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耽美小说>[三国同人]焚香祭酒>第121章 断席

  郭瀚抓住一点机会便想反击, 意图将崔颂拉下舆论的高地。可崔颂已非昔日小白, 丝毫不给他任何反咬的机会。

  崔颂一剑挑断三人之间的长席, 归剑入鞘。

  “郭属官多虑。一言不合而持器行凶, 非君子所为。”崔颂暗着指出郭瀚的“小人之心”, 凛然而立道,“剑为君子之器。颂今日拔剑出鞘, 不为伤人,乃断此席,誓不与同也。”

  割席, 即分席相坐。

  此时的席位以长席居多, 一席坐着好几人。当坐席者认为同席之人鄙陋失德, 不配与自己同坐, 或是与之交恶, 便会分席以示决裂。

  汉时的任安、许敬都曾做过拔刀分席之举。

  崔颂做出拔刀分席之事, 比直接辱骂更让郭瀚二人脸疼。

  郭瀚心知自己被对方摆了一道, 却不好再做掰扯,既恨崔颂得理不饶, 又恨杨观无能生事。临到最后,恼火无法宣泄,连带恨上主张大局、为崔颂做声的杨修与这一切的源头郭嘉。

  杨观瑟惧了半晌, 同样回过味来。眼见已将崔颂得罪,而崔颂趁势发作,半点没有转圜的余地,他索性一咬牙关, 狠下心道:“观生性鲁直愚笨。这次的事,是观莽撞以致行差踏错,有冒犯崔部丞之处,愿负荆请罪。然而郭祭酒一事,观不过是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并无侮辱之语,纵然有不当之论,崔部丞又如何能徇私营私,因为观的这些‘看法’而大肆发作?莫非,这天下之人都需得称赞郭祭酒的一番好,而不可有任何旁的评议之词不成?”

  杨观做最后的挣扎,意图模糊重点,却听自己的上峰郭瀚咬牙切齿地轻声挤出几字。

  “真是个蠢物。”

  杨观心中咯噔一响,正不安之际,但见崔颂无半点心虚之意,正气泰然地向他发问。

  “且问杨佐史,你与郭祭酒可是同乡?”

  “并非同乡……”

  “那你与郭祭酒有过几番接触?对他有几分了解?”

  杨观暗道不妙:“虽与郭祭酒分属不同衙府,倒也相处过一些时日……”

  “如此说来,杨佐史对郭祭酒的了解并不深入,就不知杨佐史从何得知郭祭酒无才无德,不胜无能?”

  “我亦是从旁处得知……”

  “道听途说,却以此为依凭,四处败坏他人之声誉——杨佐史,你有何底气能振振有词,反过来质问我?”

  杨观心中暗骂,他对郭嘉的那些评价本就是信口拈来,因为上峰郭瀚与郭嘉有隙,他就故意贬低郭嘉,好迎合郭瀚的心思。哪知马屁还没拍上,就引来一个煞星。

  他还未想好应对之策,就听对方再度开口。

  “《吕氏》曰,‘举贤不避亲仇’,公义之所在,不应该为了避嫌而否认亲友的才德。我正是因为知晓郭奉孝的才能,这才为他作声。于理,为了公义,我不能人让一个才德之士凭空受人污蔑,以致良心不安;于私,我与郭奉孝乃金石之交,更不能坐视他蒙冤受屈,遭此辱没。”

  坦荡而义慨的陈词,不仅令围观者对崔颂的言行更加信了几分,亦让杨观面颊充红,哑然失言。

  崔颂反驳完杨观的指控,将炮火转向郭瀚,“郭属官为郭祭酒的同族兄长,对郭祭酒的才德品性应当有所了解——为何任凭外人污蔑折辱自家族弟,全无友悌之心?”

  郭瀚假笑道:“崔部丞言重,瀚正准备与杨君说道,哪知惹了崔部丞,这才耽搁了。”

  这一番解释倒也说得通,然而围观人员中不乏精明、通透的,对于郭瀚的解释嗤之以鼻。光看刚才的一番好戏,这郭瀚很懂得规避锋芒,从头到尾都让杨观出头,自己做出一副被无辜牵连的模样,只在关键时候说几句引导意味很强的话,不动声色地撇清自己。要说他是“来不及为族弟正名”,其中的水分可见一斑。

  崔颂没在这个问题上多作纠缠。他的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打击对方,若非牵扯到了郭嘉,他不会这么大费周章,和这两个人浪费精力。

  再说杨观,他听了郭瀚的话,明白自家上峰这是弃车保帅之意。结合先前的那一句蠢货,杨观心知再说下去只会徒劳无益,而且郭瀚根本不会领情,遂闭了嘴。

  说到底,郭嘉是曹操亲自任命的府僚,颇得看中,若事情真的闹到了曹操的跟前,他和郭瀚绝对讨不到好。

  纷争告一段落。杨修恰到好处的说了几句场面话,做了和事佬,引崔颂去别的位置。

  “今日无意引此纷争,打扰会场安宁。损毁贵主家的茵席,明日定将另奉新物,登门赔罪。”

  待离开众人的视线,崔颂向杨修道了声罪。杨修意味不明的笑道:

  “崔兄为了郭祭酒,真可谓用心良苦。”

  崔颂神容平静:“前方座无虚席,杨中郎要引我至何处?”

  “距离开宴尚且有那么一段时间,崔兄不妨见见故友。”

  “若见故友,何不在厅中找一处空席坐下,美酒佳酿相伴,岂不美哉?”

  “这一故友,生性狂悖,若让他来此,怕是这旧也叙不得,酒亦喝不成。”

  崔颂心头敞亮:“原来如此。合该如此。”

  杨修含笑道:“听闻崔兄与正平亦有几分交情。正平刚直气傲,不知矫饰,近日脾气见涨……我与孔兄皆愁得掉了几把头发。崔兄若有空,烦劳多多担待,改日我请崔兄喝酒,干杯为敬。”

  正平,乃是祢衡的字。

  杨修方才打的“哑谜”——所谓的“狂悖的故友”正是说的祢衡。

  对于杨修的委托与承诺,崔颂心领神会:“正平于我有解围之恩,我本便打算找他阔饮一番,未想到杨中郎先一步予以了方便。”

  得到满意的回答,杨修的笑容更多了几分真实情谊:“子琮兄,这边请。”

  杨修带着崔颂来到后院,在廊下候着的从侍替二人净手,引二人入门。

  入门后,又有从侍接过二人身上褪下的长袍,搭在炉边熏爁。

  尚隔着一层屏风,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带着几分怨气传来。

  “杨德祖,真亏你还能想起这儿有个客人。我还以为要等这儿多了一个姓祢的饿殍,你才会出现。”

  话音刚落,屏风另一头的人发现映在细绢屏风上的是两个人影,话音一转,

  “竟还带了人过来?不怕你新交的小友被我气得七窍升天?”

  崔颂闻言一乐,走到屏风后,朗声道:

  “正平若想,尽可一试。”

  犹想大放狂言的祢衡:……

  作者有话要说:  祢衡:你不要过来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