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一百二十四章 理头 ...

  计划执行的很好,唯一的缺陷是没有带出足够多的粮草辎重。

  不过这也不打紧,只要能够对茅军造成削弱,多多少少都是赚。

  当然,冲出茅军的包围圈,不是两条腿跑得快就行。

  外族部落多少都遭受了一些损失。

  为了表明自己合作的诚意,杨家兄弟亲自“带队”接应,还带了许多医药,给他们先应急处理了伤口,甚至还传授了一定的医疗常识,又赠送了一些常用药品。

  这一下,要说直接许多普通外族士兵给感动纳头就拜,肯定是瞎说。但此举取信了大部分外族部落。

  要说在他们生存的区域,缺乏生活物资是一定的,但最缺的绝对是医药。

  而且因为物资的匮乏,医药以及巫蛊都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权,和普通部落人没什么关系。

  简单处理完之后,他们马不停蹄地乘坐了一段时间的船,以没有预想过的轻松赶了一大段路。

  唯一的不好就是船比较晃,容易晕。

  等他们下船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距离涉阳关不到两天路的地方了。

  杨家两兄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随一起行动。

  好在兄弟俩弓马娴熟不是随便说说,现在这情况也算不上什么高强度的行军。他们也不晕船,顶多就是小船上条件差一点,很多事情只能因陋就简。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内心依旧忐忑,却不再是因为担忧自己的性命,而是怕被小叔教训。

  他们内心对南军只是有一点害怕,但是对茅军却是刻骨的仇恨。

  帮助南军对付茅军,他们的内心没什么疙瘩,毕竟归根结底,他们是在帮助阳州。

  身为杨家人,他们对阳州的感情是旁人无法比拟的。

  茅军践踏阳州,是他们完全无法容忍的。

  至于南军,还帮助他们打杀茅军呢。

  虽然南军待他们也没安好心,但比起茅军这种完全的敌人,南军只能算是半个敌人。

  船队行至完全被南军控制的区域,他们看到除了少数痕迹之外,百姓们已经恢复生产生活,对南军的好感又提升了一点点。

  杨十郎下意识觉得这个场面不太对,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

  “三郎、十郎,前面不远就是杨凉将军驻地,你们可以先准备准备。”

  杨三郎听到一名南军和气的声音,原本对于自己办成了一件大事的隐隐得意,终于变成了惶恐。他下意识应了一声,拉着自己脚步有些飘的兄弟,一起翻身上马,不久之后就进入了一处营帐。

  他虽然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些心虚,但是在这种境地下,能够和能征善战的小叔待在一起,显然更加安全可靠。

  杨十郎不晕船,但也从没有试过乘坐这么久的船,脑袋和步伐都有些晕。好在骑了一阵马,倒是把他的脑子颠了回来。

  和急着见小叔的杨三郎不同,杨十郎把这些营帐的布置着意观察了一番。

  明显宽大一些的营帐,在各种普通的营帐的包围之中,可以说是拱卫,也可以说是监管。

  两人进了营地,沿途遇到的无论是南军还是阳海军都非常和善,处处都透露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马一直骑到主账跟前才被士兵带去照料。

  两人下马之后站在门口叫了一声,听到账内传来杨凉的回应,才整理了一下衣冠,掀开帘子进去,就看到他们小叔一手上拿着一卷书册,一手在写字。

  “小叔?”

  杨家人是刻在骨子里武将血统,变异的那一支已经干脆分家到京城单过了。剩下在阳州的这一支,顶多就看个兵书,其它时间连个戏文都看不下去。

  他们家小叔只是长相文质彬彬,骨子里还是正儿八经的杨家人,怎么会看书?

  杨凉在他们进来的时候,抬头大量了一下两个侄子,见他们只是灰扑扑了一些,连手上的书都没放下,示意他们进来:“那边有热水,自己先洗个手脸。说说你们怎么回事?”

  两人简单清洗了一番,把一路上的见闻和前因后果详细说了。

  因为时间紧,两人在策反外族部落的时候是分头行动的,双方分别说明,又相互补充。

  身为杨家人,他们虽然没有把足迹踏遍整个阳州,但是对阳州的地理很清楚,不用舆图,就把整个路线说得非常清楚。

  杨凉点了点桌上的茶壶:“奶茶,自己倒。”

  两人刚喝了一杯奶茶,就听到亲卫站在账外喊饭食已经准备好了。

  杨凉干脆撤了书桌,和两个侄子一起吃了一顿两头不靠的饭。

  门帘和窗帘都掀开挂起,大帐内十分明亮。

  门窗处除了厚实的帘子之外,还留了一层通透的纱帘。

  杨十郎年纪小,好奇心重,吃过饭就去研究:“这比咱们家用的要牢,网眼也细,就是稍微暗一些。”

  杨凉还没吱声,杨三郎立刻跳过去,一把将杨十郎拽开:“你别又把纱帘戳破!”

