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完结】>第九十七章 暴雨 ...

  第二天早上,雨还没停,雨势也一点不见小。

  竺年站在屋檐下,看看阴沉沉的天空:“短时间内不像是会停的样子啊。”

  完全没有放晴的迹象。

  暂时被困在村里的小伙子们,闲着也是闲着,开始没事找事,不是帮着红二做各种吃食,就是帮着村里人修房顶什么的。

  有两个本身就懂点,其余都是习武之人,对身体的控制力惊人,哪怕暂时学不会各种技巧,打打下手也是利落非常。

  他们自己有带的蓑衣,上屋顶连梯子都不用,看到村里的老人们担心得脸发白。

  屋里光线昏暗,他们虽然有带着蜡烛,但是不好一直点着蜡烛做事,怕伤眼睛。

  竺年就拿雨布和木条在屋檐下搭了一个小棚子,底下垫了石块。这样至少能坐在外面。

  铁皮小炉子点起来,加上随身带的有限的香料,把能找到的食材都丢进去卤煮,闻着香气都暖和。

  竺年看尉迟兰和蒋参军一样卷着纸写字,拿着手上有限的材料,两三下给他做了一个文件夹板。底部是一块木板,上面一张纸一张雨布能夹十来张纸。

  尉迟兰试了一下,木板能提供支撑,雨布能防止墨迹浸透到下一张纸上,非常好用,就提议:“多做几个,平时方便写功课。”

  正在顺手开始做第二个的竺年,闻言立刻放下手上的小刀子:“没材料了。”然后直接用剩下的雨布做了好几件雨衣,还做了一把精巧的雨伞。

  伞骨用的是当柴火烧的木柴,摆着好看还行。竺年刚做完就送给两个小子当玩具了。

  尉迟兰看他一会儿刀子一会儿针线,一样样细小的零件在手上飞快成型,觉得也不是很难,然后一刀子下去,直接把细木棍给砍断了。

  “咦?”

  “这是有技巧哒~”竺年嘚瑟。

  红二过来,把卤够火候的东西夹出来,又添了新的料进去,看他们这样就劝尉迟兰:“尉迟先生还是别学少爷。少爷这是家学渊源,一般人学不会。”

  除了南王竺瀚之外,其余的竺家人都几乎是天生的能工巧匠。研究院里都没几个先生能跟上竺家人的节奏。

  他们这些人能学点皮毛就已经足够用了。

  尉迟兰看着小木棍和刀子,沉吟半晌:“看来,我的武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然后他就开始拿材料特别普通的小木棍,开始练习起了力量控制。

  红二又过来了一趟,给他们送来了切好的卤肉卤蛋卤豆干,泡了一壶茶。

  时间比较紧,豆干还不是很干。

  竺年有些嫌弃豆干没有嚼劲,都给尉迟兰吃了。

  两人忙着手头的事情,偶尔吃个茶,一点都不耽误两人沟通合作细节。

  钱、粮、兵甲等等,都不是简单的数字。

  得能够运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这些人还得到达战场,才算是有用。

  “天气转暖,海运开埠。东萍府那边有点麻烦,从海州走又太绕。我打算干脆在岩岛设个中转站,换小船到萍州那边上岸。”可惜萍州没有良好的深水港,只能停靠小船。

  “萍州现在已经完全控制住了?”打下来和实际控制是两回事。

  若是不能实际控制,就不能组织有效生产,更加无法利用,会成为一片随时会反水的不确定的地方。

  “差不多叭。”竺年最近也没去过萍州,“那边暖和,春耕已经差不多了。”

  不延误农时,老百姓们的反抗情绪就不会太激烈。

  若是经耕种带来好的影响,那在老百姓们眼里就是活菩萨。

  要是运气足够好,再来一个大丰收,那直接就是真命天子……咳,肯定不会这么顺利,但就是这个意思。

  尉迟兰想了想,问:“粮食为什么不直接走河运?海船确实一次能装更多的东西,但是没有合适的港口。反观河运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

  楚江北岸的丹州、江州、萍州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而且都是北地河道比较密集的区域,直接从南地过来,风险不是更小吗?

  “可是粮食是从海外直接运过来的啊,走海上会快很多。主要也就是这几个月能走,再过几个月到夏天,海上有台风就不能走了。”他看尉迟兰不说话,就进一步解释,“放心吧,海外种的都是稻米,虽然口感要差一些,不过一样能吃饱肚子。大不了和麦子一样磨成粉,做出来的食物味道会稍微好一些。”

  尉迟兰愣了一下,反问:“这是口感的问题吗?”

  黑荥算得上水草丰美,农田广袤。但是粮食亩产量有限,单纯靠黑荥本地的产出,其实是养不出赫赫有名的铁骑的。

  在大月腹地做下种种布置,一方面确实是给自己铺后路,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找饭吃。

  哪怕在大月最鼎盛的那些年,他们这种远离朝廷的地方强军,朝中大臣的念头永远都是压制在先,多少还要层层盘剥。若是完全靠着朝廷吃饭,他们早就饿死了。

  南地确实气候温暖,但是那么多的山地丘陵根本不适合种地。鲜花和果子是多,但这两样哪能吃饱肚子呢?

