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二百一十一章 打不过 ...

  一万人的骑兵,被分成十个小队,在荒原上休整了三天,缓解了长途行军的疲惫之后,才重新开始分成三路往尉迟邑可能会在的地方进发。

  竺年的嗓子已经彻底好了,每天的军事会议上不再沉默寡言,心黑黑的点子一个接着一个。

  面对李曲等人的眼神,主帅糕表示不满:“这叫计谋!”

  李曲不甚走心地试图安抚:“好的,计谋。”又表示不解,“我们一万精锐,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尉迟邑在这边被泰河将军遛了两年,早就是强弩之末,我们直接正面打就行了,还节约一点时间。等我们和泰河将军汇合,再调转过来对付姜扶,那小子怕是连反应都来不及。若是这么慢慢来,姜扶肯定会支援过来,到时候反倒是我们腹背受敌。”

  竺年给了他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我们打不过正面。”

  “怎么会?”这一声是营帐中起码半数人的异口同声。

  竺年收起拿来指指点点的筷子,认真看着他们:“论骑兵作战的经验,你们有几年?”

  他们成为正经骑兵的经验,压根没几年。

  更别说是成为骑兵后真正作战的经验,只有少部分人在阳州和茅军练过。当时也不是正面冲锋,也是靠的各种……计谋。

  “你们觉得自己比得上尉迟泰河吗?”

  一众人齐刷刷地摇头。

  “你们看到尉迟泰河遛了尉迟邑两年,怎么看不到尉迟泰河两年都没把尉迟邑拿下?尉迟邑人品不怎么样,他但凡本事差一点,能在姜国混成现在这样?”他不够了解尉迟泰河,但足够了解尉迟兰。尉迟兰少年时期,可以说是被这位小叔叔压制过很长一段时间的。

  尉迟泰河这个养兄确实不简单,但在军中也斗不过尉迟邑。

  等到后来尉迟兰成长起来,尉迟邑也只是消沉了一小段时间,还照旧在朝廷里活得滋润,哪怕被剔除出了北境尉迟,照样在姜国拉起一支骑兵。

  若是时间更长一点,尉迟兰的本事稍微差一点,尉迟邑完全可以发展出一支和北境尉迟分庭抗礼的势力。

  一众人悚然一惊,纷纷抱拳认错。

  “别浪,猥琐发育。”竺年真正打仗的时候从来不会太过着急,“我们之后的行动,不一定要直接对上尉迟邑,我们把戍边的那些军队先吃掉一波。”

  他们现在是在敌后。物资的补给还好说,人员死了就死了,压根没法补给。

  他还指着这些人尽可能扫下更多的地盘,可不能一仗直接打没了。

  尉迟邑的军队还是其次,守边本来就有军队,另外还有修墙的大量民夫和匠人。

  这么大一群人,需要的补给不是一个小数目。

  至于这些人的位置……竺年抿着嘴,露出一个核善的笑容,把自己小地图上的绿点的位置,在中帐的舆图上标注出来:“这里。小心点,别伤到自己人。”

  有人大惊:“啊?我们还有自己人在那儿?”

  “有啊,沈化。”

  本来沈化自己是觉得到这边调配出一个合适干冷气候的水泥方子就行的,但后来实验发现,想要在这种气候下保证水泥墙体更加牢固,除了水泥本身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在施工工艺上加以改进。考虑到成本问题,材料最好需要就近解决。

  水泥的主要材料确实很常见,但建造这么大的工程,得就近设厂。

  沈化被姜卓征召的时候,怕被为难,是自己一个人孤身来的。这就导致任何专业方面的事情,他都必须亲力亲为,连个搭把手的助手都没有。

  加上姜国方面的一些因素,导致他必须待在边境这里。

  竺年手底下搞各种研究的人非常多,李曲他们连各个研究所的名字都背不全,更不知道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究竟研究的是什么东西;但提起沈化,那是谁都知道的,哪怕他们很多都没人见过本人。

  这些年来遍布大江南北蒙山内外的水泥路,那都是沈化的名字。

  李曲听到沈化的名字,都很兴奋:“啊,咱们能见到沈公子了吗?”

