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古代种田奋斗史>第123章 置办

  过了好些日子, 街上恢复平静,没有再听见乱七八糟的声音。

  “看来一切已经定下来了。”这些日子,除了吴叔每日驾驴车送小景去翰林院, 一直等到下午再接回来, 一家人都待在家里,免得生出什么乱子,就这样待了小半月。

  陈如松微微点头,“听说新皇帝都是在老皇帝死后半个月内办登基大典, 看来这几日就会举行了。”

  夫妻俩所料不错, 当日陈知景回来,就告知了最新消息, “明日就举行登基大典了, 新皇就是之前的太子殿下。”

  杨稔喜道:“是正统继位。”在京城待的这些日子,她也是听说了太子殿下聪慧仁爱, 爱民惜民,何况这是皇后娘娘这位正妻所生,总比妾室生的孩子要好。

  身为正室,天生就对妾室有恶感,虽然自家没有妾室庶子女,杨稔也还是不喜,自然是希望原配嫡子继位。

  何况梁王嚣张跋扈是出了名的, 若是让他来当皇帝, 只怕这京城都不敢待了, 那些官员只会跟着仗势欺人,京城就是水深火热的地方。

  别的几位皇子没怎么听说,杨稔也无法评价。

  陈知景也笑着点头,“是。”作为文人, 他当然也是支持正统,太子继位本事理所应当的。

  “这一次落马的官员无数,抄家也有不少,有些不好的田地会卖,爹娘多注意着,若是能抢到几亩田地,不拘好坏,都买下来。”在京城,能买到田地就是极好的。

  对啊,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都眼前一亮,连连点头,“说的是,时机难得。”

  “若是买上几亩田地,咱们围成一个小庄子,里面建几间房,就在郊外住着就不用在京城里面租房,许多大人也没有买下宅子,而是在郊外租住,在京城的郊外,也极为安定。”

  陈知景也知道自家如今没什么进账,只靠原有的铺子和田地收的租子,也在帮忙想办法,挣银子的法子暂时没想出来,省银子却是有法子的。

  “会不会耽搁你。”陈如松迟疑道,省银子还在其次,关键是儿子每日方便。

  陈知景摇头,轻松道:“不会,有驴车在,也就多了一盏茶的时间,却能省下五十两银子。”

  “那好,爹娘就好好关注着如今的动静,一有要卖田地的迹象就赶紧去抢着买,铺子应当也有卖的,都不好抢,就看咱家能不能买到了。”陈如松也松快应下。

  第二日就是登基大典,升官的升官,降位的降位,抄家的抄家。

  浩浩荡荡的抄家规模,引得一众老百姓围观,陈如松也从中得知了抄家的田地买卖会在何时何地的消息。

  之后的几日,陈如松与大多老百姓一样都跟在抄家的官员后面,试图了解田地买卖的消息。

  他没带媳妇出门,这会出来的大多是老妇人和男子,年轻些的妇人都是不会出来的,自家媳妇如今瞧着也不过三十来岁的样子,加之过的还算舒坦,本就貌美,如今看着正是风韵犹存的时候,他可不敢这时候让媳妇出门,万一有些鸡犬升天的人想仗势欺人那多恶心人啊。

  至于为什么跟着抄家的官员也是没办法,自家没有消息来源,至于大族叔和二族叔,如今刚刚换了皇帝,他们两人都忙得很,就算也打算插一手,也难顾及到自家,何况也不能样样都麻烦人家。

  好在就这样锲而不舍,一得知确切消息陈如松就去买,虽经常没买到,到底还有一些落入他的手里。

  等这场风波彻底结束,陈如松手里已有六亩贫瘠的旱地,三亩极差的水田,以及两个偏僻狭小的小铺子。

  就这一点产业,花了近两百两银子才拿下,但夫妻俩都不心疼,京城的东西,能买下,只要不是离谱的价钱,那就是挣了。

  “那几亩旱地虽贫瘠,但离城里不算远,我特地看过这京城郊外的地方,什么地方在哪里我都知道,这地买得值。”陈如松自得道,当时那些人觉得贫瘠买了无用,他赶紧出言买下,贫瘠又如何,能种就行,能住就行。

  离京城近,就是最好的,杨稔跟着点头,“若真到了贫瘠到种不出粮食的地步,咱们就养了鸡鸭鱼和猪,贴补家用。”

  到底的庄稼人出身,杨稔免不了想着耕种田地,若是不行,就养家禽。

  陈如松附和道:“若是搬到郊外住,咱们住旱地那边,盖砖瓦房,大一些,不仅养猪和鸡鸭,兔子也养起来,一年十几两银子也别丢了。”

  “两个商铺也能开起来,我记得只要咱们自己不动手,雇了旁人干活,咱家就不算商籍,是不是这样?”因着商籍不能科举,他们夫妻俩有些束手束脚,有些事情明知道能挣银子,却碍于做了这事就要入商籍而不敢插手。

  媳妇与自己想的一样,陈如松笑着道:“是如此,咱们可以琢磨琢磨两个商铺该怎么挣银子。”

  “先将那几亩旱地围起来,日后建庄子,等房子盖好,还要一些时候,咱们一边筹谋铺子一边请人盖房。”说完之后,杨稔想到一件事,“康康后年出嫁,难不成让王家到郊外迎亲?”

