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穿越重生>暴戾太子总在装可怜>第257章 臣要状告怀虚道长

  褚承佑并非真心想去江南,而是不想放任褚承瑜离京。

  所有人都看得出,三皇子褚承安已经彻底废了。而四皇子褚承远只是个无权无势无能力的郡王,连添头都算不上。

  祭天仪式中,虽然计划出了些偏差,洪熙帝没能如褚承佑所愿发狂,京城也没有因为毒气蔓延而陷入恐慌。

  但吸取了数次经验后,这次褚承佑在实施计划前,就考虑到了多种走向。

  包括穆歆可能会出手、太子站出来主持大局,甚至顾相主动相助,通力协作压制住在场所有蠢蠢欲动的人。

  无论这些人做什么,都影响不到洪熙帝中毒的结果。

  反而可以让其他人看清楚,朝堂上的局势已经在无声无息中,重新洗牌了。

  褚承泽不再是那个暴戾弑杀的太子,而是手握多方势力的储君。

  宁远郡主及背后的穆氏、镇远侯府、暗夜军,沈氏在背后扶持的新一代年轻官员,始终支持正统的方府尹、郭祭酒等中流砥柱。

  最重要的,是顾相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旗帜鲜明地站到了太子身边。

  简而言之,就是三皇子党有的,太子党都有,三皇子党没有的,太子党也有。

  无论是最忌讳有人威胁到权柄的洪熙帝,还是有意继承大统的五皇子,都应当警醒,进而想方设法削弱太子党的实力才是。

  洪熙帝的心思暂且不揣测,褚承瑜的表现,却是让褚承佑难以置信。

  祈明坛下,褚承瑜除了在褚承安发疯的时候笑了几声,之后就一直保持沉默。洪熙帝出事,太子让人散去,他就毫无异议地回府了。

  没有痛打落水狗,也没有质疑太子的权威。

  崇灵公主利用追魂,反向安插在宁国公府的眼线,带回来消息也让褚承佑很不解。

  褚承瑜这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蠢货,居然没有被刺激到。

  都不用宁国公多说,褚承瑜就一改当初与褚承安针锋相对的暴脾气,乖顺地接受借着赈灾的借口临阵脱逃,将大好局势拱手相让。

  宁国公为此不惜大出血,捐出了洪熙帝不可能拒绝的数目。

  他们是退出战局了,褚承佑却没做好与太子正面对上的准备,一时有些束手无策。

  褚承佑筹划多年的复仇计划中,最大的依仗是北蛮人。如今自己的阵营中多了知晓天机的文岳霖,对方却多了碍手碍脚的慕容离。

  这位北蛮皇孙,也不知是与亲生父亲有仇,还是真心想报答宁远郡主和药王谷的恩情,始终站在拓跋宗的对立面。

  每日神出鬼没,防不胜防,偏偏还除不掉。

  他们派出的人,死了一批又一批,连慕容离的皮都没划破。

  连拓跋宗这只千年的老狐狸,在京城都只能生受着。褚承佑的人手本就不多,更是消耗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北蛮人能起到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昨日卫二老爷的种种行为,更是坐实了这一点。拓跋宗最好尽快离开京城,否则对双方都不好。

  原本他们商议过了,拓跋宗今日就来大朝会请辞。按照大周的规矩,洪熙帝会盛情挽留一番,拓跋宗再婉拒。

  走完推拉的流程之后,拓跋宗最快明日就能起程,返回北蛮。

  到时候慕容离是去是留,都无足轻重。

  然而褚承佑早上等了又等,只等到拓跋宗突发高热的意外,据说他甚至一度陷入了昏迷中。

  钱大人对此非常重视,还派人请了毛太医前去问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水土不服,草原上来的拓跋宗无法适应京中的寒冷。

  这个说法,崇灵公主是半分不信,京城再冷,也比北蛮暖和多了。

  伊河部落的柔弱神女都康健着,壮硕如小山的拓跋宗却病倒了,这不是信口开河么?

