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五十五章 养虎为患 ...

  因为毛皮赶着处理,竺年一行只能休息一晚之后,就返程回京,结束了这段匆促的旅行。

  回来时候虽然多了两辆装了皮毛的车,但由于配合比去的时候好了一些,速度并没有慢多少。

  带队的竺年略微咬了咬腮帮子:“啧。”

  真不愧是一群被家族给予厚望的精英,只简单跑了一天,就能上手。

  他倒是可以让爱玩闹的纨绔们继续荒废,对这些被家族严格管教的精英子弟却没有太大的办法。

  傍晚的时候,队伍顺利进城。

  各家这次没能再像出行时候那样迎接。

  竺年象征性地说了一句:“就地解散。”算是正式结束了这次狩猎。

  一行人风尘仆仆,在狩猎的时候没怎么觉得,一回京疲惫的感觉就涌了上来,简单施礼之后,就各回各家。

  尉迟兰看出竺年意兴阑珊:“要不咱们去梨园,叫几个人来,一起听戏?”

  疲惫只是针对那些公子哥,对于竺年和尉迟兰这种常年泡在军营里的人,来回五天的行程只能说是勉强热身。

  竺年一听倒是来了兴致:“行。咱们烧锅子吃,快去集市上看看,有新鲜的羊肉、鱼肉多买一些。也不知道这会儿还有什么新鲜蔬菜。”

  梨园是竺年的地头。

  现在梨园的环境不可简单说一句城外,许多文人墨客,以及改朝换以后闲赋在家的原大月官员们,有许多举家搬迁到了附近。经济条件还过得去的,直接就买在了梨园精舍,也是一种托庇。

  他们想要听戏,车马还没出城门,就有许多人带着酒上门。

  正巧梨园刚排了一出《三更惊案》的新戏,烛火不用太亮,就这么在戏台上演起来,氛围感十足。

  一群人闹腾到了半夜才散去。

  两位皇子带着两车的皮毛回宫,看到守在自己宫室门口的姜卓,显然吃了一惊:“父皇!”

  姜卓忍了忍,还是把两个儿子拉到身边来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一块油皮都没蹭破,就重新挂上严父的壳子:“嗯,赶紧去洗洗。”

  “是,父皇。”

  三皇子胆子大了一些,把车上一个笼子拿下来递过去:“父皇,这是年哥意外得了,说是给您。”

  姜卓并没有伸手,接着夜晚点起的宫灯,并没有看向笼子里的小老虎,而是带着一点奇异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你叫他年哥?只出去一趟就这么亲近了?”

  三皇子觉得他话里面似乎带了点深意,但琢磨了一下又觉得没什么问题,毕竟宫中和竺年关系亲近的人多得是,出去的这一行人也都这么称呼竺年,就心无城府地点了一下头:“也不算亲近,但是年哥好厉害……”

  他还想说什么,被在一旁发觉不对的二皇子猛地拽了一下手腕,只见刚才还一脸平静的姜卓从护卫腰间拔了刀,直接把小老虎一刀砍成了几乎两半。

  三皇子脸上的兴奋还没有褪去,表情就这么僵住,看上去还有点滑稽。

  “养虎为患。”姜卓把刀还给护卫,“好了,你们也累了,早些休息吧。”

  两位皇子恭敬地目送姜卓离开之后,才转身回到屋内。

  宫人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两个人浸泡在浴桶中,心里面却凉透了,还在他们父皇斩杀那么小的一只幼虎的画面中回不了神。

  姜卓回到宫中之后,很快就有人把这一趟狩猎发生的事情,巨细靡遗地汇报给他听。

  这种比较轻松的话题,直接就是在太后宫中说的。

  皇后和姜戈也在,一同听得乐呵。

  姜卓一点都没有刚杀了小老虎的样子,语气亲昵又轻松:“臭小子,瞧他出城的时候还挺像那么一回事的,敢情只是做做样子。”

  太后听他说起,也跟着笑了一会儿,又提议:“还是得让我大姜子弟多锻炼,这多不像样啊。”

  狩猎队伍中有两名是皇后的族人。她也赞同:“确实如此。”又拍了拍姜戈的肩膀,“戈儿都已经会骑马了。”

  姜卓对自己的嫡子还是很满意的:“戈儿还小,也不用操之过急,先养好筋骨。戈儿还需要多学文治。”他低头对儿子郑重说道,“将来朕会给你一个太平天下,你要给万民一个盛世。”

  姜戈年纪虽小,但已经非常知晓道理,从启蒙时就学的是这一套东西,闻言退后一步,跪在地上给姜卓行了一个大礼:“儿臣定不负父皇!”

