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万人景仰>第61章 再起风波(一)

  提起代阏,明树眼底闪过一丝恨意,“这人为人阴险,自私自利,抓住静贵妃,他是不会现身的。”

  “是,所以我想设个局。”萧知尽道。

  明树有些怀疑,跟着莫厌迟附耳去听,半晌,脸上浮现一抹笑来,他拍拍萧知尽的肩,感叹道:“还是你有办法,那便按这样去做,失败也没关系,代阏年纪不小了,我不信他还能藏几年。”

  “嗯,这人多活一日,迟儿便多一份危险,还是早日除去才好。”萧知尽道。

  明树叹息道:“谁能想到前朝奢靡无度、胸无大志的太子手段竟如此诡谲,若是当年我在宫中就好了……”

  莫皇后的死是明树心里的一根刺,宏治帝一向崇尚正统,学的是治国之道,对这些事不敏感,被打得措手不及也是正常。

  明树就不一样了,他自幼对皇位无感,学的东西乱七八糟,给他的卫灵将也净用在了斜途上,要是当年他在京中,代阏的行动必会提前暴露,哪还有机会逼入宫去,害得她受惊过度难产而亡。

  他想起了伤心事,脸上没了光彩,莫厌迟劝道:“皇叔,那件事所有人都始料未及,错不在你。”

  “可偶尔想起那些惨死的亡魂,我心难安。”明树道。

  “皇叔……”

  明树只是哀思须臾,很快又恢复过来,他十几年都挺过来了,总不至于在小辈面前表现得脆弱不堪。

  “没事。这两日我会去找皇兄,跟他商议太子册封的日子。想来他也怕节外生枝,这才趁我在的时候决定下来的。”明树道,“迟儿,待封了太子,你要拿出应有的气度来,太子是未来的帝王,不是人人可欺的。”

  莫厌迟点点头,道:“是。”

  封太子的事情很快便传遍了京城,不过只是传言,大臣们也不敢贸然入宫进言。大皇子党们担心莫厌迟上位后对他们不利,连夜赶到大皇子府去,跟朱启明商议。

  朱启明发了一日的脾气,脸色难看,坐在上首一言不发。

  那些大臣原本是想来证实一番,朱启明的反应无疑给了答案,他们顿时乱了阵脚,不满道:“向来国储都要经过多方商议才会定下的,陛下怎么如此突然?”

  “这事跟贤王殿下脱不了干系,昨日你也听到了,他可是公然让陛下封太子。”

  “要不明日一早我们写个折子,弹劾贤王结党营私,意欲谋权篡位?”一官员说道,不过很快就被另外一人反驳了。

  “不可,贤王敢那么说就是算准了陛下不会拿他怎样,而且听说陛下说要封太子时,贤王是在旁边的。”

  众人变了脸色,扭头去看朱启明,问道:“殿下,您有何打算?”

  朱启明眸光晦涩不明,他看了江婉一眼,摇头道:“父皇还没下旨意,我们不可轻举妄动,先静观其变。”

  “也只能这样了。可是殿下,若真封了太子,我们要怎么办?”一官员大着胆子道。

  起兵逼宫非同小可,朱启明看了江婉一眼,江婉会意,反问那个官员:“只是封太子,又不是登基,你怎知他不会被废黜?”

  那官员只是未雨绸缪,被江婉这么一说也就没意见,点头附和道:“确实,不过封太子之事,臣以为我们可以拿二皇子被废一事做文章,历来东宫皆是自幼长与皇宫,二皇子虽有贤王做担保,到底也改变不了宫外长大的事实。”

  “二皇子论资历是比不过殿下的,百姓才不管是哪个皇子上位,他们关心的,是在位者是否贤明,是否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不就是这个道理。”

  朱启明深有同感,道:“那便放出话去,二皇子性情暴虐,行为乖张……”

  “殿下,不可。”江婉打断朱启明的话,“几个月前刘奇一事正是二皇子出的头,如今京中多传二皇子的贤明,骤然传出这些无凭无据的话,只怕百姓并不认账,被二皇子知道了,亦有反咬的可能性。”

  莫厌迟这几年来极少在百姓面前露脸,偶有几次也是解百姓之危,美名早已远扬,只是他向来低调,百姓也就没有时常挂在嘴边,但他的为人着实令人钦佩。

  江婉这话其实是护着莫厌迟的,但说得有理有据,朱启明也挑不出错来,皱着眉沉思。江婉见状,又道:“不若殿下这几日在京中多做些善事,百姓们自然能想起殿下的好来,殿试前不也是殿下到林章书院慰问我们的么,这些恩惠江某至今铭记。”

  几个原本不太信任江婉的人听完,大为佩服,连声赞道:“江大人好计谋。”

  江婉不答,看着朱启明,等他做决定。

  朱启明思虑片刻,点点头道:“确实是个好法子。”

