那里的海水压力是多么强大。

  蓝星的海沟,最深的才一万米出头,而木卫二的冰层厚度达到100公里左右,这是蓝星的十倍左右。

  如果木卫二的表面,是流动的液态海洋,而不是现在的冰层,那普遍存在的热喷泉,将不会存在。

  但木卫二的表面,是厚度达到100公里的坚冰,冰是固态物质,它存在断裂和空洞区域,比如激烈的地质活动,会导致冰层出现裂缝。

  这就好比一个玻璃鱼缸,里面装满了水,一旦玻璃出现裂缝,那水肯定会顺着裂缝,渗透到外面来。

  木卫二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冰层下方的液态海洋,承受庞大的压力,而地质活动又让冰层产生大量的裂缝,高压水自然会从地下喷发出来。

  当然,这种热喷泉也因为频繁的地质活动,导致它们出现的位置和时间,都是不太确定的。

  可能今天在这里,明天又被断层覆盖了,而断层又产生新的裂缝,进而带出新的热喷泉。

  蜘蛛着陆器前往最近的那个热喷泉,还是因为木卫二的背面,相对正面的地质活动比较少和弱。

  不过这一路上,却走得异常缓慢。

  直线距离是73公里左右,但沿途密集的冰裂谷,还有大大小小隐藏在地下的裂缝,都非常考验蜘蛛着陆器的智能系统。

  尽管前期已经通过轨道环绕器,搜集了木卫二的地表详情。

  但要命的事情,是在于木卫二高度活跃的地质活动,导致地表冰层在时刻变动着。

  因此轨道环绕器必须时刻关注木卫二的冰层变动,特别是蜘蛛着陆器的前进路线途中。

  绕过一座张牙舞爪的冰山,前方又来到一片冰原。

  只是这看似平静的冰面上,实际上却危机四伏。

  扫描的电磁波和超声波,不断从蜘蛛着陆器向四面八方发射着,然后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系统生成周围的三维立体地图。

  蜘蛛着陆器打开充气气囊,变成气筏艇的模式,小心翼翼的前进,一路上七弯八拐。

  73公里的距离,蜘蛛着陆器花费了4天时间,才从着陆地点,逼近到目标地点的24公里附近。

  遥控着蜘蛛着陆器的苏晓宇,刚刚规划好下一片区域的前进路线,还没有来得及发出指令。

  [警报!警报!MWE16—36区域爆发大规模地震……]

  “什么?”苏晓宇脸色一变,虽然木卫二的16—36区域,并不是蜘蛛着陆器的所在位置,但距离却不太远。

  地震的震心,就距离此时的蜘蛛着陆器,大概只有244公里。

  但要知道,木卫二并不是一个大星球,而是一个直径只有3137公里的卫星。

  而这一次地震的强度,已经达到了里氏7.7级,对于木卫二而言,就是非常强大的地震。

  只是苏晓宇此时却无能为力,毕竟通信延迟太长了,根本没有时间让他做出什么有用的指令。

  现在只能听天由命了。

  木卫二。

  在感受到地震波的那一刻,蜘蛛着陆器的智能系统,开始做出应对措施,瞬间机械足和头部,都缩回球体内部,形成一个圆滚滚的机械球。

  就在蜘蛛着陆器做出应对后,不到18秒左右,不远处的冰层就产生了一条大裂缝。

  很多之前被冰雪覆盖的冰面,此时也露出了狰狞的沟壑。

  蜘蛛着陆器在这一刻,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无力。

  浩瀚的自然伟力,仍然是人类文明此时难以正面硬抗的存在,哪怕是联邦此时拥有的材料技术,在面对如此频繁的地质活动时,还是显得苍白无力一些。

  突然蜘蛛着陆器所在的冰面,出现轻微的震动,随即开始向一侧倾斜。

  声波探测设备,接收到一阵阵高频的超声波,声音的来源是地下。

  片刻之后,之前设定为目标的热喷泉,此时已经被冰层挤压后,导致喷泉裂缝堵塞了。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倾斜的冰面,让变成球型的蜘蛛着陆器,滚向低洼的一侧。

  一条深不见底的冰裂谷,出现在不远处,球型蜘蛛着陆器直接滚了下去,虽然因为重力比较低的原因,导致跌落速度没有那么猛烈,但这条刚刚形成的冰裂谷,深度却非常惊人。

  很快一阵,冰裂谷下方的裂缝中,大量从底部喷发出来的液态水和水蒸气,将球型着陆器推了上来。

  这股水蒸气和液态水组成的热喷泉,带动了冰裂谷周围的冰层崩裂。

  大面积的冰层,在地下热喷泉的冲击下,迅速崩塌下去,然后填充到冰裂谷底部,形成新的冰层,堵住了热喷泉的继续喷发。

  这个过程持续了三十多分钟,直到冰裂谷被崩塌的冰层填得满满当当,这一次地震带来的连锁反应,才逐渐停歇下来。

  只是让人无奈的情况,是蜘蛛着陆器被热喷泉冲上来后,掉到了一处深度1573米左右的冰裂谷之中。

  虽然机体没有受到损伤,但接下来要如何离开,成为了蜘蛛着陆器必须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在火星前哨基地的苏晓宇,现在还在焦急的等待,石楠花号的反馈。