  他这个十弟别的都好,就是破坏力强了点。家中的纱帘就没有一扇能用满一个夏天的。

  阳州气候确实完全没有北地的严寒干燥,但这也意味着蚊虫极多。有条件的人家,纱帘一年中只有冬季不会用。

  “我戳过了,没破。”所以他才说牢。

  杨凉显然也深知这个侄子的性子,觉得小孩儿精力旺盛显然是课业不够多,就把刚刚撤下去的笔墨纸砚重新摆好:“过来坐着,很久没考校你们功课了。”

  杨家两兄弟一惊,完全没想到自己的作为没被小叔骂,竟然在这个地方等着?

  “小叔,咱们要在这儿考校功课?”杨三郎觉得不可思议。

  杨凉用手指头敲了敲桌子:“那不然呢?你觉得我们现在还能想干嘛就干嘛?”

  杨十郎敏感地听出小叔的意思,嘴巴张了张,想不出能说出什么有用的话来,拉着兄长一起坐下:“我们听小叔的。”

  “嗯。”杨凉在看清楚局势之后,就开始仔细琢磨起了南军的一些布置,刚开始带着些赌气的心理,但观察下去,发现很多布置都值得仔细研究。

  一些普通的布置,南军对他也不设防。类似医疗兵和伤兵营这样的地方,他要是有疑惑,还会有人给他详细讲解。

  由于周围一些村庄集镇遭到过茅军的破坏,当地的一些生产生活要是发生了问题,百姓们也会来找他们讨主意。

  时间不长,但是杨凉学到了很多新的学问。

  得到消息的南军将领对参军说道:“杨凉将军是个聪明人。”

  参军执笔的手停顿了片刻:“就是不知道小王爷是怎么想的?费心……”竺年的做法说不上是拉拢还是扶持杨凉,他斟酌了一下,只能含糊道,“到底是什么打算?”

  按说,以他们南军的立场,肯定是不愿意见到杨家势大的。

  杨家和北境尉迟不同。

  北境尉迟再怎么能打,影响力再怎么大,自家人太少,靠着一些养子来巩固权利和战力,也不怎么坚固。

  现在唯二剩下的两个尉迟家的人,还不是一条心。

  杨家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家族团结。若非遇到变故,他们还有京城分宗的策应。哪怕这一次杨家遭受重创,也不会一蹶不振。

  有阳州这么一个丰饶之地,杨家要不了多久就能恢复如初。

  将领倒是心态平和得很,拿着一把棕树叶做的扇子哗啦哗啦地摇:“我们不用知道得这么清楚。先前我们谁能猜到,小王爷能让阳州变成现在这幅样子?要我说,阳州放在杨家手里,多少有点暴殄天物。这么好的地方,老百姓过日子也就这样。”

  “这倒也是。小王爷大概会从南地调人过来打理庶务。正巧我家中还有几个子侄,文科方面也算学有所成,武科方面也不算差……”

  比起竺年在茅军后方“野蜂飞舞”,他们这些守着涉阳关的可谓轻松愉快。

  茅军的后勤力量遭到重创之后,这条补给线显然短时间内已经修复不起来,但是他们显然不能就此放弃。

  给茅军唯一的选择,就是直接在姜国内部再拉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才能解涉阳关之危。

  这显然是一件既有难度,又需要时间的事情。

  他们只需要击退时不时出来的茅军,把人重新撵回去就算胜利。

  两人说了没一会儿,几名将领掀开中帐的帘子进来,浑身热汗:“你们俩倒好,在这里躲清闲。”

  跟进来的文书也是满头热汗,头发都被汗水沾湿,像是被雨浇过:“那些外族部落都安顿好了。哎哟,那味道是真受不了。你们谁有空,帮我把头发剃了,瞧着他们满头的虱子就怕。”

  其他几个人也纷纷附和。

  参军就把他们往营帐外面赶:“剃头别待在屋里。”也不用剃刀,直接拔了匕首出来,突然笑出声,“咱们把头发一剃,又要有人说我们是野人了。”

  “兄弟,好好说话!别笑,手稳住!”

  “野人就野人,总比满头虱子来得好。”

  稍晚,杨凉带着两个侄子到南军大帐这边偷师的时候,就看到有人在烧头发,还有许多人正在排队剃头。

  入目满眼都是光头和寸头。

  杨十郎好奇心起,小声问一个看着年纪不大的士兵:“你们这是犯什么事儿了吗?怎的把头发剃了?”

