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反派但求一死>第七十二章 报恩

  雾月楼。

  阳光照进来。

  魏知白伏在苏试膝头, 落下泪来。

  他本来是个很坚强的,很擅长忍耐痛苦的人。

  但也许人就是因为得不到安慰才变得坚强的。

  苏试并不擅长安慰人。

  他的手摸到魏知白脸上的泪水, 他抬起他的脸,告诉他:

  “眼泪洗不掉痛苦, 但思考可以。

  痛苦并不珍贵,但克服痛苦的经验却是。”

  魏知白哽咽着道:“可是我不会思考!”

  思考太难了!太难了!呜呜呜呜呜呜!

  他又趴了下去, 抱着师父的腿哭。

  苏试两只手盖着他的脸蛋道:“有时候,一个人靠自己的体悟明白一个道理是很痛苦的。但你别无选择——要么更上一层楼,要么被毁灭。”

  魏知白擦擦眼泪道:“师父, 你看。如果有一个富人出于善心, 向穷人施舍粮食、财物,就会引来许多人想要骗他的钱。一个人如果无私地帮助别人,他周围的人就会想让他替自己做事,把本该自己做的事都推给他,不是吗?”

  苏试微微歪头思考了一下:“是, 也不是。

  “张三很强势, 谁见了他都怕, 没人敢去招惹他, 每个人都在他面前尽可能表现出友善、尊敬的样子。

  李四性情温和,愿意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 人人都当他是个老好人,有些人甚至觉得,像他这样没脾气的人,一定十分懦弱, 对自己是绝不会有什么威胁的。于是各种各样的人,都在他面前卸下面具,暴露出了他们本来会在人前遮掩的真实一面——有些人仍感激李四的帮助,就像他们会感谢其他人一样;有些人则开始提更多的要求,甚至颐指气使,想要随意地使唤他。

  那么,是不是看起来张三很厉害,而李四很可怜呢?”

  魏知白点点头道:“所以这个世界上,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才会那么少!我就是因为去帮助别人,才会变得这么倒霉!”

  苏试微微一笑道:“但你想一想,哪一个人能更清楚地看清‘人’呢?”

  魏知白皱起眉头。

  苏试道:“你可以认为,因为你热心助人,叫想占便宜的人看到了,都想占你一分便宜,害你倒霉。但你也可以这样想——正因为你是一个包容的、没有坏心眼的、无害的人,所以是你,而不是别人,可以无差别、无远近地品鉴出一群人的品性的高低优缺。是你,而不是别人,可以轻易看穿一个人的本质——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就向你展露出他们本应当拼命掩盖的内心的真实——包括那些脆弱的温柔,和卑劣的欲念。

  如果你始终保持这种宽博,你慢慢地就会学会,如何正确地区分他们,使他们各归其位。在你面前,明珠不会蒙尘,无人得以欺世盗名。”

  魏知白道:“可是,我还没有学会看破。我不想因为帮助别人而倒霉,我已经不那么想帮助别人了。”

  苏试道:“如果你的帮助是珍贵的,那你也应该明白。你只是一个人,你的力量和你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想将‘善’尽可能传播出去,你就应该将‘善’,交给同样乐于助人的人。当一个好人和一个恶人同时需要帮助时,你选择了帮助恶人,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你应该明白,这是你的不明智。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因为孺悲的求教之心不诚,孔子拒绝了他。孟子道:‘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不教,是为了使他醒悟前非,正心以求学。所以,不教,也是一种教。

  有些人,你帮他,不能使他向善。你不帮他,他看看什么样的人能得到你的帮助,得到你帮助的人又得了什么样的收获,他才有可能易恶至中,弃邪从正。

  那么,不帮,也是一种帮。”

  魏知白道:“可是这么难的道理,你得遇见多少好坏不等的人才能弄懂!要是好人在明白这道理前就死了呢?我想很多好人,也许帮着帮着就不想再当好人了!”

  苏试道:“好心总是会有好报的,只是未必以你以为的方式显现罢了。”

  魏知白吸吸鼻子道:“我好倒霉,我不懂。”

  苏试道:“因为欣赏你的‘善’的,未必是被你帮助过的人,而是和你有同等美德的人——而他们欣赏你,并不需要你帮助他们,给他们带来了好处。坏的人看到你的好,他会想利用。但好的人若是看见了呢?他们会记在心里,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你却并不知道谁帮助了你,甚至不知道他们已经帮助了你。最美的善意,往往是最难以知晓的。如果你没有去帮助村民,而是仗着武力对他们耍威风,那么守林的老爷爷看到你是这样的人,他还会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你吗?

