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榜集体爆发。

  #《牡丹》剧情

  #牡丹之死

  #舟导新作丫鬟群像

  #《导演卡特》五部电影评分

  ……话题陆续炸现!!

  第一批看完电影的人还在emo, 但陆陆续续有人开始谈观后感了。现在五部电影各有观众出场,互相不知道彼此的情况,行程排得比较满的人, 已经奔向了下个片场的路上。

  影视区博主们跟过节一样到处奔走, 有人甚至在候场的时候就开启了直播, 对面是几十万的粉丝观众。

  鉴定官看完哭得一塌糊涂,她是相当敏感的人, 开场的卖女儿片段就让她鼻子发酸, 全程眼泪擦个不停。《丫鬟》是悲剧吗,是吧,她看到了太多旧时代的悲惨命运,每个女孩都那么真实, 仿佛现在仍然活在什么地方。

  就她所知, 影视剧中,还没有真正以丫鬟为主要形象的电影,而《丫鬟》……无疑给A区影视市场带来了新的荧幕形象啊!

  翻开现在的影视剧一看,到处都是皇后贵妃小姐夫人妾室姨娘, 丫鬟作为陪衬, 她们的形象被束缚在了单薄的几个单元,对主人忠心耿耿的, 为了自己锦衣玉食的主人,不惜自己挨罚, 绞尽脑汁都是为主人好, 她们有的是尖酸刻薄的,为主人出谋划策, 演绎着恶毒的极致, 有的机灵聪慧, 天真可爱,成天主人长主人短,这样的丫鬟通常搭配着所谓傻白甜的女主,女主不断闯祸,而丫鬟的台词千年不变,总是小姐让我来、小姐你怎么了、小姐你没事吧……

  放到古偶,那更是普遍,仿佛不写这种丫鬟形象就无法推进故事,观众代入的永远是女主,女主总是可以被周围的各色人宠,而丫鬟总是最亲近女主,最为女主着想的人,可是又谁为丫鬟着想?

  她们是古偶剧钦定的配角,必然有的配角,但谁又关注过她们,谁注意到她们也曾是人。

  固定化的剧本人设给她们各种美化,已然固化成单薄的符号形象而非人物。

  其实很多影视作品,也曾揭露过她们的生存境遇,但是如此聚焦的,《丫鬟》应该是第一次。

  “她们是可以成为主角的,只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她们。我们虽然是天天会在古偶剧上看到她们,但真正看见她们……是在《丫鬟》。”

  这场戏太惊人了,太多人看完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不是他们平时看的剧,通常的叙事中底层人向上奋斗,自强不息,最后人生美满,或者至少自我圆满,这样的故事不好吗?

  大家都爱看呀。

  可是如果这么写,是美化了丫鬟的境遇?

  但美化不好吗,这不是艺术化的一种方式吗,影视剧总是要些艺术的呀。有些观众们忍不住讨论起来。

  以前,他们经常吐槽某些电影艺术化成分太高,太不现实,而看了《丫鬟》之后,他们的下意识反应跟之前截然相反,甚至有些人认为这实在越过了“影视作品”的界限,他们看完闭目就能想起牡丹被勒住脖子,拼命想说什么却什么声音都发不出来的画面。

  那画面太可怕了,是一种令人浑身鸡皮疙瘩、毛骨悚然的可怕,他们看过那么多灵异恐怖片,还真没有这一幕这么吓人的。

  虽然,他们只看了一遍,没记住太多细节,但现在回头一想,发现还有很多情节是他们完全没注意到的,大少爷为什么频繁换丫鬟、小少爷为什么任由牡丹出谋划策、主母为什么轻易就废了大少爷,那大宅中太多隐藏的故事,条理清楚地分布在各种细节中,你看一遍只看到了牡丹的故事线,其实其中还有交织着很多人物故事线。

  很难在一部电影里塑造这么多人物,而都各具特色,看完之后各个人还能让你留下印象。这部电影内部的丰富程度超乎想象,真需要去细细品味,才能理清真正“完整”的故事。

  鉴定官许久没有看到这种类型的电影,也被吓到不轻,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可她沉淀下来,细细思考,也就逐渐看明白了故事的隐喻。

  “这还只是剧本……剧本之外的摄影、灯光、视觉、审美、音乐………都值得反复拉片分析,舟导把行业内最顶尖的人才都用上了,虽然我想说不愧是他,但真的……太厉害了。”

  绝不只是背后有钱的等级,如果有钱就能拍出好片,三巨头早就霸占影视市场控制评价体系了,是非常犀利的眼光,还有对真正的内容的洞察!

