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长歌万里定山河>第10章 残烛 祝政一直在侧温和注视。

  二人正面面相觑,原本寒凉的风似乎也柔缓起来。

  常歌猛然想起这带子他曾大咧咧丢弃过,祝政则悄悄将它收了起来,有次他赌气要走,情急之下,祝政竟从袖中抽了此带,几下把他双腕捆了个结结实实。

  他瞬间想明白对方忽然敛眸羞赧的原因,一把从他手中夺了束袖带,转而把字条塞进祝政手里,脸上却带着几分薄怒,连眼眸都分外灼亮。

  祝政只觉心潮澎湃,勉强抑住,展开字条。

  常歌的字是行草,十六个字写得是纵横挥洒奇险率意:“屋上有耳,官署有间,万事小心,谨言慎行。”

  意思是屋檐上有斥候密探,襄阳官署有敌军间者,提醒祝政小心。

  祝政看完,走至书案旁,提笔写字。

  屋内原本打打闹闹好不热闹,突然安静下来,幼清恐怕院外之人起疑心,心一横,开始推家具摔凳子,装出一副仍在打闹的响动。

  常歌走至书案,只见祝政写下了“孙”、“李”、“刘”三个字。

  这三字对应的正是哆哆嗦嗦孙太守,想报私仇李守义和爱和稀泥刘肃清。

  常歌提笔,祝政敛袖,二人几乎同时在某字下打了个点。

  襄阳城破一事太过于巧合,城破后魏军恰巧攻入,有内应之事昭然若揭。只是问题是,这几天据幼清探查,襄阳被围困之时确实连一只鸽子都飞不出去,那这位内应是如何同魏军相互递送消息的?

  正思索着,祝政在下方以极小的字写道:“尚无证据,勿漏风声。”

  常歌默默点头,他卷起纸张,递至灯台旁,纸张倏忽烧卷,化作扬尘。

  此时,听着一声古怪的鸣镝声响,有人飞身落在门前,朝内大声道:“禀先生,各国斥候都传信去了,房上现在已安全了。”

  这位传信的少年,正是景云。

  方才屋内是翻箱倒柜的声响不停,光听动静,都觉得里面打得是惊天动地,怕是能把房梁都给摇下来,孙太守就在担架上急的直拍大腿,边嚎边拉架。

  景云一报信,屋里却忽然静了下来。

  木门哐当打开。

  众人都以为,刚才那么大的动静,怕是会见着个伤痕累累衣衫不整的先生,结果祝政反而率先走了出来,衣冠完整,依旧清俊无俦,只是脸颊有些微红。

  而那位红衣将军则靠在门内,大半身没入黑暗中,只露半个肩头。许是刚才打斗过于激烈,他高高束起的广袖业已放下,寒风一过,衣袖轻舞。

  众人面面相觑,实在不知这唱的是哪一出。

  “无事了。”祝政解释道,“将军向来大量,前几日瓮城之事不会挂心。此番,不过是演给各国斥候密探看罢了。”

  众人这才恍悟,这是借着瓮城误会,故意假装司空大人和建威将军闹出了矛盾。

  自古若是文武不和、必然难成大事,如此一来,大魏自然会放松对襄阳的警惕。

  祝政道:“建威将军,此前受益州卜醒大将军救命之恩,为报此恩,才助他安定益州北部。现建威将军已转投楚国,诸位也深知将军无双智勇,襄阳解困要紧,前尘旧恨,诸位,都暂且放放吧。”

  这是正式发话,点明建威将军身份和来意。

  司空大人既然这么说了,众人哪还有异议,只喏喏称是,不敢多言。

  祝政侧脸看向常歌,神色忽而变得温和:“将军,此番深夜前来,不为他事,只为解除襄阳围困。虽然大魏暂时退兵,但城外魏军大营未起拔,不知将军……可有办法。”

  门内一阵寂静,常歌似在思索。

  他站在黑暗中问道:“城内还有多少兵士。”

  孙太守趴在担架上,比了个一:“尚有一万。”

  祝政神色淡淡,似有无奈。

  常歌快人快语,直接点破:“勿要虚言。”

  孙太守赶忙改口:“五、五千。真有五千。这回是真的。”

  襄阳城,七万守军,现只剩五千。

  门内轻叹一口气。

  常歌问道:“你可知魏军大营,兵力多少?”

  孙太守迟疑道:“五……五万?”

  幼清按捺不住,接了一句:“连我都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孙太守怎么这般糊涂,对战数月之久,连对方兵力几何都要靠猜。”

  孙太守又冤又屈:“素日均是夏天罗将军主理军事,那魏军知晓此事,暗刺了夏将军,又趁将军昏迷,立即摆阵大肆围困,我本就不懂军事,放出去的密探无一人返回,对方兵力如何、布阵如何,我是真不知道啊!”