  “好!”姜卓非常高兴。

  等第二天姜卓刻意让人汇报了竺年的行动,不怎么意外地得知他像个没事人一样,却也没想到他们竟然没在城里停留,北门进东门出,直接去了梨园精舍,还和尉迟兰一起自己整了一顿火锅,叫了一群住在左近关系亲近的闲散文人,又叫了梨园的戏班子过来,闹腾到了半夜才散。

  这么一对比,自家这些看着优秀的子弟,就完全看不出优秀在哪里。

  不到三天,京中这些尚未有职缺的勋贵子弟,只要年满十五,全都投入军营。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在其中,让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

  负责训练他们的,不是御林军的,就是禁军的高级军官。一群平日里只知道斗鸡走狗的纨绔,瞬间告别了“无趣”。

  本来这场盛会,和文臣家的子弟是没什么关系的。

  但如工部尚书韦逸仙这样的,在听说了之后表示,他们家中的子弟也要参与。

  户部尚书姜崇这样自家没有适龄的子弟,还非得给妻族的子弟们硬要了一批名额。

  在他们的带领下,有心人自然纷纷跟上,其余人哪怕只是为了不出格,也只能跟着报名。

  竺年把韦逸仙的话翻译了一下,就是:“给孩子们加一节体育课。”韦逸仙的思路还是不错的。

  现在非得要说的话,其实是没有严格的文武之分。

  但凡士族子弟,最精英的那一撮必然文武都很好,只是相对说文更好或者武更好。

  再看家族历来从事的官职,更偏向于文还是武。

  加体育课什么的,是因为当前朝廷的主要任务是备战。

  先前的灭国之战打得确实顺利,但非得要说姜把月取而以之,也不能真这么说。

  姜把月的汤圆内馅儿给吃了,外面的皮子可都还在。

  皮子不好吃吗?

  是他们吃不着。

  不是他们不想吃,是筷子(粮食、军队)断了,得重新再准备一双。

  今年的夏天过分酷热,一些地方闹了旱灾。

  主要产粮地沃州遭受兵灾和水灾,人口大量减少,大量耕地抛荒,就更谈不上收成。

  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江州和萍州,又恰恰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在京城的歌舞升平之下,姜国现在面临的局势其实并不稳妥。

  说不定南王府把心一横,又来一次北伐。

  虽说一年时间并不足以让南王府训练出一支适合北伐的军队,但之前大月不也这么想的吗?

  人家说干就干了,难不成还得跟他们先商量?

  所以哪怕是文官家族的子弟,也要把兵马操练起来。

  竺年狩猎回来之后,一号码头那儿因为天气太冷,已经停工。

  彻底闲下来的竺年,没事就往梨园小筑的学校跑,听到消息的时候,没怎么琢磨,就对校长说:“咱们也加一节体育课。”

  和毛坯房的住宅区不一样,学校不说要有什么装修,起码桌椅板凳的家具要配备齐全,另外还有配套的食堂等等。

  这会儿正好学校前期准备得差不多了,暂定的校长沈大就带着竺年看课表。

  校长是沈大。

  他还做经纪,不过现在梨园这一片的空房少,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一片的读书人里面,反倒是他的学问最扎实,也没有一些旧朝官员的清高。

  在了解了什么是体育课之后,沈大不太赞同:“有早操和课间操就够了,这些孩子们回去还要干活,多动消耗大,家里怕是供不上。”

  “我来出钱。”竺年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沈大干脆把竺年带到校长办公室里坐下,之后认真说道:“我知道您有钱,但不是这么算。您免了孩子们的学费,让他们白天能有一个地方安全待着,还能顺便认两个字,会算两笔账是一回事;事事都让您来,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知殿下体恤百姓疾苦,但这些孩子有自己的父母。您不可……越俎以庖。”

  竺年沉吟片刻,觉得沈大说得对:“是我考虑不周。”

  他们商量定了,又找来全部总共不到十人的教职工,开了个会,一起把所有能想到的地方重新确认了一遍,也不挑什么日子,就定了明日开学。

  沈大简单写了两张公告,一张贴在梨园小筑的小区门口的公告栏上,一张贴在学校门口的公告栏上。

  最近几天码头上的工作刚停下来,家家户户开始置办起冬储的粮食,早一些的甚至已经开始做一些过年的准备。

  也有闲不下来的,三五成群出去找短工。

  自家小区有学校这件事情,是他们入住前就知道的。

  学校和私塾不一样,虽然也教学问,但是教的学问更接地气,对他们来说也更实用。在最初的好奇心过了之后,小区里的住户们早就盼着学校开张,反正也不要钱,孩子们进去能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算清楚账,今后找一份工也简单。

  沈大拿着公告出校门,就有人跟着,一路走一路解释。

  “啊?不是今天开?得明天啊?”