  这样只怕会让人瞧不起康康,说康康是乡下人吧。

  陈如松思索后道:“这倒是,只怕咱们还是得先住在这宅子,城里和郊外出嫁,还是不一样的。”

  杨稔附和道:“庄子也建着,咱们偶尔来住也好,家禽养着,田地种着,兔子就养在庄子上,不仅每日的花销少许多,还能多挣一些银子,等康康出嫁的后一年,咱们就搬到郊外住着,反正京城铺子开着,咱们每日去瞧瞧,再隔几日能去王家看一看康康。”

  出嫁大半年,康康也该安稳下来,能在王家游刃有余。

  “那就这样,马上要准备带知行回去参加院试,这之后家里的一切又要让你一人打理了。”这些年,为了生计与几个孩子,陈如松在外的日子不少,家里都是媳妇操持,这让疼爱媳妇的他心里有些不得劲。

  自家男人总是心疼自己,杨稔心里暖乎乎的,温言道:“放心吧,家里如今也不只我一个人,小景在,小景媳妇也在,都能帮我的忙,等你回来,郊外的田地都种上了,宅子也建好了,说不定商铺我都开好了。”

  “家里的事你经手我都放心,等我回来都要过年了。”想到出门一趟要这么些时日,陈如松不由感叹道。

  因为小景说知行还差点火候,这次只怕不成,夫妻俩对于知行这一次的院试也就比较放松,没有太紧张。

  行李也在收拾,五月初旬,陈如松驾车领着儿子回老家参加院试。

  杨稔则让大儿子询问同僚,有没有认识不错的建房子的人,日后应当要住一些年月,她想建的好一些。

  至于建养兔子的隔间,杨稔不打算让那些人来,等房子建好,让吴叔吴婶两人砌一下就好。

  只是今年田地已经有佃户耕种了,房子就不好建了,这是之前没想仔细,那些旱地虽贫瘠,但也能收一星半点儿,是以还是有人租种。

  “今年就让他们种着,左右咱们也不去那住,等下半年他们收了庄稼,这旱地就收回来,建房子种玉米和种菜,也养上猪和鸡鸭,兔子也养着,至于水田,就依旧租出去。”

  男人不在,杨稔就跟儿子商量,毕竟日后是儿子当家,儿子要立起来,否则像陈大哥那样,分家后花了十几年才想明白真正能当家做主就不好了。

  陈知景没意见,“那便先将两个铺子开起来,对这两个铺子,娘有什么打算?”

  杨稔摇摇头,“这就没什么头绪了,我原想着,若是郊外的庄子建好,养上几十只鸡几十只鸭,还有兔子,一间铺子就卖鸡蛋鸭蛋兔子这些,另一间再想想能卖什么。”

  闻言,陈知景建议道:“既然暂时没有想法,那不如就先租出去,只租一年,之后若是有想卖的咱们就收回一家先开着,忙顺了还有想法就再开另一家。”

  “这也好。”没想法只能先租出去了,杨稔叹口气,“我原先还跟你爹说等他和知行回来,庄子建好了,铺子也开好了,如今看,只怕他们回来,那庄子都不知道建好没。”

  陈知景笑着温声安慰道:“咱们一步一步慢慢来就好,也无需急切。”

  “那你先打听好建房子的人,等今年田地庄稼收了,咱们就开始建宅子。”杨稔便点头叮嘱道。

  宅子很快租出去了,毕竟在京城,就算偏僻狭小,也不是不能经营的。

  其中一家还想签三年,杨稔拒绝了,商铺自己经营才更挣银子,便是之后经营不善,她再租出去也就是了,租太久不方便。

  六月初,铺子租出去,杨稔还收到了李家派人送来的东西,去年查出儿媳有孕,就马上给李家去信了,如今一来一回也是这个时候。

  送了两驴车的东西,除了一些还算贵重的礼品,其余都是补身子的东西。

  除了东西,还有给李如娘的信,李如娘一见到信,眼眶就红了,第一次离爹娘这么远,这样久没见,她心里不知道多想他们。

  不过怕娘家来的人看到她哭,以为夫家对自己不好,李如娘忍住了。

  怀着八个月的胎,李如娘挺着大肚子见过娘家来人就回房歇着,也想看看爹娘的信里写了什么。

  杨稔很能理解儿媳,招待过几个李家下人,就让吴婶去外面客栈租了一间房让李家下人住。

  自家小姐瞧着脸色红润,衣着也光鲜,李家下人得了主人嘱托,要看看小姐过得如何,如今看着也不错,几人放下心来,跟着吴婶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