  “那我便告知孙太守,只说一次,你可记清楚了。”

  此时常歌放从暗影中转出,虽有面具遮挡,但他的瞳色透彻剔透,北境异域之感扑面而来。

  “魏军中军驻扎于襄阳城西三十里处,分摩骑、仙家两大营地,兵种多为步兵且以盾兵居多,应擅长阵战,意味着对方有强攻打算。目前兵力两营合计十万有余,数日之后,许会再度增援。”

  孙太守一时凝噎。

  魏军竟有十万之众!

  这还只是暂时的数字,数日之后还有增援!

  现下襄阳城内算上老弱病残,也凑不出五千人,五千对十万……敌我军力也太过于悬殊。

  “倘若未有本次破城、百姓逃窜之事,城内征兵,许还能抗上一二,当前态势……五千军士……”

  常歌苦笑,侧头望向祝政:“附近数城,可有法增兵。”

  祝政缓缓摇头。

  这个结果不出常歌意料。

  北部新城、上庸郡是益州的地盘,西部建平郡是益州的地盘,西南部夷陵郡还是益州的地盘。

  也正因为益州连续蚕食楚国北境,益州楚国现在是剑拔弩张,一点火星子都能燃起来——邀请益州驰援,那完全是请猫给耗子当守卫。

  别的能支援的地方,只剩下楚国的枝江和江陵。

  江陵为都城,不可能抽调王师部队;夷陵落于益州后,枝江已成为进入王都最后隘口,实在无法分兵。

  若要从长沙、衡阳等地调兵,路途遥远,且不可能不惊动大魏。

  如此一来,调兵增援,是没什么指望了。

  祝政一直在侧温和注视,常歌反而有些不敢对上他的目光了。

  再如何神勇,也不可能以一当万。人数如此悬殊,还断了军粮,怎么看襄阳都是风中残烛,奄奄欲熄。

  但若襄阳失守,不说他二人借楚国之手一统天下的夙愿能否实现,楚国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

  常歌只轻声道:“明白了。容我仔细考量一番。今日夜深,诸位先行歇息吧。”

  一听要歇息,刚刚哀声连天的孙太守顿时恢复活力,趴在竹担架上梗着脖子为祝政引路:“先生向西走,您住西厢,特意收拾出来的……”

  一群人跟着朝院外走。

  临出院门,祝政扶着门框停了步子,似是想要回头。

  他放在门上的指节紧了紧,终而还是跟着孙太守,朝西厢去了。

  常歌将门一阖,叹了口气。

  方才为了制造打斗效果,幼清将屋内家具尽数翻倒,现在看来,恰如他此刻心情一番,东倒西歪、零零乱乱,不知从何处收拾起。

  幼清见他不快也有些惶惑,小声道:“我先把内室收拾出来,将军先歇息罢。”

  “没事。”常歌生得个高,随意抬手揉了揉幼清的头,“咱们一起动手。”

  说完他抽出束袖带,正要束起广袖,见幼清还是一脸惶惶,摸摸这里收收那里,小小年纪长吁短叹,忍不住笑了出来。

  “将军!”幼清回身,惊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笑得出来……敌军可有十万!十万之众!”

  “知道。”

  常歌扶起身边的翻倒的梨花椅,“明日想吃点什么?饿了数多天,明日吃顿好的吧。炖煮——上次你没吃着,想吃么?”

  幼清干脆在一翻倒八仙桌侧坐下,双手撑脸,哀叹道:“这时候了,吃什么都无所谓了,再说了,谁还有胃口吃得下……”

  “你呀。”

  常歌走至他身旁,随意倚在一侧墙上,他身形协调优美,犹如一张靠墙安放的弯弓。

  他轻声道:“你知道常家,无论旁系直系,有几位将军活过三十了么?”

  常家数代良将,从军的直系旁系加起来更是有百余名之多,但沙场危险,料想这百余人没有多少能颐养天年的。

  于是幼清保守地猜了个数字:“二十位?”

  常歌轻轻摇头:“未有一位。”

  室内诡异地静默片刻。

  “旁系、直系、大将军、女将军、还有什么封了定安公、平南侯、昭武君的……未有一位,从未有一位,活过三十。”

  常歌靠在冰冷的墙面上,目光落在遥远流转的星河之上,似有出神。

  “……将军……”

  “所以啊。”

  他轻声道:“人生苦短,如清秋露,如水中影,如梦中身……还在乎那些个愁怨做什么呢,且乐一日,算一日吧。”

  幼清侧头看他,刚要说话,常歌反而忽然抬手,安定地制止了他。

  他侧耳倾听片刻,转而问道:“出来吧。你究竟要躲到何时?”

  *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 天天开心 为襄阳城雪中送炭~

  定安公:常川,常歌的父亲

  昭武君:是他自己

  女将军:常家尚武,巾帼不让须眉,最出名的是火寻鸰,常歌母亲,狼胥骑大将军(对狼胥骑其实是听火寻鸰的,这个后面还会提及一些)

  说个题外话,常川被火寻鸰俘过一次,结果给大周拐来个女将军(b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