  有时候,再多的技术也比不上视界,知道什么是好东西,然后制作出好东西!

  舟导是能够影响A区市场的人才啊!

  鉴定官压不住心中的钦佩,因为这一部《丫鬟》,她实在挑不出什么缺点。她估计三巨头那帮吐槽的人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你心里想着要吐槽,点开《丫鬟》一看到牡丹最后的眼神,忽然就没了勇气。

  奉命吐槽《丫鬟》的他们,有何丫鬟有什么区别,不,他们甚至更糟糕,丫鬟们还比他们好,她们有不堪受辱投井自尽的,有反抗嬷嬷被折磨但死不服气的,有拼尽智慧离开大宅的,尽管主线是阴暗的,伴随着众多美好的逐渐剥离,但丫鬟们……她们有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理想追求。

  “这部电影或许有借古讽今的意味吧,那大宅何不对应着我们的现实,饶是现在,也有依然跪着起不来的人,人性总是丰富、反复、变化,那座大宅其实也是现实啊。”

  鉴定官刚看完就开了直播,顶着柠檬头一顿输出,弹幕网友纷纷倾述自己遭到了暴击,舟导太过分了,居然都不给他们作任何预警,他们还以为有前面两部的喜剧前段呢,结果开场雷击,他真的,我哭死。

  一团网友抱头痛哭,心里压着一股劲不知道往哪儿使啊!

  网友说:“这次的剧本真的太吓人了,你们注意到了吗,雪梅最开始,是被嬷嬷按在水缸里窒息折磨对不对,我想啊,这窒息正是一种隐喻啊!”

  其他网友一听,立马又鸡皮疙瘩,他们今天多少次鸡皮疙瘩了啊。

  “没错!要知道牡丹最后是怎么死的,也是窒息死的啊,她被三个丫鬟勒死了,但为什么是三个丫鬟呢,牡丹、雪梅、玲珑不正是三个人吗!那是她们自己啊,是“更反抗”的她们自己啊!”

  鉴定官被这说法吓到了,同样一股窒息感卡在她的咽喉。

  何谓“窒息”?它只是个人感受?不,这是大环境之下每个人的窒息,它们不断往下压迫,往死里压迫,越底层越窒息,最终造成了一个个血淋淋的悲剧。

  “这绝对是故意设计出来的,这个设计太洞察太精准了!”

  “不仅如此!你们注意到了吗,那三个丫鬟被抓到之后,她们又是怎么死的呢?吊死!也是窒息死!”

  弹幕一下炸了,鉴定官的直播间转眼鸡飞狗跳,很多人真的要被麻了。

  然而他们的解读还在继续。

  “三个丫鬟起初想隐藏,后来隐藏不了就想跑,她们什么都不懂,以为跑出去就好了,结果也是死啊。大宅是个窒息地,外面不是吗?”

  “她们作为反抗者,好像比牡丹她们更彻底,因为她们杀死了成为嬷嬷的牡丹,但是你们发现没有,剧本为什么要多此一笔交代她们后来的命运呢,留给我们一些想象不好吗,然而她们还是死了,这说明什么?”

  “压迫不只在宅内,外面还有更可怕的东西!即使你成功反抗了某一层,迟早有更高一层来收拾你!”

  《丫鬟》的结构过于真实,结尾叫人胆战心惊,那口枯井真不知道会成为多少人这几天的噩梦。

  说实话,看完《丫鬟》他们起码一个月看不下古装古偶,甚至连历史剧看了都浑身难受。

  这些年来,A区的文艺娱乐化走得太快,把很多严肃的东西也都娱乐化了,很多人不再关心史料史实上的历史,而是看视频看各种二三手衍生物了解历史,因此到处可见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崇拜跪拜恨不得穿越跪舔甚至都形成了一种粉圈。

