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万人之上>第55章

  其后十数日, 一切正常。

  批复折子照常,午后议事照常, 入夜泡温泉也照常。谢镜愚又偷偷溜进来两次, 只有一次做到了最后。当四下无人时,两人便挨在一起说些情话,亲密动作也少不了。更多的时候, 朕坐在飞霜殿的书房中,远望着瑶光楼里的人影就心生满足。

  朕没做新的梦,控制自己不露破绽就愈发容易。再者说了,时人年逾花甲已然称得上活得久;谢镜愚比朕大六岁,朕又比寻常人都长寿, 这才有了二十年的差距。

  剩三十五年,听起来还是很长的。但朕还是不免有种急迫感, 仿佛有个看不见的滴漏在朕耳后不停顿地叮咚作响——日子过一天便少一天了。

  故而, 即便汤泉宫里的生活很是舒适逍遥,朕也按时返回了兴京。正值岁末,众臣诸事准备停当,就等着朕回来主持元日大朝会。借着剑南大捷的名义, 朕又在除夕办了一次宴。名义上是向各地节度使以及诸位大将军表彰李囿、徐应骁等人英勇歼敌的功绩,实际上却是——

  收权。

  剑南道兵权已在吐蕃被灭之后全部上交到了朕手里;毕竟只要不傻,就知道朕不可能无缘无故冒大风险亲赴剑南。李囿、徐应骁等人已做了明智之选,其他人稍稍动点脑筋, 就知道该照着做。

  酒宴之间,觥筹交错、谈笑风生, 刀光剑影丝毫不见;但不用等到新年的日头升起,所有大臣就都会知道,这天下已然尽数在朕手中。

  作为新上任的左卫大将军,阿姊也应邀参加宴席。她是席上唯一一个女人,明里暗里受到的注目最多,都盖过了党和。要不是她还有另一重身份是本朝长公主,怕是所有人都想灌她一杯酒。

  朕得公道地评价,虽然朕和阿姊是同胞姐弟,但阿姊的酒量比朕强多了。她不仅挨个儿敬了一圈,最后还有余力给朕挡酒。诸人瞧她这气势,莫不心服口服,都称这可谓是一女当关万夫莫开。等宴席散场时,她还拉着朕的一只手,絮絮念叨:“陛下……陛下……”

  “给长公主殿下弄碗醒酒汤来。”朕吩咐左右。等人全退下,朕才接着问:“阿姊想和朕说什么?”

  虽然阿姊喝了很多,但她的意识还有一部分清醒着。“陛下,”她抓着朕的手更用力了些,话语时断时续,“这一日……阿姊总算等到这一日了,陛下……”

  半醉的人不知轻重,朕怀疑朕被扣住的地方一会儿就要变成青紫。“朕早和阿姊保证过,阿姊本就无需担心。”虽然话这么说,但朕心里依旧产生了一股熟悉的温暖。

  阿姊频频点头,仿佛她真的知道朕在说什么似的。“陛下,如今您已经真正有了如同父皇那般的地位,以后什么事都不用愁了……即便是谁有大不敬的野心,他也必定会失败……阿姊好高兴……真的好高兴……这大将军当不当,又有什么所谓呢……”

  朕听得她越扯越远,心道她酒意可能越来越浓了。“阿姊醉了。朕叫人收拾了偏殿,阿姊先去睡一觉罢,明早还要上朝呢。”

  阿姊好像听懂了,手略略一松,嘴中却没停。“上朝……这也不是什么打紧的事……要阿姊说,若是能亲眼见到陛下有了子嗣……就算即刻叫阿姊去死,阿姊也无憾……”

  子嗣?

  朕身上冷不丁一震。好在没有第三人,阿姊又醉眼朦胧,没人注意到朕的失态。“朕自有安排,阿姊不是一向知道么?”

  这时候,派去取解酒汤的宫人回来了,朕便命他们将阿姊带到偏殿去照顾。至于朕自己,不得不开始思索——

  朕许了谢镜愚,那就一定要做到:即便只是在朕心里许诺。

  但这可不是什么容易的活计。内侍监的话本女人随便推拒,宗正寺和满朝大臣却不是好糊弄的。若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朕想不出他们会忘记催促朕立后生子。而若要在立后和生子之间做个判断,那自然是后者比前者重要;只要有太子,皇后什么的都是小问题。

  那么,老问题又来了:宗室里有得是男孩,缘由呢?

