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历史衍生] 我的皇帝堂妹【完结番外】>第124章 . 圣母神皇 平定诸王之乱

  武婧儿很久没有想起过去的事情了, 然而最近过去的记忆纷至沓来,让她时不时陷入回忆。

  明月如昼,夜凉如水。武婧儿坐在观月亭上观月, 月亮饱满而明净,就像刚从澄澈的井水捞出的一样,高高地悬在空中, 温柔而沉静地俯瞰着被夜色笼罩的大地。

  就像温柔而公正的母亲那样,圆月默默注视着这世间的男男女女,看着他们忙碌、受苦、奋斗。

  此刻, 武婧儿突然觉着她与这世界变得疏离起来, 像过客一样,扬起一阵灰尘, 或者荡起一圈涟漪, 又匆匆离开。

  什么都没有留下。

  什么都没有改变。

  武婧儿不由得升起来一股挫败和无力来,她可能并没有拥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力量去改变一切。

  观月亭前的道路一直向前延伸,远方月光倾泻。她的路在什么方向, 武婧儿不知道。

  她年轻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 走南闯北,无所畏惧, 潜意识中地带着莽撞和冲劲,穿过高山、密林、海洋、风浪, 沼泽,去寻求那改变历史的种子。

  但越是在尘世中打滚, 越是在宦海里起伏,越是往思想深处琢磨,武婧儿越感到无能无力。

  丘神勣、索元礼、周兴和来俊臣这些酷吏, 都是在武媚娘默许下才出现的。当然,武婧儿也默许了。

  武媚娘总有一些她自己不能做,但迫切需要别人去做的事情。酷吏应运而生。

  “你怎么还没睡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武婧儿耳边响起。

  武婧儿猛然回过神来,就看到武媚娘独自一人提着灯笼沿着石阶走上来。

  观月亭下,一盏盏暖橙色的灯笼如同盛开在黑夜中的花。

  “睡不着,就出来看看。”武婧儿笑着起身,请武媚娘坐下。

  武媚娘回以笑容,坐下,将灯笼中的蜡烛取出来,放到石桌上。跃动的烛光照出武婧儿带着愁绪的面容。

  “是不是在为未来而担忧?你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武媚娘的语气十分笃定。

  武婧儿道:“我知道。”

  说完,她又解释了句:“不知道为何,最近闷闷不乐,老是想起过去的事情。”

  与武婧儿相反的是,武媚娘最近则十分亢奋和激昂。

  她从成为太后的那一天起,就将李唐宗室视为最大的仇敌。如今仇敌自己奉上了把柄,武媚娘恨不得将他们一一翦除,解除后患。

  “我给你允几天假,明日一早就让云郎中送你回公主府,如何?”

  武媚娘想起来,武婧儿这些日子一直呆在宫中,甚少回去,整日与公务为伍,不免烦闷不乐,不如回家休息几日再回来。

  然而,武婧儿却拒绝了。“最近事情繁多。我忙,陛下更忙。还是过一段时间,等丘将军的消息传来,再说休假的事情。”

  武媚娘笑道:“也罢。云郎中在禁中办公,明日我传他进来面圣,你们也好团聚一下。”

  武婧儿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什么团聚不团聚的,不比那些小年轻了。”

  武媚娘不以为然道:“大家都是人,人的心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年龄大了之后,就学会了克制,学会了忍耐,并且习以为常。”

  “云郎中做的不错,编纂农书有功。我想把他调入御史台,你觉得如何?”