  终于在左等右等了19.7分钟后,蜘蛛着陆器通过石楠花号的轨道环绕器,向火星前哨基地反馈了最新情况。

  看完反馈信息后,苏晓宇陷入了无奈之中,虽然蜘蛛着陆器死里逃生,但现在位于一条新生的冰裂谷之中,深度达到了1573米。

  而根据轨道环绕器的遥感探测,这条冰裂谷长度有186公里左右,沿途并没有适合的地形,让蜘蛛着陆器重返地表。

  现在只能在冰裂谷下,继续做一些简单的探测工作。

  三天后,苏晓宇再一次查看石楠花号的轨道环绕器,发现了一个意外之喜。

  在蜘蛛着陆器所在的那条冰裂谷之中,出现两处小型的热喷泉,其中一处距离蜘蛛着陆器只有13.1公里。

  这个意外发现,让他顿时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错觉。

  立刻重新调整蜘蛛着陆器的行程安排,前往13.1公里之外的小型热喷泉。

  由于这条冰裂谷是新形成的,用途的危险系数非常高,经常有不稳定的冰层、冰块,从两侧砸下来。

  而且谷地也充满了高低不平的冰面。

  第七百七十七章 坚冰之下

  蜘蛛着陆器利用八条机械足,灵活地通过沿途崎岖的道路,有惊无险的来到那个意外产生的热喷泉一旁。

  由于这个热喷泉在持续喷发,导致周围的冰层更加不稳定。

  不过有利有弊,因为热喷泉在喷发过程中,将大量地下水带上地面,这些地下水又在热喷泉的喷口附近,被低温凝结成冰。

  因此在喷口附近,就形成了火山口那样的冰烟囱。

  这个小型热喷泉的冰烟囱,已经从谷底向上生长了71米左右,现在仍然在继续生长着。

  该冰烟囱类似于火山口,有一圈缓坡环绕着,蜘蛛着陆器的机械足调整为抓爬模式,机械足采用锐利的合金刺,扎在缓坡的冰面上向上爬行。

  不过持续不断的喷发,让周围的降雪量非常大,甚至还夹杂着冰雹。

  蜘蛛着陆器在前进过程中,机体上受到冰雹的不断碰撞,在噼里啪啦之中,艰难的向上前进着。

  尽管说是小型的热喷泉,实际上这个热喷泉喷发出来的地下水和水蒸气,最高可以冲到140公里的外太空中。

  这主要是因为木卫二的重力比较弱,而且本身的大气层也没有那么浓厚,加上热喷泉的压力非常庞大,才可以喷发到140公里的高度。

  终于来到烟囱口上,此时蜘蛛着陆器用机械足,牢牢地固定在冰面上,可以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热喷泉。

  蜘蛛着陆器伸出采样机械臂,采集了十几份水蒸气和地下水样品,这些地下水和水蒸气都是热喷泉喷发出来的。

  样品被送入检测设备中,开始了初步的分析工作。

  在火星前哨基地的苏晓宇,带着期待的神情,仔细翻看着一页页反馈回来的数据。

  “咦?”苏晓宇看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在七号样品之中,发现了一种氨基酸分子。

  这个发现让他喜出望外,虽然12份样品中,只有1份样品蕴含氨基酸,但这代表着木卫二的地下海洋中,极有可能存在生命体。

  继续向石楠花号下达指令,让蜘蛛着陆器继续搜集热喷泉的喷发样品,希望从中可以发现更多的有机物证据。

  果然在随着陆续搜集到的样品中,分析了非常多有机物的成分,甚至还在9527号样品中,发现了一个类似于蓝藻的细胞。

  各种各样的分析结果显示,木卫二的地下海洋中,不仅仅存在丰富的水资源和地热能,也诞生了奇特的生物。

  其实对于木卫二可能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相关的研究团队都有所猜测。

  因为在木星轨道上,以及临近的小行星带中,探测器在一部分含冰小行星中,发现了氨基酸和微生物的痕迹。

  一开始研究员们怀疑是火星的微生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各种样品的采集,通过基因图谱的对比。

  研究员们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一部分样品的基因序列,和火星微生物的关系并不大。

  就算是和火星生物有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火星生物要晚出现,这说明火星上的生物,极有可能也不是“原住民”,而是外星移民。

  那这些外星移民,究竟从何而来?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研究员们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小行星带中搜集到的样品中,越靠近木星轨道的样品,其基因序列就越发年轻。

  而在靠近火星轨道的小行星带中,发现的基因序列,则相对古老一些。

  根据距离的关系,基因序列越年轻,就证明该基因序列的位置,越靠近基因的发源地;相反,基因序列越古老,则说明该基因序列的位置,距离发源地越远。

  也就是说,木星或者土星等更加外层的区域,才是这些生物的发源地。

  这也是航天部千辛万苦,要送探测器登陆木卫二的原因,因为这里极有可能就是生命起源之地。

  现在看来,研究员们的推测是正确的,在木卫二搜集到的基因样品之中,确实和在小行星带发现的基因序列,呈现出高度一致的情况。

  这个发现,将有利于人类更加了解太阳系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同时也证明了一个情况,那就是生命也有可能诞生在气态行星的卫星之中。

  石楠花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继续搜集更多的基因样品,补全太阳系的生命图谱。

  除了木卫二,航天部也向另一个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土卫六(泰坦星),发射了一颗探测器,估计会在明年的七月份前后,抵达土卫六。

  太阳系各地都陆续发现生命的踪迹,则让联邦科学部的宇宙生命研究院,不得不进一步修正生命星球的参考指标。

  同时这让学界内部,也出现很多新争论。

  比如蓝星的生命起源问题。

  究竟是蓝星本身诞生了生命,还是外星生物的生命种子在蓝星生根发芽,或者说蓝星本身诞生了生命,但外星生物也进入了蓝星,两者出现了杂交。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最后一种观点,那就是蓝星本身诞生了本土生命,但后来又陆续受到天外来客的影响。

