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我有福娃会种田>第61章 亲戚

  所幸,王虎媳妇吃了金银花敷了蒲公英,又喝了生姜水,熬了三天,不发烧了,伤口也不化脓恶化了。

  王虎松了一口气,二妞和王大顺也有心情出去转悠了。周里正还真的让周郡提了一只鸡给了赵雍。

  赵雍诧异,平常村子里要是有村民来求药的,他也都会给,他们可不会拿什么东西来换。但是当他娘去求他们帮忙的时候,他们也会帮。所以他没有收下鸡,又还了回去。说他们太客气了。

  周郡知道周里正的用意是想拉拢赵雍,反正周里正对下营村的村民都很客气,轻易不会和他们吵嘴,大概很谦和。他是想尽快融进来。他们从夏末秋初来到这里的,到现在为止,大半年了。看上去似乎和村里的人很熟了。

  可是里正知道,他们还差得远,一旦他们和本地人有了利益冲突,那些人很快就会联合起来排挤他们外来的。要是种水稻,他们的土地离水源很远,进水要经过别人的田沟。

  要是中途有人使坏截流,这可是会耽误种粮食的大事情。就算没有人截流,可是要是老天爷不开眼,不多下几场雨,水源少了,到时候他们恐怕连水都分不到。

  这些事之前在他做里正管理两个村的时候,没少去给人调节争水闹出来的事端,有一次为了抢水还差点出了人命。所以周里正在还没开始前便有意的和村里和他们地挨着的人家交好,免得到时候被卡水。

  所以尽管赵雍不收,周里正让儿子周大福和王虎又再次把鸡送去了。周郡正在那让他帮着写《千字文》。他上次去镇子上不光买了糖和瓜子,又买了一刀纸和一小块墨。毛笔还是没买,但是这墨用木炭沾着也能写字。

  墨是最差的那种墨,不过他和赵雍都不嫌弃,用的都挺开心的。赵雍说他的钱都是小半年一发,药铺里给药农结账,是半年一结账。他估计要正月十五过后去上工,才能算帐。

  既然说到这了,周郡就好奇他采药到底能赚多少,为什么不好好种地,还不用这么辛苦。漫山遍野的去采药风餐露宿的,不比种田轻松在哪吧?

  赵雍笑了笑,说药铺给的钱要靠他们找到的药材有多珍贵来算的,如果能找到那种珍贵的药材,自己又会炮制,直接炮制好卖给药铺,就挣得多了。比如如果能找到灵芝鹿茸或者人参,这样出去一次就够种地种上一年的。

  哦,这是暴利啊!而且漫山遍野也能找到不少好东西,如果再会一点打猎技术,光是兽皮都能弄到不少。他们药农里就有一个打猎好手,一把弓箭准头厉害,他采药归采药,捉到一条受了伤的狐狸,剥了狐皮卖了小三两银子呢。

  他刚入行没多久,之前是做学徒,很是辛苦地认识了一些炮制好的药材,之后做药农,认识了不少生药材,学会分辨他们,又跟着一个药农后面鞍前马后的伺候很久,才被带着走了这条路。反正这行只要你认识的生药材越多,野外技能越强,而且会炮制会种植会处理,运气再好一点,很快就能攒下不少钱。

  他开始的时候只认识十几种草药,其他的就算见到了他也不知道他们药性,药铺收不收,所以也会摘菜,也不知道哪里能找到他们。所以就没挣到什么钱。

  后来嘛,边干边学,《黄帝内经》每次去药铺他都会偷偷翻看,仔细背诵,还跟着经验丰富的药农身后学着,认识的生药材就更多了,在野外的时候也会辨认了,采的草药也多了起来,就能挣的多了。然后再学会几种炮制方法,把药材处理的更好,药铺就更会给高价。因为他懂得更多,会的更多了,所以挣得也比以前多了。他算了下自己去年下半年攒的钱,能买两三本《黄帝内经》回来了。

  周郡听到能买《黄帝内经》大概知道赵雍挣得是不少。《黄帝内经》可比《论语》贵的多多了。因为这是医书,印刷不多,大多是大夫手抄的。书铺里也很少卖这种冷门的书,所以他价格会更高。

  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这种启蒙书籍,大概九百文银子能买一本印刷和纸质都不错的书籍。而《论语》这种厚度大概要一千三百文左右。所以《黄帝内经》这种冷门的又厚的书籍估计要二两银子才行。这样一算,赵雍挣得真的挺多的,怪不得他每年都不交粮食,直接拿钱抵税。

  周郡就很羡慕啊。不过这采药的事他做不来,他家里还有三个孩子要照顾呢,这要两三个月不在家,谁知道几个孩子会怎么样。更别提他没入门,也没什么立场求赵雍带他入门。周郡就羡慕羡慕。

  两人正说着,有人推开了院子门。周郡侧头一看,是个二十多的少妇,挽着头发,脸色苍白,却带着喜色喊了赵婶娘,“娘,我回来了。”

  “姐?”赵雍很兴奋,大步出去,迎着那个少妇,“你怎么来了,没带彤彤回来?”