  一些现实的、伦理的、道德的,在帝王世族等光辉之下,皆可有选择的抛弃,随后不顾一切地美化虚化,只看自己想看的。当然,这是一种阅读取向,倒也不好说什么。

  “害,我们脑中的历史哪还是历史,自我中心的想象罢了。”

  弹幕网友心中纠结,“看了《丫鬟》我好多以前喜欢的剧都不香了,要命,好难受啊。”

  《丫鬟》给他们带来的不止是情节上的冲击,还有认知上的冲击,真叫一些网友浑身难受,不知道如何排解。

  的确,接受总是需要时间的。毫无疑问地说,《丫鬟》并不是任何一种可能获得高票房的商业片,它甚至归不了文艺片的里头,因为它本身打破了通常意义上的“文艺”,非要说的话,现实向历史片?总之,它不像《豪替》、《此路茫茫》,有那么多流行元素,受各种自媒体传播的欢迎,谈它的人必然不会太多,换句话说,推广必然不会太大。

  他们转头去看话题榜讨论榜还有电影下面的讨论区,果不其然,发现尽管享有之前的人气,但《丫鬟》必然会受市场冷遇,想要二刷三刷的人也不会太多,这并不是因为影片不好,而是正好相反,他们是看的第一遍太触目惊心,精神还没缓过来看第二遍。

  “《丫鬟》,等我们几天,回头我们一定给你好好分析!”

  与之相对的,常红归、蓝从心、白吉安、黄慧的电影更受市场欢迎一些,因为他们的电影总体上轻松向的,黄慧在他们之中评分和口碑最高,她的剧本很好,拍得也很细,尽管专业人都能看出来几个小演员演得很多瑕疵,但普通人大多看不懂演技,电影对他们来说最首要的是看个故事,然后?然后还有什么吗?当然音乐好听,人物形象好也是一方面,只是普通人大多不会看太多视觉分镜灯光之类的细节。

  其次,黄慧影片最后的洪水救援桥段引起了一些普遍的共鸣,人们同情住在水库浅滩边的老人一家人,感叹他们的淳朴与美好,最后成功救援后的桥段更叫人泪眼模糊。

  因此,各大平台都有大量自媒体在推荐《海边的小花》,其涉及的抚养话题也引人关注。

  但是当天,黄慧在看完其他四部作品后,在《丫鬟》的片场上低下了头。

  “我可赢不了这部作品。”

  黄慧眼神复杂,精致的妆容在荧幕的白光下显得有些惨淡。

  今夕何夕。

  想当年,她也曾想拍出这样的电影,但是好不容易找编剧写好剧本,上哪问都没人投资,理由大同小异这种影片啊赚不了钱,亏本的东西你拍来作什么,有人看吗?你自己想想有没有会来看吧!

  一次次的受挫,即使最后她自己想办法筹到了钱拍,公司那边也不满意,理由总是很丰富,最典型的是老板不喜欢这种调性的片,看了让人抑郁,那你这片播出有什么用,上映也不会有什么多少排场。

  后来就被雪藏了。

  资源也就这么多,他们还得对付其他巨头,哪里有精力推你这个完全不会有人看的东西。

  没有票房,什么神作都是废物!

  这是峰世美的一概主张。

  而看到《丫鬟》,黄慧想起了自己真正想踏入影视这一行的初心。

  很小的时候,她是个冷漠的人,别人看故事会哭会笑,她看了没有感觉,总是木着脸,也不怎么说话,亲戚来了不懂招待,被父母多次当着众人面前说过:“这是个冷血的孩子,就不见她主动关心过我们。”

  冷血无情、不懂交际、木讷呆板,是她给别人的印象,她自己知道,有时候也故意地维持着别人的看法。她其实也不是想这样子,你看会说话的孩子多讨人喜欢,过年领的红包都可能比你大呢,她难道不想吗。