  特别是木卫二的古细菌,它们在这几十亿期间,夹杂在小行星中,造访了火星、蓝星和金星等类地行星。

  在此期间。

  它们在古火星上繁衍生息,一度发展出各种微生物、单细胞生物和小型的多细胞生物。

  又和古蓝星上的原生生物们,共同改造蓝星的生态环境,两者在时间的磨合下,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今天的蓝星生态圈。

  而在金星上,它们也利用这里丰富的光热条件,发展出灿烂的生命,只可惜金星在某一个的时刻,发生了一次剧变,导致星球的自转速度慢下来,地核的磁场也衰竭了,最后变成今天的地狱行星。

  之所以研究员们知道金星有过生命,那就是因为在浮空城市建立后,金星专区在一系列的开发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古老的生物化石。

  根据碳14检测,这些古老的生物化石,全部都是距今7.63亿年之前的生命。

  这些证据证明,在7.63亿年前,金星仍然是一颗气候适宜生命的星球,而这一切的毁灭,可能是7.63亿年前后的一次大剧变。

  既然太阳系内层的三颗类地行星,都存在生命(包括曾经存在),那太阳系外层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说不定也存在生命。

  现在木卫二的调查结果,就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而从太阳系的情况来看,那其他恒星系存在生命星球的概率,将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

  哪怕其中诞生智慧生命的概率比较小,可一旦生命星球的基数大了,总有一两个幸运儿存在的。

  这说明,智慧生命在这个宇宙中,其实并不是少数,而是普遍存在的。

  第七百七十八章 次世代

  联邦在太阳系的探索和开拓,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而另一边,蓝星上的各种科研项目,也在持续发展着,技术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大连,这个全球矿物贸易的核心。

  在联邦取得全球霸主地位后,这里变得更加繁荣起来,目前全球超过92.3%的矿物贸易,都需要通过大连交易所。

  而大连近些年来的发展,不仅仅依托大连交易所,还有另外两个产业,一个是造船厂,另一个是地效运输机。

  同时大连连通威海的跨海大桥,也在19年年底完成了全线贯通,这是一条超级跨海大桥,拥有铁路和公路。

  另外大连还建立了三个海上浮岛,作为城区的卫星城。

  在渤海那一侧的卫星城,叫大连渤海新城,占地面积有52平方公里左右。

  这是一个以科研为主的城市,上面有大量的研究所和高校。

  其中人工合成食物研究院属下的9527研究所,即大连人造淀粉研究所,就位于该城市中。

  此时该研究所中。

  正在进行着一项实验,十几名研究员穿着防护服,看着合成设备在持续运行着。

  这是一台可以模拟玉米粉、小麦粉、土豆粉、红薯粉等面粉的设备,该设备采用碳粉和水作为原材料,另外还有微量元素、微量成分的添加系统。

  目前其他研究所,已经实现了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的人工合成技术。

  也就是说,现在可以通过人工调配,合成的人造食品,和自然生长的食物是一模一样。

  或许唯一的差别,就是人造食品没有“自然基因”,只是一团简单的蛋白质、脂肪、多糖、维生素和矿物质混合物,本身并不存在基因序列。

  如果要达到有基因序列,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就是成本太高了,还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因此没有那个必要,毕竟人类吃食物,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也是要进行消化分解的,没有必要百分百模仿。

  更何况,现在的人工合成食物中,主打是小麦粉、大米、玉米和土豆,然后就是人工合成肉类。

  至于蔬菜水果和蘑菇之类,这些搞人工合成并不理想,倒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效率不行。

  如果成本低了,合成出来的蔬菜水果又和自然生产的存在明显差别;如果要百分百模仿自然生产的蔬菜水果,成本又是自然生产的5~13倍左右。

  特别是蘑菇之类的食用菌,人工合成更加不划算。

  因此现阶段的人工合成食物技术,主要集中在主粮和肉类上面,蔬菜水果和食用菌,则采用自然种植的方式生产。

  其实主粮和肉类,也是最占资源的食物种类;蔬菜水果和食用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占比,相对比较低一些。

  联邦在太空发展战略上,就是倾向于采用人工合成的主粮和肉类,然后配合自然生产的蔬菜水果和食用菌。

  这个研究所正在进行得实验,就是在做设备的小型化,将整套生产设备的重量,压缩到一个适合的程度。

  因为这套设备要应用到太空领域中,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就需要做到设备的小型化。

  假设要安装在宇宙飞船上,那宇宙飞船的整体有效载荷,就决定了设备的重量上限。

  就以当前最常使用的祝融级飞船来说,该飞船的有效载荷在3000~6000吨左右。

  如果要在祝融级上使用,那设备的整体重量,最好控制在300吨以下。

  而这个研究所正在测试的设备,总重量就被控制在127吨左右,加上各种添加剂和耗材,大概在286吨左右。

  不过作为主要原材料的碳粉和水,并没有被列入总重量之中。

  一方面是考虑到这两种原材料,需要大量消耗;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两种原材料,在很多星球上的丰度相对比较高,可以实现就地采集。

  这台设备现阶段仍然超大。

  按照航天部最新的规划,新一代宇宙飞船“共工级”,满载将达到史无前例的8.6万吨。

  共工级宇宙飞船,不仅仅可以飞行,上面还有一套旋转拟重力系统,在共工级的中间,就是一个巨大的“摩天轮”。

  在旋转轮舱内,可以模拟蓝星的重力强度,让宇航员可以长期在飞船上工作生活。

  之所以设计共工级宇宙飞船,自然是当前的太阳系内开拓工作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瓶颈。

