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综名著] 我在红楼话聊斋【完结番外】>第107章 六皇子的选择

  且不说他这白日梦能做几年, 反正从今天过后,他在权贵中的名声只会江河日下。

  不但是因为他在婚宴上的表现太拉垮,四皇子也不会放过这个打压他的机会。

  虽然四皇子清楚, 他之所以能崛起,并不是着意抢夺了属于三皇子的资源,而是三皇子自己太没用,达不到天子的要求。

  可说一千道一万,他崛起的资本,的确是从三皇子手里抢过来的。

  虽然不是他主观上要抢,而是那些人看穿了三皇子的本质,窥见了天子的心思,主动归附过来的。

  但过程没有人会在意, 至少三皇子不会在意, 他只会看结果。

  四皇子作为直接受益者, 还能心甘情愿把三皇子当成自己的恩人吗?

  是的,他很愿意。

  对于三皇子在政治上的无私支持,四皇子铭感五内,只觉得无以为报。

  虽然他这辈子要把三皇子彻底踩下去, 让对方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但下辈子他会结草衔环的, 够对得起这个三哥了吧?

  所谓“大恩难报,不如杀之”,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四皇子成婚后没多久,有关三皇子的流言便在京城之内传得满天飞。

  什么宠妾灭妻, 什么不敬储君, 什么不悌幼弟, 什么对君父心存怨望,什么纵容门下官员贪污受贿,什么庇护鱼肉百姓的酷吏……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连三皇子自己都分不清楚,哪些是自己真的做了,哪些是被人给硬安在头上的。

  因而他气得抬脚,却没办法替自己辩白。真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跑断腿还不一定管用。

  等到端午节前后,这个消息总算是传到了天子耳中。

  天子是怎样人物,怎么会不明白,这是有人恶意整治三皇子?

  可是,他认为自己扶持四皇子,放弃了三皇子,这些流言里别的都是可能是假的,但“对君父心存怨望”这一条,就算没有十分真,也得有七八分了。

  天子并不觉得果断舍弃三儿子有什么问题,就老三那点本事,若是再与太子打擂台,怕是会被太子吃得渣都不剩。

  他觉得自己把三皇子按下去,完全是出于一片慈父之心。

  就算三皇子一时接受不了,可都这么久了,他还在老四的婚礼上胡闹,不是摆明了向天子抗议,表达对君父的不满吗?

  这是天子绝对不能接受的。

  抛开慈父之心不谈,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这么简单的道理,老三难道不明白吗?

  这日正是端阳,宫里举行了家宴。

  在宴会上,天子明确表达了对三皇子的不满。三皇子不过是心头郁闷多喝了几杯,就引来一顿训斥。

  天子明确告诫他饮酒容易误事,并勒令他日后戒酒。

  且念在是初犯,这一次只罚他禁足三个月,在家里闭门读书。

  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三皇子下一次能出门时,就是中秋家宴了。

  他在四皇子婚宴上到处拉人拼酒的事,在场众人哪个不知?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在他和四皇子之间流连,什么意味都有。

  或许别人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耐不住好奇心或者是随大溜。

  但在又羞又气的三皇子看来,这些目光充满了对他的嘲讽和怜悯。

  ——真是一群见风使舵的小人!

  他心头一时悲愤不已:父皇啊父皇,我和老四都是您的儿子,您何以薄厚至此?

  在他旁边的四皇子的心头暗喜,却勉强遏制住了,表面上不动声色,只顾拉着新婚的王妃秀恩爱。

  “你不是爱吃辣的吗,尝尝这个水煮肉片。宫里的饮食都清淡,难得光禄寺有个姓阮的大厨,是正宗的川渝厨子。这道菜,九成是出自他之手。”