  你的善行并不一定会打动被你帮助的人,但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人之中,心灵美好的那部分会被你打动。

  因为你们本来就是同一种人。

  幸运从来不纯粹是天赐,它是一种积累和转换。是一种美好催生出另一种美好。”

  魏知白道:“可是,如果善报存在于看不见的地方的话,大家对于做善事,还是会很快就心灰意冷的吧。”

  苏试道:“并非如此。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果然是善的吗?

  我见懵懂未知的小儿,倘若犯了错,勇于承认使他得到表扬或者宽恕,他就会变得诚实;如果承认后换来一顿暴打,他就会选择说谎。

  如果用哭闹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他就会变得喜欢哭闹。

  把婴儿放在人堆里,他就学习人的行为举止;

  如果把他放在狼群里,他就会长成狼的样子。

  刚出生的婴儿心中,没有是非、善恶、爱憎,而是混沌的。

  他只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但善与利并非对立。

  善,它让你获得更多的人的喜爱、信任、尊重……而这些是可以转化为财富、权利和名声的。

  人心向利,利归于善。

  而短视的人无法理解这一点。

  这个世界上的‘恶’,不过是对‘善’的拙劣模仿。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大盗看到圣人受万民爱戴,坐享天下的财富。

  他嫉妒圣人过这样美好的生活,看到人们赞美圣人听阳春白雪是一种高雅的行为。于是便去模仿圣人的言行,去听一听根本不懂的音乐,也想要叫人赞美他品味高雅。他不知道人们爱的是圣人美好的心,将这心生发出来的一切行为都视为美好。

  他模仿圣人,非但没能增益一点高雅的情操,反而滋长了心中的虚荣和虚伪。

  大盗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向圣人东施效颦而已。

  得利的未必善。但‘善’是如何转化为利的?谁越能明白这一点,谁就越能得到‘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名逐利者虽众,然而大道归利于善。”

  魏知白却想起田恬翠的事——

  田恬翠没有去自杀的时候,八婆们都认为她该寻死,仿佛这样才能证明田恬翠是个纯洁的、有羞耻心的好姑娘。但要是她们自己遇上这样的事,她们就一定不会这样想了。而田恬翠们却不会认为被□□的八婆去寻死,才是纯洁的八婆。这个世界上,八婆的数量远远要比田恬翠多。由此可见,活在这世道上,对于好人来说要难得多!

  魏知白重重地叹口气道:“当好人,

  太累了!”

  苏试道:“从前,有一个不孝子,叫做舜。他的父母偏爱小儿子,想要一同谋取舜的财富。两次设计杀舜,舜都设法逃脱。舜的父母不欲舜娶妻,舜便枉顾父母意愿,不告而娶。

  父母欲他死,他却不愿死;父母欲求其财,他却不肯给;父母不欲他娶妻,他却私底下偷偷地娶。如此忤逆父母,也难怪不被父母所爱,要前往田间嚎啕大哭了。”

  魏知白听得一脸痴呆:“舜是尧舜的舜吗?舜帝不是圣人吗?”

  苏试问道:“舜的父母是否会认为舜是一个孝子?”

  魏知白摇摇头。

  苏试道:“既然如此,这么一个不合父母心意的人,儒家为什么称其为至孝?”

  魏知白想了想,又摇了摇头。

  苏试微微一笑道:“因为圣人不会以小人之道爱小人。圣人不会一味迎合父母的私欲,以期取悦父母。圣人只会以圣人的方式爱父母。心慕父母,却不为所爱,固然会伤痛。但所言所行,皆发自本愿,又何难之有?圣人为父母做的事,与普通人相比,果然是遥不可及的吗?

  大孝终身慕父母。真正遥不可及的是圣人对待父母的心。

  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做到,为父母所害,而不心生怨恨?

  圣人之圣,非其言高,非其行难,唯其心至纯而已。

  有这样的心,做这样的事,你就不会觉得累。

  因为小人有小人之道,用小人之道对待人,对他而言最轻松。

  君子有君子之道,用君子之道对待人,对君子而言最称意。

  要小人以君子之道对待君子,要君子以小人之道迎合小人,这才会叫人觉得累、觉得难。”

  魏知白道:“可是师父,人们会觉得圣人是不该犯错的!人人都会死死地盯寻着圣人的缺点!他们会要求圣人时时刻刻都该是完美!当圣人还是又苦又累,一点也不好!”