  蓝星与金星、火星之间的航行,差不多是当前的极限了,每一次来回的单程,都需要3~18个月。

  如果是前往更加遥远的木星、土星和太阳系外层区域,那需要的时间会更加长久。

  而哪怕是采用冬眠舱,现阶段冬眠舱的单次最长冬眠时间,大概是53个月。

  一般在冬眠人员苏醒后,在半年内最好不要再次进行冬眠,除非是冬眠了一两个月苏醒,这才允许在一个月后,可以进行二次冬眠。

  显然前往木星和更加遥远的区域,需要的时间,超过了冬眠舱的使用极限。

  在现阶段飞船飞行速度,没有办法提升到很高的前提下,就必须考虑宇航员在途中的身体健康。

  共工级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设计出来的超远程宇宙飞船,按照设计的要求,需要保证宇航员可以在上面,长期生活15年左右。

  这个要求非常高,除了人工拟重力,还需要大量的食物和水,以及各种生活物资。

  由于时间太长,肯定不适合全部采用冷冻食品之类,可以实现内部小循环的系统,才是共工级需要的技术。

  这要求食物合成设备,必须足够小,最好能缩小到十几吨左右,每一次生产量也不需要太多,能量利用效率足够高即可。

  毕竟共工级宇宙飞船的最大乘客数量,仅仅只有20人罢了。

  因此为他们准备的生产设备,必须满足几个要求,包括小型化、高热效率、生产种类要全面、使用寿命要足够长。

  不仅仅要有面粉合成功能,还要有肉类合成功能,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次级原材料的生产能力。

  同时还有小型的蔬菜水果种植模块、食用菌培育模块。

  为了安全起见,所有的设备,都需要采用三倍冗沉设计,而且共工级不可能单独行动,至少需要三艘飞船组队。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安全。

  万一哪艘飞船出问题了,剩下的飞船还可以作为应急备用。

  这是联邦未来进军太阳系外层,必不可少的准备,共工级宇宙飞船就是一种次世代飞船。

  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可能大半辈子都要生活在飞船上,成为星空中,最孤独的游子。

  第七百七十九章 试航

  2027年,7月15日。

  月球背面的门捷列夫市,106宇宙造船厂内三艘共工级宇宙飞船,完成了最后的舾装工作。

  从月球背后面的上空俯视下去,就可以看到三个环型建造物,在环型建筑物的中间,是一栋“大楼”。

  实际上,这就是三艘共工级宇宙飞船,造船厂是半露天施工的,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地下深处。

  毕竟共工级的整体设计,就是中间一条主轴,然后加上一个旋转轮舱,样子就如同一个磨药推轮。

  建造完成的共工级宇宙飞船,满载8.7623万吨,配备15套单机5万兆瓦的核聚变发电机组,总输出功率为75万兆瓦。

  动力方面,采用了新式的等离子发动机。

  也有紧急备用的N燃料火箭发动机,主要是为了保证快速刹车和快速加速。

  毕竟等离子发动机的缺点,就是起步速度非常缓慢,需要持续不断的加速,才可以让宇宙飞船的速度,提升到预想中的速度。

  因此等离子发动机在快速变数速方面,相对比较弱。

  如果遇到需要突然加速,或者突然减速之类的情况,等离子发动机就会应付不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迅速提供动力的N燃料火箭发动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共工级宇宙飞船的内部配套设施方面,一方面就是旋转轮舱的拟重力生活区,现在这个旋转轮舱还没有完全展开,主要是还在造船厂中,不太方便展开。

  等到共工级升空后,就可以将旋转轮舱展开,到时候可以变成一个半径7.6公里的旋转轮。

  旋转轮舱内部分为四个区域,两个生活区,一个种植区,一个物资储备区。

  在旋转轮舱内部,电力系统是3套相互独立的核聚变发电机组,发电功率是15万兆瓦,占整艘飞船电力系统总输出功率的20%。

  旋转轮舱通过旋臂和主轴连接,两者之间的交通,则是通过设置在旋臂上的电梯进行。

  实际上,旋转轮舱占飞船总质量的比例不高,大概只有2.3万吨左右,主轴才是占据飞船的大头,一共有6.4万吨左右。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质量,是用在燃料、耗材、水上面。

  共工级宇宙飞船有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从原材料和成品,只要有充足的原材料,就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内部配备了“矿物精炼模块”、“电场合成模块”、“纳米机器人加工模块”、“3D打印模块”、“人造食物合成模块”等18个工业模块。

  哪怕是碳基芯片,都可以通过纳米机器人加工模块小批量的生产,整艘飞船上,除了核燃料无法自给自足之外,其他东西都可以通过内部的工业模块,实现自我更新。

  这基本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城市,上面的技术,可以说是联邦这些年的技术集大成者。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这艘飞船上面的技术,可以让一个势力迅速实现技术的突破。

