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东宫女宦>第53章

  容语如约来到红鹤楼后院,彼时楼座内无虚席,不少才子浪客引佳人为伴,姑娘们媚眼含羞,丹唇逐笑,一片升平景象。

  朱赟和许鹤仪已在后院等她,二人皆着素衫,神情凝慕,朱赟蹲在那颗老槐树下,信手拨了拨树下几块瓦片,不过随手尘封半年之久,灰瓦经风吹雨淋,已斑驳不堪。

  朱赟触到漆灰的砖瓦,欲要掀起,终究是顿住,于朦胧的夜光里,抬目含笑望着容语,眼底布了一层淡淡的伤,“卿言,我原想今日将这坛女儿红给挖出,以祭王桓,转念一想,倘若喝了,回头谁还记得他?不若,就将其埋在此处,年年我们都来看看它....”

  容语眼眶一酸,深以为然,“小王爷所言甚是,我也是此意。”顿了下,又哀恸道,“忘了告诉你们,阿兄到了边关后,更爱喝西风烈,此酒灼烈,他每每豪饮数坛,便在篝火旁载歌载舞....”说到此处,眼前仿佛浮现王桓疏狂肆意的音容相貌,唇角不自禁流露出笑意,

  “阿兄说,大漠平沙雁,边关明月圆,那才是男儿该驰骋之地,他这么多年被禁锢在京城,能在死前快慰平生,或许中了他的意。”

  “有人谋算一生,寂寂无名,有人惊鸿一现,青史留名,阿兄虽逝,却万古长青.....”

  许鹤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秀挺的身躯孤寂地矗立着,双拳拽紧,闭目神伤,只恨死的不是自己。

  朱赟起身抖了抖衣着灰尘,往许鹤仪肩上一拍,笑道,“王桓此人最是豪爽,倘若知你我为他郁郁寡欢,必是嫌恶,事已至此,咱们不如笑送他一程。”

  三人上了楼,推门进入预定的雅间,二话不说,先朝王桓惯爱坐的空椅敬了一杯。

  谢堰不在,朱承安缺席,原是满席的桌面,空了几处,一席饮下来,终是笑少悲多,再没了往日的风华肆意。

  许鹤仪与朱赟喝得酩酊大醉,容语饮的不多,离开前,着人将二人送回府,独自扛着那柄偃月刀回宫,路过三里河的灯市,她临桥而立,把盏对春风,将那樽来不及温的浊酒,洒向涛涛江河。

  正待下桥,迎面一小乞儿笑盈盈冲她奔来,将一盏花灯递于她手心,

  “有人送与你的.....”扔下这话便跑开了。

  一残留温热的竹柄被塞入她手中,垂目,见是一杏黄色的橘子灯盏,不大,用细竹所雕,做工极为精致,底下缀着络子,经风一吹,褶皱的灯面旋转如锣,连带花穗撒开,泛出浅浅的光晕。

  她当即将偃月刀戳地,提起灯盏一瞧,细看,灯面上画了一幅青绿山水画,工笔娟秀,画风细腻静雅,容语寻了一圈不见落款,不知是何人所赠。

  四下扫视一周,水面涟漪款款,画舫琴音缠绵,酒肆茶楼灯火依旧,人人陶醉在这片喧嚣里,却不见任何人为她驻足。

  莫非送错了?

  容语犹豫再三,终是提着灯回了西华门外的值房。

  刘承恩等闲不在宫外值房夜宿,自从容语被罢职,来这边的时候便多。

  他院子里亮着灯。

  容语将偃月刀放入屋内,便折来刘承恩的院子,推门而入,见他如常躺在软椅上翻看折子,便上前请了安,

  “义父,这么晚了,您还没歇着?”

  刘承恩借着灯火在看文书,并未瞧她,只指了指跟前的锦杌,示意她坐。

  容语正待落座,见他眯起眼似看得艰难,便上前将灯盏推至他眼下,目光不经意瞥到文书,微微一凝,“蒙兀来求和了?”

  刘承恩闻言笑着将文书递给她,不由自主地叹道,“你瞧瞧...这个谢堰哪,真是个奇才....”

  容语接过文书一目十行扫过,原来谢堰这段时日,暗中分化蒙兀,又与东北边上的女真族取得联络,蒙兀被赶出河套后,又被女真铁骑夹击,肯特汗山下的都城已成一片混乱,蒙兀大汗无奈之下,遣人求和。

  说来蒙兀被赶出中原后,分为两部,一部是鞑靼,大都为前朝贵族后裔,一部是瓦剌,便是早些年就被成吉思汗丢至在草原的平民。蒙兀退出中原,鞑靼部侵占了原先瓦剌部的草原与牧民,瓦剌部极为不满,双方时有争斗,这一次战事失利,两部矛盾彻底爆发,原先能震慑住两部元老的国师巴图阿汗一死,整个草原陷入了混乱,又被女真族夹击,几乎是焦头烂额,民不聊生。

  容语在边关时,便听谢堰提过,他早早暗中修书去了女真族,以开市为条件,引诱女真出击,想来是已成气候。

  刘承恩双手搭在椅上,目光蕴长绵和,“谢清晏文成武就,年轻一辈无人能望其项背,想当初他铿锵激昂立下军令状,谁又能料到他真的能活着回来呢。”

  “这等能耐,堪比肩当年的北鹤,与太傅李蔚光....”

  容语闻言默然未语,她与谢堰共事这段时日,对他算有些了解。

  旁人都以为这位谢二公子会走文臣路子,却不知他暗中钻去军营,悄悄与几位将士演练空心阵,这次出征,他从京中带去的兵,也皆是经过严格训练的。

  北探蒙兀,东联女真。

  河套一役,耗了他十年心血。

  所谓的运筹帷幄,不过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钻营罢了。

  容语合上册子置于桌案,问道,“谢大人回来了?”