  苏试道:“大道之下有仁义,仁义之下有是非。仁义只属于君子,而再愚蠢的人,心中都有是非标准。小人惯于滥用‘是非’刺伤人。

  你只当圣人是因为有仁爱之心,才为父母所迫害。却没有看到,正是因为拥有了‘仁义’,圣人方可超越‘是非’,不为他人的私欲所迫。无论舜的父母怎样责备舜不能顺从于他们,人们都要视舜为大孝之人。

  小人是不能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来非难君子的。因为小人不能理解仁义,要由能践行仁义的君子,为他们制定是非标准。

  仁义便如一把无形之剑,而是非便如匕首。

  你手中握着一把剑,却被匕首捅到,那只能怪你剑术太差!”

  魏知白道:“可是师父你看,圣人如果不聪明,他就被父母给害死了。所以要想当一个好人,光心地善良是没有用的,还得要聪明机智才行。”

  苏试道:“怀揣美玉的童子去市集,他不知道美玉的价值,只把它当石头抛着玩,或者随随便便揣在兜里露了出来。周围见到的人,不会告诉他说:你手中的美玉价值几何,小心不要弄丢了。因为童子不知道美玉的价值,他们便能更容易、更轻易地骗走、偷走那块美玉。

  美德也是如此。如果你不知道它的价值,你就会很快地失去它。因为它并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它比才能、技巧更讲究天资与机遇。人们看到你因为乐于助人而受到欢迎,他们也想受欢迎,却并不能通过模仿你而达成。因为他们克服不了内心的私欲。

  美德正如你腰间的剑,在你向你的敌人刺出一剑时,也许你已经为了这一剑,练了十多年了。没有经过磨砺的美德是脆弱的,美好的心灵可以轻易的被恶毒的言语所扭曲,就更不要说恶意的陷害了。

  当一个又蠢又坏的人固然不行,当一个又蠢又好的人也一样行不通。

  一个人,不仅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还应当明白自己的优点是什么。

  知道自己的缺点,方能加以改正;

  知道自己的优点,才能不失掉它。”

  “……”

  魏知白仰着头,不知不觉间,听得眼泪都干了:“那么多的道理,我都记不住!我书读得少,没师父聪明……”

  苏试道:“一等智慧的人读生活,著书立说;二等智慧的人读书,学习一等的人。读书也未必就了不起。书本知识,本就是来自于实践。若不能反哺于生活,那便是把书学得太僵、太狭隘了。只要你坚守本心,你会慢慢明白的。”

  魏知白道:“嗯!”

  虽然他不是很聪明,但既然师父说他会明白,那么他一定会明白的!

  他要认真地去“读”生活!总有一天,他心中的剑,会和手中的剑,合二为一!

  魏知白思索一下道:“怪不得书上说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要成为像师父这样的‘君子’!”

  苏试笑道:“小人之间出君子,大盗群里起圣人。我不是君子。你我之间并没有君子。”

  魏知白看着苏试,师父并没有觉得他笨,给他带来了麻烦。他仍是那样欣爱地看着他,他就心满意足地跟着笑起来:

  “嘿嘿。”

  苏试道:“现在,你该去做第三件事了。”

  魏知白道:“可是师父,我还没有杀人,我还没有做好第二件事。”

  苏试道:“你虽然没有杀人,但你已学会杀人。

  “这也是我要你做的最后一件事,所以我还要告诉你最后一个道理——”

  魏知白抬起头来,苏试抚摸着他的头发道:

  “至圣者,至霸。”

  什么是儒家?

  世人只看到儒家温润、通达、和谐的一面。

  然而正是它的极致宽容,成就了它的极致霸道!

  任何和儒家相违背,都是歪门邪说,都需要被拨乱反正。

  所以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什么是圣人?

  我是圣人,是这个人世间至高的标准。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比我更宽容、更广博,更高尚,我行走人世间,就是为了教化众人,众人本性皆善,我将导之使之向善。

  所以,我认为不可的人,天下无人以为可。

  我认为错误的行为,全天下的人都不会接受。

  我认为不对的道理,那就注定无法在世上行得通。

  这才是完整的儒家,极致的温和,极致的霸道。

  魏知白低头沉思片刻后站了起来。

  苏试问道:“你已想好要做什么了吗?”

  魏知白点点头,用力地道:“有一个人曾救了我一命,我要去报答他!”

  苏试微微一顿,拿出一个锦囊递给魏知白,叮嘱一番道:“去吧。”

  魏知白就欢快地跑出了雾月楼。

  作者有话要说:

  我最近开始迷《庄子》,看他各种讲解“无为”这个境界,然后看了1/4多的时候,我就感觉受了庄子的影响,有了很明显的改变……

  我变懒了。

  do do do

  爆更是不可能爆更的,申榜又太累,只能靠隔日更维持生活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