  武婧儿下意识地拒绝道:“他才干浅薄,处理日常政事还好,但做御史台的御史,怕是不妥。一来,他并非科举出身,对律令不通,恐不能胜任;二来,他心性淡泊,做个小官小吏,为神皇做些实事尚可,大事恐怕就指望不上了。”

  酷吏们不是在刑部,就是在御史台,而且以御史台居多。武婧儿不想让云川和酷吏们有过多的接触,生怕他会遭受不测。

  武媚娘叹了一声道:“他瞧着是乐意做实事的忠心人,即如此,便罢了。”

  御史台是监察部门。她将大部分酷吏调入里面,又怕酷吏行事太过,见云川做事条理分明,且是亲信,准备调入中和一下。既然武婧儿拒绝,武媚娘也没强求。

  “天色晚了,夜深露重,你早点回去,省得着凉。”武媚娘说罢就起身,武婧儿跟着起身。

  借着明亮的月光,两人相携走下石阶。

  脚踏在平缓的青石板路上,武媚娘突然冷不丁地问道:“你在为那些人而伤心吗?你心中是不是在怨我狠毒?”

  武婧儿闻言,顿了下,看着武媚娘在月光下柔和的面庞,笑起来道:“既然两方不能共存,那我肯定选择让我们活下去。”

  “对,你说的对。事已至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纵观历代的政治斗争中,那些心慈手软犹疑不决的人迟早会死于非命。”武媚娘对武婧儿的觉悟和认知十分满意。

  “昔年吴王夫差灭越,心慈手软饶恕越王勾践。但十多年后,勾践灭吴,擒获夫差。夫差向勾践乞活,勾践不允,最终身死国灭。”

  “有善心是好,但不要对着你的对手发善心。”

  武媚娘最后意味深长地说道。她知道任命酷吏,难免会血流成河,但依然任命了。

  因为她需要用这把刀对付那些桀骜不驯的人,对付那些根深蒂固的人,对付那些她不能出手的人。

  “我知道。今日放过对手,来日他们就是我们的掘墓人。”武婧儿说道。历史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她想活着。

  清凌凌的月光下,两人在路口分开,告别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寝殿。

  武婧儿回到殿内,发现已经快子时了。她回头看了眼窗外,银色的月光染上窗纱的浅碧。

  武婧儿用手捶着肩膀,突然失声笑了起来,想必是武媚娘特意过来开解自己的吧。

  武媚娘了解武婧儿。武婧儿就是她心中的那种心慈手软犹疑不决之人。

  次日一早,武媚娘果然依言叫来了云川。云川和武婧儿在贞观殿的偏殿吃着午饭闲聊。

  “最近家中如何?”

  “一切都好。你什么时候回家?”

  “等丘将军平叛的消息传来再说。你最近的工作如何?”

  “还行。”

  接下来是一阵沉默。两位亲密的人在陌生的场所中说话,不免变得拘束起来。寒暄几句后,武婧儿将武媚娘调他入御史台的事情说了下。

  云川听完,连点头道:“殿下做的对,说的也对。”

  如今御史台来了一群酷吏,像鬣狗一样逮着人就咬,云川经常听到其他同僚私下里的抱怨。

  云川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他做得得心应手,而且他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地方的权势之家,有不少不遵法度,侵占农田。这些被劝农使扒出来,上传到中央。情况严重的由中央派出巡按,直接清查地方官;情况轻一些的,督促当地官吏及时处理。

  司农司里的一两百个劝农使都分散在各地,云川手底下只有几个负责协助的小吏,与其他的官员交集不多,也不必忍受其他官员在他背后窃窃私语。

  他的司农司说是挂靠在尚书省,实际上,他真正的上司是武婧儿。他将劝农使送来的信息整理挑选,然后直接呈上贞观殿,由武婧儿做进步一步的整理,就如同处理匦状那样。

  根据这些劝农使的工作情况,武媚娘提拔好几人,直接成为六品的官吏。这几人中有的擅长农事,有的不畏权势,有的举报有功……各有各的特长,都是武媚娘需要的官员。

  其他的劝农使知道后,也越加努力上进,争取早日升官。

  “你工作的重心要放到民生上。”武婧儿叮嘱云川。

  云川笑道:“我知道,各地的水利建设和农具农种的改良不能停。”

