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三国同人]焚香祭酒>第170章 番外

  有了前车之鉴, 崔颂不再点一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推送。

  他进入以前常混的论坛, 随意浏览帖子,打发时间。

  在某个历史板块, 他看到一个飘红的帖子。

  HOT《三国里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123……10

  崔颂犹豫了半秒,戳了下标题。

  有句老话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喜欢的角色自然各不相同,这本是常理。

  可惜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历史角色各有功过与褒贬,粉黑大战从未有消停的一日。

  小小一个帖子,竟然多方混战,硝烟弥漫, 各路拉踩层出不穷。

  大方向可分魏蜀吴三方,三方内部又割裂内战。

  其中有一个id为“江东伯符”,言辞暴烈,但凡用《演义》说事, 说周瑜“气量狭小”、“比不过诸葛亮”、“被诸葛亮气死”的, 通通被“江东伯符”追着讨伐。此人用凶悍而逻辑清晰的言语反驳上述观点,战斗力堪称顶尖。

  其中一楼对周瑜如此评价道:

  「公瑾雅量高致,英姿伟略, 使人如饮醇醪。其心广如浩寰, 岂会容不得一后生小辈?」

  崔颂看到这id与偏文言的说话方式,心中一动。

  这人……莫非是上回“崔颂”说的,疑似成了孙策的那个学长?

  崔颂又往下拉了几条, 发现此人不仅不知疲惫地维护周瑜的“声誉”,还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周瑜的熟稔与了解。

  这份熟稔,并不只是基于史书的熟稔。

  与崔颂挨着头,一同浏览手机的郭嘉亦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此人莫非……”

  郭嘉只说了一个开头,崔颂便已知他之所想,意有所指地回答:

  “以你我二人的际遇,未必没有可能。”

  大约是“江东伯符”对周瑜的“一腔真爱”与令人折服的“攻敌技巧”引得东吴粉眼前一亮,这个名叫“江东伯符”的网友在“征战”途中收了一大波拥趸,每逢掐架,必有一堆吴粉在下面发666。

  其中有一些角色粉,因为对家总拿某演义当正史,心生恼意的同时,对某演义大加抨击,认为它“黑”了自己喜欢的角色,误导了无数三国粉。

  崔颂看到一层楼把演义贬低得一文不值,未做多少考虑,便在下面回复道:

  “小说并非历史,而是文学作品。但凡鉴赏文学作品,都不能割裂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仅仅从小说本身评价。”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从名称上看,它从未以史书自居,明明白白地是章回体演义小说,参考的并非以曹魏为正统的史籍《三国志》,而是歌颂汉室正统、多以民间传说为骨肉的《三国志平话》。”

  说白了,《三国演义》按照现在的分类,其实算是历史同人。而且,它还不是正史同人,而是历史同人的同人。

  拿正史的严谨与真实去要求一篇同人小说,未免过于苛责,有失公允。

  “只以文学性与影响力而言,《三国演义》的成就无可替代。而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贬曹尊刘既寓托了他的理想,亦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现实与民间的愿景。”

  文学作品大多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借古喻今,体物写志者比比皆是,如果能抛开表面上的角色,深究其中的内核;或者抛开所谓的“史实”,只以单纯的故事性阅读,一些看似荒诞无稽的叙述,就能为当下时代之人所理解。

  “演义者,通俗谕人也。若无《三国演义》,恐你我不知三国矣。”

  说到三国,大部分人第一个找到的便是《三国演义》。作为通俗演义,他最大的特色就是通俗,基本达成了家喻户晓的成就。

  因为它,三国的历史被人广泛知晓,津津乐道。可以说,没有它的存在,三国极有可能与其他分裂时期一样,在海量史书中蒙尘。

  《三国演义》为三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确实起到了无法磨灭的作用。

  就只这一点而言,为了三国而贬低《三国演义》,实乃不妥。

  此言一出,立即有网民附和:

  “是啊。就是看了《三国演义》,我才对三国历史产生兴趣,主动查找三国的历史。没有中学时候被老师要求阅读的四大名著,没有《出师表》、《三顾茅庐》,你们会知道刘备、曹操是谁吗?不说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历史了,就以晋朝、元朝做比方,这两个朝代的历史与人物,有人了解吗?”