  “能啊。”竺年又说了明天的安排,看看差不多了,就散会让他们好好休息。

  冬天的早晨天还是漆黑一片。

  根据竺年的观察,卫州这边对比京城差了几个时区,这边早上巳时左右天才刚刚亮起。

  他们寅时三刻拔营出发,野外只有小动物发着光的眼睛,多半还是老鼠之类。

  目标明确,十支小队分散成松散的扇形围拢过去。

  由于卫州那边对求援信的彻底拦截,加上竺年行军的神出鬼没,这边对身后的袭击毫无防备。

  他们全部的防备力量都是对准关外。

  沈化作为修建城墙最重要的人,没有之一,所在的位置是非常安全的后方,距离真正城墙所在的地方还有骑马半天的路程。现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这段路程耗费的时间得拉长起码一倍。

  除了重要的水泥厂之外,这里还安置了一些工部的官员、匠人、役夫等等,还有一些作为军事后勤方面的设施,譬如各种仓库之类。

  这个地方也是修了墙围起来的,但主要是用作挡风。与其说是城墙,倒不如说是围墙。而且墙体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每一段都是沈化用来试验不同的水泥和工艺配方的结果。明明一个新城,却像是一个穿着满身补丁的叫花子。

  别说是景色优美的梨园、桃花坞,就是体型娇小的银城也比这座还有点规模的城要漂亮得多。

  大概是没有人想到会遭受袭击,当天晚上在经历一波降温之后,小城唯一有的防御手段——四座角楼上,只有火光没有人影。

  竺年瞅准了一座没人的角楼,带着人摸黑爬上去。

  小城的墙不过丈高。竺年这种高手,连梯子竿子都不用,在墙上借点力就蹿上去了。发出的些许声音,全都淹没在呼啸的西北风中。

  角楼内的火光摇曳,底下是旋转而下的楼梯,连接着一层的一个房间,里面有两个看守,正围着壁炉坐在椅子上打瞌睡。

  大概是察觉到了什么,其中一人醒过来,迷迷糊糊地问:“上头火没灭吧?”

  毕竟要值夜,两人都没有睡太死。一个说话之后,另一个也说道:“不知道,什么时辰了,要不我上去站一会儿?”

  他说着,就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眼睛都还没睁开,竟然还被人扶了一把,脑子里还在想今天同僚怎么那么好,就感觉到脖子一阵剧痛,没了声息。

  “上去看一眼得了,今天晚上那么冷,上峰不会来检查的。”这人听到脚步声,以为同僚去了,眼睛自始至终都没睁开,拉了拉一块破羊皮,把自己盖好,都没发现不对,就在下一瞬和自己同僚一起归了西。

  跟在竺年身后的斥候,还想怎么王爷冲得比他们快,都没捞着发挥的地方,只能在后面干干苦力,把两具脖子形状扭曲的尸体抬到上面,往下扔去。

  重物落地的钝响传不了太远,只是给附近的自己人一个信号。

  等后头扫尾的斥候重新下楼的时候,另外一边的斥候也干完了活,两方对接又去把守城门的小屋给清理了。

  小城总共就只有一座“城门”,也不厚实。

  竺年开门的时候,嘀咕了一句:“这点厚度,我一箭就能射穿了。”

  说白了就是这个城压根就没考虑过御敌,建造得就像是一个坊。

  跟在他身后的是红三,嘀咕了一句:“您的弓还在老大那儿呢。”怎么也是一扇厚木门,还是包了铁皮的,多少给点面子啊。

  “噫!”竺年快速扫了一眼城里面的红点的位置,先对红三指了个方向,“去那儿找沈化,保护好他。”

  说话间,军队通过城门,不需要多言语,就跟着竺年直扑红点最密集的区域。

  小城实在太小了,竺年他们的行动又过分隐蔽迅速,小城内总共就不到一千人的守军,根本就来不及组织起有效的反抗,就被杀的杀抓的抓。

  杀掉的是少数,多数是被俘虏的。

  竺年挑挑拣拣,把几个顽固的红点给单独拎出来。

  沈化心领神会,可算是找到机会跟竺年说话了:“城里面的衙门没有牢房,别处有个关人的地方。”

  竺年就跟着他过去,身后被捆起来用刀剑指着的人,有些还在骂骂咧咧,更多的噤若寒蝉。

  他们这些官员,大都是从京城跟着沈化来的,有负责调派修筑城墙的责任,也有监视沈化,偷取学习调配水泥方法的任务。

  但是到了这边之后,一方面沈化把实验室管得格外的严格,哪怕放人进去,也压根不会跟他们详细解释。他们光靠自己看,就想把那些东西看明白……反正到现在他们只看明白了各种不同的石头。

  另一方面,山高皇帝远的,长期没有人管着,他们自然肆意妄为。

  到关押的屋子的短短的距离,竺年听着沈化的话,脸都扭曲了:“这儿还有勾栏瓦肆?”

  这么小一个城,正经的城墙都破烂不堪,坊墙更是没建几道,倒是有一整个“红灯区”。

  沈化说的关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围墙除了矮一些,倒是比外面的城墙还好。

  和外面一片寂静的小城不同,这里哪怕已经被竺年这边的军队接管了,依旧能够看得出一片灯红酒绿,时不时哪里冒出一些不知今夕何夕的胡言乱语。

  “一群人闲着没事,不就是搞这些嘛。”沈化往那一头一指,“那儿还有赌场呢。他们的牢房可好。”

  竺年神情微妙地看了他一眼:“你倒是熟。”

  沈化赶紧解释:“我可不熟!”又低声说道,“这不是要盖这些房子,需要水泥,得通过我嘛。我能看得上这些?曲儿都唱不准几个调的。”

  他好歹是个衙内,眼界可高了!