  舾装完成后,驾驶人员就驾驶着共工级,准备升空前往蓝星的45万公里轨道区。

  这片轨道区域相对空旷,非常适合这种大型宇宙飞船的试航测试。

  为了让共工级顺利起飞,造船厂还专门配备了一批外挂型的火箭助推器,在澎湃的淡红色火焰推动下,其中一艘共工级顺利升空。

  实际上,外挂火箭助推器是这种大型宇宙飞船的常用辅助设备。

  甚至在共工级宇宙飞船完成试航后,正式前往太阳系外层的时候,航天部会在月球为其准备一批大型外挂火箭助推器。

  通过这些火箭助推器,一次性将共工级的飞行速度,提升到15公里每秒以上,然后才让等离子发动机接力。

  等到飞船抵达小行星带,就在小行星带采集资源,补给沿途的燃料和物资消耗。

  对于共工级宇宙飞船本身,其内部的有效载荷是需要用在关键的地方,而火箭助推器可以提供一个辅助效果。

  试航工作开始。

  升空后的共工级,很快就展开了旋转轮舱,旋转轮舱开始缓缓转动起来,当转动速度达到设定的数值时,此时的旋转轮舱内部,开始产生明显的离心力。

  在这种离心力,就如同重力那样,将旋转轮舱内部的物品,“吸”在地板上。

  负责测试的宇航员董枫、穆浩东,此时从主轴舱,通过电梯进入了旋转轮舱的生活区内。

  在电梯靠近旋转轮舱的过程中,俩人就感受到一股力,正在拉着他们的身体。

  随着电梯越来越靠近旋转轮舱,这股力越发明显起来,直到电梯舱抵达生活区,董枫、穆浩东就仿佛回到蓝星那样。

  这种明显的拟重力,和内压服的压力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是一种相对宏观的力场。

  俩人适应了一会,才踏出电梯舱。

  生活区其实不全是生活使用的,其中生活区—甲区,实际上是工作区域,内部包含了驾驶舱、餐厨舱、卫生舱、医疗舱之类的。

  而生活区—乙区,则是冬眠舱、睡眠舱和娱乐舱之类的。

  董枫、穆浩东测试了一下各种设施,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状态和蓝星其实大同小异。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内部的各种物品,都是有专门的使用规范的,比如饮用水之类的液态,不影响直接暴露在舱内,而是要储存在专门的瓶罐容器内。

  之所以有这种严格的限制,主要是担心万一旋转轮舱停止转动,那离心力将会消失。

  这种情况下,旋转轮舱内部就会恢复微重力状态。

  在微重力状态下,和在有蓝星级重力状态下,很多物品和体现出不一样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有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危险。

  比如液态,在失重状态下的液态,会变成到处飘浮的小水珠,很容易被宇航员通过呼吸,吸入呼吸道内部,造成窒息的风险。

  还有各种漂浮的小物件,比如一支圆珠笔、一把指甲钳,在失重状态下,很容易到处乱漂浮,这不仅仅会导致找东西的麻烦,也会造成一些潜在的危险。

  特别是在有拟重力的旋转轮舱内,宇航员在习惯了这种拟重力环境后,突然进入失重状态,会下意识的反应不过来。

  因此对于旋转轮舱的内部管理,甚至需要必要失重舱室更加严格,将可能的潜在危险,都考虑进去。

  共工级的工作区域,是需要长期在太阳系外层,远离联邦本土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严重的事故,只能靠上面的宇航员自救。

  不谨慎的做好准备,到时候出问题了,上面宇航员们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测试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而关于派遣到共工级的宇航员,其选拔工作已经结束了,60名宇航员都在蓝星做最后的准备。

  第七百八十章 远征

  时间一晃而过。

  转眼间,半年过去了。

  三艘共工级宇宙飞船的测试工作全面完成了,期间修正了一小部分小毛病。

  共工级的大体并没有什么致命缺陷,完成了全面测试后,就意味着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十几艘前锋级运输船,将大量补给的物资,运输到蓝星40万公里轨道上,此时三艘共工级就停泊在该轨道上。

  大量补给物资,将共工级的储存舱塞得满满当当。

  另外还有12个火箭助推器,也被安装在共工级的机体上,这些火箭助推器重达6万吨。

  单个火箭助推器就是5000吨,内部携带了3700吨N30燃料,足以将共工级在加速到16.5公里每秒的飞行速度。

  这一次派遣过去的60名宇航员,男女各一半,显然就是为了长期任务,而专门配置的比例。

  这些宇航员都是成对的夫妻,年龄也在27~40岁之间,预计会在木星工作10年左右。

  当然,期间的往返路程,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木星距离蓝星,大约是6.3亿~9.3亿公里,按照共工级的起步速度16.5公里每秒,最大速度23公里每秒,每个蓝星日最多可以飞行198.7万公里。

  如果以最快速度飞行,单程需要317~468个蓝星日的时间,往返路程就需要634~936个蓝星日。

  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航行状态,毕竟飞船需要加速起步和减速入轨,中途还需要在小行星带补给物资。

  加上等离子发动机,要将速度从16.5公里每秒,提升到23公里每秒,这同样需要一定的加速时间。

  最后修正后的蓝星—木星单程航行时间,大概需要550~840个蓝星日左右,往返路程则需要1100~1680个蓝星日。

  这还是在中途没有意外情况的前提下,才可以达到的时间。

  也就是说,单单是赶路,就需要3~5年时间,再加上工作的10年时间。

  这意味着宇航员们,需要在宇宙中生活13~15年时间,如果没有拟重力系统,还真没有办法进行如此遥远的远征。

  共工级宇宙飞船组成的远征探索船队,是联邦在航天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60名宇航员又都有了心理准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在接下来的余生中,都要在这茫茫星空中度过,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办法回到故乡。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宇宙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不全是美好的童话故事,也有无可奈何的技术现实。