  武婧儿点头道:“这才是神皇统治的基础。”百姓丰衣足食,就很少有人去铤而走险。

  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这些人都可能是武媚娘治下官吏的来源。现在朝中占据要津的多是贵族,这些人和武媚娘两看生厌。武媚娘也将这些人看作对手。

  武媚娘掌权三十多年,确实扶持了一大批的庶族子弟。说来可笑,有些庶族子弟出人头地后竟然选择依附权豪,能坚守初心的只有一小部分官员,还有很多人与武媚娘渐行渐远。

  武媚娘提拔的这些人多是科举出身,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以预见很多人在武媚娘称帝后,要与她走向对立。这也是武媚娘任用酷吏的原因。

  每每想到这里,武婧儿就有一种发自灵魂的无力。几千年的演化不会因为她一人就能改变。

  “多吃些,别想那么多,船到桥头自然直,再说了神皇手下做事的人极多。”云川给武婧儿夹菜说道:“你最近有些憔悴了。”

  武婧儿闻言,心中稍感宽慰,下意识地摸摸脸颊,露出一个略带疲惫的笑容道:“最近有些忙。”

  云川点头,道:“那你要多注意休息。”

  武婧儿点点头,叮嘱道:“最近是特殊时期,你要小心谨慎。进宫腰牌时刻带着,不要弄丢了。”

  云川听到后,下意识按了下腰间,摸到坚硬的腰牌,说道:“都带着呢,不用担心。”

  “家里若出什么事情,你直接拿腰牌过来找我。”武婧儿再次叮嘱道。

  “知道啦。”云川看着武婧儿,拉长声音道:“快吃饭,这是我第一次吃后宫的饭菜呢。果然做得比尚书省提供的大锅饭要好吃多了。”

  “还很熟悉?对不对?”武婧儿眉眼含笑。

  “对。”云川答道。

  “这是宫里的御厨根据咱家提供的菜谱改良的,吃起来当然有些熟悉。”武婧儿笑着道。

  饭后,云川回到尚书省,武婧儿回到正殿,小睡了一会儿,然后精神奕奕地重新干活。

  因此,武媚娘笑她道:“这下阴阳调和了吗?”

  武婧儿的脸红了一下,道:“还说我呢,薛师傅有好些天没有进宫了吧。”说完,武婧儿顿了一下,感觉自己有点说错话。薛怀义没有进宫,是因为最近发生了一件关于他的大事。

  武媚娘却不以为意,笑道:“是哦,我现在就派人宣他进宫。”

  事情要从周兴和郝象贤说起。周兴是武媚娘这两年看重的官吏,酷吏。他就是成就“引君入瓮”典故中的那个“君”。

  周兴和索元礼来俊臣二人不同,他是科举出身,但之前的仕途籍籍无名。后来看到索元礼的成功,就动起了心思。和他一样动了心思的还有来俊臣。

  周兴前几个月办了郝象贤案。郝象贤的爷爷是郝处俊,他当年曾阻止过武媚娘摄政,说起来二人算得上是政敌。但郝处俊死的早,经过这么多年,日理万机的武媚娘早把这人忘记了。

  然而郝象贤犯到了周兴手中。周兴揣摩神皇的用意,知道她想“任威刑以禁异议”,于是罗织罪名夸大罪行,郝象贤的罪名竟然到了要灭门的地步。

  武媚娘也正有此意,要抓个典型警示大臣,郝处俊的孙子恰好犯到她的手上。可不就是这个典型?

  郝象贤身为太子通事舍人,对宫闱之中的事情,也了解一些。他竟然在行刑的路上,大声说起太后与白马寺主持薛怀义不得不说的事情,引来无数人围观。

  人越如此,郝象贤越起劲。各种道听途说,勾栏传闻,纷纷往武媚娘身上靠。在他的口中,武媚娘简直成了□□无度的毒妇。

  武媚娘大怒,郝象贤被斩首,挖了他的祖坟,并且戮尸。她在神都百姓面前大失颜面。

  本来她养男宠,只在上层社会流传,民间偶然风闻。贵妇养男宠是北朝遗风,胡族风俗,大家心照不宣,但很摆在明面上。现在全神都的百姓都知道了,而且还是郝象贤传播的谣言。

  以郝象贤的身份地位,他怎么能见到武媚娘和薛怀义相处?