  两人正走着,突然有边上的人认出竺年:“王爷!救救我啊!救命啊!”要不是有军中的人拦着,差点就要往竺年身上扑。

  竺年看着被摁倒在地上的男人,大概是原先在银城被带来的匠人,抬头看了看身边的建筑,脚步只是微微停顿了一下,就继续往前走。

  沈化倒是意外竺年没管。在他眼里,竺年一直都很心软,而且一点都不像他们这种出身的人,见不得人受苦,总想着人人都有好日子过。

  他没见过泥塑菩萨救人,倒是见竺年救过不少人。

  竺年不用去看沈化,就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人必自救,他人方可救之。这人在青楼,难不成是被别人强押进去的?”

  坊不大,两人说了几句,地方就到了。

  此时赌场里的众人不管是老板、打手还是赌徒,全都被捆着蹲在墙角。别管他们平时多么一个赛一个的横,此刻都像是乖巧的小鹌鹑似的,恨不得把脑袋埋到地里,瑟瑟发抖。

  在军队面前,什么地痞流氓全都是土鸡瓦狗。

  沈化对水泥管得很严格。想要用水泥,不仅得有详细的图纸,而且得有官员的批示,用量多少得过沈化的眼皮子。

  水泥厂刚投产的时候,就有人想贩了去别处卖,都被沈化处理了。

  按理说,他是没什么权力这么干。但要是不听他的,他就能找一万个合理的借口,拖着不干活。

  修墙这事儿,是皇上亲自盯着的,缺了谁也不能缺了沈化。

  类似的事情搞上几次,沈化已经是小城里的土皇帝,除了军需那边插不上手,几乎到了想干嘛就干嘛的程度。

  赌场这里,正正经经的地牢。

  竺年闻着味道就不想进去,就让手下的人把身后一群送进去再说。

  等他们离开赌场,亲卫营已经基本把小城全面接管了,大部分匠人和普通的兵丁都已经被安抚。有些银城来的匠人,得知来的人是竺年,竟然直接睡觉去了,看的亲卫营都目瞪口呆。

  “我道是谁,原来王爷啊。”

  “行了,都回去睡了!”

  “是王爷来了!”

  “孩子都回屋去,别冻坏了!”

  “军爷们晚上住我家,我家炕上还能再挤两个人!”

  除了这些匠人之外,还有一些沈化身边的人,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等竺年忙活完城里的事情之后,才有人过来问:“王爷在此,不知道我家里人怎么样了?”

  这些人都是竺年身边人的亲戚,关系还都挺近,不是亲兄弟就是表兄弟。

  按理说,要是御林军中有缺的话,他们也是可以补上的。但要是不发生什么大规模战争,御林军中不会出现大量的人员需求。

  御林军又大都负责姜卓的安全,比禁军都缺少实战经验,自然不会有多少伤亡。

  姜卓的御林军来源和大月的不太一样,用的绝大部分说起来也是勋贵子弟,但是“贵”得有限,更类似皇家豢养的家奴,只不过名号好听一点。

  这些人若是没有被招进御林军,生活和军屯也差不多。

  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是会点拳脚功夫,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农民。

  在这个军人普遍社会地位底下的时代,他们的地位并没有到被人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的程度。他们的脑子里压根没这一根筋,只知道自家兄弟说竺年这个老板人好,那就好。

  别的,他们只是单纯忧心家人的安危。

  “放心好了,都安排妥当了。”竺年记得这个人是他一个长随的亲弟弟,就说道,“你哥还在抱月居,我和先生两人的事情和家里人扯不上关系。实在不行,抱月居靠着沃水,又有两条船在,上去就能跑,没人追得上。”

  一条是他原先的画舫,另外一条是他后面重新造的正经战船。虽然船小,但是速度快。

  嬉王府的人说起来都是姜卓的人。

  要是竺年和尉迟兰是在家里搞的事情,那这些家人难免会受到牵连。但是竺年在夕照原,尉迟兰是在看守宋淮的小院,哪个都和嬉王府扯不上关系。

  怎么看,姜卓都不至于为了这个事情,去迁怒自己人。

  长随弟弟松了半口气。

  竺年当天晚上,就和沈化一屋睡了。

  大炕上除了他们两个人,还有四个。

  小城总共就这么大,一万人的军队进来,需要安排住处,只能先挤挤。

  到了白天,小城进一步被规整,俨然成为了他们的敌后根据地。

  军需的仓库,不管是存的粮食还是兵器,全都清点之后被统一安排。

  一些小城内归顺的官吏,也是头一次见沈化在这方面竟然十分精通,完全不像是一个只会埋头研究水泥的书呆子!

