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穿成高俅后我手拿权臣剧本>第121章 力争

  皇宫

  赵佶的宫殿外确实有不少人镇守,高俅也没能像往日那般轻易进出。

  “太师随咱家进来。”领路的内侍边走边强调着:“官家病了这三月有不少人求见,可便是连太子殿下来了也没能进来。也就是太师来了官家才欣然召见,依咱家看,官家对太师的喜爱可是我大宋独一份呢!”

  “公公言重了。”

  高俅说罢便往内侍手里塞了些金叶子,杨戬一脉悉数被处死后就是眼前这位张公公得势,高俅虽无可奈何却也不得不同流合污一番。

  张公公并未拒绝高俅的金叶子:“太师请进,官家就在里头呢。”

  “多谢公公。”

  高俅一进门便看见了躺在摇椅上的赵佶,他面色苍白,嘴唇也无一丝血色,高俅一看便有了判断。

  “臣高俅,见过官家。”

  “高卿回来了啊。”赵佶对其招手:“来,过来坐。”

  高俅从容的坐在赵佶旁边:“官家,臣怎么瞧着你的气色不太好,可是惹了伤寒?”

  “数月前生了场大病,不过眼下已经无碍了,多亏了公孙道长啊。”

  高俅眉头一跳,原来这里边还有公孙胜的事呢。

  “官家是大福大贵,得上天庇佑之人,不管遇到任何事都定能转危为安。对了,臣从会宁府带回了诸多罕见的药材,待会儿送去太医院让他们给官家备着。”

  “长安有心了。”

  赵佶话落后就闭上眼假寐,高俅也不急,便在一旁为赵佶轻摇着蒲扇。

  “长安,你可知我为何召你回来?”

  高俅放下蒲扇:“官家,白龙府一战臣被金军围困一月有余,彼时天寒地冻臣又受了风寒,那时候我最想见的便是官家,因为我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有机会再回汴京。”

  “官家,你虽贵为天子,但亦是常人。所以只要是官家想见我,我便是在万里之外也是要昼夜兼行而返的,哪里又在乎什么原因呢。”

  赵佶闻言神色有些动容:“高卿啊……”

  “臣在。”

  “唉。”赵佶叹气:“高俅,你请旨攻占蒙古各部一事在朝堂引起争论,朕对此很是头疼。”

  高俅拱手:“官家的意思呢?”

  “咳…高俅啊,那些大臣说得也不无道理啊,我军先后攻占辽夏金已是疲敝,如今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更何况草原荒漠,确无攻取的必要。”

  “官家,还请听臣一言。”

  “高卿但说无妨。”

  “官家,我军接连取胜正士气高涨,贸然召回才是不妥。更何况草原各部如群狼环伺,如今他们不成气候,若是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届时该头疼的就是我们了。”

  “区区小族,何以就威胁到我大宋了?”

  “官家有所不知,种都统曾在广宁府一战中和蒙古其中两部族的人交过手,他们精通骑术、进退有度,绝非泛泛之辈。而其中乞颜、克烈、乃蛮、秃麻、蔑儿乞、塔塔尔等大部族皆有问鼎草原、一统蒙古之心。”

  “官家,现在的他们不过一盘散沙就敢屡屡犯我边境,若是等他们一统草原后必定会成为我大宋心腹大患。”

  赵佶起身凝眉:“他们真有你说得这么厉害,高俅,你岂非夸大其词?”

  “臣不敢!”

  “官家,始皇帝何其强大,他尚要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昔日辽帝为防草原亦是多番谋略,如今他们与我大宋接壤,我等岂能不防?”

  “千防不如一攻,如今我朝海清河宴、时和岁丰,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高俅一番激昂论阔听得赵佶下意识退了半步,待他反应过来后眸中爆发怒火:“高俅,依你所言,这蒙古是非攻不可了!”

  “回官家,非攻不可!”

  “哼!”赵佶怒而拍桌:“高俅,这天下各地,攻与不攻,岂非你一言之堂!”

  高俅低头掩去眸中的不耐,而后俯身跪地:“臣,不敢。”

  见高俅跪下,赵佶也意识到自己的语气过重:“你先起来。”

  高俅跪地不动:官家,你怎么气臣都行,但千万别伤了自己的身子。”

  “唉……”

  赵佶犹如泄了气的皮球般颓然坐下:“高俅,你可知朝中有人参你拥兵自重、穷兵黩武,疑有祸乱朝纲、犯上作乱之嫌!”

  高俅面上惶恐,内里却心如止水,赵佶虽不爱朝政,却非愚笨之人,他和童贯的状况有所不同,陈显说自己升无可升时他便意识到了,赵佶终究对自己不放心了。

  高俅面向赵佶行了个大礼,语气平静道:“请官家撤去臣身上的一切官职,贬臣为庶民。”

  赵佶一愣,而后面色不悦道:“高俅,你是在跟朕置气吗?”