  但是不行,体会情感也是一种能力,而她当时就是缺乏这种能力。没有的东西,怎么能强求呢,她仿佛也接受了自己的“人格”。

  直到有一天,非常偶然的机会,她的老家并没有电影院,要过去很远的地方才能看电影,而她刚好吧,离家出走,路边看到一个电影的海报,抓了抓口袋里的钱,就买了电影票去看。

  她并不知道那是什么电影,随手买了就去,其实是想找个地方待久一点。

  她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将来会对她产生何种的影响。

  电影讲的是一个父亲寻找走丢的儿子的故事。

  那天市集太拥挤,人流太汹涌。

  男人分明抓紧了儿子的手,却被人流不断冲挤,他着急了,正要拼命冲过去,然而突然间有人穿过人群,头也不回地拽走了他的儿子。

  这天是男人的噩梦。

  男人失去儿子时的表情一瞬冲击了她。

  让她忽地眼眶湿润。

  那天之后,男人到处寻找儿子,什么都不要了,就要寻找他唯一的儿子,天南地北地,任何有可能的地方他去了,他找到一个个像他儿子的男孩,然而最后都不是他儿子。

  一次次的希望。

  一次次的失望。

  男人困顿与崩溃填满了整个荧幕。

  分分秒触动着她。

  看完之后,她已经满脸泪水,她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自己这种冷血的人,也会突然间满眼泪水。

  有时候人分明生活在真实之中,却未能看见真实,直到真实被截出来,放在对面,隔着一段距离,人才终于看见,啊,这就是真实啊。

  这正是她一次感受到名为真实的冲击,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影视作品的能量。

  那一瞬,她察觉到她有一种自然的情感力量在回归。所以电影的片尾还没结束,她就冲出了放映室,直往家里奔。

  路上,她撞见了到处找她的妈妈,妈妈哭肿了双眼,说着我好怕你被拐走啊。她从没见妈妈哭得这么狼狈。她也哭了。什么都没说,母女两就抱在街上哭了。

  黄慧也是自那之后,才逐渐了解电影,决定走进电影市场。

  这样的她,在看了《丫鬟》后,果然还是控制不住泪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画好的妆都白费了。

  时代啊……她们本该活得更好。

  分明也不是多大的奢望吧,只是想吃饱饭,正常地生存,却也不能实现。

  稍微有点自我意识,就要被像掐灭火苗一样掐灭,丫鬟对他们来说就是物品,不允许任何自我意志的诞生,稍漂亮一点的会被女主人妒忌,可能红颜薄命,稍机灵一点的可能被其他丫鬟防备,在针对中一生委屈,要像牡丹那样走到高处,总是要牺牲很多东西。

  “舟导啊,你把美好事物放在我们眼前,又将她们毁给我们看。真残忍啊。”

  黄慧回想自己以往的作品还有未拍的剧本,有几个达到了《丫鬟》的力度呢。

  没有。

  她的《海边的小花》面对《丫鬟》是肉眼可见的失败。

  相形见绌,根本没法比。

  她为了迎合市场,美化了太多人性,虚化了太多细节,她将老人一家人拍得朴素坚韧,无论遭遇什么苦难,他们总有办法解决,最后的救援也是直升机成功找到了他们,然后管理局发现他们的生活情况,还积极援助,最后他们还是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是通常的文艺创作方式吧,但是一旦聚焦,就知道这故事只能是故事。

  网友说小演员演技不好,拉低了电影的评分,其实不是,是她给出的指导不够真实。

  真实的情绪,都是能在任何人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情绪啊。

  黄慧思考了很久,回过神时,发现放映室内还有很多人没走,有人抬着头,仿佛在强忍住眼泪,有人低头擦泪,身体还颤抖着。

  真正看了《丫鬟》的人怎么不会触动呢。

  牡丹的命运是太多人的命运,她发不出去的求救,是太多人发不出去的求救。

  众人都被某种事物扼着咽喉。

  最终的最终,杀死牡丹的是她自己,她肯定在三个小丫鬟身上看到了自己。

  “所以,老牡丹眼里闪动着艳羡。”

  她用一生治愈着雪梅之死。

  她多么希望自己那时候站出来帮雪梅一起反抗嬷嬷。

  她多么希望自己能有多一分勇气。

  “她也是有机会可以叫出声的吧,但是她没有这么做,最终选择让小丫鬟勒死了自己。”