  薛怀义因此许久没进宫,以平息流言。

  皇家的桃色新闻,从古到今的百姓们都爱看。即使接连爆出好几个世家的丑闻,也无法压下这件事情。

  现在武媚娘将人请回来,想必是怒气消解。武媚娘见状说道:“男女之事对于神皇你而言,都是小事。”

  武媚娘笑起来,眉宇之间有一股锐气,说道:“郝处俊要是知道他有这么个不肖子孙,说不定会从棺材里爬出来。哦,对了,郝处俊的棺材已经叫人毁了。”

  武婧儿道:“你自己觉得开心就好,不用管其他人的看法。”

  今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

  丘神勣带领军队刚出发没几天,有急报称逆贼李冲的父亲越王李贞谋反,占据上蔡,正在招兵买马,要直逼神都。

  在现代,上蔡和洛阳同属于河南,相距五百里,开车只需要三四个小时,并且从上蔡往北到洛阳,路途坦荡。

  消息传到神都,人心浮动。实在是上蔡离神都太近了,而且几乎无险可守。饶是早已有准备的武婧儿心也微微跳快了几分。

  武媚娘神态自若地调兵遣将,任命内史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左监门大将军麹(音驱)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凤阁侍郎张光辅节度诸军,率兵讨伐。

  大军拨发没过几天,博州平叛的丘神勣传来消息,说是已经平定叛乱,斩杀敌首一千余人,并斩了李冲。

  见识过高宗朝的猛将如云,武媚娘根本看不上李冲这个皇室子弟。然而她依然有些担心,担心这场平叛会持续太长时间,到时候诸王响应,进逼神都,那时不调边将也要调了。

  最可能调回来的就是秦梦年和王方翼,一个是她的外甥,一个是关陇贵族的代表,两人,一人安她心,一人安天下心。但这两人一调回来,安东还好,但西南就不好说了。

  秦梦年在西南经营这么多年,又蚕食架空吐谷浑贵族势力,又屯田垦荒练兵,就是要将吐蕃一举拿下。

  若把他调走了,说不定他在西南多年的经营就要功亏一篑。

  还好丘神勣没辜负武媚娘的期待,直接一举平定叛乱,李冲被杀,那离李贞战败也不远了。

  武媚娘和武婧儿耐心等待,没过多久,在上蔡平乱的麴崇裕和张光辅的军队也传来平定叛乱的好消息。

  和好消息一起传来的还有逆贼李贞、其子李规,女婿裴守德等三人的首级。

  “如今大势在我,天命在我。”武媚娘接到捷报后,心情大悦。

  武婧儿也跟着松了一口气,笑着恭喜道:“神皇,这下子是彻底占据了优势。”

  诸王谋反,正好翦除宗室之中那些德高望重的王爷。

  为了执行这一目标,武媚娘派出了酷吏周兴。一场针对李唐宗室的血雨腥风即将掀起来。

  周兴上次办理郝象贤案,惹得神皇大怒。他战战兢兢生怕被厌弃,幸好上天保佑,神皇又给了他一次机会。

  两方大军先后凯旋归来。武媚娘满脸笑容地接见了平乱的将领,丘神勣、麴崇裕、张光辅、岑长倩等人,并对将领皆有封赏。

  丘神勣从左金吾将军提拔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张光辅从平章政事迁到同凤阁鸾台三品。