  谢镜愚那个好南风的借口肯定不能用,相同的理由只会给朕和他都带来麻烦;剩下的,朕只能想到不育了。

  说实话,这比好南风还丢面子;然而是最彻底的,相对来说也比较方便施行——朕只需要假意收几个女人在后宫,封住她们的嘴;过个几年,毫无子嗣动静,不用朕开口,满朝文武就会明白了。届时朕再装得着急一些,想从宗室过继个儿子到膝下便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至于过继哪个……

  朕粗略地想了想,没什么中意人选。再想到下任天子的出生时间,朕顿时又恍然——要么朕至少等个十八年过继他,要么朕过继的儿子是他的父亲。

  战线太长,演戏也颇费精神……可朕再一想,又莫名开心。十八年比三十五年早到,谢镜愚来得及看到朕后继有人;暂且不说这能不能完全消除他可能的负疚感,但肯定能消除部分。

  这个计划完全可行,但前提条件是谁都不知道。毕竟,就算谢镜愚破天荒地不反对,阿姊知道也会气到爆炸……

  朕愈发打定了主意。

  次日便是元正。新年伊始,众臣都显得很是活跃。贺词不断,贺仪也摆满了太极殿前的广场。但在诸人之中,朕只特别注意了三个。

  其一显然是雍蒙。就如同雍至与谢镜愚说的一般,他对吏部侍郎这个新身份相当适应,适应到简直能用游刃有余来形容。朕都不需要看他的工作情况,光看他的贺仪就明白——

  他献上了一本《后稷农书》。此书编纂于近千年前,除了后人引用的部分,早就散佚不存。然而,雍蒙却利用他在文人墨客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花了近十年功夫搜寻遗迹,竟真被他拼出了个七七八八。

  “……其中尚有缺漏之处,还望陛下不要嫌弃。”

  雍蒙这么说完全是自谦。因为司仪刚把《后稷农书》这四个字报出来,金殿已然轰动,人人都在惊呼。司农卿焦平更是激动得两眼放光,只差老泪纵横。

  瞧,朕就说雍蒙把满腔抱负藏得厉害,这件事他干了近十年朕都不知道。然而,此事确实无关叛乱,探子不注重也情有可原;而且说句实话,这本书大概是朕即位以后收到的、最合心意的贺仪了。

  “魏王实在有心,朕重重有赏!”

  雍蒙伏地叩首,而后道:“臣谢过陛下恩典。但臣以为,若是陛下能将这些赏赐交给司农卿,那臣的努力才算是真正没有白费。”

  朕不由哈哈大笑。“准了!焦卿,还不速速谢过魏王?”

  至于朕注意的第二个人,则是松仁松赞。光看他的眼睛,朕就能察觉后头不甘现状的野心。杀了他自是一了百了;但就如同朕和谢镜愚说过的,即便留他一条命,朕也有得是办法继续整治他。故而,发现他悄悄地打量满殿官员,朕也没指出来——吐蕃如今势弱,朕到时候再叫李囿做几手准备,保管叫他忙得焦头烂额,搞不好都要后悔当时没战死。朕来阴的还能博一个仁德名声,何乐不为?

  这其三么,则是回纥的使者。

  党和提前回陇右时,用的便是回纥与沙陀虎视眈眈的借口;但实际上,这也不全是借口,不然也不能说服其他大臣。如今,距离匈奴被灭已差不多两年,回纥诸部壮大,边界已逐渐靠近陇右道。吐蕃新臣,他们这两年应当不会轻举妄动;但再过几年,就算他们不动,朕也要让党和动了。

  有这种想法,即便要保密,朕也得先与党和通通气。但太极殿大宴后,朕还没来得及宣党和,刘瑾就进来说党将军求见。

  无事不登三宝殿,朕暂且把回纥的事情压了压,打算先听听他想说什么。党和见朕还是有些局促,但还是很快地说明了来意——

  陇右气候恶劣,常年都是黄沙漫天。他还好,几个儿子也还好,但他的夫人出身江南,近年来愈发吃不消。故而他想求个恩典,让朕同意将他夫人和女儿留在兴京。

  大将自愿把家眷留在国都,这是历代皇帝求都求不来的好事。“这事儿你自己做便是了,为何要禀告朕?”朕不由扬眉。虽然党和常年在外征战,但兴京城里又不是没他的府邸!

  “陛下明鉴。”党和又一弯腰,仿佛为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感到羞惭。“臣夫人虽说算个小家碧玉,但随臣日久,难免不清楚兴京城中的风气。她入不了诸位夫人的眼也就罢了,臣就怕她万一无意中开罪哪位……”

  朕一时愣住。虽然朕将党和的话听得很清楚,但讲到后宅女眷什么的,朕估计朕比党和更不了解。“这个……”朕努力调动起朕为数不多的宫斗宅斗知识,脑海中忽而灵光一闪:“党将军的女儿多大了?”

  “承蒙陛下垂询,臣小女刚过金钗之年。”党和深深低下头去。

  朕听他这回答,再看他这模样,哪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党和夫人也许确实需要改善生活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女儿——再过三年便是可以正式出嫁的年纪,为人父的当然得开始计划;在陇右就只能嫁陇右,党和哪里舍得?

  “党将军也是一片苦心。”朕颔首,“朕明白了,党将军就放心罢。”

  天子说出口的保证必定兑现,党和闻之大喜。“臣谢陛下厚恩!”

  但他不知道的是,朕满心都是吐槽——党和自知权重,不敢随意给女儿找婆家,故而来求朕;可朕能放心把他女儿嫁给谁?朕自己么?

  作者有话要说:

  陛下只是一个吐槽,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