  很难想象,牡丹在那一刻都在想什么。

  太复杂了。

  不敢轻易体会,不然就会陷入其中。

  而演员芳岁好演出来了。

  黄慧深深感慨,她以前跟芳岁好合作过,只觉得芳岁好是个比较刻板的学院派演员,没想到在舟导那边,她能有这种表演。

  离开后,黄慧走到了常去的茶馆,发现常红归、蓝从心、白吉安等人都在。

  蓝从心向来花里胡哨,今天倒是穿着朴素多了,看到黄慧过来还打了个招呼。

  三巨头旗下的人不能私下密切来往,可他们像是忘记了,几个剧组的人坐在一起聊着,气氛很和谐,没有什么内鬼的样子。

  要是以前,这时候他们肯定吵着要刷数据发通稿全明星联动了,但今天他们分外老实,连蓝从心都不作妖了。

  白吉安:“每个演员都不容小觑啊,他们是本来就有这种天赋,还是在舟导下手调教出来的?”

  常红归:“谁知道呢,我只知道,现在的舟导就不是什么外行,他分明很会拍啊!他之前真的没演我?”

  “哈哈,那常导觉得五部作品哪个赢。”

  “那还用问?”

  蓝从心:“《丫鬟》这种作品都出来了,我们谁还敢说自己赢啊,我蓝从心虽然自大,但也没到那个程度嘛。”

  黄慧加入了对话:“你们现在挺敢说,就不怕这些话被你们老板听见?”

  蓝从心一听上头了:“怎么,还不准员工叛逆期啊!”

  他们都笑了。

  他们都知道,《丫鬟》已经不是跟他们比较的级别了,《导演卡特》完全掩住了她的辉光,她可以跟A区今年所有影视比较,甚至跟全球范围内的影视作品比较!

  这毫不夸张!

  近年来,不止A区,全球范围内的影视作品都在拉胯,一个个都不是正常人看的,连爆米花电影都有让人看得莫名其妙的,标准放再低都不够,以至于影院收益年比年少,A区影院啊,要不是桑托斯过来,其实很多都处在将近破产的边缘了。

  桑托斯这大手笔简直是在救市!这不,他让《导演卡特》五部作品在影院上映,直接引来了现象级的流量,各大影院这会肯定都在赞颂新老板啊!

  “你们说的对。《丫鬟》是值得获奖的作品,我希望她能获奖,让更多人知道她。”

  “我也是。总得来个大的,不然这电影市场不温不火的,大家也不乐意来啊。”

  他们吃着喝着,也不管前面的恩怨了,都是影视市场的一份子,整体内容质量差,观众越来越少,他们每个人都有感到一份责任。

  三巨头的确可怕,动不动就联手封杀,但簇拥着三巨头成为三巨头的又是谁呢。

  因因果果,其实并不复杂。

  社媒变化,让太多人措手不及,被流量迷了眼,干什么都以流量分输赢,前面两轮比较可不正是吗,都在争什么点播量,急的眼都红了,然而第二轮的时候万策皆尽,不还是输给了《此路茫茫》吗。

  真正决定输赢的,只有作品的质量。在作品出来的那一瞬,输赢就已经定下来了。

  回头一想,舟黎只要利用桑托斯的力量,分明可以轻易控制三大平台,像三巨头之前那样操作热搜,如在自家后花园撒水,可是舟黎没有,舟黎唯一采取的主动推广手段是梨子影视那一次,而且那次貌似是桑托斯直接要求的,他本人什么想法一直都不好说。

  黄慧:“话说回来,你们找他聊过吗。”

  三人齐答:“没有。”

  别说聊了,怕是目前为止也就说过几句话吧。

  回过神来,他们这才意识到,别说聊天了,他们连舟黎具体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蓝从心:“如果之前他不露脸是因为怕暴露桑托斯的靠山身份,但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了,他怎么还不露脸呢?成天这样不会难受吗。”

  舟黎大晚上都戴墨镜的,这点属于是非常敬业了,身边没人他能看得清路吗。

  一想到舟黎还戴着墨镜一身宅服去看王荷的演唱会,蓝从心就觉得舟黎这家伙结构有点复杂。

  他不会真是个死宅吧?!

  “那不知道,”常红归没有兴趣揣摩别人的身份,满脑子都是影视市场和作品,他眼神深沉,忽然开启了话题,“今年金影奖的投票,你们都投谁?”

  众人的眼神忽然变了。

  的确快是金影奖的颁布时间了。

  毫无疑问,《丫鬟》将成为有力候补啊!