  光禄寺是负责官员膳食的,六部官员在衙门里办公,中午总不可能大老远再回家吃饭,朝廷得管。

  而这一顿饭,就来自光禄寺的大锅菜。

  但凡是吃过学校食堂的,都知道大锅饭的水平。

  哪怕是手段再高明的厨子,一个但把小炒的铁锅换成几十人份的大锅,水平也会直线下降。

  如果用这种大锅连续做上一年半载,再高涨的热情也都磨尽了,“敷衍”就会成为永恒的主题。

  在这种情况下,口味偏重,刺激性较强的菜色,自然而然就会脱颖而出。

  以香辣著称的川渝菜,就是这样逐渐占据光禄寺的食物链顶端的。

  虽然徒南薰下六部衙门外开了个平价食肆,但四皇子新入朝,未免给人留下把柄,这几个月一直是在光禄寺吃饭的。

  原本不爱吃辣的他,在光禄寺大锅菜的摧残下,如今和王妃郭氏的口味非常契合,俗称——无辣不欢。

  郭氏看着丈夫亲手夹了一块肉片放在自己面前的小碟子里,满脸都是幸福的笑意。

  她拿起象牙箸,挟起那块肉片放进自己嘴里,慢慢地咀嚼品尝。

  说实话,味道很一般,远远比不上他们府里专门请来的大厨。

  可这块肉经过了四皇子的手,吃进郭氏嘴里,就充满了爱情的酸臭味,就算是把瑶池宴上的美味珍馐端到她面前,她也不会多看一眼。

  “好吃吗?”四皇子期待地问。

  “嗯。”郭氏点了点头,红光满面地说,“四哥推荐的,自然好吃。”

  说着,她就亲手给四皇子斟了一杯酒,柔声道:“你不太能吃辣的,快喝杯酒解解辣。”

  和她一比,四皇子的确不太能吃辣。

  夫妻二人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周围充满了恋爱的酸臭味。

  坐在斜对面的齐妃看着儿子和儿媳如此恩爱,脸上的笑容根本就没下去过。

  她自入宫以来就宠爱平平,从来没有享受过夫妻恩爱的滋味。

  从前她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如今她的儿子享受到了,齐妃只觉得扬眉吐气,前半辈子所受的苦都值了。

  齐妃挺了挺胸脯,傲视在座的所有嫔妃。

  先皇后早逝,二皇子的母亲贤妃也是早逝。

  如今还健在的嫔妃里,只有她的儿子娶了媳妇,日后也必然是她头一个抱上孙子。

  只这一点,就足够她骄傲了。

  坐在她上手的丽妃见状,不屑地撇了撇嘴,暗道:若非我入宫晚,岂容你们母子耀武扬威?

  坐在她下手的淑妃就从容多了。

  淑妃没有儿子,唯一的女儿又夫妻和美,自成婚之后小夫妻两个就有商有量的,从来没红过脸。

  作为母亲,淑妃早已心满意足,根本不在意后宫纷争。

  再者说了,虽然她的宠爱不是后宫第一,却是后宫之中的长青树,内务府从来不敢怠慢她。

  她的女儿女婿也孝顺,在宫外得了什么稀罕玩意儿都会给她送一份,淑妃的日子过得别提多滋润了。

  日子顺畅了,心态自然就好了。

  淑妃已经是三十四五的人了,最近这半年却是越发的容光焕发,行事更加从容自在,也让为了前朝事焦头烂额的天子,更爱到她的玉泉宫中来。

  这突如其来的翻红,让原本的第一宠妃丽妃妒忌不已。

  但丽妃没有宫权,淑妃却是掌权的宠妃,她就算妒忌也无可奈何,只能暗地里摔几个瓷器,掐几下宫女。

  三对公主驸马全程缩减自己的存在感,他们开席前就相互调换了位置,河阳公主与徒南薰一左一右伴着东昌公主。

  凡是席面上有大寒大热之物,不等东昌公主身边的婢女提醒,姊妹两个就招手让人撤下去了。

  一开始段贵妃还担心女儿,但关注了一会儿,见她两个妹妹把她照顾得极好,不由心下宽慰,想着日后可要好好答谢淑妃与惠嫔。

  惠嫔便也罢了,原本就唯段贵妃马首是瞻,只是段贵妃当年盛宠时,与淑妃之间有些龃龉。

  不过随着两人年龄渐大,当年那点小摩擦,如今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年少轻狂,引人一笑罢了。

  只不过两人都是高位嫔妃,虽然心里已经不计较当年事了,却是谁也不愿意先低头。

  自从东昌公主有孕以来,段贵妃就时常派人到公主府探望女儿,去的人每次回回禀,都会说起二公主与三公主时常探望陪伴长姐的事。

  今日又亲眼见了,段贵妃忽然就觉得,都是相伴多年的姐妹,她便是在淑妃面前先低一下头,又有什么所谓?