  高俅浅笑:“官家误会了,臣二十有二便进了端王府,彼时官家还是一束发少年,不知官家是否还记得,那时你说了许多凌云之言,这些年来我未曾有一日不将那些话记在心上。”

  “官家,我能有今日之功全赖圣上恩赐,于我而言太师、太尉、三司皆如浮云,官家之言于我却犹如锥心之刺,实可谓伤也、痛也。”

  “如今,我想撇下一切陪在官家身边,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乎,一如昔日那般,求官家成全。”

  高俅话落后便是长久的沉默,赵佶忆起往昔,二十年来,高俅确如他所言般,无欲、无求、无逾矩、无越权。

  仔细想来,高俅所做的一切皆是自己曾经的戏言。其实,他也听过不少人说高俅是宠臣之语,事实却是他不曾向自己提过任何过分的要求。

  听着高俅这般肺腑之言,赵佶心下发软,他上前扶起高俅:“长安勿怪,是我妄听小人谗言,你一心为我,我又何尝感受不到呢。”

  “官家能够信任臣便好,对我来说,官家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我当然信任你,所以你也别再提这等罢官之言了。”

  “听官家的。”

  高俅重新坐下,赵佶默了几息后重新开口:“长安,依你所言蒙古确实不得不防,可北部草原何其辽阔,纵然定之又如何安之?再者,辽人金人尚不安分,统治蒙古岂非得不偿失?”

  “官家所言臣也曾想过,攻占蒙古并非一日之功,西夏都城,辽国五京也是平地而起,以我大宋国力,草原建城并非难事,我已派人勘探过地形,府州之上有十几处适合城建,我军只需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推进,假以时日,草原之地必尽归我宋。”

  “至于蒙人不服统治之事臣亦有一计献之,我们只需拉拢其中一个部族并允他可汗之位,而后再利用他对付其他部族即可。当然,其他部族也不需尽数消灭,我们可封当地的部落首领为土司,再派朝廷的宣抚使过去一同治理州县以制衡草原之势。”

  “接下来便是多修书院使之教化,草原人为了生存养成了傍水而居的游牧习性,我们要教给他们的是定居文明。人都是一样,有了稳定而富足的生活后便会褪去杀戮的习性。”

  “蒙古各部曾先后依存于辽金,但我朝与他们不同,我们有着千年的璀璨文化传承,再者有官家这样盛世明君在,无论是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亦或是其他部族,最终都必定心悦诚服的归附于我朝。”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高俅能明显察觉到赵佶脸色有呈上的趋势。

  “官家,自从我朝在西北与北平府各地扩大养殖区后,汴京已经不会再出现羊肉不足的情况了,然草原上养出的马匹和牛羊与这些地方也不同,臣在攻金之途曾尝过现炙的鲜羊,其滋味可谓是鲜酥到极致。”

  “再者,草原盛产的羊毛制品及各种壁毯皆为上乘,总而言之,攻占蒙古一事绝非得不偿失。”

  赵佶听完高俅这娓娓道来之言后忍不住点头:“长安果然是考虑周到后才请的旨。”

  高俅莞尔:“其实官家想的也没错,以我朝如今的兵力,蒙古必不敢来犯。以臣拙见,蒙古各部要想统一必要在百年后,百年之后的是非功过就与官家和臣无关了。”

  “那不行!”赵佶下意识反驳。

  “官家……”

  “明日上朝朕就下旨,高俅,你即刻领兵攻打蒙古。”

  “官家,请恕臣难以从命。”

  “为何?”

  “官家,我已经老了,打仗这种事还是让其他人去吧。更何况…此次我离京不过两岁,官家就得了如此重病,我跟在官家身边二十余年,其他人,照顾不好官家。”

  “官家,臣,再也不离开你了。”

  赵佶一时无言……

  “高卿之心日月可鉴,我明天便撤了那些搬弄是非之人的职!”

  “谢官家体谅。”

  “好了,你舟车劳顿想必也累了,回去休息一晚,其余的事明日朝堂再论。”

  “是。”

  高俅离开宫殿后瞬间冷了脸色,现在的赵佶或许因为动容而信任他,但这种信任不会长久。高俅只能以终身不离京为代价换取赵佶更长久的信任。

  不过,高俅也确实不准备离京了。经此一事高俅明确意识到光在前面打仗是没用的,纵然他不喜政斗,如今也不得不留在这朝堂搅弄风云了。

  明日朝堂上,他倒要看看是谁在跟他作对!

  “太师慢走。”

  高俅瞬间收敛神色:“多谢公公一路相送。”

  “太师就不必跟咱家客气了,以后咱家还要仰仗太师照拂呢。”

  “公公言重。”

  高俅转身欲走,张离却在转身之际塞给他一张纸条,等彻底离开皇宫后高俅才翻开纸条查看。

  “酉时三刻,新火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