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特殊案件综合部【完结】>第353章 北邙山(三)

  见他们俩问,金龙局长就说了缘由。

  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

  “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这正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总揽朝政,到神龙元年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

  所谓的“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

  “还有这样的说法?”许诺期盼了起来:“那肯定是要尝一尝了。”

  “其实当年的袁天罡,让人做了水席吃,也没什么好吃的,除了汤汤水水的就没别的啦。”金龙局长很是不以为然。

  黑龙局长倒是中肯:“其实那个时候物资并不丰富,烹饪技巧也没有这么多,能有这么些菜品,已经不错了。”

  “你吃过?”小胖子扭头就问,十分直白。

  “吃过,跟金龙大人去吃的,吃完就走了。”黑龙局长道:“其实味道也就一般,还没吃饱。”

  “你要是吃饱了,那袁天罡还不得倾家荡产啊?”小胖子被他这话给逗乐了:“你那肚子……?”

  龙的肚子要想填饱,除非去深海里大吃一顿。

  陆地上吃一顿饱的,那得多少吃的东西啊?

  “菜来啦!”徐少阳冒了出来,亲自充当传菜的人,吆喝的特别卖力气。

  水席其实就是流水席的样子,只不过上的菜的确是不错,冷盘热菜,汤汤水水的一共二十四道,不过没有撤下去的时候,因为古时候没有那么大的桌子,大家吃饭也不可能站起来夹菜,那有点不礼貌。

  现在么,这不是有了转盘的桌子嘛!

  菜上齐了,徐少阳说了:“我这外面有认识的人,去那边看看,四位尽管用,已经交了定金,付这顿饭钱,绰绰有余,几位慢用,慢用!”

  其实他就是给大家伙儿留了个空间,他在这里,人家别扭,他更别扭。

  “嗯。”金龙局长点头,徐少阳瞬间消失,门都给关上了。

  小胖子立刻就放松了:“这人还挺有眼力见儿的,来来来,吃饭,吃饭!”

  “吃这个要先吃凉菜,冷盘。”吃这个洛阳水席,谁也没有这二位有经验。

  他们当初怎么吃的顺序,这次就怎么吃,许诺跟张扬特别听话,吃的可开心了,顺便四个人也不闲着,聊聊天,说一说,此次的任务。

  “这邙山是个什么风水宝地啊?这么多王侯将相,都埋骨在这里,听说还有住上下铺的?”许诺看过资料的,里头关于古墓的记载太多了,甚至有上面是隋朝古墓,下面就有可能是周朝的,是古墓摞着古墓。

  比现代的那些公墓,都要竞争激励啊!

  “有,因为那里是龙脉,风水好啊!”黑龙局长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看了一眼金龙局长。

  金龙局长点了点头,黑龙局长就说起了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昆仑山上住着一位修炼有成的老道和他的两个小弟子,他们整天在一个仙洞里修行,轻易不下山,也不出来。

  一天,老道对两个弟子说:“我要去天外一个朋友那里作客,这口大锅里煮的是从东海抓来的一条蟒,锅下面要不时架上柴禾烧,锅内要不时地加水,千万记住!”说完骑鹤而去。

  于是两弟子就天天给锅下架柴,锅内加水。

  一直这么干,一直这么干,一直这么干下去!

  一晃几百年过去了,师傅还没有回来,两个小弟子有点急了。

  等到某一日,山下过节,热闹的不得了,张灯结彩的,两个小徒弟看到山下热闹的同时,有些忍不住蠢蠢欲动,一个对另一个说:“师傅不知几百年后才回来,我俩何不下山一玩呢?”另一个也早有此意。

  于是,俩人临走之前,把火生得旺旺的,锅里添满了水就下山去了。

  一路上他们俩虽然玩得开心,但总惦记那口锅,放心不下师傅交待的事,于是就在一家酒店买了些酒肉匆忙赶回。

  可是,火早已熄灭了,水也被黄蟒喝干了,只见那一条黄蟒正向东海方向逃去,所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黄水道。

