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街捡漏

  见到叶浩阳跟摊主在砍价,很多人都往这边看,想要看叶浩阳的笑话。

  “你看看这只古杯的质地,比其它的古杯绝对要上一个当时,尤其这图案,画的非常逼真,还在这纹路,一看就知道绝对是古代的东西,你要是真的想要,三,不,两万,你直接拿走!少一分都不行。”

  刚才的那些话,也并不是完全无的放矢,这只古杯确实比其他古玩要高一个档次,否则他也不会以近一千元的价格收购。

  主要刚才他对古杯的吹嘘,完全就是瞎扯淡,完全是胡编乱邹,估计他一个字都不会相信。

  对着这种瞎编能力,是古玩街中每个摊主的基本功能,否则还怎么混迹古玩街?

  他主动将古杯从五万降低到两万,完全是认为叶浩阳绝对没能力购买这只古杯。

  “两万?好,那我买了。”叶浩阳直接干脆的答道。

  摊主主动将古杯降到两万,这有点出于叶浩阳的意外。

  毕竟在前世中,那位牌友可是花费三万购买的!

  只是怕再节外生枝,到时万一出现意外,他哭都没地方。

  叶浩阳绝对不会去干为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

  “什么,你要买?”

  听到叶浩阳的话,摊主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现在轮到摊主发懵了。

  不仅摊主懵了,其他准备看笑话的摊主也傻眼了。

  完全没有想到一直被他们议论的叶浩阳,竟然会掏出两万购买那只破万。

  那个玩意,其他摊主也知道,顶多也就能卖到四五千撑死,没想到被叶浩阳两万给买了。

  “两万是吧,这是两万的存折,你检查下。”

  摊主神情激动的接过存折,验证真伪后,仍旧不敢相信刚才发生的事情。

  真是碰到水鱼,冤大头了。

  两万的古杯,净赚一万九!这样的好事去哪儿找!

  看来叶浩阳也无法摆脱被宰的命运,这样的傻逼要是再多点,还用发愁生意不好吗?

  此刻,其他摊主看向叶浩阳的目光也变了。

  这不就是最大的水鱼,冤大头吗?

  但是,他们竟然错过了,这让他们非常悔恨。

  摊主的脸上露出殷勤的神情,跟之前那种应付敷衍的态度截然相反,变得眉开眼笑。

  “小兄弟,我将这些东西给你打包好。”

  叶浩阳直接将这两个古玩拿过来,顺手将玉如意装进口袋中,一手拿着古杯。

  根据前世牌友的叙述,他就是这样拿着古杯,被人发现从而卖了高价,要是将古杯包装好,又岂能遇到买家?

  与此同时……

  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跟随着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个朝叶浩阳这边走来。

  “路总,这个地方能有什么好的古玩,江中人都知道,这里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赝品,想要从中捡漏,据说比彗星撞地球的概率还低。”青年人跟着中年人的身后,一路嘟嘟囔囔。

  “景天呀,你是不了解这条古玩街,这里鱼龙混杂,说不定就会有好东西流传出来。我们闲着也是闲着,遇到好的东西算是捡漏,遇不见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中年男子笑呵呵的说道。

  只是青年人脸上仍旧带着不屑的表情,要是漏这么容易捡,估计是人都发达了。

  当中年人路过叶浩阳的时候,看到他手中的那只古杯,脸上露出奇怪的表情。

  “咦?”

  中年人嘴中发出声响,脚步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

  看到中年人停下脚步,青年人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路总,怎么拉?”

  被称为路总的中年人没有说话,双眼紧紧的盯住叶浩阳手中的那个古杯。

  “年轻人,你能你手中的古杯让我看看吗?”

  “你在叫我?”

  叶浩阳听了一愣,难道这就是那位买牌友古杯的富豪?

  “嗯,能把古杯让我张张眼吗?”

  路总伸出双手,眼睛仍旧盯着那只古杯。

  叶浩阳望了路总一眼,从他脸上凝重的表情看,对方绝对认识这只古杯。

  “行,那你看吧。”

  他也没有矫情,直接将杯递了过去。

  “谢谢……”

  路总结果古杯之后,从口袋中掏出一个放大镜,开始瞪大眼睛仔细观察起来。

  看到路总这种凝重的的样子,刚才将古杯以两万价格卖给叶浩阳的摊主眉头皱了起来,脸色更是变得难看起来。

  难不成这只古杯真的有故事,大有来由?

  难道真的是漏!

  “路总,这是古杯怎么拉?”

  路总人身后的年轻人凑了上来,想要查看这只古杯,同时脸上露出好奇的神情。

  路总没有说话,嘴角哆嗦了一下。

  “成化斗鸡杯,真的是成化斗鸡杯,可惜不是真品,虽然是后代仿制的,但仍旧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听到路总说是成化斗鸡杯,围观的人们都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只破杯竟然会是成化斗鸡杯。这也难怪,由于存世较少,很多人别说见过,就是听也没有听过。

  接着,路总开始解释起来这只杯的来历。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

  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该杯比较名贵,在历朝历代都有仿制。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有成化款之仿作。

  尤其是到了清朝,更是到了仿制的顶峰,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代无不仿烧。

  其中以康熙时仿品最佳,从造型到纹样都贴近原作。

  虽然仿品的色彩和款识与真品虽有相近之处,但仍有破绽可寻。

  以嘉、隆、万时为例,其仿款显得笔画粗重,排列稀疏,圈栏过大,与成化款的笔法貌似而笔力不同,色彩也浓而不艳,只有云朦、气泡与成化窑相似,几可乱真。

  清三代仿品款较明代仿款为优,特别是在调配颜色和款识写法上,与真品甚似。

  不过,成化真款都显有一层云朦,有气泡如珠,字的青花色晦。

  而清代仿款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出云朦很淡,气泡不匀,字的青色亦显涣散,胎色微透黄或白色闪青,底足釉砂相连处少微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