  竺年很迷惑:“啊,那不然勒?”

  他本来就不缺粮食啊,不然还能给觉皇叔送粮吗?早就把北地的粮,往自己家运了。

  尉迟兰捏了捏鼻梁,整理了一下思路:“以前听你说过海外州郡……”

  “是啊。”竺年不明所以地看着他,又不是刚知道,有什么地方需要吃惊的吗?

  “那些海外州郡究竟是什么情况,能跟我具体说说吗?”

  哦,这个当然没问题。

  未来的当家夫人有必要知道自家的海外资产。

  “大体来说,海外比较重要的是十八州,不过大小不太一样。”竺年说着,就用手指沾了雨水,在桌上画了一个简图,“目前我们的航海水平还有限,不能去太远的地方,找到的地方都在南部。那些地方当地人不多,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少。很多地方都适合种植水稻,能够一年三熟。”

  竺年还介绍了一下海外十八州当地的一些其它物产,譬如木材、水果、药材、各类矿石等等。

  “啊!一直有件事忘记跟你商量,借我点矿方面的人手呗。我这边的冶炼锻造的水平一直跟不上。”。

  南王府有实力锻造一些精良的武器装备,但那都是大师亲自锻造,时间长工匠稀缺,只能用来配备少数几个人。想靠着这点产量去装备大规模军团是绝无可能的。

  而在大规模冶炼锻造方面,研究所那么多大师进行研究,暂时也找不到太好的方法,使得南王府这边的装备质量就要比北地差一点,只能靠着一些还不成熟的火器取巧。

  尉迟家藏在蒲岭山里面的那个兵工厂,出产的兵器铠甲质量都很不错。

  在竺年的打算里,能拐到老师傅最好,要是拐不到,那能够合作购买也很好。

  尉迟兰想也没想:“本来先前就想跟你说这个事的。现在战事吃紧,匠人们人手不足,怕是不能去海外那么远。不过你可以让你那边的人过来这边学。”

  “哦,确实。”竺年放下手上的小零件,“能去多少人?学费怎么算?”

  尉迟兰看他一副在商言商的样子,笑道:“三五百人的也可以,八百一千的也没问题。住的地方只有通铺。另外那边毕竟在山里,条件总归差一些。”

  竺年等了一会儿没见他说下文:“没了?”

  “没了。”尉迟兰奇怪,“我们不是合作嘛,总要拿出诚意来。”

  竺年嘀嘀咕咕:“你这个诚意也太诚了。”他随口一句其实也没想着尉迟兰会真的答应,毕竟这涉及到核心技术,事关战场走向,“这样,我也不能让你太吃亏。你帮我训练匠人,我帮你造一座城。”

  算算时间,新城那边不说造完,也已经有一批技术熟练的人员。

  等春耕彻底结束,他可以抽调厢军,组织闲下来的农民,建造新的城池。

  这样旧带新,传帮带,很快他就能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熟练的匠人大军!

  尉迟兰还在想怎么突然冒出一座城什么的,就见竺年跳起来,冲着借宿的茶摊老板叫:“老板,你们村里有没有人有兴趣学门手艺?”

  老板倒是有兴趣,不过他已经投入了红二门下,跟着学厨艺。

  抢徒弟的不受欢迎的年糕,被自己的属下不客气地指去了村长家,然后没过多久,就拉起了上百号人。

  反正下雨天也不能下地干活,闲着也是闲着,就听听大少爷说说话呗,还能吃喷香的卤豆干。

  竺年这边的教学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宋觉和施闲那边却不太好。

  这场大雨的范围,远比竺年预想中的大。

  大雨将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原本选定可能交战的地方更是寸步难行。

  两军明明已经在望,却因为骤然加大的雨势,只能退后扎营。

  中帐内,蒋参军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进来,外面的雨已经大到望出去白茫茫一片,连眼睛都睁不开:“粮食辎重保护及时,没有受到损失。驱寒的汤药已经煮了起来。”

  其余将领看蒋参军顶着这么大的雨出去,回来只有裤腿上湿了,又去看他的蓑衣。

  宋觉眉头紧皱:“这么大的雨,我怕会发洪水,等雨小一点,咱们再后撤一段。”

  蒋参军不乐意自己的蓑衣让同僚多看,拿在手里仔细抖了抖水,挂起来晾干:“倒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里面多了一层雨布。”又强调,“是小殿下准备的。王爷也有。”

  作者有话要说:  糕儿⊙ω⊙:教你萌一点手艺。

  村民(+ω+) :卤豆干吗?

  村民(+ω+) :能学卤豆干!

  村民(+ω+) :教我萌卤豆干叭!

  糕儿 (。?ω?):……好的叭。

  (完)

  先更这点,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