  两个弟子慌忙沿着黄水道追过去。

  黄蟒发现了他们,急忙改道向北面奔去。

  他俩赶忙抄近路去截,蟒一见乱拐一阵,又向东海奔去了。

  这条蟒拐弯留下的水道,就是九曲黄河。

  再说师傅回到仙洞,一看锅底火已熄灭多时,锅里黄蟒不在了。

  连叫小弟子也不应声,什么都明白了。

  他大叫道:“两个小畜牲放走了孽蟒,使它又要祸害人间了。”立即骑鹤追去。

  两个小弟子追到天黑,眼看着蟒逃进了东海,正想休息,老师傅骑鹤赶到。

  大喝一声:“畜牲!你俩使黄蟒给人间留下了灾害,那你俩就永远守住这水道吧!”说完,两个小弟子便变成了两座山,永远守在这水道的两边,人们就把这条黄蟒留下的黄水道叫黄河,把两个小弟子变成的山叫追蟒山。

  后来,黄河南岸的人们觉得追蟒山不好听,就改叫邙山,一直沿用到现在。

  “一条黄蟒而已,又不是一条黄金龙,他们那么紧张干什么?”许诺一句话,说的金龙局长脸色有些诡异的看了他一眼。

  “你说得对,那老道士当年抓住的就是一条龙,而不是一条黄蟒。”黑龙局长语出惊人:“他用阳木之火,紫金锅熬煮金龙,无非是想将金龙炼化,好做成升龙仙丹,自己服用成就金仙之位,但是又怕被人发现,遭到天谴,故而甩手让两个小徒弟来做,自己只管坐享其成,谁知道两个小徒弟受不住寂寞,几百年都没能炼化小金龙,还让小金龙趁机溜掉了,他怕被人知道啊,于是将自己的徒弟都舍弃了,化为两座山峰,以平息天道的怨气。”

  “那怎么不叫追龙山?比追蟒山好听多了。”张扬在一边打趣道:“也大气的多。”

  “他要是敢那么叫,非得被人发现猫腻不可,龙族虽然少,但是就因为少,特别护短,再说天道也不许啊!那老道士当时也是偷偷地炼化,不敢明目张胆。”金龙局长却开了口:“追蟒山,亏得他说得出口,后来还不是被人给改了,邙山,呵呵呵……。”

  金龙局长笑的很意味深长。

  许诺灵机一动:“那追的龙,该不是你吧?”

  这太有可能了,小金龙,金龙。

  “是我。”金龙局长竟然承认了:“当年刚出壳儿,虽然是国运龙,但那个时候国也太多了,而且只是形成了一个国的概念,实际上还是一片混乱,我的力量很弱小,被人抓了,然后炼化,可惜啊,他不知道我们龙族的厉害,以为阳木之火就够了,熬了几百年,我也没成汤。”

  许诺揉了揉鼻子:“熬了几百年,我们这儿只有熬了百多年的老卤汤。”

  “那后来呢?”张扬追问。

  “后来我就跑了。”金龙局长道:“他们追我没追上,龙归大海,海是我的地盘,留下黄河九道弯又如何?那是我乐意的吗?他们不追我我能跑的那么慌乱么?”

  “你不是往北跑了吗?”许诺愣了一下:“我记得东边是大海吧?”