  与此同时。

  下午时间,众人已逐渐平复心情,沉淀下来的思考逐渐发酵。《导演卡特》的巨大流量撞上五部作品,俨然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传播效应,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想。

  《丫鬟》居然战胜了题材的天然的限制,冲出了众多热点话题的重围,断层式霸榜了热搜。

  蓝从心翻开手机都吓到了。

  “这、这怎么可能!”

  不是他小看《丫鬟》,她的质量确实是断层级别的,演员的表现也是碾压级别的,但是她这个题材和故事根本跟大众取向不沾边啊!

  他懵了。

  三巨头高层也懵了。

  他们还以为舟黎用这种剧本是自废武功,完全放弃了传播。

  但“大众”再次超乎了他们的想象,展现出了哪怕最顶尖的营销组织都无法预知到的传播趋势。

  他们发现,有部分自媒体非但没有对《丫鬟》避而不谈,还出了丫鬟形象分析的专题视频,他们大多都是各大平台的头部博主,《丫鬟》的上映,他们本着追热度的心情去看,本来可能打算是浅浅跟个热度,但看完之后,心头好大一股后劲,不吐不快。

  现在的人自是有话就说,所以他们有些视频也不剪,直接就谈了自己的观后感。

  人人几百万的粉丝量,加tag,造话题的力量是巨大的,何况《丫鬟》涉及到问题太多太多,不仅是个体,家庭、学校、工作环境、工作,问题仿佛能无限地发散,哪怕时代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压迫关系总是肉眼可见,大多数人都曾体会过,只是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丫鬟》其实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且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情感共鸣,而是真正生活境遇上的共鸣。

  《丫鬟》现实吗?现实!太赤裸裸了!

  人们不敢看?是!是不敢看!看完只觉悲苦,太过难受。

  但是,有些人啊,宁愿痛苦,也不愿麻木。

  总是需要一些东西刺激自己,让自己能感受到自己还活着,自己还在思想、还在感受!

  正是这些人们铸成了《丫鬟》的全网口碑!

  有人有拍《丫鬟》的勇气,那他们就有看《丫鬟》的勇气!

  过去一看,热搜断层第一还正是#观看《丫鬟》的勇气!

  长时间在奶嘴乐影响下的网友也有自己的判断力,即使看不懂《丫鬟》这类电影,也知道应该推广这类电影。

  文艺市场总得有些不一样的内容吧!

  毋宁说,这也是广大网友的一种报复性点播。

  虽然他们说是这么说了,实际去看《丫鬟》也会受到冲击,但那又怎样,宁可要真实的冲击,也要反对奶嘴乐不行吗!

  三巨头更意料不到的是,管理局方面的媒体都在转发《丫鬟》的电影海报、多个大型公益组织、企业都在积极帮忙《丫鬟》推广,文娱频道的记者已经报道起了今天《导演卡特》五部作品上映情况。

  如此大范围多层次的传播是众人始料未及的,他们究竟是为了蹭热度,还是别的,不然连企业的官号都推别人的电影太奇怪了吧。

  且事情还没有结束,线下媒体也在积极响应这波传播。

  这不可能是桑托斯买的,因为三巨头偷偷打听了,人桑托斯买就买大的,不搞这些有的没的,所以这竟是自发的?

  一众人目瞪口呆。

  只有安卓人知道,这肯定是宗协的手笔,宗协前面没任何动作,但这次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是社会范围的推广。

  而且宗协不像他们极尽商业洗脑所能,铺天盖地的认知冲击性宣传,宗协手下的媒体有他们自己的判断,都是自己的人去看了电影才出来的稿件,所以每个媒体的关注点都不一样。

  要知道,宗协手下的媒体可都是有骨气的,宗协又不是直属上层,按着他们宣传,他们可不一定配合。

  因此,他们是自己去看了才第一时间这么快反应。

  不是那受众的人,他们也不会吸收,他们只是尽可能地把《丫鬟》告诉给会关心丫鬟的人们。

  根本不是那受众的人,去看只是对彼此的伤害。

  让人自己选择自己要看的东西,这很重要。

  而影视区影评人的作用则是揭露作品的价值几何。

  在普遍浮躁虚伪的创作环境下,《丫鬟》是块过硬的石头,一下砸破了不少东西。

  但它还在上映,并没有资源流出,所以无所谓剪辑,舟导连预告片都没剪呢,但这难不倒网友,这不还有海报吗?