  赵婶娘听到声音很快出来了,母女相见多是激动。周郡见到这,赶紧从赵婶娘身边的周娇招招手,打了个招呼回去了。

  人家一家子要团聚。不过周郡也很好奇,他来村子大半年了,第一次见赵婶娘家来人,还是她女儿。赵婶娘的大女儿这么大了啊。赵雍也没提过他这个姐姐,倒是提了几次他的小妹妹。

  周娇也好奇,“哥,赵婶娘说我像她的女儿,就是像刚才那个姐姐吗?”那个大姐姐是很漂亮,但是面色很苍白,而且身体看上去也不怎么好的模样,苦着脸,她觉得自己和她不太像。周郡想起来路婶子说过的话,知道这应该是出嫁的大女儿。那个小女儿应该是被赵雍爹赌博卖掉的那个。

  他摸着周娇的头,和她说起了这个,周娇就很可惜,“我想起来了,婶娘也说过那个姐姐被卖掉的时候和我一样的年纪。”

  她喃喃道:“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的孩子呢?”说罢就想起了逃荒时候在安水镇和吉县看到的卖儿卖女的景象。她就不再说话了。同时心底却在想,他们逃荒时候那些人卖儿卖女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可是在这里他们有土地也活不下去了吗?

  周娇没有问哥哥,而是去问了路婶子,路婶子给她解释半天,她终于明白是因为赵婶娘的相公是赌博,是坏蛋。所以当她看到周明和王冬嵩几个哥哥在打赌玩游戏,还用了家里的好东西做彩头的时候。她就和小妮嘀嘀咕咕的在一旁说赌博不好。

  周明哥哥说小赌怡情,周娇立马反驳,大赌伤身,倒把周明给弄得讪讪的。周娇就举例说赵雍他爹的情况,说不能让周明哥哥以后也卖儿卖女。这话让周大福媳妇听见了,她当即就说周娇说得对。

  周明这孩子没个轻重的,安顿这么久了,他虽然不懒,但也勤快不到哪里去。相比周立的勤快懂事又聪明,周明就懒散的多了。

  特别是冬日无事做,他就满村子转悠,还跟下营村的一些土溜子来来往往的。周大福媳妇就担心儿子学坏啊。上次去砸冰窟,掉了下去差点没给他自己冻死。然后大冬天还要去山里掏鸟窝说想吃鸟蛋。谁家鸟儿冬天下蛋?还不是想出去玩?

  快点忙起来吧,一旦忙起来,这些小子都下地干活,就没空找事了。这正月里闲得人发慌,针线活计都做了不少,布头都没了,缝缝补补的。而且养鸡也少了很多草料,周大福媳妇就让儿子去泥鳅。

  过了元宵节这个年这算正式过完,而下营村的热闹一直到过了十五,才停下来。元宵节听人说吉县县城里会有花灯看。下营村的村民有的去了。赵家的赵三娘也去了,他们是没时间去的,因为太冷了。也因为去城里没有事情。

  赵三娘回来后大书特书说了半天,惹得村子里的小伙伴们羡慕极了。就连路云也偷偷在一旁听了赵三娘说起那正月城里的热闹景象,回来还学给周郡和周娇听,周郡听他描述,不禁想起一句正月十五夜赏花灯,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满园色的诗句来。于是畅想未来,同时给孩子们保证,明年元宵节定然带他们一起看城里过元宵。

  元宵节,他们又吃了一顿好的,应该吃汤圆看花灯闹元宵。可是他们没这条件,只能看着村子里的人热闹。周郡偷偷带着路拾去了一趟镇子上,买了一包饴糖回来,抠抠搜搜的只买了二两瓜子,是因为瓜子好贵,二十文一斤。这东西吃又吃不饱,又不能补充什么,只能做零嘴,于是周郡就只买了二两,但他偷偷买了两斤糯米糕。

  因为他们的粮食没多少了,而且大白菜吃的差不多了,萝卜干和萝卜要成为他们的主菜了。又要恢复之前两顿稀得日子了。所以周郡的糯米糕主要是为了不挨饿买的。天天两顿稀得,真的是要饿死了。

  真希望棉花和小麦快点成熟啊。棉花熟了,可以卖出去也可以留着自家做衣服做棉被穿,小麦熟了他们就有粮食吃了。一旦开春,许多青菜就能种了,菜园子也会丰富起来。山里面也开始复苏,野菜也有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开荒种地了。地里去看了几次,虽然没有长草,但是土质硬的像铁一样,想来开春后又是一场苦战。

  周郡就很好奇,这里怎么没有土豆和红薯可以种植。他问过很多人,他们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东西。可是有花生瓜子却没有土豆和红薯,他以为这几个都是同时出现的呢。可能是他这地方没有?西北有,没传过来?

  这可是高产量作物,比水稻和小麦亩产量高多了,还能吃饱,有了它肯定就不挨饿了。可惜他没能力把这些搞出来。

  赵雍又出去上工了,果然不出周郡所料,他临走前带着了那盆兰草。嘿嘿,他就说这人不可能养着的。他还有五盆兰花,本来有七盆的,死了一盆,送了赵雍一盆。

  其中有三盆兰草养的还不错,两盆半死不活的。现在都没开花了,周郡想等天气不那么冷了,就再去城里,把它卖掉。他家养花都不行,而且没有长久的合作渠道,养花不划算。这就是冬日人闲,路云和他才有时间关注照顾这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