  刘承恩颔首,“两个时辰前回来的,最多歇上一夜,又要去边关,陛下准他携礼部与鸿胪寺两位堂官同行,主持求和一事。”

  容语见刘承恩露出疲惫之色,便伺候他歇下,回到自己值房。半年前陛下将隆安公主许给了兵部尚书陈循的儿子,年前出的嫁,福儿成了陪嫁宫女,容语回京见过福儿一面,明确告知,希望她能嫁一户好人家,福儿见她平安回来,哪里还奢望旁的,啜泣应下。

  谢堰深夜才回到谢府,未曾惊动府中他人,只悄悄来到谢照林的书房,谢照林见儿子风尘仆仆回来,面上交织着欣慰与心疼。

  “晏儿,此行大功造成,你在朝中威望陡涨,咱们大业在望...”

  谢堰坐在一侧圈椅,喝了一口热茶,微微定了定神,“我已在关外布好局,鞑靼,瓦剌与女真,三足鼎立,相互牵制,我大晋便可稳坐钓鱼台。眼下再费些功夫议妥求和一事,再将女真互市敲定下来,边境便能休养生息数十年....”

  谢照林沉吟道,“此次北征伤亡如何?”

  一抹阴霾染上谢堰眉梢,冷白的俊脸如同浸润在冰霜里,阴沉沉的,默了片刻,喉间发涩,“死五万三千六百三十七人,伤者不计其数,能全须全尾回来的,也只有神机营两营战士,其他诸部死伤不一。”

  想起王桓殒命古宁堡,谢堰心口钝痛,闭目哑声道,“我已与陛下呈请,许我多停留两日,我明日去王府拜访王夫人与王相,与二老告罪.....”

  谢照林却摇摇头,“你不必去,王晖不愿意见你,而王夫人.....”谢照林叹息一声,“我请你母亲去探望过,她除了容语,谁也不见.....”

  谢堰闭上了眼,手撑着额,面容隐在灯光暗处。

  仿佛在此时此地,他方能卸下一身的疲惫。

  谢照林静静瞥着他,忽然瞧见他手腕处似有血痕,当即倾身往前掰开他的手,

  “你受了伤?”

  谢堰猝不及防被他一拉,愣住了,瞥了一眼掌心被小刀滑过的痕迹,连忙翻过按在桌侧,淡声道,“一点皮毛之伤,无碍....”

  谢照林灼灼盯着他,谢堰面颊微有窘色,稍稍避开他的视线,

  谢照林狐疑地盯了他半晌,摇头叹息,“这次邵峰回来,好像挺不高兴,我问他,他不肯吐露半字...”原想细问,见谢堰脸色不好,干脆挥了挥手,“罢了,你一路奔波,乏了,回去歇着吧。”

  这回谢堰倒是没动,掌心覆在桌案,挪了挪,复又蜷起,仿佛是拿定了主意,嘴角抽动了一下,“父亲,儿有一事想求父亲成全....”

  说完便掀袍跪了下来。

  谢照林大惊,连忙上前将他搀起,“你跪我作甚,起来说话!”

  谢堰复又坐定,腾腾热浪绞在心口,不敢轻易表现出来,喉结上下滚动着,气息在齿尖缠绕片刻,慢声开了口,

  “父亲先前总操心我的婚事,眼下儿遇见一女子,颇为心仪,不若父亲替儿子求来为妇....”

  谢照林闻言双目睁得老大,跟中了彩头似的,喜色缓缓爬上眉梢,化作一抹笑,“当真?快些说来,是哪家姑娘?”

  谢堰将心中的忐忑缓缓压下,俊脸浮现一丝笑意,浅浅的,如雪珠触入掌心,顷刻即化,

  “太傅府,李家四姑娘。”

  谢照林眨了眨眼,沉吟片刻道,“李家哪有四姑娘?我只听说过二姑娘,三姑娘,而李家三姑娘李思怡不是定给了四殿下么?晏儿,你莫不是弄错了?”

  谢堰苦笑一声,眼底的光色如初春的风,清凌凌的,偏偏又带着几分朝气,

  “是李家偏房的四姑娘。”

  谢照林脸色顿时拉了下来,身子往后一靠,正色道,“你这回一战成名,文治武功鲜有能及,朝中大臣人人视你为香饽饽,欲嫁女与你。你母亲这段时日挑都挑不过来,她这样的身份,只能做妾。”

  谢堰闻言一顿,看了他一眼,脸上的情绪褪得干净,一双俊目灼灼如星,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道,

  “父亲,我是娶她为妻。”

  眼下容语闲赋在家,是他娶她的最好时机,他不能让她再回到朱承安身边,从他缴收那枚监军令牌起,他便动了这个念头。

  谢照林闻言闷哼一声,面前这个儿子可不是老大和老三,他事事自成章法,从来就不是旁人能做得了主的。

  谢照林气出一脸冷笑,原想以那套大论反驳他几句,却见谢堰慢悠悠端起茶盏,

  “父亲,您嫌人家出身不好,人家还不一定看得上您儿子....上京城前往李家提亲的大有人在,小王爷朱赟,佥都御史许鹤仪,先前连王桓也当众表明过心意,您大可去外头打听。”

  谢照林满脸不信,被他这么一激,环视一周,起身摸到书案后一个暗格,掏出一坛杏花村,搁在怀里,气冲冲往外走,“胡说,我儿可是香饽饽,想要嫁你的名门贵女都能排去南大门,我现在就去寻李蔚光,我就不信他不答应!”

  谢堰望着谢照林志在必得的背影,缓缓放下了茶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