  如果要实现快速往返,那人类的宇宙飞船速度,需要提升到光速0.1%的程度,才可以实现几个月往返一次。

  航天部在选拔远征军的时候,就将所有的情况都开诚布公了,选择加入远征军的宇航员,都明白自己的命运。

  但是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很多宇航员都有为航天事业献身的觉悟。

  可以去亿万公里之外,看看更加辽阔的星辰大海,这也是很多宇航员的梦想,他们将带着人类文明的期望,踏上孤独的征途。

  2026年2月23日。

  木星远征军的总队长张树义,带着一众宇航员,陆续抵达了三艘共工级宇宙飞船。

  此时所有的准备工作,早已经准备就绪。

  “各飞船汇报情况。”张树义拿起通信器,看着驾驶舱的显示面板。

  “002号飞船一切正常,随时可以启航。”

  “003号飞船一切正常,随时可以启航。”

  张树义看了看时间,大声的吩咐道:“各单位请注意,15分钟正式启航,目标木星,全速前进。”

  “收到。”

  “收到。”

  十五分钟一到。

  三艘飞船的火箭助推器瞬间点火,进入加速冲刺状态,在汹涌澎湃的淡红色火焰推动下,三艘共工级向木星轨道加速飞行过去。

  飞行的航行是提前计算规划好的,看起来并不是向木星直线飞行过去。

  实际上,由于木星本身也会环绕太阳公转,现在看起来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当飞船抵达木星公转轨道附近时,刚好会和木星相遇。

  如果途中没有太多意外,大概会在627个蓝星日后,进入木星轨道,开始在木星为期10年的探索工作。

  这个过程中,航天部也会持续发射其他飞船,运输一些补给物资和科研设备,给远征军使用。

  在8.6小时后,12个火箭助推器的燃料全部耗尽,助推器被直接抛弃,飞船启动等离子发动机。

  淡蓝色的等离子流,从发动机的喷口喷吐而出,看起来提供的加速度非常微弱。

  实际上,由于等离子发动机的持续工作时间非常长久,加上共工级的前半部分,设置有游离星尘搜集系统,可以将漂浮在星际真空中的氢原子、氦原子搜集起来。

  这些被搜集起来的粒子,会被作为等离子发动机的加热工质使用,减少飞船本身的工质消耗。

  其实,在现阶段的技术中,是无法实现无工质飞船的,因为飞船飞行过程中需要做功,这个功肯定需要消耗,这是能量守恒决定的。

  哪怕是通过搜集星际尘埃,也不过是减少消耗,整体而言,工质的消耗是肯定不能避免的。

  在等离子发动机的推动下,三艘共工级缓缓加速着,只是这个加速非常慢,估计要从16.5公里每秒提升到23公里每秒,需要经过75个蓝星日左右。

  这就是等离子发动机的优点,也是缺点,只要飞船能量充足,加上有足够的工质,完全可以无限加速下去。

  但无限加速,仅仅是理论上可行。

  在实际应用上,肯定无法做到无限加速,一是飞船的能量和工质,存在一定的限度;而是飞船需要入轨停靠。

  如果现在共工级一直加速下去,那将提前200天左右抵达木星轨道。

  问题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飞船的工质将全部消耗干净,到时候飞船可能会无法减速入轨,只能启动备用的火箭发动机。

  万一备用发动机的燃料耗尽,也无法成功刹车,那飞船将面临两个可能。

  第一个可能,就是被木星引力捕获,然后被拉入木星,最后彻底湮灭在木星的恐怖大气之中。

  第二个可能,则是错过被木星引力捕获的窗口,然后飘荡在茫茫星空之中,等待联邦的救援,或者成为一艘流浪的星舰。

  其中第二个可能性比较高。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共工级可以持续加速下去,却将飞行速度,限制在23公里每秒。

  就是考虑到加速、减速、应急的需要,作为一艘安全可靠的宇宙飞船,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全面的考虑到。

  远征军船队,在进入等离子发动机加速阶段后,飞船的旋转轮舱就开始旋转起来,进入拟重力模式。

  孤独的黑色。

  或许就是宇宙大航海时代的主色调。

  第七百八十一章 开拓木星

  2030年9月19日。

  经过漫长的航行,木星远征军终于抵达了木星轨道,三艘共工级飞船停在了木星同步轨道上。

  远征军的队长张树义,站在旋转轮舱的瞭望舱,看着远处的木星,以及时不时进入视线的木星天然卫星。

  一路上,远征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人员出现生病,还有设备出现故障之类,这些事情有时候就是突然出现的,根本没有任何征兆。

  幸好三艘共工级在设计建造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让这些突发状况都被有惊无险的应对过去。

  “终于到了。”

  一旁的副手安宁,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调出一份文件:“队长,目前航天部已经将木星轨道上的所有设备,都移交给了我们。”

  张树义接过平板电脑,上面罗列了木星轨道上,此时仍然在运行的设备。

  其中包括57台探测器、16颗专业的探测卫星、5台着陆器。

  另外还有两个资源储备空间站,以及两艘前锋级飞船,这些都是航天部陆续送到木星轨道的。

  当然,这些设备和物资,也只是用于应对初期的工作需要。

  而随着时间推移,三艘共工级飞船组成的木星远征军,将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实现自给自足的发展。

  “阿宁。”张树义转过头来吩咐道:“让二号舰准备好,抽调一部分人手,利用那两艘前锋级飞船,开始开采一些资源。”