  “北边也有海,北海。”金龙局长抬手,揉小狗儿似的揉了揉许诺的脑袋:“再说我是国运龙,哪儿不能去?这中原大地,都是我的地盘。国家多又有什么用?我到哪国,哪国就昌盛。”

  所以古代人才那么崇拜龙族。

  可惜的是,那个时候的国家和部族太多了,他的力量也很薄弱,一直到后来,人们对“国”的概念越来越清晰,才有了足够的凝聚力。

  而他也有了成长的力量。

  因为是他留下来的东西,故而那追蟒山也有了一丝龙脉的雏形,加上他的确是被两个小道童熬煮了几百年,俩小道童也沾染了他的龙气,加上又有人以大手段,将人化作了山峰,这地方就灵气十足,且有龙脉在啊。

  又因为在洛阳城北边的关系,故而叫邙山,也叫北邙山。

  晋人陶渊明诗云:“一旦百岁后,相与归北邙。”

  唐人王建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旧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这是说的邙山,据说上面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二十四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交错毗连,连绵不绝。

  这些陵冢动辄高数十米,周长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历尽沧桑,仍不失霸气。

  “我看上面的资料也挺详细的。”许诺道:“但是依然有古墓消失。”

  给许诺他们的资料很详细,还有当地文物部门的文件呢!

  上面说,从两千零三年开始对邙山陵墓群进行普查,到二零零七年结束,原先有的近千座封土墓,仅剩下三百三十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

  二零零七年之后,文物部门再复查发现,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业生产、百姓生活、自然破坏都是原因。”比如老百姓为了耕地,将大冢一点点地“蚕食”,仅朱家仓村一村,原有的一百多个墓冢骤减,只剩下十几个而已。

  破坏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保护不力。

  有一名知情者向有关部门反映,国家级保护文物每年都有专项维护资金,但基本没见有什么保护措施,连每个陵墓的主人都没法查明,实在是没那么高端技术,以及人员来考古。

  还有一点很奇怪,几年前在大冢上种了些树,维持水土,种了也没人管,几年下来大半都死了,上面仍是光秃秃的,杂草丛生。

  其实以许诺的眼光来看,应该是因为古墓里的死气太重,种什么都活不了,别说植物了,那里的动物也不多。

  “其实消失是好事儿,证明它们的主人已经往生,空穴留着也是浪费,消失了就消失了吧。”金龙局长对此并没有什么感触,在他看来,凡人的事情,都不是大事情。

  “那倒也是。”许诺也觉得,重视归重视,很多古墓都没有开发,也不差那些了。

  有名的乾陵,不也是没开发么。

  四个人吃饱喝足了,就出门去溜达了一下,这里古色古香的,倒是让金龙局长和黑龙局长比较自在,估计他们俩在古代生活的习惯了,现代也才不到百年。

  还是这种地方是和他们。

  溜达了一圈儿,回去的时候,路过接待厅,遇到了几个人。

  大概七八个吧,都穿着方便的运动装,背着旅行包,很大的那种,还拉着很大的行李箱。

  徐少阳正好出来接他们回去,顺便跟前台说一声,让送两桶水去房间,他们晚上要喝水的,跟他们遇到之后,打了声招呼,许诺看那几个人,虽然东西多,但是好像没人奇怪,谁家来旅游,带这么多东西啊?

  “这些人干什么的啊?带这么多东西,也不嫌累?”许诺跟前台的一个妹子嘀咕了一句。

  那妹子是个前台的主管,看了看那几个人,就跟许诺道:“听说是一队驴友,要去山上露营的,你说这大冬天的,还没开春儿回暖呢,这就要上山,不过也是,现在疫情,很多人都在家憋了好几年了,再不出门都要憋出病来了。”

  许诺一听就乐了:“这是找罪受呢?这死冷寒天的,听说最近还有倒春寒?”

  倒春寒这事儿,可遇不可求。

  “听说他们带了很厚的帐篷,各种野外炊具,还去农工贸市场,买了不少东西,酒精灯啊,照明灯的,哦,还买了活的小公鸡呢,说是要野外烤鸡吃。”主管妹子瘪了瘪嘴:“我们这里也有做现成的烤鸡,用真空包装一下,不比他们自己折腾的好吃啊?偏偏不买我们后厨的,非要自己买,还买的是活的,除了小公鸡,还买了一些鸽子。也不知道会不会烤鸽子。”

  她唠唠叨叨的说了一大堆,许诺却觉得,这听着不像是驴友野炊,倒像是土夫子准备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