  沈化也不明白:“我爹是东州知府,我家是沃州望族。这点东西,看都看会了。这城里才几个人,又不是一个州,管这点人,能有什么难的?”

  这些人怎么就真信他啥都不懂呢?

  竺年留了一些人给他,他现在走路都抖了起来,把先前看不惯的都给整改了。

  他把匠人们和许多关押起来的人一起调集起来,加班加点开始加固小城的城防。

  官吏们这一下头皮都炸了:“您不是说冬天不能施工,会不牢吗?”

  他们试过,天气冷了之后,砌出来的墙是真的容易断裂。

  沈化心想,他一个敌对势力的人,怎么说什么话,别人都相信呢?这些人能当官,应该也不是什么天真小可爱啊。

  林州新城的城墙,那都是多少年前的大冬天建的了。他会不知道冬天怎么建墙?

  那年林州还特别冷,下的雪比这里厚多了。

  虽然后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都不伤及根本,怎么可能现在还比不上那时候?

  成功获得一个后勤补给地点的竺年,带着军队继续往前出发。

  这一次他们的行动更加谨慎。

  平原地区,尤其是敌方有城墙,哪怕是还没有完工的城墙的优势,不需要望远镜就能够很远就发现他们的踪迹。

  竺年不知道他特意配给的做工很拉胯的雪地迷彩,能够把敌方糊弄到什么程度,只能尽量把行动改成晚上,并且尽量快速转移。

  几天过后,戍边的军营那边人都快疯了。

  姜国养马的条件非常好,确实有很多骑兵,但不表示他们戍边的军营——军队系统里的底层,也能有多少骑兵。

  骑兵搁哪儿都是最精锐的作战部队,除了回来休整,几乎不会用于单纯的防守和预警。

  尉迟邑的骑兵队伍早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受到攻击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是安昌那边又来人了。

  这一段国境线非常长,大雪一下,压根看不出哪儿是哪儿。出去路走长一点,都不知道家是哪边。

  他们点了烽火台求援,但是在这种风雪能把人眼睛都糊住的天气下,他们也不知道多久能传递到。

  想出去求援,在找不到尉迟邑军队的情况下,最保守且安全的做法就是顺着未建成的城墙,去找姜扶。

  本来姜扶也在他们这边,但毕竟过年嘛,人家是王爷又是大皇子,安昌那边也不至于真的大雪天也丧心病狂要来攻打,就回到附近的一个小城去过年了。主要是打了两年,周围的百姓都撤离得差不多了,安昌过来人要是不深入,他们也骚扰不了什么。

  太深入的话,还容易被抓到。目前已经安分了好一段时间。

  万万没想到啊……

  “安昌是真的疯了!”

  “我怎么觉着来的方向不太对呢?”

  “不管什么方向,咱们只能守住营地。”

  “是!”

  营地还有拒马之类的工事在,要是出去,先不提迷路的问题,大雪天行军,不能敌人来袭,他们就得倒下一半。

  外面协防的堡垒,在不知不觉中一座座倒下,像是被风雪压垮的一样。

  派出去求援的斥候,无论派出去多少人,什么时候派出去的,第二天早上都会被整整齐齐堆在营地门口。

  营地里人心惶惶,谁也不愿意去值守,怕接下来“风雪中的鬼”会来收割他们的性命。

  风雪天中打仗埋伏都不好受。

  竺年他们也很艰苦。好在他们作战经验不算充足,后勤保障经验那全天下还真没几个能比得上。

  他们本身就做了充足的防寒保暖的准备,又有距离不远的小城作为后勤补给点。那边要什么有什么,压根不慌。

  等军营那边被他们围到自闭后,只需要一部分人留下继续对营地保持压力,剩下的人则被竺年带着,往石原的另一边去。

  这边的地图对他们所有人来说都不清楚。唯一的情报还是来源于沈化搞到的一张很不清晰的舆图,覆盖的范围也很有限。差不多就是一片石原,再往西就是不算丰饶的草原,几个湖泊一条河流的大概位置,剩下的什么村镇城池,一概不清楚。

  这时候竺年手下的精锐斥候们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每天分成小队,三五人一组分不同的方向不停探索。

  竺年自己一个人一匹马就行,一边跑一边有些奇怪:“小叔叔大冬天的,追到安昌去做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  今日份的野王年

  野王 (=?ω?)?:别浪。

  手下≡Σ((( つ??ω??)つ:正面刚!

  野王 (=?ω?)?:猥琐一点!

  手下≡Σ((( つ??ω??)つ:冲!

  野王╭( ̄▽ ̄)╯╧═╧:行叭,先把敌人找到。

  手下(; ̄Д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