  “明白。”安宁点了点头。

  很快远征军内部分头行动,一部分人接收那两个资源储备空间站,将其整合起来,准备建设木星卫星城。

  另一方面人员,则操控着两艘前锋级飞船,前往木星的各个天然卫星,开采需要的资源。

  虽然木星本身的超强磁场和引力场,让宇宙飞船很难进入其中,但木星轨道上的天然卫星、小行星和冰晶物质,都非常丰富。

  单单是79颗天然卫星,上面蕴含的资源,就比蓝星地表的资源还多。

  这倒不是说蓝星的总资源少于这些木星卫星,而是涉及到一个开采难度的问题。

  就比如黄金,蓝星的黄金总储量是两万兆吨,问题是这些黄金中的绝大多数,都储藏在地核和地幔中,在地壳的那一部分,人类都没有办法完全开采。

  按照联邦现阶段的开采技术,已经可以开采陆地1500~2500米深度的固态矿物,海洋的海底矿物,则只能开采200~1500米深度的海底矿床。

  如此一来,蓝星和木星卫星的可开采矿物之比,同样只能限定在双方地表的一部分。

  就相当于比较双方的面积,蓝星的面积,和木星79颗天然卫星的表面积,两者比起来,显然是木星卫星的表面积大于蓝星表面积。

  在现阶段的可开采资源总量上,蓝星是没有办法和木星卫星比较的。

  另外在小行星带中,还存在那种富含重金属的小行星,根据最新的探测数据显示,小行星带中有86颗富含重金属的大型小行星。

  其中一颗小行星,蕴含了240~290万吨黄金,以及大量的铂族金属和钨、铅之类。

  也就是说,在资源方面,木星这边还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至于蓝星方面,其实除了本身的资源,太阳风、水星和金星的资源,也可以计算在蓝星这边。

  毕竟太阳系内层之间的运输相对便捷一些,如果蓝星真的需要一些稀有资源,太阳系内层的太阳、水星、金星和火星,都可以作为资源补给星球。

  特别是金星,这是一个矿物异常丰富的星球,由于其常年火山喷发,地表经常和地幔交换物质,导致地表存在的重金属矿物总量,比蓝星要多几十倍。

  比如航天工业中常用的铼、钨、铱、铑、铷之类,在金星地表的富集矿脉比比皆是。

  现在金星专区的工业生产,就是提炼一些稀有元素,然后运输回蓝星,这也是金星专区存在的战略意义之一。

  远征军负责的木星专区,倒是不需要向蓝星输送资源,而这里本身的资源,完全可以让远征军自给自足。

  未来木星专区的潜力非常大,至少可以容纳上千亿人口的发展,毕竟这里的资源总量,要比蓝星多一个量级以上。

  资源和技术,共同决定了文明的发展高度。

  而且木星可以适当开发一些巨构,只要确保巨构的半径,不超过100公里左右,在木星轨道上,被外星文明观测到的概率比较小。

  这也是未来木星开发的核心战略,毕竟只有大型的巨构城市,才可以产生足够的拟重力,确保大量人口在木星生活。

  那两艘前锋级从蓝星过来之前,就提前设计了一些开采和粗冶炼设备。

  木卫六,这是一颗不规则的岩石质星球,是木星天然卫星中,相对比较小的一类,表面积才9.08万平方公里,比浙省略小一点。

  这颗天然卫星,就是航天部为远征军规划好的矿物采集星球之一。

  事实上,在木星的一系列天然卫星中,除了四颗伽利略卫星之外,其他木星天然卫星都是一个大石头,半径一般是几公里到二十公里左右。

  而四颗伽利略卫星,分别是木卫一,直径3637公里,表面积4191万平方公里;

  木卫二,直径3138公里,表面积3100万平方公里;

  木卫三,直径5262公里,表面积8700万平方公里;

  木卫四,直径4800公里,表面积7400万平方公里,比水星(直径4880公里)略小一点点。

  这四颗伽利略卫星,都在木星轨道的内圈,也是未来远征军探测和研究的重点。

  而剩下的天然卫星,大多都是大块的岩石星球,可以作为资源开采星球。

  现在前锋级飞船正在开采的木卫六,就是这样一颗星球,而且还是不规则的星球。

  以现在的技术,加上这种小型天然卫星的低重力环境,远征军很快可以掏空这颗星球。

  如果确定这里不存在危险(比如致命微生物),那远征军会将木卫六,逐步改造成为原材料冶炼基地。

  毕竟建造旋转卫星城,需要非常多的资源,这些天然卫星就是最方便的资源供应地。

  不过当前,前锋级开采的资源,主要用在生产新飞船上,然后一部分用在空间站的太空舱上面。

  除了这些工作,远征军还有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研究宇航员在离心力拟重力环境下,长期生活中的身体状况。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联邦已经在建设下一批共工级宇宙飞船,却没有加速建造,也继续选拔远征军宇航员。

  就是因为没有搜集到足够的临床数据,需要等待十几年后,确认了第一批远征军人员的身体状况后,才会大规模派遣下一批远征军过去木星。

  第七百八十二章 飞向南门二

  2045年,8月15日。

  此时的木星远征军,已经在木星度过了15年的漫长岁月,不少宇航员甚至在这里生了好几个孩子。

  这一场持续了17年左右的太空生活测试,让研究员们搜集到了大量的数据。

  与此同时,在这十几年期间,联邦的各项技术也在逐步发展,虽然没有研发出真正的人工重力技术。

  但是在生物技术方面,特别是基因调整技术上,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加上适应共生基甲的研发成功,此时的人类已经可以在外太空长期生活了。