  等家宴结束,三位公主和已经开府的皇子陆续出宫,还在宫中居住的六皇子,则是跟着太子去了东宫。

  东宫本名端本宫,因着自古以来,都以东宫来代指太子,所以当世人提起太子居住的端本宫,都以“东宫”代指。

  底下的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他们对皇室的认知大部分都来自戏文。

  因此在老百姓心里,只认东宫,端本宫是什么地方,他们才不管那么多。

  再说六皇子既无母亲照顾,又没到成婚的年纪,日常起居多由太子妃照拂。

  在六皇子心里,太子妃这个大嫂,当得上是长嫂如母。

  今日因见三皇子吃鳖,六皇子心里痛快,在席上难免多饮了几杯,就想着到东宫来讨碗醒酒汤。

  太子妃见他一起来了,便知道他们兄弟有话说,自己领着两个皇孙进了内殿,吩咐人把早就安排上的醒酒汤端来,兄弟二人一人喝了一碗。

  进了自家大哥的地盘,六皇子就像是去了笼头的马一样,整个人都松快了。

  他歪在椅子上笑道:“想不到三哥也有今天,从前他多威风的人呀。哪知道时过境迁,该他的三十年终究是过去了。”

  原来三皇子这人最爱在弟弟们面前摆架子,又因六皇子自幼便与太子亲善,三皇子对他颇有讥讽之言。

  泥人尚有三分火性,何况六皇子也是天潢贵胄,哪怕在天子面前不受宠,又哪容得旁人欺辱?

  只是他自幼坎坷,比别的兄弟更懂得察言观色审时度势。

  他知道天子着意抬举三皇子,颇有几份辖制太子的意思。而他更是人尽皆知的亲善太子,无论什么行为,都会被人联想到太子身上。

  太子对他多有照拂,他不想因争一时之气,平白给太子添麻烦。

  因而,日常一些口角,他少不得就忍了。

  后来三皇子声势败落,渐渐被四皇子踩进泥里,六皇子当面不说,背地里可没少喊痛快。

  太子也知道他和三皇子有过节,这里又没有外人,便任他发泄了一番。

  换过两道茶之后,太子才说起了正经事,“你的婚事我在父皇面前已经提了,父皇也看好了几家,你自己看看,中意哪一家的女儿。”

  说着,便回身从博古架上抽出一叠写满了字的纸,递给了六皇子。

  六皇子本有些期待之意,但拿过来仔细看了,见上面的人家都是些表面光鲜的,一颗心登时就沉了下去。

  就算对天子已经没有多少期待了,想想三皇子的妻族,再想想四皇子的妻族,他还是忍不住抱怨了一句,“父皇也太偏心了!”

  太子叹了一声,“说不得,还是我连累了你。”

  “大哥,你可千万别这么说。这几年若是没有你的照拂,我指不定过什么样的日子呢。”

  六皇子忙开解道,“再者说了,你本来就是储君,父皇本该扶持你,不让底下的兄弟生出野心才是定国之本。如今他一谓打压你……”

  “好了六弟,这话不是你能说的。”

  见他口出怨望之言,太子一惊,急忙打断了,呵斥道:“你在我这里口无遮拦便罢了,出了这个门,可千万要谨言慎行。

  这宫墙上的一块石头都会说话,万一你这话传到父皇耳中,再被有心人挑唆几句,二弟就是前车之鉴。”