  “几个小娃儿在家,我也没法安心出去做工。”

  “临过年了,工钱给的可好了。”

  住户们大部分都是在码头做工的匠人,要不就是在附近摆摊的小商小贩。

  此时到过年大概还有两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正是生意最好做的时候。

  有几家还真的是冲着这个学校来的。

  以他们的条件,还不足以让家中有人专门带孩子。生活环境又通常比较杂乱,实在顾不上孩子的周全。虽说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这么拉拔长大,但是大人多有不靠谱的时候,更别说是孩子了。

  别说是学校还教孩子认字算术,就是什么都不教,那也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好地方。

  竺年看着被家长和孩子们围住的校门口,完全没想到:“还以为会没人来呢。”

  毕竟家长不都担心孩子们在外面会被欺负,学校暂时也没条件分成男校和女校,在学校搭伙还得给钱呢。

  沈大的妻子就笑:“哪有这样的讲究?都在一个小区里玩熟了的,又没什么生人。学校里的伙食费能有多少钱,比外面买要便宜太多了。”

  单纯买菜都不止这些钱呢,自家做还不得再添上柴米油盐?

  她出身官宦,虽说学问没有沈大好,但简单教这些孩子们绰绰有余。

  其实能够住在梨园小筑里的,并没有真正的穷苦人。他们确实买不起京城的房产,但是手头还是有些小钱的。尤其是匠人们,他们在这儿住的房租扣除补贴之后,几乎就跟白住一样,平白节省出来一笔钱。

  大部分的爹娘都是心疼自己孩子的,再节省也不至于在这方面省。

  她刚和竺年聊了两句,就被沈大叫走:“把账本拿来,先就这么着把这个月的伙食费收了。”

  竺年看他们忙活,也不待着添乱,背着手慢悠悠去小区里面遛弯。

  走出没几步,他就看到姚意在外面探头探脑:“姚公子可还住得惯?”

  此时的姚意没有初见时的锦衣华服,但也穿得厚实,人瞧着似乎还精壮了些,看到竺年像是看到个大老虎似的,猛地往后跳了一大步,要不是背后的树细了一点,他差点直接跳到树上去。

  “世子殿下!”姚意一惊一乍地重新站直,现在可没刚开始那么不知轻重了,把竺年当做他家爷爷,板板正正地行礼,“殿下近来可好?尉迟先生可好?有闲到这儿来玩?”

  竺年也就客客气气地回:“都好。姚公子在这儿可还住得习惯?”

  姚意最怕见到他这样,上次就是这么笑嘻嘻的,结果把他给扣下了,赶紧一叠声道:“住得惯住得惯。”

  “真的?”竺年还真的挺好奇的,干脆跟着到他家里去看。

  他就让人拦着不让姚意出门,不让人伺候,但没有阻止姚家派人来探望来送东西。

  小房子里此时已经摆满了生活用品,各种器物摆放整齐,收拾得十分干净。

  南向的小厅里还像模像样摆了一张书桌,摊开放着正经的书本。

  竺年转了一圈,没说什么就走了。

  姚意把人一直送到小区门口,才算是舒了一口气,在门口呆呆地站了一会儿,被家中派来送东西的管事叫了一声,才回过神来。

  管事牵着毛驴跟着他回去,把驴背上的东西卸下来,又把驴子在后门拴好:“天气冷了,得着人来搭个马厩才好。”等进了屋才问,“方才见是世子殿下来过了?他说了什么时候同意您回家吗?”

  管事拿来酒肉,姚意也没袖着手旁观,拿了放进碗厨里:“没说。”看管事舀了一点热水,兑凉了一些就开始拧了抹布擦桌椅,“现在也不是他说能放了我,我就能回去的,还得爷爷说了算呢。”

  他现在生火热饭热菜都没什么问题,简单炒个菜也问题不大。但是一些平常吃的烧鸡烧鹅之类的,就没什么办法,还得家里人做好了送来。

  管事是姚意爹娘身边伺候的人。

  发生了那间丢脸的事情之后,他自己身边原先伺候的人全都被遣散发卖了。

  府里也没说重新给他配人,反正他现在这情况也用不上。

  管事听他这么说,叹了口气,想着家里面老爷子现在对意哥儿连名字都不提起,也不好当着姚意的面多说什么,只说道:“眼见着就要过年了,怎么安排总得有个说法才是。”

  姚意的情绪倒是没低落多少,对管事说道:“德叔,过年时候让爹娘弟弟妹妹过来待上一两天也成。这屋子虽然小些,但是比家里还暖和。炕也够大,能睡得下。”

  管事几乎天天都来给他送饭送菜,当然知道这屋子的好处,但是……但是也不好多说什么,呐呐地应了,临走带上了姚意昨天写好的功课。

  在他看,姚意当然是聪明的,只是以前聪明劲没用对地方。

  现在待在这里,没了那些狐朋狗友,也没了那些奸猾的下人撺掇,倒是能静下心来读书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他一日日来,干的活一日日变少。

  他家不能说金尊玉贵,也是锦衣玉食养大的少爷,现在会自己生火做饭,会自己打水劈柴,连马桶都会自己刷洗了。

  姚意现在倒是越来越心宽,把管事带来的肉食拣了一盘出来,又把剩余的放锅里面蒸上,也不用装食盒,直接拿着去对面沈大家。

  沈大家的大姑娘开门,也不扭捏地接了过来,把几个想往外面钻的小孩儿撵回屋里:“又哪儿看不懂?”