  再有,《丫鬟》的bgm已经悄然爆火了全网,如今短视频的横行,一首爆火的bgm 就够可怕,《丫鬟》还爆火了几首,这也众人想象不到的。

  一翻幕后名单,作曲家文翠玉险些惊呆了专业网友。

  “文教授!”

  当代最著名的影视作曲家之一、统治全球音乐榜的女人!

  网友一阵惊呼连连。

  老记者何伟杰看了几眼网上的情况就移开了视线。

  “别太着急嘛,《丫鬟》的价值,会有人自己看见的,不管有没有人看,都不会动摇文艺作品的价值,不过宗老应该不是为了推广影片而推广影片。”

  实习生惊道:“难道不是吗?”

  何伟杰:“有些作品是能影响人的,宗老希望人能被影响,所以比较积极推广。”

  实习生呆了呆。

  “很奇怪吗,本身推广好作品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最近几年被各种低级的营销模式妖魔化了。从宗老的角度,他应该希望文艺作品越来越好,重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然后尽量给人以好的导向。”

  在以前,人们对文艺作品总是有期待的,从文学到电影,这些媒介从不只是娱乐。娱乐圈之前先是演艺圈。

  只不过,何伟杰没想到舟黎居然这么彻底贯彻了历史现实向的方针。

  “你这样,是会冒犯部分观众的。”

  “但同时,你也会收获很多观众,包括我在内。”

  为什么总是说文艺市场要百花齐放?原因其一正是观众是多样且复杂的,只有百花齐放的文艺市场才能吸引到更大更广的观众盘,真正地扩大地文艺市场。

  浮躁的作品可以有。

  深沉的作品可以有。

  吃完甜品后再喝口浓茶,岂不美哉。

  “就是舟导一下走得太远,大家伙可能有点追不上罢了。”

  这真是个谜,还好他们成功约到了舟黎剧组采访。

  何伟杰带着实习生走到了剧组宿舍前,驻足停留了一会。

  接着,仰光等人走了出来,见到何伟杰立刻欢迎。

  仰光他们跟何伟杰属于互相认识,一来就聊开了。

  何伟杰祝贺了他们《丫鬟》的首映,他们只是哈哈笑了,看不出有多少得意的成分。

  何伟杰暗自吃惊,按他之前的认识,仰光夫妇性情还是有点浮的,特别是崔梦,他们现在倒是变了,沉得住气了。

  仰光推开门,灯光师陈四正在调整灯光,摄影师宗秋已经在等他们了。

  这是他们剧组接受了一次采访。

  之前据说很多记者想约,但都被舟导拒绝了,理由是没有时间。

  刚好上映时间较长,他们这阵子也闲着,舟导就点头同意了采访。

  好多年了,终于又有记者采访他们了。仰光心中有点激动。

  何伟杰左看右看,只看到了林群等四个演员,哪里都没有舟黎的影子。

  何伟杰:“舟导不在吗?”

  崔梦回头:“舟导不在,他说临时有事,出去A区了。”

  何伟杰瞪目,心中诧异,今天可是首映的日子,舟导不亲自看看吗?

  李追光:“工作上的事吧,话说回来,要是舟导不说,我还以为他本职就是导演了。”

  何伟杰抓住了重点:“他本职是什么?”

  崔梦:“公司经营呀。”

  何伟杰:“什么公司?”

  崔梦眨了眨眼:“这倒是不知道,属于是神秘领域的情报了。”

  何伟杰想了想,那没办法,不能采访舟导是遗憾,但是编剧和演员也是很好的采访对象!

  作为第一个采访舟导剧组的记者,何伟杰难得的有点激动。

  他首先看向了仰光。

  《丫鬟》的情节构思颇有惊人之处,精彩的宅斗情节、凄惨的牡丹之死还有剧情处处透着的隐喻,都叫他抓心挠肺,想问仰光个究竟。

  “剧情的构思是怎么来的?”