  褚承佑也怀疑其中有什么猫腻,却无法派人去核实病症,只得将隐患暂放一边。

  今日最重要的目标,是要解决掉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洪熙帝在下旨封褚承瑜为钦差后,勉励了下两个积极为君分忧的儿子,分配了几个不大不小的肥差。

  紧接着,洪熙帝不等大臣们上奏,就快刀斩乱麻地处理起祭天前堆积的诸多政务。

  基本上两三句话,就解决掉一份奏折。

  谁都不用插嘴,也不没什么「爱卿有何见解」,洪熙帝一人包圆了。

  其英明神武、干脆利落的表现,让盛老太傅恍惚间是看到了洪熙帝刚登基时的豪情万丈,甚是感慨。

  初次上朝的穆歆大开眼界,这大朝会与父亲说的光吵架不干活完全不一样,效率相当高啊。

  当然,洪熙帝为何突然摒弃权衡之术,变得雷厉风行,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

  当众昏迷,对任何帝王而言,是一道很难迈过去的坎。

  洪熙帝会怀疑,大臣们在揣测他已经不行了。

  而大臣们会揣测,洪熙帝的哪一句话,是在试探他们,是不是在怀疑洪熙帝要不行了。

  宴翎站在洪熙帝下手的位置,审视着在场所有人的表情,这就是他当时在祈明坛,为何会犹豫不决的原因。

  洪熙帝今日表现得越用力,越说明他对这件事的在意。

  究其根本,是因为皇子们已经长大成人,随时都准备好取而代之。

  褚承泽目不斜视地站在最前列,昨日的表现必然会成为扎在洪熙帝心口的一根刺。现在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什么都不做。

  大朝会从早持续到下午,洪熙帝完全忘记世间存在午休这件事,更不用说午膳了。

  穆歆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很想进谏洪熙帝:够了,不用这么拼的,大家都是懂事的忠臣。

  余光瞥到顾相、盛老太傅等经验丰富的老臣,发现他们居然在偷吃人参片。

  穆歆不禁心生敬意,这就是人生的阅历吧。

  又等了一个时辰,在穆歆忍不住打哈欠的时候,终于迎来了重头戏。

  “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礼部李侍郎出列,脸色苍白得像是自己在认罪。

  “臣要状告怀虚道长,欺世盗名,包藏祸心!”

  褚承泽与穆歆对视一眼,没想到挑破暗疮的人,会是李侍郎。

  不过考虑到文岳霖有着重回一世的优势,手里或许掌握着能让李侍郎满门抄斩的把柄,这才能威胁他当众揭洪熙帝的短。

  祭天仪式出了那么大的乱子,洪熙帝却只字不提,而是直接跳过去处理南方雪灾的问题。

  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能明白洪熙帝此举背后的含义。

  祈明坛上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不会公开审理。

  这也可以理解,里面掺和着一个三皇子,普通百姓还讲究家丑不可外扬,更何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天家。

  不过褚承安只是在祈明坛下胡言乱语,比起幕后黑手,看起来更像是受害者。

  太子和五皇子的人都没开口落井下石,其他大臣就没必要多此一举,平白得罪了顾相。

  反而是怀虚道长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在青铜大鼎炸裂后,洪熙帝在愤怒的同时保留了最后一丝理智,刻意压低了声音。除了耳力格外好的穆歆外,祈明坛下的人都没听到上方的对话声。

  但凡眼神稍微好点的,都将洪熙帝将冠冕砸到国师身上,国师跪地求饶等一系列动作,看得一清二楚。

  怀虚道长之所以棘手,在于他从一介布衣,平步青云成为国师,是洪熙帝一手扶持上来的。

  荣宠最盛的时候,洪熙帝隔几日就会与怀虚道长谈天论道。

  二人还曾在通天塔上一起秉烛夜谈,洪熙帝甚至将会虚道长炼制的丹药。作为最珍贵的宝物,赏给立功的大臣们。

  君臣之间的佳话,还被不少马屁精写成了诗词,传到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