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特小说>古代言情>侯夫人日常>第一百零四章

  宫里的风向变了。

  老太君这话自然不是无的放矢。

  她刚刚原本是想着提点一番曾淑, 好让对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审时度势,但听到曾淑的话后她便知道这个孙媳妇也看出来了,再次提起时, 言语之中就透着几分满意。

  “你也看出来了, 很好。”

  老太君有几分感慨地道:“咱们这些公府、侯府,也就是所谓的勋贵啊, 眼睛是片刻不能离开宫里的。离开了,没准这勋贵的名头, 这几辈子的荣华富贵都会渐渐地没了去。”

  “你看那兴德侯府, 在南边把倭寇打得是七零八落,威名赫赫,但不也要派出息的子弟长驻京城, 不但把自家的姑娘往宫里头送, 还想着法儿和京城的勋贵、重臣们结为亲家。”

  “咱们侯府也不例外。”

  “甚至于咱们势单力孤,对于宫里头的动静啊, 就要更着紧。”她和蔼地看向曾淑,道:“你说一说,这次入宫看出什么门道来了?”

  曾淑挺直腰,想了想道:“我觉得,贵妃娘娘似乎不如往常受宠了。”

  老太君示意她继续说。

  曾淑道:“此前林妈妈来和我说入宫事宜的时候,说完了贵妃娘娘召见之事,曾经提及陛下也想见一见两个孩子。我和侯爷都觉得应该是贵妃在陛下面前说了什么,所以这件事才会是这般安排。”

  因为如果召见两个孩子是陛下起意,那么应该是傅永宁带着去才对, 断不会是她们这些妇孺觐见。

  至于为何是贵妃而不是皇后召见……

  他们猜测,应该是贵妃私底下与陛下闲谈时提起的,比如说相看一看傅永宁这个外甥的儿子。而陛下听见了可能随口说了一句‘朕也想见见’这样的话, 毕竟之前请立世子一事的时候,他就有这个意思了。

  而贵妃让人把这话传了出来。

  可谁知陛下就真的只是顺口一说,当今日他们入了宫,贵妃再让人去请的时候,他就没有请来。所以当初那个宫女回来的时候,她才会是那般表情。

  “此外就是,在太后宫里头,我们并没有看到贵妃娘娘。我记得此前入宫的时候贵妃娘娘孝顺,和皇后娘娘一样时常都能在太后宫里看见的。但这次不但没有看见,贵妃和三皇子妃只是在殿内等候。”

  而不是带领着他们一一过去拜见。

  至于其他的,三皇子妃的表情,宫女们的举动等等,也让曾淑觉得自己的猜测有几分道理。

  老太君的想法与她不谋而合,听完了曾淑的分析后,老太君又问道:“那你觉得,贵妃为何想要让陛下见一见两个孩子呢?”

  这个……

  曾淑于心中思量片刻,虽然有一个想法,但还是没有说出口,\"这,我并没有想出来。\"

  老太君听到这话后并没有生气,她道:“那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关于册封世子的事?”在曾淑诧异的目光中,她平静道:“贵妃想要陛下再见一见敦儿,所以才有此一出。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个人如何,得见一见才知道。”

  老太君的想法和曾淑不谋而合。

  她之前在心里头就是这般想的,认为老夫人和钱家还不死心,依旧想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确定下世子的人选。

  一个已经进学,无论在说话、学识还是规矩上都远胜一筹,而另一个字都不识得几个,说话直来直去。这样的两个孩子放在一起对比,孰优孰劣,自然一眼便能看明白。

  所以刚刚老太君说出口的时候,她便有些惊讶。不过曾淑并不想让老太君发现自己已经知道了傅敦的身世,所以才没有说出来。

  她觉得,这件事还不到说出来的时机。

  ……

  “我今日和老太君、老夫人以及两个孩子进宫了,”曾淑托着下巴,对一旁的傅永宁道:“我和老太君都觉得,宫里头怕是出了什么变故。”

  “变故?”

  傅永宁诧道:“何出此言?”

  于是曾淑把自己和老太君的猜测说了一遍,有些好奇地问道:“你说,大皇子是不是挽回局面了?”

  不然曾淑也想不到什么理由,能够这般的影响到宫内。贵妃和三皇子一系没有往日风光,那自然是皇后及大皇子一系占上风了。

  提起这个,傅永宁的脸上带出了几分笑意,他道:“正是如此,今日早朝,陛下称赞了大皇子,说他‘似朕’。”他说完了这话,又补充了一句,“以后家里应该会经常有人来,你让门房留意着些。”

  曾淑有些不明所以。

  但很快她就明白了傅永宁的意思。

  晴雁急冲冲地来了,“夫人,有人求见侯爷,如何正候在门外呢。”

  曾淑例行询问,“什么人?有帖子吗?侯爷出门前可曾吩咐过?若是有吩咐就让邬大管事去招待,跟他说侯爷要下响午才回来。如果没有,那就让他略等一等,再让人候在门口,等侯爷一回来便向他通禀此事。”

  晴雁有几分为难,“可是 ,可是那人不过六品。”言下之意这官衔也太低了些,不像是和侯爷有关的人。

  六品……

  曾淑愣住了,除了自家亲戚之外,她的确没有见过傅永宁和品阶这么低的小官来往过。

  不过转瞬之间,她又想起了傅永宁之前说过的话,于是若有所思地问道:“那这个人可曾说他为何会来咱们侯府,找侯爷有什么要事?”

  晴雁:“他没说,只说要求见侯爷,不过他备了重礼。”

  曾淑明白了,“那便安置在门房吧。”

  晴雁领命而去,过了一会儿她又回来了,跟曾淑提了一个陌生的名讳,说也是带了重礼来找侯爷的。这一日,前前后后来了有四五人,都是官衔不高,有的是本人亲至有的是派了管家前来,但无一例外都带了重礼。

  这还没完,从那一日起,门房处就没断过人,每一日都有人提着礼前来拜访。开始是京城的官员,到了后来外地的官员也派人上京,那些人更为殷勤,整日整日地在门房处候着。

  不但广宁侯府如此,永安侯府,还有魏家等与大皇子亲近的人家亦是如此,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不过这几家都不是那等见钱眼开的,所以不管是谁来,都一一回绝,没有给人予可乘之机。

  而与此同时,贵妃、三皇子与敬国公府一系好似也明白了,不甘心地使出了诸多手段,想要改变陛下的心意。

  朝堂上争锋相对、风起云涌。

  傅永宁置身其中,曾淑自然也不能置之度外,一时间两人都忙碌了许多。傅永宁如何且不说,但曾淑却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将京城的夫人们都认了个遍,如今她走出去,都不用别人介绍或者引见了。

  只道一声‘广宁侯夫人’,便能引来诸多关注。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第二年在朝野上下的瞩目中,皇后所出的大皇子被册封为皇太子,其正妃魏氏为皇太子妃。

  储位终定。

  但还没等大皇子一系庆贺,贵妃所出的三皇子又被陛下封为荣王,这可让那些支持大皇子的臣子心里咯噔了一下。

  荣王,那可是陛下潜邸时的封号。

  不过这些风波短时间内和傅永宁以及曾淑并没有关系了,因为傅永宁在大皇子被册封为太子之后未久,便被陛下指派到了边城。

  这一次,他是边城品阶最高的将军。