  士兵被问得一愣:“啊?头发长了就剃了,和犯事有什么关系?”他认识杨凉,随便就能猜到跟在杨凉身边的两个年轻人的身份,“杨将军随我来,将军他们听说两位公子到了,特意整治了酒菜,刚想去请几位过来。”

  等杨家叔侄三人进到大帐,看到一溜的寸头,一直到饭食的香气扑鼻,才算是放下心中的惊疑。

  要知道剃头在北地那是刑罚。尤其是有身份地位的人,剃头几乎就是一种形式上的砍头,是十分严重的。

  一名最好说话的参军说道:“我们南地热,行军途中也不好打理,剃了头清爽又干净。”

  他不说还好,他一说,杨家叔侄也觉得自己的脑袋有些热。

  阳州的气候和南地很相似,平时在家里,他们当然可以天天洗头,但是在军营里就没条件这么讲究。

  不说远的,就说今天,杨家兄弟这次赴宴是特意洗过头洗过澡来的。赶路的时候不觉得,洗头洗澡的时候是真要命,整个人都臭了,自己还弄不太干净,被杨小叔摁着搓掉了一层皮。

  杨十郎下意识想挠挠头,手指动了动,没抬上去,嘀咕:“瞧着确实清爽。”

  这位参军的头发没有剃很短,是用剪刀剪的,看着不像个光头,人还很英俊,一双桃花眼,笑起来像是个风流公子:“小郎君要是不嫌弃,可以找红三帮着剪头。”凑过去小声说,“红三是咱们小王爷的亲卫,也就是现在小王爷还没回来,他闲着有空。”

  其实头发简单修剪一下,还是很普遍的。

  头发过长确实不好打理。而且现在的老百姓普遍都还做不到吃饱穿暖的情况下,更加谈不上什么营养均衡,绝大部分的人的头发都难免枯黄分叉。哪怕是在上流阶层,拥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或者大胡子都是美的代名词。

  “要不,我也小修一下?”杨十郎最后一次剪头发,还是在跟着三郎去海州之前。之后就是被绑着来回跑,等前阵子回到家,自己都还没缓过神来,周围的气氛显然也没轻松到可以考虑这方面问题的时候,接着又是一路前往阳州腹地,头发比起平时来又长又乱。

  简单的宴席过后,第二天上午,红三就拿着全套理发的装备去了阳海军的驻地。

  他身量中等,瞧着甚至还有些偏瘦,一张娃娃脸说话前眼睛先跟着笑起来,说起雅言带着明显南地软和的口音,认真和杨十郎讨论了发型,还拿了纸笔简单画了几张草图确认。

  杨十郎今天早上醒了之后还有些忐忑,等看到红三做事的精细,彻底放下心来:“劳驾。”

  他显然是把红三这个亲卫,当做是伺候竺年饮食起居的亲随。

  也就是周围都是阳海军的人,不知道红三的底细。否则被他们知道红三理掉的头,比他理的头还要多得多的话,不知道能有几个人敢让红三摸自己脑袋。

  红三软乎乎地笑,抄起剪刀:“公子客气。我们家小王爷的头发也是我理的呢,您尽管放心。”

  他很快就给杨十郎剪得清清爽爽,还给梳了一个简单的发型,在杨十郎的坚定拒绝下,无奈放下准备好的花枝:“您这样年纪小又好看的公子,簪花最是好看不过。等过上几年,再簪花就不好看了。”

  阳州也有男人簪花,不过都是文人。而文人群体在阳州这个以武为尊的地方,这种习惯难免被人瞧不上。

  杨十郎低头看着红三准备的粉红浅紫搭配的小花束,确实不是什么过分艳丽的颜色或者是太招摇的造型。

  红三把和发簪差不多的小花束拿起来放在鬓边给他比划:“试试?”

  杨十郎十动然拒:“不!”

  打理完自己“头”等大事的杨十郎,进去营帐换了自己的兄弟出来继续,自己则在小叔的眼皮子底下埋头做功课:“小叔,您这是让我以后管理地方吗?”

  杨凉知道自己最近布置的功课都偏向于庶务,纠正小侄子的话:“不是以后管理地方,是我们杨家正在管理地方。”

  不管他们表面上如何,但实际上他们杨家确实不服朝廷的管制,一直以来都仗着自家的独特地位,不把朝廷派来的官员放在眼里。

  既然他们不要朝廷的官员来管理阳州百姓,那么阳州百姓就应该由他们家来管。

  他们似乎是管了,然而经过了这一阵和南军对比,他发现他们几乎在这方面没有什么作为。

  他们只知道南壶城繁华,但是阳州一个州府,而且是被广袤农田包围的州府,竟然都是一副很不怎么样的状态,显然是他们杨家能力不足。

  用通俗一点的话形容他们这种自己不行,还不准行的人上的行为,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杨十郎聪慧,听小叔一讲,立刻满脸羞愧地拱手认错,低头认真苦读。