  “像我这种渣渣的文言文水平,也能毫无障碍地读懂《三国演义》,罗大大威武!电视上经常放《三国演义》的动画片,我弟都比我懂三国。听说最近又出了新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主角颜值高,还有很多感情戏,已安利小姐妹们入坑,她们都以为这是新出的古装偶像剧hhhh。”

  “层主大大说出了我的心声!以前我只读过《三国演义》,对很多人物了解都不够真实。后来通过百家讲坛和其他小伙伴的科普,知道周瑜原来不是小气鬼,反而非常男神;曹操不但是枭雄,也有很多可爱之处;刘备不是个爱哭鬼,他其实是个雄才——所有三国角色都非常有魅力,纵然各有各的缺点,却也让他们更具备人性化,并非一个单薄的代指。可是可是,就算最后知道了《三国演义》中各个人物与历史中的不同,如果最初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如果四大名著没有列入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我根本不会知道周瑜、曹操、刘备是谁啊。就算有人跟我科普三国的历史,我也只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这些人毫无想法。就问一下各位,你们知道拓跋焘、柴荣是谁吗?”

  “游戏迷弱弱说一句,我以前就不喜欢看历史,觉得枯燥乏味。后来入了光荣的三国坑,这才对三国爱了爱了。不过霓虹人研究三国历史,大多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启蒙,通过演义了解到三国的精彩。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在民间的热度,恐怕就没有这么多的衍生作品吧?”

  “嗐,实在是罗大大太厉害,演义里的每一个人都深入人心,还创造了无数典故。故事本身并没有过错,毕竟罗大大自己就说了,他写的是演义,不是正史。有些人把演义里的事迹当成正史读,这也情有可原,正史党不用拿这个讽刺人家吧。不过确实有极个别的人,读了点名著就出来卖弄,不尊重历史人物,对他们指手画脚、辱骂嘲讽,甚至拿演义里的事品评历史,这些人确实有些过分,给我们演义粉招黑。”

  “只有我与大家的关注点不一样吗?层主说结合时代与作者经历去看作品,我顺手搜了个罗大大,结果……吃到了一口瓜。”

  “层主666,学的是历史、中文还是马哲?我是学历史的,我们老师也讨论过‘褒刘贬曹’这个现象,并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像曹操这种‘改朝换代’的统治者,都会‘尊曹贬刘’,捧曹操而踩刘备,以给自己正名。朝代末期的统治者则恰恰相反,出于维护旧通知的立场,‘褒刘贬曹’……所以西晋,嗯,虽然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皇位怎么来的,但他们毕竟接的是魏的大业,所以仍以魏为正统,不可能去捧刘备的jiojio;而东晋就不一样了,你们看《世说○语》,品一品里面的曹操父子,还有裴松之大大注解里的内涵,一切尽在不言中。”

  “楼上说层主学中文史哲的,你去看看层主以前的帖子……”

  “看到id有些眼熟,点进去一看,这不是我关注的工科大佬吗?[擦汗]大佬也混文史圈?”

  “前排与大佬合影。”

  “合影+1”

  “合影+2”

  ……

  崔颂并未留意后续发展。在发完那段观点后,他就关掉论坛,打开游戏分区。

  挨着他的郭嘉指着其中一个游戏图标:

  “这是何物?”

  郭嘉所指的,乃是崔颂初中时十分火爆,曾风靡一时,目前还有许多忠实粉的桌游——《三国杀ol》。

  因为《三国志》与刚才的那个论坛,郭嘉已经知道三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代指。看到三国二字,他一眼就从众多游戏中看到了这款。

  只是,三国二字的词意他能够意会,这“三国……杀”……是为何意?

  崔颂给郭嘉粗略地讲解了现代网络游戏的概念,并顺手打开了《三国杀ol互通版》。

  精致的开屏动画过后,游戏大厅占满了整个手机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