  姚意就拿了书,指着几个地方。

  沈大姑娘看了看,给他说了。

  姚意谢过,又揣了书回去。

  他以前是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只觉得自己是也行武也行搞钱也行,直到来了这儿,发现自己别的不说,单是学问还不如对门一个不到他肩膀高的小姑娘。

  拳脚更不用说,根本打不过门卫大叔。

  以前在家的时候,私塾的先生上课他不认真听,家中父辈教拳脚也不认真练,现在倒是沉下心来,重新捡了起来。

  竺年回家之后,和尉迟兰说起姚意的事情。

  尉迟兰正在书房画图,听他说就放下笔,还一时想不起这个人,多说了两句才想到:“哦,那个笑话。”

  “大叔叔不厚道啊,跟我抢生意,本来还以为劳改生意大有可为。”瞧瞧现在的姚意,不挺好的嘛。

  其实他也就是随便说说,这生意给他做,他也不会做。

  开玩笑,他还当着人家的质子,给敌人培养人才做什么?

  尉迟兰对姜家的事情不感兴趣,倒是好奇南王府的,问:“南地类似的事情,你也是这么处理的?”

  “那倒没有。”竺年凑过去看他的画,发现才刚起了个头,还看不出是什么,“南地这种世家门阀少,没几个能上得了台面的。撞到我手上的,都被我爹给处理了。”

  尉迟兰琢磨了一下话里面的意思,没再说下去。

  竺年从小在南泉,长在盛元长公主膝下。南泉当地可没有什么世家门阀,等他九岁回了梁州,会撞到他手上的,多半是家中在南王府后宫有一席之地,对世子的位置有想法的。

  竺年那会儿年纪还小,竺瀚要稳住他的地位,场面不会比他灭门武陵侯府更好看,出手之后自然就轮不到竺年出手了。

  “触及刑律的,按轻重劳改。”竺年想起自己开辟南沱线的时候,“盗匪这种玩意儿不当人,当畜生使的时候,还挺好。”

  坐在门口看话本的长随,手抖了抖,不敢去深想。

  俩小年轻,怎么一个比一个凶残?

  尉迟兰又去拿笔,没蘸墨就抬头:“糕儿生辰快到了,想怎么办?前几年都耽搁了。”

  竺年对自己的生日没什么感觉:“哥给我煮碗面?”

  “就这?不请人?”尉迟兰惊讶。

  竺年摆摆手:“请什么人?能让我睡个懒觉,清净点就行了。”

  “也好。”尉迟兰笑,见他没打算看书,就邀请他过来,“帮我看看画。”

  竺年一边说着“我又看不懂”,一边踩着拖鞋过去。

  尉迟兰在书画鉴赏方面的眼力没的说,字也写得好,但是在绘画方面就要差一点。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他这点年纪已经算是极其难得。

  前阵子他一直看竺年和匠人们画码头的设计图,倒是把三维透视学了去,最近在琢磨着融入到画中。

  竺年确实不懂画,但架不住他看过的好东西多。尉迟兰画的是山水,又不是什么印象派抽象派,他倒是还真能说出点道道来。

  两人絮絮叨叨说了好一阵构图,竺年还动手用炭笔打了个草图:“你画个简单些的图样,让绣娘绣一副当插屏。最好画一套四季……”

  两人正说着,外面管事敲门进来:“宫里来人问,皮子要做成什么。”

  先前竺年在蒙山猎了不少狼,家中不怎么缺这个,问了问尉迟兰,他也没什么想法,就说道:“也别做了,硝好了拿来给我,我送回家去。”

  南方也有狼,但皮子没北方的毛绒绒。

  管事就去回话,没一会儿又回来,说:“晏家的三少爷在外面,说是来给您送帖子。”

  尉迟兰还在想:“他来做什么?还找你打猎?”

  竺年就开玩笑:“上次饶了我两张狐狸皮,难不成还真给我递结婚的帖子?”

  作者有话要说:  质子糕的任务⊙ω⊙:传播南地文化,加强南北文化交流与发展,为两地和平做贡献。

  翻译:

  一:传播南地美食,养胖老姜家的娃,顺便赚钱;

  二:传播各种娱乐活动,带坏老姜家的娃,顺便赚钱;

  三:为两地核平做贡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