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侠路相逢>第92章 黄牛楼

  端月, 春寒料峭。

  天地间的霜雪渐渐融化,柳枝抽出了嫩芽,红白桃李含苞欲放。

  武昌城内的蛇山, 如今放眼望去,虽还算不上郁郁葱葱, 也能看见一点绿意。

  危兰与方灵轻、陆廷仁从终南山赶往浙江,中途特地在武昌府停留了一天,为的就是前往蛇山, 看一看山中的黄牛楼——听杜铁镜说, 当初他拿到那两本册子,先给俞大猷寄了一封信, 便是约定与俞大猷在黄牛楼一会儿, 后来他被敌人们缠得紧,碰巧遇到方灵轻, 也是让方灵轻把那两本册子送到黄牛楼。

  然而蛇山的黄鹤楼历史悠久, 无论是文人墨客, 抑或贩夫走卒,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相较之下,黄牛楼却是默默无闻, 危兰与方灵轻自然对它颇为好奇。

  它不高。

  仅仅三层而已,也不像黄鹤楼那般屹立蛇山之巅,能将武昌城内景象都一览无余,站在此楼望远,就只能望见山中绿树青草。

  它也不闹。

  与不远处那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的黄鹤楼一比, 来黄牛楼游玩的人是少之又少, 有时候整整一天也可能见不到一个人影。

  总的来说, 它极其普通, 唯一在瞬间吸引了危兰和方灵轻等人目光的,是题在此楼窗边墙壁上的三首诗。

  ——云在青山自往还,鹤穿云外上青天。云来鹤去不相试,两个无心莫结缘。

  ——玉皇殿下卸恩袍,羞见冥鸿惜羽毛。天地有心扶社稷,朝廷无意得英豪。早知骨鲠撄时忌,何似山林遁迹高。次第秋风到兰菊,归家痛饮读离骚。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这壁上题诗乃是文人雅士最常做、最爱做的事。黄牛楼虽不出名,毕竟与黄鹤楼挨得极近,偶尔有文士闲逛到此处,在墙壁上挥毫几笔,不足为奇。不过,在此处数首题诗里,唯有这三首的字迹,笔力遒劲,骨气洞达。

  称得上好字!

  虽然细细看来,它们好得不同,显然是三个人分别所书。

  陆廷仁讶道:“这……这其中一首似乎是俞将军的笔迹……”

  方灵轻好奇问道:“是哪首?”

  陆廷仁道:“是叠翁为蒙元所俘,被拘押北上,临行前所作的那一首。”

  这首诗的字似乎是俞大猷的字,但诗的作者却另有其人,乃宋末文臣谢枋得,雅号叠山。陆廷仁极为尊敬这位前朝名士,是以称呼他为“叠翁”。

  方灵轻“哦”了一声,道:“雪中松柏愈青青?那么另外两首的字迹呢,你能认得出来吗?”

  陆廷仁摇摇头。

  危兰想了一会儿,道:“这两首七律皆是谢枋得所作,不知那首七绝的作者是谁?”

  “自然也是谢枋得。”

  说话声音从门口传来,三人转首望去,只见门外此时走进来一名约莫二十六七岁的俊逸青年,身着春衫,手持折扇,显然是书生打扮,意态潇洒,缓缓行至墙壁前,目光里透着欣赏,看向墙上字迹。

  陆廷仁颇感讶异,道:“我竟从未没有读过这一首。”

  书生道:“他所作诗赋甚多,这首七绝并不出名,你们不知晓,也没什么奇怪的。”又笑了笑道:“不但此诗是他所作,此诗的字也是他所书。”

  陆廷仁奇道:“叠翁曾经来过这里?”

  书生颌首道:“他曾经被大宋朝廷贬谪至兴国军,也就是如今国朝的兴国州,属武昌府,因此他偶尔闲时会往蛇山一游,此诗便是他当初在贬谪期间所留下的。可惜后来大宋灭亡,他又宁死不屈,不肯投降蒙元,最终以死殉国。是以此地的宋遗民,明知此诗是他所书,也不敢说出,只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的墨迹。现而今数百年过去,这桩往事已很少有人知晓。”

  原来此地还有如此典故。

  众人又静静地看了此诗一会儿。

  方灵轻忽地问道:“那你又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书生道:“偶尔翻翻书,自然就在稗官野史里翻到了。”

  方灵轻再问:“可是旁边不远处的黄鹤楼,比这什么黄牛楼出名得多了,他要留墨宝,干嘛不在黄鹤楼留?”

  书生笑道:“姑娘这可把我问住了,或许是他就是更喜欢这座楼吧。”

  书生知道的已经够多了。

  陆廷仁也是读书人,自幼也读遍经史,知道的却没这书生知道的多,不由得对他的学识生出了敬佩,道:“阁下高才,不知尊姓大名,是这武昌本地人,还是在此处为官?”

  书生道:“闲云野鹤之身,只是来这里游玩的。”

  陆廷仁一听这话就叹了口气,道:“朝廷还是真是不识英才。”

  书生哈哈笑道:“这可怪不得朝廷,是我从未想过要走仕途路。”

  陆廷仁只当他是甘居陋巷的隐士,对他更为欣赏,旋即和他聊了起来。要知往日里陆廷仁最着急赶路,恨不得生出翅膀立刻飞到浙江,此时与这书生一聊之下,大感投缘,竟一时忘了赶路的事。

  方灵轻见状怔了怔,随即乐了,转头向危兰问道:“兰姐姐,我们还要在这里继续待吗?”

  危兰笑道:“他们聊天,我们也可以在这里赏赏景。”

  方灵轻也笑道:“你说得是,他都不着急,我们着什么急?”