  特别是木星专区内,目前已经建设了两个大型旋转卫星城,足以承担八十万人口长期在木星专区生活工作。

  这个长期,是指10~20年内。

  木星专区,岁月旋转卫星城。

  一个少年正在一个量子实验室内,做着一些实验,骚年叫张崇远,今年14岁。

  显然他是属于非常特殊的一代人,因为张崇远是在木星出生的第一批纯外太空人,同时也是最后一批没有进行基因调整的自然人。

  蓝星那边的基因调整婴儿,是在2037年才获得正式批准的,在此之前的婴儿都是自然人。

  张崇远出生在共工级宇宙飞船上,后来又移居到岁月卫星城,他父亲就是远征军的大队长张树义。

  目前木星专区的243名居民,都是第一批远征军和他们的后代。

  正在做实验的张崇远,突然停了下来,他通信器正在闪烁着,拿出来一看。

  [木星新闻快讯:联邦航天部最新指示,木星专区长期生活测试工作初步结束,证明人类可以长期在拟重力环境下生活……

  即日起,航天部将开始选拔木星移民,初步计划的移民人数为5000名……]

  张崇远看到这条新闻,内心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毕竟他们这些从木星出生的木星人,本质上就是“小白鼠”。

  幸好当初的第一批远征军成员选拔时,就选择了意志坚定,还有一部分有丰富心理疏导经验的人员。

  因此木星专区的新生代们,并没有出现极端思想的苗头,最多就是感到心情复杂。

  一旁的另一个少年,转过头来问道:“崇远,这一次新移民过来后,我们好像可以申请返回母星,你怎么想?”

  “……”张崇远沉默了一会,目光有些茫然的看着眼前,量子实验室的尾场加速器正在持续工作着。

  那少年笑着说道:“你不是说想去看看长城、三星堆、故宫,母星还有你的偶像。”

  “那也没有那么快,估计要等几年吧!”张崇远有些心不在焉的回道。

  “不,这几年飞船技术提升了,月球背面的质量投射器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很容易就将飞船加速到80公里每秒。”少年兴奋的解释道。

  张崇远对于这方面,近期倒是没有太了解,因为他最近沉迷在量子领域之中。

  14岁研究量子领域,看起来有些天方夜谭。

  实际上,这主要是因为大脑科学的发展,让联邦获得了记忆植入技术,现在新生代都是直接植入科学知识的。

  十几岁就堪比旧时代的科学家几十年的知识储备,一些天赋异禀的年轻人,已经不比专业的博士差多少。

  张崇远虽然没有获得正式的学位,目前只能算一个科学爱好者,另外还有一些妄想症,不过不可否认,其知识水平非常高。

  俩人聊起来飞船技术,联邦在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力度非常大,毕竟未来要大规模移民其他星球,如果飞船速度跟不上,时间一长,很容易产生分离主义。

  现在联邦通过月球背面的质量投射器,让飞船实现80公里每秒的最高速度。

  这样一来,从蓝星前往木星的航程时间,就可以缩小到之前的四分之一左右。

  之前单程需要2~3年,现在只需要6~8个月左右。

  实际上,这还不是质量投射器的极限,只是受限于材料和放电技术,目前只能做到80公里每秒的极限。

  俩人聊了一会,另一个少年便离开了实验室,张崇远也整理了一下实验数据,准备停止今天的实验。

  就在此时,能级非常高的尾场加速器中,几颗质子相互碰撞,产生了一股奇特的量子纠缠。

  张崇远还没有反应过来,量子纠缠的质子又在一瞬间,和周围的电磁场产生关联。

  一个篮球大型的球状闪电,瞬间出现在尾场加速器的反应腔内,然后穿透一层层防护层。

  张崇远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终究还是太过于年轻了,遇到突发状况,没有瞬间反应过来。

  带着量子纠缠的球状闪电,瞬间穿过他的身体,刹那间张崇远感觉自己飞了起来。

  但这一切,在实验室的安全监控系统中,却是张崇远瞬间被球状闪电变成的一堆焦炭。

  凄厉的警报声,在岁月卫星城的中枢监控室内响起来。

  两个小时后,张树义看着变成一堆人形焦炭的儿子,内心有一种被撕裂的疼痛,但是作为远征军的负责人,他必须为了全体成员负责。

  而且木星专区这十几年来,也不是没有人员牺牲过。

  他叹了一口气:“这都是命,按照安全条例执行吧!”

  一旁的副官安宁有些于心不忍,刚想说什么,却被张树义打断了:“记住先是他木星远征军的一员,然后才是我的儿子,不要搞特殊。”

  “明白!”安宁无奈的点了点头。

  木星的新闻频道,插播了张崇远在实验事故中遇难的消息,这让听到可以回家的远征军成员们,也不由自主的露出一丝伤感。

  与此同时。

  在蓝星的航天部,也收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已经年过半百的黄修远,在空闲的时候,翻看到了这一条新闻,同样露出一丝无奈和伤感。

  至少黄修远不知道,张崇远在这一次事故中,无意间制造出来的量子纠缠球状闪电,被他的朋友重新整理实验数据后,研究出了实用性的量子通信技术。

  为了纪念张崇远,这种量子通信技术,被正式命名为“张崇远—霍明时量子通信体系”。

  这个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联邦的宇宙开拓速度,以前困扰联邦的通信延迟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2127年,11月15日。

  代表人类文明最高技术集成的三艘宇宙飞船,黄修远号、陆学东号、张崇远号在古柏带的星汉卫星城内,加满了所有燃料和物资。

  这是真正的次世代飞船,单艘飞船的总质量,达到了1.8亿吨,上面可以容纳3000名宇航员。

  而他们这一次的目标,将是4.22光年之外的南门二星系(半人马座α),以当前飞船4200公里每秒的最快速度,可能需要300年左右,才可以达到南门二。

  这注定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征途。

  人类文明走向星辰大海的路途,才刚刚踏出自己的家门口。

  如同中年人一般的黄修远,站在星汉卫星城的观星舱室,目送三艘飞船缓缓离开太阳系。

  他轻叹一声:“我的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