  几人在前厅议事,动静不小,府中有静贵妃的眼线,朱启明有意防着,便让人守在了外面。他们说得正起兴,外头的人敲了敲门,让屋中顿时安静下来。

  “殿下,殷先生回来了。”

  朱启明脸色一沉,让几个官员先行离开,只留下了一个江婉。

  代阏从后门而来,远远便瞧见几个官员交头接耳说着事情,他几日不在京中,有些事没有了解那么透彻,便走向前厅,去找朱启明。

  朱启明端着茶细细喝着,听到脚步声连眼皮都不抬一下,等着代阏入内。

  “殿下,可是出了什么大事?”代阏边走边道,朝着朱启明虚虚拱手,算是行礼。

  朱启明放下茶盏,讥笑道:“不劳殷先生费心,殷先生还是想想如何讨好本王的母妃才是。”

  代阏动作一僵,不满地看着朱启明,“殿下这是何意?”

  “没什么意思,天色已晚,殷先生早些歇息吧。”说罢,摆摆手让代阏离开。代阏万分恼火,又不能发泄,沉静地看了朱启明两眼后,甩袖而走。

  作为旁观者的江婉巴不得代阏离开,此刻早已在心中欢庆鼓舞,却仍是要端着样子,担忧道:“殿下,这事不让殷先生知道?”

  “嗯。”朱启明有些犹豫道:“本王怀疑……他跟前朝有关。”

  “什么?”江婉惊呼,压着嗓音问:“殿下为何这么说?”

  “说来话长,你且记住,逼宫之事除了你我,切勿让第三人知道。”朱启明道。

  江婉道:“这是自然。”

  她跟代阏不和,朱启明心知肚明,这种时候就没必要再说些虚伪的话来惹朱启明不悦,朱启明主动提起要保守秘密,江婉求之不得,要是被代阏知道了,亦不知道会生出什么事端来。

  朱启明这两日劳神劳力,眼下泛了一层青色,江婉便不多留,起身告辞。

  “走吧,叫几个侍卫护送你回去。”朱启明道,好歹江婉是自己的心腹,特殊时期还是要防一层。

  江婉并未推辞,带了几个人出了大皇子府,踏出那道玄色大门,江婉抬头看了一眼,正是满月,不过乌云密布,她也只能看到朦胧的月光。

  看来要变天了。

  ……

  江婉猜的不错,第二天醒来时,天正下着瓢泼大雨,石板路上坑坑洼洼,积了几处水,连马车都不大好走。

  原本住得近的官员喜欢走去上朝,奈何今日天公不作美,便也只能乘坐马车了,等到萧知尽他们到时,宫外停了不少马车。

  萧知尽看了看,大概是听到了封太子的风声,今日那些大臣们来得格外的早。

  他下了马车,给莫厌迟执伞,将人扶了下来。在宏治帝的准许下,莫厌迟得以再次上朝,他一出现,朝堂的视线便落在了他的身上,久久不曾移开。

  莫厌迟熟视无睹,站在熟悉的位置上,含着笑等宏治帝来。

  宏治帝一大早便被雨声吵醒,今日恰着时辰上朝,一入殿便看到了站得笔直的莫厌迟,不由满意地点点头。

  百官行完跪拜礼后,宏治帝不等人开口,直接道:“众卿,朕今日有事要宣布。”

  说着,站在宏治帝身边的臣子踏出两步,手中捧着一道圣旨,他神色严肃,慢慢展开圣旨,朗声道:“奉天承运,召曰:昔贼子陷害,朕心惶恐,废次皇子以保其周全,今复封皇子之位,赐以金册金宝,钦此。”

  大皇子党不由松了一口气,还好只是复立二皇子,没有直接封太子。

  莫厌迟跪拜谢恩,宏治帝又道:“礼部,让钦天监挑个好日子,祭告宗庙,二皇子改为原姓,载入玉牒。”

  “是。”礼部尚书出列领旨。

  因着外头的传言,官员们对这封圣旨并没有多大意见,私下说了几句便也消停了,反倒是对储君一事一直争执不休。

  宣读的大臣收起圣旨,退回宏治帝身侧,朗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一中立的臣子出列,拱手道:“启奏陛下,如今皇室血脉已齐,本是举国欢庆之事,然至今未曾册立储君,皇子年长,难免多思,臣斗胆,请陛下早日立储,以固河山。”

  前朝皇帝多子,因迟迟不立太子,皇子夺权激烈,使得朝廷动荡,民不聊生,甚至因此殁了好几个皇子,等到封太子时,代国气数已然微薄,加以代阏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百姓愤恨不满,宏治帝顺应民心,一举破国,这才有了闵朝。

  可见国储于国是何等重要。

  先前一直无人提起,是因为二皇子生死不明,血脉不齐,且大皇子势强,不少人早已认定了他是储君,便没往后事想。

  谁曾想,不过三年之余,局势已然翻天覆地,比起朱启明,莫厌迟更得民心、君心,这让那些大臣不得不提起储君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