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语还是进了宫,明眼人都知道,人家王姑娘肯定是有青云之志的。

  也不知道这王语怎么跟这周长文说的,这王语走后,这周长文竟念念不忘,不管家人怎以劝说,一直不肯娶妻。在王语走后第三年,可能是实在受不了家里人的唠叨,周长文竟然远走边关,投了军。

  可能这周长文在带兵上面确实有些天份,再加上实在是有一些运道,从军十年,周长文竟一路从小兵升到副将。

  在一次边关大捷后,周长文进京见驾,被皇上亲封为正三品将军。

  传闻周长文在康泰长公主府的一个花会上,见到武国公的孙女赵氏,惊鸿一瞥后,一见钟情,立刻托媒人向武国公府求娶。

  虽然周长文年纪有些大,但也不到而立之年,也算年轻有为。更重要的是,身边没有通房妾室,没庶子什么的,周长文又保证了以后也不会纳通房妾室,更不会有庶子,武国公府就很愿意了。

  武国公府也是开国公府,在朝中树大根深,老武国公也曾是简在帝心的人物,两人成婚后,有了岳家的扶持,周长文在朝中更是如虎添翼。

  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周长文没纳妾是没纳妾,但人家心里一直深爱着当年的老情人王语。此时,王语已经生有皇子,被升为王嫔。周长文纵使有了儿子,也是把满腔的爱,给了王嫔娘所出的七皇子。

  周长文后来更是逼宫,使得太上皇退位,把七皇子扶上了皇位。

  七皇子得了皇位不假,但也觉得靠母亲拉拢旧情人扶持他上位的事不太光彩,在大婚后,依靠太子妃的娘家,收拾了周长文,治了他个谋反之罪。

  谋反向来都是族诛之罪,周家自然没讨得了好。

  周安是恨死周长文了。

  周家一直做盐商,为了盐引,平时当然少不了上下打点。但是,几辈子传下来,每位大人那里要打点多少,都是有例可巡的。或者说,在周长文从军之前,这生意就是这样做的。

  周长文从军后,十年都没得音信,族里根本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就是他进京封了将军后,除了名头说起来好听,周氏一族有高官了,但真要论实际的,族人还真没沾过他什么光。

  周长文的心都在王语母子身上,对亲生儿子都没多在意,更不要说血脉已远的族人了。周长文从军之后,就再也没回过家乡。族人哪有时间和他亲香。当然,但使他在意亲生儿子,就不会在利用婚姻拿到武国公府的人脉后为心上人的儿子七皇子铺路了

  得知他当上将军后,倒是有两三个族人去京城投奔的,只是,走到半路上,就得知他返回军中的消息。族人打小都生活优渥,不愿意投军,就半道回来了。

  老话说,现官不如现管,周长文一个将军,是管不到地方上的政务的。也就是说,江南的盐务,那可是一块肥肉,多少人都盯着的,是轮不到他一个将军插手的。

  周家好歹也算当地的地头蛇,还是有钱的地头蛇。就算是过江龙,多少也要给点面子。再说,周氏一族上下打点了这么多年,积攒下来,也经营出不少关系。这些关系,也差不多够用了。

  说白了,对族人们来说,周长文从军前和升为将军后,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反而是因为周长文,连累得无辜的族人们都丢了性命。

  同样因为周长文倒霉的还有武国公府,被夺嫡成功的七皇子买一赠一,同样的谋反之罪,成年的处斩,未成年族人流放。

  周安上辈子就是在流放途中中结识了武国公世子的儿子赵清,得了他的许多照顾。

  当时赵清也是带着几个年幼的弟妹,和侄子侄女。和他算是难兄难弟。但赵清手里好歹有些拳脚,再加上武国公府也是有些故旧肯偷偷接济帮他打点,赵清比他的情况就要好一些。

  周安穿过来的时候刚八岁,长兄周顺也就刚刚成婚,离着周长生逼宫还有五年。原主的愿望是保护好家人,以及那些同样因为周长生被连累的族人。还有就是救下赵清,以及他身后的武国公府。周安和武国公府的其他人倒没太多情份,但武国公府毕竟是赵清的靠山。武国公府在,赵清才能过得好。要是武国公府倒了,赵清也没好日子过。

10 被族人连累的盐商(二

  阳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周安正琢磨着怎么挽救族人呢,京城卫侯府家的管事敲开了周家的大门。

  周父有个庶妹,比周父小上十几岁,当年周老爷子膝下只有一个嫡子一个庶女,对这个小女儿也很是宠爱,临死的时候也是放心不下,一个劲地拉着儿子的手,叮嘱儿子务必帮女儿找个好人家。

  周父答应得也很痛快。他们这一辈,本来就只他们兄妹两个,如今父母都去了,也就剩他们两人了。

  周父是想着,帮妹妹找个读书好模样周正人品不错的,哪怕男方家里穷点,大不了他们多陪送点嫁妆,反正他们周家也不差钱儿。要是妹夫将来能中举人,妹妹就是举人娘子,要是能中进士,或者同进士的,等妹夫再熬上几年资历,妹妹就能得诰命了。

  兄妹俩达成了共识,周父就按照这个标准给媒人放的口风,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

  卫侯来江南办事,正赶上周氏去郊外踏青,偶遇后,惊为天人,打听到周氏的情况后,就派人来上门,要纳周氏为妾。

  周家只是一介商贾,侯府在周家眼里,已经算庞然大物了。

  好在周父打听了一番,卫侯官居正四品大理寺少卿之职,人长得也方正,不到而立之年,家中已有两个嫡子,也就是说,周氏要是嫁过去,应该不用喝什么避子汤之类的。要知道,一般大户人家,还是很忌讳庶长子的出生的。

  周氏对这桩婚事倒是挺满意的。卫侯官职不低,又是卫家的家主,可以说是个实权侯爷,能嫁得此人,绝对不算是委屈,以后要是能生下自己的孩子,下半辈子就算有靠了。

  随后,周父托人在京城买了大笔的田庄铺面,以及一处四进的宅子,外加几万两银票,给妹妹做陪嫁。周氏带着大笔嫁妆进了卫侯府。

  这次来的管事姓王,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王管事是来报信的。

  “周姨娘上月初三,产下一子,七斤四两重,老夫人和侯爷都很喜欢,侯府几位少爷都是海字辈,侯爷亲自给起五少爷起的名字,五少爷名叫海逸。”

  确切地说,他们这是给周家报喜来了。

  “好,好,好!”周父很是高兴,有了孩子,妹妹下半辈子也算有了依靠了。“说来我们兄妹已经三年未见了,我这心里头,是着实想念,最近我还琢磨着,想着哪天去京城看看妹妹呢。正好大外甥出生,我也该去京城走走了,看看我大外甥长什么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