  “舟导带我们到处逛,去到酒吧,看见一些……场景,我们受到一次刺激吧,就把那份刺激写成了故事。”

  何伟杰连续问了几个问题,仰光都回答得很详细。

  何伟杰很佩服这对夫妻,毕竟夫妇两人配合写作这种事别说A区了,全球范围内都很少听见,他们是很特别的编剧。

  有一个问题何伟杰很好奇,说实话,《丫鬟》有几个细节太真实了,让人不禁感觉那是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的。

  何伟杰于是问:“雪梅被嬷嬷按进水缸这段剧情,你们是如何构思出来的?”

  这段情节非常关键,特别“窒息”在故事中的隐喻,它是首尾呼应的,不仅如此,作品还经常聚焦于因各种事情屏息不敢轻举妄动的丫鬟们。

  崔梦忽然正色:“那是舟导编排的。”

  “什么?”

  “我们最开始的剧本只是写雪梅被嬷嬷打,罚在外面跪着,但舟导看了之后改了,说这样更合适。”

  何伟杰面色变了,居然说“合适”?

  崔梦回忆道:“我们的原剧本其实不是现在的基调,虽然大体的故事不变,但原来的结局牡丹还活着,她活着守望着大宅的衰败,然后孤苦老死。”

  何伟杰仿佛听到了大料,震惊道:“那段杀人的情节也是舟导加的?”

  李追心点头:“是,他也是说这样更合适,剧情里丫鬟们有大大小小的反抗,但很多都是害己,比如自杀,而舟导好像认为,结尾要有更激烈的反抗回应牡丹,回应……整个世界。”

  在剧本的结构里,反抗呈现着更强更激烈的趋势,这条隐线极为重要。舟导自语说,怎么是悲剧呢,有些东西是绝对压制不住的。

  何伟杰听完他们的说法,顿时浑身鸡皮疙瘩。

  他还以为舟黎不干预剧本,没想到剧本一半是他操刀改的。

  他又怎么会对这类“真实”如此熟悉?

  李追心还回忆道:“我想起当时拍雪梅的戏,舟导就在一旁看着,我从未见他看得如此入神,甚至还干预了现场,指导了细节,以前他都是放任我们自己来的。”

  何伟杰又是一颤,头皮发麻。

  李追心:“包括牡丹的死法、三个小丫鬟的死法,也都是他构思的,我们当时只是觉得惊讶,意外的适合,今天我们自己去看了电影……”

  李追心看了一眼崔梦,才道:“看完之后,我们才发现,的确这个故事就得是这样。”

  美好的剥离、反抗与压迫的上升循环,故事埋下了多条隐线,意义深刻。

  何伟杰采访完仰光夫妇,莫名有点心悸,这到底是舟导自身导演能力强,还是另有原因?

  接着,他还采访了四个演员。

  这次,林群演小少爷,金玉儿演玲珑,胡问演大少爷,芳岁好演长大后的牡丹。

  牡丹的小演员天赋异禀,但不在这里,何伟杰相信,那位小演员假以时日一定能成为影后级别的人物。

  何伟杰细细地提问,却没想到,他又问出了惊人的答案。

  原先很少指导演技的舟导这次经常调教他们如何把控细节。

  大宅中纸醉金迷、莺莺燕燕,一群主人丫鬟,都是他亲手帮忙塑造人物的,而且讲得很细,就好像他真的知道那种人会有什么表情说什么台词一样。

  何伟杰没见过现场,但不妨碍他震惊,他仿佛亲眼看到了他们说的画面。

  《丫鬟》大宅里面的人尽显人物本色,网上不少人说这是大宅群像电影,但是这些人物居然都是舟导“刻画”出来的!

  演员的演技是一方面。

  舟导这指导……也未免有点离谱。

  要知道,《丫鬟》的拍摄时间也就那么短啊。

  采访结束后,何伟杰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比看完《丫鬟》还要无法平静。

  何伟杰回到家,心中对于“舟导”是越来越好奇了。

  他到底是什么人?以前经历过什么?

  他现在又是因何不在a区?

  何伟杰思考着,顺手点开了区域新闻。

  此时,一道全球头条挂在节目横栏。

  【传闻休养半年,世界首富现身c区巴萨罗斯会议现场!】

  【会议将围绕b区经济振兴……】

  何伟杰一看,当场跳了起来。

  “周礼!他居然公开露面了吗?!”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