  若是竺年在这里,就会告诉他们,让一个毫无经验的小朋友这样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还不如让他按照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过上几个月日子。

  否则,一个连对百姓都没有基本认识的公子爷,怕还不如一个常年在外面玩耍的纨绔能体恤民情。

  可惜杨凉自己也是个缺乏生活经验的。他现在所做的,只是照猫画虎,也不知道自己最后会画出个什么来。

  他们这边理发热火朝天,外族部落瞧着热闹。

  部落首领们很多都知道一些大月人的生活习惯,一时间有些奇怪,但看他们这么多人都把脑袋理得光溜溜的,还以为是大月的新流行。比起保守的姜国,大月人总是标新立异一些。

  不用别人特意去劝说,他们自己就找到联络的军官,表达了来意,很顺利就借到了足够的理发工具,还得了好大一箱肥皂。

  三日后,竺年刚回来就见到一溜整齐的光头和寸头,满眼迷茫:“几个部落的人呢?路上遇着意外没来?”

  负责后勤的军官神清气爽:“不是,早就已经到了。安排在那块儿扎营,这两天一起理了发,洗了澡,衣服都用热水煮了一遍。”

  医疗兵也是后勤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负责后勤的军官,本就对卫生状况欠佳的外族部落充满忧虑,偏偏又不好说,没想到人家不仅很配合,还特别积极主动,比阳海军好搞多了。

  暂时没有军事,有也不需要外族部落出战,在军营中都没有着甲,一眼看去竟然和周围的士兵差不多。

  “唔。”竺年眨了眨眼,“等我们这边缓缓,尽快送他们回家。”

  这些外族部落可不是什么好人,许多人手上都沾了阳州百姓的血。

  他们现在的老实,只不过是面对自己打不过的现实的暂时屈服罢了。

  跟他一起回来的,还有熊北北率领的五万人大军。

  熊北北走的时候,带的人数只有四万,出去打了一仗,回来的人反而更多了,都是阳州当地主动投军的。

  这些人家业亲朋被茅军毁于一旦,人生最后的念想就是报仇雪恨。

  如果可以,他们当然会选择加入阳海军,但是以他们的能力,根本到不了阳海军所在的地方。另外有一部分人心里对阳海军也心怀不满,觉得他们年年都勤恳老实,该缴的税一文不少,该服的徭役半天不缺,结果到了这种需要阳海军保护的时候,阳海军竟然一点都不顶用。

  他们只是“听说”阳海军在和茅军打,可确实亲眼看到了南军怎么干掉一个个的茅军。

  这些人显然不能马上就参与作战,但是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根据特长负责一些军中的杂活还是帮助不小。

  杨家叔侄很快就知道了这部分人的存在,心里面一个比一个窝火。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背叛。

  到底还是杨凉先恢复过来,泄气道:“这就是我们先有负于百姓,百姓才负于我们。”

  杨家兄弟闻言,一面感到羞愧,一面又觉得委屈:“可这怎么能全怪咱们?若不是南下平乱,阳州也不会防守空虚,被贼人所趁。”

  杨凉追问:“这话不能这么说。这么问下去,没个底。”

  若是照这么问下去,那为什么南军要反?

  答:是因为朝廷对南王府的打压。

  大月人都知道,大月江山的最大功臣,一个当然是高祖皇帝,另外一个就是南王竺献。真要认真算,这两个人都得被叫做皇帝。

  后续一任又一任的南王妃和南王世子都在京城,说是生活,实际上就是作为人质。

  再加上历任南王都早逝,其中宋家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没有人去说去认真掰扯,谁还能不明白呢?

  但是他们身为大月的臣子,他们杨家又和宋淮天然绑定在一起,就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杨凉看着两个明显脑子转不过弯来的侄子,叹了一口气:“世上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晚上一定会给竺年接风,我带你们去见见那位小王爷,你们多学学人家。”

  两人想到竺年的样子,就不太想见人,小脸刷白,心想:学什么?学人家怎么理掉头吗?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人来通知他们赴宴。

  还在战场,时间很早,天光大亮之中,一整只的羊已经在篝火上烤得喷香。

  穿着一身普通深色衣服的少年郎,鬓边簪了一枝红花,笑起来眉眼都带着甜:“小叔叔和三郎、十郎来啦~刚才还说你们走得快,没能一起捡几个茅贼的人头可惜了。”

  作者有话要说:  杨三郎:我能文能武,眼光犀利,不故步自封,要出去闯荡!

  杨十郎(゜▽^*):我比我三哥强。

  糕儿⊙ω⊙:哦。

  杨三郎&十郎≥﹏≤: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