  言罢,倚在窗边,解下腰间的陶埙,一边望着窗外几只彩蝶飞舞,一边又吹奏了起来。

  她才学埙不久,自然得常常练习,才能不生疏。

  那书生这时瞧了她手中的陶埙一眼,旋即收回视线,继续与陆廷仁闲谈交流。

  因他们方才是因谢枋得的诗而说上的话,此时此刻他们聊的当然还是谢枋得的诗赋。埙声在春风中悠悠,并不吵闹,不仅不会掩盖人声,甚至与他们所念诗词极为相配。

  危兰既听着埙,也听着陆廷仁与那书生的谈话,忽想起谢枋得所作的诗赋里,最出名的,除了墙壁上所题那两首七律,还有一首是他为小孤山所作。

  当年她尚年少,在古人书卷中一眼看到“小孤山”三字,立刻生出了兴趣,读完之后却又有了一个疑惑,遂拿着那卷书,向危门的长辈们询问了一个问题。

  长辈们均道,此诗定只是一个巧合,不必理会。

  她那时闻言点了点头,心道除了巧合,也的确不可能有别的解释——现而今她仍这般认为,只是在此情景之下,不由自主把这句诗的末句给轻声念了出来: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那书生登时停口,又朝她看了一眼,道:“小孤山,好诗。”随而接着与陆廷仁谈话。

  方灵轻耳闻危兰所吟诗句,倒没怎么在意。

  她少时和危兰一样,也曾在书卷里见过这诗,也曾疑惑地询问过父亲,诗中为何会有本教的教名?方索寥的回答也不例外。

  大概是个巧合。

  不是巧合,还能是因为什么呢?

  因此她这会儿听书生与陆廷仁从谢枋得的诗,聊到谢枋得的人,思索起另一件事。

  ——她和危兰之前打过的赌。

  这段日子,从关中到武昌的路上,她常常都有想起此事。

  她发觉如今的自己,似乎确实愈发地厌恶起从前在造极峰的日子——又或许,她一直以来都是厌恶的,只不过从前习惯成自然,便从未没想过改变。

  直到近来,经历了种种事,她越来越不想再听父亲的命令。

  她想要为自己而活,掌握自己的人生。

  但绝不是做一名侠客。

  她知道要做一名真正的侠客很累。

  她不想杀人害人,可也不想舍己为人。

  就拿这谢枋得来说,此人身怀大才,自幼聪颖,宝祐四年登科及第,与文天祥、陆秀夫、胡三省等人为同年友,以其才华本应高中甲科,然他为人豪迈,嫉恶如仇,在对策中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只得中乙科,其后仕途也始终坎坷——虽是一名文臣,倒也似有着危兰与杜铁镜相同的侠气。

  然而想一想也知道,他的一生皆是苦难。

  方灵轻从始至终渴望的。

  却仍是自由。

  是以这时,当书生与陆廷仁谈到了谢枋得为蒙元所俘,北上到了燕都,有人以“此乃文丞相斫头处”之言威胁恐吓于他,他却笑着回了一句“当年集英殿下赐进士第幸同榜,今复得从吾同年游地下,岂非幸耶”这桩典故之际。

  方灵轻倏然轻声道:“这算什么幸运?人死魂消,万事俱灭。倘若是我,无论何种情况,我都不愿死,也不愿我的朋友死。”

  这话,她说得极其小声。

  唯有危兰听见。

  危兰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为什么看我?”

  方灵轻道:“因为我最好的朋友只有你。”

  危兰笑道:“轻轻,你这是咒我吗?”

  方灵轻也展了颜,道:“我只是越来越觉得,像你这样的人,在江湖上遇到危险的次数一定比我多。但我只愿意与你同生,可不愿意和你共死。”旋而,不待危兰有所回应,话锋一转道:“他们怎么还没有聊够啊?”

  这话声音仍然不大。

  那书生已即刻道:“耽误你们办正事了?”

  方灵轻道:“你听得见我们说话啊?”

  书生道:“我的耳力还算不错。”

  耳力再好的普通人也不可能听得见她们的刻意低语。

  方灵轻此时再仔细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目中光华温润,似有内功在身,挑了挑眉道:“你不是读书人吧?”

  书生道:“我当然是读书人。”

  危兰道:“可否请教一下阁下大名?”

  如若是在以往,路上偶遇一个江湖人,倒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则近日她们担负着护送那两本册子的重任,不得不小心谨慎一些。此人显然身怀武艺,独自来到黄牛楼,却只说自己是读书人,这就令危兰与方灵轻略有戒备。

  书生道:“两位姑娘不是已经知道我是谁了吗?”他又看向危兰,笑道:“我以为,至少这位姑娘已经知道了。”

  危兰不解地蹙了蹙眉,正要道一句“我并不知晓”,突听陆廷仁在骤然间开口,惊讶地道了一声:

  “周典!”

  书生奇道:“我可不叫什么周典。哦,你是说窗外的人?”

  窗外不远处林中浩浩荡荡一群人,应是才从别处来到此地不久的,为首的一人骑着高头大马,一身锦袍;其余大多数人则都是粗布衣裳,大概是他的仆役随从。至于旁边一顶轿,轿中坐着又是何人,那便无法看得见了。

  而陆廷仁是望着骑在骏马上的那名锦袍男子,喊出这个名字的。

  危兰与方灵轻对视一眼。

  她们清楚记得,这个名字,也曾出现在那本记录朝中内奸的名册里。

  他不是歙县知县吗?为什么会来到武昌?

  作者有话说:

  除了黄牛楼是虚构的,本章所提到的其他所有诗与诗作者相关都是真实历史。黄牛楼就当平行世界的宋和明有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