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泉却摇头,慢吞吞道:“第一个问题,赵大人看着像文官还是武官?”

  “文、文官吧……虽然有武官的气质,对守卫也了解。但是提刑不是处理案件的文官吗?我一介草民哪里清楚这些,别问我这个。”

  “第二个问题,赵大人,他为人如何?”

  乾清思索一下:“若说当官,必然是个清官。公正严明,也很亲切,但是带着几分贵气。”

  “第三个问题,他和杨府尹比怎么样?”

  乾清讥笑道:“那个傻胖子?杨府尹自然昏庸一些,出了事生怕自己乌纱不保。这倒是和赵大人对比鲜明,出事之时赵大人倒是什么都不怕的样子。”

  说到这,乾清也觉得有的奇怪了。

  他看了看厢泉,只见其容颜隐于黑夜之中,并无喜怒之色。

  “第四个问题,住在西街的将军为人如何?”

  乾清老老实实总结道:“我只是听闻他脾气差又爱逛青楼,之所以低调行事,是怕和朝廷抓贼有冲突,定然是胆小怕事之人。”

  厢泉拍着驴屁股催促行进:“第五个问题,茶杯怎么碎的?”

  乾清被问的烦了,狠狠拽了驴子缰绳。

  “我怎么知道,不小心碰的吧。等等,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是不是谁故意打碎的?到底——”

  “第六个问题,赵大人身上的玉佩你看清了吗?”

  乾清耐着性子想了一下:“没看清,他似乎进城的第一日带过,之后就摘下来了。”

  “最后一个问题,赵大人叫什么?姓什么?”厢泉转过头去直视乾清,眼里闪着如璀璨如星的光芒。

  厢泉这般神情极度少见,而乾清却怒道:“我还真不知道赵大人叫什么,姓什么?你没睡醒吧!赵大人当然姓——”

  乾清突然愣住了。

  易厢泉低声笑了。他安然的坐在毛驴之上笑着,带着几分狡黠,也带着几分嘲讽。

  乾清目光涣散,喃喃的重复:“赵大人当然姓赵。”

  “那么都解释的通了。”厢泉笑道,“赵,国姓。”

  乾清徒然一呆:“你是说,赵大人他本身——”

  厢泉沉思一下:“照那个将军的反映,最少也是郡王。”

  “什么叫将军的反映?郡王?当今圣上的亲兄弟?”乾清如五雷轰顶,眼睛瞪如铜钱,“怎么可能!”

  厢泉不紧不慢道:“圣上年轻,应当是叔叔一类的。如今当官不是科举就是世袭。赵大人不像科举出身,非文非武,本身清廉不和庸人为伍却还能做成提刑——他怎么当的官?世袭的可能性大。说是世袭,也就是靠关系。你看赵大人的样子,纵使有人撑腰,哪里受得了官场的气?一个闲云野鹤的人为何什么都不怕?我初次见他之时,说他是看戏的——他就是个看戏的。出了事他不怕担责任,因为他根本不用担责任。”

  “我不信!”乾清大声嚷道。

  他的声音极大,震得周遭虫子都不再低鸣。厢泉不屑,一拉缰绳,驴子停住了。

  “提点刑狱出身之人必须有点断案真功夫的,他虽然冷静,喜好亲历亲为,命令守卫、调派人员、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比较强。他若做个朝廷大员倒是有可能,但在对待案子细节上却没有多大功力,反而不及你夏乾清一个人在现场瞎蹦跶来的有用,实在说不过去。他天天这么清闲却不怕出事被革职,也不怕那个将军,这是为何?因为他没必要怕。除了天子与几名宰相,此人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再谈及那个茶杯,赵大人估计是见了将军,见这将军如此昏庸这才发了脾气,摔了一个茶杯……但那这只是推测,我并没有太大把握。”

  乾清不语,自己瞎琢磨一气。

  厢泉见他不信,低沉一笑,继续的补充:“还有他那快玉佩。初见那日我没看太精细,倒也认识上面的皇家图腾。我刚才试探着问了一下,他倒爽快,直接承认了。”

  乾清这下真的震惊了:“承认了?他真的是——”

  “嗣濮王,皇上的四叔。”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北宋的官制以及宗亲制度是出了名的不好记,改来改去。我是理工狗,又不爱看史书,如果写的不对大家凑合看,抱歉了……小说有虚化的成分,北宋封王人数很少,赵大人其实也没啥实权。

  求收藏。

  、第四十七章 尸现

  嗣濮王?

  这三个字如箭一般狠狠贯穿了乾清的心。此事非同小可,绝不可儿戏。他转而问厢泉,结结巴巴道:“真的?”

  “真的。”

  “没骗我?”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