  武媚娘一脸满意地夸赞着众人的功劳,丝毫看不出前两日她收到丘神勣和张光辅杀良冒功的愤怒。

  博州、上蔡、汝南等三地都有劝农使。这三名劝农使做事勤恳老实,日日挽着裤脚下地,指导百姓种植庄稼和改进耕种技术,风吹日晒,与百姓一样操劳,于是渐渐被人忽视了。

  发生叛乱后,这三人被农户藏起来,幸运地躲过。看到那些被杀的无辜百姓,这三人极为愤怒,于是将调查到的情况写在奏章上,快马加鞭送到神都,比大军们快了几日。

  其实在丘神勣来博州之前,琅琊王李冲已经被百姓杀了。官员们素服投降,丘神勣见无叛可平,于是将屠刀挥向了那些投降的官员,也波及到无辜的百姓。

  在丘神勣看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个。这些人都能跟着琅琊王谋反了,自然逃脱不了干系。

  这次饶过他们,他人就会心存侥幸。谋反的成本如此之低,有人不免效仿。到时,神州大地烽烟四起,悔之晚矣。

  武媚娘对丘神勣有所了解,对他会大肆屠杀也提前有预料,加上丘神勣杀的多是降官,很少波及百姓。武媚娘虽然生气,但不至于大怒。

  让武媚娘大怒的是张光辅,张光辅是武媚娘任命的平章政事,是可以议政施政的宰臣,而且他的职责是节度诸军,也是实际上的平乱大统领。

  这位宰臣不仅杀降冒功,而且还纵容士兵掠夺钱财。平一场叛乱,张光辅升官发财,丝毫没有想起自己宰臣的身份。

  “怎么会有这样的宰臣?他是宰臣啊!”武媚娘大怒。

  但凡张光辅是个武将,武媚娘也不至于生这么大气。武媚娘历经太宗和高宗两朝,知道一些将领有杀良冒功或者纵兵劫掠的毛病。

  但张光辅明经出身,颇有才干,一路被提拔为宰臣,受神皇信重。他是文臣,没想到一领军竟然是这个样子。

  武媚娘打压门阀勋贵,难道就是为这种人腾位置吗?当然不是。

  现在的武媚娘是以太宗皇帝为学习对象,心中对百姓的看重比太宗皇帝更甚。她争取做比太宗皇帝更加爱民的神皇。

  此次,张光辅平乱让她大为失望。

  然而,乱世用人,唯求才干,不能苛责其他。平叛的主要目的已经达成,武媚娘现在非但不能惩罚这两人,还要多加奖掖。这更让武媚娘生气了。

  好在周兴那边传来的好消息,稍解武媚娘心中的怒气。他已经缉拿了勾结越王李贞谋反的罪犯,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李元嘉之子黄国公李撰,以及常乐公主和驸马赵瑰。

  韩王、鲁王等人在中宗初登基时,武媚娘为了稳定宗室,特意给这几个德高望重的王爷恩赏。武媚娘的目光落在常乐公主身上,轻哼一声,心道:“竟然还有她。果然。”

  周兴发来的奏章中有一个人让武媚娘眉头紧锁,济州刺史薛顗(音以)。

  薛顗,高宗胞妹城阳公主和驸马薛瓘的长子,太平公主驸马薛绍的长兄,其父母去世后,袭河东侯。

  薛顗与琅琊王李冲交好,李冲谋反,薛顗亦在济州招兵买马想要谋反,被人告发,如今也被押解回京。

  薛顗好处理,谋反当诛。谋反是大罪名,家族中成年男丁要诛杀,妻女和未成年的男子要籍没为奴。然而他的弟弟薛绍却十分不好处置。

  薛绍是天后爱女,太平公主的驸马都尉。二人恩爱甚笃,育有一子二女,目前太平公主正怀着孕。

  不仅武媚娘不明白,就连武婧儿也不明白,为什么薛顗要和李冲一起谋反。

  薛顗的母亲城阳公主是高宗皇帝一母同胞的亲妹妹,李显和李旦都是他的表兄弟。

  弟弟是太平公主的驸马,只要谨小慎微,无论将来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会轮到他们身上。但偏偏薛顗就是谋反了。

  这件事情十分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