  六皇子闻言神色一僵,颇有些心有余悸。

  虽然他在天子面前不得宠,但因着有太子照顾,其实日子过得不差,在朝中也有几分声名。

  和他比起来,二哥忠顺王才是真的小透明。

  不但日常天子想不起这个儿子来,就算地方官员送冰炭敬,往往也会把忠顺王府给略过去。

  他不禁暗暗告诫自己:君子慎独,日后当更加谨言慎行。

  见他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太子也没有再多说,转而道:“等你成婚之后,就可以入朝听政了。妻族不盛没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功名当自取。”

  六皇子神色一凛,郑重地点了点头,“大哥教训的是,我应该自己发奋,为妻子争取荣耀才是。”

  能封妻荫子,无论下什么时代,都是对一个男人的最高赞誉。

  在六皇子心里,这大夏的江山,未来一定是他大哥的。

  日后他就做个贤王,辅佐他大哥,延续太祖与父皇共同开创的盛世。

  日后史书工笔,记录他们兄友弟恭,明君贤王,自然是一段佳话。

  想通了之后,他又拿起那一打纸认真看了起来。

  仔细把那上面的资料看完之后,他从中抽出了一张,放在了太子面前。

  太子微微挑了挑眉,不用看就知道他选的是哪一个了。

  虽然这些人选的家世都属于表面光鲜那一类,但有些是祖上阔过,近些年才没落了,有些则是爆发新荣,家里有人做高官,却没有什么底蕴。

  家族资历越深,记录的自然也就越多。

  一张纸就写完的,只有最近发迹的那一家,也就是上阳公主的夫家小姑,傅家的大姑娘。

  “你确定选她?圣旨一下,可就再没有更改的余地了。”

  “我既然选了,就不会想着改。”六皇子正色道,“我已经看过了,这些人家里,就属三姐夫家里干净。

  三姐夫也是个谨慎的人,又能约束住家中兄弟并长辈。我不指望从妻族得到助力,但也不想要拖后腿的。”

  说白了,就是矬子堆里拣出了高个,范围内最好的选择了。

  太子点了点头,“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我就去跟父皇说。不过,若想这件事做成,少不得要请玉泉宫娘娘助力几分。”

  六皇子闻言,点了点头,“大哥放心,等到明日,我便往玉泉宫请安。”

  想来天子知道他是为了自己的婚事奔波,也只会一笑而过。

  在不牵扯权利的时候,当今天子对自己的儿子们,还是很有几分纵容的。

  眼见弟弟的终身大事有着落了,太子心里也松快了几分,又就着迫在眉睫的安南之战,指点了六皇子一番。

  看看天色不早了,他才道:“眼见宫门就要落锁,你如今大了,我也不好留你过夜,你就先回去吧。”

  六皇子起身告辞,出了书房,就听见顽童的嬉闹声。

  却是太子第三、第四个儿子,领着两个才三四岁的妹妹,正跟着几个太监玩皮球。

  其四子虽然才五岁,但却踢得一脚好球。

  六皇子驻足观看,只见一个为儿童特制的小皮球,在他四侄子徒渊脚下,就像是粘了鱼漂胶一样,无论怎么上下翻飞,就是不会落地。

  徒渊前后踢了有一刻钟,到底年纪小,体力跟不上,索性就玩了个花活,脚跟落地,脚尖翘起,那皮球稳稳地落在他勾起的脚踝上。

  “好!”六皇子忍不住喝彩一声,大声鼓掌。

  几个皇孙听见了,回头一看,都欢欢喜喜地跑过来,有扒腿的,有抱腰的,嘴里都甜甜地喊六叔。

  六皇子哈哈大笑,解下腰间装点心的荷包,从里面掏出几颗牛轧糖,先喂了两个小侄女,次后才喂了两个侄儿。

  一人只喂了一颗,他就把荷包收了起来,又故意低声叮嘱道:“可不敢让你们母妃知道,不然下回我再来,大嫂非要把我打出去不可。”

  却原来,小孩子大多嗜甜,太子妃怕他们吃坏了牙,便限制了他们每日的甜点摄入量。

  因六皇子喜爱几个侄儿,总是会随身带着一些糖果,每次见了就一人分一颗。

  虽然东宫不缺好东西,但小孩子都一样,对这种额外偷吃到的,觉得分外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